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梦溪笔谈》二则-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梦溪笔谈》两则,了解沈括的生平及其作品特点。
2. 学习文言文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掌握文中涉及的古代科技、文化知识,拓宽知识面。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梦溪笔谈》两则2. 教学重点:文言文阅读方法、古代科技、文化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沈括的生平及其作品《梦溪笔谈》。
2. 自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讲解:教师讲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4. 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古代科技、文化知识,分享学习心得。
5. 总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
2. 深入了解课文中的古代科技、文化知识,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读后感:阅读学生的读后感,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课文。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梦溪笔谈》两则。
2. 参考资料:有关沈括生平的资料、梦溪笔谈的研究成果等。
3. 多媒体资源:图片、视频等。
八、教学环节1. 课前预习:学生自主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提问: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5. 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九、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梦溪笔谈》二则 教学设计6-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梦溪笔谈》二则教学设计6-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梦溪笔谈〉二则》教学设计目的要求1.了解课文记述的两则生动的事例和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2.学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的方法。
3.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
4.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用法。
一、学习重点:1.《以虫治虫》选自《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全文共70字,可分为三层。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元丰:宋神宗赵顼的年号(1078—1085)。
庆州:宋代州名,在今甘肃庆阳一带。
界:地域,范围。
子方虫:今称粘虫,危害麦类、玉米、高粱、水稻等多种作物。
方:正当,正在。
为:成为。
秋田:秋天田地里的庄稼。
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害:危害。
文章首先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
一个“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狗蝎:口器咀嚼式,有强大铗状尾须一对,能夹人、物,杂食性或肉食性。
其:它的。
喙:鸟兽的嘴,此处指虫子的嘴。
钳:指长在昆虫嘴上的钳状物。
蔽地:遍地。
蔽,遮盖。
则:连词,相当于“就”。
以钳搏之:用钳跟子方虫搏斗。
之,指子方虫。
悉为两段: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悉,都,全。
为,成为。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旬日:十天。
皆尽:指子方虫全部被消灭。
岁:年成。
以:因。
“以”后省略“之”,之,指消灭子方虫。
大穰:庄稼大丰收。
这一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
语文:第21课 《梦溪笔谈》二则 教案1(苏教版七年级上)

21.《梦溪笔谈》二则《以虫治虫》教学设计[教学设计A]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的科学成就。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以虫治虫》所给予我们的“环保”等方面的启示。
教学重点:1.古代科学成就。
2.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教学方法:文言文十步探究学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我们已经享受了“想象艺术大师”沈复的《幼时记趣》,刚刚尝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我们刚叫了“三声夸克”,挥手告别了当代物质结构的微观世界,远处我们又看到了那“千古不灭的科技巨星”沈括正在向我们招手……当我们打开他那标志“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时,仿佛打开了巨大的百宝箱,里面装满了世上的珍宝,光辉夺目,粲然辉煌。
其中有两颗无比美丽的珍珠,灿烂地眨起眼睛。
让我们走进它的迷人世界——《梦溪笔谈》二则之《以虫治虫》好吗?(板书或投影)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和查阅资料情况1.你读了《以虫治虫》之后感受如何?随意谈谈。
2.你查阅资料了吗?你眼中的《梦溪笔谈》和作者沈括如何?3.你又识记了哪些字词,请讲给我们听!三、读知课文,感悟课文引导学生利用“十步探究学习法”读知感悟课文。
(一)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正确地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力求了解课文大意。
(二)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互相质疑问难,小组学习活动开始。
提示: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课文,熟悉它的大概意思,从中找出自己的不明之处,为活动提供讨论依据。
(三)讨论读法。
如:“庆州界生子方虫”的朗读节奏应该是什么?为什么把这一句读成这样的节奏?等等。
提示:因为这是按意义划分的节奏。
(四)把读法确定后,教师用普通话正确地范读课文。
提示: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知课文大意。
(五)读猜文意。
提示:同学们读完之后静想:这个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有哪些句子明白了,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让同学们勾画出来,准备好讨论突破。
学法提示:甲组向乙组质疑问难,乙组进行解答。
如果解答不准确,就由他们猜,如果再猜不中,最后由老师予以纠正。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苏教版

课堂小结
科学为我们打开了探索神秘世界的大门。而科学本身也不是神秘的它不仅仅属于科学家也属于所有的有心人。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有严谨的态度进行细心的观察你就会有许多收获。你也许也能象许多大科学家一样改变世界。
③“傍不肯‘消灭虫害
2《焚天寺木塔》
①钱帅患塔动②向喻皓求教
③皓加以指点④如其言,塔遂定
五、阅读《焚天寺木塔》,回答问题
①匠师向钱师提供的方法有没有奏效?从那些话句可以看出来?
没有。“而动如初”
②喻皓建议采用何种方法?用原文作答
“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
③“密使其妻”中的“密”字反映出匠师怎样的心态?
2、导入部分新颖有趣,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3、学生活动设计比较合理。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活动,在阅读思考表达中进步。学生活动的部分他们都表现得很好。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等人的创造性成就由学生来介绍,既有利于发掘他们的知识储备,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你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吗?”“如何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经历与感受,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创造性思维。
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用心良苦.
④“皓笑曰”中的“笑”字透 露出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一方 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六、达标反馈
1选择加点词的正确解释
①方为秋田之害A正B才()
②悉为两段.A熟悉B全,都()
③岁以大穰.A一年B年成()
④方两三级A才B正()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梦溪笔谈》的作者、成书背景及特点。
培养学生对古代科学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提高学生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梦溪笔谈》简介:作者、成书背景、特点。
两则故事简介:内容、主题、意义。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梦溪笔谈》的背景和特点,分析两则故事的主题和意义。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科学知识和文学价值。
鉴赏法:品味故事中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作者及成书背景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及其生平。
掌握《梦溪笔谈》的成书背景和创作动机。
2.2 教学内容沈括生平介绍:出生背景、学术成就、历史地位。
《梦溪笔谈》成书背景:时代背景、创作动机、编纂过程。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详细讲解沈括的生平和对科学的贡献。
图片展示法:展示沈括画像和《梦溪笔谈》的古籍封面,增强学生的兴趣。
第三章:两则故事简介3.1 教案目标让学生掌握《梦溪笔谈》中两则故事的基本内容。
分析两则故事的主题和意义。
3.2 教学内容故事一《杯弓蛇影》:故事梗概、主题、寓意。
故事二《石墨与金刚石》:故事梗概、主题、意义。
3.3 教学方法讲故事法:生动讲解两则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主题和意义的理解。
第四章:故事一《杯弓蛇影》的解析4.1 教案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杯弓蛇影》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和分析能力。
4.2 教学内容故事情节解析: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矛盾冲突。
寓意分析:寓意、启示、现实意义。
4.3 教学方法解析法:详细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矛盾冲突。
案例分析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寓意。
第五章:故事二《石墨与金刚石》的解析5.1 教案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石墨与金刚石》的故事情节和科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和分析能力。
5.2 教学内容故事情节解析: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科学知识。
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教案(苏教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教案(苏教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通过感受我国古代科技,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进展的爱好。
了解周围的科技进展情形,关怀科学技术的进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在班级中形成浓厚的科学氛围。
2、联系课文的背景,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3、把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把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预备:课本、教学案等教学类型:复习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激趣请学生展现各自收集的有关本课的图片、资料,教师作总结,并点评预备材料,看谁预备得最详细。
二、相关链接简介作者沈括和«梦溪笔谈»三、复习«以虫治虫»1、复习文言实词和虚词庆州界〔地域,范畴〕生子方虫方〔正当,正在〕为〔成为〕秋田之害以〔用〕钳搏之悉〔全部〕为两段岁以〔因为〕大穰〔丰收〕土人〔本地人〕谓之2、指名翻译全文,突出重点语句〔1〕方为秋田之害:译:刚要成为秋田里庄稼的祸害。
〔2〕那么以钳搏之,悉为二段:译: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3〕旬生活方皆尽,岁以大穰:译:十天后,子方虫全部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3、内容简要分析〔1〕简述文章要紧内容。
«以虫治虫»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
〔2〕用自己的话讲讲〝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方法。
答:形状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方法以钳搏之,悉为两段〔3〕岁以大穰的缘故是什么?答案:害虫天敌的显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增产,爱护了生态环境。
〔4〕动物中还有哪些天敌,学生竞赛发言。
例如:猫——鼠青蛙——害虫〔5〕那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现代农业的看法。
要点:粮食增产,农药的使用对人体有害。
七年级语文教案:古代文化名著《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古代文化名著《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第一节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学生将:1.学习并掌握古代〈梦溪笔谈〉的两则故事2.理解并分析故事主题和内容3.掌握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分析技能4.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教学重点:〈梦溪笔谈〉两则故事的主题分析教学难点:如何分析〈梦溪笔谈〉两则故事的主题第二节教学内容1.上课铃声后,向学生介绍《梦溪笔谈》这部古代文学作品。
可以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
2.分发学生〈梦溪笔谈〉第一则的阅读材料。
让学生花5分钟左右读完故事,然后组织学生对这个故事进行讨论。
可以询问学生他们认为这个故事的主题是什么?主角是否成功实现他的目标?学生在阅读和讨论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关键词和细节?3.教师对这个故事的主题进行简要讲解。
通过展示图像或其他互动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道德指导和文化观点。
4.分发学生〈梦溪笔谈〉第二则的阅读材料。
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材料逐一记录下关键信息,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故事的主题。
可以询问学生他们认为这个故事的主题是什么?主角是否成功实现他的目标?学生在阅读和讨论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关键词和细节?5.教师对这个故事的主题进行简要讲解。
通过展示图像或其他互动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道德指导和文化观点。
6.整合两个故事的主题并对其进行比较。
教师要求学生列出故事的相似和不同之处7.提醒学生注意两个故事的重要性和意义。
学生可能会感到好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故事的主题和思想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第三节教学反馈1.评估学生对两个故事的阅读理解能力。
可以通过小测验、讨论、问答等方式来完成。
2.让学生通过书面作业或口头表达,表达他们对《梦溪笔谈》这部作品的看法。
他们是否喜爱这些故事?他们认为这些故事可以带给他们什么样的体验和价值?3.向学生展示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可以通过讲解文学的价值和作用,引导学生形成对文学的充分认识和理解。
结论本节课是一份精心设计的七年级语文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古代文化名著《梦溪笔谈》的两个主要故事。
《《梦溪笔谈》二则》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梦溪笔谈》二则》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课题:《梦溪笔谈》二则(沈括)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讲述的古代科学成就。
2、学习几个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方法:讲读、交流课时计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我们叫了“三声夸克”,挥一挥手,离开了当代物质结构的微观世界,回到了文明古国——中国。
我们看到那“千古不灭的科技巨星”沈括正在向我们招手。
当我们打开那标志“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时,仿佛打开了巨大的百宝箱,里面装满了世上的珍宝,光辉夺目,粲然辉煌。
其中有两颗无比美丽的珍珠,分外引人注目。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梦溪笔谈》二则。
(板书课题)二、阅读主场(一)引导学习小组对照注释,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查工具书(提前要求携带《古汉语词典》《古汉语字典》)或学习参考资料,力求了解课文大意。
(二)将学习小组分成两个部分,分别准备一则(各小组特别注意整理组员不懂的字词或内容,并将不懂的字词或内容设计成问题)。
(三)合作学习交流1、准备第二则的学习小组先向准备第一则的学习小组质疑问难(可以问某一小组,也可以问某一位同学),后者解疑释惑(如有的问题不能解答,可以向准备同一则的其他小组或个人请求帮助;解答不准确时,由老师纠正)。
2、准备第一则的学习小组与准备第二则的学习小组换位质疑问难和解疑释惑(处理方式同上)。
3、学习小组间的质疑问难和解疑释惑结束后,老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字词。
《以虫治虫》:方为求田之害千万蔽地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梵天寺木塔》:方两三级患其塔动未布瓦贻以金钗但逐层布板迄匠师如其言(四)学习小组自由诵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停顿和重音,并给予指导)。
三、阅读尾声(一)讨论“探究·练习二、三”。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布置作业:按家长要求诵读课文(或一则,或两则),抄写“二(三)3”中提到的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词,在将课文翻译成白话文。
周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梦溪笔谈》二则-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21、《梦溪笔谈》二则
——以虫治虫
一、对本课教学的认识:
《梦溪笔谈》二则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
(上册)的二十一课。
它是第五单元——“关注科学”中的唯一一篇文言文。
在设计教学时,最使我头疼的问题就是如何体现这篇文言文与整个单元主题的关系。
我认为这一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科学家们坚持不懈、矢志探索的精神;使学生感受到科技发展的脉动,关注科学,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抓住灵感的闪光。
这样的科学精神是会使学生终身受益的。
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就着重注意体现了这一点。
另外,本文是一篇文言文。
因此文言文的相关知识也不能丢,文章中的重点实词及虚词仍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语言也很有特色,体现了简洁、平实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思路设计
《梦溪笔谈》二则,我设计了两课时,一课时解决一个文段。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以虫治虫”。
在这一课时的设计中重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以及对学生思路的拓展。
1.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科学发展的先进水平并由此引出学生对《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的兴趣,简介作家、作品,营造科技氛围。
2.梳理文意。
通过学生小组学习和小组间的提问,掌握实词词义、虚词不同
用法,复习以前学习过的文言虚词。
3.感受文章语言特点。
通过教师提示的要素:
虫害发生的时间:
虫害发生的季节:
虫害发生的范围:
解决虫害的经过:
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要求在概括时包涵着四个要素。
教师给出大量运用想象的文段,请学生进行比较,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明确介绍科技发现的小文章应尽量使用简洁平实的语言。
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后,进行写作训练。
利用投影展示关于“以虫治虫”
的图片,学生学习课文语言进行描述。
个人写完后小组交流,每小组推举出最好的一个进行班级交流。
这样学生在获得初步感受的同时,落实到了写作上,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这比教师枯燥的讲授更易于学生接受,与整个单元的教学任务联系起来。
4.拓展思路。
教师利用“以虫治虫”的图片和生活中利用生物技术的例子,引导学生由课文内容本身联系学习过的科学知识,体会自己身边的科学现象。
学生们通过拓展思路,了解到科学不是神秘的。
在我们身边就存在着许多科学现象。
这不仅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也激发他们的信心,日后也成为改变世界的人。
学生很明确的认识到,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有坚实的基础,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有奉献一生的准备。
《梦溪笔谈》二则教案设计
——以虫治虫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感受我国古代科技,增强学生对科学技
术发展的兴趣。
了解身边的科技发展情况,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在班级中形成浓厚的科学氛围。
2.能力:欣赏课文简练的语言风格。
学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简短的科技
片断。
通过教学,全班达到熟练朗读。
3.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