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诸葛亮的评价
三国演义人物评价

三国演义人物评价
端午节快乐,愿快乐伴随你们的每一天!
1. 诸葛亮:被誉为“卧龙”,是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聪明智慧、谋略出众,被广泛认为是历史上最聪明的人之一。
他的军事战略和政治才能使蜀国在许多关键时刻保持稳定并取得胜利。
他深思熟虑,有坚定的意志力,一直以来都有很高的声誉和崇拜者。
2. 关羽:关羽是被尊称为“武圣”的蜀国将领。
他以忠诚、义气
和武勇而闻名于世。
他在战场上无敌,被敌对势力视为最大的威胁。
他坚守忠诚和义气的原则,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崇拜。
他的形象被赋予了英勇、正直和荣誉的特质。
3. 曹操:曹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开国皇帝。
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经常被描绘为冷酷、计谋多端的人。
他的能力和智慧使他成为一个强大的统治者,并且他能够在政治斗争和战争中保持相对稳定。
然而,他也被批评为残忍和无情,对待朋友和敌人都毫不留情。
4. 刘备:刘备是蜀国的创始人,被尊称为“仁君”。
他被誉为一个仁德善良的君主,对待他的臣民和下属充满慈爱和关怀。
他努力取得民心,并通过公平正义的治理来获得人民的忠诚。
他不仅是一个明智和有远见的领导者,还是一个贤明的政治家。
5. 孙权:孙权是东吴的创始人和统治者。
他被称为“学士君子”,因为他注重文化和教育,受到了古代士人的推崇。
他是一个有胆识和才智的领导人,通过他的军事和外交策略,东吴成为了
一个强大的国家。
然而,他也嫉妒和猜忌他人,对待他的家族成员和臣民时缺乏宽容和耐心。
亲人们,端午节到了,愿你们快乐安康,事事顺心如意!。
对于诸葛亮我们该怎么去正确的评价这个人

对于诸葛亮我们该怎么去正确的评价这个人在东汉末年,天下最终三分,形成了魏蜀吴三个国家,而刘备所建立的蜀汉,可以说是人才济济的国家,其手下的谋士,诸葛亮和庞统,法正等人,皆是谋士之中的高人,尤其是诸葛亮和庞统,得其中一个人就可以得到天下。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对诸葛亮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诸葛亮的评价1在评论司马懿的品德时,李世民是这样说的,认为司马懿“饰忠于已诈之心”。
李世民认为,司马懿受到先帝之托辅佐幼主,被两代皇帝视为托孤重臣,但他却没能像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夺权政权,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奸臣。
当李世民在论及司马懿的军事才能时,李世民的话语更加耐人寻味。
李世民一方面认为,司马懿“雄略内断”,堪称“兵动若神,谋无在计”,可以说用兵之道很神,李世民对他的军事才能十分佩服。
另一方面,却认为他在面对诸葛亮大军时,“闭军返垒莫敢争锋”,是胆怯之举,有失“良将之道”。
其实,李世民这是言不由衷,口是心非掩人耳目。
他内心深处的真实看法与此完全相反,对于司马懿坚壁不战、后发制人的这一招,不仅极为赞同,还身体力行模仿借鉴,并靠这一招打下唐朝江山。
看看李世民在以往的战役中,李世民在击灭唐朝几大强敌时所用的招数,几乎都鲜明体现出这个特点。
李世民在有一次战争中,曾有一个强悍的对手,此人就是割据陇西的军阀薛仁杲。
薛仁杲和他父亲薛举,都是号称“万人敌”的猛将,善于用兵。
在《新唐书》记载,武德元年的浅水塬大战中,薛举大败唐军,并俘获唐朝多名大将。
当时李世民统兵出战薛仁杲。
他这次采用了司马懿坚壁不战、后发制人的战术,闭门不战长达两个多月,薛仁杲部队粮草都快吃完了,士兵的士气也日渐低落,提不起士气打仗。
这时李世民这才突然发起猛攻,彻底歼灭了薛仁杲的陇西军。
李世民通过用司马懿这一招,可谓是得心应手,坚壁不战后发制人成为他用兵习惯。
诸葛亮的评价2在此后的几次大战中,李世民无论是面对窦建德、王世充,还是刘武周、刘黑闼,李世民是使用这个策略。
历史上是怎么评价诸葛亮这个人的

历史上是怎么评价诸葛亮这个人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代明相,为了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受后人推崇。
诸葛亮辅佐刘备白手起家,建立蜀汉,又受刘备托孤,辅佐后主刘禅,诸葛亮在当政时期,大权在握,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又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都失败了,最后一次病死在五丈原军中。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对诸葛亮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诸葛亮的个人评价1武侯一伐最有可能成功先说武侯一伐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曹睿刚刚即位,诸葛亮命赵云出箕谷做疑兵吸引曹真大军,自己出祁山攻陇右,陇右五郡南安天水安定投降,广魏陇西坚守待援。
从地理位置来看,诸葛亮从汉中出兵,赵云走汉中北方的萁谷向东北方向进军,而诸葛亮则率大军向汉中西北部的祁山进军,目的很明确,诸葛亮一伐的第一任务不是拿下长安,而是截断陇右,也就是截断凉州和长安的联络,吃掉凉州,再东进要挟长安。
这样一来,坐拥凉州益州的季汉和拥有扬州交州半个荆州的孙吴,可以呈两面夹攻之势。
而且凉州产马,蜀汉组建骑兵,兵力更盛因此曹睿才御驾亲征坐镇长安,曹真去眉县截住赵云,张郃抵抗诸葛亮,凉州刺史徐邈也派人进攻南安此时的蜀军分为四部分,诸葛亮本部,顶住了上邽郭淮部同时扼住陈仓出口,街亭马谡部,把守陇山道出口街亭,赵云部和曹真对峙,剩下的蜀军,在进攻南安和陇西郡,对诸葛亮来说,只要能够截住曹魏援军,撑住一段时间,那么在南安和陇西两郡的蜀军就能够收复两郡,而这些兵员,不管是和诸葛亮本部汇合吃掉郭淮,还是支援街亭马谡部,诸葛亮截断凉州的意图就达成了诸葛亮的个人评价2魏国驰援部队的任务就是攻破诸葛亮的封锁线,有两条路可以走,一,陈仓道,水道很快,但是路窄,不适合大军团展开,而且陈仓道的出口就是和郭淮对峙的诸葛亮本部,而另一条路,就是马谡把守的陇山道,街亭。
只要马谡能够利用地势,坚守一段时间,让张郃大军无法通过,凉州就到手了,曹睿也只能撤退并加强长安防御。
但是,马谡是纸上谈兵也好,是为了争取击溃魏军而主动行险也罢,或者是单纯的蠢都不重要了,街亭丢了,张郃大军进入凉州,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二伐,起因是石亭之战陆逊杀败曹休,魏军不得已大举东进,关中空虚,走散关,攻陈仓,被郝昭坚守二十多日,曹真派费耀增援,在加上粮草问题,蜀军退兵三伐,陈式攻取武都阴平,诸葛亮牵制郭淮,安抚羌人退兵。
关于诸葛亮有哪些好的评价

关于诸葛亮有哪些好的评价武庙里,诸葛亮是板上钉钉的武庙十哲,无论这十个人怎么变动,总有他的一席之地,这代表了历朝历代兵家对其军事能力的肯定。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别人对诸葛亮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诸葛亮的评价1诸葛丞相真的是一代人杰,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战略家、大思想家。
三国演义里只写他会打仗会计谋真的是贬低他了。
诸葛亮治国的能力就更不用多说。
在战略上给予魏国巨大的压力和消耗的同时,保持国内物资充裕本就是不可多得。
对诸葛亮的评价,文治当不在萧何管仲之下,武功尤有胜之。
这是个宏观到微观全部融会贯通的人。
大的战略眼光可参见隆中对, 也可看他后期联合孙吴逼迫曹魏两线作战的战略思想。
对诸葛亮的负面评论,最多不过一句“事必躬亲”。
多了都是黑。
诸葛亮可以说是三国时期帅臣(区别于关羽这种武将)中军事能力最好的之一。
诸葛亮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是司马懿不能比的,四川老百姓至今仍然逢年过节祭拜他,从来没听说过有老百姓祭拜司马懿的,公道自在人心。
司马懿是厉害,有本事,但是无法摆脱乱臣贼子的标签,古代是讲究伦理道德的社会,老百姓只认可道德高尚,一心为公之人。
诸葛亮的评价2千古以来,诸葛亮深受人们的爱戴,身上有着无数美丽的光环“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毫无疑问,这是诸葛亮才华的侧面概括,集超人智慧与谋略于一身的诸葛亮,被善于招揽人才的刘备重用,蜀国在诸葛亮全力以赴下,终成就了大业诸葛亮遇事镇定自若,深谋远虑。
在“空城计”中,智慧的他毫不畏惧司马懿的逼迫,从容布置,从而使对方退兵,西城得以转危为安。
诸葛亮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在“草船借箭”中,妒贤嫉能的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从而借来十万只箭,为赤壁之战准备了足够的箭只,也保全了自己。
诸葛亮的智勇超群与忠贞不渝,为了求得南方的长治久安,听从马谡的建议,采用“攻心为上”的计谋,在与孟获的战斗中七擒七纵,最后使孟获心悦诚服的归顺了刘备,成为了蜀汉南方的屏障……这些世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无不闪耀着诸葛亮知识与智慧的光芒诸葛亮的评价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后人对诸葛亮的赞诗,诸葛亮以其不可测度的智慧、鞠躬尽瘁的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志,虽大志未酬,依然成就一个千古传颂的人物.的确,在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中,诸葛亮是最为声名煊赫的.他是一个超越了他生活的时代,历代不衰、千古传颂的人物.他是一个突破了阶级界限,从帝王将相到市井平民,从文人雅士到白丁俗汉,众口界碑,妇孺皆知,受到普遍称赞、歌颂的人物;他是一个超越了地域限制,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颂的人物.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整个三国的历史是与诸葛亮息息相关的,三国之局系因汉末之乱而来.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孙坚、孙策占据江东,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赤壁之役,曹操挥军南下,用意在于消灭割据,一统天下.而曹操的这个企图,却被诸葛亮给瓦解了,曹操兵败,无力统一,江东仍然保有其割据版图,诸葛亮和刘备方能借势构成鼎足三分的格局.最值得回味的是这个格局早在诸葛亮高卧隆中,尚未出仕前已拟就.诸葛亮精熟时势,洞烛机先,其智不可测,而且这个大战略纯粹是要人在毫无凭借、毫无实力中,创造一种形势来.也就是说,是现实条件最差的刘备,诸葛亮一方主导了整个格局的发展.这种大智慧岂是小说刻意妆点渲染的“借东风”之类的小机巧所能及?更何况那种“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修养所给予后人的不只是断理之精、料事之明,更呈现了一种人格典型,予人无限之向往与敬慕.诸葛亮的评价4综观诸葛亮的一生,亦不能不在向往之中,含有份惋之意,正如杜甫所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国鼎立的历史格局,是诸葛亮自己构画的.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则系尽力完成他对刘备的责任,以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情景构成了一种悲壮的美感,是孔子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类型.最终北伐未能成功,星殒五丈原.诸葛亮“死则死矣”,然而,他的忠贞、济世、敬业、至公、廉洁、谦虚等品格,无不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他对国家、对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等身处世格言,又不知影响了多少人.他的政治、军事才能,有不知被多少政治家、军事家所学习和借鉴……诸葛亮的评价5诸葛亮有着大机智,无论再吵钱借箭还是什么故事当中,都可以体现出他的智慧。
诸葛亮的历史个人评价(六篇)

诸葛亮的历史个人评价三国时期,天下一共分为十三州,曹魏九州半,东吴二州半,蜀汉一州,按理说在强大的曹魏眼里,蜀汉甚至都不能称之为一国,但是因为诸葛亮的存在,蜀汉才叫蜀汉。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马谡失街亭,无奈退兵;第二次斩杀魏国名将王双;第三次成功拿下武都,阴平二郡,归蜀国管辖;第四次成功斩杀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最后一次司马懿不敢出门,只能硬生生熬死诸葛亮。
一代枭雄曹操曾评价诸葛亮:“刘备不足为惧,吾实惧诸葛亮耳。
”可见曹操十分忌惮。
而后世,对诸葛亮的评价也有很多。
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刘伯温:军在于治。
诸葛亮连年征战而兵无厌言,乃至于此。
康熙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乾隆帝: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
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诸葛亮的历史个人评价(二)历史上对诸葛亮给予这么高的评价,绝非空穴来风,他的一项发明便足以称得上亘古绝今。
《三国·蜀志·诸葛亮·传》记载:“亮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丘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
”八阵图,又叫旱八阵。
诸葛亮创制的“八阵图”吸收了井田和道家八卦的排列组合,兼容了天文地理,是古代不可多得的作战阵法。
八阵图分为八个阵式,即: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蛇蟠阵。
“八阵图”的组成,是以乾坤巽艮四间地,为天地风云正阵,作为正兵。
西北者为乾地,乾为天阵。
西南者为坤地,坤为地阵。
东南之地为巽居,巽者为风阵。
东北之地为艮居,艮者为山,山川出云,为云阵,以水火金木为龙虎鸟蛇四奇阵,作为奇兵。
西晋镇南将军刘弘曾在观游诸葛亮故宅时,令李兴立碑撰文赞扬诸葛亮的功业,其中亦提到了八阵图。
唐代诗圣杜甫也曾作《八阵图》一诗以赞孔明:“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八阵图今已失传,虽后人对其有多种推测,但其真实面貌已不可考。
诸葛亮的个人评价(通用22篇)

诸葛亮的个人评价(通用22篇)诸葛亮的个人评价(通用22篇)诸葛亮的个人评价篇1诸葛亮用过的计谋有许多,比如: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江东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取零陵、锦囊妙计、计擒张任、得汉中、平四郡、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收姜维、空城计、射马中獐、增灶减兵、陇西抢收麦、制造连环驽、木牛流马、汉中屯田、上方谷兵困司马懿、锦囊计除魏延……我很佩服诸葛亮。
许多人都说诸葛亮很谨慎。
我却认为诸葛亮很大胆。
险走江东舌战群儒,这是谨慎吗?草船借箭,独自带着二十几只小船去曹营,没有胆识可以吗?空城计,城中只有二千多人却吓退了司马懿几十万人马,这莫非不大胆吗?上方谷兵困司马懿,一般的人能做得到吗?只有诸葛亮才敢。
正是由于他在紧急关头大胆使用计谋。
最终才取得了胜利。
关键时刻诸葛亮能大胆的.使用计谋。
这也是他平常谨慎的结果。
假如他一贯都是大胆的,那么在危险时刻,即使破釜沉舟,别人也不会信任的。
也有许多人说他神机妙算,我不否认,可是有的时候,比如在陇西收麦的时候,诸葛亮制作了好多木牛流马来运粮。
他考虑的就不周全。
司马懿让他的手下做了那么多的木牛流马,莫非他们就发觉不到舌头中的机关吗?一旦发觉这个机关,诸葛亮的计谋不就白费了吗?诸葛亮,一个既谨慎又大胆、机灵过人、神机妙算的人。
诸葛亮的个人评价篇2料事如神、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诸葛亮不想背负蜀汉灭亡的千古罪行。
话说天下形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大一统是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定。
明眼人都能看的出来,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只是临时的,三国中魏国实力最强,蜀国实力最弱,随着实力的此消彼长,实力最弱的蜀国首当其冲,必定灭亡,必定成为被吞并的对象。
刘备东征失败后,本就实力不强的蜀国,元气大伤,国力进一步衰落。
加上从前的"五虎上将'死的死、老的老,新人又未能准时涌现,蜀汉人才断层,显得后继无力,以致于后来到了"蜀国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尴尬境地。
诸葛亮的历史客观评价有哪些

诸葛亮的历史客观评价有哪些人心是最为复杂的,往往了解自己的人,不是亲朋好友,也不是一起生活多年的结发之妻,而是势均力敌的对手。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曾有遇到过许多对手,比如东吴的文臣、曹操账下谋士,但这些人对诸葛亮都产生不了威胁,唯独司马懿可以称得上是劲敌。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对诸葛亮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诸葛亮的评价1陈寿:“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傅玄:“诸葛亮诚一时之异人也。
治国有分,御军有法,积功兴业,事得其机,入无余力,出有余粮,知蜀本弱而危。
故持重以镇之。
”袁准:“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
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
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
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郭冲:“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
扶风王慨然善冲。
”张辅:“诸葛孔明达治知变,殆王佐之才。
”常璩:“治国以礼民无怨声,不滥用私刑,没尚有余泣。
”诸葛亮的评价2王羲之:“荀、葛各一国佐命宗臣,观其辙迹,实奇士也。
然荀获讥于忧卒,意长恨恨,谓其弘济之心,宜被大道;诸葛经国达治无间然,处事而无玷累,获全名於数代。
至於建鼎足之势,未能忘已,所谓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容得尔乎?”崔浩:“夫亮之相刘备,当九州鼎沸之会,英雄奋发之时,君臣相得,鱼水为喻,而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伪连孙氏,守穷踦?区之地,僣号边夷之间。
诸葛亮有什么方面是厉害的

诸葛亮有什么方面是厉害的诸葛亮作为三国里神话般的人,真实的他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对诸葛亮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诸葛亮的评价1全才诸葛亮。
1,精制兵器。
诸葛亮对兵器的制造极为讲求。
陈寿在《亮传》称“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宋书》卷86《殷孝祖传》载:“御杖先有诸葛亮筩袖铠帽,二十五石石弩射之不能入”。
《亮传》注引《魏氏春秋》言:“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具发。
”这种武器在当时也算是先进的。
故《亮传》注引《蜀记》载晋初李兴之言曰:“神弩之功,一何微妙!”诸葛亮的军队战斗力所以很强,擅长用箭,当为其原因之一。
还有两个小地方,一是诸葛亮觉得军中伐木斧损坏很快,于是亲自监造了千余斧头发到军中使用,新斧头非常坚固耐用,然后他才处罚负责军需的相关人员。
还有一个出自《太平御览》记载,蒲元在斜谷为诸葛亮造刀三千口。
他造成的刀,能劈开装满铁珠的竹筒,被誉为神刀。
种.种地方可以看出,因为蜀汉地寡民少,兵员不足,诸葛亮就从装备着手,尽管用钱非常节省,但仍然为士兵配备了最精良的装备。
2,各种军械。
一、木牛流马诸葛亮从汉中北伐曹魏,由于征途崎岖,军队不便运输粮食,因此诸葛亮对旧式车辆加以改装,称为「木牛流马」。
据说「木牛」载一年的粮食每天能行二十里,「流马」有方囊二个,每个可以装米二斛三斗,能够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行走。
其实「木牛」即有前辕的小车,「流马」类似后世的独轮车,仍然需要人力的推动。
从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木牛运粮」,第六次北伐「以流马运粮」的史实可知,「木牛流马」使得蜀兵能在险恶的蜀道上迅速行军,对当时的军粮运输有很大的贡献。
二、八阵图由于后世的附会臆测,加上小说戏剧的夸张渲染,八阵图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其实,八阵图只是古代作战时用以掩蔽士兵及阻碍敌军的防御工事或军事阵法,在战国时已经出现,山东临沂县出土的《孙膑兵法》中就有《八阵篇》的残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诸葛亮的评价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诸葛亮
人家都说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依我看,他是一只狡猾的老狐狸。
(一),诸葛亮隆中钓刘备;
刘备一心想成就帝业,但他那两个拜把子的兄弟--关羽,张飞却没有能力给他出谋划策,再加上水镜先生徐庶的大力推荐,孔明的身价自是大涨。
他倒好,跟人刘备玩捉迷藏,刘备每拜访一次,他的身价就以直线上升到他满意了,才肯与刘备成交。
于是乎,便有了着名的“隆中对”。
其实这是诸葛亮给刘备暗露自己的才能作为筹码,让人刘备愿出高价请他。
又有身价又有面子,何乐而不为
(二),池塘边上谋荆州;
孔明一到新野就要钓鱼,而且为他服务的还是刘备手下的三员虎将,叫关羽,张飞给他做鱼竿,条件还特别苛刻,弄得人关羽,张飞一肚子怨气。
叫人家赵子龙去找池塘就算了,去池塘有一段路他那车过不去,得!派人家去修路。
等到要去钓鱼了,还让人把张飞带去,说是让他挖蚯蚓,要不是刘备在,张飞不把他杀了算不错了。
钓鱼是假,玩把戏是真,是等刘备把军事指挥权给他。
孔明自己也知道,他在人家眼里就是一臭读书的,就会指挥人。
尤其是名声在外的关羽,张飞,又和刘备是拜把子的兄弟,就更不买他的帐了。
要指挥他们就必须有剑印在手,又不好和刘备明说,于是,他百
般刁难三员大将,使关羽,张飞的脾性表露无遗,再来向刘备伸手要剑印,刘备也就无话可说。
等剑印一到手,名正言顺了,张飞也不得不认账了。
孔明带一百人去荆州吊唁刘表本就是无限的夸张,他自己心里明白,去荆州受制于他人,带多少人都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就他和赵云同去,也就足够了。
他却借此夸张自己的胆识和谋略,以此取得刘备的赏识。
事前就安排了孙乾准备筵席,还让简雍准备好功劳簿,营造胜券在握的气氛,打败曹军后,又是大摆筵席,又是记功劳的,刘备帐下还有谁不服他呢
(三),孔明装腔作势激鲁肃;
孔明知道鲁肃意在说服刘备与东吴联合抗曹,但为了在同盟中不处于被动,他故意糊弄鲁肃,说刘备想降曹,让鲁肃权刘备不要降曹,主动权就转移到了刘备这边。
他深知鲁肃憨厚老实,就糊弄他,让他急了亮出底牌。
孔明欺负老实人还真是有一套,不过就孔明这么聪明狡猾的人,骗谁,谁都有可能相信,更何况是老实人一个的鲁肃呢我只能对鲁肃深表同情了!
(四),联东吴抗曹;
一张利嘴可以让人气得七窍生烟,却未必能让人心服口服。
孔明舌战群儒的确精彩,调动了他的智慧和才学,出语犀利辛辣,甚至嘲讽挖苦,让张绍等主张将曹的人纷纷败下阵来,还不忘给他们留点颜面,表
现了他不卑不亢的修养,以及他非凡的外交才能和风范,让人不能不服。
说服孙权时又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技巧,劝孙权向曹操投降是为了激起他抗曹的决心。
等孙权明白抗曹必须先联合刘备后,他才把抗曹的策略和盘托出,从四方面分析曹操进攻动物的不利因素,使孙权信心大增。
所以呀!有一张利嘴和非凡的才能是必要的。
(五),辱激周瑜抗曹;
孔明劝周瑜把自己的娇妻小乔送给曹操做小老婆,啧啧!太损了!他又耍了个滑头,假称自己不知道小乔是周瑜的妻子,使周瑜的愤怒难以发泄在他身上,只能大骂一通曹操,这是孔明要达到的目的。
这倒要怪周瑜自己。
他口口声声要降曹,试探人孔明的抗曹策略,结果被孔明看透了心里的小九九,并狠狠踹了一脚他的痛处。
孔明充分利用周瑜易怒的脾性,用辱妻之计激起他的愤怒。
失去理智的人很容易遭人算计,于是孔明顺利得手。
(六);草船借箭助周瑜;
世人一味指责周瑜气量狭小,嫉贤妒能,却忽略了诸葛亮处处显得自己总要高人一等的行为,客观上有欺负人东吴无人的嫌疑。
人家周瑜恼他也是情有可原,向诸葛亮索要十万枝箭也是想难一难他,灭一灭他
的气焰。
诸葛亮却夸下海口,三天之内把三万枝箭送到,假如他造不出十万枝箭,受到军法处置也是他自找的。
诸葛亮既然被人称为“卧龙”,那也就不是浪得虚名的。
她知道三日之内一定有大雾,焦急的却是老实巴交的鲁肃,我只能说再一次对鲁肃深表同情!
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并向他致谢,他倒好,声称为“略施小计”,言语间是何等骄狂,人家周瑜恨他也难怪了 !
(七),有意冷落关羽;
亲近狂傲的人无异于在抬举他,他更瞧不起你,倒不如找机会泼他一盆冷水,他的狂傲之气才会有所收敛,关羽斩杀颜良后名噪一时,也更是目中无人。
孔明故意冷落他,使他自己耐不住寂寞,主动请缨。
他也深知关羽义气,不会杀曹操,让关羽有把柄留在自己手里,可以有效控制他。
(八),华容施烟骗曹操;
一边是以老奸巨滑着称于世的曹操,一边是自比管仲,乐毅的孔明,这次的较量曹操输了。
但这并不能说明曹操的智慧弱于孔明,这时的曹操后有追兵,惊慌失措,思维都不可能在正轨上运作,不过话说回来,曹操的思维经常有悖常理,让人捉摸不透。
可这回被孔明摸准了,故意在华容道上大放烟雾,曹操反以为那是孔明虚张声势,于是决定从华容道走,正好中了孔明的圈套。
幸好守华容小道的是关羽,曹操才有幸从他刀下逃脱,其实诸葛亮派关羽去守,,也是故意放走曹操,更表现出了他作为政治家的深谋远虑。
因为,北方没有了曹操的统治,将引发众多军阀混战的局面,从而减少战乱,我也就不能不赞叹他的思维缜密之极以及他的狡猾了。
由于本人读书尚少,所以未读全有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只能从以上的八点来谈谈自己对诸葛亮这人的认识。
我认为诸葛亮这人可以用我在书上看见的几句话来总结:
躬耕南阳,只为赚得更高身价;
泪换荆州,着实耍了一回无赖;
舌战群儒,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力荐凤雏,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空城退敌,万不得已博得美名;
毕生为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