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层学 第10章 中生代
地层古生物知识点总结

地层古生物知识点总结一、地层古生物的概念地层古生物是指在地层中发现的古代生物遗迹,主要包括化石、古代动植物化石、微生物化石等。
它们是地球上生活过的生物的遗骸或者遗迹,是地球生物演化过程的记录和见证。
地层古生物的发现与识别需要借助古生物学、地质学和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通常需要进行野外勘探、采样、标本采集、化石制片、显微镜观察、化石鉴定等一系列工作。
二、地层古生物的分类1. 根据化石形态和特征的不同,地层古生物可以分为植物化石和动物化石两大类。
植物化石包括各种形态和特征的植物遗迹,如树木的树轮、叶片、果实、花粉等。
动物化石则包括各种形态和特征的动物遗迹,如骨骼、牙齿、鳞片、足迹、排泄物等。
2. 根据生物演化历史和地层地质时代的不同,地层古生物可以分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古生物。
古生界古生物主要生活在古生代,包括了从距今5.41亿年至2.59亿年之前的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和石炭纪。
中生界古生物主要生活在中生代,包括了从距今2.59亿年至6600万年之前的侏罗纪和白垩纪。
新生界古生物主要生活在新生代,包括了从距今6600万年至现在的古近纪、中新世纪和新生纪。
3. 根据生物类群和生态环境的不同,地层古生物可以分为陆相古生物和海相古生物。
陆相古生物生活在陆地环境中,包括了各种陆生植物和陆生动物,如恐龙、古树、蕨类植物等。
海相古生物生活在海洋环境中,包括了各种海洋生物,如海藻、贝类、鱼类、海洋爬行动物等。
三、地层古生物的特点1. 对地球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地层古生物是地球历史演化过程的重要见证,可以揭示地球大气、水文、气候、地质环境等的变化规律,为认识地球历史和地质历史提供宝贵的资料。
2. 对生物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地层古生物的研究可以揭示生物的起源、进化、演变过程和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为生物学、进化论、古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和观测资料。
3. 对地质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地层古生物的发现与识别对于矿产勘探、能源勘探、地下水勘探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确认地层的性质和时代,为资源勘探提供地层背景资料。
地质年代的划分及生命的演化历程

构造地质学 structural geology 研究岩石圈内地质体的形成、形态和变形构造作用的成因机制及其相互间影 响、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的学科。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狭义的构造地质学一 般限于形变和变形机制的研究,广义的构造地质学还包括大地构造学。 简史 构造地质学最先是对构造要素即褶皱与断裂的形态、变形组合的认识 和分析,而后又结合岩石组合特征来研究构造演化历史、变形期次与阶段以及动 力机制和成因模式,因此总与地质构造学说、假说相联系。 1859 年 J.霍尔提出沉积重力负荷导致北美阿巴拉契亚山脉呈槽形特征的古 生代沉积区的下沉,1873 年 J.D.丹纳把这种槽形构造命名为地槽,并认为是地 球因冷缩而在大陆边缘出现的凹陷带。地槽概念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构造地质学的 起点。1887 年 M.贝特朗提出造山旋回的概念。1883~1903 年 E.修斯在其著作《地 球的面貌》一书中发展了沉积建造的时空分带理论,从而使地槽地台学说得以建 立;并奠定了 20 世纪前半叶的地质学研究的基础;从构造运动角度看,地槽地 台学说是垂直论的代表,也是固定论的思想萌芽。 1912 年 A.L.魏格纳提出了代表水平论和活动论观点的大陆漂移说,从而揭 开了与垂直论、固定论论战的序幕。1928 年 A.霍姆斯提出了地壳以下物质热对 流假说,支持了大陆漂移说,1924 年德国地质学家 W.H.施蒂勒提出了造山幕及 其世界同时性的学说,支持了地槽学说造山理论,1936 年他进一步把地槽划分 为正地槽与准地槽,把正地槽又分为优地槽和冒地槽,显示了构造地质学在造山 作用理论与岩石建造学说等方面的重大发展,使得地槽地台学说成为 20 世纪前
古生物地层学

第一章,生物界及其进化1.名词解释:间断平衡论.物种.趋同.趋异.特化2.用例子说明什么叫生物重演律3.7地质历史时期最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发生在什么时期?什么叫绝灭?第二章,古生物学基础1.什么是化石,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哪几种?2.化石形成的条件有哪些?3.石化作用过程可以分为哪几种形式?4.解释:双名法,sp,cf,aff,sp,nov第三章,原生生物界1.蜓繁盛于时期的环境中,是该时期的标准化石。
2..蜓的演化趋势及演化的阶段性。
3.蜓的旋壁分层类型及旋壁分层的组合类型。
4.标明图中蜓的轴切面上的各构造名称。
(b)P32第四章,植物界1.层叠石是一类特殊的层纹状生物沉积构造,它是和的共同产物。
2.简述植物演化的阶段性。
3.蕨类植物分为哪几个门?各门的一般特性如何?4.原蕨类植物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它在植物进化史上有何重要意义?5.裸子植物分为哪几个门?主要门的一般特点如何?6.名词解释:二岐分支,单轴式分支,合轴式分支,叶序,脉序,小羽片,间小羽片,间羽片,鳞木的叶座第五章,动物界1.四射珊瑚的地史分布时期为;2.横板珊瑚的连接构造主要有,,和。
3.四射珊瑚隔壁包括,,和三种类型4.对比横板珊瑚与四射珊瑚的形态,结构差异5.简述古代珊瑚的生态环境6.四射珊瑚的鳞板和泡沫板有何区别7.四射珊瑚的骨骼组合类型有几种?第三节,腕足动物门1.腕足类的肉茎主要用于。
a.运动b.生殖c.开闭壳d.固着2.依据腕足类腹匙形台的形态和结构差异可分为哪四种类型。
3.长身贝类的繁盛时代为。
石燕贝类的繁盛时代为。
4.腕足类的腕骨类型有哪些类型?5.腕螺有哪几种形式?第三节,软体动物门1.双壳类是通过,和。
来完成和控制壳体的开合。
2.简述双壳类的壳体特征。
双壳类的绞合构造由哪几部分构成,绞合构造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3.比较腕足类与双壳类的壳体形态结构差异。
4.依据头足类隔壁颈的长短,弯曲程度以及连接环是否发育等特征,可将头足类的体管分为,,,和四种类型。
古生物地层学总结

古生物学(Palaeontology)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
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遗迹及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研究对象化石。
化石形成条件:生物本身条件;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埋藏条件;时间条件;成岩石化条件(压实作用小,未经严重的重结晶作用)。
石化作用过程:指埋藏在沉积物种的生物遗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
矿质充填作用:空隙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重填,变得致密和坚实。
置换作用:原有物质逐渐被溶解,由矿物质逐渐补充的过程。
碳化作用:不稳定成分经分解和升溜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
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只有很少一部分生物遗体被保存为化石。
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全部或部分古生物遗体;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的印模和铸型(印痕、印模、核、铸型);遗迹化石:古生物活动痕迹和遗物;化学化石:古生物软体分解后的有机质。
古生物的分类和命名:分类等级:界,门(亚超),纲(亚超),目(亚超),科(亚超),属(亚),种(亚)。
古生物种的特点:共同形态特征;构成一定居群;具有一定生态特征;分布于一定区域。
古生物的命名法则:拉丁(2)属和属以上采用单名法,第一字母大写;(3)种名采用双名法,即属名+种名;(4)属以上的单位要用正体,姓名用正体;(5)种和亚种都用斜体,姓名都用正体。
cf.(相似、比较) ;aff.(亲近);sp. (种);sp.indet.(不能鉴定的种) sp.nov.gen.nov.(新种)(新属),加在新命名的种名或属名之后,以示新建立的。
(6)优先律:生物的有效学名是符合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则所规定的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由一系列彼此相关的环境因素所构成的生物生存条件的总和,形成了生物的生活环境。
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物理化学生物因素。
有孔虫纲:分类:网足虫目;串珠虫目;内卷虫目;蜓目;小粟虫目;轮虫目。
特征:(1)具伪足(分枝多)的微小单细胞动物,多具矿物质硬壳,少数外壳具有房室。
古生物地层学

古生物地层学xx 海洋生物大爆发:在寒武纪早期,几乎所有的现生海洋无脊椎动物和许多后来已灭绝的生物“突然”从寒武纪地层底部几乎同时出现,这一现象称为“寒武纪大爆发”。
小壳化石:小壳化石是指在前寒武系寒武系界限附近开始出现、在寒武纪初大量繁盛和分异、个体微小、具硬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包括软舌螺、似牙形石、软体动物以及大量分类不明的管状、帽状、片状的化石。
xx 动物群:xx 大爆发的第二幕。
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浮游生物。
居群: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同种生物个体组成了居群。
特征:居群密度、年龄结构、性比率、分布形式等。
化石群落原地埋藏的判别:1、化石保存完整,各部位及表面无脱落及磨损现象。
2、个体大小分选性差大小极不一致,没有水流冲刷排列整齐的现象。
3、具两壳瓣的化石,一般两壳闭合,即使两壳分离在同一层位中两壳的数量比例大致为1:1。
4、基本保留了古生物原先生活的状态或稍有变动。
化石: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化石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包含矿质填充作用、置换作用、碳化作用。
相:相是指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特征和共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化石特征的总和。
简述原蕨植物门的主要特点,他们门在植物进化史上有何重要意义?原蕨植物又称为裸蕨植物,植物体小而简单,高不过2m,多为草本,无根和叶。
茎二歧式分枝,地上直立茎的表面有角质层和气孔,或有刺状或鳞片状的突起,地下横卧的根状茎具假根,茎内有原始的维管束,为原生中柱。
孢子囊单个生于枝的顶端,少数聚集成孢子囊簇或孢子囊穗,同型孢;原蕨植物的出现是植物界从水生生活扩展到陆生生活的一个转折点。
植物体出现了适应陆生环境的输导组织、假根、角质层、气孔等,但是还是原蕨植物分化还较简单,所以大多数还只能生活于滨海、沼泽或潮湿低地。
古生物地层学总复习总结概要

年代地层单位含义
1、定义:指以地层的形成时限(或地质时代) 为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它代表了地质 历史时期某一时间片断内形成的所有岩石 (或地层)
恐龙:是爬行纲双孔亚纲的蜥臀目和鸟臀目的俗 称,而不是生物分类单元
命名时可称??? 龙,而不能称 ??? 恐龙
臼齿形态和食性关系
– 切尖型:牙尖三个尖,彼此分离,相当尖锐。食 肉动物,如虎、狗、刺猬等
– 脊齿型:牙尖连成脊,有的脊呈新月形。食草动 物,如象、马、牛、羊等
– 瘤齿型:牙尖低圆呈瘤状。杂食动物
古植物学
1、根、茎、叶的形态及功能 2、完全叶与不完全叶 3、叶序及其类型 4、叶的顶端、边缘及基部的形态类型 5、叶脉及其类型
叶脉类型
主要高等植物分类系统
1.石松植物门(蕨类) 2.节蕨植物门(蕨类) 3.真蕨植物门 (蕨类) 4.种子蕨植物门 (裸子植物) 5.苏铁植物门 (裸子植物) 6.银杏植物门 (裸子植物) 7.松柏植物门(裸子植物)
叶座的结构
大
型
羽
状
小羽片
复
末次羽片
叶
间小羽片
的
间羽片
结
构
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
? 菌藻植物阶段 ? 早期维管植物阶段 ? 蕨类植物阶段 ? 裸子植物阶段 ? 被子植物阶段
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
? 菌藻植物阶段
– Ar-S ,全部水生,无器官分化 – 早期丝状藻为主→后期叶状藻为主
? 早期维管植物阶段 ? 蕨类植物阶段 ? 裸子植物阶段 ? 被子植物阶段
P3 -K 1,以裸子植物(苏铁、银杏、松柏)最为繁盛, 部分真蕨也十分发育
古生物

前言绪论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古生物学及其内容第二节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化石一、化石二、化石的形成条件三、化石化作用四、化石的保存类型第三节生物的系统与分类一、分类单位二、古生物学的命名法则三、古生物学分类系统第四节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一、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演化二、物种的形成三、化石进化的一些特点和规律第五节生物与环境一、生物的环境分区二、生物的生活方式三、影响生物生存环境的主要因素-四、生物群落与生物埋藏第二章古无脊椎动物第一节原生动物门(Protozoa)筵亚目(FUSlllinina)一、概述二、筵壳的基本形态和构造三、蜓亚目的分类四、筵类的生态及地史分布第二节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珊瑚纲(Antllozoa)一、概述二、四射珊瑚亚纲三、横板珊瑚亚纲四、珊瑚的生态及地史分布第三节腕足动物门一、概述二、腕足动物的基本特征三、分类四、腕足动物生态及地史分布第四节软体动物门一、概述二、双壳纲(Bivalvia)三、头足纲((:ephgdopoda)第五节节肢动物门(Anllropoda)三叶虫纲(Trilobita)一、概论二、三叶虫的硬体构造三、三叶虫的分类四、三叶虫的生态及地史分布第六节半索动物门(Hemiclaordata)笔石纲(Gralatolithina)一、概述二、笔石纲的基本构造三、分类四、笔石的生态及地史分布第三章脊索动物及古植物第一节脊索动物门(Chordata)一、概述二、鱼形动物三、两栖纲(Amphibia)四、爬行纲(Reptilia)五、鸟纲(Aves)六、哺乳纲(Mammalia)第二节古植物学(Paleobotany)一、概述二、高等植物——维管植物的形态和结构三、苔藓植物门(Bryophyta)四、原蕨植物门(Protopteridophyta)五、石松植物门(Lycophyta)六、楔叶植物门(Spenophyta)七、真蕨植物门(Pteridophyta)……第四章沉积相和古地理第五章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第六章前寒武纪第七章早古年代第八章晚古生代第九章中生代第十章新生代参考文献古生物地史学是地质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系统介绍生命的起源、生物界的形成和演化、主要生物类别的结构、生态、生存环境和演化特征;地质历史中古大陆的生物进化史、沉积发展史和构造演化史及全球性有机界和无机界和重大事件概况。
古生物地层学(考试)复习资料

古生物学1: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中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
它所研究的范围不仅包括在地史时期中曾经生活过的各类生物,也包括各地质时代所保存的与生物有关的资料。
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其具体对象是发现于各时代地层中的化石(fossil),保存在岩石中的远古时期(—般指全新世,距今一万年以前)生物的遗体、遗迹和死亡后分解的有机物分子。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物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的化石2. 如何区分原地埋藏的化石与异地埋藏的化石?答:原地埋藏的化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分选性和定向性,生活于相同环境中的生物常伴生在一起;而异地埋藏的化石会出现不同程度破碎,且分选较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混杂,具有一定的定向性3. 石化作用过程可以有(矿质充填作用)、(置换作用)和(碳化作用)三种形式。
概述“化石记录不完备性”的原因答: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取决于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条件。
并非所有的生物都能形成化石。
古生物已记录13万多种,大量未知。
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中极小的一部分。
4.印模化石与印痕化石如何区别:。
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
(包括:外模、内模、复合模。
)外膜反映原来生物硬体外表形态及结构,内膜反映硬体内部的构造。
印痕化石:生物软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种,在沉积物中留下的印痕经过成岩作用以后,遗体消失,印痕保存下来。
反映生物主要特征。
5.适应辐射:指的是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
(某一类群的趋异向着各个不同方向发展,适应多种生活环境。
规模大,较短时间内完成)适应趋同:生物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形体上变得相似是指那些具有最适应环境条件的有利变异的个体有较大的生存和繁殖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其它脊椎动物
鸟类,包括Sinornis(中国鸟)、Cathayornis(华夏 鸟)、Boluochia(波罗赤鸟)及Chaoyangia(朝阳鸟) 等。侏罗纪晚期出现的始祖鸟、孔子鸟是早期代表。 原始哺乳类(古兽类)从侏罗纪中期开始分化, 辽西阜 新早白垩世发现Endotherium(远藤兽)
晚侏罗世 Ruffordia-Onychiopsis植物群兴起,这一植物群主 要分布在北方,其组成除苏铁、蕨类以外,尚有短叶的 松柏类。 在西北地区,中侏罗世晚期起出现红层,植物化石稀 少。
白垩纪
植物界变革时期
K1 与侏罗纪相似,裸子植物占主导地位,银杏类和 真蕨类仍很发育 早白垩世晚期被子植物已在全球广泛分布,晚白垩世 起就占统治地位,代替了裸子植物
4.塔里木地层区(Ⅳ)
本区可划分为5个地层分区:
(1)南天山地层分区(Ⅳ1 ),局部地区有下三叠统或中、上三 叠统,均为河、湖相碎屑岩沉积,含较丰富的叶肢介,双壳类、古植物 及孢粉化石。 (2) 库车地层分区(Ⅳ2),分布广泛,沉积特征、含化石情况 与南天山地层分区相似。 (3)塔中地层分区(Ⅳ3),分布广泛,以湖泊沉积为主,地表无 出露。 (4)塔西南地层分区(Ⅳ4),和田地区存在下三叠统上部地层、 阿克陶地区有晚三叠世的沉积。 (5)塔东南地层分区(Ⅳ5),仅发现晚三叠世沉积。
第十章 中生代
(250Ma~65Ma) 中生代包括三个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第一节 中生代的生物界
中生代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裸子植物时代 菊石时代
一、陆生植物
三叠纪 松柏类、苏铁类、银杏类占优势。
古生代极盛的石松类、木贼类几乎绝迹,科达类 大部衰亡,只剩下一些草本类型,如Neocalamites T3 真蕨类繁盛 当时在我国以昆仑、秦岭、大 别山为界分南北两个植物地理区:
东北亚的半潮湿—潮湿温带可能是被子植物的发源地
早白垩世时,以Acanthopteris- Ruffordia植物群繁 盛为特色 在中国南方,早白垩世以极少银杏类和小叶型真蕨类 繁盛,反映为干旱的热带-亚热带气候。晚白垩世以被子 植物为主
二、无脊椎动物
中生代无脊椎动物十分繁盛,可分为海生和陆生二大生 态类型: (一)海生无脊椎动物
三、脊椎动物 以爬行动物繁盛为特征
1、爬行类 三叠纪 已有较大发展:
T2 Lystrosaurus(水龙兽)、Kannemeyeria (肯氏兽)动物群 T3原始的恐龙类(如腔骨龙类等)和似哺乳类(摩 根尖齿兽、三尖齿兽类等)在晚三叠世迅速得到发展 海生爬行类的鱼龙已出现,如Chaohusaurus(巢 湖鱼龙)和Himalayasaurus (喜马拉雅鱼龙)
早、中侏罗世存在着两个植物群落,沿昆仑-秦岭一 线为界,此线处于潮湿温带气候有利于聚煤的环境,以 Coniopteris-Phoenicopsis植物群为代表;此线以南为 Dictyophyllum-Clathropteris植物群 总的特点是北方植物群以多银杏类为特征,南方植物 群则多为苏铁类和蕨类
(二)陆生淡水无脊椎动物 陆生淡水无脊椎动物以双壳类、介形类为主.其次是 叶肢介、腹足类和昆虫等
1.双壳类 中生代湖相地层中大量出现。
晚三叠世 常见Shanxiconcha (陕西蚌)、Unio (珠蚌) 早侏罗世 华南常见Unio和Cuneopsis(楔蚌); 北方有Ferganochocha(费尔干蚌)、Sibirechocha(西 伯利亚蚌);
上 统
亚智梁阶 胡家村阶
洞卡组 公也弄组 黄山街组 黄山街组 东独组 丛拉组 克拉玛依 克拉玛依 组 组
下 统
东马鞍山 组 南陵湖组 和尚沟阶 和尚沟组 和龙山组 二马营阶 二马营组 大龙口阶 刘家沟组 殷坑组
色容寺组 俄霍布拉 烧房沟组 克群 普水桥组 韭菜园组
长兴阶 长兴阶 Changhsingian
6.昆仑—秦岭地层区(Ⅵ)
本区可划分5个地层分区:
(1)喀喇昆仑地层分区(Ⅵ1 ),中、上统发育完整,以碎 屑沉积为主。
(2)南祁连地层分区(Ⅵ2 ),下统和中统安尼阶为海相沉 积,缺失拉丁期沉积,上统为海陆交互相沉积。
(3)东昆仑山南坡—秦岭地层分区(Ⅵ3),缺失拉丁期, 下、中统为海相沉积,上统为海陆交互相、陆相沉积。 (4)可可西里-巴颜喀拉-马尔康地层分区(Ⅵ4),东部 发育完整,为巨厚海相碎屑,最顶部海陆交互相、陆相。 (5)义敦地层分区(Ⅵ5),总厚度可达20000m以上,下、 中统具“深水盆地”沉积特征,上统则有“火山弧”特点。
白垩纪
兽脚类继续发展,如Tyranosaurus(霸王龙) 鸟臀类在白垩纪更趋繁盛,如早白垩世的Psittacosaurus (鹦鹉嘴龙),晚白垩世的Anatosaurus(鸭嘴龙)、 Tsintaosaurus(青岛龙)以及Ankylosaurus(甲龙)等。 白垩纪晚期的海生爬行类代替了早白垩世已灭绝的鱼龙类。 白垩纪末,大型爬行动物灾变性集群灭绝,是生物演化史 中的重大事件,从而结束了爬行动物时代。
5.华北地层区(V)
包括 6个地层分区:
(1)北祁连地层分区(V1),以河流、湖泊相为主,下、中统为较粗 的紫色碎屑岩,上统为灰绿色碎屑岩夹煤。
(2)鄂尔多斯地层分区(V2),以河、湖相为主,下、中统为干旱- 半干热环境的红色细碎屑沉积,上统为灰绿色为主的湖沼相含煤沉积。
(3)晋-豫西地层分区(V3),三叠系比较发育,岩性特征与鄂尔多 斯地层分区相似。
瓦窑堡阶 永坪阶 胡家村阶
铜川阶 二马营阶
中统
下统
奥伦尼阶 印度阶
巢湖阶 殷坑阶
和尚阶 大龙口阶
中国三叠系地层区对比表
统 上覆 地层 国际地层表 (ICS,2004) 赫塘阶 Hettangian 瑞替阶 Rhaetian 诺利阶 Norian 卡尼阶 Carnian 拉丁阶 Ladianian 安尼阶 Anisian 奥伦尼克阶 Olenekian 印度Induan 下伏 地层 中国海相 中国陆相 地层 地层 全国地层委员会, 2002 华北 地层区 陕北 宁镇 华南地层区 八道湾阶 象山组 鄜县组 J1 阶 J1-2 瓦窑堡阶 土隆阶 永坪阶 永坪组 黄马青组 待建 青岩阶 巢湖阶 殷坑阶 铜川阶 铜川组 法郎组 杨柳井组 关岭组 永宁镇组 飞仙关组 安仁组 瓦拉寺组 溪尾组 溪口组 中 统 瓦窑堡组 范家塘组 火把冲组 大坑村组 把南组 北疆-北 山地层区 吐鲁番 闽西南 库车 关岭 江达 盆地 自流井组 八道湾组 梨山组 J1 察雅群 J1 阿合组 J1 J1 J1 文宾山组 巴贡组 波里拉组 塔里奇克 郝家沟组 组 西藏-滇 西地层区 塔里木 地层区
晚白垩世
Pseudohyria(假嬉蚌)繁荣。
2.介形虫 白垩纪 介形类以Cypridea(女星介)演化为特点
早白垩世以小而多刺的女星介为其特点,共生的 有Mongolianella(蒙古介)等 晚白垩世以大个体女星介最繁盛,还有 Ilyocyprimorpha(土形介)
3.其它
如叶肢介和昆虫
晚侏罗世 Eosestheria(东方叶肢介)和Ephemeropsis (类蜉蝣) 早白垩世 Yanjiestheria ( 延 吉 叶 肢 介 ) 和 Orthestheria(直线叶肢介) 它们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Lycoptera(狼鳍鱼)共 同组成Ephemeropsis-Eosestheria-Lycoptera生物组合 晚白垩世以Euestheria(真叶肢介)的繁荣为其特点。
孙家沟组 比尤勒包 大隆组 P3 大隆组 P3 大隆组 P3 古生界 Pz P3 谷孜 P3
P3-T1
一、地层区划
中国三叠系划分为10个地层区,33个地层分区:
1.北疆-北山地层区(I) 可分为4个地层分区:
(1)阿尔泰地层分区(I1),区内未发现三叠系。
(2)准噶尔地层分区(I2), 区内三叠系主要为河流 相、湖泊相沉积,地层发育齐全,化石丰富。
2.双壳类(海水双壳类)
T1 Claraia 克氏蛤,Eumorphotis 正海扇 T2 Costatoria 褶脊蛤 ,Daonella 鱼鳞蛤 T3 Burmesia 缅甸蛤 J Ostrea 牡蛎,Welya 伟拉海扇 K Gryphaea 鹰喙蛤,Hippurites 马尾蛤
3. 其它 具有重要地层意义的其他海生生物还有: 箭石类,如侏罗纪的Belemnopsis,似箭石 白垩纪的Belemnitella 小箭石 有孔虫类,如白垩纪Globigerina 抱球虫 , Textularia 串珠虫 牙形石类,代表分子有早三叠世的Neospathodus 新铲刺和中、晚三叠世的Gondolella舟刺
另外,三叠纪的爬行动物中还有真正的龟、鳖、蜥 蜴及鳄类以及两栖动物的蛙类
水龙兽
侏罗纪
占据海陆空环境
蜥臀类和鸟臀类极度繁盛
晚侏罗世的Omeisaurus(峨嵋龙)和 Yongchuanosaurus(永川龙)是兽脚类的代表。 侏罗纪后期出现的剑龙(Stegosaurus)是早期草食 鸟臀类的代表;适应空中飞翔的如Pterodactylus(翼手 龙)和Rhamophorhynchus(喙咀龙)是原始飞龙类的 代表。 侏罗纪是鱼龙类最繁盛的时期,以Ichtyosaurus (鱼龙)和Thaumatosaurus (蛇颈龙)为代表
1、菊石
T 齿菊石型为主,T2-3 菊石型开始发展,有瘤、刺 如Ophiceras ,Paraceratites(拟齿菊石)
J 均具复杂的菊石式缝合线(Arietites 白羊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