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诸葛亮评价诸葛亮对于诸葛亮的评价说说各位对诸葛亮的评价–手机爱问
古代名人对诸葛亮的个人评价

古代名人对诸葛亮的个人评价李白、杜甫、文天祥、陆游李商隐,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对诸葛亮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诸葛亮的评价1五古读诸葛武侯传书唐李白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
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
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
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荣。
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弟兄。
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
诸葛亮的评价2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的评价3书愤宋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的评价4有感宋文天祥平生心事付悠悠,风雨燕南老楚囚。
故旧相思空万里,妻孥不见满三秋。
绝怜诸葛隆中意,羸得子长天下游。
一死皎然无复恨,忠魂多少暗荒丘。
诸葛亮的评价5唐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诸葛亮的评价6唐李商隐《筹笔驿》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诸葛亮的评价7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对于诸葛亮我们该怎么去正确的评价这个人

对于诸葛亮我们该怎么去正确的评价这个人在东汉末年,天下最终三分,形成了魏蜀吴三个国家,而刘备所建立的蜀汉,可以说是人才济济的国家,其手下的谋士,诸葛亮和庞统,法正等人,皆是谋士之中的高人,尤其是诸葛亮和庞统,得其中一个人就可以得到天下。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对诸葛亮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诸葛亮的评价1在评论司马懿的品德时,李世民是这样说的,认为司马懿“饰忠于已诈之心”。
李世民认为,司马懿受到先帝之托辅佐幼主,被两代皇帝视为托孤重臣,但他却没能像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夺权政权,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奸臣。
当李世民在论及司马懿的军事才能时,李世民的话语更加耐人寻味。
李世民一方面认为,司马懿“雄略内断”,堪称“兵动若神,谋无在计”,可以说用兵之道很神,李世民对他的军事才能十分佩服。
另一方面,却认为他在面对诸葛亮大军时,“闭军返垒莫敢争锋”,是胆怯之举,有失“良将之道”。
其实,李世民这是言不由衷,口是心非掩人耳目。
他内心深处的真实看法与此完全相反,对于司马懿坚壁不战、后发制人的这一招,不仅极为赞同,还身体力行模仿借鉴,并靠这一招打下唐朝江山。
看看李世民在以往的战役中,李世民在击灭唐朝几大强敌时所用的招数,几乎都鲜明体现出这个特点。
李世民在有一次战争中,曾有一个强悍的对手,此人就是割据陇西的军阀薛仁杲。
薛仁杲和他父亲薛举,都是号称“万人敌”的猛将,善于用兵。
在《新唐书》记载,武德元年的浅水塬大战中,薛举大败唐军,并俘获唐朝多名大将。
当时李世民统兵出战薛仁杲。
他这次采用了司马懿坚壁不战、后发制人的战术,闭门不战长达两个多月,薛仁杲部队粮草都快吃完了,士兵的士气也日渐低落,提不起士气打仗。
这时李世民这才突然发起猛攻,彻底歼灭了薛仁杲的陇西军。
李世民通过用司马懿这一招,可谓是得心应手,坚壁不战后发制人成为他用兵习惯。
诸葛亮的评价2在此后的几次大战中,李世民无论是面对窦建德、王世充,还是刘武周、刘黑闼,李世民是使用这个策略。
名人对诸葛亮的评价

名人对诸葛亮的评价
1.岳飞:诸葛亮是当之无愧的“千古奇才”,他的智谋和人格魅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崇拜。
2. 李白:诸葛亮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他的才华和智慧在古今中外都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
3. 孙权:作为对手,我对诸葛亮有着深深的敬意,他的智谋和谋略让我敬佩不已,也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是如何能够改变历史进程的。
4. 郭沫若: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代表之一,他的诗词、书信和文学作品都体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和文化素养。
5. 陈毅:诸葛亮的思想和思维方式都非常先进和现代,他对政治、军事和文化领域的影响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6. 梁启超: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之一,他的思想、智慧和人格魅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7. 毛泽东: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他的智慧和谋略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可替代。
8. 周恩来:诸葛亮的治国思想和智慧是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借鉴和学习的,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贡献不可估量。
- 1 -。
历史上是怎么评价诸葛亮这个人的

历史上是怎么评价诸葛亮这个人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代明相,为了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受后人推崇。
诸葛亮辅佐刘备白手起家,建立蜀汉,又受刘备托孤,辅佐后主刘禅,诸葛亮在当政时期,大权在握,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又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都失败了,最后一次病死在五丈原军中。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对诸葛亮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诸葛亮的个人评价1武侯一伐最有可能成功先说武侯一伐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曹睿刚刚即位,诸葛亮命赵云出箕谷做疑兵吸引曹真大军,自己出祁山攻陇右,陇右五郡南安天水安定投降,广魏陇西坚守待援。
从地理位置来看,诸葛亮从汉中出兵,赵云走汉中北方的萁谷向东北方向进军,而诸葛亮则率大军向汉中西北部的祁山进军,目的很明确,诸葛亮一伐的第一任务不是拿下长安,而是截断陇右,也就是截断凉州和长安的联络,吃掉凉州,再东进要挟长安。
这样一来,坐拥凉州益州的季汉和拥有扬州交州半个荆州的孙吴,可以呈两面夹攻之势。
而且凉州产马,蜀汉组建骑兵,兵力更盛因此曹睿才御驾亲征坐镇长安,曹真去眉县截住赵云,张郃抵抗诸葛亮,凉州刺史徐邈也派人进攻南安此时的蜀军分为四部分,诸葛亮本部,顶住了上邽郭淮部同时扼住陈仓出口,街亭马谡部,把守陇山道出口街亭,赵云部和曹真对峙,剩下的蜀军,在进攻南安和陇西郡,对诸葛亮来说,只要能够截住曹魏援军,撑住一段时间,那么在南安和陇西两郡的蜀军就能够收复两郡,而这些兵员,不管是和诸葛亮本部汇合吃掉郭淮,还是支援街亭马谡部,诸葛亮截断凉州的意图就达成了诸葛亮的个人评价2魏国驰援部队的任务就是攻破诸葛亮的封锁线,有两条路可以走,一,陈仓道,水道很快,但是路窄,不适合大军团展开,而且陈仓道的出口就是和郭淮对峙的诸葛亮本部,而另一条路,就是马谡把守的陇山道,街亭。
只要马谡能够利用地势,坚守一段时间,让张郃大军无法通过,凉州就到手了,曹睿也只能撤退并加强长安防御。
但是,马谡是纸上谈兵也好,是为了争取击溃魏军而主动行险也罢,或者是单纯的蠢都不重要了,街亭丢了,张郃大军进入凉州,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二伐,起因是石亭之战陆逊杀败曹休,魏军不得已大举东进,关中空虚,走散关,攻陈仓,被郝昭坚守二十多日,曹真派费耀增援,在加上粮草问题,蜀军退兵三伐,陈式攻取武都阴平,诸葛亮牵制郭淮,安抚羌人退兵。
关于诸葛亮有哪些好的评价

关于诸葛亮有哪些好的评价武庙里,诸葛亮是板上钉钉的武庙十哲,无论这十个人怎么变动,总有他的一席之地,这代表了历朝历代兵家对其军事能力的肯定。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别人对诸葛亮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诸葛亮的评价1诸葛丞相真的是一代人杰,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战略家、大思想家。
三国演义里只写他会打仗会计谋真的是贬低他了。
诸葛亮治国的能力就更不用多说。
在战略上给予魏国巨大的压力和消耗的同时,保持国内物资充裕本就是不可多得。
对诸葛亮的评价,文治当不在萧何管仲之下,武功尤有胜之。
这是个宏观到微观全部融会贯通的人。
大的战略眼光可参见隆中对, 也可看他后期联合孙吴逼迫曹魏两线作战的战略思想。
对诸葛亮的负面评论,最多不过一句“事必躬亲”。
多了都是黑。
诸葛亮可以说是三国时期帅臣(区别于关羽这种武将)中军事能力最好的之一。
诸葛亮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是司马懿不能比的,四川老百姓至今仍然逢年过节祭拜他,从来没听说过有老百姓祭拜司马懿的,公道自在人心。
司马懿是厉害,有本事,但是无法摆脱乱臣贼子的标签,古代是讲究伦理道德的社会,老百姓只认可道德高尚,一心为公之人。
诸葛亮的评价2千古以来,诸葛亮深受人们的爱戴,身上有着无数美丽的光环“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毫无疑问,这是诸葛亮才华的侧面概括,集超人智慧与谋略于一身的诸葛亮,被善于招揽人才的刘备重用,蜀国在诸葛亮全力以赴下,终成就了大业诸葛亮遇事镇定自若,深谋远虑。
在“空城计”中,智慧的他毫不畏惧司马懿的逼迫,从容布置,从而使对方退兵,西城得以转危为安。
诸葛亮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在“草船借箭”中,妒贤嫉能的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从而借来十万只箭,为赤壁之战准备了足够的箭只,也保全了自己。
诸葛亮的智勇超群与忠贞不渝,为了求得南方的长治久安,听从马谡的建议,采用“攻心为上”的计谋,在与孟获的战斗中七擒七纵,最后使孟获心悦诚服的归顺了刘备,成为了蜀汉南方的屏障……这些世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无不闪耀着诸葛亮知识与智慧的光芒诸葛亮的评价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后人对诸葛亮的赞诗,诸葛亮以其不可测度的智慧、鞠躬尽瘁的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志,虽大志未酬,依然成就一个千古传颂的人物.的确,在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中,诸葛亮是最为声名煊赫的.他是一个超越了他生活的时代,历代不衰、千古传颂的人物.他是一个突破了阶级界限,从帝王将相到市井平民,从文人雅士到白丁俗汉,众口界碑,妇孺皆知,受到普遍称赞、歌颂的人物;他是一个超越了地域限制,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颂的人物.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整个三国的历史是与诸葛亮息息相关的,三国之局系因汉末之乱而来.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孙坚、孙策占据江东,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赤壁之役,曹操挥军南下,用意在于消灭割据,一统天下.而曹操的这个企图,却被诸葛亮给瓦解了,曹操兵败,无力统一,江东仍然保有其割据版图,诸葛亮和刘备方能借势构成鼎足三分的格局.最值得回味的是这个格局早在诸葛亮高卧隆中,尚未出仕前已拟就.诸葛亮精熟时势,洞烛机先,其智不可测,而且这个大战略纯粹是要人在毫无凭借、毫无实力中,创造一种形势来.也就是说,是现实条件最差的刘备,诸葛亮一方主导了整个格局的发展.这种大智慧岂是小说刻意妆点渲染的“借东风”之类的小机巧所能及?更何况那种“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修养所给予后人的不只是断理之精、料事之明,更呈现了一种人格典型,予人无限之向往与敬慕.诸葛亮的评价4综观诸葛亮的一生,亦不能不在向往之中,含有份惋之意,正如杜甫所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国鼎立的历史格局,是诸葛亮自己构画的.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则系尽力完成他对刘备的责任,以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情景构成了一种悲壮的美感,是孔子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类型.最终北伐未能成功,星殒五丈原.诸葛亮“死则死矣”,然而,他的忠贞、济世、敬业、至公、廉洁、谦虚等品格,无不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他对国家、对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等身处世格言,又不知影响了多少人.他的政治、军事才能,有不知被多少政治家、军事家所学习和借鉴……诸葛亮的评价5诸葛亮有着大机智,无论再吵钱借箭还是什么故事当中,都可以体现出他的智慧。
人物评价之诸葛亮

3、诸葛亮是一个十分忠心的人。起初刘备 死后将大任交给他,他并没有嫌弃刘后主 的无能,而是鞠躬尽瘁地为国事分忧。而 后在驻军五丈原时,面对北伐无望的他病 情严重,但依然写表章来劝谏后主。死前 他嘱咐姜维,在临终之际还不忘蜀国大业, 将撤退计划吩咐妥当,后来司马懿大败, 被后人称为:“死诸葛吓退活司马”。他 所作的一切,无一不忠心耿耿,认真负责。
课堂任务
1、请给每个短文打分,并说明理由。 2、分析完这五个小作文,你认为如何写人 物评论?
1、联系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 2、依据人物的主要事迹(生平经历)。 3、把握人物的主体性格特征和形象特点。 4、从精神境界角度入手。
4、诸葛亮有忠义之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一生都在为蜀汉谋划,从他初出茅庐向刘 备提出隆中对,到赤壁之战前舌战群儒,再至攻 伐益州,他一直忠心耿耿。不管刘备有多么落魄, 有多少次险些遭遇危难,他不曾离开刘备另寻主 公。在他的帮助下,刘备在乱世中取得一席之地, 在他的帮助下蜀国发展了起来。在刘备兵败白帝 托孤时,他泪流满面接下重任。所以他之后六出 祈山,忠心辅佐昏庸无能的后主刘禅。他为蜀汉 亲自经营大小事务,以至终于积劳成疾,病倒在 五丈原,然而直到他死前谋划如何击败魏军。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对这位忠臣的一生1、诸葛亮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他为报答 刘备的“知遇之恩”,殚精竭虑,辅佐刘 备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不 贪权势,不谋私利,严于律己,知人善任, 谦恭待人,治蜀有方。他还重视人才,平 定南方,是国家的功臣。
2、一代蜀相。便是你,自南阳与玄德相会, 便随他一生奔走。你足智多谋,夷陵一战, 锁贼于八卦阵中;你顾全大局,华容纵阿 瞒留云长继续征战,而非一斩;你富有人 情,立于玄德病榻前,誓不自立成都之主; 你鞠躬尽瘁,北伐五丈原,却只出师未捷 身先死。
我眼中的诸葛亮作文

我眼中的诸葛亮作文
诸葛亮,一个历史上备受尊敬的人物,他的智慧、胆识和谋略深深地影响着后人。
在我眼中,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形象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中。
首先,诸葛亮作为一个政治家,他以其高超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为蜀汉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在政治上善于察言观色,善于分析形势,善于制定政策,使蜀汉政权得以在外敌的围剿和内乱的困扰中屹立不倒。
他的谋略和智慧使得蜀汉政权在乱世中能够保持一定的繁荣和稳定,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诸葛亮作为一个军事家,他的战略眼光和指挥才能更是令人钦佩。
他精通兵法,善于用兵,善于布阵,善于运筹帷幄,使得蜀汉军队在他的指挥下屡战屡胜,成为当时最为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
他的军事才能不仅在战场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更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军事经验和教训。
最后,诸葛亮作为一个文学家,他的文学才华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他不仅精通经史,还擅长诗词,他的《出师表》更是成为了后人传颂不衰的经典之作。
他的文学造诣使得他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
有着卓越的成就,更是在文学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总的来说,诸葛亮是一个多才多艺、卓越非凡的人物,他的形象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深深地影响着后人。
他的智慧、胆识和谋略使得他成为了一个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传奇人物,他的形象也永远地烙在了我的心中。
愿我们永远怀念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愿我们永远怀念我眼中的诸葛亮。
用一段话“评价诸葛亮”

用一段话“评价诸葛亮”
1、我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
2、诸葛亮不仅是智慧的象征,还是人性光辉灵魂的化身。
他所发的一寸热,一分光,将永远被后人传颂。
3、诸葛亮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才智过人,天文地理样样精通。
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也曾经做过错事。
但他的功劳远远的超过了他的过错,因此我觉得他是一个让人敬佩的人。
4、诸葛亮不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忠烈之臣的典范。
5、诸葛亮不仅善于心计,而且他学识渊博,善于发明创造。
他发明了木流流马用于在山路中运输粮草。
发明了孔明灯用于照明。
6、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诸葛亮-评价诸葛亮对于诸葛亮的评价说说各位对诸葛亮的评价–
手机爱问
评价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末年,南阳人士。
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他留给后人了“智慧”、“节操高尚“的光辉形象,是东亚地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
留下了不少流传千古的故事和脍炙人口的名言。
这里,就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谈一下自己的管窥之见。
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亡于蜀汉后主建立十二年(公元234年),享年54岁。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是年27岁,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提出鼎足三分,联孙抗曹,进而统一天下之路,即著名的“隆中对”:“自董卓造逆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
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含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这里引用“隆中对”,主要为本文作证。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诸葛亮为什么会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
亮原本“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据查资料,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之襄阳后,叔父去世后,与公元197年至公元207年,已经隐居十年了。
已是毫无出仕之心了,徐庶走马荐诸葛时,诸葛亮闻言,做色道“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呼”,因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随许先帝以驰骋”。
可见,诸葛亮原本不愿入仕,因被刘备三顾赤诚感动而出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三回请,两行泪,一张嘴,赚的诸葛把命赔”。
刘备一个势单力薄的寒族人士,先后投靠公孙赞、陶谦、袁绍、曹操、刘表,居无定所,到处流浪,惶惶如丧家之犬,自得到诸葛亮后,依靠红宝书“隆中对”的政策,方才建国。
查三国史料,蜀汉在当时三国之中,面积最小,国力最弱,地薄民少。
蜀汉地处荒蛮,只有四川平原和江汉平因是粮仓,可资国力。
蜀汉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
蜀汉要想统一天
下,必须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可见,诸葛亮的计划是两路兵马,克复中原。
依照诸葛亮的计划第一步占有益州、荆州,进而建国。
然后蜀汉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
可惜这一计划被关羽的大意失荆州打破,由此,诸葛亮只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刘备夺取刘璋的益州没有夺取韩中,却东出与东吴争江南三郡,与孙权发生矛盾,后又头脑发热,令关羽北伐,结果关羽守土,贪而弃义,刚愎自用,小看东吴,又逞匹夫之勇,终于败走麦城。
使刘备为一时之意气而与孙权交恶。
失去荆州,失去与东吴的联盟关系。
与东吴交恶,就陷入两线作战,腹背受敌之地;失去荆州,就失去了一个粮仓,失去东线力克中原之途。
结果,兵疲民乏,元气大伤,蜀汉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实力。
诸葛亮这时当退归桑,梓颐养终年。
然,刘备白帝城临终托孤,可怜汪汪,又提
出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可自为成都之主。
刘备明知刘禅师昏庸浑恶之徒,假惺惺的先提出来,赚的诸葛亮尽忠。
结果,诸葛亮听后,寒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呼”,刘禅昏弱无能,以当世的情况,只能是退守川中,以求自保,但诸葛亮即以答应刘备一定要统一中原,就只好不断的北伐、北伐。
诸葛亮深知“补缀天地,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
然感先帝知遇之恩,托孤之情。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深知自己往后刘禅必亡国,自己在一日就尽一日的忠,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况且,与其坐以待毙,不若拼死一搏,或有一线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