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戏剧文化旅游整合营销传播及其以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文化为例_李文明

英国戏剧文化旅游整合营销传播及其以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文化为例_李文明
英国戏剧文化旅游整合营销传播及其以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文化为例_李文明

V ol. 7 No.1 Feb. 2013

第7卷 第1期2013年2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28

[收稿日期]2012-10-21

[作者简介]李文明(1968-),江西临川人,江西财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生态学博士,英国考文垂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

旅游市场营销研究。

莎士比亚是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剧作家,也是世界闻名的大文豪,莎士比亚戏剧文化已成为英国旅游业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旅游吸引物,莎士比亚戏剧文化旅游已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文化旅游产品之一。据估计,在英国每年有大约100万的入境旅游者和约200万的国内旅游者参与了与莎士比亚戏剧文化及相关的旅游活动,年均创造了约12亿英镑的旅游收入。从营销的角度来说,莎士比亚戏剧文化旅游的成功开发主要利益于戏剧文化旅游的整合营销传播。在我国的戏剧文化历史上,汤显祖是一位在国内与莎士比亚齐名的戏剧家,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但汤显祖戏剧文化旅游的开发与莎士比亚戏剧文化旅游开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尽管个中原因多种多样,但在旅游文化营销传播上的差异却是显而易见的,也即国内汤显祖戏剧文化旅游的营销传播处于非常弱的态势,特别是在整合营销传播方面更是弱差交加。坦而言之,虽然汤显祖戏剧文化的影响力与莎士比亚戏剧文化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可比性,但同属戏剧文化的旅游开发,英国莎士比亚戏剧文化旅游开发中的整合营销传播做法对国内的汤显祖戏剧文化旅游开发的整合营销传播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全面具体地探讨这一借鉴意义以促进国内汤显祖戏剧文化旅游开发的整合营销传播的开展就构成了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一、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探讨

为便于论述,本研究需对如下概念进行界定:(一)戏剧文化旅游朱江勇(2010)首次提出了戏曲文化旅游的概念:“戏曲旅游是戏曲文化旅游的简称,是以戏曲艺术、戏曲文化为旅游凭借物,通过营造戏曲氛围和创建戏曲人文景观来吸引旅游者的一种文化旅游活动。[1]”本研究认为,上述概念是一个狭义的概念,本研究将戏剧文化旅游界定为一个广义的概念:即戏剧文化旅游是戏剧观赏为核心吸引物,以与戏剧创作的作者和表演的演员、戏剧创作人员的创作地、出生地、居住地等的参观以及相关的媒体、纪念物的购买等为一般吸引物的文化旅游形式。

(二)整合营销传播

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简称IMC) 是全美广告业协会1980年提出的概念。IMC 理论的创始人舒尔兹教授(Schultz)等1991年指出,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管理消费者及潜在消费者所接触产品或服务所有信息源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提高顾客忠诚度[2]。”数年后他又给整合营销传播下一个新的定义:“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业务战略过程,它是指制定、优化、执行并评价协调的、可测度的、有说服力的品牌传播计划,这些活动的受众包括消费者、顾客、潜在顾客、内部和外部受众及其他目标 [3]。”本研究在参考上述定义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修正的定义,认为整合营销传播是是对营销传播活动中各组成要素的整合,包括传播主体的整合、传播客体的整合、传播对象的整

英国戏剧文化旅游整合营销传播及其对国内的借鉴

——以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文化为例

李文明,徐沅林

(江西财经大学 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摘 要]旅游业的整合营销传播研究是旅游学研究界的一个近来备受关注的议题,本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文

化旅游开发特别是戏剧文化旅游开发中的整合营销传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英国在莎士比亚戏剧文化旅游开发中较为成功地进行了营销传播主体的整合及营销传播媒体的整合,其经验对国内的汤显祖戏剧文化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国内相关部门可借鉴英国的经验,结合汤显祖戏剧文化开发的特点加大营销传播主体的整合及营销传播媒体的整合的力度,并尝试与英国相关部门或机构进行跨国营销传播主体间的整合,以推动汤显祖戏剧文化旅游开发整合营销传播的开展并提高其绩效。

[关键词]整合营销传播;主体整合;媒体整合;戏剧文化旅游;莎士比亚;汤显祖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272(2013)01-0028-05

DOI:10.14067/https://www.360docs.net/doc/011019626.html,ki.1673-9272.2013.01.026

合和传播媒体的整合等。

(三)旅游业整合营销传播

基于上述“整合营销传播”的定义,本研究对“旅游业整合营销传播”作如下界定:旅游业整合营销传播是指旅游业营销传播活动中各组成要素的整合,包括旅游业营销传播主体的整合、旅游业营销传播客体的整合、旅游业营销传播对象的整合和旅游业营销传播媒体的整合等。

二、英国莎士比亚戏剧文化旅游开发中的整合营销传播

经现场调查及网络调查,发现英国莎士比亚戏剧文化旅游开发中的整合营销传播中主要存在如下二个方面的整合:

(一)传播主体的整合

在至少有6种主体参与了传播活动,分别为:

1.皇家莎士比亚公司

就莎士比亚戏剧文化消费而言,皇家莎士比亚公司不仅是现实产品及服务的提供者,也是最为积极的营销者,其麾下有三家影响力巨大的专门从事莎士比亚剧作演出的剧院,分别为位于斯特拉特福德的“埃文河韵斯特拉特福德剧院”、位于伦敦的“伦敦圆屋剧院”和位于纽卡斯尔的“泰恩河畔纽卡斯尔剧院”。自2009年1月以来,皇家莎士比亚公司的44人超强组合一直在埃文河韵斯特拉特福德剧院进行演出。皇家莎士比亚公司在继2008年成功摘取奥利维尔历史性大奖后,又于2010年11月回到伦敦圆屋剧院上演了长达10周的剧目,包括莎士比亚的8部剧作,分别为《错中错》、《哈姆雷特》、《冬天的故事》、《罗密欧与朱利叶》、《安东尼与克里欧佩特拉》、《李尔王》、《皆大欢喜》和《凯撒大帝》。而泰恩河畔纽卡斯尔剧院则进行定期的演出。比较而言,皇家莎士比亚公司以互联网营销,尤其是以电子商务营销中稳定、安全和有效的在线预订和交易为特色。据调查,大多数观众坦承他们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尤其是网址为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11019626.html,. uk/.的门户网站来获取相关信息的。

2.莎士比亚故居信托公司

该公司位于华威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德镇亨利街莎士比亚中心,它是一家旨在保护和宣传世界级莎士比亚遗产的独立慈善机构,它依靠人们的支持来使莎士比亚留给世界的遗产保持活力。如在该公司购得一张莎士比亚老屋及花园的门票就可在一年内获得五个地方的参观权,包括莎士比亚出生地、纳氏大院及新居、霍尔斯农场、安妮哈萨维斯村舍和玛丽亚登农场。

3.英国广播公司

作为在全球拥有广泛收视范围和较高收视率的电视媒体,英国广播公司在对莎士比亚的戏剧文化进行营销以促使潜在的旅游者去欣赏相关的戏剧作品及参观莎士比亚故乡的诸多景观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该公司的电视节目里有二种形式的宣传营销,一是在英国广播公司门户网站的六个栏目中设有专门的旅游栏目(位列第四,其他栏目分别为新闻、体育、天气预报、电视、广播等)。旅游栏目中的新闻往往与莎士比亚有关,如“2011年4月14日莎士比亚喜安新家”和“2010年11月2日的埃文河韵斯特拉特福德剧院微型指南”。二是本公司设有莎士比亚戏剧专题。专题内有莎士比亚主页、电视戏剧、互动探寻莎士比亚、7NK杀手神秘游戏、60秒莎士比亚体验、莎士比亚之一夜、比赛和测试专栏。其中电视戏剧则是英国广播公司的四出莎士比亚名剧的现代翻新版,“60秒莎士比亚体验”是用来吸引未出道的年经制片人,“7NK游戏”是以莎士比亚的剧作《神秘谋杀》为题材的游戏,“互动探寻莎士比亚”是来发现宽带网络中的吟游诗人。据上可判断,英国广播公司在莎士比亚戏剧文化的营销推广传播方面确实是不遗余力。

4.食宿提供商

包括从大的酒店到小的家庭旅馆等一系列食宿提供商。如后者,位于埃文河韵斯特拉特福德西普斯顿123号的埃文公园之家的家庭旅馆的简易接待室里放置了大量的宣传手册和盖有本旅馆印章的广告传单,其目的是用于对一系列的诸如娱乐、饮食、观光(景区(点)门票销售)等服务进行促销,住客在办理入住登记时会被告知它们的存在和使用的方式。这种营销是一种“多赢”的“企业—客户—企业”模式,其中住客获得了折扣优惠,相关的服务提供商获得了商机(尽管售价略为低廉),而营销者也因此获得了介绍佣金。

5.民间活动家

这些民间活动家不光来自英国本土,也来自更遥远的美国等国家。例如,“莎士比亚在线”的创立者和作者文学学士阿曼达·马比拉德,一个专注于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政治理论、剧院历史、比较文学史和文艺复兴文献语言学方面研究的自由撰稿人。阿曼达在About有限公司(《纽约时报》主办一家的公司)担任了长达8年的旨在介绍莎士比亚的导游。1999年,阿曼达成立了“莎士比亚在线”,其宗旨在于为学生、教师以及莎士比亚迷免费提供有关莎士比亚的原始的和精准的信息。“莎士比亚在线”在一项设在美国的网站Excite@home所新推出的互联网业务的专题广告片播放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此网站已经计划未来进军加拿大广播公司中的加拿大广播电台并打造自己的特色。事实上,刊登在美

29

国近100家报纸上的《美国网络导览》杂志简介对“莎士比亚在线”给予了近乎最高的评价,将其描述成“莎士比亚及其剧作资讯方面的地下宝藏”。

6.其他主体

如上所述,其他直接或间接参与莎士比亚戏剧文化旅游营销传播的主体尚有:第一,各级各类学校,包括大学、中学和小学等。如考文垂大学的研究生中心和本科生中心每个学期均将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特福德列为固定的学生免费或付费参观游览的旅游目的地。其次,游客中心。这些游客中心均有市政府的背景并且在地理上靠近斯特拉特福德。例如,位于埃文河畔的华威城堡里的游客中心就放置有与莎士比亚有关的宣传册、宣传单和明信片。第三,公共汽车站或火车站。这些车站均开设有前往斯特拉特福德的运行线路并从往来于目的地剧院的观众的旅行消费中获取商业利益。例如,考文垂的普尔·麦道汽车站就开设有行程包含斯特拉特福德游客中心站点的日常固定线路(该游客中心里也放置有大量的宣传埃文河景观和与莎士比亚相关的人文景观的海报和宣传册等宣传品)。

(二)传播媒体的整合

这些媒体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1.技术性媒体

如上所述,几乎所有的媒体如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均被运用于莎士比亚戏剧文化旅游的整合营销传播,不过,比较而言最富有成效的媒体当属互联网。其中,最受欢迎的网站主要有http://www.rsc. https://www.360docs.net/doc/011019626.html,/、https://www.360docs.net/doc/011019626.html,/home.html和https://www.360docs.net/doc/011019626.html,/drama/shakespeare/screensaver. shtml,它们分别由皇家莎士比亚公司、莎士比亚故居信托公司和英国广播公司所有和经营。这三家网站各有自己的营销传播重点,http://www.rsc. https://www.360docs.net/doc/011019626.html,/定位于吸引和服务戏剧爱好者;http://www. https://www.360docs.net/doc/011019626.html,/home.html重点放在相关景点服务的推介和销售,这些景点包括莎士比亚出生地、纳氏大院及新居、霍尔斯农场、安妮哈萨维斯村舍和玛丽亚登农场;而https://www.360docs.net/doc/011019626.html,/drama/ shakespeare/screensaver.shtml则专注于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研究。例如,互动探寻莎士比亚板块作为英国广播公司四大电影自拍节目之一,为人们提供一个用“莎士比亚时代”的语言来进行表演和文本解构的机会。因此,上述三家网站虽视野不同但各具特色,并共同构建了一个独特的从事莎士比亚戏剧文化旅游营销的文化营销综合体。

2.非技术性媒体

在英国旅游业的经常性的营销实践中,诸如海报、报纸、书籍、杂志、宣传手册、宣传单等纸质化非技术媒体以及诸如事件、会议、戏剧演出、名人演讲(谈话)、对话、现场服务、比赛及颁奖等活动性非技术媒体同样被广泛地运用于莎士比亚戏剧文化旅游的整合营销传播中。如2012年4月23日由皇家莎士比亚公司组织的“世界莎士比亚节”由于得到了英国石油公司和英格兰奥林匹克博彩和艺术委员会的赞助而在资金支持、艺术质量和关注度等方面均获得了一定的保障。丰富多彩的活动无疑会使莎士比亚在世界上获得更高的认可、理解,更受欢迎,并当然会有力推动英国的莎士比亚戏剧文化旅游的发展。

三、对国内汤显祖戏剧文化旅游开发整合营销传播的借鉴意义

与莎士比亚因戏剧而世界闻名一样,汤显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也在国内因戏剧而举国闻名,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也有一定的知名度。虽然二者之间在戏剧文化的影响方面没有严格的可比性,但仍存在进行比较的价值。二人出生于同一时代(汤显祖出生于公元1550年,莎士比亚出生于公元1564年),二者皆于1616年去世。二者最大的共同点在于他们的戏剧作品均包含歌颂或追求自由及人间真爱的成份。

在英国,莎士比亚戏剧文化旅游开发已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明显的业绩,然而比较之下,国内与汤显祖相关的戏剧文化旅游开发却要逊色得多。显然,“东方的莎士比亚”的戏剧文化旅游开发具有可行性并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由于二者的专项文化旅游开发存在诸多相似性,英国莎士比亚戏剧文化旅游开发的整合营销传播经验无疑对国内汤显祖戏剧文化旅游的开发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这一借鉴和启示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加强营销传播主体的整合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文化旅游开发的整合营销传播中,有6大类主体参与了整合营销传播活动;然而,在汤显祖戏剧文化旅游营销传播中,参与的主体就要少得多。其中,排在第一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当属江西省抚州市内兼有国家事业单位和营利性企业双重性质的汤显祖大剧院,其次是汤显祖曾经为官5年并创作戏曲《牡丹亭》的浙江省遂昌县人民政府,其他在国内从事汤显祖戏剧演出的另外二大演出机构分别为广东省的佛山粤剧院(相关的演出为《紫钗记》)和北京市的皇家粮仓(相关的演出以厅堂版昆曲《牡丹亭》600场纪念演出为特色)。

上述机构或组织外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旨在直接促进戏剧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促销活动。但这些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目前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同时,同一主体内部诸单元之间也未形成

30

卓有成效的营销系统,如汤显祖大剧院以及该剧院所在的市级政府以及汤显祖故乡所在地的县级政府虽然均偶尔开展一些汤显祖戏剧文化旅游开发方面的宣传,然而就构建由相关的餐饮及住宿提供商、游客中心、运输部门等所组成的营销网而言,还基本上处于空白。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包括戏剧文化需求正变得越来越旺盛,中国有近13亿人口,这意味着中国存在着巨大的戏剧文化消费市场,加上入境游客对国内戏剧文化旅游消费的需求,总体的潜在市场将更大。因此,应适时将不同地域的相关文化事业管理部门、戏剧演出机构、旅游部门、电视台、电台、相关企业、学校等整合起来共同参与汤显祖戏剧文化旅游的整合营销传播以开创国内汤显祖戏剧文化旅游的新书面。

(二)加强营销传播媒体的整合

在英国的莎士比亚戏剧文化旅游开发的整合营销传播中,技术性媒体与非技术性媒体均得到了有效的使用。虽然在国内汤显祖的戏剧文化旅游开发的营销传播中也涉及到这二类媒体的使用,但力度明显不够,大有加大媒体使用力度的必要。

1.加强技术性媒体的使用

汤显祖大剧院也有自己的门户网站,然而宣传汤显祖这一伟大的剧作家仅是该网站功能的一部分(其他功能分别为会议宣传、节目宣传(如节日庆祝节目等)),因此有关戏剧文化旅游的宣传内容并不丰富和全面,尤其是诸如在线票务预订、在线交易等电子商务功能使用的方面非常匮乏,这就意味着要大力加大技术性媒体的功能开发的力度。

此外,其他种类的技术性媒体也应尽可能地服务于向现实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传达更多的有用信息的目的。因为抚州市临川县是汤显祖的出生地,可以说汤显祖在上述市级地域和县级地域的地方形象或目的地形象构建方面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二个级别的地域单元可在当地的电视台或广播电台栏目内开设特别或专门频道来宣传汤显祖的戏剧文化。同时,应制作更多的相关视听或音频节目投放到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西电视台、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等去播出,以便让更多的社会大众了解汤显祖戏剧作品的常识及汤显祖大剧院拟上演剧目的信息。

当然,为了吸引更多的国外的旅游者前来欣赏汤显祖的戏剧作品,在上述技术性媒体使用中,应考虑在汉语的基础上,将其他语言(如英语、法语等)应用于戏剧文化的解说系统中。

2.加强非技术性媒体的使用

汤显祖被誉为“中国的戏圣”,这表明他在中国的戏剧艺术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他的戏剧作品在中国的文化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种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它可通过非技术性媒体的使用来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利用。正如某地方政府官员所提到的,在中国可每隔三年举办一个全国性的汤显祖艺术节,节庆期间可安排全国各地的精华剧目在汤显祖大剧院进行演出。同时,本研究认为,也可在英国的斯特拉特福德或中国的临川举办主题为有关“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与西方的莎士比亚比较研究的国际学术会议。通过这些举措,汤显祖可在世界上获得更多的认知和认同,并因此可吸引更多的戏剧文化爱好者前来汤显祖的出生地来品尝戏剧文化大餐。无疑,当上述二类媒体可同时整合使用以获得更好的营销绩效。

四、结论

总而言之,英国的莎士比亚戏剧文化旅游的整合营销传播中的传播主体整合、传播媒体整合对国内的汤显祖戏剧文化旅游的整合营销传播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同时,同为戏剧文化旅游开发的专项文化旅游开发形式,两大戏剧文化旅游开发可在主体、媒体以及市场、客源、线路方面的进行更多的互利双赢的国际整合。

致谢:英国考文垂大学商学院的芬莱(Finlay)副院长(博士)、裘知主任、朱丽叶(Julia)副教授、玛塞拉(Marcella)博士、索菲娅(Sophie)博士给予了研究指导,阿尔比娜(Albina)女士、曾灏先生、宋锋同学、万卫红教授、卢景同副教授、赵星博士、舒竞博士、何文韬同学、何辰宸同学、莫雪龙同学、等给予了生活上的帮助,邵红松博士、方铁同学、李骁明同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杨蕾同学(英国卡的夫大学)、黄方杰同学(英国考文垂大学)等协助进行了实地调查,访问研究得到了江西财经大学的资助,调研工作得到考文垂大学研究生中心的支持,谨此致谢!

[参考文献]

[1] 朱江勇.中国戏曲文化旅游概述[J].旅游论坛, 2010,3(2):240-241.

[2] Duncan T. & Caywood C.The concept, process and evolution of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C]// Thorson E. & Moore J. (eds.)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 synergy of persuasive Voice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1996:13-34.

[3] Schultz, Don E.; Kitchen, Philip J.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in U.S. Advertising Agencies: An Exploratory Study[J].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1997, 37(5): 7-18.

[本文编校:杨灿]

(下转至第38页)

31

A Study of the Current Status and Strategies of Under-forest Economy of

Yanling County

LAI Qing-kui, XIE Qin

(Forestry College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4, Yunnan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under-forest economy development of Yanling county,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 typ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Yanling county’s under-forest economy. The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for development of under forest economy are pointed out from strengthening guidance, strengthen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market system, increasing ? nancial and technical support, and creating specialty brand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to promote Yanling county’s under-forest economy to achieve a healthy, stabl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under forest economy; problems; strategies; Yanling county

(上接第31页)

The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in the Drama Culture Tourism in UK and its Reference Signi? cance to that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the Drama Culture of Shakespeare and Xianzu Tang

LI Wen-ming, XU Yuan-lin

(Tourism and City Management College,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330013, Jiangxi, China) Abstract: The study on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in tourism industry is becoming a popular issue recently, the result of which is of great guide signi? cance to the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in cultural tourism especially to that in drama cultural tourism exploit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related subjects and media in the Shakespeare drama culture tourism exploitation in UK is of great reference value to the Xianzu Tang drama culture tourism exploitation in China. By reference from UK, the related institution in China can enhance the integration of subjects and media in the exploitation of Xianzu Tang’s drama culture tourism exploitation and can try the cross country integration of the related counterpart subjects in two countries in drama culture tourism for the purpose of the enhancement of the integration activities and the promotion of integration performance.

Key words: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subject integration; media integration; drama culture tourism; Shakespeare;

Xianzu Tang

(上接第34页)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alysis of China’s Citizens’ Outbound Tourism

Market in the Context of RMB Appreciation

ZHANG Jian, WANG Kun-xin

(Tourism College of Zhejiang, Hangzhou 311231, Zhejiang, China)

Abstract: As the number of Chinese citizens’ traveling abroad increasing, and the tourism destinations growing, the potential and huge outbound tourism market has drawn increasing worldwid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RMB, to

a certain extent, has affected the number of Chinese outbound tourism, the choice of tourism destination, the structure of travel

products and the changes of the mode of traveling. In the near future, Chinese travel abroad will get an upsurge, the policies of travel abroad will gradually relax, and the choice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and products will be diversifying. Afterward, “free exercise” and the self-guided travel will be further increased.

Key words: citizens; outbound tourism; appreciation of the RMB; developmental trend

38

莎士比亚戏剧赏析答案解析

智慧树《莎士比亚戏剧赏析》答案 第一章 1 【单选题】(5分) 已知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一个剧本是B A. 《罗米欧与朱丽叶》 B. 《亨利六世》 C. 《理查三世》 D. 《亨利五世》 2 【单选题】(5分) 关于莎士比亚,以下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B A. 莎士比亚曾在家乡的文法学校读书。 B. 莎士比亚生活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 C. 莎士比亚所属剧团名叫“宫内大臣供奉剧团”。 D. 莎士比亚的家乡是英格兰沃里克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 3 【单选题】(5分) 关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表述错误的是:D A. 在莎士比亚成名前,占据英国剧坛的是“大学才子派”。 B. 英国戏剧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戏剧和中世纪道德剧的传统。 C. 文艺复兴早期的英国剧场设在客栈里。 D. 1576年在伦敦市郊建造的第一个公共剧院是环球剧院。 4 【单选题】(5分) 1608-1612年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三个时期主要创作的戏剧类型是C A. 喜剧 B. 悲剧 C. 传奇剧 D. 历史剧

5 【单选题】(5分) 以下有关人文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 A. 人文主义思想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主流思想 B. 人文主义思想并不反对世俗享乐和追求物质财富 C. 莎士比亚的戏剧表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D. 人本思想、民族意识、反基督教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观念 第二章 1 【单选题】(5分) 关于莎士比亚,以下表述正确的是C A. 在莎士比亚时代,只有王公贵族才有资格看戏。 B. 莎士比亚创作戏剧不以商业盈利为目的。 C. “大学才子派”的戏剧对莎士比亚有重要影响。 D. 莎士比亚生于1566年,去世于1610年。 2 【单选题】(2分) 关于莎士比亚,以下表述错误的是D A. 由约翰·赫明斯和亨利?康德尔收集、编辑,1623年出版的“第一对开本”,收入莎剧36部。 B. 朱生豪、梁实秋、方平是莎剧中译本的优秀译者。 C. 莎士比亚在创作的第三时期转向传奇剧。 D. 莎士比亚在创作的第一时期没有写过悲剧。 3 【单选题】(2分) 关于莎士比亚,表述错误的是:C A. 莎士比亚由于生活所迫,才开始戏剧生涯。 B. 在《皆大欢喜》中,莎士比亚把人生比作戏剧、按照七幕来演出。 C. 莎士比亚属于“大学才子派”成员。 D. 在莎士比亚时代,职业剧团都会寻求大人物的庇护,受到庇护的剧团都会冠以庇护

2018戏剧鉴赏尔雅课后答案

2018 戏剧鉴赏尔雅课后答案 1.1 戏剧学的概念 1.广义上来说, 戏剧学研究范畴包括任何() 。 A、人类戏剧现象 B、影视作品 C、社会文体活动 D、人类表演活动 答案: A 2.戏剧繁荣的必要基础之一是() 。 A、社会活动的频繁 B、经济活动的频繁 C、政治活动的频繁 D、内心活动的频繁 答案: D 3.以下活动中, 属于戏剧现象的有() 。 A、生日派对C、阅兵式 B D 、开学典礼 、上学放学 答案:ABC 4.戏剧概念产生于人类精神和情感的需要, 正是因为这种需要才会有戏剧的产生。() 答案:√ 5.“戏剧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不统一时, 进入了一种“角色”。() 答案:√ 1.2 戏剧的起源 1.各民族的戏剧在起源、发展、变化上的一致性, 反映了一种共通的本能 , 这种本能是 () 。 A、欣赏的本能 B、情感的本能 C、表演的本能 D、戏剧的本能 答案: D 2.以戏剧艺术、舞台艺术、创作演出等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 。 A、泛化的戏剧艺术学 B、广义的戏剧艺术学 C、狭义的戏剧艺术学

D、强化的戏剧艺术学答案: C

3.以下对“仪式”表述中, 正确的有 () 。 A、仪式是一种精神活动 B、仪式是一种社会现象 C、仪式最早是人与人的交流活动 D、仪式最早是人与非自然因素交流的行为 答案: ABD 4.实质上 , 戏剧是人类精神、情感、生活相互凝聚而成的社会活动。() 答案:√ 5.戏剧的目的在于对欣赏者进行教育, 而不在于促进欣赏者自我提升。() 答案:× 2.1 “巫术思维”时期 1.戏剧产生于哪一时期?() A、雅典时期 B、古希腊时期 C、罗马时期 D、巫术思维时期 答案: D 2.以下关于巫术思维时期人类“扮演”活动的描述中, 正确的有 () 。 A、可能是一种生产方式 B、可能是一种生产活动 C、可能是一种理性思维 D、可能是一种文化本性 答案: ABD 3.戏剧艺术并非产生于理想科学, 而是产生于宗教崇拜。() 答案:√ 2.2 “巫术思维”两个规律 1.巫术思维建立的原则是接触率和 () 。 A、相似律 B 、相悖律 C、同化律 D 、顺应律 答案: A 2.伤害人的影像与伤害人自身具有同等效力, 这是巫术思想中什么的体现 ?() A、相悖律 B 、相似律C、顺应律 D 、接触律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悲剧性质探究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悲剧性质探究 一直以来莎士比亚都是被作为欧洲文艺复兴在英国的领军人物为世人传颂,所以从文艺复兴时期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角度来审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悲剧性质也许会更符合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因此本文将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与文艺复兴运动相联系来探究其悲剧性质。 经过总结我认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具有四种不同的悲剧性质,并具有一定的顺承关系,现陈列如下: 《麦克白》:欲望悲剧; 《奥赛罗》:种族悲剧; 《李尔王》:生存悲剧; 《哈姆雷特》:命运悲剧。 一《麦克白》的悲剧性质 在最初的时候我们认识到麦克白并非一个专横、残暴的篡权者,他是一个高贵勇敢的苏格兰大将,他重视荣誉,藐视命运,无所畏惧,战功显赫。但当他站在旷远的荒原上看到雷电轰轰、云雾蒙蒙的壮观景象,又聆听着女巫们对他成为新国王的预言,对于刚刚得胜回朝的麦克白来说,他内心对于权势的狂野追求再也无法克制,一下子冲天而起——他要弑君篡位! 是的,一切都从此而改变,欲望席卷了他整个内心,他追随着内心欲望的驱使一步步走向毁灭。可当他站在权力之巅来审视自我时,他才幡然醒悟:“明天,明天。再有一个明天,一天接着一天的蹑步前行,直到最后一秒钟的时间。我们所有的时间,不过是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熄灭了吧,熄灭了吧!人生不过是个行走的影子,是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戏子,登台片刻,便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他是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从文艺复兴的大背景下来审视,麦克白的欲望不正是文艺复兴所宣扬的个人主义在极端下的表现吗?我想这也许就是莎士比亚的理性之处,他或许就是通过麦克白追求内心欲望的悲剧经历来警示世人个性的追求只能是在适度的情况下,无止的一味追求只会给自身带来毁灭! 二《奥赛罗》的悲剧性质 评价《奥赛罗》的悲剧原因显然离不开奥赛罗的黑人身份。联系到当时欧洲殖民主义的盛行,奥赛罗作为黑人的身份显然在以白人为价值核心的欧洲社会会有一种被排斥的状态,这种状态反应在奥赛罗个人的心理上就会很容易得导致其行为的极端的倾向性,所以悲剧的发生就会成为一个大概率的事件。 因此我想也许莎士比亚在《奥赛罗》中就是想通过以黑人作为主角而最终酿成悲剧来批判主流社会的种族歧视。很显然,殖民主义文化下的种族歧视将会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对人的发现中难以抹去的污点。 三《李尔王》的悲剧性质 对于《李尔王》这部悲剧,我以为莎士比亚俨然已经从对人性悲剧的批判中上升到对整个社会的宗法关系以及价值观的批判上。 十七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和人基于物质关系和功利主义基础上的商业关系摧毁了原有的宗法和血缘关系,传统的伦理道德在利益面前都变得不堪一击。或许莎士比亚正是基于此而创作了这样一部反映社会各个阶段伦常变换的境况,并最终通过李尔的死去以唤醒台下的观众,让他们来重新审视自身价值、重建自我和精神家园。

马原论述题整理..

1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答: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普遍原理的指导下,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补充和丰富普遍原理。这一原理对我们有重要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2、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我们面对的情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抄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试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答:劳动力作为商品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一、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和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二、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这对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试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以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答: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它是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却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既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 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这是党的根本宗旨。(2)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在认识论上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到

马原辨析题

1.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 答:这一命题是对的。 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标准的具体性、历史性和条件性。包括下列方面:第一,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任何实践都会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有其局限性;第二,实践具有社会性。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的、历史的、群众的实践;第三,实践和认识都是发展的,实践对认识的检验是一个不断运动发展过程。 2.杰出人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 答:这一命题不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可见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而不是英雄人物。认为杰出人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从而夸大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当然,杰出人物作为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比普遍个人大得多的作用,并使历史事件打上杰出人物的个人印记,但要看到,杰出人物活动的社会制约性,他们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决定力量。 3.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进行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答:前提是对的,推论是错误的。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人的劳动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至于劳动力是否成为商品并不是人类进行生产的必要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发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四、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回答问题。1—2小题为12分,第3小题为16分,共40分) 1、根据以上材料试说明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6分),以及怎样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6分) 答: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如材料中所述的不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恰好相反,人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推动社会进步。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承认思想、理论的巨大力量是不科学的;但像材料中所描述的,夸大人的意识能动性同样是错误的和有害的。(6分) 那么怎样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呢?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需要通过实践将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客观的东西,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这要求人们选择合适的物质手段并创造条件。此外,提高主体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算什么。(6分) 2、根据以上材料试回答为什么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2分) 答:“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产生的根源。实践首先是人在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中必然产生人与人的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在人与人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形成政治的、观念的等各种社会关系。(4分)

莎士比亚读后感

作为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在我看来《哈姆雷特》是其中最为经典的一部。他可谓是将世上所有的悲惨都聚集在了这位可怜的王子身上。 父亲被自己的叔叔杀害,母亲改嫁,居然还下嫁给自己的轼父仇人,爱人发疯后不幸死去,最后连同自己,朋友,母亲都在这场悲剧中被完全吞噬了。这一连串悲剧都是源自欲望和仇恨。叔叔的贪婪欲望使他作出了违背天理伦常之事,也招致了自己亲侄子的无法泯灭的仇恨,同时也为自己的命运埋下了无法避免的祸根,直至最后家破人亡。而小王子呢,因为父亲的死而悲痛万分,又因父亲的鬼魂而萌生了复仇的念头。于是步步谋划,想要以自己的力量替父亲报仇,却又要想尽办法保护自己的母亲,却不曾想到意外之事不断发生,母亲、爱人、朋友、自己都一并失去了。 莎士比亚仿佛在用这样的文字像世人揭示仇恨的可怕,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把锋利无比,还涂满了毒药的双刃剑。运用他的人就如同是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在失去理智再刺伤别人的同时,也难免是使自己遍体鳞伤,血肉模糊。人类对仇恨的诅咒与排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同样也向人们阐述仇恨比罪恶本身更罪恶。无论是怎样的理由,举起仇恨就是一切罪恶与不幸的开端。虽然了结这个道理,人类却又不曾摆脱这个幽灵,不断有人为了仇恨害人害己,即使是无尽的鲜血也没能洗刷掉它的存在。 《哈姆雷特》不断的被人们以各种方式各种形式演绎,电影一部又一部,人们却百看不厌,源于《哈姆雷特》紧凑的戏剧情节,高潮迭起,惊喜不断,所有的紧张气氛都要等到故事的最后才会得到缓解。多种多样对大师作品的演绎不断给予我们新的惊喜和意外,对于仇恨的解释,对莎士比亚的解释。即使有一些并不太尽如人意,人们依旧对次充满好奇。因为莎士比亚,因为这位最伟大的戏剧作家和他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演绎都会让人对这一部经典再一次来一遍心灵对话,每一次的对话都是对人生新的体验,这就是《哈姆雷特》的魅力所在。作家们用他们的文字时刻提行这人们这把剑的冷酷和恐怖。仇恨的双刃剑,舍弃它比拿起他来捍卫自己明智得多。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说。自十九世纪始,它们即被公认为 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是系统化的怀疑主义哲学。他在人学中涉及到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关于人与宇宙、人性、灵与肉、人生终极目标等根本性的问题,属于超道德的范畴,可见,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是超道德为主的人学。尽管有其矛盾之处,但是,由于莎士比亚人学对中世纪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同时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超道德的崇高精神追求方面,因此它对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1]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是系统化的怀疑主义哲学。莎氏人学中涉及到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关于人与宇宙、人性、灵与肉、人生终极目标等根本性的问题,属于超道德的范畴,可见,莎氏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是超道德为主的人学。尽管有其矛盾之处,但是,由于莎士比亚人学对中世纪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同时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超道德的崇高精神追求方面,因此它对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艺术特色 莎士比亚创作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第一,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认为戏剧是反映人生的一面镜子。 第二,追求自然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剧要真实,切忌过火。 第三,情节生动丰富,一个剧里常有几条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线索,悲喜剧因素结合在一起。 第四,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如哈姆雷特、福斯塔夫。

第五,人物语言性格化,如哈姆雷特的话富有哲理和诗意,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语言矫揉造作,伊阿古的语言充满秽言秽语。据电子计算机统计,莎士比亚创作的词汇量有29066个。 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对自己忠实。——《哈姆雷特》 作品风格 莎士比亚最早的剧作是以当时常见的风格写成的。他采用标准的语言书写, 常常不能根据角色和剧情的需要而自然释放。诗文由扩展而定,有时含有精心的隐喻和巧妙构思,语言通常是华丽的,适合演员高声朗读而不是说话。一些评论家的观点认为,《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中庄重的演说词,经常阻碍了情节,《维洛那二绅士》的台词则被评论为做作不自然。[6] 莎士比亚从传统风格转向他自己的特点。《理查三世》开幕时的独白开创了中世纪戏剧中的邪恶角色。同时,理查生动的充满自我意识的独白延续到莎士比亚成熟期剧作中的自言自语。没有单独一个剧本标志着从传统风格到自由风格的转换,莎士比亚的整个写作生涯中综合了这两种风格,《罗密欧与朱丽叶》可能是这种混合风格最好的诠释。 到1590年代中期创作《罗密欧和朱丽叶》、《理查二世》和《仲夏夜之梦》时期,莎士比亚开始用更自然的文字写作。他渐渐将他的隐喻和象征转为剧情发展的需要。莎士比亚惯用的诗的形式是无韵诗,同时结合抑扬格五音步。实际上,这意味着他的诗通常是不押韵的,每行有10个音节,在朗读时每第二个音节为重音。他早期作品的无韵诗和后期作品有很大区别。诗句经常很优美,但是句子倾向于开始、停顿、并结束在行尾,这样有可能导致枯燥。当莎士比亚精通传统的无韵诗后,他开始打断和改变规律。这项技巧在《朱利叶斯·凯撒》和《哈姆雷特》等剧本的诗文中,释放出新的力量和灵活性。[6] 《哈姆雷特》之后,莎士比亚的文风变化更多,尤其是后期悲剧中更富有感情的段落。 英国文学评论家安德鲁·塞西尔·布拉德利将这种风格描述为“更紧凑、明快、富有变化,并且在结构上比较不规则,往往错综复杂或者省略”。在创作生涯后期,莎士比亚采用了很多技巧来达到这些效果,其中包括跨行连续、不规则停顿和结束,以及句子结构和长度的极度变化。完整地理解意思对听众是挑战。后期的传奇剧,情节及时而出人意料地变换,创造了一种末期的诗风,其特点是长短句互相综合、分句排列在一起,主语和宾语倒转、词语省略,产生了自然的效果。[6]

马原选择题精选总结

马原选择题精选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中,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 把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归结为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是(恩格斯) 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正因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因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脑的反映形式即意识。 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是:社会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就是承认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以实现的,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正确的。但“成事在天”即把办成事情的原因、决定因素归结为外在于人的天意,认为历史活动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这是错误的,因为它否认了人的努力在事情成败中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从而陷入了唯心史观和宿命论。 辩证法讲的是世界的状态是什么样的.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主观辩证法作为概念辩证法、头脑中的辩证法,是对自然界的客观的变化、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它是人们的一种理论形态或者思维方法形式存在的辩证法,属于意识的范畴。相应的,客观辩证法是以物质联系运动发展的客观状态形式存在的辩证法,总体属于物质的范畴,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是内容,主观辩证法是形式,这就是两者的关系。主观辩证法指辩证的思维,在本质上它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它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范畴。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提出“是非无定质”,这种观点是相对主义 【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对相对主义的确认。题干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的关于相对主义的典型命题,“是非无定质”是说是非没有界限,这显然是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实际上形而上学哲学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就有“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相对主义的错误在于夸大事物的相对性,而绝对主义则是夸大事物的绝对性。“是非无定质”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但更确切地说是相对主义的错误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提出:“无独必有对”,“独中又有自对”,这是一种 A.矛盾的观点

《莎士比亚戏剧》读后感

《莎士比亚戏剧》读后感 。 《莎士比亚戏剧》读后感1 Tobeornottobe,that’saquestion. (生存还是毁灭,那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句至理名言,已经伴随着不知多少代人走过了他们如歌、如烟的岁月。 马克思曾赞赏“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说:“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我也不得不为莎士比亚的戏剧所感敬佩,婉转的对话,曲折的情节,都把我深深的吸引了进去。对于《莎士比亚戏剧》这本书,我已沉入其中。 在《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中,主人公哈姆雷特首先面对的是自己原先的理想被破灭。处于年轻时代的哈姆雷特并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挫折和阻碍,思想十分单纯。好景不长,哈姆雷特的父亲去世了,在德国接受教育的他回国,得知自己的母亲在父亲死了一个月后就改嫁给篡夺王位的叔父,在哈姆雷特的心中开始渐渐的对这个世界的事进行了怀疑,他明白了,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有很多人可能会讲他母亲的不好,可她母亲本是个善良的人,在嫁与不嫁之间,她是在选择哪种不幸,而不是在选择自己的命运。 哈姆雷特一心想复仇,但他要杀的是他的母亲和叔父,就算杀了他们他又能怎么样?所以流传至今的名言:“生存还是毁灭,那是个

值得思考的问题。”由此诞生了。而后奥菲利亚的哥哥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带领一批人冲进宫来,要为父亲和妹妹报仇。 新国王利用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决斗的机会,在雷欧提斯的剑上蘸了毒,同时还准备好毒酒,以便将哈姆雷特除掉。最后,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谋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克劳提斯也被哈姆雷特刺死,哈姆雷特只能留下遗嘱,让好友霍拉旭完成他的心愿。 故事的结尾,塑造了一个十分悲剧的收场,几乎所有的人都死了,而这正是现实所在,他们试图去改变现实,最终什么也没有改变。这种无奈,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体现,也许这就是人本身的最大的不幸。 而《威尼斯商人》在我们初中的时候就已经有所接触了,在《威尼斯商人》中,有一个叫鲍西亚的富人女孩,按照她父亲的遗嘱,她得到了三个盒子:一个金盒子,一个银盒子,还有一个铅盒子。其中一个盒子里面装着她的画像,如果哪个男人选择了正确的盒子,那么她将嫁给那个男人。 于是,求婚者从世界的四面八方云集到这儿,都希望能得到她……威尼斯:镇上有一个年轻人名叫巴萨尼奥,他下定决心要赢得鲍西亚。但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愿望,他需要三千达克特,这可是一大笔钱。 而后他向好友,富商安东尼奥求助,而安东尼奥手头上暂时也无法拿出这么多钱,他只能向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夏洛克借钱,而夏洛克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要求:如果安东尼奥拖欠还款的话,他将会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巴萨尼奥去了贝尔蒙特,他选择了正确的盒子,

论中外著名戏剧家及其作品赏析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园艺园林学院班级:园艺三班 姓名:罗慧娟学号:201541738305 课程论文题目:论中外著名戏剧家及其作品赏析课程名称:戏剧鉴赏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课程论文题目 ——论中外著名戏剧家及其作品赏析 学生:罗慧娟 (园艺园林学院园艺三班,学号201541738305) 摘要:戏剧家是戏剧发展历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好的戏剧作品带给过去乃至未来不可估量的价值。 关键词:关汉卿、汤显祖、莎士比亚 戏剧家是指各民族戏剧业内具有一定成就的编剧、导演、演员、舞台美术家、戏剧音乐家和戏剧评论家、活动家。是专门从事戏剧文学写作的作家,这些作品可能是为舞台表演而创作,或是不可能上演的舞台剧本,或是只以剧本对话形式的纯粹文学创作。戏剧的发展是一条漫漫长路,是一代一代戏剧家实践出来的路。 一、早期的戏剧家 (一)西方戏剧家 西方现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最早的剧作家可追溯到西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时期。当时希腊一年一度的酒神节的重要内容便是盛大的戏剧比赛。每个参赛的剧作家都要提交一个悲剧三联剧和一个内容相关的羊人剧作为参赛作品。这个比赛的胜利者,现在还有作品流传下来的只有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及喜剧作家亚里士多芬尼斯。他们创作的戏剧形式到今天仍然为剧作家采用。 在戏剧史上被大多数人认为最伟大的剧作家则是威廉·莎士比亚。他生于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之间的英国,但他的正悲剧、喜剧和历史剧令当时仍处于黑暗时代的戏剧艺术突然跃进高峰时期。 在他死后的四百年间,他的作品仍在世界各地不断上演和学院研究。 (二)中国戏剧家 中国的戏剧发展过程与西方戏剧迥异。 最早的剧作家因资料很少,已不可考,可知的是自隋代开始有管理百戏的制度,而最早的剧本为南宋时期的《张协状元》。这出剧本作者有一说为南宋温州的九

2018戏剧鉴赏(尔雅)期末测验答案

2018戏剧鉴赏(尔雅)期末测验答案

————————————————————————————————作者:————————————————————————————————日期:

2018戏剧鉴赏(尔雅)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被誉为“悲剧之父”、“有强烈倾向的诗人”的戏作家是()。A、索福克勒斯B、米南德C、埃斯库罗斯D、莎士比亚我的答案:C 2演员的舞台三要素为,动作、()和调度。A、语言B、思维C、形象D、立意我的答案:B 3著名导演、剧作家李国修是()人。A、香港B、大陆C、台湾D、新加坡我的答案:C 4下列关于戏剧中“仪式”的表述错误的是()。A、仪式是知识的一种形态,是人类对宇宙的理解。B、仪式有说教作用。C、事物影响和控制着仪式的预期效果。 D、用于显露一种超自然力量。我的答案:C 5中世纪的()多取材于圣经上的故事,常于节庆纪念日演出。A、木偶剧B、喜剧C、悲剧D、宗教剧我的答案:D 6()是以“话”为媒介再现生活的剧种。A、哑剧B、话剧C、木偶剧D、皮影我的答案:B 7古希腊戏剧的表演,含有强烈的()活动的痕迹。A、典礼B、殡葬C、祭祀D、庆生我的答案:C 8最初的人类戏剧活动是由()和狂欢行为转化来的。A、模仿B、祭拜C、意识D、仪式我的答案:D 9歌队以()和歌唱为其传情表意的手段。A、朗诵B、舞蹈C、念白D、对话我的答案:C 10认为伤害人的影像与伤害人自身具有同等效力,这是巫术思想中()的体现。 A、相似律 B、顺应律 C、相悖律 D、接触律我的答案:D

11从()这名戏剧家以后,古希腊戏剧逐渐走向衰落。A、忒斯庇斯B、欧里庇得斯C、索福克勒D、埃斯库罗斯我的答案:B 12戏剧以巫术思维时期的活动为雏形,而该时期人类活动的基础不包括()。A、极强的自信心B、控制和改变自然的欲望C、对生死问题的思考D、较为理性的认知我的答案:D 13为了娱乐而扮演发生在戏剧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的哪个阶段()。A、第一个阶段B、第二个阶段C、第三个阶段D、第四个阶段我的答案:C 14欧里庇得斯代表作是(),剧作着重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复仇心理,表达了对妇女的卑微地位和不幸遭遇的同情。A、《阿尔刻斯狄斯》B、《特洛亚妇女》C、《美狄亚》D、《希波吕托斯》我的答案:C 15米南德是古希腊“新戏剧”的重要作家,其代表作是()。A、《愤世者》B、《欧塞罗》C、《塞万提斯》D、《蛙》我的答案:A 16戏剧创造与欣赏离不开想象力,而想象力的丰富其实质是()的丰富。A、经验B、思维C、情感D、阅历我的答案:C 17以下活动中,不属于戏剧现象的是()A、生日派对B、开学典礼C、阅兵式D、上学放学我的答案:D 18当前戏剧不像戏剧的本质原因是()。A、个人意志的存在B、个人价值的存在C、个人意志的消失D、个人价值的消失我的答案:C 19戏剧欣赏基于信任,而信任又基于()。A、情感B、模仿C、观察D、体验我的答案:D 20对英雄人物承受灾难的意义的颠覆和嘲弄是()。A、是现代戏剧艺术的偶然现象B、是对古希腊戏剧艺术的误读C、是现代戏剧与古希腊戏剧的本质区别D、古希腊戏剧的显著特点我的答案:C 21希腊神话中,宙斯化为公牛劫走欧罗巴的故事体现了戏剧中哪个题材的信息。 A、伦理-爱情 B、族别-性别 C、伦理-性别 D、族别-爱情我的答案:B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阅读感想

读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有感 席慕容曾在他的诗作《戏子》中写到:“永远在别人的故事中/流着自己的泪。”即使不曾感同身受,我们也常常会为故事中主人公悲惨的命运而忧伤。读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瑟罗》就有这种感觉,如冥冥之中注定了主人公无法逃离死亡的诅咒,英雄的王冠注定在这一刻跌落。 悲剧是什么?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莎士比亚于这四大悲剧中探讨亲情、爱情、婚姻、事业、理想、人生的意义等,展现了贪婪、权利、欺诈、盲目对英雄的毁灭,渗透了自己的哲理思想和价值观念,如我们所熟悉的《哈姆雷特》中的一段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默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者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这既是哈姆雷特自身思想矛盾的斗争,也代表着莎士比亚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所以,哈姆雷特的四大悲剧带给人的不仅是语言上的审美和情节上的打动,还有对价值观、人生观的思考。 一:四大悲剧所阐释的伦理问题 在中国古代儒家学者讲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道德礼仪规范,意思是说,无论你的身份是君王、臣子、父亲还是儿子,都要遵从自己的本分,做好符合自己身份的事,臣子要效力于君王,儿子要孝顺父亲。这种伦理观念是为中国人所遵从的,而从哈姆雷特的四大悲剧就体现了伦理观念于权利、贪婪、欲望摧毁下的低泣。首

先是《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叔父克劳迪斯杀害了自己的哥哥,夺得王位,娶了自己的嫂嫂,这种“臣拭君”、“弟杀兄”、“妻子背叛丈夫”就体现了伦理道德的破坏,造成了哈姆雷特与自己的叔父、母亲无法弥补的裂痕。命运让哈姆雷特在人生的起始阶段就遭到晴天霹雳,他的叔父杀死了自己的父亲,泯灭的人性,而自己应当承担为自己的父亲报仇的责任,“重整乾坤”。可杀死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叔父,现在的继父,虽然是出于正义之举,可自己的行为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一种“弑父”、“弑君”的行为,而自己又成了人性的刽子手,他内心的纠结痛苦可想而知,“生存还是毁灭”的质疑更是他矛盾的体现。割不断的血缘关系使哈姆雷特本来有机会可以在其叔父作祈祷时杀死他,却迟疑、放弃了,可以说,他后来并不是完全在装疯,他确实为自己的怯弱、犹豫所折磨,母亲的不贞让哈姆雷特对爱情所绝望,让无辜的奥菲利亚被侮辱,“你既贞洁又美丽,那么你的贞洁应该断绝跟你的美丽来往……因为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对于年轻的哈姆雷特而言,那种欲复仇而不能、欲罢也不能的痛苦,对亲情、爱情、人生的迷惘让他失去了追求幸福的勇气,也就是现在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感觉不会再爱了”。那个为女孩唱情歌、写情诗的快乐青年一去不复还了。 《哈姆雷特》写的是一个青年的悲剧,而《李尔王》则是一位老人为亲人所背叛——女儿对父亲的背叛的悲剧。作为年迈国王的李尔,沉醉于大女儿和二女儿如毒液般的甜言蜜语,驱逐真诚的三女儿,而后来大女儿和二女儿对李尔的傲慢、厌恶甚至将其赶出家门的行为

马原--判断题--辨析题题简答题

绪论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它我们就能永不犯错误。 2、马克思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是分不开的。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体系,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 五、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分析并回答问题) 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 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 材料3:“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1页。

莎士比亚戏剧集读后感

读《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有感 《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包含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富有诗意、蕴含深刻哲理的故事。这些故事题材新颖、深刻,突破了悲剧与喜剧的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真实面目。可谓是值得我们高中生细细品读的一部佳作。 一、题材新颖、丰富、深刻 例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死去的父亲的灵魂,《仲夏夜之梦》的仙王与仙后。这些都是作者在现实的基础上所掺入的魔幻元素。这使得文章题材更加新颖。再例如《冬天的故事》中,国王里昂提斯对自己妻子赫米温妮的胡乱猜疑,在杀死王后后国王的追悔莫及。《皆大欢喜》中,公爵的弟弟将其哥哥赶走,撺掇权位,到后来公爵的弟弟归还权位,公爵恢复地位。这些新奇而曲折的故事情节并上新颖的题材,就使得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更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 而纵观其所有作品,都有着一个共同而深刻的价值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良的国王无论怎样最后都会恢复王位,而那个篡夺王位的人最后都会受到应得的惩罚等) 二、故事情节突破了悲剧和喜剧之间的局限 例如故事《暴风雨》中,故事情节从普洛斯彼罗被安东尼奥联合那不勒斯的国王赶出自己的王国这一悲剧进展到后来安东尼奥和那不勒斯受到应有的惩罚,普洛斯彼罗的女儿收获爱情,普洛斯彼罗恢复王位这一喜剧。 再例如《威尼斯商人》中,就在恶毒的商人夏洛克即将得逞的时候,机智聪慧的鲍西亚的一通辩护及时地阻止了夏洛克的罪行,于情急之中挽救了善良的安东尼奥。并且反过来起诉夏洛克,让夏洛克受到了其应有的惩罚。原来本是悲剧的剧情却在突然之间变成了喜剧,故事情节能够瞬间在悲剧与喜剧之间自如转化。这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思想情绪,让读者的心情随着曲折的故事情节上下波动,使得读者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三、极力反映了生活本来的面目 纵观全书所有故事,剧情都来自于生活。 无论是皇宫里普洛斯彼罗的弟弟对其公爵哥哥的谋权篡位,还是国王里昂提斯对皇后赫米温妮的胡乱猜疑,无论是三女儿对其父亲李尔王无私的爱,还是罗密欧与茱丽叶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这些剧情都是取自于生活。因此,人们常常感觉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有着自己的影子。而我们也可以这些戏剧故事中获得生活的启示,明确正确的方向,走上正确的道路。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研究浅析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研究浅析 莎士比亚作品不朽的艺术魅力,来自于莎士比亚对于语言出神入化的运用。莎士比亚不愧为语言大师。莎士比亚对英语的纯熟运用竖立了由中世纪英语过渡到伊丽莎白时代近代英语的一座里程碑。 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中显示了独特的语言创造能力和普于操纵及发展语汇意义的能力。他的作品中丰富的词汇,生动的比喻,一词多义形成的戏剧性俏皮滑稽的双关语,对俗语、但语、行话和切口画龙点睛式的运用,生动而极富生活气息,特色突出,对近代英语的发展有明显的影响。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者早就注意到莎士比亚语言中的这种现象。因此,他们对莎士比亚语言与现代英语的关系,莎士比亚语言的结构,语法,修辞,用词特色.时r} t`} :}}言特点行全面、细致、〃深入的分析,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成为中国莎士比亚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但是,多年来对莎士比亚语言研究的成果却疏于总结。为此笔者在占有较全面资料的前下,拟对近年来中国莎士比亚语言研究做一个较为<2 };地梳理,弄清中国莎学研究在这一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凸显莎士比亚语言研究对中国莎学乃至世界莎学所做出的独特贡吠。 歌德昏经说过:莎北比亚是用生动的字眼来感染人的。作为文艺复兴时代英国文坛上的戏剧巨子,莎士比亚使中世纪的典雅华丽语盲特色与都铎王朝以来聚积的新语言相结合,一切生活范围内的丰富语言在他的作品中都有突出的表现,精致入微地描绘了适合于剧情的人物性格和诗歌中奔放而又细腻的情感特征。 劳允栋认为莎士比亚作品中比较典型的语言现象,表现为词类转换,即古英语中屈折词尾已经大量消失,词类间基本消除了形态区别的标志,使许多词类可以转换使用;形容词在意义上的绝对化,使原有的性质概念转化成具有这种性质的事物的概念;性质形容词主、被动意义的自由转化;莎氏作品中常见的混合式形容词;副词作形容ip-J,或取代形容词;形容词的级、名词、代词、关系代词、动词、独立分词、虚拟语气、介词、句子等18个方面指出了莎士比亚语言与现代英语的差异之处。。赵毅衡指出:莎士比亚作品是形象语言的宝库。形象语言技巧是一种修辞手段。比喻、夸张不一定有形象,甚至很可能完全没有形象。莎士比亚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早期静态为多,后期动力性为多;早期堆砌排列为多.后期以形象

浅谈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浅谈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莎士比亚是伊丽莎白时代最伟大的剧作家,他的父亲是伦敦附近史特拉福的一名地主,而童年的莎士比亚在家乡的学习文学及拉丁语。直至1582年后,他移居伦敦当演员及剧作人,并于1589年左右发表他的第一部剧作《亨利六世第一部》(Henry VI, Part 1)。1594年莎士比亚成为宫内大臣剧团(Lord Chamberlain's Company)(即以后的国王剧团)的股东及演员,1599年他获得环球剧院的主权,令他成为当时最活跃的剧坛人物。莎士比亚共写了38个剧本,他的戏剧大致可分为三种:历史剧、喜剧和悲剧。他在历史剧中呈现英国的历史,尤其是蔷薇战争时期,这类剧本显示他能使庞大复杂的历史资料在舞台出现;他的喜剧所采文体颇广,有的着重闹剧成分,有的是浪漫喜剧,也有些内容较为严肃,称为阴沉喜剧;但莎士比亚最伟大的还是在于他的悲剧,而他在悲剧上也采用了广泛的题材和手法。在我看来从某个角度而言,莎士比亚是当时最成功,最富商业价值的剧作家,而属于他的伟大天才表现在他的悲剧上。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复杂、社会的压迫与无奈,或许更甚至是我们内心中邪恶与善良的战争。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斯》,其中,《哈姆雷特》在莎翁37个剧本中,最受剧场与学术界的厚爱;《奥瑟罗》是莎翁悲剧中结构最严谨的剧本;《李尔王》被20世纪评论家认为是莎翁最伟大的悲剧;《麦克白斯》则是四大悲剧中节奏最紧凑凝练的作品。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我们看到其特点是允许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交叉,悲剧中也可以有喜剧成分,是一种平民艺术,没有古典悲剧的清规戒律,让人可以更深切地感受悲剧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命运安排,人性的复杂更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特点,没有人可以消灭悲剧,我们只能从悲剧中看到未来的光明。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四大悲剧中的一出讲述天伦相残的故事,也是我最喜欢的莎翁作品。在作品中,哈姆雷特有着年轻人的热血沸腾、踌躇满志、放荡不羁,又怀着孝顺与叛逆,正义与偏激,宽容与仇恨的矛盾人性。在作品中年轻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发现自己的叔叔是毒害生父国王的凶手,而自己的母亲则在父亲过世不到两个月,便与国王的弟弟结婚。羞耻与哀悼,仇恨与宽容正在他的心中激荡着,他为叔叔的恶毒而愤怒,为母亲的婚姻而感到羞耻,为自己的父亲而感到悲伤,为世间的明争暗斗而感到疯狂,这些都把他推向不能自拔的困境,使他一步一步走上复仇之路,不惜装疯卖傻、抛弃爱情、甚至到最后牺牲生命。仇,是复了;亡灵,是安息了,但深爱他的女子却永远离他而去;自己的性命也在这场复仇的战争中牺牲了。 我们或许还不能理解,是什么样的仇恨才会把一个人逼到如此地步,甚至致使一个人陷入疯狂与绝望;我们或许不能明白,为什么亲如手足的兄弟会为了权力与金钱而手足相残;我们或许不知道,是怎样强烈的爱可以使人付出一切,包括生命与灵魂;我们或许……但我们知道在莎翁的作品中,虚构的人物总有现实的模板,文学的作用便是将现实反映出来。人性的弱点与光辉都融入了哈姆雷特之中,我们看到的哈姆雷特是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人。哈姆雷特是虚构的、是夸张的,但却让我们知道掩藏在灵长动物的躯壳之下我们都有着一扇黑暗之门,一旦潘多拉的宝盒打开了,毁灭的不仅是我们自己本身也会是我们身边原本的美好生活。悲剧是人类掌握的最美妙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艺术的结晶,它在虚构中为我们的现实敲响了警钟,人性是复杂的,是我们不可避免的,但人性的光辉却是我们终其一生追寻的梦想。 《奥瑟罗》是莎士比亚在1604年所写的四大悲剧之一,与《哈姆雷特》不同的是,在《奥瑟罗》中莎士比亚更注重描写的是人性的嫉妒这一弱点。莎士比亚在《奥瑟罗》中创造出奥瑟罗与埃古全然不同的两种人物典型,全剧并围绕在家庭﹑嫉妒两大主题中发展,在莎翁的笔下,嫉妒便是人心最大的弱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