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政绩考
诸葛亮的功绩

收二川: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
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
排八阵:(摆设八卦阵)八阵这是战国时大军事家孙膑创造的,据说是受了《易经》八卦图的启发,所以又称八卦阵。
具体阵势是大将居中,四面各布一队正兵,正兵之间再派出四队机动作战的奇兵,构成八阵。
八阵散布成八,复而为一,分合变化,又可组成六十四阵。
当年诸葛亮是用石头在四川奉节布设过八阵的方位,作为教练将士演习阵法之用,名为“八阵图”。
众所周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在中国历史上是数一数二的,而诸葛亮之所以智谋过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八阵图》。
后人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赞之,陈寿也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里说“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后来因为一些小说如《演义》等的渲染,八阵图变得很神秘,但其实早在战国时期的《孙膑兵法》里就有《八阵篇》东汉班固的《封燕然山铭》中说“勒以八阵,莅以威神”可见“八阵”早在诸葛亮以前就有了。
当然,诸葛亮的八阵,又并非前人的八阵。
他是在总结前人基础上发展而成,已经是他自己的八阵了,所以“名成八阵图”还是说得很正确的。
夷陵之战,诸葛亮料定刘备必败,就设下石兵八阵,差点把陆逊困死其中,多亏诸葛亮的老丈人黄承延带路,才勉强逃出。
晋朝和唐朝对他的八阵有很深的研究,可惜后来失真。
至于八阵到底是哪八阵,有《小学绀珠》说是洞当阵,中黄阵,龙腾阵,鸟飞阵,折冲阵,虎翼阵,握机阵,连衡阵而另一中在《兵略纂闻》中说是“天地风云龙虎鸟蛇”。
六出:(六出祁山,刘备死后,为完成辅汉兴刘的大业,诸葛亮六次北伐中原,每次都是从祁山出兵)七擒:(七擒孟获,南蛮王孟获造反,诸葛亮带兵镇压,为收复南蛮人心,七次擒住孟获而不杀,终使孟获心服口服外带佩服,发誓永不造反五丈原:至于这个“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 就难解释点了诸葛亮夜观星象知道自己要死了,所以想要用祈禳之法(使代表自己的星宿归位)救自己的命,就在帐中地面上分布七盏大灯,外布四十九盏小灯,内安本命灯一盏,倘若七日之内本命灯不灭,就可救他自己一命。
诸葛亮的原始形象和历史功绩

代 虽 非 达 贵 年 幼 之 时 , 汉 正 处 于 东
族 中的高官显宦 有所往 来 。
实 的 历 史 人 物 了 解 的 并 不 多 。本 文 拟 从 正 史 人 手 , 力 复 原 其 原 始 形 竭
社 会 大 动 乱 时 期 。统 治 集 团 内 部 充
诸 葛 亮 的 父 亲 诸 葛 琏 , 字 君
弟 投 奔 荆 州 刘 表 , 于 在 襄 阳 找 到 终
贡 ,东 汉 末 期 曾任 太 山 ( 山 ) 泰 郡 丞 。生 母 章 氏 , 三 男 二 女 , 为 次 育 亮 子 , 有 兄 瑾 , 任 孙 吴 集 团 大 将 上 曾
军 、 都 护 , 豫 州 牧 、 陵侯 ; 左 领 宛 长
安身之 所 。 年后 , 葛玄 病逝 , 两 诸 亮 携 弟 搬 迁 到 南 阳 之 邓 县 , 襄 阳城 即 西 二 十 里 , 日隆 中 , 始 了 《 师 号 开 出
表 》 所 称 的“ 耕 于南 阳 , 全性 中 躬 苟
命 于 乱 世 . 求 闻 达 于 诸 侯 ” 隐 不 的
亲 长 之 辈 首 推 沔 南 名 士 黄 承
彦 。 明 之 岳 父 。 史 载 :亮 少 有 逸 孔 “ 群 之 才 , 霸 之 气 , 长 八 尺 , 貌 英 身 容
隶校 尉 、 门校 尉 等 职 . 举 无 所 城 刺
避 , 于 直声 于 时 , 因 屡 犯权 贵 敢 后 被贬为 庶人 。
乡受 到 直 接 的 冲 击 。 此 时 , 与 妻 硅
诸 葛亮 字孔 明 ,时人 称 卧龙 ,
东 汉 徐 州 琅 邪 郡 阳 都 县 (4 山 东 省 -"
的 活 动 .先 后 交 识 了 不 少 当 地 与 外 来 流 寓 的 知 名 人 士 , 更 是 与 当 地 的 荆 襄 士 族 建 立 了 亲 戚关 系 。
诸葛亮主要事迹

诸葛亮主要事迹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被誉为“神机妙算,谋略过人,治国安邦之能臣”。
一、早年经历诸葛亮出生于今四川省绵竹市城北镇神仙村,家世殷实,为当地的名门望族之一。
他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精通经史、兵法、音律、医术等多个领域。
年轻时,他曾在西南地区游历,深得民间支持。
他在巴蜀地区多次示好于刘备,并曾多次上书劝说刘备征西川,提议建立蜀汉政权。
此后,他成为了刘备的重要谋臣和军师。
二、参与政治诸葛亮在政治上主张儒家治国思想,以“仁义”、“礼制”为核心,一扫成败的恶习,使地方政务得到改善,赢得民望。
特别是他提出重视民生,积极加强水利和桥梁的建设,改善灾民生活。
在对内政策中,他用严格的规章制度压制蜀汉军队内部的腐败和军阀活动,加强中央政权对地方政治的控制力,确立了朝廷的权威地位。
对外政策中,他认为“和为贵”,以联合各方势力来保持蜀汉的尊严和安全。
诸葛亮在组织政权团队方面也非常具有眼光。
他吸纳了一大批才干出色的人才,如姜维、马良、法正等,对蜀汉政权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参与军事在军事领域,诸葛亮被誉为绝顶的军事天才和智囊。
他主张勤勉训练士兵,强调军备建设的重要性。
他计划了多次出击魏国的战役,如定军山之战、夷陵之战、襄阳之战等,凭借出众的智谋和超人的勇气,一次次战胜强敌。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川陇之战。
在此次战役中,诸葛亮遇到了司马懿的奇袭,经过高超的谋略和毅力,终于击退了魏军,并在隆中文成举行的亲亲大典中,与周公、孙子、吕不韦并称“古今人杰”。
四、参与文学艺术诸葛亮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的佛经译音、散文、乐律、挽辞、七律等文学作品,皆为经典之作。
他在书法艺术中,以豪迈雄健出名。
他的书法风格大气磅礴,筆力雄健有力,气势宏伟,被认为是书法艺术中的巨匠。
五、对后世影响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高,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2022年辽宁省公务员面试练习题精选及答案(六)

1、诸葛亮由布衣一跃而为要政,且政绩卓著。
请从领导学角度评析这类现象。
答:1、诸葛亮出身仕宦之家,从小受到传统的文化教育,精通历史,精通诸子百家,才思敏捷,出口成章。
移居当时的政治中心之一南阳后,结交当地知名人士,得以了解天下大势。
这是决策者应有的知识素养和信息准备。
2、诸葛亮没有夺取君位的政治野心。
他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侍奉平庸之阿斗,专权而不失臣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
为报答刘备三顾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诸葛亮赏罚分明,无恶不惩,无善不彰,无一例外。
街亭失利,自贬三等。
4、诸葛亮的外交思想--为对付主要敌人,以我为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
联吴抗曹,南和诸戎,皆为美谈。
5、评价历史人物切勿仅仅以成败论英雄,切勿求全责备,切勿以点代面,而是根据他人比前辈贡献了多少新的东西。
诸葛亮以其人品、知识、智慧为自己树立了一座永恒的纪念碑,也树立了被破格提拔者脱颖而出的光辉形象。
2、有人说:一把手是绝对真理、二把手是相对真理、三把手没有真理。
你对这句话怎么看?答:1、这句话是对当前权力过于集中于一把手,其次是二把手这一现象的形象比喻。
在目前法制还不是很健全的情况下,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在某些地区、某些单位这种现象可能还严重存在。
2、这种说法总体上是错误的,真理究竟掌握在谁的手里,不在职务大小、位置高低,而在于谁的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
如果按这种说法去做,只能导致单位,特别是领导班子内部气氛压抑、缺乏生机,出现主要负责人专横跋扈、决策失误甚至腐败等现象。
这是与民主集中制的要求相背离的。
3、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说法也有值得肯定的一面。
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地位是不可能完全平等的,说话的份量也是不可能一样的,必然要有主有次,注意维护一把手的权威。
这是增强各级领导班子战斗力的一个基本要求。
如果领导班子成员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这个单位必然是一般散沙。
4、这句话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在法治深入人心,人治即将成为历史的今天,如何防止权力的垄断和权力的绝对化?3、试论“领导干部要增加‘公仆’意识,当好人民公仆”。
诸葛亮在军事上的贡献

为 丰 富和 发 展 我 国的
军事 学 作出 了 贡 献
给 后 人 留下一 份可 贵 的军 事 遗 产
、
从
“
草 庐 对
”
的 战 略 思 想
看 诸 葛 亮在 军 事 上的 贡献
“
草 庐对
”
是 诸葛 亮 同 刘备 讨 论 用 兵争雄 与立 国 战 略 的 谈 话 记 录
。
。
文 虽短
,
,
但 它凝
“
聚 了 诸葛 亮 的军事 思想 和 智 慧 庐对
”
、
发展
,
的 过 程 中能够 起 积 极作 用
“
孔 明 创 蜀 决机 二 三 策
,
,
遵成 鼎 峙
⑤
。
从 东 汉末年 以 来 的 这
。
军 阀混 战到 三国鼎 峙
,
是形 势 的 大转 变
。
而诸葛 亮 的 战 略 在 其 中起促 进 形势 的 转 变
,
是他 在 军事 上 的 一个 重 大 贡 献
刘备 接 受 诸葛 亮 的 战 略 方针 后 刘备 与 诸 葛 亮 即 采 取 联 合 孙权 骤
0
、
击 败马 超
, ,
韩遂 与 张 鲁
。
攻 夺 凉州 与 汉 中 面 涯 年 魏
,
,
二二 零陵
年
,
曹操 死
子 王 自立 为 帝
,
国号 魏
在 刘 备方
,
赤 壁之 战后
。
,
,
武 陵和 桂 阳 四 郡 而获 得地 盘
、
后 又 得南 郡
“
,
江 夏 二郡
”
据有 荆 二二 九
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壮举和贡献

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壮举和贡献Zhuge Liang, also known as Kongming, is one of the most renowned figures in Chinese history. He was a strategist, statesman, and scholar who served as the prime minister of the Shu Han state during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Zhuge Liang is famous for his military campaigns, political achievements, and literary works.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discuss Zhuge Liang's heroic deeds and contributions to Chinese history.Zhuge Liang was born in Yangdu, present-day Yinan County, Shandong Province, in 181 AD. He came from a family of scholars and was well-educated from an early age. He was known for his exceptional intelligence, wisdom, and foresight. In his youth, he studied the Confucian classics and the art of war. He also learned about astronomy, geography, and medicine.As a young man, Zhuge Liang became a recluse and lived in seclusion for several years. During this time, he honed his skills in strategy and tactics. He also wrote several books, including the famous "Mastering the Art of War" and "The Way of the General." These books later became classics in Chinese military literature.In 207 AD, Zhuge Liang was recruited by Liu Bei, a warlord who was seeking to establish his own kingdom in the chaos of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Zhuge Liang became Liu Bei's chief strategist and advisor. He helped Liu Bei win several battles and establish the Shu Han state in present-day Sichuan Province.One of Zhuge Liang's most famous military campaigns was the Northern Expeditions, a series of campaigns against the Wei state in present-day Henan and Shaanxi provinces. Zhuge Liang led several successful campaigns and captured several cities. However, he was unable to conquer the Wei state and was forced to retreat.Zhuge Liang was also a skilled politician and administrator. He implemented several reforms in the Shu Han state, including land distribution, taxation, and education. He also established a system of meritocracy, where officials were appointed based on their abilities rather than their social status.Zhuge Liang was not only a military and political leader but also a scholar and writer. He wrote several books on history,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His most famous work is the "Chu Ci," a collection of poems that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greatest literary works of the Han Dynasty.Zhuge Liang died in 234 AD, at the age of 54. He was mourned by the entire nation, and his legacy lived on for centuries. Today, Zhuge Liang is still revered as a hero and a symbol of wisdom and virtue in Chinese culture.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战略家、政治家和学者,在三国时期担任蜀汉国的丞相。
诸葛亮的政治策略与人格魅力

诸葛亮的政治策略与人格魅力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素有“卧薪尝胆”的美名。
在长期的政治生涯中,他以睿智、明达、谋略过人和高尚的品德著称于世。
他的政治策略和人格魅力不仅卓越非凡,而且至今仍然被人们引为经典。
一、诸葛亮的政治策略1、成为刘备的谋士诸葛亮作为能识时务的智者,早在长坂坡之战之前就有了联络刘备的想法。
他在长坂坡之战后主动向刘备祭奠张飞、刘备的败将卢植,受到刘备的重视,进而成为他的谋士。
2、制定“空城计”当时,诸葛亮发现敌军入侵时无所不用其极,劫掠居民可多了,于是灵机一动,制定了“空城计”。
他故意打开城门,垂下半扇大门,在城上贴上“请勿打扰——丞相休息”告示,并假扮成俘虏维持这个状况,以牵制敌军。
3、提出“巧取豪夺”蜀汉初期,国力不强、财务紧缺,诸葛亮就提出“巧取豪夺”的方针。
他利用战乱时期,从敌方豪门权贵处收取物品,如此成功缓解了财政困局。
4、实施三分天下政策在与曹魏和东吴的政治厮杀中,诸葛亮实施了三分天下政策。
他认为要想扩张疆土,首先要确保地盘的稳固,然后拓宽国防界限。
他在汉中、荆州、益州等地设立安抚使,巩固了边疆防线,然后才陆续开始北伐曹魏和东吴。
5、联合东吴诸葛亮对联合东吴也作了重要贡献。
他顺应了时局,并制定了一系列策略,如抗天子之命、让地之盈虚、分而治之等,最终使蜀汉和东吴联手打败曹魏,实现了先败后胜的国家前景。
二、诸葛亮的人格魅力1、高尚的品德诸葛亮是一个高尚的人,不仅有卓越才华,而且品德端正,他的言行朴素慷慨、胸怀坦荡,不事浮华、不施虚伪,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2、无私奉献诸葛亮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无私的奉献,甚至不惜舍弃自己的家庭幸福和生命安全,以至于他的名言“南阳牧诸葛,天下英才集,器局历魏晋,文采并茂名儒,可惜时未遇,鞠躬尽瘁而不舍”流传于后代。
3、坚定的信仰诸葛亮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永远坚定自己的信仰,并信奉天命论,先后服务于孙权、刘备两位君主,并遵循先出奇制胜原则,在南阳、博望等地借助地理优势取得成功。
重评诸葛亮的历史功过

重评诸葛亮的历史功过一、本文概述诸葛亮,字孔明,被尊称为“卧龙先生”,是中国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他的智谋与忠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后世研究和讨论的重要人物。
然而,对于诸葛亮的评价,历史上一直存在不同的声音和观点。
本文旨在全面、客观地重评诸葛亮的历史功过,通过对他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成就的分析,揭示其真实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我们将通过深入探讨诸葛亮的生平事迹、政治智慧、军事才能以及文化贡献,以期对这位历史人物给出一个更加全面和准确的评价。
二、诸葛亮的政治才能诸葛亮的政治才能,无疑是他历史上最为人称道的一面。
他的政治智慧体现在他对于国家的长远规划和对于社会的深刻理解上。
在蜀汉建立之初,诸葛亮就凭借其深厚的政治洞察力和对国家形势的精准判断,制定了以农业为本、重视民生、强化法制、倡导廉洁的治国方针。
这一系列的政策不仅使蜀汉在战乱之中迅速恢复了元气,也为后来的国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诸葛亮的政治才能还体现在他的人事安排上。
他主张用人唯才,不拘一格,因此他的麾下聚集了各类人才,他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同时,诸葛亮也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设立了“丞相府学”,选拔有潜力的年轻人进行培养,为蜀汉的未来发展储备了人才。
诸葛亮在政治斗争中也表现出了极高的智慧。
他善于运用各种策略,化解矛盾,稳定政局。
在蜀汉内部,他妥善处理了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维护了国家的稳定。
在对外关系上,他通过联吴抗曹的策略,成功地稳固了蜀汉的地位。
然而,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并非没有瑕疵。
他在治国过程中过于强调法治和秩序,有时忽视了人的因素和灵活性。
在人事安排上,他虽然重视人才,但在某些关键岗位上,他也倾向于任用忠诚于自己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政策的影响了公正性和效率。
诸葛亮的政治才能既有其独特之处,也有其不足之处。
他的治国方针和人事安排为蜀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他的过于僵化和偏重忠诚的用人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蜀汉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政绩考本文根据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站在还原历史真相的立场上,以中立之眼光臧否古人,辨其优劣得失,或许也可做饭后谈资。
但此种评价未为定论,因所见史料有限,还可校正。
现逐项评分如下:1、内政:诸葛亮擅于料理政务,此乃不容置疑之优长,史载亮“立法施度,……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疆不侵弱,风化肃然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可谓治世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究其治国既法家遗风,亦具儒家精神,宽严得所,民咸称道至于今。
稍不足处在于蜀地人才贫瘠,加之政务繁忙,难免事事亲为,遂未享天年。
2、外交诸葛亮可谓完美的外交人才,出使江左,促成孙刘联盟,将可能置之事外的江东集团直接拉入与曹操的正面对抗,且使新败之刘备处于与孙权集团的平等地位,从而签订平等条约而非处于依附地位。
在彝陵之战后,再次促成孙刘联合,捐弃前怨,再复旧好。
显出其外交上的一种气度和魄力。
3、军事军事不仅是战争,而是包括诸项综合因素,我们试一项项分析之。
军事预见性,对各方强弱、战力、胜负预见方面,如果不说是亮胜,至少也是平手。
亮出使东吴,平南蛮,是其预见性的胜利;出祈山皆亦洞幽烛微,但惜乎天时未到。
治军布阵之才,诸葛亮有《八阵图》传世,而亮死后,“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据武功五丈原时,行“分兵屯田”之策,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可见治军之严之善。
军事理论上,据《三国志》载,诸葛亮有《兵要》、《八阵图》等兵书后法传世。
战绩方面,诸葛亮平定南蛮,五出祈山,与司马懿战成平手。
4、经济作为蜀国丞相,其是否能促进经济发展,直接关系蜀国百姓的生计问量,也是其能否赢得民心的关键,这一方面诸葛亮堪称完美。
“抚百姓,示仪轨”,“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蜀汉大治。
在五丈原行“分兵屯田”之策,“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虽有战争之事而有和平之实。
因此诸葛亮在死后迅速被蜀汉广大群众纪念,据《三国志》载:“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
”裴注引《襄阳记》补记其因缘:“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
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于成都者,后主不从。
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曰:‘……亮德范遐迩,功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于是始从之。
”后来魏将军钟会征蜀,亦“祭亮之庙”。
蜀汉之民对诸葛丞相的纪念,是对一代贤相的缅怀,亦是贤明政治的期盼。
如今丞相祠堂仍庄严地坐落在成都市,历千年而不毁。
在诸葛亮身上,我们无疑能看到中国传统政治人物达于其极至的光辉形象。
5、科技这是极易为国人所忽视的一项。
中国历来以政治军事为重心,对科技向来重视不够。
诸葛亮在此方面有特出式贡献。
《三国志》记载了诸葛亮的三项发明创造,“损益连驽,木牛流马,皆出其意”,裴注引《魏氏春秋》:“又损益连驽,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驽十矢俱发”,这是军事方面的重大改进,使其在与强悍的魏军对峙时,常常处于上风,即使司马懿带军,也只能坚守不出,在正面对抗中,终诸葛亮之世,魏军始终处于裂势。
木牛流马是运输工具的改进,在战争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改进生产工具亦是一项重大功绩。
6、战略诸葛亮终其一身,都是在其一贯战略方针指导下进行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活动。
我们知道,历史上具有战略高度的政治家或军事家并不多,西方有将汉尼拔、凯撒、拿破仑等列为四大军事战略家之说。
诸葛亮初出茅庐,而其战略思想已成型并成熟,《隆中对》便清晰地判明半个世纪的天下大势。
这正有如二战后雅尔塔会议标明了战后的政治格局一样,刘备诸葛亮的君臣际遇之时也判明了其后半个世纪的政治格局。
如果说“三分天下”是诸葛亮的第一步战略,那么“统一中国”则是诸葛亮的更大战略。
诸葛亮的悲剧也围绕此大战略展开。
因为自刘备入蜀,并战领汉中,三分格局已定。
他们也完全可以像孙权集团那样坐享太平。
孙权集团虽也有以攻为守的举动,但终究是守。
刘备、诸葛亮的旗帜非常鲜明,那就是“统一中国”。
这已不仅仅是英雄的悲哀,而是心忧天下者的悲哀。
因为诚如诸葛亮所分析,如果坐等形势的变化,那么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魏国因其据有中原而将在长期的和平中胜出,与其坐待天时,不如尽量人谋。
如果形势未变,人谋终难成功,但未尝不有三分胜算的可能。
故陈寿《三国志》评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长与?”其实不免有失公允,因为连年动众,是不得不为之,是不能坐以待毙,而想统一中国的诸葛亮所不能忍;而所谓“奇谋”,在一个局势基本稳定的时代,往往也难有用武之地,诸葛亮唯一的被人看作未能用奇谋的是未采纳魏延之计,出邪谷。
这确是其不足。
然子午谷之计终究难评论,毕竟后世有出子午谷而全军覆没者也。
诸葛亮在以上两个大战略之下,也有相对具体的战略。
这就是《孙子兵法》所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征服南蛮,平定后方,以为统一中国打下稳定基础,便是这一战略的运用。
这一战略着重“德”,以道德力量感化人,注重“势”,以强大威势慑服人。
如果仅以战争解决定,那一战就可平定南方,而战略解决则有七擒七纵,可参见裴注引《汉晋春秋》。
7、心胸气度格局眼光诸葛亮乃天下之器,隐居南阳,便“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唯“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这不是现代人们所盛行的相互吹捧或做托什么的,真正的英雄在寒微时往往难为人所识,故“时人莫之许也”,这就如刘备寄人篱下时,大多数人对其并不看好,而唯曹操识之。
诸葛亮前期主要是做为参谋长的角色统管后方,出谋划策。
这就好像萧何、张良、韩信一样,韩信的战绩是看得见的,而萧何、张良的功劳只有刘邦知晓。
《隆中对》显示出诸葛亮非凡的见识与长远的眼光,其后形势不出其所料。
先主病逝,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作为托孤的股躬之臣,其地位不可替代,显然不能如有些人所谓蜀汉集团无诸葛亮,一切照样。
陈寿《三国志》评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
”“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
”以治国平天下,开万世之太平的志向激励自身,显然是非偏安于江南一隅的孙权集团之所比,这也是诸葛亮或曰蜀汉集团的悲剧赢得后世之同情与悲感之原因所在。
这是孔子的悲剧,是俄狄浦斯的悲剧,是西西弗斯的悲剧,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
这种精神力量不是东吴孙权集团所能激发与塑造出来的。
8、人物形象上人物形象可依据易中天先生的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三个方面来分析。
历史形象上,已诚如前述,诸葛亮有胸怀天下,恢复汉室,承续汉统的强烈使命意识,这使其浑身弥散出一种让后世有志于国家天下者永奉之为楷模,他深沉浑厚的气质与迷人的个性魅力遂成为杜甫诗歌、唐人笔记、宋元话本、明清小说塑造一个文学形象的坚实基础。
因此,继历史形象而后的文学形象,诸葛亮总值得人们大书特书,总值得人们永远追怀与纪念。
因此才有“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出师未捷身先死,长死英雄泪满襟”的吟咏、叹赏与崇敬,才有《三国演义》将诸葛亮的形象推向极致。
历史形象与先成为民间形象的基础,而历史形象与民间形象又促成了文学形象的书写,文学形象又反过来催化了民间形象神化诸葛亮的过程,自景耀六年立祠纪念诸葛亮之后,诸葛亮作为一高大全的完美形象便已深深地浸润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
因此有人以为罗贯中《三国演义》可以信笔涂鸦,想抬谁就抬谁想贬谁就贬谁,便纯粹是不了解文化的无知妄说。
诸葛亮文学形象的生成有其长期的历史与民间基础,你想如果罗贯忠贬低诸葛亮、刘备面而抬高曹操,恐怕其读者接受面就大大减小,甚至是被拒斥。
因为作为一个有着广泛接受基础的形象,便具有了一种普遍的阅读期待心理,你要想完全逆此阅读期待心理,那么你的作品便注定了不可能成功,你也注定了是一个拙裂的文人。
9、文化贡献诸葛亮存世著作甚多,《出师表》是垂范千古的名篇,既是精神升华的杰作,亦是表文奏章的楷式,《兵要》、《八阵图》是兵学的名篇,可为后人借鉴良多,加《权制》、《杂言》、《法检》、《科令》、《军令》共二十四篇,凡十一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法令、外交等方方面面,虽目前已难全见,但对后世的影响显然非仅及其身而已。
10、人生理念人贵有理念,仅仅争夺权位名势,并非理念。
理念必为崇高超越之人生信仰与准则,为千万世所效法者,所称道者。
曹操有理念:“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设使国家未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一种悲悯苍生,思欲稳定天下社会稷,而渴望招览贤才,以成就治国平天下之事业,同时思考人生之意义。
故曹操的诗歌总是有一种浑沉厚重的生命情调与历史意识,其《龟虽寿》、《观沧海》皆此之类。
同样诸葛亮《出师表》将其人生理念表现得淋漓尽致,透过缓缓流淌的文字,我们看到的是忧思,是使命,是英雄未竟的事业与遗志,是条理家国政事的勤勉与忘我,是对历史成败得失的洞幽烛微,是期望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宏图伟大胜利志,其报先帝之忠诚,其为国家之真情,不禁让人感叹唏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激励着诸葛孔明,使位极人臣而实际是蜀国的最高当权者,不愿去享受现世的福乐,而终身飘荡荒野边疆,那已不能仅仅解释为先帝殊遇之恩,而应当是那承续汉统,为民族统一之伟大事业而鞠躬尽瘁的决心和意志,是一种崇高的理念在激励着他终身驱驰。
终观古往今来能善始善终的政治家唯诸葛亮一人而已。
商鞅、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康熙,谁能如诸葛亮一生之勤勉,之舍生忘我,之百折不挠。
诸葛亮是政治、经济、军事、内政、外交、科技、文化等诸方面都有成就的多面手,故而历代统治者大多会顺从民间意向尊崇之,而文人学士也多书写之,民间百姓也多祭祀之。
在《晋书》中,史家就已认为,陈寿对诸葛亮评价过低。
的确,陈寿亦主要是从军事政治方面评价诸葛亮,而且就军事而言,亦未看到汉末三国形势与秦末形势的差异,非奇谋可以获胜。
据现存可见记载,唐宋说书中,听众闻刘备、诸葛亮败而扼腕叹息,痛哭流涕,闻曹操败而欣喜的的有趣现象。
故杜甫《蜀相》有:“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唱叹。
晚清四川总督沈葆桢亦在武侯祠留下对联:“地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襄阳问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在恒亘时间的记忆中,人们永远纪奠着一代贤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