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蜀国宰相诸葛亮 在蜀国竟也有不敢惹的人

合集下载

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挥泪斩马谡,一说是《三国演义》中,因为马谡的骄傲自大导致街亭被破,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

下面是我整理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欢迎阅览。

诸葛亮简介: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怎么由来的呢?故事详情如下:马谡失街亭,街亭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关口。

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调度,在山上扎营,是丢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丢失,让蜀汉军队丧失了继续进取陕西的最好时机,作为将领,马谡需要负主要责任。

诸葛亮斩马谡可谓是千古传诵。

马谡的伏法归咎于他发的军法,但是犯了军法的将领不一定就一定要处斩,比如唐时二路元帅薛丁山屡次犯军法,但却并没有被斩首示众。

由此可见,马谡的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伏法。

街亭一战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倘若主将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或许他可以逃过一死。

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虽然不是人心惶惶,但也有一些不安。

诸葛亮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

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是却不唯一,蜀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还能争霸天下。

诸葛亮这么做可以说是缓兵之计,为了整顿内务争取时间。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四字成语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四字成语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四字成语1、性格特点善计谋、精通兵法、留心世事、处事不乱、忠贞不移。

2、人物简介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3、人物评价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

为国尽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玩忽职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只要诚心认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给予宽大处理,巧言令色逃避责任就是再轻的过错也要从严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小过错都予以处罚。

他处理事务简练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计较虚名而重视实际,贪慕虚荣的事他都不做;终于使蜀国上下的人都害怕却敬仰他,使用严刑峻法却没有人有怨言,这是因为他用心端正坦诚而对人的劝戒又十分明确正当的缘故。

可以说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周瑜: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吕布:一生有勇无谋,反复无常,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脾气不太好,好面子,自负,冲动易怒,易急,但也不是有勇无谋之辈,只是有时情感压过了理智而已.他解危的人物是刘备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千古风流人物”,成了《三国演义》中蒙受最大冤屈的人物.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魏延:勇敢,胆大,反复,狡猾.姜维:忠义,有谋略,忠君.。

诸葛亮的6个经典故事

诸葛亮的6个经典故事

诸葛亮的6个经典故事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在三国时期为刘备出谋划策,被后世称为“卧薪尝胆的智者”。

以下是他的六个经典故事:1. 草船借箭:当时蜀国遭到敌人曹魏的围攻,箭矢严重不足。

诸葛亮提出了一个计策,派人每艘草船上插满草人和白色布帛,以假乱真,吓阻曹军。

曹军见状,无法确定敌军实力,最终放弃攻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者可以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大的效果。

2. 空城计:当时蜀国城池空虚,曹魏大军即将进攻,但诸葛亮却命令城中关门闭户。

曹魏军猜测蜀军布下埋伏,最终不敢轻举妄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逆境中,智者可以利用对手的心理,取得制胜的效果。

3. 木牛流马:当时蜀军缺少驮运粮草的牛马,但诸葛亮出奇制胜,发明了一种机械牛马,能够实现无限拉力,并用来驮运物资,解决了粮草问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者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克服困难。

4. 征南战略:诸葛亮提出了“先定南中、后取四川”的征南战略,他派出姜维、黄权等将领征战南方,为蜀国稳定边疆,确保国家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者应该具备远见卓识,制定长远发展战略。

5. 空城计救马超:在曹魏围攻下,马超陷入了危急境地。

诸葛亮设计了一个计策,让马超打开城门负责诱敌,他则派出大军迅速援助马超,并成功突破曹军包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者可以善于利用对手的优势来化解危机。

6. 绝汲深入:诸葛亮在对蜀国内部实施改革时,提出了“绝汲深入”之策,即减少对外交通与战争的开销,集中发展内部经济和军事力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政策和战略,培养自身实力。

这些故事反映了诸葛亮智谋卓越的一面,也让人们对他的智慧手段和才华留下了深刻印象。

吴国丞相歇后语

吴国丞相歇后语

吴国丞相歇后语诸葛亮做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斩马谡-执法如山。

诸葛亮住茅屋-时不得势。

诸葛亮下东吴-心里有数。

诸葛亮用兵-虚虚实实。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关公战李逵——大刀阔斧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关云长放屁——不知脸红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刘备编草鞋——内行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周喻打黄盖——装样子
张飞讨债——声势凶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梦在燃烧》歌词

《梦在燃烧》歌词

《梦在燃烧》歌词《梦在燃烧》歌词《梦在燃烧》是中日合作的于2010年在中国上映的动画片《三国演义》的片头曲之一。

以下是小编跟大家分享《梦在燃烧》歌词,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歌词有缘有情有义,肝胆相照是非忠奸善恶,分道扬镳江山美人,竞待折腰文韬武略卧龙凤雏,哪堪寂寥结伴结盟结交,难结同好;借风借火借箭,羽扇轻摇。

荣辱兴亡,皆一肩挑,深谋远虑都为今朝,梦在燃烧!问鼎三足怎落脚?隆中对分晓;只盼来日登蜀道,再续出师表!不鸣则矣,一鸣动九霄,不出则矣,一出比天高。

结伴结盟结交,难结同好;借风借火借箭,羽扇轻摇。

荣辱兴亡,皆一肩挑,深谋远虑都为今朝,梦在燃烧。

问鼎三足怎落脚,隆中对分晓;只盼来日登蜀道,再续出师表。

不鸣则矣,一鸣动九霄,不出则矣,一出比天高。

歌曲赏析这首歌主要使用动人的语言,叙述了传奇名相诸葛亮的一生。

“有缘有情有义,肝胆相照。

是非忠奸善恶,分道扬镳”主要在讲述诸葛亮与刘备的相知相遇。

在时局动荡的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隆中,明主刘备三顾茅庐,终将孤高自许的“卧龙”诸葛亮请出了山,成为自己日后割据一方,建立蜀国的左膀右臂。

这句话指出了诸葛亮选择兴复汉室、有情有义的刘备,而不与不仁不义之人共事的品质。

“江山美人,竞待折腰,文韬武略卧龙凤雏,哪堪寂寥”这是说诸葛亮作为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与使命意识,这是他高贵人格的`反映。

“结伴结盟结交,难结同好;借风借火借箭,羽扇轻摇。

”这句点出了在波诡云谲的三国乱世,各个利益集团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明争暗斗,常常是面和心不和。

诸葛亮作为刘备集团的智囊,充分发挥自己杰出的才能,在混乱的世间为刘备开辟安身立命的道路。

“荣辱兴亡,皆一肩挑,深谋远虑都为今朝,梦在燃烧!”此处点题,感叹号充分表达了作者奔涌的情感。

孔明先生一生致力于蜀国的建设与图强,肩祧一国之重任,鞠躬尽瘁。

“梦在燃烧”,正是指先生“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崇高伟大的理想与信念,深深扎根、翻滚于他的心中。

关于刘伯温与诸葛亮的故事

关于刘伯温与诸葛亮的故事

关于刘伯温与诸葛亮的故事一日,刘伯温带领数名随从,坐着八抬大轿亲往孔明墓地拜祭。

穿过高大的牌楼。

刚上花石台阶。

一筒巨碑矗立眼前,上边有卧龙山人亲书“吾到无人到”五个篆体大字。

刘伯温抱拳深施一礼,抬眼上下一扫,不禁哈哈大笑。

“卧龙山人”好个书法,笔笔苍劲有力,字字雄浑气派,比羲之、真卿毫不逊*。

就是预事有差,低吾脚下。

不想堂堂蜀国丞相只有前眼没有后珠,妄图一个前知五百年后知一千年的虚假歪名。

伯温敢笑你矮吾三尺,终没料到你到吾也到吧!碑上预言谬错,欺世骗人,不如推倒砸碎,省得碍眼惑众。

刘伯温与诸葛亮的故事刘伯温话音刚落,随从两步抢前。

举起铁石家伙,将碑击作三截。

十分傲气,眼见得碑倒石碎,刘伯温不由得嘿嘿嘿一阵冷笑。

“素称诸葛亮为名高天下的第一能人,经吾亲验名不副实。

从此以后的天下第一能人除伯温之外何人还能取而代之!”刘伯温背剪双手,得意忘形,呼喊左右,大摇大摆向后走去,不到二十来步,一筒圆头巨碑挡住了去路。

此碑石*粉紫,表皮粗*,满布苔痕,字迹依稀。

命随人擦去灰尘污垢,一笔一画仔细辨认,蓦地一惊,顿觉心慌意乱,魂飞魄散,嘴里连喊“罪过,罪过!学生妄自尊大,不知天高地厚,毁碑碎碣辱没先师,罪过深重,当该万死。

”原来碑上是孔明亲笔“只有伯温到”五个楷书大字。

伯温满面羞惭,尴尬难言,赶快恭敬行礼,双膝跪地,诚心虔意,磕首一千。

礼毕,身重如山,膝软如泥,怎么用劲也站不起来。

正在为难之际,忽然看见圆头碑的下边刻有一行小字:“伯温戴盔行礼,脱盔而起。

”伯温似觉孔明就在面前,顿感头皮紧缩,发根直竖,慌忙卸下金盔,五体投地,再三拜融,方才站起。

不觉出了满头冷汗,湿透了贴身衣衫。

刘伯温见第一筒碑时盛气凌人,满不在乎。

见第二筒碑时心惊胆怯,目瞠口呆,凛凛威风一下子被杀得遁无踪影,心服口服。

从墓地回来特意又毕恭毕敬地到孔明祠中设案焚香,伏首拜师。

看见桌上放着一碗凉水,缕缕清香,扑鼻而来。

床下放着一双朝靴,周帮正底,针指精巧。

历史趣谈孙权神预言 诸葛亮重用两个小人 都惹了什么祸

历史趣谈孙权神预言 诸葛亮重用两个小人 都惹了什么祸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孙权神预言诸葛亮重用两个小人都惹了什么祸
导语:有一次,蜀国使者出使吴国。

孙权问:“你们家丞相都重用哪些人啊?”使者回答:“冲锋陷阵用的是大将魏延,后勤调度用的是大臣杨仪”。

孙权
有一次,蜀国使者出使吴国。

孙权问:“你们家丞相都重用哪些人啊?”使者回答:“冲锋陷阵用的是大将魏延,后勤调度用的是大臣杨仪”。

孙权听后对使者说:“这二人都是小人,虽然能一时发挥作用,但久则生乱,尤其是你家丞相死后,祸害就更大了。

反骨仔魏延的下场大家都很熟悉了,那杨仪最后又如何呢?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

杨仪从小就聪明好学,长大做了荆州的主簿。

荆州本是刘表的地盘,后来被曹操占领。

赤壁之战后,孙刘曹三家瓜分了荆州七郡,杨仪因为跟荆州刺史傅群闹矛盾,一气之下就跑到投靠了镇守荆州的关羽。

杨仪工作能力很强,各项事务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很得关羽的信任。

有一回关羽有封很重要的信要送给刘备,别人送他都不放心,唯独让杨仪去办他才觉得稳妥。

杨仪到成都把信亲自交给了刘备。

刘备顺便问了他几句荆州的情况,没想到杨仪对答如流。

这一下子就引起了刘备的注意,于是就留下来担任成都左将军兵曹掾一职。

杨仪这个人非常有才,帮着刘备做了很多事情,深得领导赏识。

后来,刘备称汉中王,立刻就把杨仪提拔为尚书。

刘备死后,诸葛亮一次次领兵伐魏,都是因为杨仪统筹调度有方,才让诸葛亮省了不少心,又加之刘备生前的极力推荐,诸葛亮也十分重用杨仪,任命其为参军,助他料理军中事物。

杨仪调度有方,可是就是有一个人他调度不了,那就是大将魏延。

生活常识分享。

诸葛亮七擒七纵的故事

诸葛亮七擒七纵的故事

诸葛亮七擒七纵的故事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我们都听过,但是诸葛亮七擒七纵的故事你听过吗?下⾯就跟⼩编⼀起来看看诸葛亮七擒七纵的故事吧! 诸葛亮七擒七纵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率领军队南征。

正当⼤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彝族的⾸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

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且待⼈忠厚,在彝族中极得⼈⼼,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兵。

第⼀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不顾⼀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

孟获认定⾃⼰要被诸葛亮处死,因此对⾃⼰说,死也要死得像个好汉,不能丢⼈。

不料诸葛亮亲⾃给他松绑,好⾔劝他归顺。

孟获不服这次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

诸葛亮也不勉强他,⽽是陪他观看已经布置过的军营,之后特意问他:“你看这军营布置得怎么样?” 孟获观看得很仔细,他发现军营⾥都是些⽼弱残兵,便直率他说:“以前我不知道你们虚实,所以我被打败了,现在看了你们的军营,如果就是这样⼦,要赢你并不难!” 诸葛亮也不作解释,笑了笑就放孟获回去。

他料定盂获今晚准来偷营,当即布置好埋伏。

孟获回去后,得意洋洋地对⼿下⼈说,蜀军都是些⽼弱残兵,军营的布置情况也已经看清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营,定能逮住诸葛亮。

当天夜⾥,孟获挑选了五百名⼑斧⼿,悄悄地摸进蜀军⼤营,什么阻挡也没有。

孟获暗暗⾼兴,以为成功在即,不料蜀军伏兵四起,孟获⼜被擒住。

孟获接连被擒,再也不敢鲁莽⾏事了。

他带领所有⼈马退到沪⽔南岸,只守不攻。

蜀兵到了沪⽔,没有船不能过去,天⽓⼜热,困难重重。

”诸葛亮下令造了⼀些⽊筏⼦和⽵筏⼦,⼀⾯派少量⼠兵假装渡河,但到了河⼼⼀碰到对岸射来的箭⽴即退回来,随后再去渡河;⼀⾯将⼤军分成两路,绕到上游和下游的狭窄处,渡过河去包围孟获据守的上城。

后来,孟获⼜被擒住。

孟获虽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堂堂蜀国宰相诸葛亮在蜀国竟也有不敢惹的人
导语:在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写给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奏章中,陈寿对蜀汉丞相诸葛亮治理蜀国的政绩评价极高,认为诸葛亮治理蜀国时:“立法施度,整理戎
在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写给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奏章中,陈寿对蜀汉丞相诸葛亮治理蜀国的政绩评价极高,认为诸葛亮治理蜀国时:“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

”达到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的完美程度。

但是,诸葛亮不是一个真正执法如山的执法者,因为所谓无恶不惩,那只是对于普通人罢了,而一旦遇到硬茬,诸葛亮是绝对不敢去碰的,非但不敢碰硬,反而还要不遗余力的为这个硬茬辩护。

诸葛亮遇到的这个人就是法正!法正是谁?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风郡(今陕西省眉县小法仪镇)人。

原为刘璋部下,刘备围成都时劝说刘璋投降,而后又与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

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

次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

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连哭数日。

被追谥为翼侯,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

法正善于奇谋,被陈寿称赞为可比魏国的程昱和郭嘉。

建安十九年,即公元214年,刘备攻占益州后,以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

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或谓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

”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