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诗歌的夸张手法的物质载体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及主题分析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及主题分析
一、李白的艺术特点
1.奔放豪放: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豪情壮志和激情澎湃的意境,表现出他浪漫
而不受拘束的个性。
2.自然写景:他善于描绘山水之美,以独特的笔触展示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字里行间仿佛能闻到花香和听到鸟鸣。
3.借物抒怀:通过对山川河流、花草树木以及历史人物等事物的描写,李白
能够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4.想象与夸张:他不拘泥于现实,常常运用夸张手法和幻想元素来创作,使
诗歌充满了畅怀与幻想。
二、李白诗歌的主题分析
1.壮志豪情:李白将个人理想和宏伟抱负融入了他的诗歌中。
比如《将进酒》
中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期许和对英雄气概的赞美。
2.爱国思想:李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登金陵
凤凰台》中寄托了他对唐朝繁荣昌盛的希冀。
3.人生哲理:通过对人生、世事和命运的思考,李白在他的诗中探索了人生
的意义和价值。
如《静夜思》以简洁而深刻的文字展现了他对时间流逝和
人生短暂性质的感悟。
4.抒怀与自嘲:李白常常以幽默、轻松的口吻和自嘲式的写作风格,表达个
人心境和情绪。
比如《月下独酌》中自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凸显出豪放不羁的个性。
综上所述,李白诗歌具有奔放豪放、自然写景、借物抒怀、想象与夸张等艺术特点,并涵盖了壮志豪情、爱国思想、人生哲理和抒怀与自嘲等多个主题。
李白的诗歌不仅展示了他个人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这些特点和主题使得李白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独具风格的伟大诗人之一。
浅析李白诗歌中修辞格的运用

浅析李白诗歌中修辞格的运用修辞格作为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手法,被广泛运用于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中。
李白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巨匠,以其豪放的气魄和瑰丽的想象力而著称。
他的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这些修辞格的运用不仅使他的诗歌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同时也丰富了他作品的艺术魅力。
首先,李白善于使用比喻来表达他对事物的独特理解。
比如他在《蜀道难》中写道:“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这里的“青泥”比喻了蜀道的艰险曲折,形象地描绘了蜀道的险峻和曲折。
还有《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用“飞流直下三千尺”来比喻瀑布的雄伟壮观,用“疑是银河落九天”来形容瀑布的威力和震撼人心的场面。
通过这些比喻的使用,李白使得他的诗歌更具诗意和艺术感。
其次,李白还善于使用拟人来赋予物体以生命和情感。
例如在《静夜思》中,他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明月和地上的霜拟人化,让读者产生了这是一个夜晚的寂静场景。
他还在《登高》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将瀑布比作飞流,将瀑布落下的水比作玉带,他通过拟人手法,使得瀑布更加有生命力。
这些拟人的描写增强了情感的表达,使读者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此外,李白的诗歌中常用夸张手法来加强表现力。
比如他在《将进酒》中写到:“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中间的“蓬莱文章建安骨”夸张地形容了自己的文才,表达了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和豪情万丈。
又如《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中他写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将一杯酒邀请明月和自己的影子一同共享,营造出一种惬意的氛围,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月下独酌的场景之中。
总之,李白诗歌中丰富的修辞格运用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生动有趣,情感更加丰富。
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李白表达了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感慨,同时也展现了他豪放的气魄和崇高的情操。
这些修辞格成为了他诗歌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得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
浅谈李白在诗歌中对夸张这一修辞手法的妙用

浅谈李白在诗歌中对夸张这一修辞手法的妙用摘要:在中国诗坛上,李白无疑是一颗极为耀眼的明珠。
可以说,诗无盛唐,不足以成为一国之艺;诗艺而无李白,不足以窥透何为天才。
他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
李白诗歌的风格豪迈飘逸、清新奔放、意境奇妙,充满浪漫色彩。
不得不说,这与其在诗歌中对夸张的妙用有极大关系。
夸张手法在李白各类诗歌题材中都是十分常见的。
夸张之于他,是亲切的、是美妙的。
他对夸张手法的运用,可谓如鱼得水,灵活自如。
他的诗歌写得纵放恣肆,写得无拘无束,写得精彩纷呈,给人一种大气磅礴的自然之美。
关键词:李白;诗歌;夸张“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在《梦李白》中如是说。
李白才华横溢,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
在李白所留诗歌中,有1000余处夸张手法的运用。
他善于勾勒离奇瑰丽的景象。
翻开他的诗篇,大气磅礴之味道铺面而来。
在修辞方面,他的造诣不可谓不深。
正如杜甫评价的那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是我国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将我国的古典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
然而,李白的一生又是坎坷跌宕的一生。
李白在十五岁就有诸多诗篇,是个少年天才般的人物。
在开元十三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但其心高气傲,和屈原又是英雄所见略同,一致认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对于污浊黑暗的官场不屑一顾。
秉承“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精神宗旨做自己想做的事、成自己想成的人。
因此得罪不少权贵,少时的为官梦也逐渐破碎,最后悠游山水,留恋于大好山川。
因此,李白虽在盛唐前期孕育了理想主义和自由精神,但盛唐后期腐败堕落,更是引起了他心目中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冲突,激起了他对封建统治者的强烈批判意识。
不过无论他的一生如何的跌宕起伏,世间百态如何发展变化,他都是洒脱不羁的李白,他依旧豪气万千,即使愤懑,也是别有一番景象。
让我们从诗歌走进李白,从夸张手法走进李白!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辞格叫夸张其主要目的在于启发读者或听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
李白——夸张艺术

论李白诗歌的夸张艺术运用◎边勋摘要夸张是一种艺术手段,它具有审美的内涵。
李白诗意象众多,天地古今无域不涉,人间仙界无奇不有,而其中尤以雄奇壮丽阔大恢宏的物象为主。
李白诗善用夸张,在李白现存的近千首诗歌中,出现的夸张修辞达到1000 余处。
李白诗巧妙的应用夸张艺术,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文学评论李白诗歌艺术夸张诗歌中的夸张创造的是诗人眼底心中的第二自然和第二世界。
它既包含被夸物本身特具的壮大特质,又因为参与了诗人特有的情感体悟而昭显出一种人性的美。
因此夸张作为一种艺术手段作用于诗歌,创造出来的第一个审美特质便是壮美。
此壮美兼具外在事物壮观雄伟的自然美和创作主体开阔雄浑的心境美。
李白的诗歌注重现实与虚拟的结合,巧妙的应用夸张艺术,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纵观李白的夸张修辞,其夸张艺术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李白诗歌中比喻夸张艺术的运用李白诗(《北风行》)中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是人们十分塑造的绝句之一。
这一句比喻夸张兼而有之,但重在夸张。
众所周知,比喻的本质是将本体表述得更形象直观,喻体和本体之间凭借某一相似性而联类成喻,但彼此的程度是相等相符的,本体的程度并未被夸大或缩小。
而夸张的首要条件则是对被夸物的程度必须要有所偏离。
所以用“席”来形容燕山雪花,首先是夸张,以极言其大。
其次才是比喻,雪花和席共具的片状、冷感和飘落翻飞的姿态,是此一比喻成立的基础。
但比喻是为夸张服务的,故本句应属比喻式夸张。
为了渲染燕山之冷,就叙雪花之大,为了叙燕花之大,就称雪花如席,这是李白诗歌中此一夸张名句生成的心理逻辑。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从远处凝神遥望之际,那飞流直下的三千尺瀑布己不属人间之自然,而是从天而降的银河了。
缘由着瀑布与银河之形似,李白更以通天的气魄来直面夸饰他心中的瀑布,从而在“疑”字所传导的情真象幻中,变自然之瀑布为李白胸臆中之精神。
李白诗歌的表现手法特点

李白诗歌的表现手法特点1. 豪放奔放:李白诗歌表现出豪放奔放的个性,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豪情,表达了他对自由、热情和生命的追求。
豪放奔放:李白诗歌表现出豪放奔放的个性,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豪情,表达了他对自由、热情和生命的追求。
2. 视觉意象丰富:李白善于运用丰富的视觉意象来描绘景物,通过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他常常运用瑰丽的描写手法,使诗歌充满了图像感。
视觉意象丰富:李白善于运用丰富的视觉意象来描绘景物,通过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他常常运用瑰丽的描写手法,使诗歌充满了图像感。
3. 自然抒怀:李白的诗歌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他常常借助自然景观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思考。
他以自然为背景,以浩渺的山河、辽阔的天空来表达个人感慨和视野。
自然抒怀:李白的诗歌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他常常借助自然景观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思考。
他以自然为背景,以浩渺的山河、辽阔的天空来表达个人感慨和视野。
4. 情感充沛:李白的诗歌情感丰富,包含了喜怒哀乐等多种情感的表达。
他的作品表现了他对生活的感慨、对人生的思考、对爱情的渴望等情感。
情感充沛:李白的诗歌情感丰富,包含了喜怒哀乐等多种情感的表达。
他的作品表现了他对生活的感慨、对人生的思考、对爱情的渴望等情感。
5. 音乐性:李白的诗歌具有很强的音乐性,他的作品常常采用韵律明快的节奏和押韵手法,使诗歌更加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音乐性:李白的诗歌具有很强的音乐性,他的作品常常采用韵律明快的节奏和押韵手法,使诗歌更加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总的来说,李白诗歌的表现手法特点集中体现了他个人的性格特点和表达方式,使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与推崇。
参考文献:- 张维新. (2009).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白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诗歌界的丰碑,为何他喜欢用夸张手法

李白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诗歌界的丰碑,为何他喜欢用夸张手法他在世间经历了很多的黑暗,所以把自己的对社会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诗歌里面。
用一种毫不在乎的态度,想要把自己遭受到的这些不痛快全部宣泄出去,很多人都讨论过李白的诗歌为什么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大概是因为他的思想,他的性格,以及他在诗歌中大量的作用了夸张的手法。
第一,李白对唐代的社会一直处于一个不满的态度,他在求官的时候,虽然一开始还比较顺利,但是之后就受到了很多的打压。
当时的社会,因为皇帝没有能力,朝政被太监们利用着,人民一直承受着很多的痛苦。
李白看到了这样的场景很痛心,他对社会的不满,最根本的是对朝廷的不满。
他一直在痛斥这种行为,想要加以改正,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态度,所以在诗歌创作上,他才有激情,有思想,有灵感。
大家都知道,对于创作,最重要的就是灵感。
第二,他的性格非常豪气,年轻的时候看到了很多国家的优秀风景,并且喜爱着这样壮阔的景象,为他们写下了很多的诗歌。
他喜欢和朋友们交谈,喜欢一起喝酒,在这样的时期成功地实现了朋友广天下的愿望。
所以诗歌是他想要利用这些实现自我,塑造自我的一种表现方法。
通过这些年的不断经历,他的诗歌也像游戏一样不断升级着,他的性格在他的创作上,增添了很多不一样的优点。
第三,夸张的手法,让李白的诗歌一直处于一个非常奇幻的状态。
李白在诗歌中最擅长的就是找到某一个点,并且把他放大,用一种非常夸张的手法,来描绘一件事情,那也就让这件事处于一个,一定会被别人关注的角度上。
他在其中加上脑海中的一些奇特的理解,自己现实生活中,某些大家一定会见到的事情相结合,这样不一样的能力想法,可能大家都能想到,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将它完美的运用,如果有一个人把它坚持到了最高点,那一定就是李白。
他的手法,让他在同等级的优秀诗人中,变得很突出,并帮助他完成了自己成功。
我认为在一个人创作的时候,需要这三个方面,就是他的态度,要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什么,才容易将自己的文章确立一个比较好的意义。
最新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李白诗歌的夸张艺术

李白诗歌的夸张艺术摘要修辞艺术与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密不可分,夸张是一种艺术手段,它具有审美的内涵。
李白诗意象众多,天地古今无所不涉,人间仙界无奇不有,而其中尤以雄奇阔大恢宏的物象为主。
李白诗善用夸张,在李白现存的近千首诗歌中,出现的夸张修辞手法就有1000余处.夸张手法的巧妙应用,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夸张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显著的特点,他善于用大胆的夸张制造离奇的意象,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也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
本文通过具体分析李白诗歌中用典、夸张两种修辞手段的方法类型、审美内涵和生成机制,探寻李白诗歌中名篇名句的艺术魅力,把握其艺术成就。
关键词:夸张浪漫主义盛唐气象类型特征深远影响引言“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这对唐代文坛上的“双子星座”,分别以其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将唐代乃至中国诗歌推向高潮,取得空前成就,使诗歌成为“一代之文学也。
”白居易《与元九书》云:“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
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风雅出兴,十无一焉。
"确实,纵观他一生九百多首诗篇,或写少年时代的喜好任侠,如《侠客行》;或寄寓青年时的远大抱负,如《梁甫吟》;或抒写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如《行路难》;或状奇险的山川并契合他那叛逆的不羁的性格,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无不情志合一,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又艺术地呈现了盛唐时代的社会现实和精神风貌,体现了“雄壮浑厚”的盛唐诗风。
可以说,在唐朝诗人中,李白就是艺术个性最为鲜明的天皇巨星,就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形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对古典主义的否定,是对“个性解放”的倡导;而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则古已有之,李白的诗歌就是在继承屈原《离骚》的基础上,以强烈的感情和驰骋的想象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的基本特色.首先在处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注重表现主观的理想。
畅谈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艺术特色

在《 夜宿 山寺》 里, 把 自己的观感也写下来 了——危楼高百尺 ,
想释放到美好的河山景色之 中。他被“ 黄鹤楼 ” 的美震慑 了, 被“ 荆 手可摘星辰。 不敢 高声语 , 恐惊天上人。 诗 中, 哪句属真 ? 哪句属假 ? r J ” 的辽 阔吸住 了, 被“ 黄河” 的水滋润 了。“ 长河落 日” “ 冰川 雪景” 真真假假 , 假假真真 中体现了其高超 的艺术才华。“ 危楼” 是 真的 , “ 朝 阳落 日” “ 沉 鱼落雁” 全成 了他笔下 的情 景 , 他 被山河的美灌 醉 但“ 高百尺” 又是真的吗? 而“ 手可摘星辰” 又是真的吗? “ 星辰” 只有 了。 他满腔的感情像一座 即将爆发的火山 , 需要找到一个突破 口来 百尺高吗? 这肯定是不可能的。 但诗 人“ 不敢高声语” 是真 的。 因为
不断丰富圆润 自己要表达 的情怀 ,使作品呈 现出更为丰富而又深 出来。那么这个满头银发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不知明镜里 , 何
邃 的意境 。 他 的夸 张手法为其浪漫主义奠定 了基础 , 也 因为夸张手 处得秋霜。 在这里李白没有运用直接描述 的方式 , 说这个人皱纹满
法的娴熟运用 , 成就了一个伟大 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历史地位。
在《 秋浦歌》 中, 他写得 如此 的真实 , 他 的心 灵被残酷 的现实所
漓尽致 的流露 , 对权贵 的谴责也表现出了游侠的仗义之情 , 而在友 打击 , 于是发 出了“ 白发三千丈 , 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 , 何处得
情 的呵护 l : 更是动情万分。他 的独特视角与独特 的游历是分不开 秋霜” 的慨叹 ; 还有《 望庐山瀑布》 中诗句 “ 日照香炉生紫娴 , 遥看瀑 的, 他的坎坷 , 他的磨难 , 他 的厄运 , 他在这一切独特的遭遇 中默默 布挂前川 。 飞流直下i千尺 , 疑是银河落九天” 。 这两首诗都运用 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白诗歌夸张手法的物质载体
天水市麦积区五龙初级中学梁永杰741031
摘要:李白的诗歌在我国古代具有重要的意义,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
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
而包罗万象的李白诗歌,夸张手法的运用很是奇特。
李白的诗歌的夸张手法通过“水”这一物质载体来表达,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这主要在于诗人傲世独立的性格;立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而这些幻想又都是有序的夸张。
关键词:李白夸张水
李白的诗歌所运用的夸张手法是无与伦比的。
可是李白最喜欢用那些载体来表达他的夸张手法呢?水是李白常写的景象,但从这个视角让我们去看看夸张手法在其中的表现及诗人的人格魅力。
一、李白生活在国家鼎盛时期,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受到良好教育。
他天生俊逸,勤奋好学,熟读百家书籍,关心国家大事。
幼年时就曾有过远大的追求,立下了“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情壮志。
中年后的李白,大多都是在山水漫游中度过,在向往功名利禄的漫漫征途上,他走过巴山蜀水,游遍大江南北,一路风光,一路欢喜,一路忧愁,一路坎坷。
青山绿水滋养了他的心神,好山好水陶冶了他的心怀。
于是,李白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笔下的水,融入了诗人的喜怒哀乐,写进了诗人的酸甜苦辣,也写下了他梦幻人生的浪漫情结。
李白是一位多情的诗人。
在李白灿烂的诗篇中,水始终承载着一个独特的角色。
诗人把自己的万般风情融入了生生不息的流水之中,以一个情字贯穿,笔之所至,情之所致。
诗中的水,折射出诗人独特的审美倾向,体现了诗人丰厚的生活感悟,蕴涵了诗人真实的情感。
诗人通过笔下的水,写出了对故园的深深思恋,对友情的浓浓挂牵,对亲人的真真眷念,以及对生命的种种感悟。
诗人用那多情的流水,给世人展现了一幅幅充满人间深情的绮丽画卷。
李白初次离开故土,是从遥远的水路踏上漫漫征程。
于是,水成了他离家时最深的伤感。
水是悠长的,漂泊也是悠长的。
异乡漂流,跋山涉水,风雨飘摇,满腔忧伤化作诗请情。
《渡荆门送别》便是典型的诗作。
诗人写道:“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刚离荆门,眼前便是浩瀚无垠的江湖,那奇美壮丽的景色,让诗人激情盈怀,但离开家乡的思愁又让诗人对故乡无限的留恋。
“仍怜故乡水”中的‘怜’字,把诗人对故乡的爱怜留恋的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水无情,但它万里行来“送行舟”,水送人,人怜水,流水无情人有意,难分难舍情谊长,这是怎样的乡愁?另一首诗歌《入游南阳清泠泉》也借水写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惜彼落日暮,爱此寒泉清。
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
空歌望云月,曲尽长松声。
”落日余辉,勾起游子思乡之情;潺潺流水,让游子黯然神伤,满目萧然。
此情此景,谁能不为之动情?那弯弯曲曲奔流不停的流水,不正象征着游子想家难以为怀的情思吗?
二、李白生性刚直,不屈权贵,很多诗篇表现对社会强烈不满的悲愤之情。
如《将进酒》便是代表之作。
开端两句排比长句,造成一泻千里的壮阔气势,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仰望浩渺太空,黄河之水从天而降,仰天长啸,一去不回!回首人生路途,朝间黑发飘飘,晚上苍老白头。
作者用极度的夸张,突出了诗人的苦闷和愤慨的感情,人生苦短,悲愤至极。
诗人借黄河之水的壮阔气势,表达了自己内心极度的悲愤之情。
李白另一首《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结尾几句这样写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人以水喻愁,书写自己内心的悲愤之情。
仰怀古人,壮思欲飞。
自卑身世,愁怀难遣。
抽刀断水,传达诗人内心苦闷又无能为力的悲哀,字字句句,让人感受到那浓重的忧愁,就似无尽的流水,萦绕诗人心头,沉重而抑郁,苦闷而悲壮,突出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另有《江上吟》:“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功名富贵只是暂时,如能长久,汉水倒流!汉水又怎么能倒流!?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李白《望庐山瀑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全诗多角度再现了庐山瀑布的奇丽远景,通过直下飞流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豪壮的激情心怀。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首句采用映衬手法,为壮美的瀑布设置神奇而阔大的背景。
次句“挂”字化动为静,使整个瀑布如高悬的白练。
而直下的飞流,气势恢弘,势不可挡犹如银河决堤,万里一泻。
诗人把丰富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糅合在一起,使得景物描写带上浓郁的神奇色彩,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面对飞流山水激起的千种思绪,万般豪情,给人留下独特深刻的印象,留下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
李白另一首诗《望天门山》则以水传情,意味无穷。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浩荡的江水奔腾咆哮,一往无前,澎湃的江水因受两山的相夹不得不回旋起伏,浪涌千叠。
诗人舟行江中,飘水东流,两岸青山,相对簇拥,欢迎着这远道而来的客人。
那蓝天,那白云,那青山,更有那流水,与那冉冉生起的一轮红日,交辉相映,构成一幅绝美的画卷,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心驰神往、精神愉悦的豪迈情怀。
三、李白性格豪爽,嗜酒如命,醉眼蒙胧之时,往往是诗兴大发,这时诗中的水便有了一种特别的味道。
《襄阳歌》中这样写道:“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泼醅。
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
”诗人借酒发狂,醉态思维中,那碧绿的汉水,仿佛就好像刚酿的葡萄酒一样醉人!这是何等奇特的遐想!醉后的幻觉,艺术的夸饰,奇妙的想象,动情的描写,展现了一个神采飞扬、犷放不羁的李白。
一江春水,无限美酒,凸现了李白豪放洒脱的醉乐人生。
李白另一首《陪侍郎叔醉后三首》(其三):“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诗人与友人泛舟洞庭,举杯畅饮,眼见君山阻挡湘水,思绪如潮。
醉眼迷离,纵情狂欢,诗人把洞庭秋水看成浩瀚的酒海,尽情一醉,洗去自己的痛楚。
神奇的想象,流露出自己的沉醉之情,表达了诗人无限忧愁的复杂情感。
“水”中蕴含的情结,丰富多彩,独具魅力。
无论是悲壮豪情,还是似水柔情,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体现。
诗中的水,引领着李白进入了精神舒放的自由天地。
在那里,诗人将自己内心的感受与水融汇成一体。
在那里,不仅融入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而且流淌着诗人对水的千千情结。
从李白诗中水的意象探讨中,我们读懂了诗人生命的真谛,读懂了诗人情感的内涵和独特的个性。
李白诗中的水深深影响李白诗歌风格的呈现。
正是那晶莹纯净的水,孕育了李白诗风纯正自然的特征;正是那雄奇悲壮的水,勾勒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艺术境界。
清净的水,浩淼的水,舒缓的水,奔腾的水,造就了李白诗歌意境的独特意向,从而使李白的诗歌绽放出美丽的色彩和诱人的魅力。
四、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暴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
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飚和喷溢的火山。
如《鸣皋歌送岑征君》抒写对于政治黑暗、是非颠倒的愤慨:
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
蝘蜓嘲龙,鱼目混珠。
嫫母衣锦,西施负薪。
若使巢、由桎梏于轩冕兮,亦奚异于夔龙蹩躠于风尘?悲愤不平,慷慨激昂。
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节奏变换,追摹情绪冲动时情感喷发奔涌的起伏跌荡,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又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一开始便如行云流水般把浓烈激越的情怀抒写出来,接着便是抑制不住的感情浪潮的喷发。
参考文献:
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5月版。
2、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8月版。
3、霍松林尚永亮:《李白诗歌鉴赏》,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版。
4、樊德三《中国古代文学原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