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地理复习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知识梳理与真题跟踪练
2020届高三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练习: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与昼夜长短变化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与昼夜长短变化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一一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我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春分点出发,在黄道上每前进15°为一个“节气”。
据此完成1〜2题。
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
回答3〜4题。
(2018 •海南高考)读海南岛的位置示意图,完成5〜6题。
(2017 •全国卷川)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
乙: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
丙: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丁: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
据此完成7 . 以上四人所在地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是()A .甲乙丙丁B. 丁乙丙甲C .丁丙甲乙 D.甲丙乙丁24等份(如图所示),视太阳从1. 关于“太阳周年运动轨迹”的说法正确的是A. 它是地球自转运动的反映B它是地球公转运动的反映C. 它是太阳真实的运动轨道D. 它是太阳每日的运行轨迹2. F列相邻的节气间,地球公转速度最慢的是A. 春分到清明B.夏至到小暑C. 秋分到寒露D. 冬至到小寒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一种汉族民间节气。
数九从每年冬至开始,每九天算“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3.“九尽桃花开”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A. 赤道与北回归向北移B. 赤道与北回归向南移C. 赤道与南回归向北移D. 赤道与南回归向南移4. “数九”期间,我国北方(A. 昼长夜短,且昼长变长B.昼短夜长,且昼长变短C. 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变小D.日出时间不断提前5.1月1日,当海口正午时,地球上进入新年的区域面积与地球总面积的比例A. 等于1/2B.多于1/2少于2/3C.等于2/3 D.多于2/36. 1月1日,与海口相比,三亚(A. 白昼更长B.正午太阳更低C. 日出方位更偏南D.正午时刻更早7〜8题。
地理昼夜长短练习题高三

地理昼夜长短练习题高三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的科学,其中包括昼夜长短这一重要概念。
在高三阶段,地理昼夜长短练习题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有效方式。
本文将以问题与答案的形式,为高三学生提供一些昼夜长短练习题,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知识点。
问题一:为什么地球会有昼夜变化?答:地球上的昼夜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地球每天自西向东自转一周,使得地表上的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被太阳直射,因此产生昼夜变化。
问题二:为什么全球的昼夜长短有所不同?答:全球的昼夜长短不同是由地球自转轴倾斜度引起的。
地球自转轴倾斜度使得地表上不同地区在不同季节太阳直射的位置不同,从而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
问题三:地球上哪些地区的昼夜长短变化最明显?答:北极圈、南极圈和赤道附近的地区昼夜长短的变化最为明显。
在北极圈和南极圈,夏至时太阳连续24小时照射,冬至时太阳连续24小时不照射;赤道附近的地区则保持较为稳定的昼夜长短,维持大致相等的长度。
问题四:为什么在赤道附近的地区昼夜长短相对稳定?答:赤道附近的地区昼夜长短相对稳定,是因为这些地区距离地球自转轴倾斜度最近。
在这些地区,太阳总是在天空中较高的位置,能够照射到相对较长的时间,因此昼夜长短较为稳定。
问题五:为什么赤道和两极的昼夜长短差异最大?答:赤道和两极的昼夜长短差异最大,是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度的影响。
在赤道附近,太阳几乎直射,产生相对稳定的昼夜长短;而在两极,太阳的倾斜角度较大,导致昼夜长短变化极大。
问题六:请解释一下极昼和极夜是如何产生的?答:极昼和极夜是在北极圈和南极圈产生的现象。
在北极圈和南极圈,夏至时太阳连续24小时照射或不照射,分别形成极昼和极夜。
这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度使得在一段时间内,地球上的这些区域始终处于太阳的持续照射或不照射状态。
问题七: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是否相同?答: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昼夜长短是相反的。
在北半球的夏至时,北半球的昼长夜短,而南半球则相反;在冬至时则反之。
2024届全国高考(新高考)地理复习好题专项(昼夜长短的变化)练习(附答案)

2024届全国高考(新高考)地理复习好题专项(昼夜长短的变化)练习一、选择题[2023ꞏ衡阳月考]下图为北半球夏至日甲、乙、丙、丁四地昼夜长短状况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丁四地中,位于北半球的是 ()A.甲B.乙C.丙D.丁2.甲、乙、丙、丁四地中()A.甲、乙两地纬度相同B.丙地自转角速度最大C.丁地自转线速度最大D.丁地一定位于极点下图表示一年中某段时间,全球①②③④四个不同地点昼长的变化规律。
读图,完成3~4题。
3.假如地点①位于北半球,图中M点代表的是()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4.假如地点②位于北半球,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①②③④的排列顺序,正好是纬度从高到低B.地点①可能位于极圈附近C.图示期间地点③的昼长始终不变D.地点④在一年之中,不存在极昼极夜现象[2023ꞏ广东深圳高三统考期末]2022年11月22日7:14,某市某中学张老师(居住地经度约115°E)开车行驶在上班路上,正好看到公路前方的太阳从地平线升起(下图)。
据此完成5~6题。
5.当天,该地的昼长约为()A.9小时12分B.9小时14分C.10小时12分D.10小时40分6.一个星期之后,张老师仍然于7:14行驶在这一条上班的路上,可能看到()A.太阳悬在公路的上空B.日出前的朝霞满天C.夜色似黑幕笼罩大地D.北极星在天空闪烁二、综合题7.[2023ꞏ银川月考]甲图为①、②、③、④四地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乙图为甲图四地中某两地的昼夜长短年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四地中,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_,昼夜长短年内变化最大的是________,四季最分明的是________,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序为________。
(2)乙图中,A、B两线反映的昼长变化对应甲图中的地点分别是:A________,B________。
(3)简述11月①地昼夜长短情况及变化趋势。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训练—— 地球的公转(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地球的公转(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一、单项选择题如图为手机软件Yahoo weather的截屏图,读图完成1~2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A.北半球,东半球B.南半球,东半球C.北半球,西半球D.南半球,西半球2.此时,下列地理现象可信的是()A.赤道附近物体正午影子达到一年中较短时段B.地球公转速度较快C.南极地区的极昼范围在扩大D.北京白昼达到一年中较长的时段如图为2011年以来举办过G20领导人峰会的城市位置分布示意图。
其中戛纳位于法国南部港湾城市尼斯附近,安塔利亚位于土耳其地中海沿岸,洛斯卡沃斯位于墨西哥加利福尼亚半岛最南端,布里斯班位于澳大利亚东部布里斯班河下游两岸。
读图回答下题。
3.2016年9月4日~5日G20峰会在中国杭州举行,该峰会举行期间图中城市正午太阳高度最小但白昼最长的是()A.①B.②C.⑤D.⑥如图为某一日期甲、乙、丙、丁四个地点的昼长状况图。
读图完成4~6题。
4.从南北半球来看,甲、乙、丙、丁四个地点中()A.丙位于北半球,丁位于南半球B.甲与丙不在同一半球C.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D.乙与丙位于同一半球5.图示甲、乙、丙、丁四个地点中,纬度最高的地点是()A.甲B.乙C.丙D.丁6.该日图中丙地点日出的地方时刻是()A.9时B.7时30分C.6时D.4时30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如图为二十四节气图,读图完成7~8题。
7.下列农事活动中的谚语与“惊蛰”这一节气相吻合的是()A.春雷响,农夫闲转忙B.麦熟一晌,虎口夺粮C.东风不倒,雨下不小D.有霜有霜,晚稻受伤8.有关济南的描述,正确的是()A.寒露较清明的夜更短B.小寒较大寒日出时刻早C.立春与立冬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D.夏半年与冬半年时间长度一样二、双项选择题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
黄赤交角并非固定不变,现在约为23.5°,最大时可达24.24°,最小时为22.1°,变动周期约4万年。
2020年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备战2021) 必备知识梳理 04 地球的公转运动

备战2021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必备知识梳理
04地球的公转运动
1昼夜长短变化
1.图示法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特点
(1)典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
(2)特点分析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季节变化规律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均昼夜等长,且距春分(秋分)日越近的日期,昼夜差值越小。
(2)纬度分布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区别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作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如图甲所示)。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如图乙所示)。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分二至日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
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c折线所示。
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a折线所示。
Ⅰ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b折线所示。
(2)季节变化规律。
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6.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1)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各地的昼渐短,夜渐长;冬至 日,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 极夜现象。 (2)从冬至日到次年夏至日,各地的昼渐长,夜渐短;夏 至日,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 现极昼现象。 (3)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2.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1)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各地的昼渐短,夜渐长;冬至 日,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 极夜现象。 (2)从冬至日到次年夏至日,各地的昼渐长,夜渐短;夏 至日,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 现极昼现象。 (3)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
(3)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①同纬度各地区同一天的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地方时 也相同)。 ②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 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昼长)相等。例 如,40°N的昼长等于40°S的夜长。 ③同一纬线上各地的昼夜长短在一年中有两个日期相同(除 二至日),且这两个日期近似关于二至日对称。
出,在24时前后,泰山站已经没有日照,因此极昼已经结束,D 项错误;泰山站只有在刚好出现极昼的日期日出正南,图示日 期日出东南,因此A项错误。故选C项。
【答案】 (1)B (2)C
【典例2】 (2014·福建文综)我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 ——泰山站(73°51′S,76°58′E)于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开 站。下图示意某科考队员当日拍摄的一天太阳运动轨迹合成 图。读图,完成(1)~(2)题。
【典例2】 (2014·福建文综)我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 ——泰山站(73°51′S,76°58′E)于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开 站。下图示意某科考队员当日拍摄的一天太阳运动轨迹合成 图。读图,完成(1)~(2)题。
2020届高考地理考前拔高每日练 第三练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第3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1、下表为美国某地进续两天日出、日落时刻(西五区区时)表。
据表完成1-3题。
日出时刻日落时刻星期一6:43 16:47星期二6:42 16:481.这两天太阳直射点位于( )A.南半球并向北移动B.南半球并向南移动C.北半球并向南移动D.北半球并向北移动2.该地的经度大约是( )A.83°WB.87°WC.7°WD.79°W3.此季节,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我国长三角地区进入冷饮畅销期B.印度中部进入雨季C.澳大利亚悉尼日落西北D.美国阿拉斯加北部出现极夜现象2、天津王先生的家是一个高层建筑的二楼,令他苦恼的是因为南楼遮挡,寒冬的正午直到1月16号阳光才能照射进阳台,朋友李先生家的顶楼阳台则没有这样的烦恼,但为了更好的采光晾晒衣服,李先生家的伸缩式晾衣架的高度在不同季节绳索距离楼顶的高度还是要调一调。
据此回答1~2题。
1.王先生家的阳台正午时分每年大约有多长时间没有阳光射入( )A.18天B.36天C.25天D.50天2.与上海的同等情况相比较,李先生家正午时悬挂晾衣架的绳索长度( )A.冬季长,夏季短B.冬季长,夏季长C.冬季短,夏季长D.冬季短,夏季短3、日全食是月球在公转过程中,运行到日地连线上,在地球上部分地区看到太阳被月球全部遮住的天文现象。
2017年全球唯一一次日全食,8月21日在美国形成了一个宽约90英里的“全食带”。
西部(西八区)时间9:15在西北端(45°N,124°W)开始,东部(西五区)时间13:46在东南端(33.5°N,79°W)结束。
外地游客为观赏到理想的日全食,提前3年将马德拉斯小镇的宾馆预订一空。
下图为“全食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外地游客争先预定马德拉斯镇宾馆的主要理由是,马德拉斯镇()A.晴天概率高B.8月天气凉爽C.出现日食早D.空气稀薄2.游客在马德拉斯镇拍摄日全食,镜头应朝向()A.西南B.东南C.西北D.正南3.该次日全食现象在美国本土的持续时长约为()A.1.5小时B.2.5小时C.3.5小时D.4.5小时4、下图中的斜线示意晨昏线。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5地球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含解析新人教版

地球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时间:分钟满分:分本卷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长春质检]北京时间年月日时分秒“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从此,“嫦娥二号”开启了个小时的奔月之旅,天后到达距月球表面千米高度的极轨轨道,开始了绕月探测飞行。
回答~题。
.“嫦娥二号”发射时地球公转的速度( ).由快变慢.由慢变快.接近最快.接近最慢解析:远日点在月初,公转速度最慢,近日点在月初,公转速度最快。
“嫦娥二号”发射日期是月日,发射前后,地球向近日点移动,公转的速度逐渐变快,对。
、、错。
答案:.“嫦娥二号”奔月期间,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和移动方向是( ).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解析:“嫦娥二号”开启了个小时的奔月之旅,天后到达距月球表面千米高度的极轨轨道,奔月期间,日期是月-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对。
、、错。
答案:.“嫦娥二号”发射时,地球处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图示正确的是( )解析:根据地轴指向和公转的方向,左侧为冬至日,上方为秋分日,地球处在公转轨道秋分日和冬至日之间且离秋分日较近,故项正确;根据地轴指向和公转的方向,右侧为夏至日,下方为春分日,地球处在公转轨道春分日和夏至日之间且离春分日较近,故项不符合题意;根据地轴指向和公转的方向,左侧为冬至日,下方为春分日,地球处在公转轨道冬至日和春分日之间且冬至日较近,故项不符合题意;根据地轴指向和公转的方向,右侧为夏至日,上方为秋分日,地球处在公轨道夏至日和秋分日之间且离夏至日较近,故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高考经典]读图,完成~题。
.若为赤道,点出现极昼现象,则太阳直射的范围是( ).°~° .°~°.°~°′ .°~°′.若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为地轴,下列变化可信的是( ).福州冬季均温升高.北温带范围变小.全球极夜范围扩大.悉尼(约°)夏季昼变长.若为北极点,、为晨昏线与某纬线的两个交点,则点的时间可能为( ).月日时.月日时.月日时.月日时~.解析:第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点位于北半球,其纬度数应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知识梳理与真题跟踪练一、知识讲解
1.昼夜长短的变化特点
(1)典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
(2)特点分析
2.
(1)季节变化规律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均昼夜等长,且距春分(秋分)日越近的日期,昼夜差值越小。
(2)纬度分布规律
3.
1.同一纬线上各地同一天的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地方时也相同)。
2.同一纬线的昼夜长短在一年中有两个日期相同(除二至日),且这两个日期近似关于二至日对称。
如下图:
a与b两个时间的昼长、夜长是相同的,c与d两个时间的昼长、夜长也是相同的;b与c两个时间中,b时间的昼长等于c时间的夜长。
二、经典高考试题
1.北京(40°N)某中学高中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连续三个月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获得测量的数据(见下表)。
1.()
A.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昼渐短
B.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夜渐短
C.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夜渐短
D.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昼渐短
解析由材料可知,在连续3个月,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在递减;根据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直射点的纬度计算,第一次测量时,太阳直射北半球,第二次测量时太阳直射赤道,第三次测量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京昼
长变化是先昼长夜短,后昼渐短夜渐长,至昼短夜长。
选
D正确。
答案D
2.2013年4月5日,我国帆船手驾驶“青岛号”帆船荣归青岛港,实现了中国人首次单人不间断环球航海的壮举。
下图为此次航行的航线图。
据材料完成第2题。
2.帆船返回青岛港当日,青岛()
A.日出东南方向B.于地方时6时前日出
C.昼长较广州短D.正午物影较春分日长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涉及日出方位、日出时间、昼长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
帆船返回青岛港的时间是4月5日,此日已经过了春分,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各地日出东北,故A项错误;此时昼长长于12小时,日出时间在地方时6时之前,故B项正确;此日太阳直射点已经位于赤道以北,北半球各地随纬度的增高昼长增长,青岛港的纬度高于广州,昼长应比广州长,故C项错误;此日太阳直射点正向北移动,青岛港比春分日的时间更接近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所以正午太阳高度比春分日时高,正午物影较春分日时短,故D项错误。
答案B
3.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
完成下题。
若该日甲、乙两地同时日出,则甲地该日()
A.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
B.为冬至日
C.日落时区时为18时
D.昼夜等长
解析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有关知识。
甲、乙两地经度相同,位于同一经线上;甲、乙两地同时日出,说明位于晨线上,由此判断该日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太阳直射赤道,该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