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课堂练习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一、选择题1.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谁?A. 苏轼B. 欧阳修C. 王安石D. 柳宗元2. 《记承天寺夜游》主要描绘了哪个寺庙的夜景?A. 承天寺B. 洛阳白马寺C. 嵩山少林寺D. 长安大兴善寺A. 明月B. 清风C. 碧波D. 烟花二、填空题1. 《记承天寺夜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绘了承天寺的壮丽景色。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______,盖竹柏影也。

”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清澈。

三、判断题1.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描写白日游寺的文章。

()2. 文章中提到“水中藻荇交横”,这里的藻荇实际上是指水中的植物。

()四、简答题1. 请简要概括《记承天寺夜游》的主要内容。

2. 文章中是如何通过对比手法突出承天寺夜景的美?五、翻译题六、分析题1. 分析《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2.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闲人”一词的理解。

七、拓展题1. 请列举一部你熟悉的描写夜景的文学作品,并简要介绍其内容。

2. 请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游记文学的认识。

八、连线题1. 明月 __________ A. 竹柏影2. 清风 __________ B. 庭下积水3. 碧波 __________ C. 中庭地面4. 烟花 __________ D. 夜空星辰九、改错题1. “庭下如积水空暗,水中藻荇清楚,盖松柏影也。

”2. “何夜无云?何处无竹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十、修辞手法识别题1.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十一、仿写题请仿照《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句子,写一段描写你熟悉的某个夜景的文段。

十二、文学常识题1.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哪个时期创作的作品?2. 苏轼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十三、阅读理解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练习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练习及答案

【课时速达标】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 (2)水中藻荇交横()(3)如吾两人者耳() (4)月色入户()答案:(1)愉快的样子,高兴的样子 (2)交互错杂 (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4)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2.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庭下如积水空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解析】选D。

A项停顿应在“遂”后;B项“步”后无停顿;C项停顿应在“人”后。

答案:澄澈透明记叙描写抒情阅读全文,回答5~8题。

5.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乐者 (思念)B.遂至承天寺 (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 (睡觉)D.盖竹柏影也 (表推测)【解析】选A。

“念”的意思是“想”。

6.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妙境界。

答案:庭下……竹柏影也空灵澄澈、宛似仙境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附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附答案)

导语:做练习可以帮助我们巩固课堂知识,拓展课外知识,有利于我们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下面是《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附答案),欢迎大家过来做一做!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黑体字词:1、念无与乐者(考虑,想到)(和,一起)2、盖竹柏影也( 原来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到)4、相与步于中庭(一起)(散步)(在)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罢了)6、月色入户(门)成语例:足不出户户枢不蠹门当户对7、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然”作“……的样子”解例:俨然、豁然、木然8、怀民亦未寝(睡觉) 成语例:废寝忘食寝食难安寿终正寝9、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用法相同例:《桃花源记》中的“妻子、绝境、交通”二、翻译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三、“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透露出作者被贬后内心寂寞悲凉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复杂心境。

四、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五、简要谈谈你对文中“闲人”的理解。

指被贬之人,身处逆境而追求心灵宁静的人。

暗示世人多为功名富贵所累。

表达了作者失意后陶醉于自然的淡泊心境,又显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牢骚和伤感。

第2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含答案)

第2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含答案)

八上第十一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含答案)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藻荇.( ) 遂.至( ) 未寝.( )2.解释词语。

月色入户户:欣然起行欣然:行:念⑹无与为乐者念:遂至承天寺寻遂:至:寻张怀民寻:怀民亦未寝寝:如积水空明空明:相与步于中庭相与:中庭:但少闲人但:盖竹柏影也盖:如吾两人者耳耳:3.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填空。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子瞻,号,是朝弟弟合称为“”,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共分三层:第一层,,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了;第三层,抒情,抒发了。

(3)《记承天寺夜游》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4)《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议论句是,蕴含了的感情。

5.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7.默写(1)《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的句子是“。

”(2)《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而想到了与自己共同境遇的老朋友的句子是“。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随堂练习题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随堂练习题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1.正音:藻( )荇( )2.划分朗读停顿:念 无 与 为 乐 者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庭 下 如 积 水 空 明水 中 藻 荇 交 横盖 竹 柏 影 也3.解释加粗的字欣然起行( )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 )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 盖竹柏影也( )4.翻译句子无与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下面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欣然起行(高兴地)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6.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_______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8.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的心境。

(须扣住“月”字概括。

)(二)绍圣六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

可爱可畏。

水崖有巨大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

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

顾影颓然,不复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文题:游白水,作者:苏轼)9.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练及答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月色入户:月光透过窗户照进屋内。

2)XXX也:是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XXX亦未寝:指XXX也没有睡。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

2.用“/”为文中划线句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XXX。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

4.本文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
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

5.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6.“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的心境是超脱名利,有情趣高雅的人。

7.下面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是对月夜的赞美和对有情趣高雅的人的羡慕和敬佩。

XXX?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作者自称是“闲人”,他是一种心怀愤懑、自嘲自解的心态,同时也是一种超脱名利、有情趣高雅的态度。

9.月夜美景:在月色的照耀下,竹林和柏树的影子在地面上交错,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令人心旷神怡。

在这样的美景中,有情趣高雅的人们欣赏着这美丽的夜景,感受着人生的深刻意义。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通用6篇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通用6篇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通用6篇《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通用6篇《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1一、借月导入新课,音乐进入课堂随同着清脆的上课铃声,老师走进教室,拿起粉笔,“唰唰唰”一下子就把所有同学的目光吸引过来,黑板上马上出现了一轮明月正挂在树梢的粉笔画。

生:(马上就有人在小声低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师(喜)(马上转过头来):对,这句诗正是这幅月光图的最好注解。

古往今来,月光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大家想一想,古诗中还有哪些写月的名句?它们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放贝多芬的《月光曲》))(整个教室仿佛浸在月光里,教室里月光处处,学生抢着举手)。

生1: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思乡之情生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美好的祝福生3: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真挚的祝福生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对朋友的思念。

……师(笑):一缕月光能勾起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们对亲人的美好祝福,为什么平凡的月光竟有如此的魅力牵动着那么多人的情肠?生(抢着):人的雅兴。

师:不错,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也是写人的雅兴,什么雅兴呢?”师(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二、学生自主学文,师生互动启发师:大家看书上的注解,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大家理解诗人的雅兴。

生(悉悉嗦嗦的翻书声)。

《月光曲》还在播放。

教师巡视。

师:作者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片文章?用自身的话概括。

生:说了句公道话却被贬到黄州。

师:大家可以猜测当时作者的心情怎样?生1:悲伤。

生2:不对,应该是悲痛和无奈。

师(快速):为什么呢?生2(不服气的):他即使是对的,但皇帝要贬他,治他的罪,他又有何方法呢?总不能去控告北宋皇帝吧”(教室里笑声一片)。

生3:不对,应该是轻松的坦然的,因为他从此再也不必‘案牍劳形’了。

师:用文章的原话就是──”生(齐声):闲人。

师:作者愿意做‘闲人’吗?生1:愿意。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同步练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同步练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同步练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试题共四部分:文言实词解释、翻译句子、理解性默写、阅读选择题一、文言实词1.古今异义念.无与为乐者古义:今义:纪念,思念2.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相与步于中庭原意为:脚步,句中意为:3.其他重点实词(1)解衣欲睡欲:(2)月色入户户:(3)欣然起欣然:行:(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5)怀民亦未寝寝:(6)相与步于中庭相与:中庭:(7)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8)盖竹柏影也盖:(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耳:二、翻译句子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理解性默写1.《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庭院中,清澈透明的句子是:“”2《记承天寺夜游》中,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3.《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月光如水、疏影横斜的两句是:“,。

”4.《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也因孤独寂寞而想到了同病相怜的张怀民的句子是“,。

”5.《记承天寺夜游》中“,?”这几句包含作者能尽赏这清虚冷月仙境之快意,又隐隐有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

四、阅读理解选择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这篇散文的构思角度是()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月色入户.(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C.遂至.承天寺(至:到)D.但.少闲人(但:只是)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出师表》)B.念无与.为乐者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C.寻.张怀民未果,寻.病终( 《桃花源记》)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诫子书》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B.怀民亦未寝.(寝:睡觉)C.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D.盖.竹柏影也(盖:差不多)5.下列句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相与步于中庭A.告之于.帝(《愚公移山》)B.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醉翁亭记》)C.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邹忌讽齐王纳谏》)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B.庭下如积水空.明而或长烟一空.( 《岳阳楼记》)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有佳肴》)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劝学》)7.选出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习
一、农历十月属哪一个季节?文中赏月的共有几个人?
二、苏轼原本解衣欲睡,为什么又改变心意,到承天寺夜游?
三、文中“水中藻荇”与“庭下竹柏影”有什么关系?
题解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是一篇记叙文。

承天,寺名,在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

宋神宗元丰三年(西元 1080 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本文是苏轼被贬至此地后,与友人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有感而发所写的一篇短文。

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庭院中的月色,借着如水月光、竹柏疏影抒发感触,文句简洁,诗意盎然。

课文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贬谪黄州时,在困苦境遇中所写的一篇短文。

全篇仅有 83 字,像一则日记,似乎信手拈来,毫不经意,却通过对月夜美景的描写,流露出作者在贬谪生涯中,随遇而安的豁达心境与浪漫情怀。

一、查字典,合作完成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问题讨论
1.本文包括叙事、写景、抒情三部分,请分别指出来。

2.本文题目中有“夜游”两字,你认为哪些语句是照应“夜”哪些语句是照应“游”?
3.文末“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达出怎样的感情?请加以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