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2: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它和第十八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的内容密切相连,即清政府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进行斗争;对外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得到巩固。
本课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三个方面分别叙述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的册封以及驻藏大臣的设置,从而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等,使清朝中央加强对新疆等地区的统治;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则进一步展现了祖国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同时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清朝前期的疆域,基本奠定了我国今天版图的基础。
设计理念(一)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已初步掌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线索,这一课应进一步强化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所以,在讲这一课时,应引导学生回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突出主题,强化学生认识。
(二)设计思路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着眼于素质教育,采用读书归纳法、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情景教学。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清政府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并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并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蒙古族的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清朝的疆城。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的本质特征和历史脉络的走向,注重把握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平定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等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巩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而土尔扈特部千里迢迢回归祖国,是值得我们歌颂的爱国主义行为。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清朝的疆域。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秦朝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热爱。
2.通过学习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
3.引导学生从秦朝的兴衰中汲取历史教训,认识到治国安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1.知识层面:学生对秦朝的基本知识有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握,但可能对秦朝统一六国的具体过程、重要战役和战略等方面了解不够深入。
2.思维能力: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培养。
3.情感态度:学生对秦朝历史充满好奇,但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3.结合现实,强调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4.教授学习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过程、秦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法制、教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难点:秦朝统一六国的重要战役和战略,秦朝对后世的影响,以及秦朝兴衰的原因。
a.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及重要战役;
b.秦朝采取的统一措施及其意义;
c.分析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对后世的影响。
2.结合教材内容,制作一份关于秦朝政治、经济、法制、教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卡片。要求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可以使用图表、图片等形式,提高知识卡片的趣味性和易懂性。
3.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4.分析秦朝的兴衰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九年级政治教案第三课第三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学设计

第三课第三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学设计新课标九年级第三课第三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三个尊重”的含义。
○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开放意识和世界眼光。
○提高全面分析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提高演绎推理思维、抽象思维、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我国各民族人民和睦共处、共同发展的生动材料,培养他们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引导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
○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各民族共同心愿等方面,增强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加强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理解。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方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课前准备】1、了解、安排和落实课前5分钟的新闻播报的准备情况。
(学生准备,属于常规教学的计划) 2、要求学生收集参加各民族的服饰、代表节日;收集香港、澳门回归的图片;西藏和台湾问题的等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情景创设(导入)以知识竞赛的模式,展示学生提供的照片和老师自己收集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或认识我国作为多民族中国的国情。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和图片,创设课堂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兴趣。
结论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2)“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由于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相应的自治区域,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秦统一的进程与巩固统一的措施;知道秦的统一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意义,培养基本的时空观念和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了解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经过,了解朝代更替的一般过程。
3.★通过秦军事统一和制度统一的全面分析,理解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认同秦统一的重大历史意义。
4.★通过深入分析秦速亡的原因,认识秦国家治理弊端的历史教训。
【教科书分析】本课共分为三个子目,即“秦的统一”“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秦的统一”包括军事层面的统一、制度层面的统一和经济文化层面的统一。
“秦朝的暴政”从三个方面进行讲述:一是秦统一后罔顾民意,大兴土木,百姓不堪重负;二是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思想;三是秦二世沿用峻法,社会矛盾迅速激化。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从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讲到项羽、刘邦等义军风起云涌,秦王朝迅速灭亡再到秦灭亡以后,刘邦和项羽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胜项败。
本课重点: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历史意义。
本课难点:秦统一的背景;秦速亡的原因。
本课建议授课时间为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一一、导入新课铺垫:(出示始皇铜车马图片)1980年冬天,在秦始皇陵东侧,考古人员发现了两乘铜车马。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礼制最高、形象最完整的古代车马。
全车集稳定性、舒适性与安全性于一体,体现了秦制造技术的精良,被世人誉为两千多年前集“空调”与“软卧”为一体的“超级豪华跑车”。
历史上的秦国恰如这辆马车,在秦王的驾驭下以显著的优势横扫六合,从西部小国发展成为庞大帝国。
然而,秦却又极迅速地冲进了历史的深渊。
秦之命运缘何如此?今天就让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一览秦之兴衰。
【设计意图】通过对国宝的介绍,迅速使学生神入历史,产生对秦空前强盛却又速亡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本课的展开埋下伏笔。
二、新课教学1.天下归秦提问: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呈现出怎样的政治发展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趋势?请大家分组讨论。
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

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第一步:引言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过程,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通过这个教学设计,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历史事件,从而增进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步:目标通过这个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1. 理解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背景和原因;2. 掌握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事件和影响;3. 分析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和影响。
第三步:教学内容1. 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背景和原因a.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状况b. 各个诸侯国之间的纷争和对抗c. 秦国统一六国的前奏2. 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事件和影响a.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行动和策略b. 秦朝的政治体制和军事制度c. 秦朝的文化传承和影响3. 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和影响a. 统一多民族的国家鼎盛一时b. 对后世政权的影响和启示c. 对中国封建制度和文化传承的影响第四步: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背景、原因、重要事件和影响。
2.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探讨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和影响。
3. 研究:让学生进行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相关资料的查阅和整理,加深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掌握。
第五步:教学评估1. 平时表现: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估,包括听课态度、讨论贡献等。
2. 作业考核:布置相关作业和考试,测试学生对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3. 课堂互动: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第六步: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我认为学生们对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学设计与反思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学设计与反思学情分析:中学生对我们国家的民族情况和统一问题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本课将结合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引导他们全面认识社会现象,增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2)培养学生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并从中得出结论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维护各民族的团结要落实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具体行动中。
2.过程和方法目标利用多媒体课件,达到情感体验与活动相结合,利用音乐熏陶法、视频播放法、材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等。
课堂教学以活动探究为主,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自己体验、感悟,并归纳、提炼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我国各族人民和睦共处、共同发展的生动材料,培养学生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在日常行动中自觉做到“三个尊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如何做到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2、难点:怎样维护民族团结?三、课前准备:提示学生收集以下几个方面的材料:了解我国各民族的生活习惯、服饰特点、文化成就,重点关注“藏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壮族”等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放《爱我中华》导入语:欢快的歌曲把我们带入了中华民族这个欢乐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欢乐、自豪、美好的祝愿一起学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活动探究、学习新课第一目: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1、考一考——教师课件展示小游戏:学生抢答指出下列几张图片中展示的服饰分别属于我国哪个民族?介绍一下你对这个民族的了解。
2、说一说——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1)除了上述民族外,我国还有哪些民族?(2)选一个你所熟悉的民族,介绍它的风俗、文化、代表人物等。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学设计

学 生总结有 助于培养 其归纳能力, 教师突出 重点
(六)当堂 练习拓展延 伸 练习《五年中考三年模拟》P37 三年模拟全练 1—7 题 巩固所学知识
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 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神圣 领土 2、一国两制的含义 3、政治基础 4 最佳方式
这 样把本节 课知识点 分两个板块书写, 以便 于学生一目了然
(三) 小组展示, 释疑解惑
生 1:各民族之间应该平等互相尊重, 族 之 间 出 现 各 种 互相帮助。 生 2: 民族之间有时会因为一些原因发 生矛盾,但是应该相互团结,而不是互相 诋毁。 生 3: 我们刚刚介绍了民族之间的风俗 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尊重民俗,语言,不 要嘲笑他们。 生 4: 拉萨出现打砸抢烧事件, 乌鲁木 齐也出现了 P41 页---42 页内容 小组展示完毕其他小组同学进行点 评,指出展示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或者
字。
教师在小组 展示环节适时进 行点拨,并归纳指 出重要知识点:一 国两制方针的含 义,一国两制是和 平统一的基本方 针,在祖国大陆实 行社会主义制度, 港澳台保持原有 的资本主义制度 和生活方式不变。 解决台湾问题的 最佳方式,两岸和 平统一的政治基 础,四个绝不
小组展示, 充分体 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适时点拨, 教师是课堂 的主导, 小品表演增强 课堂的趣味性, 使学生 从 小品表演 中感悟教 材知识
板 书 设 计
1、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2、新型民族关系: 3、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4、三个尊重:
在教学中我采用大预习,小预习,课堂展示,练习反馈四环教学。
反 思
(一)大预习: 1、展示课之前的整节课安排任务给每一个大组,一般一组负责一个框体,内容多则 一组负责一目; 2、全班根据自己的任务查找资料,准备活动,内容一般是小品或者歌曲或者游戏, 也可以是其他形式,所有同学对教材进行全面的预习,勾划知识点; (二)小预习: 1、展示课开始的八分钟左右再一次实行预习,这段时间全班预习当堂展示内容; 2、 负责展示的小组做好发言准备,再次讨论展示内容。 (三)课堂展示: 由小组展示,这完全是在他们自己的思路下进行学习,老师需要对他们展示的内 容进行适时的点拨,避免出现偏离主题,混乱的局面。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时候,一 是观看表演,二是找出错误,对于他们来说只有政治可以这样,很多学生在这当中找 到自信。 本节课课后反思: 这堂课的内容较多,在实际教学中按照四环教学显得时间不够,基本上两节课才 完成。 新闻播报养成学生关注时事的习惯。 预先设想的学生展示部分令我自己深受感动:学生在展示一国两制内容时介绍了 相当多的资料,虽然有时候其他学生不一定都能听得懂,但是这种学习精神是所有学生 都记得的。表演活动他们采用港澳回归的交接仪式进行,在组织学生的带领小全班高声 齐唱国歌,在哪一个时刻,所有学生不约而同起立显得庄严肃穆。整节课通过这一次齐 唱国歌是课堂达到高潮。 小组发言过程不断有其他小组的同学积极发言,补充或者强调教材知识,小组交 流积极热烈,课堂中达到全员参与。 练习巩固,小组总结当堂课学习的知识,当堂练习当堂巩固。 需要强调的是,每一节课学生展示部分都是老师事先无法预料的,学生展示按照 他们准备的内容进行,老师随时进行指导、补充、强调,课堂实录比教学设计更让我欣 慰,学生的潜力是老师无法估量的。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案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案教案标题: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教育教学目标:1. 了解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和统一发展的重要性。
2. 探讨如何在教育中促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和谐发展。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包容性思维。
教学重点:1. 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多样性。
2. 统一教育的重要性。
3. 教育中的跨文化交流和包容性思维。
教学难点:1. 如何在教育中平衡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差异和统一发展。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包容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多样性。
2. 激发兴趣:组织学生讨论多民族国家的文化特色,引导他们认识不同民族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3. 知识传递:介绍多民族国家统一教育的重要性,讲解如何在教育中促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和谐发展。
4.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多民族国家的教育政策和实践,让学生了解如何平衡文化差异和统一发展。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教育中促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和谐发展,鼓励他们提出创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6.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讨论的成果,强调包容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评估:1. 学生讨论表现。
2. 学生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3. 学生个人总结反思。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2. 鼓励学生参与多民族国家的文化活动,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资源:1. 多民族国家文化图片或视频。
2. 多民族国家教育政策和实践案例资料。
3. 跨文化交流活动组织方案。
通过这样的教案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和统一发展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包容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促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和谐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题》的内容,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相关民族政策,及实现民族统一的相关政策方针,培养学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只是了解甚少,从情感上,行动上对维护民族团结及祖国统一的投入也相对较少。
让学生基本了解相关民族政策及实现祖国同意所采取的方针等知识。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
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团结。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解决措施:运用十一届全国人代会的案例来突出重点
教学难点:维护民族团结
解决措施:运用“7.5”事件的相关案例来突破这一难点
四、教学方法:情景法、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学生跟唱。
教师:这首歌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1:爱我中华
学生2: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教师过渡: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统称,我们知道,在历史上,最初这些民族
相互间并不了解,甚至有时候还很敌对,那么后来又是怎样逐渐相互了解,并成为一家的呢?
【学习新课】:
知识点一: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板书)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教师:在不断融合中形成的中华民族是怎么分布的呢?
学生观察并试着归纳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学生: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教师:你知道我们当地的少数民族的有关情况吗?
学生简答(学生可能知道一点,班级也许还有少数民族的学生。
如有,则请该学生介绍本民族的一些情况)。
教师过渡:这么大的一个家庭,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呢?
2、坚持民族平等(板书)
教师出示材料: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应选少数民族代表360名左右,在360名少数民族代表名额中,分配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产生的少数民族代表名额为320名,满足了55个少数民族均有代表的要求,各少数民族的代表名额分配与十届全国人大相同。
其中,蒙古族24人,回族37人,藏族26人,维吾尔族22人,苗族21人,彝族20人,壮族44人,布依族7人,朝鲜族9人,满族20人,侗族6人,瑶族6人,白族4人,土家族15人,哈尼族4人,哈萨克族5人,傣族5人,黎族5人,傈僳族2人,畲族2人,高山族2人,其他少数民族各1人。
教师:尽管少数民族人数较少,但在2000多名全国人民代表中各民族都有一定的名额,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共同管理国家事务,共建美好家园。
教师:为什么要实现各民族平等?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
)
答:历史的角度: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现实的角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各民族人民更表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和爱国精神,一致对外。
(如抗日战争)因此,各民族理应平等。
3、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1)新兴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教师细讲)
(2)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教师出示材料和图片:由“三股势力”在境外煽动境内实施的“7·5”事件造成197人死亡,其中,无辜死亡156人。
1080人受伤;260余辆机动车被烧被砸,209家店铺、门面和2幢楼房被焚毁,过火面积达56850平方米,直接经济财产损失达6895多万元。
教师:你怎样看待…三股势力‟的行为?这种行为有哪些危害?
学生:是分裂祖国的行为,这一行为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扰乱了社会秩序,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影响了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破坏了民族的团结。
教师:7·5打砸抢事件,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但同时也留给我们深刻的警示。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学生1:国家的繁荣昌盛总是与国家的统一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坚持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学生2: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根本利益,我们必须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
教师:7·5事件发生后,一些爱好和平的人士纷纷表态,谴责分裂分子的暴行。
我国政府也严惩凶手。
事实证明,分裂分子的行为是不会得逞的,民族分裂是不得人心的。
作为在校的中学生,我们也应该为维护民族团结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学生回答: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知识点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板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了相应的自治区域,各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生: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
教师过渡:作为一家人,我们不仅要团结,更要通过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知识点三:实现祖国统一
1、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2、“一国两制”方针
含义:一个国家,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可分割,中国是统一的国家;两种制度,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4、对于台湾问题的态度和立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七、教学小结:通过讲解、复习,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及我国民族政策的内容,让学生能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树立民族平等意识;了解“一国两制”的内容,坚决维护祖国统一,树立爱国意识。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对重难点知识点的把握还不够,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还比较低,因此,要学会充分讲解知识内容,运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真正懂得维护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