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活板》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第25课《活板》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5课《活板》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活板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句中的不同意思。

2.读懂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活版印刷的主要特征。

3.认识活版印刷对人类文化的贡献,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精神。

学习重点: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句中的不同意思。

2.读懂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活版印刷的主要特征。

学习难点:3.认识活版印刷对人类文化的贡献,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精神。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它们都是由中国相继传到世界各地的,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其中,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

本文就是介绍毕昇活字印刷术的一篇科技说明文。

二、教学过程【资料补充】作者简介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典制、律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晚年撰著笔记体综合著作《梦溪笔谈》。

作品简介《梦溪笔谈》,中国古代笔记体裁著作,全书26卷,另《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等17类,计609条。

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等多个方面。

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

该书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对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背景链接我国在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宋仁宗庆历年间,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他的发明当时未受重视。

他死后,其发明的部分泥活字被沈括的堂兄弟、子侄辈获得,引起沈括重视,将该发明记录下来。

第一学程: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学习任务主问题1. 有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自由朗读。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圈出生字词,并注上拼音,同时划出停顿。

第三步:展学要求学生在全班展示朗读,然后师生点评 【设计意图】学习语文,要养成诵读好习惯!“声情并茂读古文,事半功倍学古文”熟读成诵是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文言文的一贯做法。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五课《活板》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五课《活板》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五课《活板》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知识,了解活板印刷的历史和技术,并掌握文章的主旨和部分语言知识。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化传统的认识和珍惜,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文化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阅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活板印刷的技术和历史,理解文章的主旨和部分语言知识。

2.教学难点:运用阅读策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处理文章中的生词和长句。

三、教学方法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引发学生对活板印刷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授新知: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读书、分组合作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语言能力、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等,全面展示活板印刷技术的魅力。

3.巩固知识:通过题目练习、小组讨论、口述文章主旨的方式,巩固学生对活板印刷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请发一份活板,给我练字。

”教师在黑板上挂起一张活板印刷技术的相关图片,播放一段有关活板印刷的视频,并引发学生谈论和猜测技术内容。

进而让学生猜测随课文后面的一句话:“请发一份活板,给我练字。

”出自课文的哪个部分,从而进入到下面的讲授环节。

2.讲授新知:“活板印刷与传统印刷技术的差别”首先,教师用简单的语言向学生解释什么是活板印刷技术。

然后,带领学生了解活板印刷技术的历史、演变过程及优点等。

其次,对比传统印刷技术和活板印刷技术的差别,让学生感受到活板印刷技术的独特之处。

最后,读一段与活板印刷有关的史料,让学生接受能量和潜心领略活板印刷技术的价值。

3.巩固知识:“欣赏活板印刷作品和合作演练”首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看活板印刷作品和平面广告等,要求学生从中找出体现活板印刷技术的特色。

其次,学生分小组合作,演练一遍制作活板的流程,包括需要准备的材料、步骤和注意事项等。

最后,各小组向全班展示自己的合作成果,并从中检验和改进制作流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25课《活板》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5课《活板》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活字印刷术体验工坊——《活板》教学设计【活动目标】1、参与文化体验,了解活板工作程序。

2、沉浸情境阅读,掌握活板工艺特色。

3、创新古代科技,体会大国工匠精神。

【活动分析】重点:沉浸文化体验,学习作者运用工作程序进行说明,使用简明、平实、准确的语言说明活板特色。

难点: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创新意识,发扬工匠精神。

【教材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注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及传统美德,表达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活板》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

本单元重点学习浏览,强调学生能够扫视文段,迅速提取主要信息。

另外,在阅读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活板》整篇文章只用300字便将印刷书籍的历史、活字版的创造、发明、用法、功效以及胶泥活字的优点解释得清楚明白。

一整套工艺,全无修饰性词语,用词准确、通俗。

写活字版印刷紧扣“活”字,在说明时又主要按照工艺顺序进行说明,并通过与雕版比较,体现活版印刷的优越性。

【学情分析】七年级大多数学生对活字印刷术有所了解,因此对本文内容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以文言文的样式呈现,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阅读挑战,教师应积极创设活动情境,搭建阅读支架,引领学生阅读、积累与感悟。

【活动方法】体验法、阅读法、讨论法【活动课时】1课时【活动过程】活动情境:“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活字印刷的古老技艺,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中华鲜活的文化遗产的独特见证......为此,文化体验馆新开发了一款活字印刷DIY,请各位体验员以小组为单位体验、记录,确保回归活字印刷。

活动一:命名·文化体验(10分钟)活动准备:动画情境、小组分工、活板DIY、计时器体验要求:项目要求体验目标还原毕昇活板印刷小组分工一组4-6人,其中1名总负责、1名监督员、1名记录员。

第25课《活板》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5课《活板》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二)《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北宋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因写于润州(今镇江)梦溪园而得名,大约成
书于1086年-1093年,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该书在国际上亦受重视,英国学者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其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艺、历史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价值非凡。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技成就,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贡献,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文献,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教学目标】
1.了解沈括及《梦溪笔谈》的相关知识;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课文。
2.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点,运用工程流序进行说明,使用简明、平实、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色。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本内容。
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字印,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来标记活字,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
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排版
1.先设一铁板
2.以松脂、蜡纸灰之类冒之
3.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
4.持就火炀之
5.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印刷
1.一板印刷
2.一板已自布字
3.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2.本文在介绍活字印刷术时,注意突出“活”这个主要特点。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活字印刷术的“活”体现在哪里。

第25课《活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5课《活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活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活版》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新增的一篇文言文,选自沈括的《梦溪笔谈》。

本文是一篇科技说明文,仅三百余字就将我国古代活字印刷术的产生、制作过程、印制效果、主要特点做了清晰的说明,其中还有此前雕版印刷的简要历史和此后“活板”的下落。

文章用三个段落将当时的印刷术记述得完整而简约。

第1段用两句话交代活字印刷的前身,即雕版印刷,显示印刷术的发展和沿革,又引出文章的重点,突出活字印刷的特点和优点。

第2段点明活字印刷的发明时间和发明者,详细介绍了刻字、制版、印刷、拆版的程序,介绍了活字印刷的全过程。

第3段用一句话交代“活板”的下落,照应开头,使文章内容明确,结构完整。

文章清晰、完整而系统,作者抓住特点,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并注意运用准确、朴实、简洁的语言,让读者能够对我国古代印刷术有更多的了解,并且能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创造才能。

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文章结构,了解活字印刷术及其主要特点,学习程序说明。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创造才能。

教学重难点了解活字印刷术及其主要特点,学习程序说明。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活板》,疏通了文意,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屏显:温故知新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唐人尚未盛为之()2.火烧令坚()3.已后典籍皆为板本()4.更互用之,瞬息可就()5.以纸帖之()二、翻译下列句子1.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2.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瞬息可成。

指生回答。

学生齐读课文。

二、创设情境师:同学们的朗读抑扬顿挫,颇有古文的韵味。

这项伟大的发明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我们通过理解文章内容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穿越千年,梦回繁华,我是一家雕版印刷店的老板,特求助诸位,帮助店铺完成转型升级,开一家活字印刷店。

屏显:情境任务:穿越到北宋都城东京,帮助一家雕版印刷店的老板完成店铺转型升级,开一家活字印刷店。

《活板》教案(部编七下语文)

《活板》教案(部编七下语文)

活板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句。

2.了解活板“活”的特点,体会文章的结构形式,理解说明语言的简明、生动,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3.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热爱科学、开拓创新的热情。

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有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术、指南针、活板印刷。

活板是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的,它改进了制版工艺,提高了印刷效率,为推动科学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

活板的出现,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创新精神。

最早记载毕昇这项重大发明的,是北宋人沈括撰写的《梦溪笔谈》中的《活板》。

这篇课文就是介绍毕昇活板印刷的一篇科技说明文。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读译课文,理解文义1.作家作品简介。

沈括,字存中,号梦溪丈人,钱塘人,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宋史·沈括传》说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学、卜算无所不通,均有所论著”。

代表作有《梦溪笔谈》,共30卷,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艺、历史等各个方面,是包容多种知识的笔记巨著。

其中以大量篇幅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详细地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卓越贡献。

《梦溪笔谈》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huò)持就火炀.之(yáng)字平如砥.(dǐ)更.互用之(gēng) 木格贮.之(zhù)兼与药相粘.(zhān) 燔.土(fán)用讫.(qì) 以手拂.之(fú)3.疏通文义,理解重点文言词语。

(1)实词活板:就是活字版。

板,同“版”。

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

之,指“板印书籍”。

已后:即“以后”,“已”同“以”。

布衣:平民。

文中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和:混合。

持就火炀之:把它拿到火上烤。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5课《活板》教学设计2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5课《活板》教学设计2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5课《活板》教学设计《活板》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活字印刷术及其主要特点,学习程序说明。

2.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创造才能。

【教学重点】了解活字印刷术及其主要特点,学习程序说明。

【教学难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创造才能。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合作探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了文意。

哪位同学能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呢?预设: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活字印刷术的产生、制作过程等内容,并简要介绍了此前雕版印刷的简要历史和此后“活板”的下落。

作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活版印刷术究竟有何重大突破?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研读课本,感受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二、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熟读课文,根据提示填写下表,理解课文是怎样逐层说明由制字到印刷的程序的。

从制制字 1.(活字原料)胶泥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新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之所以叫它“活字印刷术”,其“活”首先体现在字印灵活,每字为一印,取用灵活……与现有的雕版印刷术比,它……4.成果展示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划时代的新发明——活字印刷术。

之所以叫它“活字印刷术”,其“活”首先体现在字印“活”,每字为一印,取用灵活;其次排版“活”,“密布字印”,随时排用;印刷“活”,“一板……一板……”“更互用之”,统筹用板,提高效率;字印数目“活”,“每一字皆有数印”,以便一板当中多次出现时使用;选用“活”,“木格贮之”,放在不同的木格中,便于灵活取用;做法“活”,遇到稀有的不常见的字“旋刻之”,随时可以增补;最后拆版“活”,“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即可以灵活拆版,重复使用。

与现有雕版印刷术相比,活字印刷术在材料和制版方式上有了极大的进步,印刷速度也有了显著提高。

其一,使用胶泥做刻字材料是一大进步,主要优势是:很薄,“薄如钱唇”;灵活取舍,“每字为一印”;坚固,不易脱印,“火烧令坚”;可临时刻用,“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字画完整清晰,用木头做活字,木纹疏密会影响字或笔画的完整,泥活字没有这类问题;拆版方便,可反复使用,木活字不易拆版,“兼与药相粘,不可取”,泥活字则不同,“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活板》优秀教案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活板》优秀教案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活板》优秀教案【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结构,学习本文按照工作程序依次说明事物的方法。

2.借助注释,把握文章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

【预习成果】一、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松zhī( 脂 ) 毕昇.( shēnɡ ) 燔.( fán )土和.( huò )纸灰药稍镕.( rónɡ ) 相粘.( zhān ) 用讫.( qì ) 持就火yánɡ( 炀 )之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板.印书籍____板,同“版”,雕版。

____(2)有布衣..毕昇____平民。

古代平民不能穿锦绣,故称“布衣”。

____(3)薄如钱唇..____铜钱的边缘。

____(4)字平如砥.____磨刀石。

____(5)药稍镕.____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

____(6)瞬息可就.____完成。

____3.文学常识填空。

沈括(1031—1095),字____存中____,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典制、律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晚年撰著笔记体综合著作《____梦溪笔谈____》。

二、我的疑问【课文感知】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有什么特征?答案: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活板,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活”。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大意。

答案:第一段:简述活字版发明前我国雕版印刷的发展史;第二段:具体说明活字印刷的发明、制作、效率和用法;第三段:交代活字版的下落。

3.文章在介绍活字印刷的时候是如何突出“活”这一特征的?答案:“每字为一印”——字是活的;设一铁板“密布字印”——排版是活的;“每一字皆有数印”——字印数目是活的;“有奇字……瞬息可成”——做法是活的;“一板……一板……更互用之”——印刷是活的;“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拆法是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板沈括一、课型:讲读课二、教学目标(一)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能够用现代汉语翻译文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二)理清文章结构,了解活字印刷术及其主要特点和本文的说明特色。

(三)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热爱科学、开拓创新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一)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能够用现代汉语翻译文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二)理清文章结构,了解活字印刷术及其主要特点和本文的说明特色。

(三)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热爱科学、开拓创新的热情。

四、教学难点了解本文的说明特色。

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授课时间(二)课时目标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能够用现代汉语翻译文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三)导入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展现的活字印刷术。

(同学们,视频中所展现的就是我国的活字印刷术,那么活字印刷术到底是如何操作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一探究竟吧!)(四)文学常识1.作家简介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

在天文学方面、物理学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誉之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幼时嗜好医学,33岁中进士。

政治上比较进步,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助手之一。

后退居江苏润州(今镇江市)附近,建梦溪园,写成《梦溪笔谈》一书,享年65岁。

2.《梦溪笔谈》《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全书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共30卷,计609篇,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其中以自然科学为主。

它以大量篇幅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详细地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卓越贡献,赞扬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创造,也阐述了自己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见解,是我国和世界科技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对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3.毕昇毕昇(?—约1051),北宋工匠、发明家。

宋初为书肆刻工。

宋庆历年间(1041-1048),他根据实践经验,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技术,即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

这一技术未及推广,毕昇就去世了。

他的字印为沈括家人收藏,事迹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

4.印刷术在《辞海》中,“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

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

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

宋代庆历年间,毕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

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

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

可见,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

(五)初读文章要求:1.大声朗读,洪亮清晰;2.字音准确,节奏明确;3.抑扬顿挫,韵味悠然。

明确:板印书籍(jí),唐人/尚未/盛(shèng)为之。

自/冯瀛(yíng)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shēng),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b áo)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zhī)、蜡和(huò)纸灰之类冒(mào)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yáng)之,药稍熔(róng),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dǐ)。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gēng)互用之,瞬(shùn)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tiè)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zhù)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fán)土,用讫/(qì)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cáng)。

(六)检测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七)理解句意请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翻译文章。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替代古代汉语单音节词;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重点词义:1.〔板印〕指雕版印刷。

2.〔冯瀛王〕即冯道(882-954),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县西)人,历仕后唐至后周,死后被追封为瀛王,我国古代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首倡者。

3.〔已〕同“以”。

4.〔板本〕版印书籍,相对于抄本而言。

5.〔庆历〕宋仁宗赵祯年号(1041-1048)。

6.〔布衣〕平民。

古代平民不能穿锦绣,故称“布衣”。

7.〔毕昇(?—约1051)〕蕲州蕲水直河乡(今属湖北英山)人,北宋工匠、发明家。

首创活字印刷术。

8.〔钱唇〕铜钱的边缘。

9.〔和(huò)〕混合。

10.〔冒〕覆盖。

11.〔范〕模子。

12.〔持就火炀(yáng)之〕拿它靠近火烘烤。

就,靠近。

炀,烘烤。

13.〔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的混合物。

14.〔镕〕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

15.〔字平如砥(dǐ)〕(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平得像磨刀石。

砥,磨刀石。

16.〔自〕另自,另外。

17.〔具〕准备(好了)。

18.〔更(gēng)互〕交替,轮流。

19.〔就〕完成。

20.〔以纸帖(tiè)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意思是,用纸来标记活字,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

帖,标签,前一个用作动词。

韵,指韵部,韵书中把同韵的字归在一起成为一部。

21.〔奇字〕生僻字。

22.〔木理〕木头的纹理。

23.〔燔(fán)〕烧。

24.〔讫(qì)〕完毕。

25.〔殊〕根本。

26.〔群从(cóng)〕指堂兄弟及诸子侄。

27.〔宝藏(cáng)〕珍藏。

句意: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

自冯瀛王时才开始用雕板印刷五经,以后的重要书籍都是版印书籍。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

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变得坚硬。

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在铁板上面。

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模子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模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

如果只是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

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

不用时,就用纸条来标记活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

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

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根本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了,(他们)到今天还珍贵地收藏着。

第二课时(一)课时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了解活字印刷术及其主要特点和本文的说明特色。

2.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热爱科学、开拓创新的热情。

(二)再读感知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并说说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段落主要内容作用第一自然段概述活版印刷发明前雕版印刷发展的情况。

既表明活版印刷是对雕版印刷的发展,又为下文重点介绍活版印刷做铺垫。

第二自然段具体说明活板印刷的发明、制作、效能和使用方法。

承接上文,具体介绍活字印刷术。

第三自然段交代活板的下落。

照应第2段,交代活字印的下落,既说明本文言之有据,也表现了这项伟大发明的珍贵。

2.浏览第二自然段,理解课文是怎样逐层说明由制字到印刷的程序的,根据提示填写下面的表格(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从制字到印刷的程序制字 1.(活字原料)胶泥2.(活字厚度)薄如钱唇3.(与雕版不同之处)每字为一印4.(活字如何成型)火烧令坚排版 1.先设一铁板2.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3.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4.持就火炀之5.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如平砥印刷 1.一板印刷2.一板已自布字3.更互用之,瞬息可就(三)研读共品1.本文在介绍活字印刷术时,注意突出“活”这个主要特点。

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活字印刷术的“活”体现在哪里。

明确:字印“活”——“每字为一印”,取用灵活排版“活”——“密布字印”,随时排用印刷“活”——“一板……一板……”“更互用之”,统筹用板,提高效率字印数目“活”——“每一字皆有数印”,以便一板当中多次出现时使用选用“活”——“木格贮之”,放在不同的木格中,便于灵活取用做法“活”——奇字“旋刻之”,随时可以增补拆板“活”——“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佛之,其因自落,殊不沾污”,可灵活拆板,重复使用2. 本文介绍活字印刷术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请举例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