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实验大纲
实验作物学(作物栽培部分)

实验作物学(作物栽培部分)《实验作物学(作物栽培部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实验作物学(作物栽培部分)课程类型: 范围选修课(专业课)学时: 40学时,2.5学分适用对象: 农学专业,本科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化学(或植物营养与施肥)、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以及对先开课程要求1.课程性质实验作物学(作物栽培部分)是农学专业的骨干专业课之一。
实验作物学(作物栽培部分)是以认识各类农作物的形态、学习掌握作物栽培的各项操作技术、学习作物田间观测和诊断技术为目的的一门实践技术性课程。
2.目的与任务实验作物学(作物栽培部分)的目的和任务是:掌握观察农作物形态特征的方法和技术,学会观察作物形态及区分各类农作物的要领;学习和掌握农作物栽培的各项技术操作;掌握田间诊断技术,学会田间管理技术的决策和操作过程;学习作物栽培学试验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3.对先开课程的要求学生应先学习过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土壤学、农业化学(或植物营养与施肥)、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等课程。
本课程基本独立于作物栽培学总论和作物栽培学各论(一、二),但已经学习过上述课程的学生,更可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的效果。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本课程的重点是学习观察农作物形态特征的方法和技术,学会观察作物形态及能够区分各类农作物。
其余的关于农作物栽培的各项技术操作、田间诊断技术、管理技术决策和操作、作物栽培学试验的设计和分析等内容只要求入门,并可以结合其他实践类课程继续学习和巩固。
本课程的难点是根据形态学特点区分不同种类的农作物,尤其是亲缘较近但又有区别的农作物。
三、与其他课程关系直观区别不同种类的农作物主要是根据形态特点,特殊情况下需要根据解剖学、组织学等特点来区分,这都需要植物学的知识。
不同生育时期作物的形态学特点有其内部生育上的原因,这需要应用植物生理学的知识予以说明。
田间诊断需要综合运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的知识,同时要结合天气情况、土壤状况和病虫草害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作物栽培学实习大纲.

作物栽培学实习大纲一、实习目的1.了解社会,接触实际,增强对专业背景和生产实际的了解,获得与本专业有关的生产实际和组织管理知识技能,巩固和运用理论知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培养实际工作和适应社会能力。
2.通过毕业实习过程中毕业论文的撰写,使学生在科研选题、设计、总结和论文撰写方面得到较好的训练,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毕业实习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教学形式。
通过毕业实习,可以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增强职业意识、增强群众观点、劳动观点和社会主义事业心、责任感。
二、作物栽培学课课程实习大纲开设学期:第5学期;实习周数:2周,学分:2学分适用专业:农学、农业标准化与贸易先修课程:植物病理学、昆虫学、耕作学、农业化学、作物生产技术标准化主撰人:马宗斌审核人:赵全志1.实习目的和要求实习目的:教学实习是在完成《作物栽培学》、《作物生产技术标准化》学习后进行的重要实践环节。
通过参观考察、田间操作等形式,将课程学习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大田生产过程。
并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习内容:重点了解作物栽培学、作物标准化生产的现状,实践作物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关键技术。
(1)参观较为成功的农业无公害和标准化示范基地。
1(2)考察分析无公害和标准化示范基地的产地环境,调查了解生产过程。
一般要求产地热量、光照、降水、土壤等条件应适宜该作物生长,属于主产区、高产区和独特的生产区。
无公害作物生产还必须选择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
产地农田的土壤环境质量、灌溉水质量以及空气质量必须符合国家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要求。
产地区域或上风向以及灌溉水源上游,没有对产地环境构成威胁的污染源,包括工业“三废”、农业废弃物、医院污水及废弃物、城市垃圾和生活污水等污染源;产地要远离公路、车站、机场、码头等交通要道,以免空气、土地、灌溉水的污染。
(3)调研并实践以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为目标的土壤耕作措施。
作物栽培学实验大纲(植保)

综合实验大纲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农学系
《作物栽培学》课程
综合实验大纲(适用于植保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农学系作物栽培教研室制定
二00六年十月二十八日
石河子大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系列实验实验一、作物标本地、试验地参观调查
注:实验类型包括:①基本操作训练②验证性实验③综合性实验④设计性实验⑤开放实验⑥其它类型实验
《作物栽培学》系列实验实验二、作物形态特征及类型的识别
注:实验类型包括:①基本操作训练②验证性实验③综合性实验④设计性实验⑤开放实验⑥其它类型实验
《作物栽培学》系列实验三、作物测产
注:实验类型包括:①基本操作训练②验证性实验③综合性实验④设计性实验⑤开放实验⑥其它类型实验
《作物栽培学》系列实验实验四、油料作物的形态观察及经济性状的分析
注:实验类型包括:①基本操作训练②验证性实验③综合性实验④设计性实验⑤开放实验⑥其它类型实验
《作物栽培学》系列实验实验五、甜菜形态结构的观察及块根含糖量测定
注:实验类型包括:①基本操作训练②验证性实验③综合性实验④设计性实验⑤开放实验⑥其它类型实验。
作物栽培学实验指导书

一、目的...................................................................................................15 二、材料和用具 ......................................................................................15 三、说明...................................................................................................15 实验六 油菜形态的观察和类型的识别 ............................................17 一、目的要求...........................................................................................17 二、材料及用具 ......................................................................................17 三、内容和方法 ......................................................................................17 四、作业报告...........................................................................................20 实验七 水稻种子发芽特性观察 ........................................................21 一、目的...................................................................................................21 二、内容说明...........................................................................................21 三、材料及用具 ......................................................................................21 四、方法与步骤 ......................................................................................21 五、作业...................................................................................................21 实验八 水稻秧苗生长观察及秧苗素质考察 ........................................23 一、目的...................................................................................................23 二、内容说明...........................................................................................23 三、材料及用具 ......................................................................................23 四、方法与步骤 ......................................................................................23 实验九 水稻形态特征及类型识别 ....................................................26 一、目的要求...........................................................................................26 二、材料和用具 ......................................................................................26
作物栽培学试验

农学基础实验大纲农学基础实验Experiment of the Foundation of Agronomy1、理论课程(或实验课程)课号:01600003j适用专业:植保(植)、植保(农药)理论课总学时:40实验总学时(周学时):16学时(4学时/周)学分:0.5学分开出实验个数:(验证实验6 个;综合实验0 个;设计实验0 个;创新性实验0个)应开实验学期:第5学期2、实验课程简介农学基础实验课是针对植物保护专业开设的学科基础课程。
主要包括作物的形态特征观察、产量构成以及产品品质等内容。
共6个实验:(一)作物分类与识别;(二)禾谷类作物形态特征观察;(三)豆类作物形态特征观察与大豆性状演化;(四)马铃薯形态特征观察与淀粉含量测定;(五)作物产量构成因子分析;(六)种子检验。
其中(一)、(二)、(五)、(六)分别为4学时,(三)、(四)分别为2学时。
该课程所有的实验类型均为验证实验,教师讲解相关理论内容,由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结合感官观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课堂讲授的有关知识。
3、实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1)实验教学目的通过实验课来验证和补充课堂理论知识,使得教学内容系统化,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课堂讲授的有关知识,感性认识结合理性认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基本要求①通过实验(一)、(二)、(三)、(四),学生应掌握作物的分类和识别的方法,能够根据形态特征区分作物,结合课堂教授内容,了解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各器官功能及形态上的变化。
②通过实验(五)掌握作物产量构成因子的概念,能够区分产量构成因子及产量影响因子,产量构成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了解栽培技术措施是如何对产量构成因子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产量。
掌握产量计算方法。
③通过实验(六)掌握种子检验的目的、检验指标以及指标的测定方法。
了解室内检验和室外检验指标的区别。
4、教材及主要参考书自编教材5、考核方法实验报告、平时操作及口试相结合。
6.实验大纲主撰人:刘丽君(一)实验项目1 作物分类与识别1、实验特点实验类型:验证实验实验类别:专业计划学时:3学时每组人数:3人,首开日期:9月2、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作物分类方法及依据,掌握各作物的名称,各作物种子的形态特征、植株的外部形态特征能将常见的栽培作物进行归类。
作物栽培学实验指导(农学专业)

农学1201—1202班作物栽培学实验安排前半年实验1 玉米植株形态观察及类型识别实验2 高粱、谷子、黍子植株形态观察及类型识别实验3 大豆、绿豆植株形态观察及类型识别实验4 棉花植株形态观察及类型识别实验5 冬小麦冬前分蘖的田间诊断后半年1.种子净度及发芽率的测定2.作物生长分析法3.花生、芝麻、向日葵形态观察4.马铃薯、甘薯形态识别5.冬小麦成熟期田间测产实验1 作物生长分析法实验2 种子净度及发芽率的测定实验3 玉米植株形态观察及类型识别实验4 冬小麦苗期形态识别及越冬前苗情诊断实验5 大豆、绿豆的形态特征及类型识别实验6 棉花的形态特征及栽培种的识别实验7 花生、芝麻、向日葵形态观察与类型识别实验8 马铃薯、甘薯形态特征观察实验9 小麦成熟期田间产量测定实验10 作物标本园综合观察实验11 谷子、黍子、荞麦形态观察与类型识别实验12 高粱植株形态观察及类型识别实验1 作物生长分析法一、实验目的1.学习生长分析法的测定与计算。
2.分析各生理指标间的关系。
3.学会使用各种仪器。
二、材料及用具玉米植株、钢卷尺、电子天平、剪刀、牛皮纸袋、干燥箱、真空干燥器三、内容说明生长分析法是以作物生育过程中干物质增长过程为中心进行研究的,在测定干物质增长的同时,也测定叶面积。
生长分析法的基本观点是作物产量以干物质重量来衡量,作物生育进程也以植株干物质增长过程为中心进行研究。
其具体做法是每隔一定天数进行取样调查,测定植株不同器官的干物重并同时测定叶面积。
下面是一些重要的生长分析法考察的生理指标。
1.叶面积指数(LAI)叶面积指数是指作物群体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土地面积的比值。
即叶面积指数=总绿叶面积/土地面积。
作物大田生产通常是依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来进行的,所以计算叶面积指数时要以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群体叶面积为准而不能以单株叶面积为准。
表1为2001年6月13日取样时,高粱的单个叶片叶面积数据。
取样株数为5株。
作物栽培学实验整理

实验一、小麦穗分化过程观察1、小麦生产发展基本概况:①分布在45ºS~67ºN,主要集中在20~60ºN和20~40ºS。
世界小麦生产主要集中在亚洲、前苏联、北美和欧洲。
其中,前苏联、中国、美国、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土耳其和巴基斯坦面积最多;法国、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小麦面积在全世界小麦总面积中比重虽较小,单产水平却很高。
面积、总产、进出口综合考虑,最重要的小麦生产国是中国、前苏联、美国、印度、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这7个国家小麦面积占世界小麦总面积的70%左右,小麦产量占世界小麦总产量的65-70%。
世界每年小麦进出口额约各为1亿吨左右。
亚洲、非洲为净进口,其他洲为净出口。
主要出口因为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77-80%。
主要进口国为前苏联、中国、意大利、埃及、日本,占世界总进口量的44-50%。
②最大的小麦生产国是中国,约为4亿亩,总产1亿吨,近几年略有下降。
1998年至2002年我国小麦的产量分别是1.0973亿吨、1.1388亿吨、9964万吨、9387万吨、8933万吨。
2、穗的构造穗轴:穗轴节片组成,每节着生一小穗小穗:两个护颖,3-9朵小花,结实3-4粒;每穗120—160朵小花小花:内外颖各1个,雄蕊3个,雌蕊1个每一穗上有20—30个小穗,15—25个小穗结实,基部1-3和顶倒1-2小穗结实率低3、4、根据幼穗分化过程和生产上应用的需要,可将幼穗分化发育过程分为七个时期:①伸长期:小麦出苗后到幼穗分化前,茎顶端生长锥宽度大于长度,呈半圆形突起,称为初生期。
初生期内生长锥主要分化叶片、节及节间的原始体。
生长锥基部的叶原基原始体分化完毕,幼穗开始分化。
生长锥开始伸长,长度显著大于宽度,称为生长锥伸长期。
此期春性品种一般为3叶1心,半冬性品种4叶1心。
②单棱期(穗轴节片原基分化期)已伸长的生长锥自下而上出现分节的环状突起,这是苞叶原基,苞叶原基在小穗原基分化出现后退化。
作物栽培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作物栽培学基本理论的理解。
2. 掌握作物播种、施肥、灌溉等栽培技术。
3. 观察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分析环境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4.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玉米种子、小麦种子、大豆种子等。
2. 实验仪器:播种机、测土仪、施肥机、灌溉设备、温度计、湿度计等。
三、实验方法1. 播种实验- 将玉米、小麦、大豆等种子按照规定的行距和株距进行播种。
- 使用测土仪测定土壤养分状况,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合理施肥。
- 播种后,使用灌溉设备进行适量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2. 施肥实验- 设置不同施肥量的处理组,如低肥、中肥、高肥。
- 每个处理组播种相同的作物种子,其他管理措施保持一致。
- 观察不同施肥量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记录生长指标。
3. 灌溉实验- 设置不同灌溉量的处理组,如少灌、中灌、多灌。
- 每个处理组播种相同的作物种子,其他管理措施保持一致。
- 观察不同灌溉量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记录生长指标。
4. 环境因素实验- 设置不同温度、光照、水分等环境条件的处理组。
- 每个处理组播种相同的作物种子,其他管理措施保持一致。
- 观察不同环境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记录生长指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播种实验- 观察不同作物种子在相同管理条件下的出苗情况,分析种子发芽率、出苗率等指标。
2. 施肥实验- 比较不同施肥量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分析施肥效果。
3. 灌溉实验- 比较不同灌溉量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分析灌溉效果。
4. 环境因素实验- 比较不同环境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分析环境因素的作用。
五、实验结论1. 通过实验,掌握了作物栽培的基本技术,如播种、施肥、灌溉等。
2. 环境因素对作物生长具有重要影响,如温度、光照、水分等。
3. 合理施肥、灌溉等管理措施可以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六、实验心得体会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认识到作物栽培学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栽培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本实验课是与《作物栽培学》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侧重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及动手能力的实践过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了解农业实验的特点和熟悉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学会调查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为今后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1、目的和任务
作物栽培学实验是一门既紧密配合作物栽培学理论课程、又相对独立的实验课程。
通过实验中对预先设计处理或自行设计处理的作物个体(群体)进行系统考察和分析,使学生加深对作物栽培理论的理解,掌握作物栽培学试验的手段,了解作物生长发育与栽培措施的关系。
作物栽培学实验实习课程是农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实用性强、实践可操作性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巩固和深化课堂讲授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毕业生的素质,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发展。
2、主要要求
(1)总体要求:要求学生结合作物栽培学理论内容,系统掌握作物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熟悉作物形态特点、生长发育过程以及农艺性状的考察与分析;了解作物栽培实验特点、技术和方法,达到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本课程介绍主要农作物播种材料(种子)的品质检验、植物学形态特征观察、幼穗(花芽)分化观察、作物田间长势长相诊断、作物播种和育苗移栽技术、产量测定、品种考查及实用技术田间实习等个人专业素养的培养内容。
要求学生实验前,要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仔细观察了解实验的目的,操作要领和数据测量与处理方法;实验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认知、理解、操作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训练,要求学生认真操作,亲自动手完成16个学时的实验,并认真按规范做好实验报告;实验后学生要对实验方法、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科学真实地总结,并加以讨论。
(2)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气象学、肥料学、植物营养学、统计学、遗传学、病虫害防治。
(3)本课程已开出7个实验
(4)本实验分组:2人/组
课程名称:作物栽培学开课单位:农学院
3、考核方式及要求
平时实验操作和完成实验报告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按6:4的比例评定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程成绩。
平时成绩反映学生参与实和动手能力、应用所学知识系统整理数据、总结归纳与结果分析的能力,期末考核反映学生掌握实验基本原理与方法的程度。
4、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作物栽培学总论。
董钻,沈秀英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
植物生产学。
董树亭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农学实践。
王国槐主编,官春云主审,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作物栽培学概论。
杨守仁,郑丕尧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年;
作物学通论。
曹卫星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