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用学案锦瑟

合集下载

锦瑟学案

锦瑟学案

【导学流程】预习新知李商隐知多少1、身世卑微李商隐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生,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终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2、旷世情种李商隐李商隐诗现存约六百多首,大都以抒情婉曲见意,往往寄兴深微,想象奇特,余味无穷。

尤其他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的诗,情思宛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摹写入微。

能以典型特征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事物的内在神韵,寄寓诗人的情怀。

还有一些诗篇激情荡漾,轻薄浮艳。

这些对后世产生过巨大影响。

但他的诗里往往是避实就虚,刻意求曲,打破了时空顺序,混淆了实虚境界,透过一种象征手法把感情表现出来。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3、深山倾情李商隐李商隐一生虽短暂坎坷,但感情的经历绝非寻常。

李商隐那时二十三岁,太和九年(公元835年)便上玉阳山东峰学道。

而玉阳山西峰的灵都观里,邂逅了侍奉公主的宫女、后随公主入道的女子宋华阳,宋年青美丽,聪慧多情,两人很快双双坠入情网。

两个多月后,这段超出常规的爱恋,终因不为礼教和清规容许而豪无结果,短暂的欢娱,无望的永好,只在李商隐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痛。

他有些留传至今,荡心动魄的《无题》诗即完成于此时。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些回忆前情的诗作。

辞藻华丽,音韵悠扬,深情眷念,凄婉动人。

运用比喻、典故和强烈对照的手法,抒写失意的爱情,失意的际遇,对爱情热烈的追求,失意的痛苦,怀春的惆怅与偷情的愉悦,执着的爱恋和绵长的相思。

《锦瑟》教案(通用14篇)

《锦瑟》教案(通用14篇)

《锦瑟》教案(通用14篇)《锦瑟》教案篇1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

人们或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诗句对接。

1.资料链接1——名诗对接。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你能说出这些诗句的是谁吗?(李商隐)今日我们来共同学习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

二、了解同学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商隐的资料进行沟通。

老师对同学沟通结果予以梳理,指导同学学会搜集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

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

牛党掌权后,他始终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

46岁时死在荥阳。

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苦痛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宠爱。

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动听缠绵。

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

有《李义山诗集》。

三、赏析《锦瑟》(一)教你方法:学诗三步走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体会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尝语言。

(二)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请两名同学诵读诗歌,老师及其他同学指出其诵读的不足或错误。

听朗读录音。

2.同学听读,在听读中把握诵读节奏,感受诗的韵律,体会诗的意境。

3.同学结合解释译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三)感悟诗意,理解主旨。

引导:我想大家在读的过程中肯定有所感悟,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你从诗中捕获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就全诗内容谈,也可就其中一字一句给你的感受来谈。

《锦瑟》教案6篇锦瑟教案教学过程

《锦瑟》教案6篇锦瑟教案教学过程

《锦瑟》教案6篇锦瑟教案教学过程下面是我分享的《锦瑟》教案6篇锦瑟教案教学过程,供大家赏析。

《锦瑟》教案1◆自读导言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3、学习各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不同艺术风格。

◆自读程序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理解内容,赏析意境。

诗词之美多美在意境的塑造。

所以诗词赏析重在其意境的塑造。

自读时在初步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去品味意境。

3、背诵。

◆自读点拨1、背景说明2、总体内容把握《锦瑟》——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开始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弦?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

佳人锦瑟,一工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境,不复成寐,无限悲感,难言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

此时,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

月、珠、泪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

蓝田山日光煦照,山中玉气冉冉升腾(古人认为事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

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然了。

3、重、难点分析《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它以首句前二字为题,看似咏物,实乃一篇借锦瑟以隐题的咏怀之作。

《锦瑟》李商隐一、导入。

由《无题》“青鸟殷勤为探看”引出作者。

二、解题1、字义山,号玉溪生,河南沁阳人。

2、(注释1)主题:悼亡之作。

3、特色:典故雅致精工;基调哀怨悲愁;意境迷离凄婉;语言清丽隽永。

三、教师范读四、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颂读五、思考:1、“五十弦”的锦瑟会联想到什么?用了什么手法?明确:自己年近半百。

传统的比兴手法。

2、典故分析:庄周梦蝶——美好扑朔迷离望帝化鹃——相思南海蛟人——破灭蓝山暖玉——迷惘六、主旨归纳:请同学据自己的感受自由谈,可发挥想象和联想。

执著一念的美好情感的破灭;才情不为人知的悲哀;悼亡之作……七、背诵八、作业: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

诗词《锦瑟》教学设计(精选7篇)

诗词《锦瑟》教学设计(精选7篇)

诗词《锦瑟》教学设计(精选7篇)诗词《锦瑟》教学设计(精选7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的诗歌浩如烟海,唐朝的诗人灿若繁星。

下面给大家分享了《锦瑟》的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诗词《锦瑟》教学设计篇1[教学步骤]一、导入快速入题1. 板书课题。

2. 播放瑟乐《淡月映鱼》。

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弹奏的音乐?这是瑟所弹奏的《淡月映鱼》。

瑟音清幽哀怨,适合弹奏悲怨的曲调。

有人曾经这样来描述瑟乐,他说:如果说筝是青年的爽朗,琴是老者的沧桑,那么瑟便是中年的深沉。

3. 人到中年,在饱尝了人间冷暖,历经人生百态,阅尽沧海桑田之后,李商隐在《锦瑟》中会给我们带来怎样深沉的内心体验呢?让我们走进《锦瑟》。

二、初读感受诗美1. 播放《锦瑟》的朗读音频。

师:你能说出本诗的情感基调吗?(哀婉伤感。

)师:感情基调:哀婉伤感(情感要到位)语速:宜慢音调:低沉节奏:顿挫2. 同学们依据朗读提示和视频范读,自由读诗。

3. 点学生读。

师适当点评。

4. 学生齐读。

三、品读走入诗境1.你能找到诗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吗?大声告诉我。

明确:惘然。

师:惘然,迷糊不清貌。

2. 诗作中作者是如何传达伤感而又迷惘的情感的?你能选择其中一联,帮助我们解读吗。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怨恨以难言。

“锦瑟”,其形美丽精致;其声清幽哀怨,常与忆念、离别等悲怨情绪相联结。

如元代元好问有云:佳人锦瑟怨年华。

宋代贺铸:锦瑟年华谁与度。

“无端五十弦”,犹言没来由地,平白无故地,此时人痴语。

锦瑟到底有多少弦,并不是锦瑟的过错,可是诗人却硬来埋怨它:锦瑟阿,你干嘛要有那么多弦? “一弦一柱”,犹言一音一节,拨动一根琴弦。

瑟具五十弦,拨动瑟弦,繁音促节,令听者顿生烦乱思绪,所谓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

故一音一节皆引思绪,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

由此也可见,往事之千重,情肠之九曲。

“思华年”,直言本作是追思之作。

李商隐《锦瑟》教案(通用5篇)

李商隐《锦瑟》教案(通用5篇)

李商隐《锦瑟》教案(通用5篇)李商隐《锦瑟》教案(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商隐《锦瑟》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商隐《锦瑟》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2.领会这首诗的意境、情感、主旨和艺木技巧。

【重点难点】诗的意境、情感、主旨和艺木技巧。

【学习方法】诵读,理解,思考,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与内容】一、导入与作者简介。

1.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描写音乐的著名诗文:1.白居易的《琵琶行》2.李贺的《李凭箜篌引》3.苏轼《赤壁赋》4.刘鹗《明湖居听书》5.韩愈《听颖师弹琴》6.郎士元《听邻家吹笙》7.李白《听蜀僧濬弹琴》8.李商隐《锦瑟》(认为是咏瑟之作)2.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

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荥阳。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3.关于《锦瑟》《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

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这首诗,如果从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两方面看,可以说古代诗歌无一能比。

【精华】《锦瑟》教案四篇

【精华】《锦瑟》教案四篇

•••••••••••••••••【精华】《锦瑟》教案四篇【精华】《锦瑟》教案四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锦瑟》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锦瑟》教案篇1(一)知识目标:了解李商隐及其诗歌。

(二)能力目标:鉴赏这首诗,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三)情感目标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各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不同艺术风格。

(四)重点:鉴赏本诗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清丽的语言。

(五)难点:本诗的旨意。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的诗歌浩如烟海,唐朝的诗人灿若繁星。

但其中有一个诗人,他一不小心陷入了朋党之争,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个诗人就是李商隐;他的一首《锦瑟》诗,让无数人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旨意,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探讨这一首诗。

二、对于李商隐,我们并不陌生,因为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其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无题》)。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

三、作者简介: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

他十六岁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二十五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可就在这时,令狐楚染病去世。

没了生活依靠的李商隐,一时茫然不知所措,恰也是这个时候,属于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因爱慕其才,聘请他去府中掌书记,并且还把女儿嫁给了他。

原先李商隐出自令狐楚门下,自然被归入了牛党的阵容;现在李商隐又成了李党的东床快婿。

《锦瑟》教案七篇

《锦瑟》教案七篇

《锦瑟》教案《锦瑟》教案七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锦瑟》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锦瑟》教案篇1【学习目标】1.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及其创作情况。

2.理解诗中运用的典故及其寓意。

3.掌握“用典”这一表现方法。

【学习方法】1、因声求气,以声传情;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一、知人论世1、李商隐(约813—约858),字,号,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是(朝代)最出色的诗人之一。

他擅长诗歌写作,和杜牧合称“”,与温庭筠合称为“”。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尤善七律创作,人称“”。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故有“”之称。

2、背景:李商隐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

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

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

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放利偷合”,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辜负了“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的壮志和才华,终年四十六岁。

《锦瑟》作于诗人晚年,因主题难解,被戏称为诗界“”。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作品集有《》。

3、诗歌名句:(1)天意怜幽草。

(《晚晴》)(2)夕阳无限好。

(《登乐游原》)(3)东风无力百花残。

(《无题》)(4)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5)何当共剪西窗烛。

(《夜雨寄北》)(6)身无彩凤双飞翼。

(《无题》)二、文本探究:1、颔联和颈联用到了哪些典故?2、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主旨和情感?近人梁启超曾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词》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

锦瑟教案五篇

锦瑟教案五篇

锦瑟教案五篇锦瑟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锦瑟》一诗体味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2、多角度理解李商隐《锦瑟》主题思想;2、学习《马嵬》中所运用的对比反衬的讽刺手法。

教学过程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两首诗歌。

一、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同其他的诗人一样少负才名,他是开成三年的进士。

他的才华受到当时一位叫令狐楚的高官的赏识,令狐楚亲自传授他骈文的写作方法并推荐他做官,是他的授业恩师。

这时李商隐是很有名气的。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李商隐的才华吸引了很多达官显贵,有一位叫王茂元的高官也很赏识李商隐,他不仅赏识李商隐,还将自己的女儿王氏嫁给了他。

有的同学就想了,大登科后小登科,这是人生一大美事啊,怎么能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呢?我们不要忘记,李商隐生活的时代是晚唐,晚唐时期的党争是特别严重的,令狐楚他是牛党的要员,而王茂元是属于李党的。

虽然这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但是牛党的人仍然认为李商隐背叛了令狐楚和牛党,而曾经和牛党有牵连的李商隐也不被李党接受。

李商隐就一直在这两党的夹缝中生存,辗转于官场,终不得志,最后郁郁而终。

1、字音锦瑟()弦()柱惘()然马嵬()未卜()宵柝()晓筹()驻()马2、词义春心: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

可:难道,哪能。

惘然;迷惘,茫然。

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虎旅:指跟随唐玄宗赴蜀的禁卫军。

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12500人为一军。

后泛指军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锦瑟》学案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苦痛和忧思。

2初步感知诗歌用典的手法。

【自学指导】
走近诗人:
李商隐,晚唐诗人,字___,号____,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他和____合称“小李杜”,与____合称为“温李”。

他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26岁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政治生活,有的是借古讽今的咏史之作,其中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

他的诗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

有《李义山诗集》。

知识介绍:
典故,或称用典,古人叫做用事。

用典在古代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诗、词、文里都有,韵文尤甚。

作者为了达到借古喻今,言简意深,有寄托,提升意境,往往使用典故。

用典,不只是一个表达技巧问题,也直接关系到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品思想内容,还影响到语言乃至整个艺术风格。

可谓立片言以居要,牵一发而动全身。

因此,准确理解典故就成了欣赏全诗的关键。

用典的作用首先是增强说服力,即援引古事或古人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古已有之,自己的话是正确的。

有些不便说的内容,用典可以使表达委婉、含蓄,效果更好。

王勃《滕王阁序》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之句。

这里王勃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故事来影射他自己的不得志和受贬斥的遭遇,发泄他“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感慨。

其实是牢骚很深的话,但由于用了典故,表达得非常委婉。

古人用典,往往意在言外,说的是甲,影射的是乙,可以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读者从典故中联想到更多的内容。

运用典故,还可以使语言典雅精炼。

典故,就其本身而言,基本上是两类,一是事典,即古人的事迹,前人谓之稽古;二是文典,即古圣贤的言辞,前人谓之引经,其实就是引用。

解决用典问题,关键是要学会识别用典。

识别典故,首先,要了解典故的相关知识,增加知识储备。

其次,要了解诗词作品中,通常写景抒情尤其以写景为主的,不用典,因为用典不容易把景物特点描绘出来,会造成隔膜;用典多是抒情为主的,尤其是所抒发的感情又比较复杂深沉,比如对国家、历史、人生遭遇的种种感触,这种感情要在格律诗里表达出来,或有话不便明说,或受字数限制,这时,正可借用过去的事来表达,就要用典。

其次,高考的对象是中学生,用来测试的古代诗词用典不会多,即使有,也多出自学过的古代作品,实际上是用课外考课内,看你的知识迁移能力如何,备考要抓好课内。

【学习探究】
1由题入诗:标题为“锦瑟”,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探索主旨:经过追忆往事,诗人的情感凝结在原文哪个词语上?因为什么而产生这种情感?
3、赏析典故:本诗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来阐发这种情感?这些典故渲染了怎样的意境?
【课后小结】
近人梁启超读李商隐,值得我等深刻体会。

他说:“义山的《锦瑟》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

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

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

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饮冰室文集》) 李商隐诗歌,正是由于主题的多样解读,语言的华美含蓄,风格的婉转缠绵,才具有了别样的魅力。

《马嵬》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诗借古讽今、对比反衬等手法
2.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
【学习探究】
1、借古事:复述事件“马嵬之变”,李杨帝妃之恋。

思考: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2、析手法:这首诗的颔联、颈联、尾联都运用了对比反衬手法,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3、讽当今:讽,一意为讽刺、嘲讽,通观全诗,作者讽刺、嘲讽了什么?讽,另一意为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讽谏君王。

本诗暗示或劝告、讽谏了什么?
【课堂小结】
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

当诗人以极度的虔诚,极度的劳累把自己的生命与诗境熔铸在一起时,我们体悟的就不只是意境之美,更是诗人的生命。

【自学检测】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说,“折柳”二字是全诗关键。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分)
五、知识积累----用典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

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7.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8.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9.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10.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陈叔宝所制的乐曲,被后人视为亡国之音。

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1.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