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开国大典》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开国大典》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是原新华社副社长李普创作的记叙文,这篇文章记叙了1949 年10 月1 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
- 第一部分(第1 至4 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交代了举行大典的背景。

- 第二部分(第5 至10 自然段):写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

- 第三部分(第11 至13 自然段):写开国大典的盛况。

- 第四部分(第14 自然段):写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成立。

- 第五部分(第15 自然段):写盛大的阅兵式。

这篇文章通过对大典会场及大典过程的描写,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自豪与激动,同时也赞扬了中国人民的革
命精神。

开国大典简介

开国大典简介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在隆隆的礼炮声中,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聚集天安门广场的三十万军民进行了盛大的阅兵和庆祝游行。

新中国的建立,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每年的10月1日为中国的国庆节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发动内战的主力已基本被歼灭,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到长江北岸。

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蒋家王朝已陷入四分五裂、土崩瓦解的绝境。

新中国诞生的条件已经成熟。

1949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决定,10月1日在北平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

1949年9月21日,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召开的,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各少数民族、国外侨胞和其他爱国分子的代表参加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

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并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中共中央成立了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周恩来任主任,朱德任阅兵司令员,聂荣臻任阅兵总指挥,二十兵团司令员杨成武任阅兵指挥所主任。

1949年10月1日,这是一个永远为中国人民所纪念的日子。

这一天,北京30万军民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开国大典。

人群和旗帜、彩绸、鲜花、灯饰,汇成了喜庆的锦秀海洋。

10月1日下午3时,大地欢声雷动。

刚刚就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和朱德两位伟人一前一后,沿着城楼西侧的古砖梯道,最先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当林伯渠宣布开会后,在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位。

人民领袖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个洪亮的声音震撼了北京城,震撼了全国,震撼了全世界,开创了中国各民族人民的新世纪。

开国大典的故事

开国大典的故事

开国大典的故事
开国大典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之一,发生在1949年10月1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端。

以下是开国大典的故事。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庆典上,我们可以回顾开国大典的历史细节,了解这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

1949年6月6日,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旨在推翻国民党政府的解放战争。

7月23日,国民党政府宣布全面内战结束,人民解放军取得了重大胜利。

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政府的覆灭。

1949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

这场庆典是中国历史上最盛大的一次婚礼,吸引了数万名国内外游客和民众前来观看。

在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联合政府》演讲,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愿景。

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走上舞台,向全国人民发表演讲,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在典礼上,毛泽东发表了《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演说,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制定了这个宪法。

他还向全国人民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讲话,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人民的地位。

在开国大典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向全国进军,解放领土。

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战斗和战役,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个稳定和繁荣的国家。

开国大典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事件。

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共产
党的胜利,也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场庆典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刻。

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 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气 度不凡。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画家 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作者使蓝 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 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柱子,这些都是 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还 应该提到的是,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 。有评者认为是“富有装饰意味 的纪念碑性的大型历史画。”
董希文,油画家。浙江绍兴人。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入苏州美术 专科学校、杭州美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943年后在敦煌研 究所研究壁画。1946年后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预科主任、油画教研室主任、油画系第三工作室主任教师,中国美协创作委员会 委员。是过 草地》。有《董希文作品选集》、《董希文画辑》等。
祝祖国繁荣昌盛!中华 人民共和国万岁!!

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的城楼上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辽沈、淮海与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之后,国民党发动内战的主力已基本被歼灭,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到长江北岸。

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蒋家王朝已陷入四分五裂、土崩瓦解的绝境。

新中国诞生的条件已经成熟。

1949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决定,10月1日在北平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

10月1日下午3时,大地欢声雷动。

刚刚就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和朱德两位伟人一前一后,最先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当林伯渠宣布开始后,在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位。

人民领袖毛泽东庄严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个洪亮的声音震撼了北京城,震撼了全国,震撼了全世界,开创了中国各民族人民的新世纪。

毛泽东亲手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广场上冉冉升起。

与此同时,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共54个单位的54门礼炮齐鸣28响,如报春惊雷回荡在天地间,它标志着中国的54个民族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28年,终于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

升旗之后,毛泽东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紧接着举行了规模浩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庆祝活动到晚上9点多钟结束,但欢乐的人群依然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大家知道为什么要准备54门大炮发28响,因为当时只统计了54个民族,28响是因为共产党1921年成立到1949年过了28年。

开国大典资料简短

开国大典资料简短

开国大典资料简短
开国大典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仪式和庆祝活动。

1950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成为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一天。

开国大典中,举行了升国旗仪式,唱国歌,演示了阅兵式,表演了群众游行和文艺演出等庆祝活动。

当天,上百万的人民群众和各界代表参加了这场盛事,并且通过广播和电视等媒体进行了全国范围的直播。

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意味着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时期。

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树立中国国家形象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开国大典的举办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传统,每年的国庆节都会举行庆祝活动,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升国旗仪式和阅兵式,以纪念国家的重要日子。

课文《开国大典》

课文《开国大典》

课文《开国大典》(原创实用版)目录1.课文背景介绍2.课文主题阐述3.课文结构分析4.课文的历史意义5.课文的现实意义正文【课文背景介绍】《开国大典》是我国著名作家毛泽东于 1949 年 10 月 1 日创作的一篇知识性散文,描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盛况。

这篇文章发表在当年的《人民日报》上,后来被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课文主题阐述】《开国大典》主要阐述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文章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述了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盛况。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开国大典的筹备情况;二是开国大典的盛况;三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文章以详实的史实为基础,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和自豪之情。

【课文结构分析】文章开头部分,作者简要介绍了开国大典的筹备情况,包括筹备委员会的成立、国旗、国徽、国歌的设计和确定等。

这些内容为读者呈现了新中国成立前的紧张而充满期待的氛围。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详细描绘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从天安门广场的布置、参加典礼的各界人士,到升国旗、鸣礼炮、阅兵等环节,都做了生动的描绘。

这些细节展示了新中国成立时的庄严与辉煌。

文章最后一部分,作者论述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作者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具有时代意义。

文章结尾部分,作者对新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表示要为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课文的历史意义】《开国大典》作为一篇具有历史意义的散文,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新中国成立时的盛况。

这篇文章见证了一个时代的伟大变革,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同时,这篇文章也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新中国成立历史的珍贵资料。

【课文的现实意义】《开国大典》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意义在于,它教育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

这庄严的宣告,这 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 电的广播,传到 ( )。
典礼开始,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董希文油画作品《开国大典》
自读阅兵式部分,思考
1.本段主要通过写哪几个情景反映阅 兵盛况的? 2.找出表现人们心情的句子,自己 试着朗读。 检阅部队 群众欢呼
阅 兵 式
装甲部队
阅兵式的盛况
回顾课 文,说说课文 重点写了开 国大典的哪 几个场面?
如果你是一名参加开国大
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 哪几个最难忘的镜头?给 你拍摄的每张照片配上文 字说明.
欢度国庆
1954年
1984年
建国35周年
1991年
建国50周年
1992年
1999年
2008年
联系课文,说说你是从哪些 地方看出这是“大典”的? 成员多 来得早 人数多 热情高 次序好
开国大典之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朗读第二部分,思考:
1.说说本段主要写了开国大典进行中的 哪三件事? 2.找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领悟他 们的心情。 宣布新中国成立 升国旗 宣读政府公告
这庄严的宣 告,这雄伟的声 音,使全场30万 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 经过无线电的广 播,传到长城内 外,传到大江南 北,使全中国人 民的心一齐欢跃 起来。
诞生
聂荣臻
课文层次: 典礼前——典礼—— 阅兵式——群众游行
学生默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
(1)开国大典是在什么时间举行的?在哪里举行 的?有哪些人参加?参加大典的总人数是多少? (指出文章开头向我们清楚地交待了以上五个问 题。) (2)大典前,天安门广场布置得怎么样? (3)课文中描写了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 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哪些语句给你留下的印象较 深?为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 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 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 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 五十公里路赶来的。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 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 波浪。
人山人海,红旗翻动
完成填空
1.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是( 1949年10月1日 )。 2.开国大典举行的地点是( 3.参加开国大典的有(
首都北京
)。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副主席、各位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全体代表、工人、农民、学校师生、 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外宾
4.参加开国大典的总人数达(三十万人 5.主要会场在(
天安门广场
)。
)。
• 默读5---10自然段,思考: 1.开国典礼的程序是怎样的?
2.画出文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 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读课文,看看课文重点写了开国大 典的哪几个场面?
入场
典礼
阅兵
游行
请你根据这四个场面给文章划分段落。
默读1——4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开国大典是在什么时间举行的?在哪里举行 的?有哪些人参加?参加大典的总人数是多 少? 2.大典前,天安门广场布置得怎么样? 3.课文中描写了群众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 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为什么?
• 朗读14—16自然段,思考: 你还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开国大典的 庄严、热烈、隆重?
开国典礼的程序:
1.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2.各委员就位 3.奏国歌 4.宣布新中国成立 5.升国旗 6.鸣礼炮 7.宣读公告
画出文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 众反应的语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 了什么?
自由朗读11—13自然段,思考填空:
阅兵式的检阅司令员、阅兵总指挥 分别是( 朱德 )和(聂荣臻 )。受检 阅的部队开头是(海军 )两个排,接着 ( 步兵 )、(炮兵 )、( 战车师)、 ( 骑兵师 )。当( 战车 )部队经过 时,( 人民空军)的飞机也 ( 排成人字形 ),飞过天空。
什么是“开国大典”?
“开国”即建立新的国家;
“大典”指隆重的典礼; “开国大典”指庆祝建国的重大 典礼。
diǎn
w ěi
xié
பைடு நூலகம்b īn
典礼
dàng
委员
niǔ
协商
zhān
外宾

诞生
huì
电钮
zhuāng
瞻仰 宣告 奏国歌
飘拂 欢呼
zé sǎng
汇集
qíng
庄严 共产党
dǎng zòu
擎着
毛泽东
嗓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