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在于中国特性_也谈英国学派及其他

合集下载

英国学派如何理解中国和平崛起——专访英国科学院院士、伦敦经济

英国学派如何理解中国和平崛起——专访英国科学院院士、伦敦经济
至少已经形成 分散 这表 明 . 我们不应 把 目光 会 正 在 得 到 稳 固 .
洲 的权 力 优 势 不 是 很 明显 . 它 世纪 后半 叶 日本 的崛起 也 有其
与外 部 大 国打交 道 时甚 至还 低 历史意义 。所 以 , 随着现代化 的
人一 等 。而 . 在成 长为民族 国 扩展 .核 心 国家可 能会 继 续增
家并且历经工业革命之后 . 西 加 . 边 缘 国家 似 乎 确 定 会 有 所 减
2 01 5 . 1 0  ̄ 1 ' 下 ◆ 领 导 文 萃 7
英国 学派 与大 国关 系研 究 领导 文萃 : 英 国学派如何认
人们印象 中还是 大致如此
扎卡里亚所谓“ 非西方 的崛
识 当代大 国关系的变迁 与革新? 起” .对理解 当代 国际秩序变迁
巴里 ・ 布赞 :在我 看来 , 当 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化是一 场多
传统意义上的超级大 国。
全球市 场以及外部 资源 . 无疑 等
无 中心 的全 球 化具 有 某些 同于放 弃 大 国地 位 基 于这 一
基本特征 . 可 以视 为当代大 国关 点 . 即可 以理 解 当代大 国关 系变
系状态变迁 的主要 内容 。 首先是 迁的真实性 与进步性 第 四点与 国家 问权 力与 地 位 的分布 趋 于 第 三点有关 . 我是说 当代 国际社
任 哥 本 哈根 大 学 、 吉林 大 学荣 誉 教 授 、 哥 本 哈根 和 平 研 究所项
主任 等 。 曾任 国际研 究 协会 副 主席 、英 国国 际研 究学会 主 席 、
国 际关 系杂 志》 编 委 等职 。在 国际知 名期 刊发 表 论 文数 百篇 . 论 } 《 人、 国 家 与恐 惧》 《 无政 府 状 态 的逻 辑 》 《 地 区安全 复 合 体 与 国 结构》 等。

历史学家与情报研究情报史英国学派的传统与变迁

历史学家与情报研究情报史英国学派的传统与变迁

历史学家与情报研究——情报史英国学派的传统与变迁周桂银情报史长期以来一直是历史学家所说的“被遗忘的一面”,〔1 〕特别是被军事史家和外交史家所遗忘的一面。

1973年之后,随着英美等西方国家情报档案的相继开放,职业历史学家们开始涉足情报史研究。

在英国,一些历史学家围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情报战这一核心领域,建立起情报史研究园地,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就,填补了史学研究的空白,从而形成了情报史研究的英国学派。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英国学派形成的背景、代表人物的主要学术成就及其研究特色,指出情报已成为当代国外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该学派的形成有助于推动历史学家更完整、更准确地把握现代世界史特别是国际关系史的发展历程。

一情报史成为“被遗忘的一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历史学家本身所怀有的偏见。

80年代之前,英国职业历史学家要么是完全忽视情报在历史上的作用,要么是认为情报对外交和战争的影响无足轻重。

这种态度影响了一大批史学著作。

如大历史学家泰勒的(1914—1945年的英国史》,对情报在战争进程中的作用,仅一笔带过。

〔2 〕历史学家这种忽视情报及其作用的做法造成的严重后果,一是影响了历史学家完整而又准确地把握历史,如情报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决策和战役进程的影响,在1973年“超级机密”的档案解密之前,史学界的普遍看法是作用有限;二是有的史学著作即使是提到情报,也是语焉不详或错误百出,特别是在英国情报机构的组成问题上混淆不清。

第二个原因是职业历史学家不想涉足情报研究。

长期以来的情报著作大都是谍报小说,人们在心理上已将情报题材的书归于街头文学之列。

这使得历史学家对情报研究退避三舍。

情报史研究较为薄弱的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历史学家们缺乏全面而又完整的档案文件。

1973年,英美等国公布了一些情报档案,但大部分历史学家认为这些材料是极为有限的和片面的,这有碍于历史学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3〕因此,历史学家涉足情报研究面临着两个问题。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英国学派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英国学派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英国学派发表于 2011-10-25【摘要】近年来,人们对国际关系理论中是否存在所谓的“英国学派”(English Shool)、英国学派的主要理论特色以及它对当前国际关系理论争论的建设意义都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有些学者认为,纵然英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界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并不是一个学派。

对存在英国学派持肯定态度的学者,则认为在很大程度上作为一门实用型学科的国际关系学存在“英国学派”。

其主要代表是,马丁·怀特和赫德利·布尔。

【关键词】“英国学派”争论在众多的社会科学领域中,国际关系理论是一门比较年轻而又十分活跃的学科。

而通过对“英国学派”的研究基本上可以探寻整个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轨迹。

英国学派又称英国国际社会学派,是二战后在英国逐渐衍生发展起来的一支独立于美国国际关系学界影响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

近年来,对于国际关系理论当中是否真正存在着“英国学派”,以及如何看待它都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但是,无可置疑的是,无论如何定义“英国学派”,以及尽管它的开拓者与奠基者如马丁·怀特、赫德利·布尔等更多的是将视野局限在欧洲,但是“由于他们集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远比其他研究方法更加广阔(broader)和“互相交织”(embracing)的框架以及研究前景(agenda)”,(1)因此对英国学派的研究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性。

再者,由于在国内很少有学者专门讨论该学派,所以它又具有很强的紧迫性。

一对英国学派的争论近年来,人们对国际关系理论中是否存在所谓的“英国学派”表示了怀疑。

他们认为作为社会科学的国际关系理论不存在所谓的国别问题,否则就不能称为“科学”;另外,有些学者还认为,纵然英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界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并不是一个学派,“因为一个学派的建立需要大致相同的历史研究理论与方法,以及共同的学派领袖、组织机构、刊物和学术传承,如兰克与年鉴学派。

”(2)而所谓的英国学派显然不具备上述条件。

比较文学马工程教材重点整理

比较文学马工程教材重点整理

比较文学马工程教材重点整理第一章比较文学总论本教材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跨越不同国家、不同学科、不同文明的文学比较研究在这种的跨越式的比较研究中,比较文学主要探讨各种不同语境下的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与变异性,它以是实证性影响研究、平行研究、文学变异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研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服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从而推动世界文学共同发展。

1、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学派定义;英国学派定义;中国学派定义(发展)——提出了异质性和变异性的文学可比性观念【我们国家更多的是强调“异”的关注,前两个国家更多的是“同”的关注】2、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比较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最①比较文学的诞生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相伴的世界主义意识直接相关。

②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席卷全欧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和世界主义文学的觉醒,为比较文学的诞生准备了文学土壤。

比较文学的兴起于19世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边缘、交又。

关联学科的出现也有一定关系。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发展【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专业性的独立学科,发端于欧洲。

】·形成期-欧洲阶段→时间:19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部分时间与美洲阶段相重叠)→特征:将比较文学作为文学史的分支,重视研究对象的事实联系。

渊源关系及实证方法。

·转型期-美洲阶段→时间:20世纪40年代——20世纪70年代→以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

·拓展期-亚洲阶段→时间: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东西方文学交往的日益增强,日本、印度、韩国、阿拉伯各国以及中国等东方国家,逐渐成为比较文学研究发展新动向的主力军。

补充:◆中国比较文学→时间:滥觞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特征:继承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理论,形成自觉的学科创新意识。

在方法论上,提出阐发研究,跨文化、跨文明研究和文学变异学研究,突破了原有欧美比较文学学派的传统理论框架,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

江西新干2016届高三第三次周练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含答案

江西新干2016届高三第三次周练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含答案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03年,英美两国决定以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发动战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能够领导两国军队作战的是英国女王和美国的总统B.两国议会(或国会)通过否决战争的议案,英国首相和美国总统都有权否决C.如果两国议会中多数议员反战,坚持战争的英国首相或美国总统必须辞职或解散议会提前举行大选D.如果最高法院判决美国总统在指挥伊战中有违反宪法的行为,总统必须立即下令停止相应行为2.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一书中认为:“唐代铨选人才,有四项考察标准,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四曰判。

对书法的要求,必须是‘楷法遒劲’。

”这表明唐代书法艺术走向鼎盛的原因之一是A。

统治者对书法的偏爱B。

人才选拔制度的推动C。

书法艺术家修养艺术的提高D。

士大夫审美标准的转变3.“一双皮鞋美国货,二块洋钿买来个;三日穿过贼贼破,四穿凉棚洞眼多;五(嗯)看罪过勿罪过,六(落)去还要重买过;七(切)记勿买外国货,八(百)样东西拆烂屙;九(究)竟要买啥个货,十(实)实在在中国货。

"这首宁波话数字民谣直接反映出①美国商品价廉物美②外国商品充斥宁波市场③宁波民众提倡国货④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4.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A.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B.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C.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5.列宁在“四月提纲”里提出了俄国革命任务的转变,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提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二者都主张A、把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B、民族革命是阶级革命的前提C、反帝反封建二者缺一不可D、要用社会革命来推动生产力革命6.现代福利国家制度推行的目的不包括( )A.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B.保障个人和家庭的高收入C.保障经济运行的安全D.保障所有公民能享受到公认的高标准的社会服务7.美国参谋长联系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说日本“这个曾是敌国的国家,对我国来说不仅是太平洋上最强大的堡垒,而且作为太平洋战争胜利的果实,是留在我们手中唯一有价值的地方.”二战后日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A.成为美国的最大商品市场B.成为遏制苏联、中国的前哨C.为美国提供廉价劳动力D。

_中国人的特性_百年掠影

_中国人的特性_百年掠影

势, 可谓出口成章, 娓娓动人, 使听众永无倦 古老文明。不过, 这一古老文明仍有一些方面
容。 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大演说家。 及到与 应受到我们的同情与尊重。 在即将到来的文
他接触谈话, 则又发现他不只风趣横生, 且极 明竞争中, 西方基督文明将不得不在这一富
和霭可亲, 待人诚恳; 总而言之, 他是一个使 人敬而爱之的长者。”②史密斯逝世后, 美国
京, 5 月进入公立学校学习英语பைடு நூலகம்一年后因经 济原因改入师范学校。 1879 年考入庆应义
努力下, 美国国会终于通过将庚子赔款退还 塾。1881 年 9 月, 担任爱知中学校长。在涩江
中国的议案。美国的行动, 后来为其他几个国 保求学过程中, 始终以“深穷英语”为志。 从
家所仿效, 均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 1890 年 1 月 起, 涩 江 保 开 始 出 版 译 著, 至
起听众的注意。在他讲演的时候, 带些山东的 止我们西方人自由进入这一帝国内地的障碍
口音, 声调或高或低, 或长或短, 极变化之能 被扫除后, 西方基督文明将会发现, 展现在它
事, 且好引用古今格言, 民间谚语, 全身随时 面前的并不是一个野蛮的、尚未开化的世界,
都是表情, 往往双手同时以指作声, 助其语 而是一个在许多方面衰弱不堪、弊病重重的
⑥ 详见俞芳《鲁迅先生的母亲谈鲁迅先生》,《新 文学史料》1979 年第 4 辑。
⑦ 详见《朝花夕拾·琐记》。 ⑧ 周作人《鲁迅的青年时代·改名树人》。 ⑨ 《江南陆师学堂招募章程》,《时务报》第 43 册
(1897 年 10 月 26 日)。 βκ 《周作人日记》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初六。 βλ 《周作人日记》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九
《中国人的特性》百年掠影

2024年贵州省高考历史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4年贵州省高考历史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4年贵州省高考历史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据《尚书·洪范》载,王"有大疑",除问于卜筮外,还须询及卿.七.庶人的意见.只有"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这反映了( )A.君主专制受到削弱B.共和行政影响深远C.监督机制较为完善D.原始民主遗风尚存2.如图为江苏睢宁县出土的汉代画像砖,画面可见田间耕作场面,一农夫扶犁扬鞭呵牛耕田,近处一儿童提篮播撒种子,远处一农夫挥锄松土,一人挑担送水送饭;画面右侧停放一辆运送肥料的牛车.该画像砖可用于研究( )A.多种经营方式的兴盛B.租佃生产关系普及C.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D.封建剥削较为沉重3.唐中后期,刘崇望及其兄弟四人登进士第,其"昆第四人同幕府,世以为才"的美谈广为流传;北宋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父子"文章擅天下",其"一门三进士"的佳话为后世所景仰.这反映了( )A.科举入仕成为风尚B.选官被舆论操纵C.世家大族垄断官途D.贵族政治的弊端4.《东京梦华录》记载:"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以东街北曰潘楼酒店,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服书画珍玩犀玉."这说明北宋开封(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B.商品经济繁荣C.市镇商业功能凸显D.经济重心南移5.明末清初不少思想家主张"勿事空言",注重"事功"实践.如顾炎武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任.王船山也呼吁:"匡维世教以救君之失,存人理于天下者,非士大夫之责乎?"据此可知,这些思想家( )A.倡导经世致用B.承袭陆王心学C.抨击君主专制D.提倡个性自由6.1900年6月21日清廷发布对外宣战诏书,南方督抚拒不承认.五天后,上海道台与各国领事举行议谈,双方均承认"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为主".这( )A.推动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联合B.体现了清政府外交的灵活C.遏制西方侵略势力深入发展D.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7.1916年,李大钊大力提倡英式民主政治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相结合的"民彝民主".1917年7月,他又发表文章认定资本主义文明"当入盛极而衰之运",并指出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确信"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这一转变( ) A.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B.体现了对国家出路的新探索C.促进了国人民主意识的觉醒D.推动了五四运动的深入发展8.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并承认了少数民族的自决权.自由权.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关于苗瑶民族中工作原则的指示》确定了民族平等团结这一根本原则.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贯彻了民族区域自治原则B.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重视调动少数民族积极性D.探索工农民主政权建设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女工人数从21.8万人增加到28.5万人.在纺织业中,女工占比高达56.02%,涌现出大批优秀女工担任车间.科室领导,如上海国棉一厂织布女工史小妹在生产中表现优异,被提拔为副厂长.这反映了( )A.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B.经济建设推动了社会风气的改变C.妇女开始享有被选举权D.女性成为工业化建设的主导力量10.1993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接见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代表时指出:"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各项配套改革.首先要处理好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处理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技术创新机制的关系."这一论断( )A.表明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并不断完善B.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C.体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践行D.反映科教兴国战略成为普遍共识11.赫梯常通过国家行政力量的干预,将具有民俗习惯的节日活动规范化和礼仪化,即"因俗制礼".在基拉姆节日中,参加者的等级身份有严格的限制,他们的活动也遵守严格的等级规范,"因俗制礼"旨在( )A.确立和巩固封君封臣制B.加强不同区域间的交流C.规范等级秩序强化王权D.增强各地区的文化认同12.7世纪中叶,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权的律令制国家,将贵族的私地私民均收归国有,行班田收授之法,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所授之田不准买卖;若受田者死亡,田地由国家收回.该措施( )A.推动了庄园经济发展B.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C.强化了天皇专制统治D.削弱了幕府的经济基础13.18世纪,"设计""秩序""自然法则"等词汇被逐步引进并深入推广到基督教信仰领域;"批判"成为基督教思想领域,特别是《圣经》研究领域内的热门词汇.这一现象说明( ) A.启蒙思想得到普遍关注B.科学实用价值得到认可C.理性精神影响宗教神学D.民众宗教信仰遭到削弱14.墨西哥卡德纳斯政府分别于1937年和1938年将外国垄断组织控制的铁路.石油企业全部收归国有,还取消了过去给予外国人的450多万公顷土地的租让合同.这一做法( ) A.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B.使得世界殖民体系动摇C.属于社会主义改革的范畴D.推动民族意识开始觉醒15.1921年10月,苏俄恢复了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被取消的国家银行,同时在全国开始组织信贷机构,进行贷款与存款业务.这一做法旨在( )A.保障经济发展所需的货币流通B.通过金融改革来建立工农联盟C.提供迅速实现工业化所需资金D.吸纳民间过剩资本以稳定货币16.特别提款权(SDR)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支持创造的一种重要的国际补充储备资产.SDR篮子构成权重由各货币在世界贸易和金融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决定.如表为21世纪以来SDR货币篮子构成权重(%)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 )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2年美元454441.941.7343.38欧元293437.430.9329.31日元15119.48.337.59英镑111111.38.097.44人民币一一一10.9212.28A.美元已丧失货币主导地位B.世界多极化趋势愈加凸显C.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解体D.世界经济新秩序亟待建立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汉时期今贵州大部分地区已纳入中央集权制度统一的郡县体制,但所设郡县只不过是中央王朝的政治和军事据点,而广大地区仍为当地土著民族的上层直接统治,实为"郡国"并存.……隋文帝统一全国而对今贵州大部分地区则鞭长莫及,唐代实行羁縻州制而使这里变为经制州.羁縻州和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并存的"三管齐下".——摘编自黄才贵《独特的社会经纬——贵州制度文化》材料二元代在今贵州一概取消地方民族政权并改羁縻州峒制,通过以地势分属的四川.湖广和云南3个行省,全面推行土司制.明代在今贵州境实行"土流并置,军政分管"的政策,卫所和土司各有辖地,互有分工,卫所管军户,土司主要管理当地少数民族.卫所插入土司地区,控扼军事要道,并以此为据点,逐渐实行"改土归流".清代在贵州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将各长官司置于府.州.县的管辖之下,或增设副司以分其权,或收为土舍.土弁听流官调遣,许多土司已是名存实亡.——摘编自黄才贵《独特的社会经纬——贵州制度文化》(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至唐时期贵州地区边疆治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汉至唐时期相比,元代以后贵州地区边疆治理的变化,并说明其意义.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格劳秀斯(1583~1645),荷兰著名的法学家之一.代表作《海洋自由论》和《战争与和平法》等凝聚着他的法学思想.他在《海洋自由论》中主张荷兰拥有本国的海事权利,葡萄牙以及任何其他国家都没有独占东印度群岛航行.渔业和贸易的权利.他在《战争与和平法》中认为,主权是国家存在的原则,他国不得干涉;战争在无政府国际社会不可避免,但应当受到限制,其目的道德与否非常关键;国家间应有共同的道德标准和法律规范来约束各国行为.格劳秀斯的国际法思想对现代国际法的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贸易法产生深远影响.——摘编自卢玮《战争与和平法:格劳秀斯国际思想的法律表达》等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后,英国学派则更看重国家主权的存在,认为国际法并非每时每刻都能得到运用的秩序手段;1999年,剑桥学派塔克则认为格劳秀斯为东印度公司和荷兰发动战争的权利进行辩护是出于利益的考虑,并非出于"正义战争"的理由;2006年,神学派系杰弗里提出了颠覆性的解读,她认为格劳秀斯在关键时刻表现出虔诚基督徒惯有的和平主义倾向,包括反对正义战争.——摘编自张云雷《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格劳秀斯与格劳秀斯传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格劳秀斯提出国际法学说的时代背景.并简析其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关于格劳秀斯国际法学说的学术争论进行评析.19.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清代中叶之前国家的边界大多模糊不清,近代中国转变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后,遇到与国外边界产生纠纷的情形.直到清末,清朝才逐渐注重以科学的经纬度来测绘精确的边界地图……鸦片战争后,晚清国家已岌岌可危,文祥等人认为影响国家安危的原因在于中国"在内无深知洋务之大臣,在外无究心抚驭之疆吏",主张"驭外之端"为保证国家安全的第一要务.比文祥视界更清晰的,则是梁启超.郑观应等人.在梁启超看来,国家安全与否,并非富国强兵而获得物质财富和先进技术,而在于"新民","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甲午战争之败与庚子事变,虽然逼出了清末新政,但清朝主要政体并无改变.皇权无法彻底放弃专制而建立近现代国家安全体系,传统的"国家安全"已摇摇欲坠.1912年初,清帝国"安全体系"彻底崩溃.——摘编自张永攀《从先秦"王畿"到近代民族国家》材料二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际,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有着刻骨铭心的认识.党的百年国家安全思想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建党到改革开放,遵循以军事为核心的国家安全观,其中从建党到建国的28年间,军事革命是党的国家安全思想的核心;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党确立了以军事建设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思想,强调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经济建设服务于军事安全.从改革开放开始到十八大,党的国家安全思想的核心是发展,经济建设成为国家安全的基础.党在十八大以来创立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国家安全贯穿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引领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摘编自肖晞.王一民《中国共产党百年国家安全思想发展析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三.论述题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华文明强大的创新性,形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样态.从源流上来看,中华民族自始便是多元的,民族文化间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的常态.博采众长.有容乃大,是中华文明诞育之时便携带的文化基因.正是在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互联.重构融合中,打破了原生性民族的封闭性.保守性和落后性,不断促进中华大地多元民族群体的交流融合,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19世纪中期,中华文明在挫折磨难中加速向现代文明转型发展.一方面,我国面临着内部社会矛盾激化的挑战;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为基础的西方文明极大冲击了中华传统文明.在反复实践中,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被重新激发出来,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上了向现代民族.现代国家以及现代文明的全方位转型之路.——摘编自朱军.张兰《论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历史相关知识,就"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自拟论题,从整体或局部任一角度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不得抄袭材料中的案例)参考答案:1.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君主决策受到卿.士.庶人的约束,体现了原始民主遗风尚存,D项正确;君主专制产生于秦朝,与材料所述的先秦时期不符合,排除A项;共和行政指的是西周时期,且材料没有涉及对后世的影响,排除B项;"较为完善"无法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朝时期,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分工配合,运用多种生产工具进行劳动耕作,采用施肥等技术以提高粮食产量,这体现了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描绘了农业田作生产,没有体现林业.渔业等其他经营方式兴盛,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租佃关系的相关信息,况且"租佃关系普及"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无法推断国家.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程度,排除D项.故选C项.3.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刘崇望兄弟四人与三苏均实现了"进士及第"的目标,体现了读书人对科举入仕的追求,世人也对此类佳话颇为感叹,体现了社会舆论对于科举话题的关注,A项正确;唐宋时期的选官制度为科举制,其依据主要是才学,排除B项;唐宋时期的选官制度为科举制,打破了此前九品中正制下士族对于官途的垄断,排除C项;秦朝以来,官僚政治已经取代贵族政治,排除D项.故选A项.4.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北宋都城各类商品云集,市场交易规模大,商业经营时间较长,体现了商品经济繁荣,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府重农政策的转变,排除A项;材料描绘的是北宋的大都市汴梁,而非市镇,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北方城市的繁荣,没有体现南方的城市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5.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明末清初不少思想家主张‘勿事空言’,注重‘事功’实践"以及顾炎武.王夫之的主张,可知他们均主张经世致用,A项正确;根据材料"主张‘勿事空言’"可知这些思想家反对空谈心性,与陆王心学相悖,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抨击君主专制和提倡个性解放,排除C.D两项.故选A项.6.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0年(清朝).根据材料"清廷发布对外宣战诏书,南方督抚拒不承认.""上海道台与各国领事举行议谈,"和所学知识可知,"东南互保"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说明这时期清朝面临着统治危机,D项正确;中外反动势力在太平天国运动时已有联合,不是此时开始的,排除A项;材料体现地方势力已有离心之势,而非外交灵活的表现,排除B项;此举未能遏制列强侵略势力深入,排除C项.故选D项.7.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李大钊由向西方学习到推崇俄国.学习马克思主义,体现了李大钊对国家出路做了新探索,B项正确;材料内容是李大钊从提倡英式民主到主张"以俄为师",并未涉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式创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主的内容,排除C项;此时五四运动尚未开始,排除D项.故选B项.8.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41至1934年的中国.根据材料"规定并承认了少数民族的自决权.自由权""确定了民族平等团结这一根本原则",可知,土地革命时期,党中央及其领导的军队颁布了一系列民族工作政策文件,强调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说明中国共产党重视少数民族并充分调动其革命积极性,C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祖国的统一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相结合的原则,保证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充分实行自治权的原则,保持民族团结的原则.此时尚未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原则,排除A项;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而非民主政权建设,排除D项.故选C项.9.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工业建设中女工数量增加,推动了"男女平等"等观念的传播,推动了社会风气的改变,B项正确;材料主要描述女工在工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没有涉及政治方面,无法推导出"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排除A 项;材料反映了经济建设推动了社会风气的改变,材料未能体现"妇女开始享有被选举权",排除C项;"主导力量"程度过重,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0.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3年(中国).论断内容根据中国生产力水平和经济体制发展情况来制定发展策略,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践行,C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改革的目标,材料所述的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未确立,排除A项;论断的内容不涉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仅为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论断,但是否成为普遍共识,缺乏证据,排除D项.故选C项.1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赫梯.根据材料"在基拉姆节日中,参加者的等级身份有严格的限制,他们的活动也遵守严格的等级规范"和所学可知,通过将具有民俗习惯的节日活动规范化和礼仪化,赫梯统治者能够借助节日活动来强调社会等级和秩序,同时加强王权的权威性和影响力,C项正确;封君封臣制是西欧中世纪封建政治制度,与赫梯时空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参加者的等级身份和相应规范,"加强不同区域间的交流"和"增强各地区的文化认同"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D项.故选C项.1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7世纪中叶(日本).材料反映大化改新期间,日本向封建社会过渡,土地政策发生变化,与封建制度建立相适应,B项正确;庄园是一种土地较为集中的经营模式,材料体现将土地分给农民,不能体现庄园经济,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土地政策变化,无法得出天皇专制统治,排除C项:材料所述时期,日本还未建立幕府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1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世界).据材料"设计""秩序""自然法则""批判"等词汇推广到基督教信仰领域可知,欧洲启蒙运动期间,18世纪基督教思想具有理性化趋向,C项正确;材料体现基督教信仰打上了启蒙思想的烙印,未体现其得到普遍关注,排除A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设计""秩序""自然法则"等词汇被逐步引进并深入推广到基督教信仰领域,但材料并未提及科学研究的实用性得到人们的认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宗教神学研究的理性化趋向,这并不会削弱民众的宗教信仰,排除D项.故选C项.14.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37年和1938年(墨西哥).据题干"将外国垄断组织控制的铁路.石油企业全部收归国有"等内容可知,墨西哥政府的这一做法沉重打击了英美帝国主义的统治,壮大了墨西哥的民族经济,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题干所述做法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墨西哥的统治,但是并不能扩大为"动摇世界殖民体系",排除B项;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不属于社会主义改革的范畴,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墨西哥的民族意识在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过程中已开始慢慢觉醒,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15.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年(苏俄).据所学可知在该时期,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在该政策的指导下,政府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据此可知,题干所述做法的目的在于保障经济发展所需的货币流通,A项正确;在十月革命过程中,苏俄就已经建立了工农联盟,排除B项;结合所学,迅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斯大林所提出的目标,排除C项;在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程中,民间的资本已被消耗殆尽,不会出现过剩民间资本,排除D项.故选A项.16.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21世纪以来(世界).据材料表明美国经济霸权虽有一定削弱,但未有根本改变,世界经济新秩序亟待建立,D项正确;"美元丧失货币主导地位"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表中欧元.日元.英镑比重有所下降,而美元比重变化不大,无法推出世界多极化趋势愈加凸显,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已于20世纪70年代解体,排除C项.故选D项.17.(1)特点:管理较为松弛;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多种管理方式并用.(答出两点即可) (2)变化:从元朝土司制度.明朝"土流并置"到清朝"改土归流"中央政府管理加强;实行行省制,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意义: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贵州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

中国文化名家对中国、法国、美国、英国文化特征区别的总结

中国文化名家对中国、法国、美国、英国文化特征区别的总结

中国文化名家对中国、法国、美国、英国文化特征区别的总结对于中西文化,在具体事例上,我们不免会发现许多差异之处,例如:别人赞扬时,中国人谦虚西方人感激;做饭做事,西方人总是弄清几斤几两几时几刻,中国人多用少许、片刻之类的词;餐桌上,中国人劝客人多吃多喝,西方人则尊重客人个人权益,不督促不强求;烹饪上,中国人注重色香味等菜肴的形式美感,西方人更多注重食物的营养;中国人吃饭时围成一桌共同吃,西方人则将食物分成每人一份;美术上,西方人求真,中国人求神;等等。

中国人实践含蕴理性西方人理性指导实践。

所谓理性,指人用正常的思维对事物进行思考后做选择,能够说理性就是逻辑在具体事物上的应用。

而逻辑的总结在于我们先验的思维本事和经验的总结。

实践是广义的行为和做事。

大致的,理性指导实践要求西方人凡事以事实为重,以逻辑为准则,以概念为单位,一个体为本;实践含蕴理性要求中国人凡事以和气为重,以实际具体情景为准,以感性认识为美。

中国人有服从性,西方人重视自由平等等。

西方和中国的原始社会是没什么差别的,人口很少,生产力水平低,生产资料公有制,以亲族关系为基础,对社会的控制则靠传统和家长来维系。

但之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产品的剩余,贫富分化和私有制,共同分配和共同劳动的关系被破坏,被阶级社会所代替的时候,中西两方的社会就有不一样了。

阶级社会以奴隶制社会为主。

世界各地奴隶制国家的统治形式不尽相同。

东方的奴隶制国家实行君主制,全部的国家权力在形式上属于世袭的君主。

西方的希腊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主要由奴隶主和自由民参加的“人民大会”选举和抽签产生公职人员。

古罗马和斯巴达实行贵族制,贵族组成的元老院(古罗马)和长老会议(斯巴达)掌握重要权力。

抑或是其他的一些制度。

对这种制度的不一样作原因上的思考,我们显然看到了地理环境在其中的作用。

欧洲的古礼貌多处地中海沿岸,其特点是岛屿众多,充斥着海岸线,而各岛屿上的劳动产品容易有地域局限性,于是人们较喜欢于各个岛屿或半岛之间进行原始的经济贸易,地中海平静的水面恰有利于航海的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第1期关键在于中国特性———也谈英国学派及其他任 晓(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中图分类号】 D8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9550(2009)01-0069-04 张小明教授在《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2008年第5期中撰文对与英国学派①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一些澄清,提出了他的看法。

笔者拜读之余,觉得除了一处地方外,其余皆清晰准确,逻辑严密,行文晓畅,不会引起什么误解。

笔者所说的这处地方在该期杂志第79页,称“英格兰学派”的思想鼻祖是查尔斯・曼宁(C.A. W.Manning)。

②从前后文看,张教授可能是引用彼得・威尔逊的话,不是他本人的看法。

但尽管如此,这还是可以讨论的。

曼宁于1894年出生于南非, 1914年来到英国,学成后长期(1930~1962年)任教于伦敦经济学院(LSE),期间曾担任国际关系系主任,其代表作为《国际社会的性质》,此书1962年初版,1975年出了一个新版。

③当时,年届80岁的曼宁为新版书写了一个长篇序言。

但此书大约可以说是一本“怪书”,风格迥异于别的国际关系著作。

出版者也说这是一本“不寻常的书”,它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它的“新颖性和非正式性”,如讨论国际伦理应用、国家的本体论地位、政治信念中迷思的作用以及法律承诺的解释等。

实际上,曼宁与我们通常所了解和理解的“英国学派”关系不大。

英国学派源起于1958年开始形成的英国国际政治理论委员会(B ritish Comm ittee on the Theory of I nternati onal Politics,注意这里用的是“B ritish”而不是“English”,但并无损于什么)。

④正是这个委员会的活动,开创了一个重要的学派,也就是我们通常了解的英国学派。

其中发挥引领作用的要数赫伯特・巴特菲尔德、马丁・怀特及赫德利・布尔三人。

巴特菲尔德是剑桥大学近现代历史教授、杰出的历史学家。

洛克菲勒基金会对该委员会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与他有关。

随后巴特菲尔德联络了怀特。

怀特当时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和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工作,但时隔不久即转往萨塞克斯大学任欧洲史教授。

后来他们又罗致了爱尔兰外交史学家德斯蒙・威廉斯、苏格兰道德哲学家唐纳德・麦金农和军事史学家迈克尔・霍华德等人。

英国国际政治理论委员会的重要成员还有亚当・沃尔森———一位学者型的资深高级外交官,他于2007年8月21日在英格兰去世,享年93岁,大约是委员会成员中最长寿的一位。

沃尔森对英国学派的成长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的作品似乎还未得到中国学者应有的重视。

⑤巴特菲尔德、怀—96— 学术争鸣①②③④⑤张小明:《英国学派还是英格兰学派?》,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5期,第78~80页。

张小明:《英国学派还是英格兰学派?》,第79页。

C.A.W.Manning,The N ature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First published by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 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and G.Bell and Sons L td,1962;Reissue published1975by the Mac m illan Press L td.Ti m Dunne,“A B ritish School of I nternati onal Relati ons,”in Jack Hay ward,B rian Barry,and A rchie B r o wn,eds.,The B ritish S tudy of Politic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Oxf ord:Oxf ord University Press,1999.例如,中国学者研究英国学派较为系统的一本书是《开放的国际社会———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英国学派》,该书就没有关于沃尔森的专章,参见陈志瑞等编:《开放的国际社会———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英国学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沃尔森曾与布尔共同主编了《国际社会的扩展》(1984年)一书。

他的个人著述包括:《第三世界问题的性质》(1968年)、《宗教及政治中的宽容》(1980年)、《外交:国家间的对话》(1983年)、《国际社会的演变》(1992年)、《独立的局限》(1997年)以及《霸权与历史》(2007年)。

特、沃尔森和布尔四人先后担任了这个委员会的主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查尔斯・曼宁不是英国国际政治理论委员会的成员,也未发现他参加过委员会的活动,或应邀为委员会集体撰写的著作撰稿。

其代表作书名中虽有“国际社会”一语,但该书有明显的特异性。

不知是否与此有关,看不出它对英国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鉴于此,笔者认为,不应把曼宁视为英国学派的“思想鼻祖”。

但这一点,在张小明教授的文章中只是不经意地提到而已。

他的文章着重要阐明的是,由于英国学派(准确地说应称为“英格兰学派”)不是以国家为名称的,因此,由“英国学派”而生发出“中国学派”的提法是不妥当的,是由于把“英格兰学派”误称为“英国学派”而造成的,作者还引用巴里・布赞的话加强之。

笔者觉得,这一问题可以进一步讨论。

根据笔者的阅读所及,“中国学派”的提法较早是北京大学的学者梅然和笔者本人开始使用的。

梅然在2000年发表于《国际政治研究》的文章———《该不该有国际政治理论的中国学派?———兼评美国的国际政治理论》———中说,“我认为,中国的国际政治理论研究者应力求使自己的研究体现出创造性和独立性,以求建立‘国际政治学的中国学派’”。

因为,“如果美国的理论的确科学、合理、全面,那么它独占鳌头倒也无妨,可事实是这些理论并非如此。

实际上由一国把持一个学科也根本不可能是有利于该学科发展的正常现象”。

打出“中国牌”,“就是要凸现出当前全球国际政治学界的不合理状况,要强调对这种状况进行变革的意义”。

①笔者本人在同年发表于《欧洲》的一篇文章中说,“中国的学者一定要有一种志向,一种创新意识,要致力于建设中国人自己的理论观点和理论主张,进而至于理论系统,因此我比较赞成提出形成‘中国学派的国际关系理论’”。

但“建立中国的理论,并不是要刻意追求与西方理论的对立,为了求不同而不同,而是说中国人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不要拾人牙慧;要有自己的学说,不要总是跟着别人走。

一言以蔽之,要有我们中国的理论贡献”。

②今天来看,这些话大体上还站得住脚。

迄今为止,对“中国学派”问题进行了最详尽阐发的是外交学院的秦亚青教授,他200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了《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问题与中国学派的生成》一文,产生了广泛影响。

该文最主要的观点是,中国学者在国际政治研究问题上一直有着建立中国国际政治学派的意识。

但大都是在考虑思想渊源和思维模式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很少意识到核心理论问题的重要意义,因此很难产生一个理论硬核,进而发展成为一个中国学派。

那么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核心理论问题是什么?他认为,中国和平融入国际社会可以是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应该在这一问题框架内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构建具体的研究议程。

“有了对核心问题的自觉,我们才能具有理论的目的性自觉,这是建立中国学派的必要条件。

”③此后秦亚青又著文,认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生成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

④现在且让我们假定,如果世上根本就不存在“英国学派”,那么“中国学派”一语是否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呢?我认为,其实不然,它的存在仍然有其意义。

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人要做出具有足够创造性的工作,赋予“中国学派”以实际的内容。

还有的学者说,未闻以国家名字来称呼的学派,其实也不见得,比如经济学中就有以米瑟斯等人为代表的“奥国(奥地利)学派”。

⑤正如谁都不会认为奥国学派包括了奥地利的所有经济学家一样,人们也不会认为所有的英国国际关系学者或理论家都可以总括到英国学派这个“屋顶”之下。

相反,这样一个称呼通常总是指在某个特定国家生活、工作并从事学术活动,学术旨趣相同,学术观点接近,发表了创造性的学术成果,产生了较广泛影响的学术群体。

“中国学派”的提法出现后,引起了一些注意,也引发了一些不同意见。

如苏长和认为,“在学科—07— 关键在于中国特性①②③④⑤梅然:《该不该有国际政治理论的中国学派?———兼评美国的国际政治理论》,载《国际政治研究》,2000年第1期,第63、65页。

任晓:《理论与国际关系理论:一些思考》,载《欧洲》,2000年第4期,第24~25页。

秦亚青:《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问题与中国学派的生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第175~176页。

秦亚青:《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生成的可能和必然》,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3期。

[奥]路德维希・冯・米瑟斯著,韩光明等译:《自由与繁荣的国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尤其见“中文版前言”及汉斯-海尔曼・赫伯的《路德维希・冯・米瑟斯与自由主义》一文。

 2009年第1期发展的初始阶段,过分以国别来强调学科的对立含义,非但无助于所谓‘学派’的产生,相反倒有可能使自家学术研究陷入不必要的情绪化的‘门派’之争,于学科的健康发展不利”。

①石斌则认为,“‘中国特色’虽然并非学术用语,如果撇开意识形态联想,在一般意义上使用未尝不可。

如果要抠字眼,‘中国学派’的提法未必就很准确……不过名称并不要紧,关键是人们赋予它怎样的内涵”。

②石斌本人则使用了“中国式探索”一语。

笔者认为,围绕这一问题的讨论是十分有意义的,是中国国际关系学界自我意识增长的一个鲜明表现,其中孕育着产生中国的理论论述的可能性。

笔者在这里强调的是可能,而非必然。

我对“必然”更为谨慎一些,因为它需要一个转换的过程,一个创造的过程,中国理论是不是会出现(假定现在还没有,但这个假定未必确实),最终要取决于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功。

同时,我也愿意接受中国国际关系学领域应该有多个学派的观点,越是有多个学派相激相长,学术的发展就越是能够得到促进。

健康的学术论争在中国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学术论争的结果不应是一方获胜,另一方失败,而应是各方都得到促进和发展。

但接受多个学派,仍然不表明“中国学派”一说无意义或不成立。

笔者认为,它至少可以起到某种促进的作用,增强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理论工作的自觉性和自主意识。

关于这场讨论,笔者曾用英文撰有一文。

③为了谨慎起见,特地在文章题目后加了一个问号。

这篇文章引起了外国同行(如哥伦比亚大学的杰克・斯奈德教授和康奈尔大学的彼得・卡赞斯坦教授等)的较大兴趣。

虽然他们不一定同意笔者的观点,对“中国学派”一语有所保留,但他们都认为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界正在进行严肃(seri ous )的探讨和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