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词“回”“次”“趟”“遭”溯源
动量词“回”的产生和发展

动量词“回”的产生和发展作者:吴寿刚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20期摘要:关于动量词“回”的产生与发展的研究还没有深入,本文就动量词“回”的产生与发展来源出发,从句法结构等方面对其演变发展的轨迹做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动量词“回”发展轨迹【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20-0073-21引言动量词“回”的产生与动词密切相关,是由动词演化而来的,并非也从名词中演化而来,这一方面反映语言的发展,另一方面反映词汇在发展过程中的组织结构和词义演变,也即通常所说的语法化过程。
回,一体写作“劻”、“囘”或“囬”,《说文·口部》:“回,转也。
”其本义为“回转”,是动词。
太田辰夫(1958)认为“回”是作为纯粹的计算动作辅助数词,是由做为动词的“回”演变而来;刘世儒(1962)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回”的考察,也认为是从动词的“回转”义逐渐发展的;郑桦(2005)考察了“回”的流变,认为“回”由动词引申表示动作“回旋”的周次。
如:(1)倬彼霄汉,昭回于天。
(《诗经·大雅·云汉》)郑玄笺释为“回转”。
(2)劻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楚辞·离骚》)王逸注“劻”为“旋也”。
以上例皆可证明,“回”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义为动词属性,而“回”作动量词的用法实际上是动词“回转”义直接引申出来的,表示动作“回转”的次数。
作为动量词的用法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3)聊因一书札,以代九回肠。
(全梁诗·徐悱诗)(4)灵桓恒可饵,几回三千年。
(全梁诗·简文帝诗)(5)不复出场戏,踢场生青草,试作两三回,踢场方就好。
(全晋诗·西曲歌)例(3)只是名最词的初级形态,因为词义还不是实在的,只有到了例(4)、(5)的用法才是走完了虚化的道路,引申为岁月的“轮回”,就是动量词用法的产生。
本文试图对动量词“回”的发展变化轨迹进行探讨。
对外汉语量词“回”的教学

对外汉语量词“回”的教学量词“回”既可作为短时量词,又可作为计数量词。
“回”作量词的用法可归纳为“动词+数词+回”,“数词+回+动词”,“回”的重叠使用,用于章回小说或者评书所分的章节中等五种。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回”的地位很重要。
标签:对外汉语量词回一、量词“回”的渊源刘世儒先生认为,汉语动量词至迟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就已经产生了[1],并已有文献可以证明。
如:(1)不复出场戏,跳场生青草,试作两三回。
(《后汉书·光武帝纪》)由于“回”所表示的动作的时间比较短,它既可作为短时量词,也可以表示动作的次数,同时,也可说是计数量词。
因此,量词“回”是短时量词和计数量词的兼类。
(一)“回”作为短时量词在古代汉语中,“回”作为短时量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会儿”。
在现代汉语中,“回”的此用法已衰退,被“会”所取代。
经考证,量词“回”自元代开始出现了表短时量的用法。
如:(2)丁宁说了一回,分明听了半日,交付与价钞先伶俐。
(高安道《皮匠说谎》)(3)兀那道旁边一个妇女人,抱着一个小孩儿,将那孩儿放在地上,哭一回去了。
(关汉卿《刘夫人庆赏五侯宴》)“说了一回”和“哭一回”都表示时间,但“回”所表示的动作持续的时间很短。
“回”的这种用法此后发展颇为迅速。
据统计,在《全元曲》中“回”表短时量的用例共43处,而在《水浒传》一书中有近111处[2]。
到了明代的作品中,只要是持续性动词差不多都可用“回”来表短时量。
如:(4)说罢,走入去看了一回,便出来。
(《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5)智深等了一回,掉转身来,看着右边金刚,喝一声道:“你这厮张开大口,也来笑洒家。
”(《水浒传》第四回)。
例(4)和例(5)中的“看、等”都可与“回”连用,除此之外,“讲、问、骂、说、谈、踌躇、吃”等也可与“回”连用表示动作持续时间短。
到了清代,量词“回”继续发展,可以用“回”来表示短时量的动作很多,这些动作可以是各个方面的。
由于短时量词“会”的用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五四以后,量词“回”的短时量用法逐渐衰落。
次数义动量词“回、次、遭、趟”的语法化

第43卷第2期2021年3月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ingxia LJ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43 No.2Mar.2021次数义动量词“回、次、遭、趟”的语法化李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延安716000)摘要:动量词“回、次、遭、趟”既可作表“次数”义的动量词,亦可表名量词。
对这一组具有共同义素(次数)的动量词的 演变机制、动因和规律进行探讨该组动量词语法化过程大致经历了动词>特指某一动作行为>一般动作行为的次 数这一语义演变过程:其语法化机制是重新分析和类推,其语法化动因是转喻和隐喻关键词:“次数义”;动量词;演变机制;动因中图分类号:H17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丨001-5744(2021)02-0008-05关于动M词产生年代的讨论一直是学界比较 关注的问题。
王力1在《汉语史稿》一书中认为,动 量词产生于唐以后,且认为一般表示行为单位的 动量词只有“回”“次”两个,“次”的产生要比“回”晚得多。
刘世儒2:指出,汉语动董词早在魏晋南北 朝就已经产生了。
随后,王力31在《汉语语法史》中接受了刘先生的观点,认为表示行为单位的动量 词(“次、回、趟”等)产生于南北朝,盛行于唐以后。
向熹4认为汉语动量词开始产生于汉代,动量词比 较广泛地运用在魏晋以后,“回、次、出、遭”在汉代 已经出现,到了唐宋使用更加频繁。
目前,学界关 于常用“次数义”动量词的研究不少,主要集中于 三个方面:一是对动量词产生、发展、演变的追溯,如曲建华5《动量词“回”“次”“趟”“遭”溯源》;二是 从语义和语用角度对该类动量词的探讨,以张大红6《常用动量词“次”“回”“下”的语义认知分析及语 用描写》为代表;三是从古汉语句式特征探究这类 动词的来源与产生动因,以唐钰明7《汉语动量词 表示法探源》为代表;从语法化理论探讨这类动量 词的形成机制和发展演变规律的研究却鲜少见到。
也论“回”与“次”

・阿Q 脱 下破 夹袄 来 ,翻检 了一回 ,不知 道 因为新 也
阿Q 正传 )
仝 国 斌 先 生 《 “回 ” 与 “ ” 》 一 文 ( 下 简 称 “ 论 次 以 仝 洗 呢 ,还 是 因 为粗 心 ,许 多 功 夫 ,只 捉 到 三 四 个 。 ( 鲁迅
・丁 医生 将 那 些 点 心仔 细 看 了一 回 ,摇 着 头 ,一 点也 不 其 实 , 以 上 用 例 正 好 反 映 了动 量 词 “ ”的 另 一 种 用 回 据 研 究 , 动 量 词 “ ” 自元 代 开始 就 产 生 了表 示 短 时 回 ( )丁 宁说 了一 回 ,分 明听 了半 日, 交付 与 价 钞 先伶 4 俐。 ( 高安道 【 涉调 ・ 遍 】《 匠说 谎 ) 般 哨 皮 例 ( )先 是 “ 宁说 了一 回 ”, 后 面接 着 说 “ 明听 4 丁 分
可 见 , 早 在 唐 宋 时期 , 动 量 词 “ ” “ ” 就 是 一 对 回 次
近 义 词 , 当 时它 们绝 大 部 分 的 称 量 对 象 都 是 重 合 的 , 而 并
二 、现 代 汉语 “ ” 与 “ 回 次”在 称 量对 象方 面 没有差 异
( )从仝 文 的 论证 来 看 : 一 仝 文将 “ ”与 “ ” 的 差 异 概 括 为 以下 几 点 ( 面 回 次 下
差 异 主要 体 现在 语 用 方 面 。
关键 词 : “ ” 回 “ 次” “ 差异 ”
《 州 大 学 学 报 》 ( 社 版 ) 2 0 年 第 3 发 表 了 郑 哲 07 期 文 ” ), 谈 到 现 代 汉 语 “ ” 与 “ ” 的 区 别 时 ,用 语 义 回 次 的 重 新 调 整 来 解 释 人 们 运 用 动 量 词 语 时 的主 观 取 向 , 认 为 过 程 ] [过 程 ] 对 立 , 二 者 的选 用 主 要 决 定 于人 们 表 达 与 一 的
“回”“次”的区别

动量词“回”“次”的区别及其运用“回”、“次”是现代汉语乃至近代汉语里最为常见的两个动量词,自元代起头二者就是一对近义词,到现代,二者差不多发展成了一对等义词:在语义上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差别。
但是在语言交际中,有时候又不能互换。
所以,如果不弄清二者之间的区别,就无法在语言实践中正确应用这一对近义动量词。
一、现代汉语动量词“回”“次”的区别“回”“次”是现代汉语中语义最为单纯的两个动量词,既不表达事件的具体特点,也不包孕主观量的情态特点或光阴量度特点,[1]仅仅起着单纯计数的作用。
因此实用领域极为宽泛,能用于称量所有的有量动词。
根据对大约1.15亿字现代汉语语料的考查,创造动量词“回”“次”之间的区别首要表现在如下:(一)搭配上的区别1.有些前置词语一般只能与动量词“次”组合应用:首、本、各、多、屡:(1)在这本诗集中首次创造一首名叫《国际歌》的诗。
(戴厚英《我的旅途》)。
(2)在本次比赛中他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3)一般的意见觉得,在最初识记时,各次识记的散播应密些。
(方富熹《儿童的心理世界——论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导》)。
(4)这学期他多次逃课。
(5)他的脚步很轻,近乎于蹑手蹑脚,因而虽屡次摸至帐前但未惊动屋里人。
(王朔《我是你爸爸》)。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动量词“次”能与“首”“本”“各”“多”“屡”等词语组合应用表现动作行径的次数,但是动量词“回”却不能或很少能与它们组合应用。
这可能与动量词“回”口语性强这一特性有关。
以上组合,除“多次”外,其它组合情势皆首要见于书面语中,雷同的意思在口语中一般地会换一种表达情势,如例(1)“首次创造”在口语中一般会说成“第一次(回)创造”,例(2)“本次比赛”口语中会说成“这次(回)比赛”,例(3)“各次识记”在口语中会说成“每(一)次(回)识记”,例(5)“屡次摸至帐前”在口语中会说成“好几次(回)摸至帐前”。
可见,二者在搭配应用上的区别首要表现在书面语中,口语中似乎没有这种差别。
“回”“次”的区别

动量词“回”“次”的区别及其运用“回”、“次”是现代汉语乃至近代汉语里最为常见的两个动量词,自元代起头二者就是一对近义词,到现代,二者差不多发展成了一对等义词:在语义上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差别。
但是在语言交际中,有时候又不能互换。
所以,如果不弄清二者之间的区别,就无法在语言实践中正确应用这一对近义动量词。
一、现代汉语动量词“回”“次”的区别“回”“次”是现代汉语中语义最为单纯的两个动量词,既不表达事件的具体特点,也不包孕主观量的情态特点或光阴量度特点,[1]仅仅起着单纯计数的作用。
因此实用领域极为宽泛,能用于称量所有的有量动词。
根据对大约1.15亿字现代汉语语料的考查,创造动量词“回”“次”之间的区别首要表现在如下:(一)搭配上的区别1.有些前置词语一般只能与动量词“次”组合应用:首、本、各、多、屡:(1)在这本诗集中首次创造一首名叫《国际歌》的诗。
(戴厚英《我的旅途》)。
(2)在本次比赛中他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3)一般的意见觉得,在最初识记时,各次识记的散播应密些。
(方富熹《儿童的心理世界——论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导》)。
(4)这学期他多次逃课。
(5)他的脚步很轻,近乎于蹑手蹑脚,因而虽屡次摸至帐前但未惊动屋里人。
(王朔《我是你爸爸》)。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动量词“次”能与“首”“本”“各”“多”“屡”等词语组合应用表现动作行径的次数,但是动量词“回”却不能或很少能与它们组合应用。
这可能与动量词“回”口语性强这一特性有关。
以上组合,除“多次”外,其它组合情势皆首要见于书面语中,雷同的意思在口语中一般地会换一种表达情势,如例(1)“首次创造”在口语中一般会说成“第一次(回)创造”,例(2)“本次比赛”口语中会说成“这次(回)比赛”,例(3)“各次识记”在口语中会说成“每(一)次(回)识记”,例(5)“屡次摸至帐前”在口语中会说成“好几次(回)摸至帐前”。
汉语语法基础知识精编版

把字句
——by 牛洋
• 是主动句的一种。句中谓语一般都是及物 动词,而且不能是单个的动词,应当是短 语或动词的重叠形式。
• 例如:
⑴ 我们把豹子打死了。
⑵ 郭全海把玉石眼追了回来。
被字句
——by 牛洋
• 是被动句,是主语接受动作的句子。被动 句中的主语是受事者,由介词“被”引了 主动者,与“被”字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 中作状语。
• 并列短语 • 偏正短语 • 动宾短语 • 动补短语 • 主谓短语 • 的字短语 • 复指短语 • 介宾短语
——by 牛洋
(1)并列短语
——by 牛洋
• 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 词并列组成的,词和词之间是平等的联合 ,没有轻重主次之分。
• 例如:雄伟壮丽、报纸杂志。
(2)偏正短语
例如: ⑶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表示出现) ⑷ 到处‖是欢乐的从群。(表示存在)
存现句
——by 牛洋
• 第三,存现句的宾语往往是动作的发出者
。因此有的存现句可以转换为一般主谓句 。
• 例如:
⑸ 门口站着两个兵--两个兵在门口站着 。
⑹ 台上坐着主席团--主席团在台上坐着 。
2、复句
——by 牛洋
• 常用关联词:
又……,又……
一边……,一边…… …… 一方面……,( 另、又)一方面……
——by 牛洋
词类例子大全
• 2、动词: (1) 动作行为:吃、穿、住、行 (2) 存在变化:有、 出现、存在 (3) 心理活动:想、思考、思索 (4) 可能意愿:应该、要、可能 (5) 趋向:上 、下、来、去 (6) 判断:是、不是 (7) 使令:使、让、令
——by 牛洋
词类例子大全
从异文比较看动量词“过”与“遍”的历时演变

从异文比较看动量词“过”与“遍”的历时演变摘要:《太平广记》征引《高僧传》的内容中,有将动量词“过”改为“遍”的用例。
“过”在南北朝时期为通用量词,用法较为完备,但至唐五代却用例剧减,渐趋式微。
量词“遍”虽在南北朝时期用例不多,尚未发展成熟,但在唐五代时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与称量往来次数的动量词“回”共同取代了“过”。
动量词“过”与“遍”属于历时替换关系。
关键词:过;遍;异文:历时演变中图分类号:H1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9)11-0079-04(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35)曾文斌汪维辉先生在《唐宋类书好改前代口语——以<世说新语>异文为例》一文中曾言:“类书所引的文字常常跟古籍的传世版本构成异文,是校订古书的一项重要资料,所以自段玉裁、王念孙以来,学者们多利用类书来考定古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不过类书引文未必都合乎原貌,这一点前辈学者多已指出。
”[1](P149)《太平广记》(以下简称“广记”)作为宋代四大类书之一,其在征引前代典籍之时,自然也会有所改动,从而与原典形成异文。
[2]而通过对这些异文的研究,我们往往能够窥探一些字词的历时演变情况。
例如,《广记》异僧部征引《高僧传》的内容中,有一处将《高僧传》中用以表次数的动量词“过”改换成了“遍”。
[3]据调查,《高僧传》中“过”凡4见,《广记》异僧部所引为其卷一的用例,即“故采女迎像置殿上,香汤洗数十过,烧香忏悔”。
[4]《广记》征引原典时的词语替换现象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是不是《高僧传》中表次数的动量词都用“过”,而《广记》则使用“遍”?《广记》其他部在征引前代典籍时是否也存在将动量词“过”改为“遍”的情况?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拟采用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等方法,综合运用史书、笔记小说、文人诗歌、敦煌变文、禅宗语录等语料,对动量词“过”与“遍”在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演变情况进行探讨与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 了那厨子来当一次差” 说上海有 电来 , “ 叫我先到
上海去 一 次” 《 十年 目睹之怪 现 状/ 四十六 (二 第 回》 。民国以后 , ) 使用得更 为广泛 , 已成为现代汉
[ 作者简介 ] 曲建华 (9 8一) 女 , 17 , 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文学院 , 讲师。
“
一
天 响七八 十 次 ” 《 ( 老张 的哲学 》 。 )
三、 趟
“ ” 趟 的使 用 的 时 间 比较 晚 , 早 出 现在 唐 朝 。 最 我们 搜 索唐朝 时期 的作 品 仅 发现 1次 , 出现 在 全 唐
句中多做补语。 作为动量词来使用“ 最早萌芽于 次” 宋朝 , : 1 “ 亦 欲 、 宫 一 次 ”( 全 宋 词/ 如 () 今 过 《 5 1 ) ( ) 自古赏功不过一次 , 5 》 ;2 “ 赏之不已” 《 ( 唐宋
续发展 , 但一 回醉 , 回病 , 回慵” 《 如“ 一 一 ( 全宋词/ 04 ) 4 ) 。这里的“ 回” 一 在句中作状语 。到了元 明清
一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回
语, 为名 量词 。
二、 次
“ 最早也是作为动词来使用 , 崇信奸 回, 回” 如“ 放黜师保 , 屏弃典刑 ” 《 ( 尚书/ 周书》 。“ 也可 ) 回”
以做动 量 和名量 词使 用 。用 作动 量词 一般 表示 是事
“ 最早作为名词来使用 , 次” 表示 “ 次序 、 等次 、 职位 ” , “ 乱 于 酒 , 官 离 次 ” 《 等 如 沈 畔 ( 尚书/ 夏 书》 。作为动量词现在语法学界认为一般是它是 )
第十六 回》 ; 4 “ 个 中西大药 房, 去调查 一 ) () 有 我 次” 《 ( 老残游记/ 第十九 回》 。在这一 时期 , 次” ) “
多和 数词 构成 词组 用 在 动 词 或宾 语 后 做 补语 , 可 也
以在宾语前充当动词的补语 , 多继翁请客 , 如“ 叫他
量 的这种用法才渐渐消失 , 只用来表示动作的次数 。 另外一种用法是用来指说 书的一个段落 , 回小说 章 的一章 , , 一 百二十 回小说” “ 在其 中做 定 如 “ , 回”
回笑 。 ( 元 曲选》 , ”《 ) 在元明清时期 , 回” “ 不仅作 为计量动量词来使用 , 偶尔也用作计时动量词 , 相当
一
于“ ” 如 “ 一 回 , 一 回” 念 一 回 , 一 回 , 会 , 打 歇 “ 唱 润俺
喉咽” 《 曲选》 。 (元 ) “ 偶 尔还和词缀 “ ” 子” 回” 儿 “ 一起使用 , 于 始
由“ 次 ” 引 申而来 , 位 义 也有 的认 为是 由“ 事 时 , 叙 居
情、 动作的次数 。 为动量词最早 出现于唐朝时期 , 作 多 和数 词 “ ” 一 一起 搭 配使 用 , : 1 “ 天 际 海 白 如 ()连 皑皑 , 好上 高楼望 一 回” 《 ( 全唐 诗/ 43 ) ( ) 卷 4 ) ; 2
“ 回” “ 次” “ 趟” “ 遭”
重点分析这四个常用动量的起 源和演变, 观察其使用情况, 考察其从古代到现代的变化。 [ 关键词]动量词 [ 中图分类号] 162[ H 4 .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6 2 37 (0 10 04 0 A[ 17 — 4 3 2 1 )6— 03— 2
---— —
4 .— 3 - - . —
廿 建 j j
诸舌 ・ 又字
语 中一个 常用 的动 量词 了 , “ 饿 就 吃 , 如 一 以后 他 许
一
用, 且频率很低。如“ 既是当直 , 与寡人领将三百将 士, 何不 巡 营 一 遭 ” 《 煌 变 文 集/ 》 , 里 的 (敦 3 )这 “ 表示“ 次” 遭” 回、 之义。到了宋朝 ,遭 ” “ 使用 的次 数 有所增 多 , 使 用 的范 围 仍 不 是 很 广 泛 , : 1 但 如 ()
于前项之后 的称 次” 发展 而来 , 一般表示事物重复
出现 的数量 , 当于 “ 趟 ” 与 数词 组 合 成词 组 在 相 回、 ,
“ 莫嗔 , 更问一 回去” 《 ( 敦煌变文集/ 1 ) 一 回” 6 》 。“
在 句 中用做 补 语 , 回” 于 动 量词 。宋 辽 金 时 期继 “ 属
明朝 后期 , : 1 “ 他 摆 弄 一 回子 就 是 了 ”( 金 如 () 随 《
瓶梅/ 第三十二回》 ;2 “ ) ( ) 那王大夫诊 了好一 回儿 , 又换那只手也诊 了” 《 ( 红楼梦/ 八十三回》 。这 第 )
里 的“ 回子 、 回儿 ” 本 相 当于计 时 动 量词 “ 儿 ”, 基 会 表示 短 时量 的时 间 。到 了 民国 以后 , 回” 示 短 时 “ 表
冢 由 电入 . r U
/ I 上 U删 I U: , . l 卜 , U 瓜 . F J l . l |
动量 词 “ ’ 次 ’ 趟 ” 遭 ” 回’ ’ “ “ “ 溯源
曲建 华
( 呼伦 贝 尔 学院 文 学院 , 内蒙古 海拉 尔 0 10 ) 20 8
[ 摘
要 ]动量词是汉语量词重要 的一类, 回” 次” 趟” 遭” “ “ “ “ 这四个词是现代汉语 中的常用动量词 ,
时期 , 广 泛使 用 开来 , “ 一 脚 蹬 倒 这 厮 , 才 如 我 我取
八大家文 庐陵文 卷三》 ;3 “ ) ( ) 见渔公 , 大礼 恭敬三次” 《 ( 武王伐纣平话/ 卷下》 。 ) 到 了元末 , 其是 明朝 中后期 以后 “ ” 尤 次 才开 始
真正广泛使用开来 , : 1 “ 如 ( ) 怎生看俺众兄弟之面, 饶过他这一次 咱。 ( 元 曲选/ ”《 同乐院燕青博鱼》 。 ) ( ) 高 安 又 替 他 跪 禀一 次”( 金 瓶 梅/ 十 八 2“ 《 第 回》 ;3 “ ) ( ) 修理海塘 , 只预备接驾一次” 《 ( 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