浅谈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合集下载

民俗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民俗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民俗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分析民俗文化作为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之一,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将民俗文化元素融入到教学中,发挥其所具有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传统的民俗文化是一种浓郁的文化资源,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被我们身边的事物和场景所反映。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选择有意义的民俗文化素材,为学生打开视野,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

例如,可以介绍各地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传统风俗习惯,通过生动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到民俗文化之美。

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初中教育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其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对于学生的人格发展、道德素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学生通过了解民俗文化和其中的价值观念,能够建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系,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例如,学习农民的劳动精神,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学习做人的基本道理等等,都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所需要掌握的。

三、扩充教学内容四、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各国都推崇多元文化,通过多元文化交流,推进各国文化的发展。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多元文化特点,通过将民俗文化作为教学内容,可以促进学生对于多元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索不同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去理解民俗文化,进而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综上所述,民俗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很大的作用。

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和利用民俗文化素材,让学生从中获取知识和价值,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同时,学生也需要通过积极学习和实践来理解民俗文化,加深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体验,以此塑造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初探将民俗文化渗透初中语文教学

初探将民俗文化渗透初中语文教学

初探将民俗文化渗透初中语文教学民俗文化是指在民众日常生活中形成并代代相传的风俗、习惯、传统等文化现象。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宗教、生态和技术等元素,具有丰富而深厚的内涵。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特别是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不足。

将民俗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还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那么,如何将民俗文化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呢?本文将初探将民俗文化渗透初中语文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一、在教材中融入民俗文化元素语文教学的教材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因此在教材中融入民俗文化元素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将民俗文化渗透的重要途径之一。

可以在教材中选取一些蕴含着深刻民俗文化内涵的文章或诗词进行讲解和解读,例如《木兰诗》中描写的木兰从军的精神,可以让学生了解军中的风土人情和女子的英雄气概;《白雪公主》中的镜子、苹果等元素融入德国民间故事,体现了德国的民俗文化特点。

通过对这些文章或诗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不同民俗文化背景下的文学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修养。

在教材编写中可以加入一些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阅读材料,如有关传统节日、民间故事、习俗礼仪等内容,让学生通过这些材料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材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了解和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二、开展民俗文化主题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延伸。

在开展民俗文化主题的课外活动中,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民俗文化村落或者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等形式,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

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寺庙体验道教文化,了解道教的传统仪式和信仰,或者参观传统手工艺作坊,了解传统手工艺的工艺流程和文化内涵,从而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直观的感受和了解。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渗透民俗文化的可能性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渗透民俗文化的可能性

德育园地新课程NEW CURRICULUM民俗文化的学习是我国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

将民俗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俗文化以及民俗知识,强化中学生的民族素质,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变化、中西文化的差异等方面影响了我国民俗文化的继承,现代许多学生热衷于过西方“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节日,而对我国传统的“七夕节”“端午节”“重阳节”兴致不高。

一、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可能性新课程标准对于中学语文教材的时代特点以及现代意识进行重点规划,并提出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重视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中学生的民族意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我国输出自身的文化与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生活造成了一定积极的影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西方国家的思想也导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受到影响,对于我国文化传承带来了新的问题。

因此,在文化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需要培养中学生的民族意识以及民族认同感,热爱祖国,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随着现代全球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媒体的出现导致了社会语言生活产生较大的变化,为汉字的运用以及规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要重视中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以及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有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

并且新课程对于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从中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

中学语文课程中倡导:自然景色、名胜古迹、地区特色、时政要点、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家庭生活都可以作为语文课程教学资源,其中重点强调了民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教学的现状虽然现代语文教学中注重民俗文化的渗透,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的限制,导致中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民俗文化的渗透。

其中主要有三点:第一,现代教材以及课程存在缺陷,在人教版教材中有包含礼仪民俗的《边城》《阿Q正传》《背影》等内容,虽然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但教师若对其中的民俗文化不了解,很难表达文章所想要阐述的思想情感。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1.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语文教学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渗透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对古代诗词、文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大大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2.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渗透可以让学生从小树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通过对中华古代诗词、经典名著等的学习,使学生通过文本了解并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渗透也可以让学生顺应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样化,在接受其他文化的保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形成独特的文化自我,并以此为骄傲和底气,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3.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渗透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传承方式之一,可以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通过对经典古诗词、名著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热爱,从而使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传承之道从娃娃抓起,从而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编写教材、选取课文等方式,将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其中。

选取古代诗词、经典名著等作为教材,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提高语文水平,培养文学鉴赏力和审美情趣。

还可以通过课堂讲解、朗诵比赛等形式,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开展各种传统文化活动,比如朗诵比赛、诗歌朗诵、作文比赛等。

通过这些传统文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情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热爱,形成独特的文化自我。

浅谈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应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历史,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泱泱大国,各种人文荟粹。

民俗文化是指由民间共同创造和享用的生活文化和世代传承的文化传统。

它一般分为四大类:物质民俗,包括饮食起居、交通医保;社会民俗,包括社会组织(血缘、地缘、业缘组织等)、社会制度(人生礼仪,传统习惯等)、岁时节日以及民间娱乐习俗等;精神民俗,它包括古代民间习俗信仰。

简要地说,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涵盖着现代民族风情习惯,比如说,过年要吃饺子,小孩子周岁的时候要抓周,见面打招呼的时候习惯性的问一句“吃了吗?”等等一、苏教版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兼具工具与文化载体的双重性质。

语文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苏教版)中,我们更是欣喜地看到民俗文化正在字里行间显示出强劲的活力,许多课文涉及了民俗文化和事项。

如:⑴永和九年,岁在葵丑,暮春之初,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必修五《兰亭集序》)⑵第二天天一亮,翠翠就同祖父起身了,用溪水洗了脸,把早上说梦的忌讳去掉了,翠翠赶忙同祖父去说昨晚上所梦的事情。

“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象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

我睡得真好,梦的真有趣!”(必修二《边城》)⑶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必修三《鸿门宴》)⑷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照得灿烂……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

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有没了你的时候……譬如秋风忽至,再一场早霜,落叶或忽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初探将民俗文化渗透初中语文教学

初探将民俗文化渗透初中语文教学

初探将民俗文化渗透初中语文教学【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将民俗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和方法。

在首先介绍了背景信息,说明了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其次阐述了研究的目的,即探讨如何有效地将民俗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

在分析了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介绍了民俗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学案例分析。

同时指出民俗文化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跨学科能力。

最后探讨了如何有效将民俗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建议。

结论部分总结了民俗文化渗透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强调了民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不可替代性。

【关键词】民俗文化、初中语文教学、融合、应用、案例分析、启迪学生思维、渗透、意义、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初探将民俗文化渗透初中语文教学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民俗文化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风俗习惯、节庆活动、宗教信仰等的总称,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承载着文化传承、感情表达等重要功能。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的课文往往局限于文言文或当代文学作品,学生对于民俗文化了解较少,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将民俗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本文旨在探讨将民俗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意义,通过相关研究和案例分析,探讨如何有效将民俗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化修养。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将民俗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意义。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对语文教学的思考,我们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能够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我们也希望通过本研究改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民俗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民俗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民俗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分析民俗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文化现象,它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不仅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挖掘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将其融入语文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文化的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俗文化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常会接触到各种文学作品,而这些文学作品往往会融入大量的民俗文化元素。

很多古代诗词中都融入了丰富的节气、授时、风俗、习惯等民俗文化内容,通过解读这些民俗文化元素,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还能够了解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为诗词赋予更为丰富的意义。

在古代小说、传统戏曲等文学作品中也蕴含着大量民俗文化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丰富他们的文化视野。

二、民俗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内容包罗万象,其中既有丰富的传说故事,也有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内容常常能够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通过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习俗、传说等,可以激发学生的文化探索欲望和好奇心,使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学习端午节这一节日时,除了学习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外,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包粽子、赛龙舟等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和珍惜传统文化。

三、民俗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四、民俗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感和责任感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民俗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通过学习民俗文化,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他们的传统文化认同感和责任感。

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多元文化的碰撞,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显得尤为重要。

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一资源进行有效的挖掘和利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还能加深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使学生在开拓视野、提升自身素养的同时,也成为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民俗文化的国家,《管子·正世》中记载:“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

”这里的“民俗”即指民众的生活、生产、风俗习惯等。

“文化”是“人文化成”一詞的缩写,出自《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也就是说文化一旦形成,便可“化人”。

民俗文化,即是民间民众的生活、生产、风俗习惯文化的统称,这样的文化还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

语文教科书作为人文教育的载体,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民俗文化资源。

通过了解这些民俗文化,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增强民族自豪感。

那么如何将民俗文化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就成为了语文教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下文从“研究教材,树立弘扬民俗文化意识”、“深入课文,挖掘民俗文化内涵”、“开发资源,推进民俗文化教育”三个方面来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研究教材,践行弘扬民俗文化意识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1]基于课标的要求,初中语文教材在选篇时就注重选择一些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的文章,比如我们较熟悉的《安塞腰鼓》、《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等等。

通过阅读课文就能了解到陕西省的传统民俗舞蹈、云南历史悠久的对歌习俗以及高邮端午的种种风俗。

编辑者话语中也蕴含着一些民俗文化,比如《端午的鸭蛋》课下注释中的“五毒”:说法不一,一说指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种毒虫;《吆喝》中的“大鼓”:民间曲艺的一种,用韵文说唱故事,以大鼓、板、三弦等伴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应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历史,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泱泱大国,各种人文荟粹。

民俗文化是指由民间共同创造和享用的生活文化和世代传承的文化传统。

它一般分为四大类:物质民俗,包括饮食起居、交通医保;社会民俗,包括社会组织(血缘、地缘、业缘组织等)、社会制度(人生礼仪,传统习惯等)、岁时节日以及民间娱乐习俗等;精神民俗,它包括古代民间习俗信仰。

简要地说,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涵盖着现代民族风情习惯,比如说,过年要吃饺子,小孩子周岁的时候要抓周,见面打招呼的时候习惯性的问一句“吃了吗?”等等一、苏教版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兼具工具与文化载体的双重性质。

语文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苏教版)中,我们更是欣喜地看到民俗文化正在字里行间显示出强劲的活力,许多课文涉及了民俗文化和事项。

如:⑴永和九年,岁在葵丑,暮春之初,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必修五《兰亭集序》)⑵第二天天一亮,翠翠就同祖父起身了,用溪水洗了脸,把早上说梦的忌讳去掉了,翠翠赶忙同祖父去说昨晚上所梦的事情。

“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象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

我睡得真好,梦的真有趣!”(必修二《边城》)⑶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必修三《鸿门宴》)⑷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照得灿烂……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

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有没了你的时候……譬如秋风忽至,再一场早霜,落叶或忽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必修二《我与地坛(节选)》)⑸秭归是楚先王熊绎始封之地,也是屈原的故乡。

后来屈原被流放到汨罗江,死在那里。

民间流传着:屈大夫死日,有人在汨罗江畔看见他峨冠博带,骑一匹白马飘然而去。

又传说:屈原死后,被一条大鱼驮回秭归,终于从流放之地回到故乡。

(必修三《长江三峡》)由此可见,民俗描写已经成为文学作品有机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材中有大量的人格榜样,在教学时发掘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

而民俗文化的阐释与渗透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对语文教学产生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在历年高考考试说明中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中就指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

而涉及民俗文化方面考查的考试题型如:19.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另选我国两个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仿写句子。

要求字数相同,句式相似。

(5分)黄土黄,那是江北世世代代淳朴的厚实;清水清,那是江南祖祖辈辈悠然的淡雅,荡漾着千年的风物与风华。

唯在中秋,江南江北,共赏一轮明月;或在元宵,将一锅锅汤圆,煮成千年不变的甜甜蜜蜜与团团圆圆。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试卷16.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通知精神,春节假期从除夕开始,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一天。

这表明了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高度重视。

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某校举办了“推介中华传统节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活动。

请你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中选择一个,介绍这一传统节日并描述节日的情景或气氛。

要求:(1)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2)不超过70字。

以上这两道题体现了命题者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敬畏。

二、民俗文化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独特作用德国伽达默尔在谈到语言的开放性问题时,曾经提到,:“语言与文化具有一种镜象关系,即语言如同镜子一样,总是可以反映出一种文化的各种特点,其中包括一个民族“文化反过来又构成了语言的理据,在数千年文明史上的各种追求与追求的结果。

”同时,即语言的各种构成要素,如词义的构成与演变、语言的结构特点、文字的形体组成等都可以在一定的文化中找到根据。

”正是从以上几点出发,笔者认为,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能更多地从“民俗”,这一呈现群体社会心理,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特定时期社会状况,规范制约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博大的文化现象入手,去发掘潜藏在方块字背后的审美和诗意价值,无意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从小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㈠民俗文化对于语文教学的作用1、民俗文化有利于词汇的沉积与演变我们可以通过对某一种语言的结构方式、语义内容的揭示,了解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风俗习惯。

这些风俗习惯有的贮存在语言里,成为一种历史、或者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它的残迹和影子,有的一直传承下来,有的有了新的发展,形成新的民俗。

纷繁的民俗事项,必然会促进汉语言词汇、词义的丰富与发展。

翻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尤其是在古代文学教材中,我们可以采撷到相当多的民俗词汇。

这里,仅以“帽”来说明中国的服饰文化对服饰词汇词义的产生和演变带来的影响。

古代表示帽子的词有“冠”、“冕”、“巾”等。

“冠”是我们平时在课文中最常见的服饰词之一,“冠”指的就是帽。

由“冠”衍生出来的词也为数不少,比如,我们都知道戴帽子要束带子,由此产生了“冠带”一词;古代贵族男子因为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节,结发加冠,以示成年,可以娶妻的习俗,于是产生了“冠礼”一词;如果与“童子”等表示年龄的词语相对时,“冠”的意思便偏重于成人,如《子路冉有曾皙侍坐》(《论语》)中有“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服饰装扮在古代象征着一种身份。

《长江三峡》中有“屈大夫死日,有人在汨罗江畔看见他峨冠博带。

”《西湖七月半》(必修四读本)中有“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

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

”峨冠博带是古代士大夫的装束。

另外,“冠”字与其他字搭配,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服饰词汇。

《释名·释首饰》说:“士冠,庶人巾。

”可见,“冠”和“巾”原本是有等级差别的,士戴的是冠,贫民戴的是巾。

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们可以从“朝服衣冠”一句判断出主人公在朝廷中的不俗地位。

但是后来随着服饰的演变,冠与巾逐渐结合,“冠巾”一词也随之出现。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必修二)中周瑜“羽扇纶巾”中的“纶”即是“冠”的异体字,在这里表现了古代儒将闲雅的风度繁复的服饰文化对词汇的丰富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正深刻地印证了这一论述。

与此相同,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建筑、音乐、饮食等多种物质、精神在汉语言词汇中散发出来的语言魅力。

比如:“五步一楼,十楼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的阿房宫(必修二《阿房宫赋》)揭露的是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墙壁上挂着“朱拓的大‘寿’字”,几案上堆着《康熙字典》、《近思录集注》和《四书衬》的房间摆设(必修二《祝福》)反衬的是主人家鲁四老爷的道貌岸然。

又如,茫茫江水中悲切的“琵琶”流转(必修四《琵琶行》)唤起了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伤感;再如,精美的“樽”(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寄托的则是作者洒酒酬月,慨叹“人生如梦”的情怀。

2.民俗文化有利于对教材的正确、深入理解一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

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这是因为作家、艺术家的炽热情感、心理素质、审美趣味,都会受到他生活环境的风俗影响,从而在作品中表现出来,带有明显的时代、民俗特点。

实际上,民俗文化作为人的“生活文化”,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而文学作为人学,实际上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反映和超越。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与民俗、文学与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就某些作品而言,民俗资料是我们把握其思想意蕴、人生情趣和艺术风格等人文因素的关键,如果不了解有关民俗,而是望文生义,那对整个作品很容易产生误解甚至是曲解。

如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

如《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作者柳永飘泊江湖的感受。

了解折柳送别这一习俗,那么学生就更加能体会到词人当时与恋人难分难舍的心境。

㈡民俗文化对于语文人文教育的作用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其教育责任除了语言教学外,还要从语文方面去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即“育人”。

当下中学语文教学效率低下,早已是众人皆知的事实。

归结原因,人文精神的缺失无疑是其中之一。

所谓的“人文精神”,大体上是指“对人的价值的关怀,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和思考,以及对人这个族类命运的精神探索。

”在实践上,人文精神就是如何“做人”的问题。

具体到语文教学上,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如何“教学生做人”。

若要想突破官方文化的单向度说教,还孩子一个本色、丰富而又多元的精神世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内蕴博大的民俗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简单地说,就是要通过文艺作品中的民俗描写,展现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中的民风世相、人间真情、宗教信仰、道德准则和民间艺术生活等等,引起学生对人类社会生存状况的关注,并且在展现上述内容的过程中找到人类精神生活“真善美”三大样式。

我们都知道,文明时代的宗教生活本质上也是一种道德生活,只不过采取了虚假的形式而已。

如果把民俗文化中的大量事象,诸如民间禁忌、民间信仰、灵物崇拜、祖先崇拜等的神圣外衣或迷信外壳剔除,那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会是人类求善的道德内核。

鲁迅在他的小说《祝福》(必修二)中就曾有过如下叙述:与次不无关系。

如小说开头对鲁镇新年祭祀的描写:I、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

II、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

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的通红,有的还带着纹丝银镯子。

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第I段中所提到的语言禁忌、第II段中对鲁镇新年祭祀的描写,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倒贴的“福”字儿的做法、“早生贵子”的祝愿以及“六六大顺”、“八八发发”的数字崇拜一样,都突显了民俗文化深层结构中民众希望自身所处的社会群体能延续进而发展、繁荣起来的心理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