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等水准测量步骤简述
三四等水准测量步骤

三四等水准测量步骤1.配置测量仪器:选取合适的水准仪、三脚架和测量杆。
水准仪的精度应满足实际要求,三脚架应稳固可靠,测量杆应符合测量精度要求。
2.设置基准点:选择目标区域内的基准点,通常选择地面上稳固的建筑物或其他固定物体作为基准点。
在基准点上设置一块固定的水平基准面,可以使用水泥、磁砖等材料制成。
3.定位和测量基准点:使用测量杆定位并记录基准点的坐标,确保基准点的位置准确无误。
4.设置测量线:在目标区域内选择合适的测量线路,一般使用直线或直角线路。
测量线的选择应依据目标区域的地理条件和要求确定,确保测量结果的精度。
5.建立起测点:在测量线上依据设定的测量间距建立一系列测点。
每个测点应在地表上标注,并使用固定的标识牌或其他可识别性的方式标记起来。
6.进行测量:一般情况下,采用直接测量法进行水准测量。
操作员站在基准点上,测量仪器放置在附近的测点上,进行观测和记录。
观测时,操作员应控制测量仪器的准确水平,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7.处理数据:记录测量数据,包括观测点的坐标和观测结果。
根据测量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求得各个测点的高程差异。
8.修正和纠正:根据实际情况,对测量数据进行修正和纠正。
包括环境条件的考虑、仪器误差的校正和观测点的异常处理等。
9.分析结果: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推断,并生成测量报告。
10.验证结果:对测量结果进行验证,可以使用其他测量方法进行比对,评估水准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1.定期检查和维护:定期对测量仪器进行检查和维护,保持其正常运行和精度。
以上是三、四等水准测量的基本步骤,通过严格按照步骤进行操作,可以得到较为可靠和准确的测量结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实际的水准测量工作可能由于测量条件、环境因素等影响因素的存在,可能会有一定的误差和偏差。
因此,在进行水准测量时,应该对测量结果进行合理的评估和判断。
四等水准测量的外业测量步骤及内业计算的主要公式

四等水准测量的外业测量步骤及内业计算的主要公式
四等水准测量是一种常用的大地水准测量方法,用于测量地面上两个点之间的高程差。
下面是四等水准测量的外业测量步骤及内业计算的主要公式:
外业测量步骤:
1. 设站:选取测站点,并设置水准仪。
2. 观测:在各测站点上进行视线测量,记录水准仪读数。
3. 收站:移动至下一个测站点,重复观测步骤。
4. 控制测量:在适当的间隔处进行控制测量,以校正测量误差。
内业计算主要公式:
1. 高差观测值的纠正:
高差观测值的纠正 = 高差观测值 - 折差 - 改正数
其中,折差是由于视线折射引起的高差修正值,改正数是根据控制测量结果进行的纠正。
2. 高程改正数的计算:
高程改正数= Σ高差观测值 / 测站数
3. 闭合差的计算:
闭合差 = 高差观测值的代数和
4. 高程调整值的计算:
高程调整值 = 闭合差 / 测站数
5. 最终高程的计算:
最终高程 = 基准点高程+ Σ高程调整值
在四等水准测量中,还涉及其他一些参数和计算公式,如观测误差的计算、闭合差限差的确定等。
具体的计算过程和公式会根据实际情况和测量要求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进行四等水准测量时,最好参考相关的测量手册、标准和指南,并遵循正确的测量程序和计算方法,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等水准测量操作步骤

四等水准测量一、水准路线形式一个已知点和三个未知点组成的闭合水准路线(见图1),水准路线总长约为400米。
二、仪器工具1、DS3水准仪2、2m 水准尺两把(黑红双面尺)和2个尺垫 ,黑面从0开始,红面一把底端为4.687m ,另一把底端为4.787m 。
注意:两者相差0.1m 。
三、操作(一个测站的观测程序) 既可按“后 前 前 后” 也可按“后 后前 前”(技术规范要求按“后—— 后 ——前—— 前”进行,国赛评分标准未对观测顺序作要求)1、已知点BM 点作为后视点,转点作为前视点,在后视点(BM )和前视点(转点)用步量,找出中间点架设仪器。
2、照准后视尺,调整焦距:○1读取后视黑面上丝读数,记录(1); ○2读取后视黑面下丝读数,记录(2); 图1 闭合水准路线示意图1A 4A 3A 2A○3读取后视黑面中丝读数,记录(3);○4将后视尺转为红面,读取红面中丝读数,记录(4)。
3、松开制动螺旋,照准前视尺:○1读取前视黑面上丝读数,记录(5);○2读取前视黑面下丝读数,记录(6);○3读取前视黑面中丝读数,记录(7)。
○4将前视尺转为红面,读取红面中丝读数,记录(8)。
总结:读取8个数(按读取顺序计入表格相应位置),前后视尺黑面各读上、下、中丝读数,而红面只读中丝读数。
三、计算1、后视距离(9)=100*{(1)-(2)}=100*(后视上丝读数-后视下丝读数)2、前视距离(10)=100*{(5)-(6)}=100*(前视上丝读数-前视下丝读数)3、视距之差(11)=(9)-(10)=后视距离-前视距离≤5m(技术要求)4、∑视距差(12)=上站(12)+本站(11)≤10m(技术要求)5、后尺红黑面差(13)=后视黑面中丝读数+K-后视红面中丝读数=(3)+K-(4)≤3mm(技术要求)6、前尺红黑面差(14)=前视黑面中丝读数+K-前视红面中丝读数=(7)+K-(8)≤3mm(技术要求)注:以上K为常数,且为后尺、前尺分别对应的常数(K1、K2)。
四等水准测量的步骤

四等水准测量的步骤第一步:设立起点和终点测量工作的起点和终点应该在距离较远的地方,以便能够测量到足够长的路线。
起点和终点应该在地面上有明显的标志,以便于后续的测量工作。
第二步:设立基准点在起点和终点之间的适当位置上,需要设立一些基准点。
基准点应该是固定的,并且易于辨认。
可以选择在土地上铺设水泥或石材,或者使用其他固定标志物。
基准点的数量取决于测量的具体要求,一般来说,每隔100-200米设置一个基准点即可。
第三步:观测仪器的设置与调整在测量过程中,需要使用水准仪来观测地面的高差。
在设立基准点后,需要将水准仪放置在每个基准点上,并且进行准确的调整。
调整过程中,需要确保水准仪水平和稳定,以及望远镜的焦距和清晰度。
第四步:进行测量观测在观测仪器设置完毕后,可以开始实际的测量观测。
观测者需要在每个测点上测量望远镜的高度,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同时,需要记录下每个基准点的具体位置和编号,以便于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第五步:数据处理与校正测量完成后,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校正。
首先,需要校正每个测点的观测结果,以去除地面不平整和其他误差的影响。
其次,需要计算出每个基准点之间的高差,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最后,需要进行误差分析,评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六步:绘制测量成果图在数据处理和校正完成后,需要绘制测量成果图。
成果图应该清晰明了,标注测量路线、基准点和高差值。
成果图可以用于后续的工程设计和施工,以确保道路的平整和水平度。
总结:四等水准测量是一种精确度较低的水准测量方法,适用于一般平整道路的测量工作。
其步骤主要包括:设立起点和终点、设立基准点、观测仪器的设置与调整、进行测量观测、数据处理与校正,以及绘制测量成果图。
这些步骤确保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以为后续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重要参考。
四等水准测量的步骤

四等水准测量的步骤第一步:基准点的选择在四等水准测量中,需要选择一个高程稳定、易于观测的基准点。
通常会选择已经建好的基准点或具有准确高程的设施作为起点,如测绘局的基准点、天文台的点等。
第二步:测量线路的规划根据需要确定测量的起始点和终点,并规划中间的测量路线。
测量路线应尽量沿水平方向展开,避免过多的上下坡,以减小高差观测误差。
第三步:观测与记录1.基准点观测:首先,在起点的基准点上设置水准仪,并进行观测和记录。
观测过程中,需要注意仪器的水平调整和读数的准确性。
2.测量点观测:然后,在顺着测量路线的各个测点上设置水准仪,进行观测和记录。
观测时要保持水准仪的平稳,避免外力的干扰。
3.高差观测:在每个测点上,需要用水准仪的水平丝丝进行正反两次读数,得到各观测点的正反两次测量结果。
第四步:计算与平差1.高差计算:根据观测的正反两次测量结果,计算出各个观测点的高差。
一般采用平均差法或最小二乘法进行计算。
2.平差处理:对计算得到的高差进行平差处理,以减小误差。
常用的平差方法有闭合差法和最小二乘平差法。
平差后得到各个观测点的最终高差。
第五步:检查与验收1.检查计算结果:对计算和平差的结果进行检查,检查是否存在明显的错误或异常。
如果发现有问题,应及时修正。
2.验收报告:完成四等水准测量后,需要编制测量报告,将测量结果详细记录,并附上观测记录、计算和平差表格。
同时,需要对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进行评估和说明。
以上为四等水准测量的基本步骤。
在实际测量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仪器的校准、环境的影响、观测误差的估计等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偿和改正。
只有仔细、准确地完成每个步骤,才能得到可靠、准确的测量结果。
四等水准测量方法

四等水准测量方法
四等水准测量方法是一种较为简单的高程测量方法,通常用于对地形的初步了解和粗略计算等级较低的水工渠道和灌溉基础设施的高程。
其具体步骤如下:
1. 建立基准点:找到一个稳定、不易移动的标准点,通常采用混凝土柱或钢筋水泥柱。
将基准点的高程作为起始点。
2. 设立测站:选定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点,称为测站,采用经验估计其高程,记录在记录本上。
3. 连续接测:从基准点出发,逐一到达每个测站,插入水准仪,记录测量数据。
重复该过程,直到测量全部站点。
4. 数据处理:将每个测站的高程值及其上下距离(即高差)记录在表格中。
通过计算和校验,得到最终的高程数据。
注意事项:
1. 选择基准点时,应尽可能选择稳定、不易移动的物体作为标志。
2. 设立测站时,应尽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点,以便后续工作的参考。
3. 连续接测时,应尽可能保证水准仪的平稳和稳定,确保高差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应注意校验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确保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四等水准测量步骤简述

四等水准测量步骤简述一、目的和要求(1)进一步熟练水准仪的操作,掌握用双面水准尺进行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记录与计算方法。
(2)熟悉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掌握测站及线路的检核方法。
视线高度:三丝能读数;视线长度w 80m前后视距差w 3m前后视距累积差w 10m红黑面读数差w 3mm ;红黑面高差之差w 5mm观测次数:与已知点联测是往返各一次,闭合路线是往一次;附和或闭合路线闭合差往返较差:± 20V L二、水准测量原理水准测量是利用水准仪提供的一条水平视线,对竖立的两观测点上的水准尺进行读数,来测定地面两点之间的高差,再由已知点推算出未知点的高程。
如下图,欲测定A B两点上的高差h,可在A B两点上分别竖立水准尺,并在A、B两点之间安置一台水准仪。
根据仪器的水平视线,在A尺上读数,设为a,在B尺上读数,设为b,则A、B两点之间的高差为h=a-b水准测量原理三、仪器和工具DS水准仪1台,双面水准尺2支,尺垫2个供参考四、方法与步骤1、了解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双面尺法四等水准测量是在小地区布设高程控制网的常用方法,是在每个测站上安置一次水准仪,但分别在水准尺的黑、红两面刻划上读数,可以测得两次高差,进行测站检核。
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一系列的检核。
2、四等水准测量的实验(1)从某一水准点出发,选定一条闭合水准路线。
路线长度200~400米,设置4~6站,视线长度50m以内(2)安置水准仪的测站至前、后视立尺点的距离,应该用步测使其相等。
在每一测站,按下列顺序进行观测:后视水准尺黑色面,读上、下丝读数,精平,读中丝读数;前视水准尺黑色面,读上、下丝读数,精平,读中丝读数;前视水准尺红色面,精平,读中丝读数;后视水准尺红色面,精平,读中丝读数(3)记录者在“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中按表头表明次序⑴~⑻记录各个读数,⑼~ (16)为计算结果:后视距离⑼=100 X {⑴-⑵}前视距离⑽=100 X {⑷-⑸}视距之差(11)二⑼-⑽前、后视距累积差(12)=上站(12) +本站(11)前视尺黑红面读数差(13) =K前+ (6) - (7) 后视尺黑红面读数差(14) =K后+ (3) - (8) 红黑面差(13) =(6) +K-⑺,(K=4.687 或4.787 )(14) =(3)+K-⑻黑面高差(15)=⑶-⑹红面高差6 =⑻-⑺高差之差(17) =5 - (16) =(14) - (13) 土0.1平均高差(18) =1/2{5 +(16)}每站读数结束(⑴〜⑻),随即进行各项计算(⑼~16)),并按技术指标进行检验,若各项满足限差要求,可搬站进行下一站的观测,否则,此测站必须进行重测。
四等水准测量步骤

四等水准测量步骤第一步:准备工作在进行四等水准测量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包括:1.确定测区范围:根据实际需要确定需要进行水准测量的区域范围。
2.选择测段: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测段长度,一般建议在1-2公里之间。
3.选择基准点:选择一个稳定的、不易移动的基准点作为起点和终点。
第二步:设站1.找平点:在起点和终点之间每隔几百米设立一个找平点,找平点应选择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地方。
2.设置测站:在找平点上设置测站,需要使用三脚架和水准仪来进行测量。
第三步:观测1.标杆设置:在每个找平点上设置标杆,并在标杆上进行编号,以便于后续的观测。
2.水平仪初始调整:在设置好的测站上,使用水平仪对仪器进行初始调整,使得水平仪能够保持水平状态。
3.观测读数:使用水准仪对每个标杆进行观测读数,需要注意的是,在观测读数的过程中,测员应稳定仪器,以免产生过大的误差。
4.记录观测数据:将观测读数记录在测量记录表中,包括观测时间、测站号、标杆号、读数等信息。
第四步:校正水准测量中常常会受到一些影响因素的干扰,如大气压力变化、温度变化等,这些因素会对测量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校正。
1.气象因素校正:根据测量记录中的观测时间和测区的气象数据,进行气象校正,如计算大气压力校正数、温度校正数等。
2.仪器因素校正:根据仪器的器差表和校正表,进行仪器因素的校正。
第五步:计算1.高差计算:根据测量记录表中的读数数据,计算每个找平点的高差,可以使用正反算法或平均高差法进行计算。
2.高程计算:根据前一界线的高程和每个找平点的高差,计算每个找平点的高程。
第六步:绘图根据计算出的高程数据,进行绘图,绘制出各个找平点的高程分布图,以及找平点之间的高程曲线图。
可以使用专业绘图软件或绘图仪进行绘制。
第七步:检查与分析在测量完成后,需要对测量结果进行检查与分析,主要包括:1.高程闭合差检查:判断各个测段的高程闭合差是否符合预定的精度要求。
2.差错分析:分析测量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差错,并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等水准测量步骤简述
一、目的和要求
(1)进一步熟练水准仪的操作,掌握用双面水准尺进行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记录与计算方法。
(2)熟悉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掌握测站及线路的检核方法。
视线高度:三丝能读数;视线长度≤80m;前后视距差≤3m;前后视距累积差≤10m;红黑面读数差≤3mm ;红黑面高差之差≤5mm;观测次数:与已知点联测是往返各一次,闭合路线是往一次;附和或闭合路线闭合差往返较差:±20√L
二、水准测量原理
水准测量是利用水准仪提供的一条水平视线,对竖立的两观测点上的水准尺进行读数,来测定地面两点之间的高差,再由已知点推算出未知点的高程。
如下图,欲测定A、B两点上的高差h,可在A、B两点上分别竖立水准尺,并在A、B两点之间安置一台水准仪。
根据仪器的水平视线,在A尺上读数,设为a,在B尺上读数,设为b,则A、B两点之间的高差为
h=a-b
三、仪器和工具
水准仪1台,双面水准尺2支,尺垫2个
DS
3
四、方法与步骤
1、了解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
双面尺法四等水准测量是在小地区布设高程控制网的常用方法,是在每个测站上安置一次水准仪,但分别在水准尺的黑、红两面刻划上读数,可以测得两次高差,进行测站检核。
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一系列的检核。
2、四等水准测量的实验
(1)从某一水准点出发,选定一条闭合水准路线。
路线长度200~400米,设置4~6站,视线长度50m以内
(2)安置水准仪的测站至前、后视立尺点的距离,应该用步测使其相等。
在每一测站,按下列顺序进行观测:
后视水准尺黑色面,读上、下丝读数,精平,读中丝读数;
前视水准尺黑色面,读上、下丝读数,精平,读中丝读数;
前视水准尺红色面,精平,读中丝读数;
后视水准尺红色面,精平,读中丝读数
(3)记录者在“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中按表头表明次序⑴~⑻记录各个读数,⑼~ ⒃为计算结果:
后视距离⑼=100×{ ⑴-⑵ }
前视距离⑽=100×{ ⑷-⑸ }
视距之差⑾=⑼-⑽
前、后视距累积差⑿=上站⑿+本站⑾
前视尺黑红面读数差(13)=K前+(6)-(7)
后视尺黑红面读数差(14)=K后+(3)-(8)
红黑面差⒀=⑹+K-⑺,(K=4.687或4.787)
⒁=⑶+K-⑻
黑面高差⒂=⑶-⑹
红面高差⒃=⑻-⑺
高差之差⒄=⒂-⒃=⒁-⒀±0.1
平均高差⒅=1/2{ ⒂+⒃ }
每站读数结束( ⑴~⑻ ),随即进行各项计算( ⑼~⒃ ),并按技术指标进行检验,若各项满足限差要求,可搬站进行下一站的观测,否则,此测站必须进行重测。
(4)依次设站,用相同方法进行观测,直到线路终点,计算线路的高差闭合差。
按四等水准测量的规定,线路高差闭合差的容许值为±20√L mm,L为线路总长(单位:km)。
当全路线施测完毕后,应进行计算与检核。
当测站总数为偶数时:∑(15)+∑(16)=2∑(18)
当测站总数为奇数时:∑(15)+∑(16)±0.100m =2∑(18)
末站视距累积差:末站(12)=∑(9)-∑(10)
水准路线总长:L=∑(9)+∑(10)
∑(3)-∑(6)=∑(15)
∑(8)-∑(7)=∑(16)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
五、注意事项
(1)四等水准测量比工程水准测量有更严格的技术规定,要求达到更高的精度,其关键在于:前后视距相等(在限差以内);从后视转为前视(或相反)望远镜不能重新调焦;水准尺应完全竖直,最好用附有圆水准器的水准尺。
(2)每站观测结束,已经立即进行计算和进行规定的检核,若有超限,则应重测该站。
全线路观测完毕,线路高差闭合差在容许范围以内,方可收测,结束实验。
(3)应严格遵循三个测绘工作基本原则,即整体原则、控制原则、检核原则。
六、上交资料
水准测量外业工作结束后,要检查数据,经过各项检核计算后的“四等水准测量记录”无误后方可成表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