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教案(微课版)

合集下载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

2、引导学生体会曲中描绘的意境,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3、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曲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文学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曲中的意象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2)体会作者通过写景抒情所表达的深沉的思乡之情。

2、难点(1)理解曲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感悟作者在简洁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文学的世界里,有一种短小精悍却韵味无穷的文学体裁,那就是元曲。

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去感受其中独特的魅力。

(二)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

他的作品多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洒脱。

《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的代表作之一,被称为“秋思之祖”。

这首曲创作于马致远漂泊异乡之时,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抒发了他内心的孤独、凄凉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曲的意境。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四)研读赏析1、理解曲中的意象(1)提问:曲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学生回答: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2)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意象的特点和所蕴含的情感。

枯藤:干枯的藤蔓,给人一种衰败、荒凉的感觉。

老树:古老的树木,经历了岁月的沧桑,暗示生命的衰落。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增添了凄凉的氛围。

小桥、流水、人家:这一组意象看似温馨,但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却更能勾起他们对故乡的思念。

古道:古老的道路,漫长而崎岖,象征着游子的漂泊之路。

西风:寒冷的秋风,烘托出凄凉的氛围。

瘦马:瘦弱的马,暗示游子的疲惫和孤独。

夕阳:黄昏的夕阳,给人一种落寞、伤感的感觉。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6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6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6篇)《天净沙·秋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 运用想象和联想勾画这首小令的意境2) 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3) 学会品味语言4) 感悟对祖国对亲人深切感情教学方法启发合作学习讨论展示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元曲四大家导入课题(投影展示)1 识记关于元曲四大家的文学常识2 了解散曲的有关知识3关于这则小令的定评“秋思之祖”二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字音及初步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凄凉哀婉浓浓的归思)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诵这首小令并作出评论四小组选派朗诵最好的作展示大家做点评。

老师总结五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意境。

附讨论结果:1) 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

2) 老树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3) 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

(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4) 小桥流水人家: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由幽雅、安宁、温暖之景,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景触发游子的“愁” (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5)瘦马:浪迹天涯之人的精神清瘦夕阳:笼罩整个画面此为背景6 )断肠人在天涯:篇末点题。

人在天涯和断肠的因果关系。

突出无以名状的浓重归思之情。

六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附:范文深秋的黄昏,一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极其消瘦的老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幕鸦,在自己的头顶和树梢之间盘旋,同时发出凄厉的叫声。

正在他为此而倍感凄凉之际,他走到了一座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之上。

低头他看到流水清澈见底,偶有鱼儿嬉戏,发出泠泠响声。

此时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悦,然而,当他再次抬头看间溪旁的机会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袅袅炊烟之时,他顿时感到,自己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教案《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天净沙·秋思》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学习并熟悉《天净沙·秋思》这首诗的诗歌结构和意象描写。

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显示《天净沙·秋思》的诗歌标题,并让学生猜测这首诗可能表达的内容。

2. 引导学生回忆秋天的景色和特点。

二、理解诗歌(15分钟)1. 分析诗歌背景:将卢纶放逐到西域,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2. 阅读诗歌,解释其中词句的意思,并解读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描写,感受诗歌的美感。

三、分析诗歌结构(10分钟)1. 解读诗歌的押韵格式和韵脚。

2. 分析诗歌的五言绝句结构,了解每一句话传达的意思。

3. 分析诗歌中的节奏感和语调的变化。

四、诗歌鉴赏(15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声音美。

2. 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五、诗歌创作(15分钟)1.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创作一首描述秋天的诗歌。

2. 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创作。

六、总结与展示(5分钟)1. 回顾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互相欣赏和评价。

扩展活动:1. 鼓励学生找出其他描写秋天的诗歌,进行对比和鉴赏。

2. 组织学生合作创作一部共同完成的诗歌作品,表达他们对秋天的共同理解。

评估方法:1. 参与课堂讨论的态度和表现;2. 诗歌创作的质量和表达能力。

《天净沙秋思》教案(微课版)

《天净沙秋思》教案(微课版)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散曲。

2、透过字里行间,想象画面,体悟作者愁苦的情怀。

3、理解感悟诗人、作品创造的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与小组合作讨论法相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一、导入有这样一首小令,凡是接触过一点古代文学的人,几乎都能够背诵。

文人雅士更是由衷地喜爱,称之为“千古绝句”,奉之为“秋思之祖”。

国学大师王国维更盛赞它“纯属天籁”。

它就是《天净沙·秋思》。

(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二、解题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它的曲牌名,“秋思”是它的标题。

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预设:秋天里的想法。

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三、朗读诗歌1、生自由朗读:首先请同学们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这首曲,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感情。

2、生齐读这首曲。

3、师配乐朗读。

4、生划分朗读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四、品读赏析,感受诗情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氛围: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

2、“断肠人”是谁?断肠人是不是马致远,是不是实指某一个人?明确:当时元曲有一股风气,写秋思写古风。

有广泛的代表性,“断肠人”可以说是一切游子,是一种普遍的思乡之情。

五、作者简介,进一步把握情感的丰富性1、让我们一起来认识马致远,看一看他的人生经历,来加深对这首曲的理解。

(出示投影)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这是马致远,再看看他所处的朝代: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熟读并背诵《天净沙·秋思》;
2.了解作者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
3.分析《天净沙·秋思》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4.掌握古代诗歌的朗读节奏和吟诵技巧;
5.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审美情趣。
2.诗歌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小诗,运用所学的意象来表达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小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中意象与情感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3.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培养同理心,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4.通过分析《天净沙·秋思》的意象和意境,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结合创作背景,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举例解释:在诗歌朗读与背诵方面,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把握诗的节奏和情感,如“天净沙”三个字要读得高亢有力,以表现秋天的辽阔与孤寂。
2.教学难点
-诗歌情感体验: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足,可能难以深入体验诗中的悲凉情感;
-意象与意境的深层理解:意象和意境的抽象性,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和艺术效果;
-古代文化背景的感知:对古代社会环境、文人境遇的理解,学生可能感到陌生和难以把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营造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如何理解游子的思乡情感,我会通过对比现代生活中的类似情感体验来帮助大家理解。

天净沙秋思教案(7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7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7篇)教学设想篇一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2、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难点: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

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三、朗读诗歌: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对比阅读余光中的。

《乡愁》,体会思乡之情。

六、总结: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布置作业: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教学目标篇三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天净沙秋思十分钟教案

天净沙秋思十分钟教案

天净沙秋思十分钟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天净沙·秋思》使学生了解唐代文学和文化背景。

2.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教学重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并诠释《天净沙·秋思》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2.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让学生回顾唐代文学的特点,如:咏物、咏景、写人、描绘自然景物等。

2.引导学生联想“秋天”的特点和意象,如:金风、秋叶、丰收、沉寂等。

二、学唐诗(20分钟)1.学生跟读《天净沙·秋思》。

2.分析诗中的意境和艺术构思。

三、理解诗歌(20分钟)1.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解读《天净沙·秋思》。

2.教师引导学生从标题、对仗工艺和十六字规律等方面理解该诗的意义。

四、写感受(30分钟)1.师生分享自己对《天净沙·秋思》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个别思考并写下自己对秋天的思考和感受,要求措辞准确、感情真实。

五、展示作品(15分钟)1.随机抽取部分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2.学生对彼此的作品进行鉴赏和评价。

六、总结与拓展(10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2.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的秋天与古代的秋天有什么异同之处?教学参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并鉴赏《天净沙·秋思》这首唐代古诗,同时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思考和感受。

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为小组合作讨论和个别写作,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展示作品环节中,学生互相鉴赏和评价,增进互动和交流。

此外,通过对《天净沙·秋思》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文化背景,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阅读、鉴赏和写作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6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6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6篇)《天净沙秋思》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元曲的基础知识,培养对古典诗词曲的兴趣。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诗歌大意,在读悟想象中品味本曲的语言,体会其情味,感悟曲中创设的意境,领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揣摩古诗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3、通过对比阅读,拓展延伸,体验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体会小令的语言美、节奏美、韵律美;在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感受曲中所创设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鉴赏表现秋景的意象,体会曲中的意境,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元曲及作者白朴的生平资料、古筝曲《香山射鼓》)胡琴曲《悲秋》)学生准备:元曲及作者白朴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采用品味、诵读、交流、研讨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交流导入,理解课题1、学生用一至两个词语表达对秋天的印象。

2、温故知新,学生重温与秋有关的古诗词。

3、导入新课,解题,简介元曲的有关知识。

二、初读疏言,感悟诗意1、学生自由读读这首元曲,注意曲子每个字的读音,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读通,读顺。

2、指名学生朗读、齐读,教师相机评价指导读出曲的节奏、韵味。

3、借助注释或查阅工具书,同桌合作学习理解诗歌大意。

4、发挥想象,融入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大意。

教师随机提问:对“残霞、轻烟、寒鸦、飞鸿影下”等词的理解。

这首曲写的是秋天什么时候的景色?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5。

有感情地朗读本曲,把曲中所勾勒的秋之图景用朗诵表达出来。

三、细读悟象,把握诗境1、找一找作者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全曲中秋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2、朗读第一句中的景物。

(1)这些景物让你感到这是一个怎样的秋天?(暗淡、萧瑟、冷清)(特别注意:孤、落、残、轻、老、寒六个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散曲。

2、透过字里行间,想象画面,体悟作者愁苦的情怀。

3、理解感悟诗人、作品创造的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与小组合作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这样一首小令,凡是接触过一点古代文学的人,几乎都能够背诵。

文人雅士更是由衷地喜爱,称之为“千古绝句”,奉之为“秋思之祖”。

国学大师王国维更盛赞它“纯属天籁”。

它就是《天净沙·秋思》。

(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
二、解题
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它的曲牌名,“秋思”是它的标题。

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预设:秋天里的想法。

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三、朗读诗歌
1、生自由朗读:首先请同学们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这首曲,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感情。

2、生齐读这首曲。

3、师配乐朗读。

4、生划分朗读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四、品读赏析,感受诗情
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氛围: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

2、“断肠人”是谁?断肠人是不是马致远,是不是实指某一个人?
明确:当时元曲有一股风气,写秋思写古风。

有广泛的代表性,“断肠人”可以说是一切游子,是一种普遍的思乡之情。

五、作者简介,进一步把握情感的丰富性
1、让我们一起来认识马致远,看一看他的人生经历,来加深对这首曲的理解。

(出示投影)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这是马致远,再看看他所处的朝代: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

而古代知识分子读书的目的就是做官,马致远前半生就为功名四处奔波,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可是却仕途坎坷,壮志未酬。

2、看了作者马致远的人生经历你会不会有新的感受?这首曲的愁情,除了思念故乡,你还能读出新的味道吗?
总结:(预设:怀才不遇,对自己半生飘泊的无奈,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在古代封建社会,热衷功名、怀有抱负是每个读书人的志向。

但有些人皓首穷经却怀才不遇。

(元代时汉族人尤其是汉族读书人的地位非常低下)这不仅是马致远的遭遇,也是元代文人的遭遇,更是自古以来的封建统治时代所有文人的遭遇。

所以,晚清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读了这首曲子后感慨万千,忍不住说到:“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

”并且赞美这首小令“纯属天籁,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

”认为是元曲的压轴之作。

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更是称之为“秋思之祖”。

3、请同学们合上书本,饱含感情地把这首天籁之音齐背一遍。

六、课堂小结
师总结:从这首曲当中,我感受到作者作为游子深深的悲切;从你们的朗读声中,我感受到了你们对诗歌的理解。

同学们我为你们骄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