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的不确定性--从《克拉丽莎》看对书信体小说的解读
《达洛维夫人》中克拉丽莎的心灵世界

《达洛维夫人》中克拉丽莎的心灵世界竹胶板摘要本文主要对伍尔夫的小说《达洛维夫人》当中的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维夫人心灵世界进行了分析。
首先,对伍尔夫《达洛维夫人》中的克拉丽莎形象进行介绍,其次,从邻居以及社交圈子里解读克拉丽莎心灵的多重性,从亲近的家人对于克拉丽莎的心灵世界多重解读两个方面,剖析克拉丽莎心灵世界的多层次性,最后,从克拉丽莎擅长感受平凡以及宁静,在独处的时候产生的自我评价以及解析克拉丽莎对于生死的内心独白三个方面,分析了克拉丽莎的心灵世界。
关键词:克拉丽莎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心灵世界伦敦一《达洛维夫人》以及克拉丽莎形象概述《达洛维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所创作的一部经典的小说。
在这一部小说当中伍尔夫采用了自己非常独特的叙述方式,而且放弃了过去传统经典的欧洲小说创作模式,对小说创作做出了积极的尝试。
伍尔夫认为一些小说流于形式,并且不能够对生活进行全面真实的表现。
因此,伍尔夫创作的《达洛维夫人》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并且塑造了非常经典的人物形象,即克拉丽莎。
伍尔夫刻画的克拉丽莎,和她所创作的其它小说人物是不同的,这跟维多利亚或者爱德华时代的作家所创作的女性小说人物的形象更是有明显的差异。
克拉丽莎是来自威斯敏斯特的上流社会的女性,而小说《达洛维夫人》,则是将克拉丽莎这个上流社会女性的经历用一天的时间进行表现,克拉丽莎在这一天当中,一方面,过着现实的生活,另一方面,则是在回忆当中游走,现实和回忆之间互相交织在一起,变成了非常立体的网状的辐射性质结构,从多个层次、多个侧面反映了克拉丽莎这个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因而,虽然克拉丽莎是一个小说当中的女性角色,但是她形象十分丰满,而且个性也很突出,立体化的心灵世界,让这个人物栩栩如生,而《达洛维夫人》正是以此作为起点,以感人的力量,开展了一次克拉丽莎的心理旅程。
二克拉丽莎心灵世界的多层次性克拉丽莎的内心世界会随着所身处的环境产生出变化而出现不同的变化,在面对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的时间,克拉丽莎总会有不同的心理活动,她是一位千面女郎,是内心层次十分分明的人物。
ARoseForEmily鉴赏知识分享

Emi l y A Ros e For鉴赏A Rose For EmilyThe short story “A Rose For Emily ” draws a vivid picture of thesouther n tow n Jeffers on of the Un ited States. Though the plot is not complicated, yet it can be regarded as a panorama of Faulkner ' s works. It attr acts readers ' attention successfully and makes us immersed in the whole story. And the ingenious usage of symbolism is a distinctive feature, which makes the story filled with profound implicatio ns. There are several differe nt symbolic subjects in it, such as the house, Miss Emily, Barron Homer and so on. 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tries to discuss them one by one from his point of view.《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写得精致、完美;有如大理石上的雕刻图案,含有值得永久纪念的神圣意味。
世界驰名的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 ner) —向以长篇小说震撼世人。
他的《喧哗与骚动》、《押沙龙,押沙龙!》已成为20世纪无可争议的杰作。
意识流的手法娴熟运用,确立了他作品意象迭变、繁复多元的风格。
从“文学的书信”到“书信的文学”--欧洲书信体小说的发展与流变

从“文学的书信”到“书信的文学”--欧洲书信体小说的发展
与流变
李敬巍
【期刊名称】《外语教育研究》
【年(卷),期】2022(10)4
【摘要】欧洲书信体文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信件。
15—16世纪开始出现书信集,但彼时的书信仅仅因其具备某些文学特质而被归入文学范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书信体文学。
作为一种成熟的文体,书信体小说正式出现在18世纪中叶的英国,理查逊的书信体三部曲(《帕梅拉》《克拉丽莎》和《格兰迪森》)的问世获得巨大成功,标志着欧洲书信体小说的正式确立,继而在欧洲大陆掀起创作狂潮,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
这一时期书信体小说的勃兴与启蒙运动倡导的主体建构与自我认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不无关联。
18世纪末期,随着小说第三人称叙述模式的兴起,书信体小说走向衰落并在文坛销声匿迹。
【总页数】7页(P53-59)
【作者】李敬巍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他者之镜”——评伊丽莎白·冯·海靖的书信体小说《他未曾收到的那些书信》
2.书信在非书信体小说中的艺术价值
3.从理查森的《帕梅拉》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书信体小说的流变与发展
4.书信体与非书信体小说叙事层逻辑关系之比较
5.韩礼德语境理论下的书信体文学汉译研究--以《大地上我们一闪而过的荣光》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克拉丽莎》读书笔记

《克拉丽莎》读书笔记《克拉丽莎》太好看了。
理查逊用书信体这个非常受限的体裁,写了一个完美的资产阶级悲剧。
洛夫莱斯不负众望,是相当有张力的角色,怪不得从司汤达到巴尔扎克的法国小说家,都喜欢在书里为这位道德败坏的英国花花公子打call。
克拉丽莎与安娜的百合线(误)也很惊喜,但最大的惊喜,还是克拉丽莎本人的魅力。
我在读之前完全想象不到我会这么喜欢她。
光看剧情梗概和角色设定,很容易误以为克拉丽莎只不过是个无趣的传统美德少女——实际却完全不是这样。
本书所揭露的是资产阶级婚姻的本质。
克拉丽莎的家人为了盈利,想要将克拉丽莎嫁给一个可憎的地主。
催婚的描写栩栩如生,字字珠玑,读得我背脊发凉。
克拉丽莎愈是拒绝,受到的钳制就愈多。
她在法律上不具备独立的人格(取资格意,非personality),处境越来越艰难。
温情脉脉的血缘纽带的面纱坠落,沦为赤裸裸的金钱利益关系。
一切稳固的都烟消云散,融化在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
就在此时,贵族青年洛夫莱斯粉墨登场,似乎要用真诚的求爱,把克拉丽莎从无爱的包办婚姻中解救出来——要真是这个走向,那可就太庸俗了。
然而,洛夫莱斯既不是白马王子,也不是慈善家,更不是救世主。
克拉丽莎孤注一掷、铤而走险,与洛夫莱斯私奔的下场是:洛夫莱斯把她安顿在一家妓院里住下。
我认为这是神来之笔,是让《克拉丽莎》真正伟大的地方。
试问,克拉丽莎难道不正是从一家妓院逃到了另一家妓院吗?她的原生家庭,不正是她最初的老鸨和皮条客吗?她自己的父母与兄姊,不正是要以她的肉体和人生为代价交换资本、把她当成物件来出售吗?对于“在自己家中即为无产阶级的”女人来说,这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难道不正是一个大型妓院吗?娜拉走后尚且无处可去,遑论比娜拉还早了一个多世纪的.、生在资产阶级上升阶段的克拉丽莎。
克拉丽莎只能从家庭的妓院逃向社会的妓院,从亲人的禁锢逃向陌生人的禁锢,从可憎的索尔姆斯先生逃向可鄙的洛夫莱斯,从勉强维持体面的社交逃向宗教狂热呓语的安慰,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最后只能逃向棺材,遁入坟墓。
TheScarletLetter内容总结及分析

红字(美国作家霍桑创作小说)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长篇小说。
发表于1850年。
《红字》讲述了发生在北美殖民时期的恋爱悲剧。
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嫁给了医生奇灵渥斯,他们之间却没有爱情。
在孤独中白兰与牧师丁梅斯代尔相恋并生下女儿珠儿。
白兰被当众惩罚,戴上标志“通奸”的红色A字示众。
然而白兰坚贞不屈,拒不说出孩子的父亲。
小说惯用象征手法,人物、情节和语言都颇具主观想象色彩,在描写中又常把人的心理活动和直觉放在首位。
因此,它不仅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同时也被称作是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篇。
The Scarlet Letter Adultery Nathaniel Hawthorne(作者)nameless narrator(叙述方式)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是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也是美国文学史上首位写作短篇小说的作家,被称为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
Hester Prynne(海丝特·白兰), is the novel's heroine.Dimmesdale(丁梅斯代尔) Chillingworth(齐灵渥斯)Pearl(珠儿)内容简介在十七世纪中叶的一个夏天,一天早晨,一大群波士顿居民拥挤在监狱前的草地上,庄严地目不转睛地盯着牢房门。
随着牢门的打开,一个怀抱三个月大的婴儿的年轻女人缓缓地走到了人群前,在她的胸前佩带着一个鲜红的A 字,耀眼的红字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她就是海丝特·白兰太太。
她由于被认为犯了通奸罪而受到审判,并要永远佩带那个代表着耻辱的红字。
在绞刑台上,面对着总督贝灵汉和约翰·威尔逊牧师的威逼利诱,她以极大的毅力忍受着屈辱,忍受着人性所能承担的一切,而站在她身旁的年轻牧师丁梅斯代尔却流露出一种忧心忡忡、惊慌失措的神色,恰似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偏离了方向,感到非常迷惘,只有把自己封闭起来才觉得安然。
穿越心灵的阴影线--论《克拉丽莎》的女性成长主题

Shade Line through the Soul --On Clarissa's female
growth theme
作者: 廖晖
作者机构: 湘潭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湘潭411105
出版物刊名: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113-117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克拉丽莎》;成长小说;自我意识;新个人主义
摘要:18世纪英国作家塞缪尔·理查逊在巨著《克拉丽莎》中展现了18世纪英国父权制社会
中颇为典型而现实的女性成长之路。
作为新个人主义中精神独立的英勇代表,克拉丽莎深
受“启蒙运动”中的民主和平等思想影响,其追求自我的成长历程体现了她追求个性的自由和
解放,对构建女性新身份的渴望。
“他者之镜”——评伊丽莎白·冯·海靖的书信体小说《他未曾收到的那些书信》

冯 ・阿尼姆 的女儿 。伊 丽莎 白于 1 8 6 1 年 1 2月
收 稿 日期 :2 0 1 3一 O 3 —2 0
基 金 项 目: 中 国人 民大 学 “ 9 8 5 工程” 科 学 研 究 基 金 资助 项 目 ( 9 8 5 1 2 0 2 1 ) 。
作 者 简 介 :张 意( 1 9 6 5 一 ) , 女, 北 京人 , 中 国人 民 大 学 教授 , 文学博士 , 主 要 从 事德 语 国家 文 学 文 化研 究 。
第5 期
张 意 :“ 他 者 之 镜 ”——评伊丽莎白 ・ 冯・ 海靖的 8 4年 , 伊 丽 莎 白 和海 靖 结 婚 , 从 此 成 为 海
野 教案 ” , 以掩盖 德军舰 队 的北 上 。l 1 月 1 4日德 国舰 队开进胶 州 湾 并 强行 登 陆 , 中 国守 军 一枪 未 放 撤离 炮 台 。2 0日, 海靖 认 为 时机 已到 , 便 以“ 巨
和, 而 且 在 对 人 生 目标 这 一 重 大 问 题 上 两 人 也 存
一
、
文 学世 家— — 中 国渊 源 :
外 交 官夫 人 变 身 畅 销 书作 家
伊丽 莎 白 ・ 冯 ・海 靖 出身 文 学 世家 , 其 母 亲
在很 大差 异 。不久 , 伊 丽 莎 白便 结 识 自己 丈夫 的
1 9 0 3年 , 此书 以 义 和 团运 动 为 背景 , 较 真 实 地反
探析撒弥尔·理查生书信体小说《克拉丽莎》的现代性

n a r r a t i v e p o l y p h o n y d e i f n e d b y Mi k h a i l B a k h t i n .R i c h a r d s o n i s d o u b t l e s s l y t h e p i o n e e r o f“ p o i n t o f v i e w”f i c t i o n ,b u t h e W s a f u l l y
刻 。作品 中理查生对爱情 、 道德 、 女性 意识等问题的关注超过 了对社会现实 问题 的关 注。书信体小说使理查生成为 心理现实
主义和“ 视角 小说 ” 的开拓者 , 同时 , 《 克拉丽莎》 创造 了一个 多声部 的世 界 , 产生 了一 种类似 于 巴赫 金所说 的复调 叙述效 果 。
t h a n P a me / a .Ri c h a r d s o n p r o b e s t h r o u g h t h e s ci o a l ,t o he t e hi t c l ,t a o t h e r e l i g i o u s ,a nd t h e i f n a l v o l u me s a r e c o n c e r n e d w i t h d y i n g t o he t c o r e .T h e e p i s t o l a r y f o r m o f t h i s n o v e l f o c u s e s a t t e n t i o n o n t h e e x p e i r e n c e o f wr i t i n g a n d c r e a t e s a n e f e c t a n lo a g o u s t o t h e k i n d o f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外国文学研究3 *++) 年第 * 期
打断、 搁置, 弄得支离破碎。小说开始时我们认定的故事— — —那一大堆书信— — —显然不是任 何传统意义上的故事。相反, 它是一个自相矛盾、 多声部杂音系统。多位通信者构成的书信 文本不是一种简单的话语, 而是一个纷繁杂乱的话语集合体。 文本中所表现的话语冲突使读者感觉到所谓 “ 意义” 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通过交替 描述所谓的 “ 真实” 现象, 《 克拉丽莎》 不停地转换叙述视角, 从现象的描述转向过程的叙述, 从作者传达意义转向读者对文本意义的构建。正如伊安・瓦特 ( !"# $"%% ) 所指出的, 《 克拉 丽莎》 以其松散性迫使读者转向革命性的认识: 自然、 真理、 “ 真实” 本身, 首先以一种自我概 念而存在, 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在小说世界里, 所谓 “ 现实” 不断受到诠释者的修改 ( $"%% &’( ) ) 。如果我们试图弄明白这些相互矛盾的叙述, 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主观、 武断。 《克拉丽莎》 的道德特性表现在它迫使读者进行某种自我审视。它将判断权交给了读者, 使 我们重新回到人类苦难这一主题上来: 克拉丽莎表达的痛苦与她成为一个 “ 代码” 的痛苦是 相一致的。 甚至在死去的时候, 克拉丽莎仍遭到强暴、 蹂躏— — —她的故事被劈成两半。贝尔福德充 满敬意地在她死后讲述她的故事时, 一个粗俗的、 不协调的画面被插了进来— — —她从前的迫 害者, 辛克利尔太太的死亡。这位臭名昭著的 “ 妈妈” 死亡的场景, 是理查生小说中一个哥 特式的场景, 具有某种夸张色彩。它将克拉丽莎的历史故事分裂成两半, 打破了叙述的宁 静。克拉丽莎的安宁和文本的宁静被这最后的画面给打破了。 二、 外部解读 自从 《 克拉丽莎》 出版以来, 批评家们 ( 包括理查生本人) 就试图通过对 “ 故事” 的界定 来廓清小说的特性。*+ 世纪以来, 由于人们对理查生的兴趣再次高涨, 人们对这部小说的 看法更是莫衷一是。现代读者从理查生的文本里找到了各种含义: 《 克拉丽莎》 是对父权的 批判, 是对基督精神的弘扬, 是资产阶级价值观和 ,- 世纪社会结构的反映, 是是女权主义和 反女权主义的文献。在每一种阐释里, 人们都可以看到这种一叶障目的情形, 尤其是对女主 人公的探讨方面。 人们对理查生小说所作的各种解读往往不能相互协调, 它们内在的连贯性也常常存在 问题。这一点说明了解读 《 克拉丽莎》 时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难题: 《 克拉丽莎》 没有提供任何 传统意义上的 “ 故事” , 相反, 它使 “ 故事” 这一概念本身成了问题。像 《 项迪传》 一样, 《 克拉 丽莎》 关注的是小说文本的特性— — —即小说是如何创作的, 文本意义的传达是如何受到阻 拦的。 在书信体小说中, 寻求意义的行为— — —即诠释本身— — —是一种问题重重, 甚至危险的行 为。在理查生和拉克劳的小说中, 文本里的那些书信导致了阅读的困难。它们用符号来代 表交流, 但又不能真正传情达意。当我们看到书信体小说中的人物对他们收到的书信做出 回应时, 我们同时也能看到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误解了他们所阅读的书信。小说中的人物往 往是按照自己的意念去解读, 因此常常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不管在 《 危险的关系》 还是 《克 拉丽莎》 里, 很多令人痛苦的紧张关系和令人啼笑皆非的场面, 都是来源于此。 书信体小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故事讲述人, 没有可辨认的单一叙述者的声音。书信体 小说的叙述与传统的第三人称叙述具有本质的差异。布斯 ( $".#/ 011%’) 认为, 在第三人称 万方数据 小说里, 读者面对的是 “ 隐含的作者” , 他总是引导我们的阅读进程 ( ,2, ) 。读者能够从情节
李晖, 钟鸣: 诠释的不确定性— — —从 《 克拉丽莎》 看对书信体小说的解读 !"! 《 克拉丽莎》 所反映的是, 小说中每个通信者都试图对个人主观的经验进行描摹。在虚 构世界中发生的阅读活动, 即对书信文本的诠释, 首先是一种值得怀疑和武断的行为。我们 一再看到文本中的读者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它们, 却又总是按照各自的想法和偏见去曲解它 们, 去抽取他们想要获得的意义, 而这些意义与书信作者的意图毫无关联。书信变成了无法 确定的结构, 它无法传达根本意义。 这种模糊状态导致了诠释的无序状态。 《 克拉丽莎》 文本内部的读者可以将意义随意 强加给任何人、 任何事件。各种不和谐的声音、 林林总总的诠释, 都试图对经验世界做出各 自的解释。克拉丽莎、 拉夫里斯显然是最重要的两极: 通过书信这一媒介, 每个人都尽力要 对事件、 对自我、 对对方做出自己的诠释。因此, 他们的诠释本质上是相互冲突的。克拉丽 莎天真地解读世界, 依据某种善意来解读他的书信和行为, 但她最终却成为拉夫里斯欺骗的 对象, 成为他掌中的猎物。相反, 拉夫里斯认为事物的本质就是欺骗、 是肮脏, 到处都是腐 败, 包括 “ 天使” 克拉丽莎本人。书信文本模仿了他们之间的语义之争。 这种 “ 诠释” 的冲突不仅仅是认知意义上的斗争, 而且是一场政治冲突。在这场冲突 中, 克拉丽莎无疑是失败者。克拉丽莎的经历本质上说具有悲剧性, 她的悲剧与其诠释受害 者这一形象密不可分。在整个小说文本里, 她的声音总是被掩盖、 被压制。她被剥夺了话语 权。拉夫里斯就曾篡改她写给安娜・豪的书信和安娜・豪写给她的书信。相反, 她的压迫 者运用语言的权力则没有受到任何的限制。与克拉丽莎不同, 他控制了书信世界的 “ 基本 生产方式” : 他可以自由地接触到笔、 纸等这些书写工具。他还拥有自由发信、 阻拦别人通 信的特权。谁控制了整个话语, 谁就是主人; 谁保持沉默, 谁就是被攻击的对象。可以说, 克 拉丽莎丧失的就是话语权。 在克拉丽莎自身的诠释行为受到别人控制的同时, 她本人已成为别人试图破译的密码。 首先, 哈娄家族用一系列压制性的语言来描述她: “ 忘恩负义” 的女儿、 “ 乖张的” 妹妹、 “ 堕落 的” 女人。而对拉夫里斯而言, 克拉丽莎自然印证了他对女人的一贯看法: 软弱、 极度纵欲、 内心迷恋于放荡的诡计。而克拉丽莎无力去驳斥人们对她的本性所做的 “ 解读” , 她成为一 个诠释的受害者。在 《 解读 〈 克拉丽莎〉 》 一书中, 威廉・! ・华纳曾写道: 在克拉丽莎和拉夫 。她的 “ 故事” 缺乏根本的权威, 是一种支 里斯之间展开了一场场解读的斗争 ( "#$%&$ ’() ) 离破碎的、 无用的表述, 受到一种更为强大的集体话语, 即哈罗家族和拉夫里斯的父权话语 的操纵。 克拉丽莎在话语上受到拉夫里斯的侮辱, 在语义上受到他的欺骗。这一点与她所遭受 的性折磨有着必然的联系。通过性的强暴, 拉夫里斯将他对女主人公的最终 “ 解读” 强行施 加在克拉丽莎身上。他以最恶劣的方式 “ 刺入” 这一 “ 密码” 。这是他解读克拉丽莎的一种 可鄙但却合乎逻辑的延伸。拉夫里斯对克拉丽莎的解读基于一种野蛮的力量。所有这些男 性特权在旧的男权体系中制度化了。而克拉丽莎的反应具有政治牺牲品的意味: 自我谴责, 情绪低落, 精神颓废。由于无法认识到自己苦难的根源, 在遭到强奸之后, 她不住地自责。 “我的罪过就在于开始时与拉夫里斯通信” (*’+ ) 。她漫长而极其复杂的死亡过程可以看成 是一个退出诠释领域、 进入沉默的曲线运动。克拉丽莎放弃了话语, 放弃了诠释活动。她选 择了与死亡无异的自我封闭。但克拉丽莎并没有真正死亡, 只是无力呼喊而已。她已坠入 一种失语和无尽哀痛的状态, 最终退出了诠释世界。 万方数据 可以说, 克拉丽莎的 “ 故事” 在 《 克拉丽莎》 没有真正讲述过。她的 “ 故事” 总是被别人
诠释的不确定性
— — —从 《 克拉丽莎》 看对书信体小说的解读
李! 晖! 钟! 鸣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 理查生的书信体小说 《 克拉丽莎》 存在两种密码破译者— — —文本内部 的破译者 ( 人物) 和文本外部的破译者 ( 读者) 。小说存在两种阅读进程, 小说内部的阅读和 小说外部的阅读。小说的内部阅读相当于 “ 故事” , 小说的外部阅读相当于 “ 话语” 。小说中 人物之间的斗争实际上是阐释之争、 语义之争。因此, 理查生的书信体小说 《 克拉丽莎》 充 分体现了诠释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 《 克拉丽莎》 ! 诠释! 书信体小说 作者简介: 李晖,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外语系讲师, 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钟鸣, 文学博士, 江 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 "# $%& ’#(&)*+,#*- ./ 0#*&)1)&*+*,.#:2 3+4& 5*67- ./ !"#$%&&# &’(#)*+#:$%,4 *%&4,4 8+,#*+,#4 *%+* *%&)& &9,4* *:. ,#*&)1)&*&)4 ./ *%& 7&(,1%&) ,# ;,(%+)74.# ’ 4 &1,4*.<+)- #.=&< !"#$%&&#:*%& ,#*&)#+< ,#*&)1)&*&)( (%+)+(*&)4 ,# *%& #.=&<)+#7 *%& &9*&)#+< ,#*&)> ? $%&)& +<4. &9,4* *:. )&+7,#@ 1).(&44&4 ,# *%& #.=&<: *%& ,#*&)#+< )&+7,#@ +#7 *%& 1)&*&)( )&+7&)4) &9*&)#+< )&+7,#@? $%& ,#*&)#+< )&+7,#@ ,4 &A6,=+<&#* *. *%& B%,4*.,)&B :%,<& *%& &9*&)#+< )&+7,#@ ,4 &A6,=+<&#* *. *%& B7,4(.6)4&B? $%& 4*)6@@<& C&*:&&# *%& (%+)+(*&)4 ,# *%& #.=&< ,4 ,# /+(* *%& 4*)6@> @<& ./ ,#*&)1)&*+*,.# +#7 4&8+#*,( 8&+#,#@? 0# + 4& ,;,(%+)74.# ’ 4 &1,4*.<+)- #.=&< 3<+),44+ )&> =&+<4 *%& 6#(&)*+,#*- ./ ,#*&)1)&*+*,.#? ,%- ./)0(:!"#$%&&#! ,#*&)1)&*+*,.#! &1,4*.<+)- #.=&< &1#2/)( : 3" 41" ,4 <&(*6)&) +* D#@<,4% E&1+)*8&#* ./ F+#(%+#@ 0#4*,*6*& ./ 2&).#+6*,(+< $&(%#.<> ( F+#(%+#@ GGHHGI , 3%,#+) ? 52/67 8"67, J%? E? , ,4 +44.(,+*& J)./&44.) +* 5(%..< ./ 0#*&)> .@(6<*6)+< 5*67,&4 ./ K,+#@9, F.)8+< ’#,=&)4,*( F+#(%+#@ GGHHLL ,3%,#+ ) ? D8+,<: M%.#@8,#@LHHN O 4.%6?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