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二则濠梁之上

合集下载

《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 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 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结构梳理
惠子→力辩 求真 拘泥
庄子→巧辩 尚美 超然
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 2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 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3 在这场辩论中庄子是如何化解惠子的发难的
庄子把安知;解释成哪知道或怎知道;而惠子本意是怎么能知道 庄子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化解了发难;其机智灵活的形象跃然纸上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 背诵《北冥有鱼》;说说文中讲了哪几层意 思;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参考答案: 第一层:描述鲲鹏形象形体硕大无比 变化神奇莫测 奋飞气势壮美 第二层:鹏鸟南飞有所待 以野马尘埃作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主旨: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鹏的形象: 作者笔下的鹏是一个硕大无比 志向高远但又无法摆脱外力束缚的大鸟形象;它象征着渴望追求崇高的理想却无法挣脱现实束缚的庄子
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 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2 庄周肯定自己能知道鱼之乐;从认知规律上来说;庄子的逻辑推理纯属诡辩;但这种诡辩并不使人反感;因为庄子完全是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的;典型的移情作用;庄周是把自己的快乐移栽到鱼的情绪上;反过来更衬托出庄子的快乐

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追溯话题本原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 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的话,就说明你 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围绕什么问题展开了辩 论?双方各持怎样的观点?
庄子:循其本——知之濠上
偷换概念 从容
惠子:语言犀利,咄咄
逼人。好辩,重分析,对于
从他们的辩论中, 可以看出他们各有什么 样的性格?
事物有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 求真务实,重逻辑推理,有 逻辑家的个性。
庄子:冷静、从容、平
和。智辩,重欣赏,超然物
外、重主观感受,有艺术家
的风貌。
【一词多义】
安知鱼之乐:助词,的
深入探究——疏通文义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 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完全,肯定(是这样)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 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深入探究——疏通文义
作品简介 《庄子》,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 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文想象奇 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 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 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评 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思想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他的 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 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自然的比人为的要 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庄子还主张 “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1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知识点梳理

1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知识点梳理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1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作者名片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我国古代哲学家、散文家。

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与老子并称“老庄”,二人哲学被称之为“老庄哲学”。

著作有《庄子》等,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他的文章多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想象丰富,汪洋恣肆,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作品简介本文选自《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

《庄子》,亦称《南华经》,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其文章汪洋恣肆,多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想象丰富。

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三、背景介绍本文选自《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外篇中的《秋水》。

题目是编者加的。

庄子视荣华富贵如敝屣,因其超脱世俗的生活情趣而很难找到知己。

惠子就是庄子一个难得的谈得来的朋友。

他们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博学,对于探讨知识、人生哲理等有着浓厚的兴趣。

本文就记述了两人一次辩论的场景。

四、字词梳理(一)生难字:濠.(háo)梁鲦.(tiáo)鱼请循.(xún)其本(二)古今异义字:(1)安安.知鱼之乐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

(2)循请循.其本古义:追溯。

今义:遵守,依照,沿袭。

(三)一词多义:(1)固①固.不知子矣副词,固然②子固.非鱼也副词,本来(2)之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助词,的②子之.不知鱼之乐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③我知之.濠上也代词,鱼之乐(3)于①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介词,到②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介词,在(四)词语注释:(1)濠梁:濠水的桥上。

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2)从容:悠闲自得。

(3)鲦(tiáo)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16厘米,又名白鲦。

《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ppt课件

 《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ppt课件

晓畅文意
1.诵读文章,揣摩文意。 2.请小组相互合作,借助工具书、课内注释、 上下文推断,疏通文意。直译意译相结合, 注意特殊词语、重点句式。 3.将不能解决的字词圈点勾画出来。
限制时长5分钟。
háo
tiáo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
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写庄子、惠子在 濠梁之上关于“鱼之乐”的辩 论,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 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天 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的思想境界。
资料助读
庄惠之交
庄子虽然祖出名门,但是到了庄子这一辈却是贫困潦 倒。庄子经常饿着肚子研究学问,可谓家徒四壁。
惠子贵为一国之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庄子的个性喜欢安静,同时又对富贵名利看得很轻。 惠子的个性喜欢热闹,并且对于追求富贵带有极大的 热情。
惠施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 “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唯恐 失去相位,在国都搜捕几天几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 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 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 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鹞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 鹓鶵从它面前飞过,(鹞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 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胁我吗?”
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
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
‘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
之/濠上也。”
濠水上的桥。
一种白色小鱼。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

26.《庄子》二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6.《庄子》二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第二部分 阅读
文言文补充材料
26.《庄子》二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6.《庄子》二则 庄子与惠子 游于濠梁之上
文章记述了庄子和惠子在濠梁游玩时关于 文章
鱼是否快乐的辩论,表达了庄子“天地与我并 主旨
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文章 1.语言幽默、机智,富有深意。 写法 2.人物形象对照鲜明。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濠水上的桥 )之上。庄子曰: “鲦鱼出游从容,是( 这 )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 鱼,安(怎么,哪里)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 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完全,完备) 矣!”庄子曰:“请循( 追溯 )其本( 本原 )。子曰’汝 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 也。”
3.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本文是《庄子·秋水》中的一篇寓言体议论文,记述了庄 子与惠子二人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辩论。 B.文章写游赏自然风景时的感受,以景切入,重点在写人 记事,刻画人物形象。 C.文章中的庄子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善于将主 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从而来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D.文章以庄子和惠子的认知态度对比,反映了这对朋友拥 有的生活情趣。
(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句,交代了人物及故事发 生的地点。 B.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对于事物有一 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C.本文通篇采用对话形式,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 顶针式地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 D.《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 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 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21 《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

21 《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

我想做一条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一、语言目标1.反复诵读,积累常用的“是”“安”“固”等文言词语、句式。

2.培养阅读古文的基本语感,运用猜读法自主翻译课文。

二、思维目标1.梳理、归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提升分析与归纳的思维能力。

2.再现“濠梁之辩”,增强形象思维能力。

三、价值目标通过品读和悟读,深入理解“鱼之乐”中蕴含的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内心追求,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取向。

01【教学过程】一、导读,初步识“鱼”教师书写甲骨文的“鱼”字,让学生猜一猜点拨:这是鱼字的甲骨文。

《说文解字》中这样说到:魚,水蟲也。

象形。

魚尾與燕尾相似。

凡魚之屬皆从魚。

课前思考:请同学们从五篇文本中找与“鱼”有关的字。

明确:鲲、鲦、鲋、鱼教师引导:菊花之于陶渊明,月亮之于李白,作为文化意象的“鱼”可以说是庄子个人文化的标签。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鱼”这一文化意象来感受庄子的人生智慧。

【设计意图】以“鱼”的甲骨文书写,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筛选文本中与“鱼”有关的字词,初步了解3篇文本的相似之处,明确本课学习研讨的议题。

02二、诵读,读通文意(一)初读,读准读清【屏显】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书中相应的位置做好标注);2.老师配乐读。

朗读指导: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根据语法结构划分其节奏:“既已”,“已经”的意思,副词,是“知”的状语,后面应停顿;“而”表轻微转折,故前面需做停顿。

要求:初读做到读音准确、节奏合理。

(二)再读,疏通文意1.检查预习的方式来完成提醒学生关注“安”的用法,可联系本教材七下刚学过的“尔安敢轻吾射”,进行比较。

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1 《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濠.梁( ) ·鱼( ) 请循.其本( ) 汝.安知鱼乐( ) 2.【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

(1) 鱼 出 游 从 容, 是 鱼 之 乐 也(2)庄 子 与 惠 子 游 于 濠 梁 之 上古今异义(1)安.知鱼之乐(古义:怎么。

今义:安定) (2)子固.非鱼也(古义:本来。

今义:结实,牢固) (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古义:对男子的尊称。

今义:儿子)一词多义之⎩⎪⎨⎪⎧是鱼之.乐也(助词,的)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固⎩⎪⎨⎪⎧固.不知子矣(副词,固然)子固.非鱼也(副词,本来) 特殊句式(1)判断句是鱼之乐也。

(“……也”表判断)(2)倒装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则故事,通过庄子与惠子二人充满机智的论辩,表现了庄子追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外界契合无间,超然物外的志趣。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出游从容”体现“鱼之乐”,其用意是借“鱼乐”来抒发作者愉悦的心情。

B.文章写了游赏自然风景时的感受,以景切入,重点在写人记事,刻画人物形象。

C.文中的庄子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善于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从而来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D.文章以庄子和惠子认知态度的对比,反映了这对朋友拥有的生活情趣。

5.文中庄子和惠子围绕什么辩题展开了辩论他们的观点和论据各是什么6.这一场辩论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更欣赏谁为什么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课件

《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课件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周肯定自己能知道鱼之乐,从认知规律上来 说,庄子的逻辑推理纯属诡辩,但这种诡辩并不使 人反感,因为庄子完全是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的, 典型的“移情”作用,庄周是把自己的快乐移栽到 鱼的情绪上,反过来更衬托出庄子的快乐。
李白一生常以大鹏自比,下面这首《上李邕》,是
他写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名士、北海太守李邕的。结
合注释,并查阅工具书,说说诗人借助大鹏的形象
状元成才路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①犹能畏后生②,丈夫未可轻年少。
①宣父:指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下诏 尊称孔子为“宣父”。 ②畏后生:语出《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 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
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
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 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 之乐,全矣!”庄子曰:“请 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了!”庄子
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 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等等,
我知之濠上也。”
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是: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白鲦(tiáo)鱼(在河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 水中)游得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
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 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
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
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 :“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
课题名称《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课时授课类型新授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1.积累“安、固”等重难点文言词汇,学会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文言文。

2.注重迁移整合,尝试运用思维导图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文言的能力。

3.深度体验,感悟庄子哲学思想和人生境界,培养超然审美的文化品格。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言的韵味。

2.情感体验,感悟庄子的思想。

教学难点:把握比喻的深意,领略故事中的旨趣。

了解庄子和惠子两人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

教学方式诵读法、讨论法、合作交流法
技术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
2、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词,结合工具书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一、“知”之景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篇文章,大
家预习过课文,告诉老师,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件游玩的故事吗?明确:是一场
辩论。

没错,而且这场辩论是中国历史上最最出名的一场辩论,大家看一下题目,告诉老师,这场辩论是发生在谁和谁之间的?明确:庄子和惠子(板书)
我们已经学了《北冥有鱼》,对于庄子有了一定的了解了,有哪位同学来回答
一下屏幕上的问题?庄子,名___,宋国蒙人。

_____时期哲学家,_____学派代表人物。

与_____并称为道学之祖。

那么惠子呢,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也是合纵抗秦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

二、“知”之味
1.说说初读体验
2.读准字音和节奏
3.读出韵味和语气
(1)从延长音感受文言韵味。

(2)从重点词体味对话语气。

4.读明语意和情境
(1)有方法地译读。

①学生翻译;②难点解析:游、固、安;③方法引导。

(2)有情味地演读。

①创造想象;②重现场景;③互相点评。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这辩论双方到底是以什么语气来对话的。

明确:第一句,要读出庄子悠然自得、愉悦的语气;
第二句,是无疑而问,显然惠子认定庄子不可能知道“鱼乐”,因此要读出惠子问中带着肯定,甚至是有意刁难的,咄咄逼人的语气;
第三句,庄子不正面回答,而是以问对问,要读出庄子针锋相对但又从容
不迫的语气;
第四局,惠子前半句是一个让步,后半句则以庄子的逻辑发起气势汹汹的
反攻,最后的“全矣”则表现出一种胜券在握的得意,要读出语气的变化;
最后一句,庄子依然不正面回答,而是将辩论拖回原点,然后巧妙地偷换
概念,一击制胜,语气依然是缓和、冷静、从容。

我们可以发现,庄子与惠子他们的语气其实是很有差别的,归纳一下,庄
子的语气悠然缓和、从容不迫,惠子则比较气势汹汹、步步紧逼,这是为什么
呢?这和他们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惠子对于事物更多的是寻根究底的求真态度,因此他步步紧逼的语气正与
他对事理本源的寻根究底相契合,而庄子则不同,他追求的其实是一种美感。

三、“知”之趣
1.课文变形,理解庄惠两个半回合辩论中的观点和理由的不同。

2.激情辩论,体验庄惠两个半回合辩论中的思想和态度的不同。

(“知与不知”的辩论)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1.二人辩论了很久,你认为在这场辩论中谁占据了上风?
探究①:从故事本身看,庄子占据了上风。

结尾处,在惠子巧妙援引庄子的反
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不过他却又
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

所谓偷换概
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在哪里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探究②: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

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说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2.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一妙在换角度思考问题。

从逻辑上说,惠子本来不肯定庄子是否知鱼之乐,
且有不知鱼的快乐的意思,而庄子却说惠子已经说过,知道他是知道的,能够
说是扭曲了惠子的愿意
二妙在转换问题的角度。

“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把惠子“你怎么知道鱼的
快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在逻辑上能够说是偷
换概念的诡辩,是答非所问。

这正展示了庄子善用语词上的巧妙在逻辑上回避
了矛盾的机敏。


四、“知”之境
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谈谈你的理解。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本文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论辩,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论辩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再读课文,涵咏体味,感怀庄子的“鱼游人生”的境界。

写作特色
(1)精彩的论辩艺术。

通篇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一句接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

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小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论辩过程辩论过程笔调轻松、闲适,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的诗意。

五、“知”之续
课外阅读鲍鹏山的《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写读书心得。

板书设计: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安知鱼之乐
庄子巧辩、尚美、超然惠子力辩、求真、拘泥
作业设计1、抄写原文、整理单双音节词语、译文。

2、背诵默写本文。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