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合集下载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梦溪笔谈》两则,了解沈括的生平及其作品特点。

2. 学习文言文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掌握文中涉及的古代科技、文化知识,拓宽知识面。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梦溪笔谈》两则2. 教学重点:文言文阅读方法、古代科技、文化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沈括的生平及其作品《梦溪笔谈》。

2. 自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讲解:教师讲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4. 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古代科技、文化知识,分享学习心得。

5. 总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

2. 深入了解课文中的古代科技、文化知识,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读后感:阅读学生的读后感,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课文。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梦溪笔谈》两则。

2. 参考资料:有关沈括生平的资料、梦溪笔谈的研究成果等。

3. 多媒体资源:图片、视频等。

八、教学环节1. 课前预习:学生自主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提问: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5. 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九、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梦溪笔谈》二则教学设计4

《梦溪笔谈》二则教学设计4

《梦溪笔谈》二那么教学设计4
《梦溪笔谈》二那么教学设计4
《梦溪笔谈》二那么〔一〕
学习目的:
1.能纯熟朗读课文。

2.能对照页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两篇文章。

课前学习:读准字音,初步疏通文意。

学习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科学开展的道路上,留下了许多伟人光芒的身影,其中就有北宋时期著
名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

他撰写了一本标志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其中的两篇代表作品。

二.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三.在此根底上,全班以小组为单位,进展朗读比赛,评选朗读优胜小组。

评选标准:
1. 能读准字音
2.朗读纯熟
3.停顿自然
四.学生活动:利用页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作好记录。

五.小小组合作,解决在疏通文章时遇到的困惑,如小小组不能解决,可由师生
共同讨论解答。

六.再读课文,尝试背诵。

八、课后学习:
a) 能正确解释文中重要的字词。

b) 纯熟背诵全文。

c) 积累有关我国古代科学、艺术等成就的材料,准备课上交流。

《梦溪笔谈》二那么〔二〕
学习目的: 1. 能运用联想和想象进展小组表演,丰富课文内容。

2.课上交流搜集的有关我国古代科学、艺术成就的材料。

学习步骤:
一.检查上堂课学习效果。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梦溪笔谈》的作者、成书背景及特点。

培养学生对古代科学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提高学生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梦溪笔谈》简介:作者、成书背景、特点。

两则故事简介:内容、主题、意义。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梦溪笔谈》的背景和特点,分析两则故事的主题和意义。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科学知识和文学价值。

鉴赏法:品味故事中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作者及成书背景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及其生平。

掌握《梦溪笔谈》的成书背景和创作动机。

2.2 教学内容沈括生平介绍:出生背景、学术成就、历史地位。

《梦溪笔谈》成书背景:时代背景、创作动机、编纂过程。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详细讲解沈括的生平和对科学的贡献。

图片展示法:展示沈括画像和《梦溪笔谈》的古籍封面,增强学生的兴趣。

第三章:两则故事简介3.1 教案目标让学生掌握《梦溪笔谈》中两则故事的基本内容。

分析两则故事的主题和意义。

3.2 教学内容故事一《杯弓蛇影》:故事梗概、主题、寓意。

故事二《石墨与金刚石》:故事梗概、主题、意义。

3.3 教学方法讲故事法:生动讲解两则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主题和意义的理解。

第四章:故事一《杯弓蛇影》的解析4.1 教案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杯弓蛇影》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和分析能力。

4.2 教学内容故事情节解析: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矛盾冲突。

寓意分析:寓意、启示、现实意义。

4.3 教学方法解析法:详细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矛盾冲突。

案例分析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寓意。

第五章:故事二《石墨与金刚石》的解析5.1 教案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石墨与金刚石》的故事情节和科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和分析能力。

5.2 教学内容故事情节解析: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科学知识。

《梦溪笔谈二则》教学设计

《梦溪笔谈二则》教学设计

《梦溪笔谈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用法。

2.学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的方法;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

3.了解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1.掌握文章中实词的意义及用法。

2.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语设计在中国科技史上有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李约瑟教授赞许它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被国际上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它是哪本书呢?它就是北宋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撰写的《梦溪笔谈》。

现在让我们学习选自《梦溪笔谈》的两篇文章——《以虫治虫》和《梵天寺木塔》。

二、读熟文章注意以下字词与句子。

1.字词。

岁:年成穰:丰收谓:叫患:担心贻:赠给讫:完,结束2.句子。

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子方虫)悉为两段。

——省略句旬日子方皆尽,岁以(之)大穰。

——省略句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之)以金钗。

——省略句三、小组学习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疏通两文大意的任务。

要求:1.完成对课文的理解,整理关键词语和句子,疑难的地方批注出来。

2.班上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内容理解1.沈括在《以虫治虫》一文中表达什么看法呢?联系现在治虫害的办法,你赞同哪一种?2.《梵天寺木塔》中喻皓用什么办法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3.两篇文章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这三个问题主要让学生抓住文章的精华、重点,而两文共同运用的详略得当的介绍方法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更好体现出《梦溪笔谈》是介绍科学成就的作品。

【资料宝藏】1.关于沈括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是一位以博学著称的科学家。

对于文学、艺术、自然科学、技术、历史、考古等各门学问都有深入研究。

沈括一生在各地为官,积极参加王安石的变法,也是一位政治家。

沈括自幼勤奋好学,在其母指导下,14岁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

少年时代的沈括随其父走南闯北,增长了许多见识。

沈括于1063年考中进士,不久升为太史令。

《梦溪笔谈》两则之《采草药》教案

《梦溪笔谈》两则之《采草药》教案

《梦溪笔谈》两则之《采草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梦溪笔谈》两则之《采草药》的文章内容。

(2)了解《梦溪笔谈》的作者、成书背景及文学特点。

(3)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和探究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梦溪笔谈》两则之《采草药》的文章内容。

(2)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3)了解《梦溪笔谈》的作者、成书背景及文学特点。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梦溪笔谈》的作者、成书背景及文学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采草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文章,感知文章内容。

(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僻字词的理解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交流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学习心得,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文章的文学特点,如叙事、描写、议论等手法。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文章主题的思考。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知识面。

四、课后作业1. 熟读《梦溪笔谈》两则之《采草药》,巩固所学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搜集有关《梦溪笔谈》的其他故事或文章,进行阅读鉴赏。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七年级语文教案:古代文化名著《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古代文化名著《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古代文化名著《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第一节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学生将:1.学习并掌握古代〈梦溪笔谈〉的两则故事2.理解并分析故事主题和内容3.掌握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分析技能4.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教学重点:〈梦溪笔谈〉两则故事的主题分析教学难点:如何分析〈梦溪笔谈〉两则故事的主题第二节教学内容1.上课铃声后,向学生介绍《梦溪笔谈》这部古代文学作品。

可以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

2.分发学生〈梦溪笔谈〉第一则的阅读材料。

让学生花5分钟左右读完故事,然后组织学生对这个故事进行讨论。

可以询问学生他们认为这个故事的主题是什么?主角是否成功实现他的目标?学生在阅读和讨论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关键词和细节?3.教师对这个故事的主题进行简要讲解。

通过展示图像或其他互动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道德指导和文化观点。

4.分发学生〈梦溪笔谈〉第二则的阅读材料。

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材料逐一记录下关键信息,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故事的主题。

可以询问学生他们认为这个故事的主题是什么?主角是否成功实现他的目标?学生在阅读和讨论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关键词和细节?5.教师对这个故事的主题进行简要讲解。

通过展示图像或其他互动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道德指导和文化观点。

6.整合两个故事的主题并对其进行比较。

教师要求学生列出故事的相似和不同之处7.提醒学生注意两个故事的重要性和意义。

学生可能会感到好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故事的主题和思想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第三节教学反馈1.评估学生对两个故事的阅读理解能力。

可以通过小测验、讨论、问答等方式来完成。

2.让学生通过书面作业或口头表达,表达他们对《梦溪笔谈》这部作品的看法。

他们是否喜爱这些故事?他们认为这些故事可以带给他们什么样的体验和价值?3.向学生展示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可以通过讲解文学的价值和作用,引导学生形成对文学的充分认识和理解。

结论本节课是一份精心设计的七年级语文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古代文化名著《梦溪笔谈》的两个主要故事。

《梦溪笔谈》二则教学案

《梦溪笔谈》二则教学案
生物治虫现象
青蛙吃害虫
金龟子吃蚜虫
啄木鸟吃害虫
猫头鹰吃田鼠
【实战演练】
文中虚词的用法:
“为”1.方为秋田之害:
2.二虫尽为所吞:
3.项为(wèi)之强:
“之”1.秋田之害:
2.则以钳搏之:
3.旧曾有之:
“以”1.岁以大穰:
2.徐喷以烟:
【合作交流】
1、利用生物治虫有什么好处?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收、保护生态环境……
课外延读:海市蜃楼
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①、城堞②、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或曰:“蛟蜃③之气所为。”疑不然也。欧阳文忠④曾出使河朔,过高唐县,驿舍中夜有鬼神自空而过,车马人畜之声,一一可辨。其说甚详,此不具纪。问本处父老,云:二十年前尝昼过县,亦历历见人物。土人亦谓之海市。与登州所见大略相类也。
【集中诵读,咀嚼品味】
全文结构分层及大意
①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
②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③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
【合作交流】
1.喻皓得知“塔动”后,他的表现如何?
2.他的“笑”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Hale Waihona Puke 展延伸】2、学习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充分发挥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第二课时《梵天寺木塔》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记述的生动的事例和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2.学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的方法。
3.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
【了解作者】

《《梦溪笔谈》二则》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梦溪笔谈》二则》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梦溪笔谈》二则》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课题:《梦溪笔谈》二则(沈括)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讲述的古代科学成就。

2、学习几个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方法:讲读、交流课时计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我们叫了“三声夸克”,挥一挥手,离开了当代物质结构的微观世界,回到了文明古国——中国。

我们看到那“千古不灭的科技巨星”沈括正在向我们招手。

当我们打开那标志“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时,仿佛打开了巨大的百宝箱,里面装满了世上的珍宝,光辉夺目,粲然辉煌。

其中有两颗无比美丽的珍珠,分外引人注目。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梦溪笔谈》二则。

(板书课题)二、阅读主场(一)引导学习小组对照注释,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查工具书(提前要求携带《古汉语词典》《古汉语字典》)或学习参考资料,力求了解课文大意。

(二)将学习小组分成两个部分,分别准备一则(各小组特别注意整理组员不懂的字词或内容,并将不懂的字词或内容设计成问题)。

(三)合作学习交流1、准备第二则的学习小组先向准备第一则的学习小组质疑问难(可以问某一小组,也可以问某一位同学),后者解疑释惑(如有的问题不能解答,可以向准备同一则的其他小组或个人请求帮助;解答不准确时,由老师纠正)。

2、准备第一则的学习小组与准备第二则的学习小组换位质疑问难和解疑释惑(处理方式同上)。

3、学习小组间的质疑问难和解疑释惑结束后,老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字词。

《以虫治虫》:方为求田之害千万蔽地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梵天寺木塔》:方两三级患其塔动未布瓦贻以金钗但逐层布板迄匠师如其言(四)学习小组自由诵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停顿和重音,并给予指导)。

三、阅读尾声(一)讨论“探究·练习二、三”。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布置作业:按家长要求诵读课文(或一则,或两则),抄写“二(三)3”中提到的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词,在将课文翻译成白话文。

周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梦溪笔谈》二则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

2、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
教学方法
1、生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2、分组学习,相互质疑,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3、师生互动,欣赏分析,教师和学生相互问答,共同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

4、学习本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请学生展示各自收集的有关本课的图片、资料,教师作总结,并点评准备材料,准备得最详细。

三、学生自主学,疏通文意。

1、学生根据手中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自读课文,分小组交流:字音、字形、字义、语句意。

2、集体讨论探究,教师作归纳。

(1)字音、字形部分:
喙(hui) 穰(rang) 梵(fan) 胠(qu) 箧(qie) 履(lu) 贻(yi) 钗(chai)
(2)字义部分
大穰:庄稼大丰收方:才级:层患:嫌、担心
贴:赠给但:只盖:因为伏:通“服”
胠箧:从旁边打开箱子以:用悉:全
之:结构助词的其:代词,它的
(3)语段意:(重、难点)
方为秋田之害:
译:正要成为秋田里庄稼的祸害。

则以钳搏之,悉为二段:
译: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译:十天后,子方虫全部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译: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未布瓦,上轻,故为此。

译: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译: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办,塔身就稳定了。

人皆服其精练
译: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三、根据大家刚才的集体探讨对课文的了解、学生在次自习课文,简述文章主要内容。

答案:《以虫治虫》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作物获得丰收。

《梵天寺木塔》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塔动”问题的生动事例。

四、听老师读课文,再次整体感知课文,注意停顿和重音,学生交流互读。

五、布置作业
1、悉课文内容,掌握字音、字义、会翻译语段。

2、背诵课文。

3、完成书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初备统复备
一、作业检查
小组间互相提问(字、段翻译,课文背诵)。

二、合作探究,赏析课文,完成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办法。

2、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害虫天敌的出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增产,保护了生态环境。

3、动物中还有哪些天敌,学生比赛发言。

例如:猫——鼠青蛙——害虫
4、那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现代农业的看法。

要点:粮食增产,农药的使用对人体有害。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提倡绿色农业。

5、论《梵天寺木塔》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要点:“动如初”表现建筑工匠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问题,“无可奈何”一词也写出了大家对“塔动”无计可施。

作用:为后面喻皓轻易解决难题作了铺垫,反衬其技艺高超。

6、《梵天寺林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

“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能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讨论要点: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面瓦”,“上轻”,可实践的结果让匠师很难堪。

为了向钱帅交待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见喻皓的妻子,请求喻皓解决塔动难题。

“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良苦用心,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胸有成竹。

7、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这一难题?
8、学生讨论,举例说明本文写作特点。

要点:(1)详略得当如《以虫治虫》观突出以虫治虫这一中心,对“傍不肯”外貌、特征、剿灭子方虫的情况介绍比较详细而对“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

《梵天寺木塔》对如何解决塔动,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作了传神的描写。

(2)生动简洁
如:“方” “笑” “密使其妻”
9、《梵天寺木塔》体现了我国古代在建筑技术上的伟大成就,你还能说出我国古代还在哪些方面的科技水平长处于领先地位。

三、本课总结
学习了这两篇课文对你有哪些启发,各抒己见。

要点:A:绿色农业环保可持续性发展
B:为国家的过去的发达自豪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为使现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而自强不息
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