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在非书信体小说中的艺术价值_梅启波
实用类非连续性文本《家书的审美风格》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清代袁枚《续诗品》中,将“著我”列为二十四品中的一品:“不学古人,法无一可。
竟似古人,何处著我!字字古有,言言古无。
吐故纳新,其庶几乎!孟学孔子,孔学周公,三人文章,颇不相同。
”它一方面强调了风格的创新,另一方面强调了风格的独特性。
所谓“作诗不可以无我,无我,则剿袭敷衍之弊大”,家书创作与诗文创作一样要强调自我,强调个性,强调艺术的独特风格。
“著我”的家书,在创作中表现强烈的自我个性,表达了对艺术个性化的愿望和追求。
在家书审美创造、鉴赏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但凡优秀的家书作品,其中必然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色彩,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风格。
欣赏朱自清的《给亡妇》,全篇既不是捶胸顿足,也没有呼天抢地,只是深情地细诉亡妻生前的一切,平实地回忆了她十二年来对自己和孩子的种种恩情,语气平淡冲和,不见任何突兀之处,但是我们能深深地感觉到作者的哀悼之情。
同样是写给亡妻的家书,并拥有相同的形式和内容,蔡元培的《致亡妻黄仲玉》却呈现不同的艺术风格。
蔡元培的家书是一种直抒胸臆火山爆发般的感情,声泪俱下地哀悼与自己风雨同舟的妻子黄仲玉。
家书中感叹词“呜呼”前后出现了十三次,作者心灵的风暴翻江倒海般地扑面而来,让人感慨万千、涕泪横流。
面对一封封血肉俱丰的家书,我们进行审美鉴赏时,一定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主体审美意识,将审美视角锁定在作品中的心理体验和深厚内蕴,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领略家书艺术的审美价值。
(选自《家书的审美风格》)材料二:以“真善美”为思想内核的家书,不仅让收信人重新观照自己,也鼓舞其他鉴赏者以美的理想和美的规律去创造新的生活,这就是家书表现出的审美功用。
家书价值的多元性首先表现在家书的认知功能,鉴赏者能够通过某些家书作品认识社会、了解历史。
家书来自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封家书总是会带有时代的印记,家书写作过程中,常常涉及身边的真实事件。
由于家书是家人间的温情话语,它的认知价值,又表现为一种启迪,而非枯燥的说教。
探索艺术家书的文献性与艺术性及其在创作中的运用

探索艺术家书的文献性与艺术性及其在创作中的运用作者:梅秉峰王娟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10期摘要:艺术家书一直都处在艺术与设计的模糊界线上徘徊,它弱化了传统出版物被阅读的功能,丰富了书籍的形态,把书籍概念的外延扩展到前人不可想象的地步。
同时,书籍作为信息的载体始终带有记录参考的文献功能,并在人类长期的撰写行为中自然地形成了一套形式感。
本论文一方面通过实例梳理归纳艺术家书中的文献美学,一方面希望通过具体的设计作品,探索艺术家书如何运用书籍这一物理载体与生俱来的文献特性进行艺术创作。
关键词:艺术家书;文献性;艺术性;当代艺术;手工书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0-0010-02一、艺术家书的定义艺术家书的概念最早在1904年批评家诺艾乐.克莱蒙特-加纳提出,专指由艺术家独立创作、实现的书籍,即艺术家对于整个书籍生产过程的介入不再仅限于插图、字体的绘制或版面的编排,而是同时取代编辑的角色,独立地对整个书籍创作、出版的全过程负责。
这一定义对传统艺术家书的理解还停留在以艺术家或画家为主体,独立进行装帧、编排设计的孤本或限量本上,创作的思维被锁定在“书”的内涵下。
20世纪60年代后,当代艺术家书的概念被提出,所谓当代的艺术家书是基于大批量复制逻辑而创作的书籍形态的艺术作品,它们常采用最普通的纸张和平版印刷技术,将创作的重心放在艺术观念而不是视觉表达上。
二、艺术家书的文献性在古代,无论是埃及用纸莎草纸做成的古书,还是欧洲用羊皮做成的手抄经文,或者中国古代的竹简,都是记录信息的载体,具有记录和传播的功能,这与现代《辞海》中对于文献的广义解释相吻合,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尽管书籍从早期的形态发展到当代丰富多样的形式,但书籍的这一文献的功能还仍然保留,特别是常规出版物中,这种特性尤为明显。
作为从普通书籍脱胎而来的艺术家书,虽然其阅读性被大大地削弱,但并不代表它不具有记录和传达的功能,这点可以从艺术家书的发展历程中得以例证。
古代书信体散文特点

古代书信体散文特点【篇一:古代书信体散文特点】宜春学院学报VoL30,No.12008年2月Joumal0fYichunCouegef’缸2008古代书信体散文的文体特征潘海霞(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摘要:书信是人们之间互相交流思想与情感的重要工具,古代书信有着丰富的题材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内容、形式、审美三个方面,书信体散文的文体特征可概括为:本于实用。
托于审美;形式自由,灵活多变;情感真挚,个性鲜明。
关键词:古代;书信体散文;文体特征中图分类号:H1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80x(2008)ol—0064一05书信是人们之间用来表达情感、阐发事理、叙事状物的工具或手段。
在古代,书信有许多别称,如尺牍、简、札、笺、尺素、启等,而书信这一称呼是随着社会的前进和文学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固定叫法。
唐以前书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信用来指信使。
而书的概念则较为宽泛。
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中将书分成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书指的是“心声之献酬”的书信,而广义的书则是全部的“圣贤言辞”,即所有书写的文字。
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里对此作了具体而详细的说明,他指出“圣贤言辞,总谓之书,书之为体,主言者也”并案“箸之竹帛谓之书,故《说文》日:‘箸也’。
传其言语谓之书,故《说文》日:也’。
是则古代之文,一皆称之日书”,并通过引用事例进一步指出“古代凡箸简策者,皆书之类。
由此可见,书是对所有写在简策上的东西的总称。
明代的吴讷则将书与其它古代文章样式作了明确的区分.他在<文章辨体序说书》中指出:“昔臣僚敷奏,朋旧往复,皆总日书,近世臣僚上言,名为表奏;惟朋旧之间,则日书而已引,将书定为朋旧之间交往的一种工具,使书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书信,从而缩小了“书”的使用范围,使“书”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化。
在古代,书信颇受重视,宋代甚至出现了“备尺牍应用”的<书叙指南》。
尽管书信在古代的地位不同凡响,但是古人对书信的文体特征却各持己见。
论“梅村体”与小说、戏曲的文体互动

论“梅村体”与小说、戏曲的文体互动姜克滨(枣庄学院文学院,山东枣庄277000)摘要:梅村体歌行在叙事方面独具特色,融入了当时流行的小说、戏曲的叙事结构、叙事手法,融合了“叙述体”与“代言体”叙事的优点,体现了叙事诗与小说、戏曲文体互渗的趋向。
梅村体歌行深受戏曲“代言体”的影响,复杂多变的叙事结构与戏曲叙事模式有共通之处。
梅村体歌行多用“分折(分幕)叙事”,不仅故事富有戏剧性、有层次性,而且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具有戏曲的特点,每幕有不同的人物。
“梅村体”歌行叙事方式,从“故事体”转向“人物体”,常以小说笔法入诗,在叙述宏大的历史事件时,注重场面描写,也采用虚构手法,来加强诗歌的故事性,使人物刻画与情节发展相得益彰。
叙事诗的小说化、戏曲化,梅村体是一个成功的先例,对于我们研究文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梅村体;歌行;小说化;戏曲化;文体互渗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5744(2023)04-0055-09明末清初,梅村体歌行独树一帜,代表了清初叙事诗的最高成就。
对梅村体的研究,研究者多从其个体性特征与诗史品格入手,此方面的代表论文可参考魏中林、贺国强著《诗史思维与梅村体史诗》[1]。
梅村体不仅在格律与辞采方面对前人歌行有融合创新,而且吸收了当时流行的戏曲、小说叙事结构、叙事手法,反映了诗歌与戏曲、小说文体互渗的趋向。
钱仲联先生在《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中说:“伟业歌行,由‘长庆体’一转手,融冶四杰的藻采与明代传奇的特色熔于一炉,为古典叙事诗开拓疆宇,在诗歌发展史上是应该特笔大书的。
”[2]其中所说“明代传奇的特色”即梅村体的故事性、戏剧性特色,此种特色的产生与戏曲、小说有密切的关系。
叶君远先生在《论“梅村体”》一文中认为:“吴梅村歌行这种变化多端的叙事结构,应该是受到明代以来日益繁盛的传奇戏剧和小说的启发。
”[3]不少学者开始从文体互渗的角度研究梅村体,如李瑄在《“梅村体”歌行的文体突破及其价值》[4]一文中探讨了戏曲对梅村体的文体渗透。
书信体作文写作指导

书信体作文写作指导作者:夏云陶王湘萍来源:《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0年第11期一谈起考场作文,很多学生就可能会皱起眉头,心存忧惧。
确实,作文,尤其是考场习作,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写作,最怕没有情绪,或者说写不出真情实感,那样的话,即使是写作高手也可能写得文字艰涩。
经实践,笔者发现,有一种作文形式相对来说最易调动习作者的情绪,从而使字里行间流露出打动读者的情愫来。
这种形式就是书信体。
用书信体进行文学创作在西方由来已久,书信文学源于古希腊时期,兴盛于古罗马时代。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就曾用书信体创作诗歌,被称为书信体诗文,这成为后世诗人摹仿的样板。
诗人们经常在给朋友、保护人和同道写信时采用这种体裁在诗歌中谈论有关道德和文学的问题。
随着小说创作的发展,书信体也被逐渐纳入到这一领域当中来。
特别有名的就是约翰·歌德的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说采用的书信体形式开创了德国小说史的先河。
多年来的高考优秀作文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它是一种相当自由的表达载体,人与人直面相对时,无事不可叙,无理不可说,无情不可表。
它或叙事,或议论,便于感情的抒发,观点的阐述;或谈古,或论今,不受时空的羁绊。
书信,实际上有着好多变体。
除了一般书信,作文还可以写成专用书信。
比如你可以写成申请书来表达自己的要求或向往,写成忏悔书来检讨学习、生活中的过错、失误,写成投诉信反映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写成建议书、倡议书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写成感谢信、表扬信来赞扬身边的好人好事。
所以,书信体文章,在取标题的时候也是可以有较大的宽容度的,《给……的一封信》虽然很一般,但阅卷者也无法因之扣分数,标题取得漂亮一点,当然更好。
这类文章虽然相对来说写法较为自由,但是仍然得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度的文章一亮相会更有魅力。
下面选择几则优秀作文来展示一下这类文体的魅力:一、以真情实感为核心父亲,我爱您尊敬的父亲:父亲,当我用这两个有些沉重的字称呼您时,我的心更加沉重。
《帕梅拉》中理查逊的书信体小说艺术及道德说教探析

人公不知道 。《 帕梅拉》 中的一段情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理
查逊的书信体风格。在 B 先生第一次尝试侵犯帕梅拉贞操的那
尽管理查逊声称是他创造 了“ 一种新 的写作形式” , 在《 书信
体叙 事》 一书 中 R o b e r t D a y 所 做的详尽 的历史调查充分地 说明 了在理查逊之前书信体就已经成为 了 “ 一种常见的被广泛使用
在英 国文学界以这种方式开头的小说很新颖。叙述者和作者似 乎是 同一个人。 甚至理查逊本人都否认 自己的作者身份 , 自称是
帕梅拉的私生活 。 小说 中 , 百分之九十 以上的信件都是女主人公
期 的作家们仅仅断断续续地 、试验性地开发使用的小说创 作手
梅拉 》 和自 传体小说 的区别 在于 , 在理查逊 的小 说里 , 生 活事件 和叙述 的事件是 同时发生的 , 即他在《 查尔斯 ・ 葛兰底森 爵士》 的
序 言中所 提到的“ 即时写作 ( s p o n t a n e o u s w r i t i n g ) ,或者“ 写在此
的是 , 她 们 也 学会 了如 何 用 自己的 贞洁达 到 攀 高枝 的 目的 。 因此 , 贞洁与 报 偿便 形成 了小说 的 辩 证核 心 。
【 关键 词】 塞缪 尔・ 理查逊
书信体 小说 艺术
道德说教
回报
基 金 项 目: 横 向课 题 “ 英 国十 八 世 纪 小说 研 究” ( YDH 2 0 1 3 - 2 1 ) 。
《 帕梅拉 》 中理查逊的书信体小说艺术及道德说教探析
【 摘 要】 塞缪 尔・ 理查逊通过他 的第一部 小说《 帕梅拉》 成 功地运 用书信体 小说 艺术对世人 进行 了道
屈彩 娥 朱翠 云
“传统书信VS现代通讯”作文讲评

基本观点指津
1.要抢救的是传统的情感维系方式 承载着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传统家书不 会消亡,但目前的现实的确让人感到遗憾。 出现家书“衰落”的情况,是因为社会的 不断发展和进步,这实际上体现了现代与 传统两种价值体系的碰撞。 在社会转型期间,尤其大批刚成长起来的 年轻人,他们思想解放,没有羁绊,追求 时尚,但由于缺少传统礼仪文化熏陶,缺 乏人文底蕴,在目前这种社会结构不断重 构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不重视传统、一 切求新求快的情况。
鱼传尺素应犹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 明协调发展,我们才不至于失根,才不至 于停滞不前。
遥寄一封鸾笺, 呼唤一份情感
林起贤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绿衣人亲切的笑容 将连月来等待的煎熬驱散得无影无踪。看着 信封上熟悉的字迹,摩搓着还带着体温的信 纸,心中就有说不出的喜悦。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只有39.13%的人能 感受这种喜悦。手机短信、E-mail、电话、 MSN……现代科技的发展让鱼雁传情备受 冷落。我并非反对相思之情的载体从书信到 电子邮件的转化。短信、电邮、电话都是为 了方便我们的生活而产生,然而太容易得到 反而让我们失去了细细品味生活的机会。 (本段调到下一段去,可能更紧凑)
(辨证看待两者的优劣,侧重于所写的中心)
如此说来,是不是应一味地排挤现代通 讯?并不。倘若社会仅用书信一通讯方式, 各处天灾人祸报至相关部门,政府紧急公 文下达要历时数天,那社会将返古并停滞 不前。现代文明的快捷性与传统文明的永 久性应该是协调的。在现代生活中,我们 仍要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在涉及精神领域 方面,我们提倡仿古并且有所创新。建筑 大师梁思成在《关于北京城墙弃废问题的 讨论》中提出将北京城墙建成环城公园, 作北京市民纳凉,俯视西北苍苍云山,东 南无际平原以亲近自然的设想;
论书信体小说的主要特征

论书信体小说的主要特征作者:黄亚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0期摘; 要:书信体小说的主要特点是小说的故事情节是由一封封书信组成,其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影响了很多学者,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
如今,随着电子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虚拟空间的交流变得必不可少,为书信体小说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本文主要从文体学的详细分析了书信体小说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小说《长腿叔叔》中的应用体现。
关键词:书信体小说;文体特征;长腿叔叔;简·韦伯斯特[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21、引言欧洲文学史上,书信文体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18世纪得到了蓬勃发展。
在19世纪,由于叙事方式的限制,书信体小说开始衰落甚至灭绝。
在20世纪,书信为女性提供了一个直接表达自己的平台。
因此,书信体小说推向新的发展阶段,书信体小说再次吸引了学者和读者的注意。
《长腿叔叔》(Daddy-Long-Legs)是由美国作家让·韦伯斯特撰写的著名书信体小说,该小说自出版以来深受人们的欢迎。
因此,本文试图从文体角度研究书信体小说的主要特征,并分析了在小说《长腿叔叔》中的应用体现。
2、书信体小说的定义和主要特征写信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写作形式,信件是人类漫长历史中的交流渠道之一(Rebecca Earle,1998)。
随着信件交流的发展,书信逐渐融入文学中,许多作家倾向于通过书信叙述小说。
但到目前为止,书信体小说还没有明确的定义。
但一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Jorn Norwich认为,书信体小说是指一种由一系列书信组成的小说。
McKee表示,书信体小说通常指的是由一个或多个书信书写的小说,它们代替作者引导整个小说的话语。
作者记录同一事件并通过书信表达了各种观点,但自身没有参与文本叙述(McKee,1985)。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书信体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人物与读者之间内外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