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化机制
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肝纤维化简介肝纤维化是指肝脏纤维结缔组织的过度沉积,是纤维增生和纤维分解不平衡的结果。
纤维增生是机体对于损伤的一种修复反应,各种病因所致反复或持续的慢性肝实质炎症,坏死可导致肝脏持续不断的纤维增生而形成肝纤维化,从许多慢性肝病,特别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及病理演变来看,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是连续的发展过程,二者难以截然分开。
病因肝纤维化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肝脏贮脂细胞是产生各种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来源。
在肝脏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贮脂细胞激活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样细胞(Myofibrblast-like cells)和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因而贮脂细胞的激活过程已成为肝纤维化发生机制研究的焦点之一。
调节贮脂细胞的因子可分为不溶性和可溶性两类,前者为各种细胞外基质,后者包括各种生长因子、细胞因子。
正常肝脏血窦内皮下的功能性基底膜(Ⅳ型胶原和层连蛋白)对于维持贮脂细胞的静止状态(贮存Vit.A,分泌Ⅳ型胶原)起重要作用,一旦基底膜遭到破坏,贮脂细胞的表型即可发生改变。
调节贮脂细胞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很多。
能够促进其增殖的有PDGF,EGF,IGF-1,FGF-2,TGF-α;能抑制其增殖的有视黄醇和维甲酸及内皮素;TGF-β本身对贮脂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但通过刺激PDGF和FGF-2的表达又可促进其生长。
在这些细胞因子中以TGF-β1和PDGF研究得较为深入。
在肝脏中TGF-β1主要由贮脂细胞、Kupffer细胞、内皮细胞、血小板及肝细胞产生,通过旁分泌对其他细胞发生调节作用。
TGF-β1可促进贮脂细胞表达和分泌Ⅰ、Ⅲ、Ⅳ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细胞粘合素、软骨连接蛋白、血栓粘合素、Biglycan及Decrin。
而且还可通过自分泌作用促进TGF-β1自身的表达,它对金属基质蛋白酶(胶原酶、基质分解素)和纤溶酶原激活物的表达有抑制作用,而且可促进内皮细胞和贮脂细胞表达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1)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
肝纤维化PPTPPT课件

肝星状细胞是肝内主要的细胞外基质合成细胞,在慢性损伤下被激 活,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合成大量细胞外基质。
肝纤维化的分类与分期
血吸虫性等类型,不同类型的肝纤维 化有不同的病因和病理特点。
分期
根据纤维化的范围和程度,可将肝纤 维化分为0-4期,其中0期为无纤维化 ,1期为轻度纤维化,2期以上为明显 纤维化。
详细描述
自身免疫性肝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自身免疫性肝炎,可导致肝脏炎症和损伤,进而引发纤维化 。
03 肝纤维化的临床表现与诊 断
临床表现
乏力
肝纤维化患者常感到乏 力,这是因为肝功能受 损,能量代谢出现障碍。
食欲不振
肝纤维化患者可能会出 现食欲不振的症状,这 可能与消化酶分泌减少
有关。
腹胀
黄疸
详细描述
脂肪肝的发生与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紊乱有关。脂 肪在肝脏内过度积累导致肝脏细胞损伤,引发炎症反应,最 终形成肝纤维化。
酒精性肝病
酒精性肝病
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肝病,进而引发肝纤维化。
详细描述
酒精进入肝脏后,可引起脂肪代谢紊乱、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等,这些因素均可 导致肝脏细胞损伤和纤维化形成。
健康生活
避免暴露于有害物质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 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健康等。
避免长期暴露于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中, 如某些化学物质、重金属等。
05 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与展 望
基础研究进展
肝星状细胞激活机制
肝细胞损伤与修复
研究肝星状细胞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 激活机制,包括细胞因子、生长因子 等的作用。
心理调适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对肝脏的影 响。
肝纤维化胶原沉积机制

肝纤维化胶原沉积机制肝纤维化是⼀种复杂的病理过程,其中胶原沉积是关键环节之⼀。
胶原是肝脏中主要的结构蛋⽩,对维持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作⽤。
然⽽,在肝纤维化过程中,胶原的合成和降解平衡被打破,导致胶原在肝脏中过度沉积,进⽽形成纤维化的病理改变。
本⽂将从肝纤维化的定义、胶原沉积的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对肝纤维化胶原沉积机制进⾏详细的阐述。
⼀、肝纤维化的定义肝纤维化是指肝脏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下,肝细胞发⽣坏死或凋亡,进⽽激活肝脏内的纤维⽣成细胞,如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
这些细胞在受到刺激后,会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s),并⼤量分泌胶原纤维和其他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成分。
随着胶原纤维在肝脏中的不断沉积,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最终导致肝硬化的发⽣。
⼆、胶原沉积的机制1.胶原合成的增加在肝纤维化过程中,星状细胞在受到致病因素刺激后,会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
这些细胞具有⾼度的胶原合成能⼒,能够合成⼤量的胶原纤维。
此外,转化⽣⻓因⼦β(TGF-β)等细胞因⼦在肝纤维化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
它们能够刺激星状细胞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并促进胶原的合成。
2.胶原降解的减少除了胶原合成增加外,胶原降解的减少也是导致胶原沉积的重要原因。
在肝纤维化过程中,基质⾦属蛋⽩酶(MMPs)等胶原降解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导致胶原降解减少。
同时,组织⾦属蛋⽩酶抑制剂(TIMPs)等抑制胶原降解的因⼦表达增加,进⼀步加剧了胶原沉积。
三、影响因素1.致病因素多种致病因素可导致肝纤维化的发⽣,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
这些致病因素通过不同的机制激活星状细胞,促进胶原的合成和沉积。
2.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肝纤维化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
⼀些基因变异可影响胶原的合成、降解以及细胞凋亡等过程,从⽽增加个体发⽣肝纤维化的⻛险。
肝纤维化发病机制与抗纤维化策略

第 1 卷 第 3期 1
20 芷 02
胃 肠 病 学 和 肝 病 学 杂 志
C NE E J HI S OURNAL OF GAS ROE EROL T NT OGY AND HEP OL AT OGY
V 1 1 N 3 o. 1 o.
换 为 能产 生 E M 的 肌 成 纤 维 细 胞 , 成 大 量 E M, C 合 C 包
即使 是慢 性 肝损 伤 的病 人 , 会 出现 不 同 的转 归 。可 也 见 , 定 肝纤 维 化是 否 持续 进 展 的因 素 , 了外部 环 境 决 除
因素 : 致病 因子作 用 时 间 的长短 外 , 有机 体 自身 的 因 还
9月
S pe e 2 0 e tmb r 0 2
肝 纤 维 化 发 病 机 制 与 抗 纤 维 化 策 略
高 天慧 E M( 胞 外 基 质 ,x ael a i) 多 沉 积 于 肝 C 细 et cl r tx 过 r um r 段 芳 龄
增强, 这些 因 子 分 别 通 过 表 达 于 H C 的各 自的 受 体 , S
化学 趋 化 因子蛋 白 一1 重 新 发 动 肝 脏 炎 症 , 始 新 一 , 开 轮 的纤 维化 反 应 。这样 看 来 , 纤维 化 一旦 起 始 , 不但 纤 维 化反 应持 续 进行 , 脏 的炎 症 和损 伤 也将 持续 存 在 。 肝 H C不 仅 是 E M 的 主 要 产 生 细 胞 , 是 TMP S C 也 I s (i u h i r o eao r e ae TM s 基 质 金 属 蛋 tsei i t s fm t l o i s , I P , s n bo lp tn
展 的 一 系 列 环 节 , 行 了 抗 肝 纤 维 化 的 尝 试 , 得 了 令 进 取
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1、肝纤维化的病因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指肝脏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特别是胶原)过度沉积。
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慢性肝脏疾病均可引起肝纤维化,其病因大致可分为感染性(慢性乙型、丙型和丁型病毒性肝炎,血汲虫病等),先天性代谢缺陷(肝豆状核变性、血色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及化学代谢缺陷(慢性酒精性肝病、慢性药物性肝病)及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肝汁性肝硬化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
在正常肝组织中,各种细胞及细胞外基质万分有精确的相对比例和特定的相对空间位置,通过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信号传递精确地调控着结构、功能和代谢状态,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微生态系统。
从动态的观点来看,纤维增生是指各种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而纤维分解则是指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过程;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取决于二者的“净效应”。
急性肝损害所致肝脏纤维增生是机体对于肝实质损伤的一种修复反应,一旦病因去除则过多的细胞外基质被降解,肝组织内细胞内细胞与基质万分恢复正常,因而不产生肝脏纤维化。
但慢性肝病所致的持续或反复的肝实质炎症坏死可引起纤维结缔组织大量增生、而其降解活性相对或绝对不足,因此大量细胞外基质沉积下来形成肝纤维化。
如果肝纤维化同时伴有肝小叶结构的破坏(肝再生结节),则称为肝硬化。
但是,在临床上难以将两者截然分开,因为慢性肝病由肝纤维化到肝硬化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
近年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如果能给予有效的病因治疗,或能直接抑制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和/或促进其降解,则已经形成的肝纤维化甚至早期肝硬化也是可以逆转的。
2、肝纤维化的诊断a、肝活检病理学检查仍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是明确诊断、衡量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以及判定药物疗效的重要依据[1] 。
目前一般采用半定量计分系统。
但是,由于肝纤维化在肝内分布不均匀,而且肝穿刺组织仅占全肝的五万分之一,可造成诊断误差。
因此强调肝活检标本至少15 mm,并包含6个以上汇管区。
肝脏纤维化的形成与治疗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肝脏纤维化的形成与治疗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肝脏是一个很重要的器官,负责人体的代谢和解毒,并且是食物和药物的主要代谢器官之一。
然而,由于各种病因的可逆性或不可逆性损害,肝脏的结构和功能可能会遭受毁坏。
肝脏纤维化是肝脏慢性受损的最终结果之一,它是指由肝细胞受损和活化的反应导致了肝脏细胞外基质的沉积,从而导致肝脏结构和功能的持续性丧失。
这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很常见,是慢性肝病的一种最严重的形式。
本篇文章将探讨肝脏纤维化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治疗方法。
肝脏纤维化发生的分子机制肝脏纤维化的发生是复杂而多因素的,它涉及了肝细胞的死亡、炎症反应的发生、活化的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的增殖和分化、细胞外基质沉积的增加等一系列发生在肝脏的复杂生物学过程。
下面,我们将分别从这些角度来探讨其发生的分子机制。
肝细胞的死亡与炎症反应肝细胞的死亡是肝脏纤维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细胞死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其中包括凋亡、坏死、坏死型凋亡等等。
这些不同途径的细胞死亡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促进肝纤维化的进展。
细胞死亡过程中,肝细胞会释放出许多细胞因子,包括肝细胞生长因子、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这些因子激活了炎症反应,同时还吸引了很多免疫细胞和炎症介质的聚集,加速了肝细胞死亡和肝纤维化的形成。
活化的星状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在肝脏纤维化的发生中,活化的星状细胞是一个重要的角色。
这种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存在于肝脏中,负责储存维生素A,但当肝细胞受损和死亡时,它们会被活化并开始增殖和分化,所产生的胶原蛋白等基质分泌物都会导致肝脏纤维化的形成。
细胞外基质沉积的增加细胞外基质是一个复杂的蛋白质体系,包括纤维蛋白、胶原、骨胶原以及一些糖蛋白等物质。
在肝脏纤维化发生时,活化的星状细胞会大量分泌这些基质,进一步导致肝脏结构和功能的持续性丧失。
肝脏纤维化的治疗方法目前,肝脏纤维化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和其他方法。
表观遗传学修饰在肝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机制

表观遗传学修饰在肝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机制肝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肝病,其特征是肝慢性炎症、肝细胞坏死和僵化,引起纤维化、结构改变和功能丧失。
表观遗传学是细胞的遗传信息表达的调控,不涉及DNA序列的改变,而是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等方式来影响DNA的可读性,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表观遗传学修饰在肝纤维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DNA甲基化在肝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DNA甲基化是最常见的表观遗传学修饰,是通过将甲基基团附加到DNA分子上来实现的。
DNA甲基化主要通过DNA甲基转移酶(DNMT)来完成,其中DNMT1是一个维持DNA甲基化的关键因子。
研究表明,在肝纤维化进程中,DNA甲基化的变化与炎症、纤维化和肝脏损伤有关。
例如,肝纤维化患者肝脏内丙酮酸脱氢酶(ACKR2)基因的DNA甲基化水平增加,从而导致该基因的表达下降,而ACKR2基因表达下降与HLA-DR+细胞数量和肝病严重程度呈正比。
此外,DNMT1的表达也参与了肝纤维化进程。
研究表明,DNMT1在肝纤维化患者中过度表达,其表达水平与疾病严重度呈正相关。
组蛋白修饰在肝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组蛋白是核糖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DNA包装、压缩和调节的重要组件。
组蛋白修饰是指组蛋白与蛋白质间的修饰作用。
组蛋白修饰可分为乙酰化、甲基化、泛素化、磷酸化等多种类型。
组蛋白修饰可以影响染色质结构,从而影响DNA的可读性,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组蛋白修饰在肝纤维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乙酰化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组蛋白乙酰化是指乙酰化酶将乙酰基附加到组蛋白N端赖氨酸残基上的修饰方式。
研究表明,在肝纤维化进程中,组蛋白H3的Lys27位置的三甲基化水平降低,而Lys27位置的乙酰化水平升高,从而导致该位置的组蛋白Lys27的转录抑制子功能被破坏,而促进细胞的转录活性和生长。
甲基化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组蛋白甲基化是指甲基转移酶将甲基基团引入到组蛋白结构中以抑制转录的修改方式。
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研究引言肝纤维化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它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如长期酒精滥用、慢性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肝纤维化的发展过程涉及多种细胞和分子的相互作用,导致肝脏组织的瘢痕化和功能丧失。
目前,对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还存在许多未解之谜,深入研究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对于寻找治疗和预防该疾病的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几十年来,研究人员们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验,已经取得了一些关于肝纤维化分子机制的重要进展。
这些研究表明,肝纤维化的发生与肝脏内炎症反应、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基质重塑等多个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密切相关。
例如,炎症反应可以通过各种炎症介质的释放引发肝纤维化的发生,而细胞凋亡则会导致肝脏组织损伤和纤维化反应的持续进行。
此外,氧化应激和基质重塑也是肝纤维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们与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及其受体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然而,虽然我们已经对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例如,在炎症反应信号通路中,哪些因子是关键的调控因素?在细胞凋亡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了肝细胞的生存和死亡?如何干预氧化应激和基质重塑以阻止肝纤维化的进展?因此,本论文旨在通过综述已有的研究成果,探讨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我们可以为该疾病的治疗和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献综述肝纤维化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其病因和发展机制一直备受关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量的研究已经揭示了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并提出了各种治疗和预防手段。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炎症反应对肝纤维化的影响上。
研究发现,炎症反应可以通过介导肝细胞损伤、纤维细胞激活等途径促进肝纤维化的发生。
多个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IL) -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被发现在肝纤维化组织中表达增加。
此外,炎症反应还可以通过激活核因子-kB(NF-kB)信号通路以及其他转录因子的参与来调控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我的建议是在肝纤维化的检测和发展过程中引入星状细胞作为一个评价标准。
1..现在研究肝纤维化的中心很多都是放在肝星状细胞这一块。
它是引起肝纤维化的主要细胞,它激活变成纤维母细胞然后分泌细胞外基质,促使纤维化发生。
2.星状细胞的激活标志是视黄醇(维生素A)的有无(有:未激活;无:激活)。
3.我们本来就打算做切片,所以不会增加额外的费用。
还是HE染色?正常情况下能看到视黄醇的脂滴吗要确定切片需要观察的内容,以及可能出现的现象
4.假如松弛素有去纤维化的作用那么可以使含有视黄醇的星状细胞数目增多。
(对比每周制成的切片,希望可以建立一个动态的视黄醇含量的分析过程)具体方法可以在完善以下文献资料:
肝纤维化是病毒性肝炎等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乃至肝癌发展的必经途径和必然阶段,而肝星状细胞(HSC)的激活则是肝纤维化形成的中心环节,但其分子机制及其调控基因尚不十分清楚。
就此,朱丽影教授开展了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调节人肝星状细胞基因的研究,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和基因芯片两项分子生物学技术,筛选PDGF刺激人HSC前后表达有变化的基因,旨在从基因水平深入探讨肝纤维化形成的分子生物学“奥秘”,为临床确立抗肝纤维化新的治疗靶点提供新认识。
课题组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成功筛选出13个上调表达的HSC基因,同时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2个上调和11个下调表达的HSC基因。
这些差异表达基因,涉及细胞分化、细胞信号传导、细胞结构、细胞成分、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免疫调节、能量代谢等生物过程,揭示了PDGF参与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是以上多因素、多水平调控的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在上调基因中,最具代表性的蛋白是层粘连蛋白B1。
在下调基因中,最重要的蛋白是激酶MEKK。
肝星状细胞激活的分子机制与抗肝纤维化治疗
肝纤维化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陈乃玲贾克明2004-8-2 17:15:32 中华内科杂志1999年2月第38卷第2期
作者单位:100700北京军区总医院、解放军肝病研究所
一、肝纤维化时肝内的三个基本现象
肝炎后肝纤维化的病因一般认为是肝细胞坏死及凋亡所引起的,是组织坏死、凋亡时血流中血小板释放对纤维化有促进作用的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tetderivedgrowthfactor,pDGF)所致。
然而在其他组织损伤时血流中也出现pDGF,却未见肝发生纤维化,说明pDGF可能不是肝纤维化的主要原因。
肝脏发生纤维化时有三个基本现象值得重视:(1)肝细胞外基质的增加;(2)星状细胞转变为肌纤维母细胞;(3)
星状细胞胞浆内视黄醇减少。
这三个现象都与星状细胞有关,因之星状细胞开始被认为是引起肝纤维化的主要细胞[2]。
二、星状细胞
肝星状细胞曾经有过多种不同名称:如储脂细胞、ito细胞、肝窦周边细胞等。
早在1876年德国学者kupffer即报道在肝窦的内皮细胞近血流侧存在枯否细胞,而在肝窦内皮细胞的近肝细胞一侧即狄氏(disse)腔有星状或纺锤状细胞,其功能不明,当时就命名之为星状细胞。
以后学者们曾给予各种名称,但随着对纤维化机制的认识,1996年为了纪念kupffer 的贡献采用了sternzellen的英译名即stellatecells(星状细胞)[3]。
静止时或非活化时的星状细胞在其核周围有多数脂滴(即视黄醇脂滴),对脂滴的功能曾有多种推测,近年okuno 等[4]在动物实验中证明,视黄醇是星状细胞未被激活的标志,当星状细胞被激活时视黄醇即行消失而引起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分泌和细胞自身的活化。
tGFβ是使星状细胞转化为肌纤维母细胞并分泌胶原纤维的因子。
然而星状细胞首先被激活的因素又是什么呢?分泌的无生物活性的tGFβ又经什么因子被激活呢?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肝星状细胞
三、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存在于体内多种细胞。
在肝内除了前述星状细胞可以分泌tGFβ外,tGFβ还存在于枯否细胞、肝窦内皮细胞以及肝纤维化附近的炎性细胞中[5]。
近年来不少学者,如friedman、gressner、border等先后证明,tGFβ是肝纤维化、肝硬化发生中的主要细胞因子。
tGFβ在合成及分泌时都无生物活性,必需活化并与受体结合后才能发生作用。
tGFβ被活化后可能有三种亚型,即tGFβ1、tGFβ2及tGFβ3,三者性能几乎相同,其中tGFβ1可能是生理状况下分泌的,而tGFβ2及tGFβ3是在紧急状况或病理状态下才发挥作用。
激活后的三种tGFβ都具有使星状细胞转化为肌纤维母细胞并分泌胶原纤维的作用,同时还有抑制星状细胞产生肝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使肝细胞生长受到抑制[6]。
当星状细胞中视黄醇脂滴减少时,肝纤维化即开始出现,但视黄醇脂滴的减少及代谢过程仍不很明了。
有人认为,在视黄醇减少前可能尚需要其他因子刺激,视黄醇只不过加速纤维化而已。
星状细胞自身分泌的tGFβ一方面使星状细胞本身转化为肌纤维母细胞并分泌胶原纤维,另一方面tGFβ1又和肝细胞膜上tGFβ受体(tGFβ r)结合促使肝细胞凋亡,鉴于肝细胞凋亡、坏死和肝纤维化的关系密切,因之tGFβ对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成为肝纤维化研究重点之一。
星状细胞视黄醇减少及tGFβ分泌前是否有其他因子更早激活星状细胞,首先被考虑到
的是pDGF。
由血小板来源的生长因子pDGF由两个亚单位a及b构成,它所形成的双聚体可能为aA、aB或bB,而位于星状细胞表面的pDGF受体有α、β两种,α受体可以和aA、aB及bB构成的pDGF双聚体相结合,而β受体只能和aB及bB的pDGF双聚体结合。
当pDGF和星状细胞结合后,星状细胞可以被激活。
然而机体其他部位创伤时血流中也可出现pDGF,为什么不产生肝纤维化呢?这可能是由于星状细胞还与肝窦血管内皮细胞有密切关系的缘故。
目前了解到,星状细胞本身至少有三种自分泌或旁分泌:(1)星状细胞的视黄醇引起tGFβ1分泌,tGFβ1又刺激星状细胞产生tGFβ1[7];(2)pDGF激活星状细胞,星状细胞本身又分泌pDGF[8];(3)星状细胞和肝窦血管内皮细胞有密切的旁分泌关系。
肝窦血管内皮细胞在受到星状细胞或其他来源尚不明了的刺激因子作用时可以分泌三种内皮素(endothelin,eT),即eT-1、eT-2、eT-3,三者功能极近似,均为21肽,其中eT-1可能是主要的。
星状细胞表面接受内皮素的受体有两类,即eT-A和eT-B,当eT-B 和内皮素结合时可促使星状细胞向纤维化发展[9],但星状细胞受到eT-1刺激后本身也分泌eT-1反过来又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eT,gandhi等认为在这一反复过程中可能有tGFβ参与。
最近musso等[10]报道,人肝纤维化时活化的星状细胞及肝窦基底膜中有大量18型胶原出现,它的临床意义尚在研究中。
肝纤维化的机制十分复杂,目前还远远不能描述出纤维化的过程。
当前研究的热点是围绕星状细胞的tGFβ1、血管内皮细胞的eT-1和血小板的pDGF之间自分泌和旁分泌关系。
探索在肝脏受损时是何种物质作用于什么细胞,tGFβ1、eT-1及pDGF的细胞来源和相互的关系是什么?此或为当前肝纤维化研究的核心问题。
二肝纤维化与炎症的关系
以下为找到的文献(下载不了)
对比没找到,关系还是有的,炎症是肝纤维化过程其中的一个阶段,怎么对比??
慢性肝炎肝纤维化与炎症关系的探讨
张广春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肝炎患者肝脏炎症程度与肝纤维化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观察72例慢性肝炎患者的病理报告并检测血清纤维化指标与之相比较。
结果:检测的慢性肝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随肝组织炎症活动程度加重而升高(P 0 .0 1)。
结论:慢性肝炎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的改变反映出患者肝组织炎症程度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