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上文言虚词归纳

合集下载

(详细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概述

(详细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概述

(详细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概述一、实词的概念和分类实词是指能够直接代表实际事物或具象意义的词语。

按照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实词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几种类型。

1. 名词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时间、抽象概念等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两种。

2. 动词动词是表示行为、动作或存在状态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实义动词和系动词两种。

3. 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特征或状态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种。

4. 副词副词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程度副词、方式副词、时间副词和地点副词等几种类型。

二、虚词的概念和分类虚词是不能直接代表实际事物或具象意义的词语。

它在句子中起连接、修饰或标点等作用。

按照功能和形式的不同,虚词可以分为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等几种类型。

1. 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方位或时间的词语。

常见的介词有“在、上、下、中、间、之”等。

2. 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的词语。

常见的连词有“和、与、或、但、然而”等。

3. 助词助词是用来标示词的词类、词义关系或语态等的词语。

常见的助词有“的、地、得、吗、了”等。

4. 语气词语气词是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或情感的词语。

常见的语气词有“不、了、啊、呢、吗”等。

以上是对初中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归纳概述。

实词直接表示实际意义,而虚词则在句子中起到辅助作用。

语文八年级上文言虚词

语文八年级上文言虚词

语文八年级上文言虚词于:(1)货恶其弃于地也、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在以:(1)可以调素琴:与“可”连用,同现“可以”(1)能以径寸之木:用。

(2)以至鸟兽、木石:以至连用,以为“以及”。

而:(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转接,翻译为“却”。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转接,翻译为“却”(3)启窗而观:承接,无实际意义,凑足音节。

(3)中峨冠而多髯:而且。

(4)而竖其左膝:并且。

(5)而计其长曾zēng不盈寸:但是。

表转接(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表转接,翻译为“却”。

(7)故外户而不闭:连词,表示并列。

之:(1)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3)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

(4)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

(6)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

(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8)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际意义。

(9)水陆草木之花:的。

(10)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富贵者也、花之君子者也:的。

(12)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际意义(又译的)。

(13)径寸之木:的。

(2)箬蓬覆之:代词,指舟舱。

(3)石青糁之:代词,指字。

补充:之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

不速~客。

莫逆~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

等闲视~。

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 往,去,到:“吾欲~南海”。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 a. 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b.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替 c.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d. 为宫室:做。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 例句含翻译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 例句含翻译

文言文常用虚词1.之(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曹刿论战》)2.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①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假如太尉认为我是个可教之才而不吝赐教,那就是我的福气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岳阳楼记》)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手下的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种做法一样。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很久,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十分悠闲《狼》)③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这有什么简陋呢《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但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小学文言文常见虚词归纳整理

小学文言文常见虚词归纳整理

小学文言文常见虚词归纳整理一、助词助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类型,具有辅助语义的作用,用于表示语气、补充说明或连接上下文等。

常见的助词有:1. 也:表示转折含义,多用于倒装句中。

2. 之:用于名词前,表示所属或关系。

3. 乎: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的语气。

4. 者:用于修饰名词前,表示人或事物的身份或性质。

5. 焉:表示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

6. 之乎者也:常用于问句中,表示反问的语气。

二、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与其他成分之间关系的虚词。

常见的介词有:1. 在:表示处所,在…之上。

2. 以:表示手段、原因、条件等。

3. 为:表示目的、关系。

4. 与:表示并列关系。

5. 自:表示起点、出发点。

6. 以及:表示并列关系。

三、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句或句子的虚词。

常见的连词有:1. 而:表示递进、转折关系。

2. 且:表示顺次、递进关系。

3. 虽然:表示转折关系,引导让步状语从句。

4. 若:表示假设、条件。

5. 既然:表示因果关系,引导原因状语从句。

四、副词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等的虚词。

常见的副词有:1. 非:表示否定。

2. 甚:表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很”。

3. 亦:表示也、同样。

4. 皆:表示都、全都。

五、语气词语气词是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情感、语气等的虚词。

常见的语气词有:1. 哉:表示颂扬、赞叹。

2. 乎: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

3. 呃:表示疑惑、迟疑。

4. 咢:表示断定。

六、叹词叹词是用来表示感叹、称赞、喜悦、惊讶等的虚词。

常见的叹词有:1. 哎:表示感叹、惋惜。

2. 哇:表示惊讶、赞叹。

3. 咦:表示疑惑、惊讶。

4. 呀:表示吃惊、警示。

以上是小学文言文常见的虚词归纳整理,希望对您有帮助。

初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虚词是指在文章中,没有实际含义但是起到将句子连贯、语义完整的词语。

常见的虚词有很多种类,包括了副词、介词、连词、助词以及叹词等等。

下面就对于初中文言文中的虚词进行归纳整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写作技巧,说出更优美流畅的中文。

一、副词副词主要表示一些状态、动作的程度,或者引导出一些状语,常常出现在句子的前面或者后面。

比如:“清辞丽曲,余悦其中。

”这句话中的“余悦其中”,其中的“余”就是一个副词,用来修饰后面的动词“悦”。

二、介词介词主要用来表示名词或者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说明它们在时间、方位、目的等方面的位置。

比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中的“之”就是一个介词,用来连接前面的名词“鸿鹄”,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连词连词主要有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两种。

并列连词用来连接两个独立的部分,而从属连词用来连接一个从句与主句之间的关系。

比如:“曰春者,天之始也。

”这句话中的“也”就是一个并列连词,用来将前面的句子与后面的句子连接起来。

四、助词助词主要用来支持前面的词语,比如用来表示主语、宾语、状语、谓语等等。

比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句话中的“而”就是一个助词,用来连接前后两个句子。

五、叹词叹词主要用来表达一些情感,比如惊讶、赞叹等等。

在文言文中,常常用来表达感叹之情。

比如:“哀哉,壮士殁!”这句话中的“哀哉”就是一个叹词,用来表示哀痛之情。

总之,以上就是初中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的整理和归纳。

在写作过程中,如果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虚词,就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汇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汇总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虚词整理----其:这。

---虽:即使。

以:这么。

3.----之:结构助词,的。

----则:那么,就。

5.----其:代山峰。

6.----之:结构助词,的7.---之:结构助词,的。

8.未复有能与:参与。

其:这。

者,……的人。

9.---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10.与:和。

为:动词,做。

者,……的人。

11.----于:在12.耳:罢了。

13.---表顺承14.主谓之间;代词丈夫15.----去,到16.:----代词女子;去,到----把;的18.----的19.----代词,正道;自己的。

20.----从21.----给22.----代词,他的23.----在;表顺承24.----如果25.----表并列26.? ----怎么,哪里;是。

27.----的28.----表修饰。

29.----表顺承,连词“来”。

30.----哪里。

31.----到;的32.代指愚公一家。

33.----表修饰。

代指愚公。

----介词,凭借----加强反问语气。

36.----主谓之间,不译。

37.----主谓之间,不译。

----连词,表转折,可是、但是。

----连词,表目的,不译。

39.----代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代指愚公。

40. ----向41.的;语末助词宗正刘礼----于是;把;任命以……为……:把……任命……43.----来44.----动词,到。

45.----的46.----就。

47.----才。

48.----的。

49.----介词,用。

50.----连词,表顺承----其:代词,他们的。

而:连词,表顺承52.之:音节助词,不译。

八年级下册文言虚词整理1.----动词,作为2.----的3.代词,代指桃花林的美景4.----代词,那5.----指示代词,这----代词,代指桃花源7.----连词,于是、就8.代词,指桃花源的人(提的问题)----竟然、居然10.----介词,对、向11.----介词,对、向12.---代词,他的13.音节助词,不译14.---代指发现桃花源这件事15.代词,代指听到的水声16.---介词,把。

初中语文文言实词虚词归纳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实词虚词归纳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实词虚词归纳汇总
实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可以独立使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而虚词则是没有独立意义,只有在句子中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才
能发挥作用,如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

下面是初中语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归纳汇总:
实词:
名词:人、树、桌子、苹果、花等
动词:跑、飞、看、唱、学等
形容词:高、快、美、红、新等
副词:很、非常、快速、慢慢地等
数词:一、二、三、四、五等
代词:我、你、他、她、它等
量词:个、只、条、本、张等
虚词:
介词:在、上、下、里、面等
连词:和、或、但、与、为等
助词:的、地、得、了、过等
语气词:吗、呢、啊、嘿、哼等
处所词:上、下、里、外、前等
时间词:今天、明天、昨天、年、月等
这只是初中语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简单归纳汇总,实词和虚词还有更多的分类和具体的词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和学习。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主要包括:之、乎、者、也、矣、焉、哉、邪、耳等。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理解。

一、之1、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这种情况”等。

例如:《论语》中“之子知之矣”,意思是“他知道了”。

2、用作连词:表示修饰或解释,相当于“的”、“而且”、“于是”、“因为”等。

例如:《荀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因此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吗”、“呢”、“吧”、“呀”等。

例如:《诗经》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长远的天啊,这究竟是什么人呢?”2、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同、被动等意义,相当于“比”、“像”、“在……上”、“被”等。

例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三、者1、用作助词:表示提顿、解释、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的”、“……的话”、“……的事情”、“……的人”、“……的地方”等。

例如:《论语》中“论百家中以儒者为本”,意思是“论百家中以儒家最为重要”。

2、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荀子》中“天地者,生之本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源”。

四、也1、用作助词:表示解释、判断、疑问、命令、提顿等语气,相当于“了”、“呢”、“吗”、“啊”等。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青色的衣领,悠扬的心。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你难道就不回音吗?”2、用作代词:表示强调,相当于“如此”、“这样”等。

例如:《左传》中“晋侯谓伯瑕曰:吾不如也”,意思是“晋侯对伯瑕说:我不如你啊”。

五、矣1、用作助词:表示完成时态,相当于“了”、“呢”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上文言虚词归纳
6、幼有所长“之”
7、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8上文言虚词1、忘路之远近2渔人甚异之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具答之4处处志之5闻之6、水陆草木之花:7、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8、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富贵者也。

花之君子者也。

菊之爱。

莲之爱。

牡丹之爱:9、何陋之有10、杜少府之任蜀州1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其” 1得其船2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而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闭之,则右刻: 3.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以1、能以径寸之木:因1、罔不因势象形:于1、货恶其弃于地也:
2、不必藏于己:
3、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且:所1、问所从来2、寻向所志3、如有所语
4、使老有所终
5、壮有所用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2、不足为外人道也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4、为宫室、器皿、人物5、中轩敞者为舱
6、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7、为人五
8、为字共三十有四
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10、天下为公11、不必为己乃1、乃大惊2、乃不知有汉何1、问今是何世2、何陋之有3、同予者何人7下部分虚词:二、而1、得为众人而.已耶_______7、道渴而死2、结友而._______ 别_______ 8、怒而触不周之山._______ 3、一抚尺.而已_______9、后狼止而.4、既.前狼又至_______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儿醒_______10、而_______ .5、妇拍而.呜之_______ 11、而6、俄而.顷刻两毙_______ 百千
人大呼12暮而果大亡其财.、14、马无故亡而入胡15、其马将胡骏马而归16、丁壮者引弦而战三、以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6、投以骨2、.或以.钱币乞之7、以刀劈狼首3、蒙辞.以军中多务8、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4.、自以.为大有所益9、盖以诱敌13.如此其贤也..5、以为妙绝14.稍稍宾客其父..10、此独以跛之故
15、其夫呓语11、可以为师矣
16、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四、于端;1、于舅家见之17、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4、于厅事之东北角18、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2、贤于材人远矣19、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5、于宾客无不变色离席20、其一犬坐于前。

.3、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7、于我如浮云
8、饮于河、渭五、为1、并自为其名5、得为.众人而已耶2、收族为.意6、自以.为大有所益3、卒之为众人.7、以为妙绝.4、且为.众人4、且为.众人8、为人谋而不忠乎.9、岂能为暴涨携之去10、众服为确论11、愿为市鞍马六、乃.1、蒙乃3、乃悟前狼假寐.始就学2、屠.乃奔倚其下七、何.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九、且1、且十:其.为众人1、其此之谓乎2、其邻人之父亦云3、其家甚智其子4、其父曰5、其马将胡骏马而归6、其子好骑7.其诗以养父母8、其.文理皆有可观者9.父利其.然10其受之天11.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12.彼其..受之天也21、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22、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其他:一、通假字:1. 便要还家: 2.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3. 诎右臂支船:4. 左手倚一衡木:5.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6. 选贤与能:7.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二、古今异义 1.舟首尾约八分有奇 2.其两膝相比者 3. 高可二黍许4. 矜、寡、孤、独《桃花源记》1.芳草鲜美 2.仿佛若有光 3.阡陌交通4.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8.豁然开朗9.后遂无问津者10.诣太守,说如此11.惟吾德馨12.无丝竹之乱耳13.往来无白丁14.亭亭净植一词多义——《桃花源记》一、为: 1.武陵人捕鱼为业: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二、舍: 1.便舍船,从口入2.屋舍俨然: 三、乃: 1.乃不知有汉: 2.乃大惊: 四、遂: 1.遂与外人间隔: 2.遂迷,不复得路: 五、寻: 1.寻向所志: 2.寻病终: 六、志: 1.处
处志之: 2.寻向所志: 七、闻: 1.村中闻有此人: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核舟记》一、奇: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2舟首尾长八分有奇二、有: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2舟首尾长八分有奇: 三、为:1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 2中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四、端:1东坡右手执卷端:鲁直左手执卷末: 2其人视端容寂: 五、其:1其两膝相比者:2其人视端容寂: 六、绝:1佛印绝类弥勒: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夜久语声绝:七、可:1高可二黍许:2珠可历历数也: 八、云:1盖大苏泛赤壁云:2此中人语云: 九、语:1如有所语:2此中人语云: 十、并:1题名并篆文:2并怡然自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