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21、圆周运动1

合集下载

焊接机器人操作编程及应用教学PPT

焊接机器人操作编程及应用教学PPT
程度。 7.轨迹重复精度(Path Repeatability):沿同一轨迹跟随N次,所测得的轨迹之间的一
致程度。 8.示教再现(playback robot):通过操作示教器移动机器人焊枪,按照工作顺序确定
焊枪姿态并存储焊丝端部轨迹点,通过调用各种命令并设定参数,生成一个机器人焊 接作业程序。“作业程序”(或称任务程序)为一组运动及辅助功能命令,通过自动 运行,机器人可以重复地顺序执行一系列的焊接作业程序。
50 ArcC g60,g70, v200, seam2, weld2, z10, Torch1;-----------中间圆弧点
P60、70 ArcC g70, v200, seam2, weld2, z10, Torch1;---------------中间圆弧点
P70 图2-15 曲线轨迹示教指令示意图程序解读
第5章 KUKA机器人
图5-18 圆周运动
第5章 KUKA机器人
图5-19 精确定位方式抵达的目标点
第5章 KUKA机器人
图5-20 轨迹逼近点
第5章 KUKA机器人
图5-21 LIN运动的联机表格 图5-22 CIRC运动联机表格
第5章 KUKA机器人
图5-23 选项窗口运动参数(LIN, CIRC)
第5章 KUKA机器人
图5-4 拉动和按压鼠标 图5-5 转动或倾斜空间鼠标
第5章 KUKA机器人
a.编程器位置标识
b.左手抓握方法
图5-6 库卡编程器背面
①确认开关;②启动键 (绿色);③确认开关;
④USB 接口;⑤确认开关;⑥型号铭牌
第5章 KUKA机器人
图5-7 smartHMI操作界面
第6章 OTC机器人

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的教案(通用9篇)

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的教案(通用9篇)

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的教案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的教案(通用9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平移和旋转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感知平移和旋转的过程,初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思想方法,正确判断平移和旋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基础上会区别这两种现象。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区别平移与旋转现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

1、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那游乐场都有什么好玩的?游乐场不仅好玩,里面还藏着数学知识呢!想不想发现它们。

那我们一起走进游乐园吧!2、课件出示游乐园设施图。

3、提问:这里有一些游乐项目,你们玩过吗?谁能给老师介绍这些游乐项目都是怎么玩的呀?(引导学生用手势、身体来模仿这些游乐项目的玩法。

)4、你们刚刚用手势、身体模仿的就是这些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呢。

那你们仔细观察观察,这些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相同吗?你们能根据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试着将它们分类吗?(学生同桌交流;汇报分类结果,并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5、教师小结:你们说得很对,像缆车、小火车、升降椅这样的运动我们叫平移;而像风车、旋转飞机、摩天轮这样的运动叫旋转。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两种现象。

6、出示课题:平移和旋转。

二、互动探究1、感知平移(出示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像这些物体是沿直线方向移动的属于平移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同桌互相交流,汇报)2、感知旋转(出示课件)那这些呢?它们又有什么共同点?生自由回答。

9.1溶液的形成(考点解读)(原卷版)

9.1溶液的形成(考点解读)(原卷版)

9.1 溶液的形成(考点解读)(原卷版)一、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1、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物质溶解的实质:被溶解物质的分子和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扩散,最终均一的分散到水分子中的过程)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溶液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各部分的浓度、密度、颜色、性质均相同。

稳定性:只要外界条件(如温度)不改变,溶剂和溶质不会分离。

混合物:溶液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物质组成。

注意: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无色,如CuSO4溶液(含有Cu2+) 为蓝色,FeSO4溶液(含有Fe2+) 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含有Fe3+)为黄色。

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溶液必须是混合物。

3、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常用水、汽油、酒精等液体。

(一种溶液中的溶剂只有一种)4、溶液的应用(1)在溶液中进行化学反应能加快反应的速率。

(2)医疗上的多种注射液也是溶液。

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重要意义。

(如营养液无土栽培)二、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与判断1、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2、对于溶液的判断,主要看其是否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液体是溶剂,气体、固体为溶质;液体和液体相溶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有水时,不管量多量少,一般把水看作溶剂;没有指明溶剂时,常把水记作溶剂”(2)溶液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若不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为水。

(3)发生化学反应的溶液: ①氧化钙放入水中,CaO+H 2O=Ca(OH)2,溶质不是氧化钙,而是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

②锌放入稀硫酸中,Zn+H 2SO 4=ZnSO 4+H 2↑,原溶液溶质是硫酸,溶剂是水,反应后溶剂仍为水,溶质分情况。

锌和稀硫酸恰好反应 锌过量(锌不溶于水) 稀硫酸过量 三、悬浊液、乳浊液和乳化现象1、乳浊液:互不相溶的液体,以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江西省南昌市豫章 2022届高三物理二轮复习强化卷(静电场)

江西省南昌市豫章 2022届高三物理二轮复习强化卷(静电场)

南昌市豫章中学高三年级物理二轮复习强化卷(静电场部分)一、高考内容与要求:Ⅰ级要求:①物质的电结构、电荷守恒;②静电现象的解释;③点电荷;④静电场;⑤电场线、电势、电势能;⑥示波管;⑦常见的电容器、电容器电荷量、电压和电容的关系Ⅱ级要求:①库仑定律;②电场强度、点电荷的场强;③电势差;④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⑤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二、高考真题示例例1.【2021年全国卷Ⅰ,单选】如图(a ),在一块很大的接地金属平板的上方固定一负电荷。

由于静电感应,在金属平板上表面产生感应电荷,金属板上方电场的等势面如图(b )中虚线所示,相邻等势面间的电势差都相等。

若将一正试探电荷先后放于M 和N 处,该试探电荷受到的电场力大小分别为M F 和N F ,相应的电势能分别为p M E 和p N E ,则()A .,M N pM pN F F E E <>B .,M N pM pN F F E E >>C .,M N pM pN F F E E <<D .,M N pM pN F F E E ><例2.【2021年全国卷Ⅱ,多选】某电场的等势面如图所示,图中a 、b 、c 、d 、e 为电场中的5个点,则()A .一正电荷从b 点运动到e 点,电场力做正功B .一电子从a 点运动到d 点,电场力做功为4eV C .b 点电场强度垂直于该点所在等势面,方向向右D .a 、b 、c 、d 四个点中,b 点的电场强度大小最大例3.【2020年海南卷,多选】空间存在如图所示的静电场,a 、b 、c 、d 为电场中的四个点,则()A .a 点的场强比b 点的大B .d 点的电势比c 点的低C .质子在d 点的电势能比在c 点的小D .将电子从a 点移动到b 点,电场力做正功例4.【2020年全国卷Ⅱ,多选】如图,竖直面内一绝缘细圆环的上、下半圆分别均匀分布着等量异种电荷。

单位内部认证无损检测员高级考试(试卷编号171)

单位内部认证无损检测员高级考试(试卷编号171)

单位内部认证无损检测员高级考试(试卷编号171)1.[单选题]晶片较大的探头近场覆盖面积()A)小B)不变C)变大D)大答案:D解析:2.[单选题]一般高压负荷开关在断开()次负荷电流后,应进行全面检修。

A)3B)10C)20D)30答案:C解析:3.[单选题]现场探伤作业,仪器电压无指示的应急检查办法是( )。

A)检查保险管和更换电源线B)调换电池C)调换仪器头D)检查保险管和更换电源线、调换电池、调换仪器头答案:D解析:4.[单选题]使用天然石英晶体做换能器的缺点是( )。

A)在水中会溶解B)发射声波效率低C)机械和电气性能不稳定D)易老化答案:B解析:5.[单选题]液浸探伤的优点是( )。

A)加快检验的速度B)方便控制和保持波束方向C)适用于自动探伤D)上述都是6.[单选题]数字式探伤仪可自由存储,( )波形及数据。

A)变换B)回放C)处理D)抑制答案:B解析:7.[单选题]利用CSK-1A试块上∮50mm曲面和∮1.5mm横孔可测定斜探头( )。

A)折射角B)前沿长度C)分辨力D)声轴偏斜角答案:A解析:8.[单选题]目前最常用的钢轨超声波探伤仪显示方式为( )。

A)A型显示B)B型显示C)C型显示D)A型显示和B型显示答案:D解析:9.[单选题]接头夹板以外钢轨轨腰上连接圆弧部分的纵向水平裂纹的重伤伤损代码为( )。

A)15221B)17229C)13503D)16224答案:C解析:10.[单选题]钢轨焊缝用的扫查装置,当使用阵列式组合探头对钢轨焊缝进行分段扫查时,扫查间隔应不大于( )。

A)15mmB)20mmC)25mmD)30mm答案:A11.[单选题]为了保证三极管工作在放大区、在组成放大电路时,外加电源的极性应使三极管的集电结处于( )。

A)正向偏置状态B)反向偏置状态C)A和B都对D)饱和状态答案:B解析:12.[单选题]连续波是指介质各质点振动持续时间为无穷所形成的被动:其中最重要的特例是各质点都做( )A)同频率的谐振动B)同频率的共振动C)不同频率的谐振动D)不同频率的共振动答案:A解析:13.[单选题]涡流自动检测装置中的探头枪装置可以控制探头的()。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综合测试试卷01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综合测试试卷01及答案

第一章综合测试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7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第8~10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1.下列物理量中,属于矢量的是()A .路程B .速率C .加速度D .时刻2.“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是中国诗词大会某期节目里选用的古诗,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其中“桥流水不流”所选择的参考系为()A .水B .牛C .桥D .人3.某同学要从长沙乘高铁到深圳,网上列车时刻表如图所示,通过分析,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火车1147:到达郴州西站,这里的1147:是指时间间隔B .坐在火车上发现外面的树在倒退,是因为选择了树为参考系C .从长沙到深圳所用时间为3 h 24 min ,若全程为728 km ,则此行程的平均速率大小约为214 km/hD .研究火车从长沙到深圳过程中经过某隧道的时间时,火车能看成质点4.在研究物体的直线运动时,可以用坐标轴上的坐标表示物体的位置,用坐标的变化表示物体的位移。

如图所示。

某质点先从A 点沿坐标轴运动到C 点,该过程中其位移1x = 3 m 4 m = 7 m ---;然后该质点再从C 点沿坐标轴运动到B 点,该过程中其位移2x = 3 m ( 4 m) = 4 m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由于正数大于负数,故1x 大于2x B .由于位移的正负号只表示其方向,故1x 大于2x C .整个过程中,质点的位移为4 m D .整个过程中,质点通过的路程为3 m5.浙江在线2016年10月3日讯:台风“鲇鱼”前脚刚走,“暹芭”紧跟而来。

据气象部门报告,第18号台风“暹芭”10月3日8时中心位于温州东南方向约1450公里的洋面上,中心最大风力16级(52 m/s ),中心气压935百帕。

预计“暹芭”将以每小时25公里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强度继续加强……报道中的两个速度数值分别是指()A .瞬时速度、平均速度B .平均速度、瞬时速度C .平均速度、平均速度D .瞬时速度、瞬时速度6.如图所示,一汽车装备了具有“全力自动刹车”功能的城市安全系统,系统以50 Hz 的频率监视前方的交通状况。

高考物理新力学知识点之万有引力与航天难题汇编含答案解析(5)

高考物理新力学知识点之万有引力与航天难题汇编含答案解析(5)

高考物理新力学知识点之万有引力与航天难题汇编含答案解析(5)一、选择题1.我国“北斗二代”计划在2020年前发射35颗卫星,形成全球性的定位导航系统,比美国GPS 多5颗.多出的这5颗是相对地面静止的高轨道卫星(以下简称“静卫”),其他的有27颗中轨道卫星(以下简称“中卫”)的轨道高度为“静卫”轨道高度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中卫”的线速度介于7.9km/s 和11.2km/s 之间 B .“静卫”的轨道必须是在赤道上空C .如果质量相同,“静卫”与“中卫”的动能之比为3∶5D .“静卫”的运行周期小于“中卫”的运行周期2.设宇宙中某一小行星自转较快,但仍可近似看作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半径为R .宇航员用弹簧测力计称量一个相对自己静止的小物体的重量,第一次在极点处,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F 1=F 0;第二次在赤道处,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F 2=02F .假设第三次在赤道平面内深度为2R的隧道底部,示数为F 3;第四次在距行星表面高度为R 处绕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中,示数为F 4.已知均匀球壳对壳内物体的引力为零,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F 3=04F ,F 4=04FB .F 3=04F,F 4=0C .F 3=154F ,F 4=0 D .F 3=04F ,F 4=4F 3.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等间距布置三颗地球同步通讯卫星,就可以让地球赤道上任意两位置间实现无线电通讯,现在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为地球半径的6.6倍。

假设将来地球的自转周期变小,但仍要仅用三颗地球同步卫星实现上述目的,则地球自转的最小周期约为 A .5小时B .4小时C .6小时D .3小时4.图甲为“中星9A ”在定位过程中所进行的10次调整轨道的示意图,其中的三条轨道如图乙所示,曲线Ⅰ是最初发射的椭圆轨道,曲线Ⅱ是第5次调整后的椭圆轨道,曲线Ⅲ是第10次调整后的最终预定圆轨道;轨道Ⅰ与Ⅱ在近地点A 相切,轨道Ⅱ与Ⅲ在远地点B 相切。

几种常见的圆周运动周期问题例析

几种常见的圆周运动周期问题例析
为 , 关键 的是 要让 学生 把 圆周运 动 的周 期概 念 最
1 当 n 0时 , 、 = 转速 n转 5 s即 3 0 m n 由 为 d , 0f i, 于 电扇 的转速 不 能超过 5 0 m n 故符合 要求 ; 0f i, 2 当 n l时 , 速 n转 1r , 9 0/ n 、 = 转 为 5/ 即 0 r , s mi


当脉冲总数 为 N时 , 经过 的总时问 总 则 =
第3 0卷 总 第 4 7期 4
物 理 教 学 探 讨
V 10 o. NO47 3 . 4
2 1 年第 9 上半 月) 02 期(
Junlo P y c T ah g o ra f hss e i i c n
( . 至
关 键 词 :圆周 运 动 ; 期 ; 速 ; 周 转 角速 度 ; 速度 线 中图 分 类 号 : 3 . G6 37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3 6 4 ( 0 2 9 S - 0 6 2 10 - 1 82 1 )( ) 0 3 -
圆周 运 动 周 期 问题 是 高 中 物理 中一 个 比较 难 的 内容 , 综 合性 非常 强 , 其 涉及 物理 概念 较 多 , 学 生 怎 样才 能 掌 握 好 这部 分 的 知 识 呢 ?笔 者 认
例 1 在 暗室 内 .电风 扇 在 频 闪光 源 照射 下运 转 . 源 光 每秒闪光 3 0次 , 图 1所 示, 如 电扇 叶 片有 3个 , 相互 夹角 是
第 二类 , 利用 圆周运 动 的周 期性 求行 程 。 例 2 如 图 2所 示 ,为 一实 验小 车利 用 光 脉
冲测 量 车 速 和 行 程 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置 示 意 图 , 为 光 源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周运动 第二课
一、竖直面内圆周运动问题分析
物体在竖直面内做的圆周运动是一种典型的变速曲线运动,该类运动常有临界问题,并有“最大”、“最小”、“刚好”等词语,常有两种模型——轻绳模型和轻杆模型,分析比较如下
题型1、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模型
【例1】如图9甲所示,在同一竖直平面内的两条正对着的相同半圆形的光滑轨道,相隔一定的距离,虚线 沿竖直方向,一小球能在其间运动,今在最高点与最低点各放一个压力传感器,测试小球对轨道的压力,并通过计算机显示出来,当轨道距离变化时,测得两点压力差与距离x 的图象如图乙所示,g 取10 m/s2,不计空气阻力.求:
1)小球的质量为多少?
(2)若小球在最低点B 的速度为20 m/s,为使小球能沿
轨道运动,x 的最大值为多少?
【例证2】(14分)长L=0.5 m质量可忽略的细杆,其一端可绕O点在竖直平面内无摩擦地转动,另一端固定着一个小球A.A的质量为m=2 kg,当A通过最高点时,如图所示,求在下列两种情况下杆对小球的作用力:
(1)A在最低点的速率为

(2)A在最低点的速率为
在【例证2】中若把细杆换成细绳,则在(1)、(2)两种情况下小球能通过最高点吗?若能,此时细绳对小球的拉力为多少?
【总结提升】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的求解思路
1.定模型:首先判断是轻绳模型还是轻杆模型,两种模型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不同,其原因主要是:“绳”不能支持物体,而“杆”既能支持物体,也能拉物体.
2.确定临界点:v临
FN.
3.研究状态:通常情况下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只涉及最高点和最低点的运动情况.
4.受力分析:对物体在最高点或最低点时进行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F合=F向.
5.过程分析:应用动能定理或机械能守恒定律将初、末两个状态联系起来列方程.
二、物理思想方法——圆周运动临界问题中的极限思维法
在有临界问题存在的或不知是否出现临界问题时,先假定物体以较小的转速运动,分析各力的变化,或在已知速度如何变化(确定需要的向心力如何变化)的同时,分析外界实际提供的向心力如何变化. 通过分析即可确定临界条件.
总之,在分析圆周运动问题时,一边考虑提供的向心力如何变,一边考虑需要的向心力如何变化. 把思维的关注点放在“变化”二字上. 再复杂的圆周运动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例证3】、(2012·豫南九校联考)如图甲所示,用一根长为l=1 m的细线,一端系一质量为m=1 kg的小球(可视为质点),另一端固定在一光滑锥体顶端,锥面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37°,当小球在水平面内绕锥体的轴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为ω时,细线和张力为T.(取g =10 m/s2,结果可用根式表示)求
(1)若要小球离开锥面,则小球的角速度ω0至少为多大?
(2)若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60°,则小球的角速度ω′为多大?
(3)细线的张力T与小球匀速转动的角速度ω有关,请在如
图乙所示的坐标纸上画出当ω的取值范围在0到ω′之间
时的T-ω2图象(要求标明关键点的坐标值).
处理临界问题的思维模式
临界问题广泛地存在于中学物理中,解答临界问题的关键是准确判断临界状态,再选择相应的规律灵活求解,其解题步骤为:
(1)判断临界状态:有些题目中有“刚好”、“恰好”、“正好”等字眼,明显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临界点;若题目中有“取值范围”、“多长时间”、“多大距离”等词语,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起止点”,而这些起止点往往就是临界状态;若题目中有“最大”、“最小”、“至多”、“至少”等字眼,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极值,这个极值点也往往是临界状态.
(2)确定临界条件:判断题述的过程存在临界状态之后,要通过分析弄清临界状态出现的条件,并以数学形式表达出来.
(3)选择物理规律:当确定了物体运动的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后,要分别对于不同的运动过程或现象,选择相对应的物理规律,然后再列方程求解.
变式训练3、如右图所示,匀速转动的水平圆盘上,沿半径方向两个用细线相连的物体A、B 的质量均为m,它们到转动轴的距离分别为rA=20 cm,rB=30 cm.A、B与盘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均为自身重力的0.4倍,试求:(g取10 m/s2)
(1)当细线上开始出现张力时,圆盘的角速度.
(2)当A开始滑动时,圆盘的角速度.
(3)当A即将滑动时,烧断细线,A、B状态将如何?
易错点:忽视临界条件或对向心力来源分析不充分
1、如图所示,小球被长为L 的细绳静止地悬挂着,给小球多大的水平初速度,才能使绳在小球运动过程中始终绷紧?
2、如右图所示,在倾角为α=30°的光滑斜面上,有一根长为L =0.8 m 的细绳,一端固定在O 点,另一端系一质量为m =0.2 kg 的小球,沿斜面做圆周运动,(g 取10 m/s2)试计算:
课堂作业:
1、 (2012·赣州模拟)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汽车,在比赛中要通过一段凹凸起伏的路面,若圆弧半径都是R ,汽车的速率恒为v=
( )
A.
B.在凹下的圆弧路面的底部,汽车对路面的压力为3Mg
C.在凸起的圆弧路面的顶部,汽车的向心力为0
D.在凹下的圆弧路面的底部,汽车的向心力为Mg
2.如图所示,光滑的水平轨道AB,与半径为R 的光滑的半圆 形轨道BCD 相切于B 点,其中圆轨道在竖直平面内,B 为最低点,D 为最高点.为使一质量为m 的小球以初速度v0 沿AB 运动,恰能通过最高点,则( )
A.R 越大,v0越大
B.R 越大,小球经过B 点后瞬间对轨道的压力越大
C.m 越大,v0越大
D.m 与R 同时增大,初动能Ek0增大
3.小球质量为m ,用长为L 的轻质细线悬挂在O 点,在O 点的正下方
L 2
处有一钉子P ,把细线沿水平方向拉直,如图所示,无初速度地释放小球,当细线碰到钉子的瞬间,设线没有断裂,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小球的角速度突然增大
B .小球的瞬时速度突然增大
C .小球的向心加速度突然增大
D .小球对悬线的拉力突然增大
4.如图所示,左图是游乐场中过山车的实物图片, 右图是过山车的原理图.在原理图中半径分别为 R1=2.0 m 和R2=8.0 m 的两个光滑圆形轨道,固定在 倾角为α=37°斜轨道面上的Q 、Z 两点,且两圆形 轨道的最高点A 、B 均与P 点平齐,圆形轨道与斜轨 道之间圆滑连接.现使小车(视
作质点)从P 点以一 定的初速度沿斜面向下运动.已知斜轨道面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g=10 m/s2,sin 37°=0.6,cos 37°=0.8.问:
(1)若小车恰好能通过第一个圆形轨道的最高点A 处,
则其在P 点的初速度应为多大?
(2)若小车在P 点的初速度为10 m/s,则小车能否安全
通过两个圆形轨道?
5.(2010年重庆)小明站在水平地面上,手握不可伸长的轻绳一端,绳的另一端系有质量为m 的小球,甩动手腕,使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当球某次运动到最低点时,绳突然断掉,
球飞行水平距离d 后落地,如图所示.已知握绳的手离地面高度为d ,手与球之间的绳长为34
d ,重力加速度为g .忽略手的运动半径和空气阻力.
(1)求绳断时球的速度大小v 1和球落地时的速度大小v 2.
(2)问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多大?
(3)改变绳长,使球重复上述运动,若绳仍在球运动到最低点
时断掉,要使球抛出的水平距离最大,绳长应为多少?最大
水平距离为多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