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单元检测(二)
高一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检测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检测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阙秦(quē)忤视(wǔ)以飨士卒(xiǎng)以药淬之(cuì) B.卮酒(zhī)失其所与(yù)目眦尽裂(cì)朝济而夕设版焉(zhāo) C.玉玦(jué)参乘(shèng)共其乏困(gòng)夜缒而出(zhuì) D.刀俎(zǔ)戮力攻秦(lù)瞋目(chēn)微夫人之力不及此(fū) 2.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失其所与,不知夫晋,何厌之有 B.秦伯说,与郑人盟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3.下列词语中“济”字的意义和“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A.同舟共济B.济世安民C.赈灾济贫D.无济于事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行李之往来 B.为之奈何人不敢与忤视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而伤长者之意 5.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越国以鄙远”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B.焉用亡郑以陪邻 C.使工以药淬之D.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6.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过也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D.①⑤/②⑥/③④ 7.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以其无礼于晋B.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C.其意常在沛公也D.吾其还也 8.下列句子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吾属今为之虏矣——我们很快就会被他俘虏了 B.持千金之资币物——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 C.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于是拿起他的匕首给秦王 D.(沛公)脱身独去,已至军矣——沛公已经脱身离开,回到军营 9.对下列文言句式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A.竖子不足与谋(省略句,即“竖子不足与之谋”) B.大王来何操(谓语后置,即“大王来操何”) C.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为……”表被动) D.问征夫以前路(介宾后置,即“以前路问征夫”) 10.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
人教版高中必修1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含答案)

单元质量检测(二)(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训练(21分)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C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 .此亡秦之续耳解析:选D A 项,“共”通“供”;B 项,“振”通“震”;C 项,“蚤”通“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 B .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 C .比.诸侯之列 比:比较 D .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解析:选C C 项,比:并,列。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①是寡人之.过也②臣请入,与之.同命 B.⎩⎪⎨⎪⎧①以.乱易整,不武②而乃以.手共搏之 C.⎩⎪⎨⎪⎧①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②子亦有不利焉. D.⎩⎪⎨⎪⎧ ①今人有大功而.击之②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解析:选B B 项,①②均为介词,用。
A 项,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他。
C 项,①疑问代词,哪里;②句末语气助词。
D 项,①连词,表转折,却;②连词,表承接。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 .夜.缒而出 B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C .常以身翼.蔽沛公 D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解析:选B B 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C.以其无礼..于晋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解析:选C C项,无礼:古今义相同,不合礼节。
A项,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
B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D项,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带的包裹。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单元综合测评2+Word版含答案.doc

单元综合测评(二)第二单元(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巩固(13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B.愿足下更.虑之更:更加C.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被D.秋毫不敢有所近.近:接触、沾染B[B项,更:改变。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79942053】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B.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C.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D.拔剑撞而破.之B[B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3.下列句子中,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79942054】A.大王来何操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C.夫晋,何厌之有D.不然,籍何以至此B[B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为宾语前置句。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4分)(1)《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对秦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鸿门宴》中,表示“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地位”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2)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二、阅读理解(4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17分)【导学号:79942055】赵葵,字南仲,京湖制置使方之子。
每闻警报,葵与诸将偕出,遇敌则深入死战。
一日,方赏将士,恩不偿劳,军欲为变。
葵时十二三,觉之,亟呼曰:“此朝廷赐也,本司别有赏赉。
”军心赖一言而定,人服其机警。
方卒,嘉定十五年,起复..庐州,进大理司直、淮西安抚参议官。
十七年,李全往青州,..直秘阁、通判淮东制置使许国檄.葵议兵。
葵至曰:“君侯欲图贼,而坐贼阱中,悔已无及,惟有重帐前兵,犹足制之尔。
”国曰:“兵不能集,集不能精,奈何?”曰:“葵请视两路之兵,别其精锐,君侯留三万帐前,贼不敢动矣。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检测卷(第02单元)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1(第02单元)单元检测(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君子的意义与德行楼宇烈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现有的研究表明,“君子”一词出现在儒家之前,或者说在孔子之前,春秋之前。
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掌权者、当权者,后世也有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如“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我们都希望社会的管理者是个像样的君子,因为中国历代文化都强调统治者作为一个民族的表率,要引导社会,引导民众,通过教育来化导民众。
虽然君子是一个在上位的统治者或者管理者,但这主要是指社会地位、身份的不同,相对于小人、野人来讲的。
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君子从社会地位的标志转变为人格品格的标志。
孔子主要从道德的理念来给“君子”做一个这样的规定,这在以后整个中国文化中形成了主流。
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学养、德行的分别,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作为一个君子要具备什么样的品德?对君子要求很多,有一个字的要求,有两个字的要求,有三个字的要求,有四个字的要求,等等。
一个字的要求就是“孝”。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生命观是有密切关系的,生命是父母所生,子女就要孝顺敬重父母,这是相互的关系,是一种自然的关系,孝不是强制的、强迫的。
两个字的品德是:诚敬。
诚者勿自欺,勿妄为,不要自己去欺骗自己,不要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敬是不怠慢,不放荡,我们要敬畏别人,也要敬畏自己,同时也要敬畏所从事的各种各样的事业。
高中语文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二含解析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测试卷单元质量检测二(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基础积累(共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C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 .此亡秦之续耳解析:A 项,“共”通“供”;B 项,“振”通“震”;C 项,“蚤”通“早”。
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 B .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 C .比.诸侯之列 比:比较 D .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解析:C 项,比:并,列。
答案:C3.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越国以.鄙远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夜缒而.出朝济而.夕设版焉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吾其.还也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解析: A 项,连词,表顺承;介词,把。
B 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
C 项,代词,代使者;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D 项,都是让步关系,尚且,还。
答案:D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夜.缒而出 B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C .常以身翼.蔽沛公 D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解析:A 项,名词作状语,在夜里;B 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C 项,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D 项,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答案:B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A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 .以其无礼..于晋 D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解析: C 项,无礼:古今义相同,不合礼节。
A 项,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
B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单元综合检测试卷(有答案)

单元综合检测(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基础知识(24分)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C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 .此亡秦之续耳解析:选D 。
A 项,“共”通“供”;B 项,“振”通“震”;C 项,“蚤”通“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 B .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 C .比.诸侯之列 比:比较 D .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解析:选C 。
C 项,比:并,列。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①是寡人之.过也②臣请入,与之.同命 B.⎩⎪⎨⎪⎧ ①以.乱易整,不武②而乃以.手共搏之 C.⎩⎪⎨⎪⎧ ①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②子亦有不利焉.D.⎩⎪⎨⎪⎧①今人有大功而.击之②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解析:选B 。
B 项,①②均为介词,用。
A 项,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他。
C 项,①兼词“于何”,从哪里;②句末语气助词。
D 项,①连词,表转折,却;②连词,表承接。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 A .夜.缒而出 B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C .常以身翼.蔽沛公 D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解析:选B 。
B 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C.以其无礼..于晋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解析:选C。
C项,无礼:古今义相同,不合礼节。
A项,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
B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D项,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带的包裹。
6.下列各句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B.若属皆且为所虏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D.大王来何操解析:选B。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卷二含解析

单元质量检测卷二(时间:150分钟 总分值:150分)一、根底积累(共24分,选择题每题3分)1.以下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无能为也已B .今日往而不反者C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 .此亡秦之续耳解析:A 项,已,通“矣〞;B 项,反,通“返〞;C 项,蚤,通“早〞。
答案:D2.以下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B .愿足下更.虑之 更:更加 C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见:被 D .秋毫不敢有所近.近:接触、沾染解析:更:改变。
答案:B3.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寡人之.过也行李之.往来 B.⎩⎪⎨⎪⎧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C.⎩⎪⎨⎪⎧君为.我呼入窃为.大王不取也 D.⎩⎪⎨⎪⎧因.击沛公于坐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解析:B 项,均为连词,表修饰。
A 项,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 项,介词,替,给;动词,认为。
D 项,介词,趁机;副词,于是。
答案:B4.以下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 B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C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 .拔剑撞而破.之 解析:B 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B5.以下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C.以其无礼..于晋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解析: C项,无礼:古今义相同,不合礼节。
A项,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
B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D项,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带的包裹。
答案:C6.以下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C.假设属皆且为所虏D.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解析:A、C、D三项均为被动句,B项是定语后置句。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卷(二)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检测卷(二)参考答案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C 【解析】范围弄错。
现代诗派的诗人并不是都来自乡村,“许多人来自乡土”。
2.D 【解析】曲解文意。
“审美特色有东方民族矛盾心理”错误,原文“呈现出朦胧而又明朗,单纯而又丰富的东方民族审美特色”的意思是多层面的审美特征,不是矛盾心理。
3.B 【解析】曲解文章。
由“而五四运动的退潮和大革命的失败,更摧毁了年青诗人的纯真信念辽远国王电此成为一人的精神寄托”可知,“使他们的视野投放到……疆域”的只是“大革命失败对诗人信念的摧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D 【解析】A项,“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融入全球化进程才能得以生存”推论太绝对。
结合“对于华为来说,只要技术领先,产品质量好,性价比高,最终可以赢得市场”“‘走出去’是为了活下去!华为副董事长郭平曾在2012年的一次会议上这样解释华为‘走出去’的内在动力”分析可知,只是举华为的例子,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需要走出去才能生存。
B项,“美洲均有所增长”错误。
结合“只有美洲区域受拉丁美洲运营商业务市场投资周期波动影响,销售收入有所下滑”分析,2017年,美洲地区销售收入有所下滑。
C项,“只要……就……”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
原文的意思是“争取到更多的国际合作,更多的认可和支持”是回应干扰的最好方式。
故选D。
5.A 【解析】A项,“华为的销售收入和营业收入均呈连年大幅上涨的趋势”错误。
结合材料一图表“近5年华为销售收入”“近5年华为营业收入”分析可知,2016年跟2015年比,营业收入只有小幅增长。
故选A。
6.第一,学会用主导全球体系的话语体系(包括语言和规则)来表达自己的诉求。
第二,要有更强的法律意识,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第三,顺应全球化的趋势,提高产品质量赢得市场和更多的国际合作,让企业和产品得到更多的认可和支持。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7.B 【解析】B项,“拟人的手法”错误,油纸伞“散发着桐油的漆味,芬芳但又有一丝丝刺鼻”只是用嗅觉描写来展现油纸伞的特点,没有拟人手法,故选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检测(二)(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B.失其所与,不知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D.具告以事解析:D A 项,振—震;B 项,知—智;C 项,倍—背。
2.下列加点字与“函封之”中的“函”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秦伯说,与郑人盟.C.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D.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 解析:B “函封之”的“函”,是“用函(匣子)”的意思,是名词作状语;而B 项的“盟”,是名词作动词;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3.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解析:C C 项,“所以”都表示原因;A 项,“其”字,前为“还是,表商量或希望语气”,后为代词,指郑国;B 项,“之”字,前为代词“他”,后为结构助词“的”;D 项,“于”字,前者为“对”,后者为“比”。
4.下列不含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D.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解析:D A 项,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对一般人妻子的尊称。
B 项,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C 项,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D 项,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比喻微小的事物,古今同义。
二、阅读鉴赏(2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9分,每小题3分)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侵害他人生命权、身体权的新型的暴力行为。
就形态而言,它多局限于舆论范围,主要以言语攻击、形象恶搞、隐私披露等形式呈现,并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的不确定性。
基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网络空间往往聚集着非组织化、陌生化的群体,因此,在多主体参与的网络暴力事件中,一般很难确定具体行为主体。
(2)过程的易操作性。
随着“复制”、“粘贴”等网络信息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任何掌握网络技术的行为主体都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数字化形式实施网络暴力。
(3)后果的实在性和难控性。
网络暴力以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益为行为客体,其后果都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并往往导致非虚拟性的后果。
同时,由于网络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等特点,网络信息传播极具流动性、扩散性,其影响范围一般难以被人们掌控。
网络暴力的产生,根于多种风险的交叠和共振。
一方面,在互联网上,既有基于职业、籍贯等联系纽带而形成的地缘、业缘群体,更有基于生活娱乐、资源共享等个体偏好而形成的趣缘群体。
他们借助网络交互空间(QQ 、Blog 等),可以随性发出自己的声音,犹如置身于一个个众声喧嚣的“网络广场”。
同时,互联网本身繁杂难辨的海量信息强化了网络受众的风险感知度,加之信息内容的易编辑性以及信息散播的可操控性,网络信息质量往往参差不齐、真伪难辨。
另一方面,当下中国网络暴力的频发,其背后大都潜藏着“仇富”、“仇官”的社会心态。
经济社会“重效率而轻公平”的脱序式发展,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加剧了社会认同的分化,致使社会情绪不断郁积并涌向网络空间。
再加上商业化运作模式的普遍嵌入,催生了数量庞大的“网络推手”,他们以广告收入为经济,以“点击为王”作营销规则,通过制造噱头、吸引眼球、积聚声势等进行舆论操控。
对他们而言,“网络暴力”往往就是“网络暴利”。
另外,网民群体突出表现出年轻化的特点。
青少年由于心理品性尚未成熟,社会辨认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而且,传统中国是个伦理本位的社会,对弱者的同情往往占据社会舆论的制高点;而在青年网民身上,则体现为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侠义情结,他们以“道德审判”为武器,以伸张正义为目标,渴望获得充满认同的“网络回音”,又常常游走在暴力与正义之间。
一旦嫉妒、怨恨与公愤等在网络上无序宣泄,网络空间就处于“多数人的暴政”之下。
应对网络暴力,釜底抽薪之策便是通过减少风险交叠频率,以散化风险。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以技术创新规避网络技术风险仍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当然,社会转型风险是网络暴力产生的现实根源,我们应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网民自主参与的多元化治理结构加以应对。
5.下列关于“网络暴力”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网络暴力以当事人的人格权益为行为客体,其后果都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并往往带实质性损害。
B.随着网络信息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暴力成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数字化形式实施的行为。
C.由于网络空间具有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因此,网络暴力事件目前还无法确定具体的行为主体。
D.网络暴力的行为主体一般难以被人们掌控,这是由网络交往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等特点决定的。
解析:A B 项,不是“任何人”,而是“任何掌握网络技术的人”。
C 项,不是“无法确定”,而是“一般很难确定”。
D 项,“一般难以被人们掌控”的不是“行为主体”,而是传播极具流动性、扩散性的“网络信息”。
6.下列对网络暴力产生根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放的网络交互空间,犹如众声喧嚣的“网络广场”,由网络技术本身所带的风险特性成为催生网络暴力的技术根源。
B.大量的“网络推手”为获取更多的广告收入,通过制造噱头、吸引眼球、积聚声势等进行舆论操控,成为网络暴力的助燃剂。
C.“仇富”、“仇官”的社会心态使社会情绪不断郁积,加剧了社会认同的分化,成为网络暴力现象在中国频发的现实动因。
D.网民群体年轻化的特点和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侠义情结,使他们常常游走在暴力与正义之间,是催生网络暴力的重要因素。
解析:C 颠倒了逻辑关系。
原因应该是经济社会“重效率而轻公平”的脱序式发展,出现了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加剧了社会认同的分化,致使社会情绪不断郁积。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互联网上,基于多种联系纽带或个体偏好而形成的地缘、业缘群体和趣缘群体往往都具有非组织化和陌生化的特点。
B.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网民自主参与的多元化治理结构,是规避网络技术风险,应对网络暴力现象的必然选择。
C.网络空间的言语攻击、形象恶搞、隐私披露等都属于舆论范围,不会直接对他人的生命权、身体权构成侵害。
D.面对质量参差不齐、真伪难辨的网络信息,年轻化的网民群体很可能成为信息风险的接受者,同时也可能成为信息风险的传播者。
解析:B 规避网络技术风险主要靠的应该是“技术创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19分)端木赐,卫人,字子贡。
利口巧辞。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
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
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浅,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哉。
君不如伐吴。
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
”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
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
今君忧在内,故曰不如伐吴。
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
”田常曰:“善。
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
”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
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
”吴王曰:善。
虽然,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
子待我伐越而听子。
”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
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
”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
如此,破越必矣。
”勾践顿首再拜而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是残国之治也。
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
彼战不胜,王之福矣。
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
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
”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臣闻之,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
今夫齐与吴将战,彼与齐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
”晋君大恐,曰:“为之奈何?”子贡曰:“兵休卒以待之。
”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
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果以兵临晋,晋人击之,大败吴师。
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
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移其兵欲以伐鲁故:故意B.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报:报答C.王置.齐而伐越置:安置D.必以其兵临.晋临:逼近解析:D A项,故:所以,因此。
B项,报:报复,报仇。
C项,置:弃置,放过。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解析:B B项,都是连词,表转折,却。
A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助词,的。
C 项,副词,趁机/介词,依靠。
D项,连词,表承接,于是、就/副词,才。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六组,全部直接体现子贡“利口巧辞”的一组是(3分)( )①夫鲁,难伐之国②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③吾兵业已加鲁矣④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⑤吴王为人猛暴,是残国之治也⑥杀夫差而戮其相A.①②⑤B.③④⑥C.①④⑤D.②③⑥解析:C ②是田常的话,间接体现子贡“利口巧辞”;③是田常的话;⑥是越王灭吴。
11.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鲁国城墙单薄低矮,护城河狭窄水浅,君主愚昧不仁,大臣伪诈无用,士兵和人民又厌恶战争,所以田常才要伐鲁广齐。
B. 城高地广甲坚兵精而本无伐齐之心的吴王,在子贡的救鲁伐齐威晋以成霸业的蛊惑下,欣然踏上了伐齐的征程。
C.为避免被吴王消灭,也为了能够灭掉吴国,在子贡的威逼利诱下,越王勾践高兴地同意派遣士兵帮助吴王伐齐。
D.为达目的,子贡以巧言游说田常、吴王、越王、晋君等,使他们觉得他在设身处地为自己着想,从而心甘情愿地按他的意思进入战争。
解析:A 田常伐鲁的根本原因是“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而非“广齐”。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1)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3分)译文:(2)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