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吉林市乌拉满族旅游文化与汉英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乌拉特民歌汉英翻译初探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乌拉特民歌汉英翻译初探1. 引言1.1 背景介绍The Urad ethnic minority in China has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including a unique tradition of folk songs that have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These folk songs reflect the Urad people's close connection to the natural world and their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with the environment. As the world becomes increasingly interconnected, there is a growing need for the translation of these traditional songs into other languages to help preserve and promote Urad culture.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探讨乌拉特民歌在汉英翻译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进一步挖掘乌拉特民歌的文化内涵和生态意义,以期能够在跨文化传播中保持原汁原味的传达出乌拉特民歌所承载的生态理念和价值观。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拓展生态翻译学理论在乌拉特民歌翻译领域的应用,提高汉英翻译乌拉特民歌的质量和准确性,为乌拉特民歌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和推广做出贡献。
通过深入探讨生态翻译学在乌拉特民歌翻译中的应用,为未来其他民族音乐的翻译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跨文化交流与交融,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1.3 研究意义乌拉特民歌是蒙古族乌拉特人民的独特音乐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历史底蕴。
小议吉林省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的提升

2018年第:/_总第79。
期)大放f_小议吉林省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的提升左丹(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吉林长春130000)摘要:随着吉林省旅游国际影响力的逐年提升,将吉林省旅游外宣资料客观准确地翻译给国外旅游者,实现旅游外语 翻译资料的外宣功能尤为重要。
本文分析了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提升吉林省旅游文化外宣翻译质量的策 略,阐述了研究意义。
关键词:吉林省旅游文化外宣翻译一、研究状况述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其国际影响力逐渐提高,各行各 业日益兴盛,旅游业不断壮大。
旅游外宣翻译要客观准确地 反映我国旅游文化产业,这一问题值得我国旅游业关注和 研究,也是借以提升区域文化传播度、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快 速发展的重要实践研究。
吉林省内很少有学者对旅游外宣翻译进行研究,他们 多从吉林省旅游 的发度研究,的《吉林省本土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王奇的《吉林省历史文 化资源与旅游产业整合开发研究》、李振军的《吉林省旅游 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等。
有个别学者从生态学视 对旅游外宣 进行研究,《吉林省 旅游文化的特点及汉英翻译研究》中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指导,研 究吉地区旅游文化的特色,译 中提高译文 等。
吉林省地 ,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文化领域有重要地。
吉林省是一个旅游 大省,仅拥有连绵的山脉、的查干湖等优美的自然资源和地,有 客的少 文 ,有历史的、。
吉林省是一个多 省,全省共有48个少 ,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劳作中各自独立又相互融合,的少数民族文化。
吉林省 有的 、、林、草原、湿地、火地貌、少风等禀赋做文章,推出白风光、伪满史、山温泉、雾凇奇观、冬季狩猎、天然滑雪、边疆风情等消夏避 暑、体验等旅游精品项目和精品线路,受到游客们的青睐和认可。
随着吉林省客源市场的不断拓宽,吉林旅游的国际影 响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增强,“旅游外宣文”的翻译重要性 日益突显,把吉林省 的旅游 通过精准贴切的文本翻译展示给国外游客,是个极其关键的问题。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翻译分析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翻译分析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翻译在不同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化,更是文化的传播。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然而,传统文化在翻译过程中常常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和挑战。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翻译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生态翻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翻译的问题生态翻译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研究翻译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中,生态翻译学的原则常常被忽视,导致翻译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翻译中常常忽视了翻译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翻译的生态化,其中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这一原则常常被忽略,导致传统文化的生态性和整体性无法在翻译中得到体现。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常常存在着文化价值的失真。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其中蕴含着许多价值观念和哲学思想。
然而,由于翻译的目的性和现实需求,翻译常常将传统文化简化或扭曲,导致价值观念的丧失。
再次,语言的转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翻译中的一个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常常包含着深奥的意味和象征性的表达方式。
这些语言特点在翻译中常常无法得到充分的呈现,给翻译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翻译中存在的困境还包括专业人才缺乏、文化差异等问题。
翻译人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不足,导致翻译中的误差和不准确性。
三、生态翻译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翻译中的应用针对以上问题,生态翻译学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翻译人员应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眼光。
只有真正理解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才能有针对性地翻译出合适的表达方式。
其次,翻译过程中应注意尊重和保护原文的生态性和整体性。
不仅要翻译文字的表层意义,更要传达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生态翻译视域下乌拉特前旗旅游文本汉英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视域下乌拉特前旗旅游文本汉英翻译研究摘要:生态翻译从提出到理论框架构建,再到应用翻译研究,已经过近二十年发展,在翻译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文章利用生态翻译三维转换理论,探讨乌拉特前旗旅游文本汉英翻译,力求提高当地旅游文本翻译质量,吸引更多境外游客,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中华文化向外传播。
关键词:生态翻译;三维转换;乌拉特前旗旅游文本;汉英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1-0132-02收稿日期:2018-12-06基金项目:2017年河套学院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乌拉特文化汉英翻译研究”(项目编号为HYSY201729)作者简介:李丛森(1986-),女(汉族),黑龙江省双鸭山人,硕士,河套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中西文化,翻译。
一、生态翻译三维转换理论概述生态翻译由胡庚申提出,立足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同构隐喻,是一种从生态视角综观翻译的研究范式。
其核心理论包括翻译即生态平衡、翻译即文本移植、翻译即适应选择、三维转换等。
三维转换是生态翻译的重要方法,是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指译者在语言形式方面的适应性转换,并且这种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
文化维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文化意识,认识到翻译是跨越语言、跨越文化的交流过程,注意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困难,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
交际维指译者还应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层面上,关注原文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实现。
语言维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比较、分析中英两种语言差异,二者在词法、句法、逻辑、遣词造句、行文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译者要提高自身的语言、逻辑和表达能力。
在汉英翻译中,译者应选择契合度较高的词汇,最大限度地还原原文生态语境,使英语读者能够流畅地读取译文、理解其意义,尽可能准确地传递原文信息。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实用文本翻译的语用等效研究

用文本翻译中的这种客观效 果 还 带 有 “ 读 者 反 应” 的主观 因素而已 。 这就要求译者很 大 程 度 上 要 从 “ 读 者 反 应” 的 角度进行多维 的 转 换 , 最终达到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 佳作 。
[ 2] 1
里所说的 “ 翻译生态环境 ” 既包括以原文为典型要素的翻 译生态环境 , 也包括以译者为 典 型 要 素 的 翻 译 生 态 环 境 。 , 前者是对译者 的 “ 自 然 选 择” 要求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 , 要适应 ; 后者则是对译文的 “ 自 然 选 择” 要求译文适应翻 。所 以, 即“ 适者生存 ” 翻译生态环境是一个 译生态环境 , 包括 了 原 文 、 原 语、 译 语 所 呈 现 的 语 言、 文 化、 交 际、 社会 读 者 和 译 者 等 等 要 素 相 互 关 联 互 动 的 整 体。 以 及 作 者、 由此可见 , 生态翻译学超越了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领 域 的 界 限 , 将翻译置身于一个相当于 “ 自然生态 环 境” 的更加广阔的 空间领域来探 讨 和 分 析 , 强调翻译的实质就是译者在翻 译生态环境中不断地适应 和 选 择 的 动 态 转 换 过 程 。 而 这 种转换主要体 现 在 译 者 在 语 言 维 、 文化维和交际维上进 行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 所以生 态 翻 译 学 又 被 称 为 “ 多维度 , 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 择 ” 而“ 多 维 度 的 选 择 性 适 应” 和“ 适应性选 择 ” 的 程 度 越 高, 译作的“ 整 合 适 应 选 择 度” 也就越高 。 所以 , 最佳的翻译就是“ 整合适应选择度” 最 高的翻译 。
3] 6 5 , 然生态在许多方面具有类 似 性 和 同 构 性 [ 正如自然生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吉林市乌拉满族旅游文化与汉英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吉林市乌拉满族旅游文化与汉英翻译研究刘力源;王范杰【摘要】文化旅游日渐成为一种流行的旅游方式.吉林市的乌拉满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族风情,具备极为鲜明的文化旅游特色,可以吸引到中外游客的目光.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研究乌拉满族文化的汉英翻译,旨在指导译者翻译出可以促进中外交流的译本,让吉林市乌拉满族文化创造出更大的现实经济价值.【期刊名称】《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5)004【总页数】3页(P122-124)【关键词】乌拉文化;生态翻译学;汉英翻译【作者】刘力源;王范杰【作者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文理学院,吉林 132101;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文理学院,吉林 132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吉林市是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重要旅游文化名城,吉林市的乌拉满族文化是其主要旅游文化特色之一。
作为满族的发祥地之一,吉林市的乌拉满族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满语“乌拉”即为汉语的“沿江”之意。
吉林市乌拉满族文化主要集中于乌拉街满族镇。
这个历史悠久的小镇,位于吉林市龙潭区,古称“洪泥罗”城,远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满族人的祖先肃慎人就生活在这里[1]。
五任清朝帝王在这里留下过战迹、足迹、墨迹。
被清王朝封为“本朝发祥之地”,有“先有乌拉,后有吉林”之说。
悠久的吉林市乌拉满族文化,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满族文化,涉及饮食、节日、建筑、民风等方方面面。
独特的吉林市乌拉文化具备极大的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吉林市乌拉满族文化也迫切需要保护、开发,与时代相结合走出国门[2]。
因此,吉林市乌拉文化的汉英翻译需要更加准确、易懂、优美。
生态翻译学,则对于吉林市乌拉文化的汉英翻译研究给出一个全新的视角,为其提供理论支持,有较强的指导性。
吉林市的乌拉文化极具满族特色风情,以乌拉镇为切入点,不难发现作为中国满族文化第一镇的乌拉镇,承载了最古老、最原味的满族文化。
生态翻译视域下乌拉特前旗旅游文本汉英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视域下乌拉特前旗旅游文本汉英翻译研究本文旨在探讨乌拉特前旗旅游文本在生态翻译视域下的汉英翻译策略。
乌拉特前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南部,素有“内蒙古南大门”之称,其生态环境独特,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因此,乌拉特前旗旅游文本的汉英翻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翻译生态翻译是指翻译过程中关注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翻译观念,是翻译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一种翻译形式。
生态翻译强调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于翻译过程中,包括词汇、语法、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二、乌拉特前旗旅游文本的翻译特点乌拉特前旗旅游文本的翻译要求考虑到以下特点:1. 多元民族语言乌拉特前旗地域辽阔,多民族共存,旅游文本中存在汉语、蒙古语、藏语等多种语言用词,翻译需要考虑语言多样性。
2. 生态环境乌拉特前旗的生态环境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文本中需要涉及大片草原、湖泊、林区等各种自然环境,翻译需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翻译特点。
3. 地方文化乌拉特前旗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旅游文本中涉及到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地方文化内容,翻译需要注重文化特色和文化差异性。
三、乌拉特前旗旅游文本的翻译策略在生态翻译视域下,乌拉特前旗旅游文本的翻译策略应该充分考虑到原文的特点,并合理运用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具体策略如下:1. 注意语言多样性乌拉特前旗的旅游文本中存在多种语言,翻译应该根据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2. 关注生态环境翻译乌拉特前旗的生态环境独特,翻译时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特色的翻译,例如“大片草原”可以翻译为“vast grasslands”。
3. 注重文化特色乌拉特前旗的文化特色丰富多彩,翻译时应该注意注重文化的传递与表达,例如“蒙古包”可以翻译为“yurt”。
4. 完善旅游词汇乌拉特前旗的旅游词汇比较特殊,翻译时应该根据具体语境和文化内涵对词汇进行选择和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乌拉特民歌汉英翻译初探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乌拉特民歌汉英翻译初探1. 引言1.1 背景介绍生态翻译学作为翻译研究的新兴领域,以关注自然、人类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为特点。
乌拉特民歌作为蒙古族特有的音乐形式,承载着丰富的生态传统和文化内涵。
在全球化的今天,乌拉特民歌的传播和翻译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乌拉特民歌的汉英翻译问题,旨在揭示生态翻译学在民歌翻译中的应用和意义。
通过对乌拉特民歌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为促进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将生态翻译学理念引入乌拉特民歌翻译实践中,有助于增强民歌在国际间的传播和认知度,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
本文的研究在学术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乌拉特民歌的保护和传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探讨乌拉特民歌的汉英翻译。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一是分析乌拉特民歌在生态翻译学中的意义和特点,探讨其在汉英翻译中的挑战与可能的解决策略;二是通过实践探讨生态翻译学在乌拉特民歌翻译中的应用,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实践效果;三是讨论生态翻译学在乌拉特民歌翻译中的可行性,确定其对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启示与指导作用。
通过这些研究目的,本文旨在为生态翻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探索乌拉特民歌翻译的新途径,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2. 正文2.1 生态翻译学概念解析生态翻译学是翻译学领域中的一个新兴分支,它关注的不仅是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转换,更注重翻译过程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活动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不应该对环境造成破坏。
在生态翻译学的理念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更应该是一种文化、生态和社会的交流和互动。
生态翻译学倡导翻译过程中的可持续性和保护生态环境。
这种新的翻译理念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尊重原文的意义和文化特点,同时也要考虑到翻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应该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传播方式,不应该对环境造成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吉林市乌拉满族旅游文化与汉英翻译研究刘力源,王范杰(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文理学院,吉林132101)摘要:文化旅游日渐成为一种流行的旅游方式。
吉林市的乌拉满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族风情,具备极为鲜明的文化旅游特色,可以吸引到中外游客的目光。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研究乌拉满族文化的汉英翻译,旨在指导译者翻译出可以促进中外交流的译本,让吉林市乌拉满族文化创造出更大的现实经济价值。
关键词:乌拉文化;生态翻译学;汉英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The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Research of Manchu Tourism’s Culture in Jilin Cityon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LIU Liyuan,WANG Fanjie(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Jilin132101)Abstract:The cultural tourism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ways of tourism constantly.TheManch culturecan attract a lot of tourists’attention who come from both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by Long history, special national custom,and distinct feature of cultural tourism.The research of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Manch culture in Jilin city,which bases on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is aimed at guiding the translators to translate the version.This version can promot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and create more real economic value.Key words:Manch culture;Eco-Translatology;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1引言吉林市是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重要旅游文化名城,吉林市的乌拉满族文化是其主要旅游文化特色之一。
作为满族的发祥地之一,吉林市的乌拉满族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满语“乌拉”即为汉语的“沿江”之意。
吉林市乌拉满族文化主要集中于乌拉街满族镇。
这个历史悠久的小镇,位于吉林市龙潭区,古称“洪泥罗”城,远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满族人的祖先肃慎人就生活在这里[1]。
五任清朝帝王在这里留下过战迹、足迹、墨迹。
被清王朝封为“本朝发祥之地”,有“先有乌拉,后有吉林”之说。
悠久的吉林市乌拉满族文化,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满族文化,涉及饮食、节日、建筑、民风等方方面面。
独特的吉林市乌拉文化具备极大的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吉林市乌拉满族文化也迫切需要保护、开发,与时代相结合走出国门[2]。
因此,吉林市乌拉文化的汉英翻译需要更加准确、易懂、优美。
生态翻译学,则对于吉林市乌拉文化的汉英翻译研究给出一个全新的视角,为其提供理论支持,有较强的指导性。
2吉林市乌拉文化汉英翻译现状吉林市的乌拉文化极具满族特色风情,以乌拉镇为切入点,不难发现作为中国满族文化第一镇的乌拉镇,承载了最古老、最原味的满族文化。
乌拉满族文化以其独有的风情,影响着一代人,也影响着文化自身。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乌拉文化同世界所有文化一样需要与世界其他文化相互交流、碰撞。
而乌拉文化的汉英翻译则是实现文化相互交流碰撞的重要桥梁之一。
但是基于吉林地区英语翻译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的原因,吉林市乌拉文化的汉英翻译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1普及性范围不广吉林市乌拉文化若想吸引更多境外游客,更收稿日期:2016-07-01基金项目: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科研青年基金项目(吉农院合字[2016]第Q04号)作者简介:刘力源(1980-),女,吉林省磐石市人,讲师,从事英语教学。
··122好地向其介绍文化魅力,必须做好景点的汉英翻译工作。
但在吉林市乌拉文化区,即乌拉镇,大部分旅游景点存在着“以汉语旅游词为主,外文旅游词鲜有其见”的现象。
乌拉街镇整个乌拉文化景区处于规划建设阶段,从目前的景区建设中,还是以汉语的旅游介绍词为主,基本很难见到英文的旅游介绍词。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大力普及和其便利性使之成为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很大一部分西方游客会通过网络了解一座旅游城市,了解一些旅游文化的细节,但在网页上有关英文的吉林市乌拉文化的旅游信息却寥寥无几,存在很大缺口。
2.2规范程度较低,专业性有待加强吉林市乌拉旅游文化目前主要针对人群仍然是国内游客,因此,在旅游景点介绍词的汉英翻译上,因经验不足存在着规范程度较低,专业性不强的问题。
如果想要吸引更多的境外游客,仍需要很大的提升空间。
3生态翻译学内涵生态翻译学,作为一门翻译学理论,以一个全新的视角解读翻译行为,以期可以更好地指导翻译,得到更为合理的翻译文本。
这一学说,在2001年由胡庚申教授提出,且不断完善和发展。
这一理论对于翻译的理解在于“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以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读”[3]。
总体上看,对于翻译,生态翻译学将其分九个核心研究点:生态范式;关联序链;生态理性;译有所为;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中心;适应/选择;“三维”转换;事后惩罚[4]。
在这个理论中,翻译行为是立足于译者,译者即为整个翻译活动的中心。
在整个翻译活动中,翻译行为可理解为适应过程,也就是生态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译者需要根据原语文本做出改变进而适应于目标语语言环境。
即可以理解翻译是译者不断适应目标语语言生态的过程。
对于旅游翻译来说,生态翻译学的指导作用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3.1译者为中心综合分析翻译生态学,不难发现在此理论的指导下,翻译的中心点放在了译者这一环节上。
译者即为翻译生态中的主导者。
当然,基于此理论,要求译者必须满足较高的要求。
首先,译者必须具备扎实过硬的语言基本功。
这也是译者为中心的基本要求。
其次,译者要有丰富的中西方文化背景。
这项要求是基于生态翻译理论中的“三维”转换。
只有译者拥有丰富的过硬的中西方文化背景,才能够出色的完成“三维”转换。
再次,译者要有自己的创造力。
翻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理解为再创作过程。
如果译者呆板,恪守教条,那么译文必将难以适应目标语语言环境。
这可以理解为“译有所为”。
最后,则要求译者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勤于动手查阅资料,进而得到高质量译本。
3.2翻译的适应性从生态翻译学中剖析翻译行为,即为原语文本不断适应目标语语言生态环境的过程。
当然,这其中需要考虑诸多要素,比如生态范式、关联和序列、生态理念以及翻译的生态环境。
综合考虑后,译者需要考虑自己翻译文本的适应性,译文是否可以适应目标语语言生态环境[5]。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进行不断地选择语言,进而使自己的译文可以适应目标语语言生态。
其中的“三维”转换更是对译文的适应性很重要的考量。
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者相辅相成,缺一则译文质量必然受到损失。
语言维要求目标语同原语之间的转换必须通顺流畅,即翻译文本必须适应目标语语言生态环境且不失原语的语言风格。
文化维则是高一级的生态,即需要译者考虑到两种文化的差异性,并作出合理的选择,以期译文可以适应目标语的语言文化生态,能够符合读者的文化习惯,且保留原语的文化特性。
交际维,则是更高一级的生态。
要求译文可以适应读者的交际生态,并实现原语文本同目标语之间的交流需求,以期在读者范围产生共鸣。
综上,翻译的适应性则为生态翻译学中对翻译行为最为关键的解读之一。
4生态翻译学对吉林市乌拉满族文化的汉英翻译的指导4.1直译意译兼备,但意译要慎重众所周知,乌拉满族文化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汉英翻译过程中,直译固然能极大程度上保留乌拉满族文化的底蕴,但是,全盘直译无疑是教条主义。
意译可以促进译本同读者的交流,但意译过度,无疑会失去乌拉满族文化的文化底蕴,也无法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指导下,考虑到翻译文本在英语语言生态环境下的适应性,应当在翻译乌拉满族文化的过程中结合直译与意译,并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但一般来说,直译为主,意译为辅[6]。
具体翻译策略如下。
··1234.1.1专有名词不译满族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交流的过程中,一些名词已经专有化,这些名词是不需要翻译的,如果自行翻译会造成认知障碍,因此,在翻译乌拉满族文化文本前,要做好查阅资料的工作。
这也体现了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三维”转换。
即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维层面对专有名词进行分析,然后进行搜索查阅。
比如在其宗教文化中,“萨满教”在英语中有专有名词“Shamanism”,饮食文化中,满族人最具特色的饽饽美食“萨琪玛”在英语中有其专有名词“sachima”,等等。
4.1.2音译音译策略主要是为了保持其文化的独特性,从生态翻译学理论角度出发,这是对翻译适应性的深层分析。
旅游文化翻译为的是促进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真正的适应性则是要考虑如何保证自己文化的独有性,进而刺激其他文化的交流欲。
因此,音译可视为较为常规的翻译处理策略。
吉林市乌拉满族文化中,有不少文化音译的效果要远比意译效果更佳,比如地名翻译如“乌拉街镇”可翻译为“Wulajie Town”,特色民族建筑“魁府”可翻译为“Kuifu”,侯府可翻译为“Houfu”。
还有一些具有满族特色的食品,本身汉语名字就是满语音译而来,音译为英语也十分妥帖。
4.1.3注释采用大量直译,很多名词对外国读者来说难以理解。
在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下,这样的翻译产物无疑是不具备适应性的,更严重的说,这样的翻译产物可能是失败的,因为这样的翻译文本不具备较强的适应性。
作为补偿性处理措施,注释法则可以有效规避这一尴尬。
吉林市乌拉文化中萨满文化可谓是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
以萨满教中的祭祀人“察玛”的翻译为例,仅翻译为“Chama”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加上一些解释性翻译如“priests in Shamanism who will attendsacrifice of Shamanism after learning and t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