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编第十三单元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过关测试】-2021年高考一轮生物单元复习一遍过(解析版)
通用版202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编必考专项热点13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练习含解析

热点13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一、选择题1.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就是分解者D.鹰在植物→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属于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答案 C解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A正确;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分别是①植物→食植昆虫→食虫鸟→鹰、②植物→食植昆虫→食虫昆虫→食虫鸟→鹰、③植物→食植昆虫→食虫昆虫→食虫鸟→蛇→鹰、④植物→食植昆虫→食虫昆虫→蛙→蛇→鹰、⑤植物→食植昆虫→蛙→蛇→鹰、⑥植物→鼠→蛇→鹰、⑦植物→鼠→鹰、⑧植物→食植昆虫→食虫鸟→蛇→鹰,其中蛇与鼠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是竞争关系,B正确;食物网只体现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鹰在植物→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属于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D正确。
2.假如某食物网中有一种大型杂食性的海洋鱼类,它的食物有1/2来自海洋植物,1/4来自草食性鱼类,1/4来自以草食性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性鱼类。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中包括四条食物链B.这种杂食性鱼与小型肉食性鱼只有竞争关系C.经测定此食物网的四种生物体内DDT浓度最高的是海洋植物D.从理论上计算,杂食性鱼每增加1千克体重最多需要海洋植物280千克答案 D解析此食物网中共包括海洋植物→大型海洋鱼类,海洋植物→草食性鱼类→大型海洋鱼类,海洋植物→草食性鱼类→小型肉食性鱼类→大型海洋鱼类3条食物链,A错误;这种杂食性鱼和小型肉食性鱼都捕食草食性鱼类,所以二者之间具有竞争关系,同时这种杂食性鱼又以小型肉食性鱼为食物,二者之间又具有捕食关系,B错误;由于食物链的富集作用,此食物链中的四种生物体内DDT浓度最高的是大型的杂食性海洋鱼,C错误;根据该杂食性鱼的食物结构可以知道该鱼的食物链有3条,当能量传递效率是10%时,消耗植物最多,故该鱼每增加1千克体重,需消耗海洋植物最多为:1×1/4÷10%÷10%÷10%+1×1/4÷10%÷10%+1/2÷10%=280千克,D正确。
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三十六生态环境的保护含解析新人教版

生态环境的爱护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态与环境爱护及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B.在草原生态系统中不存在负反馈调整C.爱护大熊猫的有效措施是建立自然爱护区D.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平安和粮食平安的保障解析:选B 生物种类多,生态系统的养分结构就困难,生态系统反抗力稳定性增加,因此,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负反馈调整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整实力的基础;建立自然爱护区属于就地爱护,就地爱护是爱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2.(2024·天津高考)多数植物遭到昆虫蚕食时会分泌茉莉酸,启动抗虫反应,如分泌杀虫物质、产生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物质等。
烟粉虱能合成Bt56蛋白,该蛋白会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快速增长。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产生挥发物质吸引昆虫天敌体现了信息传递调整种间关系的功能B.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C.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比未被抑制的比照组快D.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可为限制烟粉虱供应防治措施解析:选C 植物产生的挥发物质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化学信息,其吸引昆虫天敌体现了信息传递调整种间关系的功能,A正确。
植物与其天敌之间存在着共同进化的现象,B正确。
烟粉虱的Bt56基因表达出的Bt56蛋白可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所以若烟粉虱的Bt56基因的表达被抑制,则烟粉虱的数量增长速度会减慢,C错误。
若Bt56蛋白被水解,则烟粉虱无法抑制植物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有利于对烟粉虱的防治,D正确。
3.(2024·咸宁模拟)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缘由是煤、石油、自然气的大量燃烧②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缘由是人们大量运用氟利昂等物质③酸雨形成的主要缘由是森林大量破坏④水体富养分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 D.②③④解析:选C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煤、石油、自然气的大量燃烧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引起的;大量运用氟利昂等物质会导致臭氧层破坏,造成臭氧层空洞;酸雨形成的主要缘由是污染大气的二氧化硫等气体排放过多而使雨水的酸性增加;水体富养分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水体中N、P等矿质元素增多造成的。
最新-2021 A版 高考生物第十三章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保护 精品

(2)食物网 ①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成的复杂的营 养结构。 ②功能: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 渠道。
高考考法突破
➢考法1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关系及判断
1. 对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理解与判断
(1)组成成分:生物成分和无机环境。 其中“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机
应试基础必备
1.生态系统功能
(1)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动力 (2)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基础 (3)信息传递: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2.能量流动 (1)包括: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2)特点: ①单向流动: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 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可循环流 动。单向流动的原因:食物链中生物间捕食关系不可逆; 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后,不可重复利用。 ②逐级递减:能量在相邻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为: 10%~20%。逐级递减的原因: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分解 者利用;未利用。 (3)能量金字塔:能量数值由低到高
3.构建食物链(网) 的几种题型分析
图1和图2以每个营养级中有机 物多少为依据,图1中的食物链 是丙→甲→乙→丁;图2中的食 物链是丙→丁→甲→乙;图3中 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 即甲→乙;图4表示的是生态系 统的物质循环图解,A是生产者, 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D是无 机环境,其的食物链是A →B 。
环境”是指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四种成分中最主要的成分是生产者,物质循环中的关键 成分是分解者。
(2)生物成分与代谢类型及生活方式的关系 植物:自养型——生产者(如:各种绿色植物)
异养型——消费者(如:寄生植物菟丝子) 动物:异养型、营捕食或寄生生活——消费者(如:绝大多数 动物)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一编 考点通关 单元测试(八)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藏躲市安详阳光实验学校单元测试(八)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一、选择题1.(2018·河北衡水中学第十七次模拟)南方地区普遍釆用在荔枝园内养鸡的生产模式,总收益约是普通荔枝园的2倍。
下图为该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模式实现了对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B.鸡粪中所含的能量流入果树,促进果树的生长C.与普通荔枝园相比,该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D.荔枝树固定的太阳能是输入该系统的全部能量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A错误;鸡粪中所含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另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果树只能利用鸡粪被分解者分解后产生的无机物,B错误;与普通荔枝园相比,该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C 正确;该荔枝园还需要给鸡投放饲料,因此,输入该系统的全部能量包括荔枝树固定的太阳能和给鸡投放的饲料中的化学能,D错误。
2.研究人员调查了生态果园及对照果园中某些害虫及害虫天敌的密度,结果如下表。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B.生态果园流入害虫及其天敌的总能量比对照果园少C.蚜虫的总能量最多只有瓢虫总能量的10倍D.害虫与害虫天敌之间的数量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答案C解析蚜虫活动能力极弱,调查果园中蚜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A正确;表中信息显示:生态果园中的害虫密度少于对照果园,因此生态果园流入害虫及其天敌的总能量比对照果园少,B正确;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但根据表格数据无法计算出蚜虫与瓢虫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当果园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进而导致蚜虫数量的增长受到抑制,可见,害虫与害虫天敌之间的数量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D正确。
3.(2019·总复习质量检测)图甲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a、b、c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
2021年人教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考试题题及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试题1以下可以称作生态系统的是()A.一个湖泊中的所有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B.烧杯中的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的统一体,而A、C、D三个选项中都不含无机环境。
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在生态系统中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循环B.猫头鹰和黄鼬都捕食田鼠,猎头鼠和黄鼬有竞争关系C.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SO2过多,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D.植物枝叶腐烂后其中的矿质元素归还土壤中,属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范畴答案A解析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碳酸盐的形式存在,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B.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就越大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答案C解析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可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也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
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不一定越大,如一棵大树上有很多寄生虫。
自养生物一定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是生产者。
在一个阴湿低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
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下面有关对阴湿低洼草丛及其生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阴湿低洼草丛是一个生态系统B.阴湿低洼草丛中的生物是一个群落C.阴湿低洼草丛中的某种蚯蚓是一个种群D.阴湿低洼草丛中的动物是一个群落答案D解析在低洼地中,有光、水、空气、土壤,腐木内含有各种微生物,另外还有杂草、苔藓等植物,动物包括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
生物与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是生态系统。
草丛中的全部生物是一个群落。
草丛中同种生物(如某种蚯蚓)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
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生态系统与环保阶段考查 新人教版

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态系统与环保阶段考查新人教版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水稻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水稻长势整齐,因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现象B.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要研究水稻田的范围和边界C.除草等人为活动能影响群落的自然演替D.水稻田内不规则分布的杂草,属于群落水平结构上的差异解析:群落在垂直方向的分层现象是指不同种群占据不同空间,水稻只是一个种群,不是群落,无垂直分层现象。
答案:A2.如图所示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
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有2个,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若丙种群数量下降2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C.在该食物网中辛占有3个营养级D.既存在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的只发生在丁和辛、丙和乙之间解析:由图可知:除丁和辛、丙和乙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外,乙和丁之间也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答案:D3.以下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C.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D.农田弃耕后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解析:群落演替除可由外部因素引发外,也可能因为种群的迁徙、种内和种间关系发生变化等引起,故B项错。
自然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有机物总量(能量)增加、稳定性增强的方向发展,而人类的活动可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项正确。
答案:B4.如图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蚕的同化效率和生长效率是影响养蚕效益的重要因素B.一棵桑树上有成千上万条蚕,但它们的能量关系不会要成倒金字塔C.图中C=A-B,C可表示桑树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D.桑树→蚕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1+C1+D1)/C解析: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的数量可能形成倒金字塔,但能量关系不能形成倒金字塔,桑树到蚕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1+B1+C1+D1)/A。
2021届高三生物单元过关考试试题(带答案)

高三生物单元过关考试生物试题2021.01第I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研究发现,分泌蛋白的合成起始于游离的核糖体,合成的初始序列为信号序列,当它露出核糖体后,在信号识别颗粒的引导下与内质网膜上的受体接触,信号序列穿过内质网的膜后,蛋白质合成继续,并在内质网腔中将信号序列切除。
合成结束后,核糖体与内质网脱离,重新进入细胞质。
基于以上事实的推测,正确的是()A.核糖体与内质网的结合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B.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都是分泌蛋白C.用3H标记亮氨酸的羧基可追踪上述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D.控制信号序列合成的基因片段发生突变可能不会影响该蛋白的继续合成2.己知药物a能使淀粉酶和淀粉结合的机会减少,但不会影响淀粉酶活性;施加药物b能使淀粉酶活性丧失。
右图为淀粉酶在不同处理条件下产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其中乙组使用了少量药物a 处理。
据图分析不合理的是()A.在0~t1时,甲、丙两组均可能使用了药物a处理B.在t1时,丙组可能适当提高了反应温度C.在t1后,甲、乙两组中的淀粉酶活性均小于丙组D.在t1后,甲组可能因使用药物b而导致曲线不再上升3.劳氏肉瘤病毒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致瘤RNA病毒,将等量的该病毒颗粒加入甲、乙两只试管,其中甲试管中含有放射性标记的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缓冲溶液,乙试管中含有放射性标记的核糖核苷三磷酸缓冲溶液。
一段时间后,甲试管中检测含有放射性的核酸而乙试管中未检测到含有放射性核酸。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两试管中均检测不到子代病毒B.乙试管中因缺乏能量无法合成放射性核酸C.该病毒颗粒中含有与DNA合成有关的逆转录酶D.加入RNA酶,甲试管中放射性核酸的合成量会明显减少4.已知家蚕体色油性和非油性是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体壁正常和体壁透明是由Z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高中生物 新高考一轮模块复习章节巩固训练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环境的保护(含答案)

2021届新高考一轮模块复习章节巩固45分钟训练(含答案)章节练点: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一、选择题1.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营养级的生物,E1、E2代表两种能量形式。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生产者、分解者,是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关键成分B.畜牧业中,放养与圈养相比,可提高Ⅱ到Ⅰ的传递效率C.E2表示的能量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D.生态系统中的CO2、H2S等在Ⅰ、Ⅱ、Ⅲ、Ⅳ之间循环利用2.果树—草菇立体农业是利用果树下微弱的光照、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低的风速等特殊环境条件,在果树下人工栽培草菇。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树下的蚯蚓是消费者,草菇等真菌是分解者B.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可能存在鼠→蛇→鹰这样一条食物链C.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D.各种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使其更加稳定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动物的特殊行为可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信息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传递C.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4.呼伦贝尔草原四季分明,动植物资源丰富,被世人誉为世界美丽的花园。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草原上狼数量的变化与野生黄羊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B.该草原抵抗力稳定性低于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C.该草原内的载畜量需合理,才能保持畜产品的持续高产D.该草原是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5.运用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实践。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防治水稻害虫能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间能量传递效率B.多给作物施用有机肥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以提高作物的产量C.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杀雄虫降低出生率属于化学防治D.将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混种充分利用空间,以提高对光能的利用率6.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一条食物链中的三个种群一年内能量流动统计的部分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