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交联

合集下载

硅烷自然交联电缆料生产技术

硅烷自然交联电缆料生产技术

硅烷自然交联聚乙烯绝缘料近年来研发的硅烷自然交联聚乙烯绝缘料,可以在自然条件下几天内即可完成交联,无需蒸汽或温水浸泡。

与传统的硅烷交联方式相比,该材料能为电缆制造厂减少生产工序,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硅烷自然交联聚乙烯绝缘料已得到越来越多电缆制造厂家的认可和使用。

目前市场上的进口料, 主要来自DOW 和BOREALIS 。

近年来国产的硅烷自然交联聚乙烯绝缘料技术已成熟,并已大批量生产,与进口料相比,在价格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1硅烷自然交联聚乙烯绝缘料的配方思路硅烷自然交联聚乙烯绝缘料采用二步法的生产方式,其配方同样由基材树脂、引发剂、硅烷、抗氧剂、阻聚剂和催化剂组成。

相对于硅烷温水交联聚乙烯绝缘料,硅烷自然交联聚乙烯绝缘料的配方应从提高 A 料的硅烷接枝率以及选择更高效的催化剂着手。

使用硅烷接枝率较高的A 料配合高效催化剂,才能使硅烷交联聚乙烯绝缘料即使在低温、水分不充足时也能快速交联。

进口硅烷自然交联聚乙烯绝缘料的 A 料都采用共聚法合成,其硅烷含量可控制在较高水平,而采用接枝硅烷的方法生产具有高接枝率的 A 料则相当困难。

配方中使用的基材树脂、引发剂、硅烷从品种和添加量上都应变化和调整。

阻聚剂的选择及其用量的调整也至关重要,因为硅烷接枝率的提高必然导致更多 C - C 交联副反应的发生。

为了提高A 料在后续挤制电缆时的加工流动性及表面状况,需加入适量的阻聚剂以有效抑制C - C 交联和先期预交联。

另外,催化剂对提高交联速度起着重要作用,应选择使用含过渡金属无素的高效催化剂。

2硅烷自然交联聚乙烯绝缘料的交联时间硅烷自然交联聚乙烯绝缘料在自然状态下完成交联所需时间与温度、湿度及绝缘层厚度有关。

温度、湿度越高,绝缘层厚度越薄,所需交联时间则越短,反之则越长。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气温和湿度都不相同,即使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段,今天和明天的气温和湿度都是变化的。

因而该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应根据当地及当时的气温、湿度,以及电缆的规格、绝缘层的厚度来确定交联时间。

聚合物材料的自修复及其应用

聚合物材料的自修复及其应用

聚合物材料的自修复及其应用自修复材料是近年来材料科学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其最大的特点是在遭受损伤后,能够在不需外部介入的情况下自我恢复。

聚合物材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塑料、橡胶、建筑材料等领域。

由于聚合物材料耐久性较差,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损伤,如温度变化、光照、化学物质等,因此聚合物材料的自修复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聚合物材料的自修复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1.化学交联化学交联是将两种化学单体或聚合物相互反应,以形成一个高分子网络结构的过程。

聚合物材料在发生断裂时,断裂面上的单体或者聚合物能够进一步反应交联,形成新的化学键连接,从而恢复其整体性能。

2.热致变形热致变形是指在材料受到热力激励时,分子链间出现松动,从而使聚合物材料自动修复。

当聚合物材料发生断裂时,其周围的分子就会发生热致变形,从而填补缝隙,恢复整体完整性。

3.自交联自交联是指聚合物材料自身发生反应,形成新的化学键连接,从而恢复其力学性能。

这种反应一般需要刺激,如触摸、摩擦等。

4.微胶囊修复微胶囊修复是将一定量的修复剂封装在胶囊内,分布在聚合物材料中。

当材料受到损伤时,微胶囊破裂释放修复剂,使聚合物分子重新融合。

以上几种自修复机制都能够帮助聚合物材料恢复其完整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材料的耐用性。

聚合物材料的自修复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研究,还有其实际的应用价值。

聚合物材料的自修复可以用于汽车、航空、建筑等领域,增强材料的耐久性,从而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

同时,在减少人工维护成本的同时,提高了维护效率,为人类创造更加便利的生活方式。

目前,聚合物材料的自修复技术存在一些挑战。

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自修复效果的稳定性。

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自修复效果可能会减弱或者失效。

因此,如何保持自修复效果的持久性就成为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总之,随着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聚合物材料的自修复技术将会成为材料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并为人们的生活创造更加便利和高效的方式。

自交联堵水作用机理

自交联堵水作用机理

自交联堵水作用机理自交联堵水作用机理一、引言在油气开采过程中,随着开采时间的延长,油井产出的油水比例逐渐变差,甚至出现“水窜”现象。

这时候就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或者阻止水的产生和窜逃。

而自交联堵水技术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二、自交联堵水技术概述自交联堵水技术是通过注入特定的化学物质到井口,使其在井壁和孔隙中形成一层致密薄膜,从而阻止地层中的水向油井内渗透。

该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效果显著等优点,在实际应用中被广泛采用。

三、自交联堵水作用机理1.化学反应自交联堵水技术主要依靠化学反应来实现其作用。

在注入特定化学物质后,其会与地层中的离子发生反应,形成致密薄膜并填充孔隙。

其中最常见的化学物质为聚合物和硅酸盐类。

2.吸附作用除了化学反应外,自交联堵水技术还依靠物理吸附作用来实现其作用。

在注入化学物质后,其会与地层中的颗粒表面发生相互作用,形成致密薄膜。

这种吸附作用主要是静电吸附和范德华力吸附。

3.孔隙封堵自交联堵水技术还可以通过孔隙封堵来阻止水的渗透。

在注入化学物质后,其会填充孔隙,并形成致密薄膜。

这种封堵作用可以有效防止地层中的水向油井内渗透。

四、自交联堵水技术优点1.操作简便自交联堵水技术操作简单,只需要将化学物质注入井口即可。

2.效果显著该技术具有较好的阻水效果,可以有效减少或者阻止地层中的水向油井内渗透。

3.经济实惠相比其他阻水技术,自交联堵水技术成本较低,经济实惠。

五、自交联堵水技术应用场景1.老井改造老井产出的油水比例较差,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或者阻止水的产生和窜逃,自交联堵水技术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2.新井开采在新井开采过程中,由于地层中含有大量的水,需要采取措施来防止水向油井内渗透,自交联堵水技术可以有效实现此目的。

3.注采井在注采井中,为了保证油井正常生产,需要对地层进行阻水处理。

自交联堵水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处理方法。

六、结论自交联堵水技术是一种简单易行、效果显著、经济实惠的阻水方法。

其作用机理主要依靠化学反应、吸附作用和孔隙封堵等多种方式。

光延反应中diad副产物

光延反应中diad副产物

光延反应中diad副产物光延反应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合成中的有用技术,可以高效合成出目标化合物。

然而,在光延反应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副产物,其中就包括diad副产物。

这些diad副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反应的产率和选择性,因此值得注意。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光延反应中常见的diad副产物以及其产生原因:1.自交联副产物自交联是光延反应中一个常见的问题。

当反应物中存在两个或更多个不同的双键时,这些双键会通过自由基自身引发的自交联反应,形成环状或聚集体结构。

这些结构被称为自交联产物或diad副产物。

自交联反应的副产物不仅会降低反应的产率和选择性,还可能导致反应体系的污染。

因此,一些化学家采用一些方法降低或避免自交联反应的发生,比如控制反应物的摩尔比例、优化反应条件等。

2.异构化副产物在光延反应中,异构化是常见的反应类型之一。

异构化反应通常是由于分子内双键发生转移而引起的。

这种转移可能导致diad副产物的生成。

异构化产物的生成主要受到反应条件的影响,比如温度、溶剂等。

化学家可以通过调整反应条件以降低异构化副产物的生成。

3.极性副产物在一些极性反应中,比如自由基引发的共轭加成反应、亲核取代反应等,diad副产物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反应体系中存在极性副产物所致。

这些极性副产物可能经历不同的反应路径,形成不同的diad副产物。

例如,当反应体系中存在醇或水等亲核物质时,会导致反应产生一些多环化合物的diad副产物。

因此,化学家通常采用一些方法去除反应体系中的极性副产物,比如采用更为惰性的溶剂,优化反应条件等。

4.副反应产物除了上述几种diad副产物外,还有一些副反应产物也可能出现在光延反应中,比如氧化副产物、脱氢副产物等。

这些副反应产物通常是由于反应物或反应条件的不完美性导致的。

总之,在光延反应中,diad副产物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

化学家需要对这些副产物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了解反应的机理和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反应的产率和选择性。

赖氨酸自交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赖氨酸自交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赖氨酸自交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赖氨酸是一种重要的氨基酸,它在生物体内起着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

然而,赖氨酸具有低水溶性和稳定性较差等特点,在一些应用领域中存在一些限制。

为了改善这些问题,人们提出了赖氨酸的自交联反应,通过赖氨酸分子之间的自身反应来形成交联结构。

这种自交联反应可以改善赖氨酸的溶解性和稳定性,并赋予其更多的应用潜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赖氨酸的特性以及其自交联反应的机理和影响,同时也将探讨这种自交联技术在可能的应用领域中的前景。

了解赖氨酸的自交联反应对于进一步开发其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来讨论赖氨酸自交联的相关内容。

每个部分将侧重不同的焦点,以全面地介绍赖氨酸自交联的特性和可能的应用领域。

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将概述整篇文章的内容和目的。

通过对赖氨酸自交联的背景和基本概念的介绍,读者可以对这一主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明确文章的目标。

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两个子部分:赖氨酸的特性和赖氨酸的自交联反应。

在赖氨酸的特性部分,我们将介绍其化学性质、结构特点以及在生物体内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赖氨酸的特性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后续对其自交联反应的理解奠定基础。

在赖氨酸的自交联反应部分,我们将重点探讨赖氨酸分子间或分子内发生自交联反应的机理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

希望通过对这一反应的研究,能够揭示赖氨酸自交联在生物体内的重要作用和相关的生物学意义。

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分为两个小节:自交联对赖氨酸的影响和可能的应用领域。

在自交联对赖氨酸的影响部分,我们将总结赖氨酸自交联的效应和作用机制,并探讨其对生物体的重要性。

在可能的应用领域部分,我们将探讨赖氨酸自交联在医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以及可能的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以上的文章结构,我们期望能够全面、系统地介绍赖氨酸自交联的相关知识和研究进展,并为读者对该领域的理解和实际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含氢硅油低温自交联机理

含氢硅油低温自交联机理

含氢硅油低温自交联机理硅橡胶是一种常见的半导体材料,由于其优异的电学性能和优异的耐化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光伏和生物医学等领域。

而含氢硅油作为硅橡胶的一种特殊种类,具有在低温下自交联的特性,因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在低温下,含氢硅油可以通过一种称为“自交联”的过程发生分子间的交联。

这种交联有助于提高含氢硅油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同时也可以改善其电学性能。

而自交联机理则是含氢硅油在低温下发生分子间交联的关键因素之一。

含氢硅油低温自交联机理的研究对于理解硅橡胶的性质以及优化其在电子、光伏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对于硅橡胶的制备工艺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关于含氢硅油低温自交联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低温下含氢硅油的交联机理。

虽然含氢硅油在低温下会发生自交联,但是其交联机理却与高温下有着很大的差异。

研究表明,在低温下,含氢硅油分子间的交联主要依赖于氢键的作用。

而氢键的作用又主要依赖于分子之间的距离和相互作用。

因此,在低温下,含氢硅油分子间的距离和相互作用对于交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含氢硅油低温自交联的影响因素。

虽然目前关于含氢硅油低温自交联的研究已经很多,但是仍然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影响其自交联效果。

例如,低温下含氢硅油的交联速度以及氢键的作用机理仍需深入研究。

最后,含氢硅油低温自交联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低温下含氢硅油的交联有助于改善硅橡胶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从而使其在低温环境下的应用更加广泛。

此外,低温下含氢硅油的交联也可以在制备新型硅橡胶材料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新型硅橡胶材料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总之,含氢硅油低温自交联机理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硅橡胶的性质以及优化其在电子、光伏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对于硅橡胶的制备工艺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虽然目前关于含氢硅油低温自交联的研究已经很多,但是低温下含氢硅油的交联机理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期为含氢硅油在实际应用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氨基自交联

氨基自交联

氨基自交联
氨基自交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它指的是将两个或多个氨基(-NH2)分子结合成一个大分子,并通过共价键将它们连接起来的化学反应。

这种反应在生物、化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氨基自交联的反应机理较为复杂,其过程中,两个氨基分子首先发生缩合,形成一个二肽分子。

随后,第二个氨基分子与第一个分子的羰基(C=O)发生反应,形成一个环状结构。

这个环状结构进一步发生开裂,形成两个新的分子,其中一个分子中的氨基与另一个分子中的羰基发生反应,形成一个新的大分子,而原来的两个分子则转化成了新的小分子。

氨基自交联的产物通常具有高度交联度和高强度。

这种反应可以有效地将两个或多个氨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高分子,这种高分子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因此被广泛用于生物医学、化学工业和建筑材料等领域中。

此外,氨基自交联还可以用于生物学中。

例如,在蛋白质工程和生物信息学中,研究人员可以利用氨基自交联技术来构建新的蛋白质或改进现有的蛋白质。

此外,氨基自交联还可以用于生产高分子材料、改进橡胶、纤维和涂料等领域。

总之,氨基自交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在生物、化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氨基自交联技术将继续得到提升和改进,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祉和发展。

自交联透明质酸钠

自交联透明质酸钠

抗迁移
交联透明质酸钠产 品
缩水甘油醚交联 二乙烯基砜交联 羧甲基壳聚糖共混施沛克Hylaform® gel
Seprafilm®
缺陷
残留交联剂引发炎症反应
自身交联透明质酸钠
关键技术
利用透明质酸钠 分子中自身羟基、 羧基酯化交联
优势
自身交联,生物安 全性高
自身交联透明质酸钠应用
关节疾病注射液
寡聚透明 质酸钠 催化酯化 催化剂去 除 可注射透明 质酸钠微凝 胶
与商售产品比较优势
自交联透明 质酸钠凝胶 无交联剂 交联剂潜在致癌性
自身交联透明质酸钠应用
化妆品以及保健品领域
寡聚分子量 透明质酸钠 催化酯化 催化剂去 除 透明质酸钠 微凝胶液体
与商售产品比较优势
自交联透明质 酸钠微凝胶 体内留存时间长 吸收效果有限 口服吸收效果差
工作基础
预期成果(三年)
• • • • • 关节注射用自身交联透明质酸钠 防粘连用自身交联透明质酸钠 整形外科用自身交联透明质酸钠 保健药品用自身交联透明质酸钠 化妆品用自身交联透明质酸钠
与商售产品比较优势
自交联透明质 酸钠微凝胶 细菌发酵法 提取法 提取法
自身交联透明质酸钠应用
外科手术防粘连材料
高分子量透 明质酸钠 催化酯化 催化剂去 除 透明质酸钠 凝胶
与商售产品比较优势
自交联透明质 酸钠凝胶 无交联剂 残留交联剂 残留交联剂
自身交联透明质酸钠应用
整形外科材料
高分子量透 明质酸钠 催化酯化 催化剂去 除 透明质酸钠 凝胶
自身交联透明质酸钠
目 录
1.透明质酸钠
2.交联透明质酸钠
3.自身交联透明质酸钠 4.自身交联透明质酸钠应用 5.工作基础 6.预期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交联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及应用一、实验目的乳液聚合最早由德国开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用此技术生产丁苯橡胶,以后又相继生产了丁腈橡胶和氯丁橡胶、聚丙烯酸酯乳漆、聚醋酸乙烯酯胶乳(俗称白胶)和聚氯乙烯等。

与悬浮聚合不同,乳液体系比较稳定,工业上有间歇式、半间歇式和连续式生产,用管道输送或贮存时不搅拌也不会分层。

生产中还可用“种子聚合”(即含活性链的胶乳)、补加单体或调节剂的方法控制聚合速度、分子量和胶粒的粒径。

也可直接生产高浓度的胶乳。

聚合物的水乳液有很多优点,水位为最便宜的介质,又没有燃烧、爆炸、中毒的危险,同时由乳液聚合法生产出的乳胶粒径很小,可以部分的渗入被处理物体的微观裂缝中去,达到良好的粘合、涂敷效果。

正因为聚合物乳液有其独特的特点,所以广泛应用在很多技术领域,可以用作木材、织物、合成材料、金属等许多材料的黏合剂、涂料、织物处理剂、皮革浸渍剂、纸张处理剂、水泥添加剂、抛光剂等。

通过本次大型实验,可以进一步熟悉有机合成及乳液聚合,初步了解自交联丙烯酸乳液在纺织品方面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乳液聚合分成四个阶段:分散阶段,乳胶粒分成阶段,乳胶粒生长阶段,聚合反应完成阶段。

乳液聚合反应发生在水相粒的乳胶液中,尽管在乳胶粒内部黏度很高,但由于连续相是水,在这样的体系中,由内向外传热容易,不会出现局部过热,更不会暴聚。

故在乳液聚合体系的乳胶粒中的温度分布要较均匀。

乳液聚合体系中,引发剂溶于水相,在水相中分解成自由基,自由基由水相扩散到胶束中或乳胶粒中,在其中引发聚合。

一个个自由基链被封闭在彼此孤立的乳胶束中,不同乳胶束由于表面带电而存在静电斥力,所以不同乳胶束中的自由基链之间碰撞到一起而进行终止的几率为零,故乳液聚合既有高的反应速率,又可达到高分子量的聚合物。

三、实验药品丙烯酰胺,甲醛,碳酸钠,丙酮,乙酰丙酮,溴化钾(分析纯AR),甲基丙烯酸甲酯(化学纯CP),丙烯酸正丁酯(化学纯CP),甲基丙烯酸羟丁酯(化学纯CP),碳酸氢钠,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化学纯CP),壬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过硫酸钾(符合GB641-94),氨水,去离子水四、实验仪器及设备仪器:三口烧瓶(250ml)温度计(0-100°C)回流冷凝管恒压滴液漏斗水浴锅烧杯(6个)电子天平玻璃棒量筒(10ml和100ml)漏斗风格仪设备:激光粒度分析仪(LS13320 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HH-1型数显恒温水浴锅(金坛市科析仪器有限公司)NDJ-1型旋转式粘度仪(上海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DHG-9140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DZF-6050电热恒温真空干燥箱(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电热鼓风干燥箱(重庆四达)IS0-811抗渗水性测试仪(上海罗众科技研究所)涂布机(纺织机械研究所)电脑式透气性测试仪 YG461E(中国宁波纺织仪器厂),傅里叶红外分光光度仪 Varian640-1R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UV755B(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769YP-15A粉末压片机(天津市科器高新技术公司)WS70-远红外快速干燥器 WS-701(上海市锦凯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沾水试验仪(温州市大荣纺织仪器有限公司)HD026N型电子织物强力仪(南通宏大实验仪器有限公司)撕破强力仪(USA)五、实验内容及步骤1.交联剂N-羟甲基丙烯酰胺的合成1步骤:将丙烯酰胺10克溶于26ml水中,甲醛26克,10%碳酸钠调节pH;往三颈瓶中家兔丙烯酰胺溶液和甲醛,边搅拌边用碳酸钠调节pH为8.5,缓慢升温,约30min,升至70°C,保温反应1.5h,反应过程中若pH下降,则用碳酸钠调节pH 为8.5,此反应必须回流冷凝,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倒入烧杯中,放入冷冻机中结晶。

测含固量,冷冻结晶,过滤,称量计算产率。

将所得结晶羟甲基丙烯酰胺打红外光谱,分析谱图上的特征峰。

2.N-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酯等单体的共聚反应表1 原料及配方2.1 步骤:按照表1的两种配方,分别将组分二,组分三,组分四加入烧杯中预乳化,在150-180r/min的转速下搅拌15min,然后再180-220r/min的搅拌速度下慢慢滴加组分一进行单体预乳化。

预乳化时间一般为30min,若有分层则可延长预乳化时间。

预乳化结束,将全部的组分五和1∕10的预乳化液加入反应釜,升温,并保持搅拌速度在220r/min左右,待温度升至80°C,加入1∕3的组分六,并保持温度80-83°C 。

出现第一次自升温后,开始在80-85°C 滴加剩余的预乳化液和剩余的组分六,滴加时间 2.5-3h,滴加完毕再升温至85-90°C 保温反应1.5h后降温出料,并用氨水调节pH为7-8。

转速可视反应液的黏度适当提高。

3性能测试:3.1乳液含固量烘干后乳液恒重质量∕乳液质量。

3.2乳液粒径测试使用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分析乳液粒径,该方法可通过显微图像比较直观地观察到乳液粒子的形态,计算出乳液中粒子的平均直径和粒径分布。

3.3甲醛含量的测试(GB∕T2912.1-1998)乳液中如存在大量的甲醛,织物涂层后会残留在织物表面,不环保。

乳液中甲醛含量太低,则会影响膜的强度,影响涂层织物的质量。

本实验采用GB∕T2912.1-1998方法进行甲醛的测试,直接测定乳液中甲醛的含量。

一般乳液中甲醛含量。

3.4测乳液粘度4.自交联丙烯酸酯乳液的应用4.1乳液成膜性实验将合成的乳液在玻璃片或光滑面上用玻璃棒刮薄薄的一层,10分钟后看成膜情况。

4.1.1吸水率将经烘焙后的干膜称至恒量后,浸入25°C的水中24小时,吸干膜表面水珠,称质量。

膜吸水率=(湿膜质量-干膜质量)∕干膜质量涂层剂膜的吸水率是随着交联剂MAM用量的增加会呈下降趋势。

因为交联剂MAM和功能性单体AA参加共聚反应后,分子链上便引进了-CH0H、-COOH等活性基团,在焙烘条件下,大分子链之间发生交联反应,随着其用量的增加,链节上的亲水性集团被有效封闭,涂层剂膜的吸水率下降,涂层织物的防水性增加。

3.1.2膜强韧性将膜剪成3cm宽的细条,在强力测试仪上测定应力应变情况,得到拉伸强力和断裂伸长率。

丙烯酸酯单体与乙烯基单体乳液共聚,可使共聚物的玻璃化温度(Tg)和膜的力学性能得以调节。

当硬单体比值太小时,硬单体量少,Tg太低断裂强度值低,膜柔软且发粘;而当硬单体比值太大时,则应单体量过大,Tg太高,断裂强度过高,膜光滑硬脆,聚合物的链节不易旋转,膜伸长率降低在保证膜的柔软韧性和较高的附着力的同时,又要兼顾有一定的强度,故应选取适宜的软硬单体的比例。

4.2织物涂层将20克乳液用氨水调成pH值为9-10,加入增稠剂(浆料用量的5-8%),调成糊状。

用玻璃棒将浆料均匀地涂布在布条上(布条紧拉在架子上),100°C烘2min,140°C烘3min,冷却至室温。

4.2.1测乳液工作粘度乳液粘度过小,进行涂层时易渗漏,乳液粘度过大,涂层时不均匀,易造成涂层质量下降,因此要保持乳液具有一定工作粘度。

4.2.2涂层织物的涂层质量将N-强甲基丙烯酰胺不同质量分数的超微乳液涂层剂均匀刮于织物上,刮涂一次,于90°C烘干,140°C烘3min,放置24h,称重,与未涂层织物比较。

织物涂层时涂层质量一般在40-60g∕m²。

4.2.3涂层织物抗渗水性-静水压测试(GB∕T4744-1997)没有涂层的织物水压为零。

一般布面上有3滴以上的水珠出现时读数位涂层织物的水压。

交联剂用量对涂层织物抗渗水性有一定的影响。

因为NAM质量分数增加,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大分子的交联密度,使聚合物膜致密性增加而水渗透性降低,涂层织物抗静水压随之增高;但另一方面又能使聚合物的线性结构向网状结构发生转变,造成分子链段运动的障碍,导致涂层织物的柔软性下降。

因此过多的用量可提高涂层织物的抗静水压,但会对织物的柔软性能带来不良影响。

一般涂层织物的静水压在200-300mm水柱之间。

将N-强甲基丙烯酰胺不同质量分数的超微乳液涂层剂均与刮于织物上,刮涂一次,于90°C烘干,140°C烘3min,放置24h,测试抗静水压,综合各种因素,选择交联剂N-羟甲基丙烯酰胺的用量。

4.2.4涂层织物的透湿量(JISL-1099蒸发法,BTTG硅胶吸湿法)可采用两种方法测定涂层织物的透湿量(JISL-1099蒸发法,BTTG硅胶吸湿法)。

织物涂层后,会影响其透湿量,透湿量如下降太多,则会影响织物的服用舒适性,一般涂层织物的透湿量在1000-1500 g∕m²24h。

4.2.5涂层织物的拉伸强力和撕裂强力测试(GB∕T3923.1-1997)在强力测试仪上测定应力应变情况,得到拉伸强力、断裂伸长率和撕破强力。

一般涂层织物的拉伸强力比未涂层织物增大,撕裂强力则下降。

一般涂层织物的拉伸强力应满足:经向≥28Kg纬向≥17Kg;撕破强力应满足,经向≥16Kg,纬向≥17Kg。

4.2.6涂层织物的抗粘连性测试(ZBW 04011-89)涂层织物分离时应不损伤表面为好。

4.2.7涂层织物的表面抗湿性测定(GB∕T4745-1997)织物涂层后表面应具有良好的抗湿性,本实验采用GB∕T4745-1997方法测定织物的抗湿性,并与未涂层织物作比较。

一般涂层织物的拒水性≥90分。

六、结果与讨论6.1 N-羟甲基丙烯酰胺6.1.1冷冻结晶计算产率表1 N-羟甲基丙烯酰胺产率6.1.2红外光谱分析图1 N-羟甲基丙烯酰胺红外光谱图有图1可知:N-羟甲基丙烯酰胺:HOCH2NHCOCH=CH21.仲酰胺:3364.278~3232.7142.烯烃基:1687.2983.伯醇:126.9526.2 N-羟甲基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酯等单体的共聚反应6.2.1实验现象在加入组分二,组分三,组分四搅拌均匀后,形成澄清透明的乳液,烧杯底部有少量未溶解度固体且有泡沫产生。

单体预乳化后乳液呈白色后逐渐变为粉红色乳液。

将组分五和1∕10预乳化液加入三颈瓶中进行升温,乳液的粉红色有所加深,当温度升至80°C后,加入过1/3引发剂硫酸钾后,乳液颜色变成淡紫色,自升温至84°C,然后降温至79°C,随剩余预乳化液加入紫色变浅,渐渐变为蓝色,接着颜色变淡,乳液中有粗细不均的颗粒。

在85°C进行保温,此时表面成膜,要加快乳液的搅拌速度。

之后,乳液的蓝色渐渐消失,变成乳白色,最后得到的产品为乳白色中带有蓝光的乳液。

6.2.2测定乳液含固量及黏度表2 含固量及黏度表面皿重量(g)初始重量(g)干燥后重量(g)含固量黏度(cp)加增稠剂后的黏度(cp)试样1 62.50 74.50 66.95 37.08% 960 20000试样2 56.15 65.18 60.70 50.39% 820 12000由表2可知,试样1的黏度大于试样2,可能是因为试样1可能是由于水浴时升温过快导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