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家。他生于史官世家,父亲司马谈,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他生于史官世家,父亲司马谈,是

关于作者
后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 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司马迁痛不欲生,但为了完 成《史记》而忍辱苟活,他发愤著书,公元前 91年完成《史记》。
不幸的遭遇,使司马迁精神受 到极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杀,但他 想起了父亲的遗言,又以古人孔子 、屈原、左丘明、孙子、韩非等在 逆境中发愤有为鼓励自己,终于以 惊人的意志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身心备受摧残、忍辱含垢生活的司 马迁深知,「人固有一死,死有重 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决心以 残烛之年,完成父亲要他完成的史 书。此后,他发奋著书。前104年, 开始编写《史记》。经十余年努力 ,约在五十五岁时终于写成我国第 一部纪传体的历史巨著《史记》。
文言知识总结
• • • • 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通假字
1.发闾左適戍渔阳 ( 適 通 谪 適 )
2.为天下唱。 唱
3.固以怪之矣。 以
( 唱 通倡
( 以 通已
)
) )
4.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 通 披 被
古今异义
• 今 • 怜 • 往往
实词总结(在文中只有一种解释者不列)
1、为 ①是。“若为佣耕。”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在史学和文学史上都有很高的 地位。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 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包括 本纪(帝王) 世家(诸侯王) 列传(各阶层有影响的人物) 书表(经济、天文、历法、礼乐)
环节二
关于《史记》
谋划起义
讲析第二自然段第三层
• 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 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于)鬼乎?”陈 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 众耳。”乃丹书(于)帛曰:“陈胜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 中书, 固 以 怪之矣。 •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丛祠中,夜篝火, 狐鸣 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 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 语,皆指目陈 胜。 第三层:舆论准备——威众之策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文学家成长故事_中国正史之祖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时期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约公元前145年,司马迁出生于夏阳(今陕西韩城县)的一个史官世家,他的祖先曾做过几代史官。
司马迁出生时,他的父亲司马谈没有做官,生活在龙门附近的农村。
父亲司马谈对儿子抱有极大的期望,所以对他的教育格外用心,他亲自对儿子进行了启蒙教育。
幼年的司马迁聪明懂事。
他每次出门放牛的时候,父亲一定要他带一册竹简。
父亲总会叮咛他:“不要贪玩,昨天晚上教你的字,一定要记牢!”司马迁一手牵过牛绳,把竹简轻轻地往牛背上一搭,竹简便“嗒啦”一声,平稳地垂挂在牛背两边,他朝父亲笑笑,走向田野。
司马迁一个人的时候,就一边看着牛吃草,一边在地上反复地写他的字。
如果碰到有伴儿凑在一块时,他就跟小朋友们一起玩。
有时候,他教小朋友认字,像日、月、牛、羊、水草、小鱼等等,这也是他们游戏的一种。
所以小朋友们不管比他大或小,都跟司马迁相处得很愉快,也不觉得这个牛背上挂了竹简的同伴,有什么奇怪,倒是佩服他能认得、也写得出这么多好看而有趣的字来。
司马迁看着披在牛背上的竹简,在阳光照射下,闪着金光,他不由得想起父亲在农耕之暇,不计日夜地烧刻这些竹简,是多么的辛苦。
玩的时候,他跟小朋友尽情地玩,打滚追逐、玩泥爬树;练字的时候,便认真、专心致志地练。
约公元前135年,司马迁十岁时,他父亲司马谈来到西汉首都长安做“太史令”,司马迁也随父亲来到这里。
司马谈不是一个庸俗的官僚,他对自己卑微的史官职守抱有崇高的理想,他对历史论著抱有宏愿,并将这论著历史的理想和计划遗留给他的儿子司马迁,希望儿子能成为继承并光大祖业的接班人。
司马迁“十岁则诵古文”,他父亲又请当时赫赫有名的儒学大师孔安国和董仲舒两位老师指教爱子。
于是,年纪轻轻的司马迁,便已成为通晓历史学问的青年学者了。
据说,司马迁极富钻研精神,一次他在研究一段历史时,发现几本韦的记载都不一样,他便收集起许多材料研究,最后肯定《尚书》的记载是正确的。
司马迁从《尚书》中了解到他的故乡龙门山有一个“鲤鱼跃龙门”的神话:只要坚持勇敢地不断向上冲,一跃过黄河那道数十丈高的龙门急湍,就能化身为龙,悠然邀游在彩霞之间。
人物传记司马迁开头语

人物传记司马迁开头语1.引言1.1 概述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生活在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书《史记》的作者。
司马迁作为一位卓越的历史学家,他的著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
他的传记不仅记载了自己的生平经历和成就,也向后世传递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信息和智慧。
司马迁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个有学问的官员,家中也有相当数量的书籍。
从小,司马迁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精于琴书,对历史和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为他后来成为一位卓越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迁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困苦,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他在史学研究领域的突出成就使他成为了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也为后来的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然而,司马迁的传世之作《史记》并非一帆风顺地问世,他在创作过程中遭受了种种打击和苦难。
最为著名的是他受到了横批“无耻之徒”的责骂,并被迫割肉做盟誓。
这一切都没有让司马迁放弃写作,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将真实的历史呈现给后世的决心。
司马迁的传世之作《史记》被视为下一部《春秋》之后的史书,它以“纪、传、志、表、书、籍、谶、图”的八个部分,细致地记录了中国从上古时代到战国时期的历史。
在《史记》中,司马迁以简洁、准确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历史事件和人物,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评价,成为了后世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
总体而言,司马迁是中国古代历史学研究领域的事业奠基人之一,他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和对历史人物的评述方式影响了后世的历史观念和史学研究方法。
他的传记不仅是一部记录他一生经历和成就的故事,更是一部揭示历史真相和文化价值的智慧之书。
通过对司马迁的人物传记的了解,我们能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历史,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启迪,为后世的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安排,以及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下面是对1.2文章结构部分内容的一个参考写法: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组织:引言部分旨在概述和介绍本文的主题以及对司马迁的传记进行回顾。
司马迁讲解

司马迁(讲译文稿)一.简介司马迁(大约公元前145年~大约公元前90年),字子长,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司令。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令”。
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死刑。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
公元前96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
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二.作品1.《史记》简介:《史记》原本乃各国史书的通称,司马迁的著述也正是参考战国时期各国史记所作。
但后来因为《太史公书》的影响,大约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成为此书专名。
《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至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司马迁完成《史记》后,知道该书不被当世所容,故预先将副本存之名山,流传后世。
2.《史记》的影响:(1)、史学贡献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
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了。
司马谈和司马迁关系

司马谈和司马迁关系
司马谈和司马迁是父子关系,司马谈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西汉时期的一个史学家,立志写一部通史,但是还没有开始动笔就生病了,于是只好将这件事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司马迁,司马迁后来在经历了千难万险后终于编撰出了《史记》这本史书,他也被人称为“历史之父”。
1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谈(西汉时史学家,司马迁之父)

司马谈(西汉时史学家,司马迁之⽗)司马谈(西汉时史学家,司马迁之⽗)?司马谈(?-前110),夏阳(今陕西韩城)⼈。
为汉初五⼤夫,建元、元封年间任太史令。
有⼴博的学问修养,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
⼜曾为⽂“论六家之要旨”,批评了儒、墨、名、法和阴阳五家,因为深受当时流⾏的黄⽼思想的影响,所以完全肯定地赞扬了道家。
⽗司马喜,⼦司马迁。
⼈物⽣平司马谈(?-前110年),西汉时史学家,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芝川镇附近)⼈,司马迁之⽗。
他博学多识,曾随当时著名天⽂学家唐都学习天⽂历法知识,从哲学家杨何学习《易》,并对黄⽼之学进⾏过深⼊钻研。
汉武帝建元⾄元封年间,司马谈任太史令期间,曾对先秦的思想发展史作过⼴泛的涉猎和研究,认为当时流⾏的各派学说,即阴阳、儒、墨、名、法各家思想互有短长,唯道家思想最能综合各派之长,“⽴俗施事,⽆所不宜”。
他将研究成果整理撰成《论六家要旨》,对先秦各学派的思想特点作了深⼊的分析和评价,是⼀篇总结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发展史的具有较⾼学术价值的论⽂,⾄今仍是史学界研究先秦思想史、哲学史的珍贵⽂献。
在这篇论⽂⾥他第⼀次分析出⾃春秋战国以来重要的学术流派。
也反映出汉武时代以儒家思想为主,兼⽤阴阳家、法家和道家“黄⽼”的学说,即所谓“汉家⾃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并不“纯任德教”(《汉书·元帝纪》)的思想。
从⽽反映了汉武时代社会和统治思想复杂化的现实情况。
其六家之说,不仅为后来司马迁给先秦诸⼦作传以重要的启⽰和借鉴、也为西汉末期名儒刘向、刘歆⽗⼦给先秦诸⼦分类奠定基础。
司马谈早年⽴志撰写⼀部通史,他在任太史令时,接触到⼤量的图书⽂献,⼴泛地涉猎了各种资料。
武帝元封元年(前110),他随同汉武帝赴泰⼭封禅,途中⾝染重病,留在洛阳,不久即卒。
在弥留之际,对赶来探望的⼉⼦司马迁谆谆嘱咐:⼀定要继承遗志,写好⼀部史书。
司马谈虽然未能动⼿撰写通史,但为《史记》的撰写积累了⼤量的第⼀⼿资料,确⽴了部分论点。
《廉颇蔺相如列传》逐句翻译

三、正音
缪公(mù ) 避匿( nì ) 缪贤( miào ) 汤镬(huò) 虽驽(nú ) 肉袒( tǎn ) 盆缶(fǒu ) 案图(àn ) 可予不(fǒu ) 渑池( miǎn)诈佯(yáng ) 列观(guàn ) 皆靡(mǐ ) 传舍(zhuàn) 甚倨( jù ) 不怿(yì ) 衣褐(yì hè ) 睨柱(nì)
.
幸于赵王:被赵王宠幸,“于”,表被动。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
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
乃亡赵走燕: 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
乃,却,竟然。 亡赵走燕,亡 (于)赵走
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 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于)燕
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
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
宜:适宜。
.
遗(wè使报 秦之人”, 者,定语后 置的标志。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 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 见:被, 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 表被动。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士,有智谋,宜可使。”
蔺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 想和您结交。现在您竟是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国害怕赵国,这 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绑起来送回赵国。您 不如解衣露体,伏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 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 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 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 “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 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 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 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 之,故欲往。
司马迁简介资料_关于司马迁简介资料

司马迁简介资料_关于司马迁简介资料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早年经历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
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书。
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学游天下稍稍年长之后,司马迁离开了龙门故乡,来到京城父亲的身边。
此时司马迁已学有小成,司马谈便指示司马迁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
去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
南下襄樊到江陵。
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
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旧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
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
上会稽,探禹穴。
还吴游观春申君宫室。
上姑苏,望五湖。
之后,北上渡江,过淮阴,至临淄、曲阜,考察了齐鲁地区文化,观孔子留下的遗风,受困于鄱、薛、彭城,然后沿着秦汉之际风起云涌的历史人物故乡,楚汉相争的战场,经彭城,历沛、丰、砀、睢阳,至梁(今河南开封),回到长安时任太史令的父亲司马谈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