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控被指隐匿161亿美元浮亏 公允价值减计债务充利润
近十年央企在衍生金融工具上遭受的重大损失案例

近十年央企在衍生金融工具上遭受的重大损失案例金融衍生产品的高杠杆化,是造成美国住房次贷危机,进而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这已为世人所共识。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谈起“金融衍生产品的高杠杆化”,人们大多聚焦于美国及西方国家,殊不知,国内深受其害的企业大有所在。
近些年来不少中央企业(简称央企)为了追逐投资性收益、规避风险、短期投机套利等目的,投资于具有高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
其中,确有企业达到了自己的投资目标,实现了套期保值,获得了较好的利益;但不少企业则严重亏损,付出高昂代价。
特别是去年以来接连披露的中航集团和东航集团的航油期权业务、中远集团的远期费用协议合约(FFA)、和的外汇结构性存款业务以及中信泰富投资杠杆式外汇产品和深南电原油期权合约等等,都发生巨额浮亏和损失,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什么这些企业投资金融衍生产品会发生如此普遍如此严重的损失?原因何在?企业能否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如何有效防范风险?对此,有必要深刻反省和探讨。
一、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总体情况从目前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央企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呈以下主要特点。
1.参与企业多,业务品种广,亏损数额大。
根据调查统计,目前有68家央企从事金融衍生品业务,主要涉及商品期货、汇率掉期、利率掉期,以及期权、结构性存款等品种。
截至2008年10月底,央企从事金融衍生品业务合约市值为1250.0亿元,形成了114.0亿元的浮动净亏损(浮盈49.8亿元,浮亏163.8亿元)。
在境内的合约市值为357.4亿元,形成了1.3亿元的浮动净亏损(浮盈4.5亿元,浮亏5.8亿元);在境外的合约市值为894.6亿元,形成了112.7亿元的浮动净亏损(浮盈45.3亿元,浮亏158.0亿元)。
2.非标准化合约多,交易对手集中,交易风险高。
目前有26家央企是自行在境外从事场外金融衍生产品业务(OTC),且大都与交易对手私下签订的是“一对一”的非标准化合约,交易风险大,透明度不够。
ipo 汇兑损益 案例

ipo 汇兑损益案例以IPO汇兑损益案例为题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汇兑损益作为一个重要的财务指标,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利润和业绩。
在IPO(首次公开募股)过程中,企业所处的货币环境的变化,也将对其汇兑损益产生一定的影响。
下面,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分析IPO汇兑损益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本案例以一家中国企业在美国IPO为例。
案例:某中国科技公司决定在美国进行IPO募资。
在IPO过程中,该公司需将财务报表转换为美元报表,并面临着来自于人民币和美元之间汇率的波动风险。
该公司IPO前一年,汇率为1美元兑换人民币6.5元,而IPO后一年,汇率升值至1美元兑换人民币6元。
情况一:人民币贬值如果在IPO后,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则该公司在美元计价的收入将减少,这将导致其IPO汇兑损益增加。
即使该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取得了较高的利润,但由于人民币贬值导致的汇兑损益增加,其最终净利润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压力。
情况二:人民币升值如果在IPO后,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则该公司在美元计价的负债将增加,推动IPO汇兑损益减少。
然而,这也意味着财务费用的增加,因为该公司需要支付更多的人民币来偿还美元债务,从而对其利润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应对策略:针对IPO过程中的汇兑损益风险,公司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规避风险:1. 多元化货币结构:通过多元化公司的货币结构,降低对单一货币的依赖,从而减少汇兑损益的风险。
例如,该公司可以在IPO前就建立美元资金池,以防止人民币贬值对其利润的影响。
2. 转移风险:通过使用衍生工具来转移汇兑损益的风险。
例如,该公司可以购买汇率远期合约来锁定未来的汇率,以保护其利润免受汇率波动的影响。
3. 财务规避:通过采用合理的财务策略,降低IPO过程中的汇兑损益风险。
例如,该公司可以灵活运用外汇套期保值等措施,以降低未来汇率波动对其财务状况的影响。
4. 适应经营:公司应该根据汇兑损益的变化,灵活调整策略和经营方向。
例如,如果人民币贬值,公司可以适当增加对美元的收入比重,或者寻找其他市场来分散风险。
“雅百特”涉外巨额财务舞弊的案例研究

“雅百特”涉外巨额财务舞弊的案例研究作者:唐玉丽冯雪莲来源:《财讯》2018年第16期2016年还被评为“最佳中小板上市公司”雅百特在2017年却爆出惊天财务丑闻。
其在业内引起的震惊不仅在f其舞弊金额巨大,两且在于其造假手法推陈出新,是一个典型的性质极其恶劣的涉外造假案件。
那么这一事件的起因、具体案件的始末和成因究竟是什么?本文通过对其造假手段和根源的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监管建议,希望对未来相关案例的审计与查处有所裨益。
雅百特跨境财务造假引言江苏雅百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金属屋面围护系统行业首家A股上市公司,股票代码为002323,是一家全球化综合性建筑金融科技服务企业,在2015年通过中联电气借壳上市,被评为:“2016年度创新成长型企p业”、“最佳中小板上市公司奖”等。
然而,雅百特公司上市不久就迅速被爆出丑闻。
2017年9月,证监会证实雅百特公司在2015年至2016年9月通过虚构海外工程项目等手段,累计虚增营业收入约5.8亿元,虚增利润近2.6亿元,其中2015年虚增利润占当期利润总额约73%,并且该公司所出具的有关巴政要的信函都是伪造的。
鉴于此次虚增数额巨大,性质恶劣,证监会决定对雅百特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60万元罚款;对其董事长、总经理陆永等责任人警告并处以相应程度的罚款。
同时,证监会拟决定对陆永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对财务总监顾彤莉、监事会主席施妙芳采取5年证券市场禁人措施等相关措施。
可以看到,在雅百特在获得各种奖项之前,就已经在进行财务造假了,那么其造假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没被发现呢?是它造假手段太高明还是监管缺失问题?江苏雅百特造假手段回顾财务造假案不止雅百特这一起,它之所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是因为它在手法上有了创新,比一般的财务造假更加大胆,更加隐蔽。
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虚构海外交易事项,调高营业收入和利润雅百特公司在2015年通过虚构的海外项目获得营业收入2.01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23.81%,而这笔合同却是伪造的巴基斯坦木尔坦公交地铁站项目,从开工到竣工,雅百特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让人难以置信。
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的相关案例

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的相关案例
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是跨国企业为了减少税负而采取的一种行为,它们通常通过在高税率国家的利润转移到低税率国家来实现。
以下是一些关于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的相关案例:
1. 谷歌公司:谷歌公司采用在爱尔兰和荷兰等低税率国家注册子公司的方式,将其全球利润转移至这些国家,以减少在高税率国家的纳税额。
这一做法引起了欧盟和美国政府的关注和调查。
2. 苹果公司:苹果公司在爱尔兰注册的子公司通过获取所谓的“双非居民公司”地位,使得该公司不需要纳税。
这一做法引起了欧盟调查和爱尔兰政府的不满。
3. 道明银行:道明银行因在卢森堡注册的子公司通过虚构债务和利润转移等手段,违反欧盟反补贴规定,而被欧盟处以高达2.9亿欧元的罚款。
4. 斯塔扎:斯塔扎是荷兰的一家公司,该公司通过向自己在爱尔兰注册的子公司销售虚构的知识产权和技术,从而将其在荷兰的利润转移到爱尔兰,以逃避荷兰的高税率。
这一做法引起了欧盟的调查和关注。
这些案例表明,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已经成为跨国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策略,它们通过在低税率国家注册子公司和利用各种手段,转移全球利润以减少税负。
这一行为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监管机构的警惕和调查,为全球税收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 1 -。
中信泰富巨亏 杠杆式外汇合约“魔鬼”条款详解

中信泰富巨亏杠杆式外汇合约“魔鬼”条款详解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报记者于晓娜香港报道2008-10-22 1:41:23“事实证明,那些买了雷曼迷你债的老太太并不是唯一被结构性金融工具拖下水的。
”10月21日凌晨,有香港散户“看门狗”之称的David Webb在给本报记者发来的最新文章中说。
Webb指的是,20日傍晚,香港恒指成分股中信泰富(00267.HK)突然惊爆,因投资杠杆式外汇产品而巨亏155亿港元!其中包括约8.07亿港元的已实现亏损,和147亿港元的估计亏损,而且亏损有可能继续扩大。
目前,中信泰富两名高层已经即时辞职,包括集团财务董事张立宪和集团财务总监周至贤。
莫伟龙获任集团财务董事,负责集团财务及内部监控。
21日,中信泰富股价开盘即暴跌38%,盘中更一度跌至6.47港元,跌幅超过55.4%,当日收报于6.52港元,跌幅达55.1%,远远超过业界预计的20%左右的跌幅。
按照10月20日停牌前该股收盘价14.52港元计算,中信泰富的总市值为318.4亿港元。
目前估计的155亿港元亏损总额,相当于其总市值的近50%。
而其净资产总值为552亿港元,该可能亏损占净资产的比例也已经超过28%。
更惨的是,按21日收盘价计算,中信泰富的市值蒸发超过一半,一天之内市值从318.4亿港元,暴跌至不足143亿港元,已经低于潜在亏损额!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年报显示,中信泰富去年全年盈利达到108.43亿港元。
而今年上半年,该公司盈利总额为43.77亿港元,过去一年半的总盈利为152.2亿港元,甚至还不足以抵消此次155亿港元的预计亏损。
一只绩优蓝筹股,会否就此陨落?Accumulator“魔鬼”条款中信泰富是截至目前在外汇Accumulator上最大的牺牲品。
按照已经披露的信息,中信泰富投资的杠杆式外汇合约主要有4种,分别为澳元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每月结算,下称“澳元合约”)、每日累计澳元远期合约(每日结算,下称“每日澳元合约”)、双货币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每月结算,下称“双币合约”)、人民币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每月结算,下称“人民币合约”)。
商誉减值盈余管理案例

商誉减值盈余管理案例商誉减值是指企业在进行并购或者股权投资时,为了取得被投资企业的商誉而支付的溢价。
但是,有时候这些商誉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发生减值,从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业绩产生影响。
为了掩盖商誉减值对企业的影响,一些公司可能会采取盈余管理手段,通过调整财务报表来掩盖实际的商誉减值损失。
下面将列举一些商誉减值盈余管理案例,以揭示盈余管理的实质和影响。
1. Enron案Enron是美国一家能源公司,曾被誉为全球最大的能源交易公司。
然而,在2001年,Enron因为涉嫌进行大规模的盈余管理和财务造假而破产。
其中,Enron通过将商誉减值损失转化为利润,从而掩盖了实际的商誉减值风险。
2. WorldCom案WorldCom是美国一家电信公司,也因为盈余管理和财务欺诈行为而破产。
在WorldCom的财务报表中,公司通过将商誉减值损失转移至其他资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实际的商誉减值情况。
3. Tyco案Tyco是一家美国多元化企业,也曾因为财务不端行为而备受争议。
在Tyco的财务报表中,公司通过将商誉减值损失转移至其他费用,从而掩盖了实际的商誉减值风险。
4. Lehman Brothers案Lehman Brothers是美国一家知名的投资银行和金融服务公司,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要参与者。
在Lehman Brothers的财务报表中,公司通过将商誉减值损失转化为资产减值损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实际的商誉减值情况。
5. Toshiba案Toshiba是日本一家知名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也曾因为财务丑闻而备受关注。
在Toshiba的财务报表中,公司通过将商誉减值损失转化为其他费用,从而掩盖了实际的商誉减值风险。
6. 宝能系案例宝能系是中国一家知名的投资集团,也曾因为盈余管理行为备受争议。
在宝能系的财务报表中,公司通过将商誉减值损失转化为其他投资收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实际的商誉减值情况。
7. 华谊兄弟案华谊兄弟是中国一家知名的影视公司,近年来也曾因为财务造假行为备受关注。
美国宝利通公司因在华腐败行为支付巨额罚款

国际商会发布企业利益冲突准则
近日,国 际 商 会(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h a m b e r o f C om merce ,ICC)发布了《国际商会企 业利益冲突 准 则》。该准 则 总 结了商会成 员、各 个 国 家 广 泛认可的 好 做 法,并对其 方 法 进 行了彻底 的 基 准 测 试 。
美国宝利通公司因在华腐败行为支付巨额罚款 近日,美 国 通 信 技 术 提 供 商 宝 利 通 公 司 与 美
国 证 券 交易 委员 会 就《 反 海 外 腐 败 法》( F o r e i g n Cor r upt Practices Act,FCPA)调查达成和解。美国 证 券 交易 委员会 指 控 宝利 通 利用中国 的 经 销 商 和 分 销商,贿赂政 府官员。
美国证交会称,宝利通中国区副总 裁 和其他高 管向经 销商 提 供了大 幅 折扣,他们 知 道 并 有意 利用 这 些折扣向中国政 府机 构和国有企 业的官员付 款。这 些付款 是通过位于中国的一个并行交易跟踪和电子 邮件系统记录的,而不是宝利通公司认可的系统。
美国证交会表 示,宝利通中国未能 设 计并把控 足够 的内部会 计控制体系,在中国销售业 务方面也 缺 乏有 效的反 腐败合规计 划。2 012 年至2 014 年,宝 利通 从向中国官员行贿中获利约1070万美 元。美国 证 交 会 考虑了宝利 通 在和 解 协议中的“自我 披 露 、合 作 和 补 救 措 施 ”。该 公司 聘请了外部 律 师 进 行 调 查, 解 雇了8人,对另 外18人 进 行了纪 律 处 分,并 加 强了第 三 方 和 尽 职 调 查 程 序。
38
监管方法。 国际商会 制定的《国际贸易术语解 释 通 则》《托
雅百特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雅百特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雅百特公司是一家知名的跨国企业,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然而,最近该公司卷入了一起财务舞弊案件。
本文将对该案件进行详细分析,以揭示财务舞弊的原因和影响。
二、案件描述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雅百特公司的财务部门发现了一些异常情况。
经过调查,发现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通过操纵财务数据和账目,进行了一系列的财务舞弊行为。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销售收入虚增:公司高层管理人员通过虚构销售订单和客户,将实际未实现的销售收入计入财务报表,从而虚增公司的业绩。
2. 资产减值准备不足:为了掩盖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高层管理人员故意低估资产减值准备,使得公司的财务报表呈现出良好的财务状况。
3. 虚假报销:高层管理人员通过虚构报销单据,将个人开支伪装成公司费用,从而非法获取公司的资金。
4. 虚构成本支出:为了掩盖公司实际的利润状况,高层管理人员虚构了一系列的成本支出,使得公司的利润看起来更低,以逃避税收的监管。
三、案件原因分析1. 贪婪与权力欲望:高层管理人员由于贪婪和权力欲望,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因此采取了财务舞弊手段来获取非法利益。
2. 缺乏内部控制: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存在缺陷,监督和审计机制不完善,导致高层管理人员可以较为轻易地操纵财务数据。
3. 绩效考核压力:公司高层管理人员面临着巨大的绩效考核压力,为了达到预定的业绩目标,他们不惜采取财务舞弊手段来虚增公司的业绩。
四、案件影响分析1. 经济影响:财务舞弊导致公司的财务报表失真,投资者和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害,公司的市值大幅下滑,信誉受损,进而影响公司的融资和发展。
2. 法律风险:财务舞弊属于违法行为,一旦被发现,高层管理人员将面临法律责任,可能受到刑事诉讼的追究。
3. 员工士气下降:财务舞弊案件的曝光将对公司员工的士气和信任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导致员工流失和团队合作的破裂。
五、应对措施1. 加强内部控制:公司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包括审计、风险管理和内部监督等方面的制度,以防止类似的财务舞弊行为再次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汇控被指隐匿161亿美元浮亏公允价值减计债务充利润.txt 金融资产确认的漏洞
3月1日,汇控公布的2009年业绩稍逊于市场一般预期,3月2日其股价更是急挫7.04%,
仅一天就蒸发市值135亿美元。
当时,境内外媒体都将焦点放在了汇控的贷款减值准备上,认为这是其业绩表现不佳的原因
所在。
2009年底,汇控贷款减值准备265亿美元,较2008年增加15.5亿美元。
但吴毓武调查发现,贷款减值准备并不是摧倒股价的主要力量。
“2009年汇控的坏账准备还
包括了为可供出售债务证券(available-for-saledebtsecurities)所提的减值准备,其中大
部分是为资产抵押证券(ABS)计提,达15亿美元。
而2008年这一额度仅7.37亿美元。
”
如果把为可供出售债务证券所提的减值准备剔除掉,吴计算,实际上汇控为贷款及其相关所
计提的减值准备为249亿美元,仅较2008年的241亿美元增加8亿美元。
“很显然贷款减值准备不是拖累股价的主要力量。
”吴说。
他认为,部分市场人士可能是发现了汇丰有通过会计手法隐藏浮亏的嫌疑。
“当公允价值核算法成为2008年金融海啸头号公敌时,大部分人只将目光投在了交易性金融
资产的公允价值核算方法,而忽视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核算方法,及因此对会计
报表的影响。
”吴说。
简单理解,交易性金融资产(held-for-tradingsecurities)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市价变动会最
终反映在当期利润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available-for-salesecurities)在资产负债表日
的市价变动只对所有者权益产生影响,只有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才会计入当期损失,最终
影响利润;而持有至到期投资在资产负债表日则不按市价计量,除应收利息外,只有发生减
值时才对利润有影响。
而且,一项资产公允价值较账面价值低时,并不一定会就意味着发生减值,或者减值幅度就
达到公允价值降低额度。
资产减值损失程度乃根据其公允价值与可回收金额综合确定。
因此,“企业将更多的高风险证券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持有至到期投资来核算,并不出
奇。
”吴毓武表示,这一现象也出现在汇控身上。
ABS或藏121亿美元浮亏
汇控年报显示,2009年末其共持有538亿美元的资产抵押证券,其中仅53亿美元被划分为
交易性金融资产;其余485亿美元,有483亿美元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亿美元划分
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按汇丰的披露,截至2009年末,这485亿美元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仅为349亿美元,较账面
值低136亿美元。
2008年末的情况更糟糕。
汇控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融投资账面价值有557亿美元,但公允价值仅361亿美元,较账面亏蚀196亿美元。
而在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前的2007年末,汇控这两类资产的总账面值有642亿美元,公允价值亦达到了640亿美元。
令人惊讶的是,汇控在2009年末和2008年末,为以上136亿美元和196亿美元的账面损失,仅分别计提了15亿和7.37亿美元的减值准备。
由此吴毓武认为,汇丰2009年汇控所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合共121亿美元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并未被减值准备所覆盖。
而这121亿美元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并没有反映在当期利润中。
“对此,汇控并没有在年报中提供任何解释。
”吴毓武表示。
公司外部审计师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KPMG)也未提出异议。
吴认为,账面损失得以隐藏,归根到底是会计制度帮的忙。
在华尔街的压力下,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2009年初“及时”修订了相关准则,允许公司在资产缺乏流动性时,在确定资产合理价值上更大程度上依据自身判断。
修订后的准则还有助于企业在投资蒙受损失时避免计入减值支出。
公允价值减计债务充当利润?
吴毓武还发现,“所谓的公允价值会计规则,也被利用在银行自己的债务上。
”
具体来说,因汇控资产价值的下跌,其所发行的债券受投资者抛售,市场价格也下跌。
但当债权方确认其债权公允价值下降时,汇丰也在自己的报表中确认了债务公允价值的下降,至使负债“减少”;而这部分“减少”的价值又不能反映在资产中,所以确认为收入。
仅此一项,汇丰就增加其2008年度税前盈利66.8亿美元。
不过,随着债券价值的上升,2009年其也花了62.5亿美元填补债务价值的上升。
更严重的是,2008年报表显示汇丰早在2007年已用此术录得30.55亿美元的利润,占2007年指定以公允值计量金融工具净收益的75%,税前利润的13.7%。
但汇丰并没有将此项在其2007年利润表中单独列示,而与其他项合并,直到2008年年报披露后,外界才得知此事。
“此实为汇丰一大污点。
”吴毓武说。
吴毓武认为,市场还忽略了2008年10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变更会计方法允许管理层将交易性金融资产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或可供出售证券,使管理层对金融资产的分类存在较大的可操作空间。
年报披露,汇控于2008年底将187亿美元的交易性金融资产重分类为持有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证券,得以隐藏了35亿美元的账面亏损。
“汇控2008年的业绩就这样由亏损而变为税前盈利高达93亿美元,并赢得福布斯环球2000
排名榜第六,银行第一名。
”吴说。
大市反弹,使汇控2009年交易业务获利比2008年多33亿美元,但其利润仅维持在比2008年略高2%,即58亿美元的水平。
而且,“这58亿美元还得部分归功于‘会计’的帮忙。
”吴说,汇控通过沽出部分市价已经回升至超过成本价的可供出售证券,使5亿美元利润落袋为安;还运用12亿美元的临时性递延税项,将总税务费用降至3.85亿美元。
吴分析,总的来看,2009年末汇控可供出售证券账面总亏损达100亿美元。
此外,2009年其养老基金也浮亏了61亿美元,二者均没有计入利润。
因此,汇控2009年隐藏的浮亏达161亿美元。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