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兵家篇
战国时代大放异彩的法家、兵家、纵横家各自都有什么思想观点?

战国时代大放异彩的法家、兵家、纵横家各自都有什么思想观点?百家争鸣大致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以孔子、墨子为代表,这时候的思想还有很多理想主义色彩,并不为执政者所接受。
而到了战国时期,则是商鞅,吴起,孙膑、苏秦,李斯等法家、兵家、纵横家的舞台,更强调实用性和功利性,因而得以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得以实行。
战国七雄法家先秦法家思想主要有法、术、势和教四个方面。
依照侧重点不同,法家可划分为齐法家和秦晋法家两大阵营。
秦晋法家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摒弃礼乐和道德教化,一切断于法;齐法家主张法教兼重,主张礼、法兼容。
秦晋法家代表人物是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是战国变法的主要人物,其中李悝、吴起、商鞅以“法”为主,申不害以“术”为主。
法就是赏罚奖惩的制度,主要目的是发掘民力和加强集权。
李悝变法的核心内容就是“尽地利之教”,就是削夺贵族的封地分给平民,从无偿占有变成合理的税收,鼓励农民开垦荒地,精耕细作,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土地。
吴起变法重点打击贵族。
废除世卿世禄制,规定贵族已传三代若无军功的就收回爵禄,将收回的爵禄拿来奖励军功,提高将士的作战积极性。
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核心是奖励耕战,是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的升级版。
除了授民于田和奖励军功,商鞅变法推行了更为广泛和具体的措施激发民力。
比如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
按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
计算军功大小的方法简单粗暴,以斩首计。
一仗下来,活着的秦军腰间都挂着一串敌军脑袋,数一下脑袋就行了。
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爱国主义,士兵上了战场就是想活命,而秦军奋力厮杀却是为了爵位。
这就好比敌军是绵羊,而秦军是虎狼。
绵羊奋力一搏只是为了逃脱虎口,而虎狼拼命杀戮是为了吃上肥美的羊肉。
在起跑线上,秦军就已把别国军队远远甩在身后。
开发民力的最终目的是集权于中央,而集权的基础就是依法治国。
让民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法律的执行力,民众才会遵法守法,国家才能通过法律凝聚民力。
孙吴与兵家思想

兵家,指先秦诸子百家中主要研究军事理论、用兵权谋和战争策略的学派,代表人物有孙武、吴起等,代表典籍有《孙子兵法》、《吴子》等。
兵家是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中极为重要的一家,它和其他各家的思想融会贯通,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在以后的朝代中,兵家思想不仅直接影响军事活动,还对社会其他领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孙武(约公元前545—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时期齐国人,辅佐吴王成就霸业,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兵圣。
孙武出身于战功煊赫、军事理论家和将领辈出的田氏家族,自幼接受言传身教,广泛学习了作战经验和策略。
约公元前517年,孙武南下吴国,结识了避难而来的伍子胥,自此成为莫逆之交。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被越王勾践打败,气愤病死。
孙武及伍子胥帮助阖闾之子夫差治国练兵,并助他大败勾践,报仇雪恨。
相传孙武晚年以其战争经验写成了《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论述了始计(战争的重要性、决胜条件和决策模式)、作战(速战思想)、谋攻(以计谋争取全胜)、军形(敌我军备形势)、兵势(凭借有效指挥造成有利势态)、虚实(避实击虚,因敌制胜)、军争(先于敌人争取制胜的有利条件)、九变(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原则)、行军(行军作战的要领),地形(军事地形学理论)、九地(军事地理学理论)、火攻和用间(使用间谍)等问题,前四篇论述战略,后九篇论述战术,而贯穿全书的是军队建设。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军事理论著作,它的问世标志着兵家思想的成熟和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
吴起(约公元前440—前381年),世称吴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世人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
吴起创立了中国第一支职业军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一生无败绩的名将。
他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在内政、军事上有极高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
吴起的军事思想被整理成《吴子》一书。
战国以来,战争出现了新的特点,战争模式和作战之道亦发生了变化。
诸子百家之:兵家、纵横家、名家、阴阳家、计然家、杂家

诸子百家之:兵家、纵横家、名家、阴阳家、计然家、杂家NO.1 兵家纵横家代表人物:孙武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统称,又特指先秦时代专门研究战争的学派。
诸子百家或多或少谈及战争,但全方位研究军事并指导军事实践的只有兵家学派。
兵家自诞生起,就不仅仅局限于研究阵法战术。
影响战争胜负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天文地理、民心向背等因素,都是兵家人士留心的焦点。
换言之,兵家追求的是民族存亡之道,是安国全军之道。
《司马法》云:“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这句话最能代表先秦兵家对战争的整体态度。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将兵家著作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类。
这四类兵书覆盖了所有与战争相关的领域。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典军事史上的兵学最高峰。
在列国征战的大争之世,无论是大国兼并小国,还是弱国抵御强国,兵家始终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秦统一天下,结束战乱割据,是人秦的百家士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但完成最后一击,正是执掌三军的兵家名将。
可以说,只要战争没有从人类社会消亡,兵家智慧的价值就永远存在。
到了今天,兵家谋略不再局限于军事领域。
商界与体育界也大量借鉴先秦兵家智慧来提高竞争力。
先秦兵家主要经典有《司马法》、《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等。
代表人物:孙武、吴起。
NO.2 纵横家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纵横家又称策士、游说之士,是诸子百家中专攻外交智慧的学派。
纵横家一生揣摩列国形势格局,游说诸侯,为所选邦国谋划王霸之策。
小国策士利用大国间的矛盾,智退强敌保存本邦。
大国策士游说他国权臣,诱导对方采取利于本国政策。
纵横家大体上分为合纵与连横两大流派。
《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经过战国前期的变法浪潮,天下进人了一个均势格局。
由于列强之间实力不相上下,为了打破均衡,都千方百计地壮大自己的实力并削弱竞争对手。
合纵派主要是联合山东列国封锁西方的秦国(有时针对东方的齐国),连横派则主要以泰国为核心拉拢分化合纵阵营。
先秦儒家军事思想及与兵家之比较

文 献 标 识 码 : A
作者简介 : 韩红 宇, 重庆三峡 学院文 学与新 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 : 男, 中国古代 史、 中国文化 史。 雷国红, , 女 重庆三峡 学院政 法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 : 中国哲 学史。
归顺 , 在军事上 就会 所 向无敌 。孟子 把战 争 的胜 负归 结 为政 治 上 的得 失 , 并一 再 强 调政 通 人 和 , 得 赢
民心 。苟子则 在孔孟 “ ” 仁 的思 想前 提下 , 一 步 强调 了“ 制 ” “ 进 礼 和 礼教 ”, 张修 “ ” 提 倡 附 民爱 主 礼 , 下 。“ 不隆 礼则兵 弱 。 ( 苟子 ・富 国》 “ 修 而士 服 , 平 则 民安 。 ( 苟 子 ・ 兵》) 不 隆 礼 , 上 ”《 )礼 政 ”《 议 若
度, 与先秦兵 家相比二者既有许 多不 同之 处, 有相似相近 的地 方, 结果一 方面造成 了春 秋战 国乱世 中 也 其
兵家实用主义的兴盛 , 也孕育 了秦汉魏 晋兵儒合 流以后 中国独特 的军事丈化 与思想。 关键词 :儒 家 军事 内容
中 图 分 类 号 :2 K2
兵家 比较
・
论 , 也 和孔 、 一样 , 但 孟 极力 主 张避免使 用军 事手 段解 决 问题 , 对齐桓 公动 用军 事手段 达 到个人 目的 他 的行 为深 表蔑视 : 仲尼之 门人 , “ 五尺 之竖子 , 羞称 呼五伯 , 言 …… 外 事则诈 邾袭 莒 , 国三十 五 , 事 并 其
行也若是其险污, 淫汰也 , 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 ( 苟子 ・ ”《 仲尼》 并进而指出专恃武力将带 )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兵家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兵家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兵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兵家兵家是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的精华。
诸子百家之一。
关于兵家的起源,有人认为兵家源自道家;有人认为兵家源自法家。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
兵家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时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时孙膑、吴起、尉缭、赵奢、白起,汉初张良、韩信等。
今有兵家著作《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六韬》、《尉缭子》、《握奇经》等。
兵家著作中含有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兵家产生的背景春秋战国之际,分封制度的解体,导致了上层贵族地位的下降和下层庶民地位的上升。
于是,在贵族和庶人之间兴起了一个士阶层,士的人数迅速增加,他们的社会作用也日益重要。
随着贵族阶级的衰落,官学或私家传授出现了危机,于是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应运而起,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士的手里。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兵家的主要思想中国古代兵家管理思想是中华民族灿烂的古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代军事家对战争决策、指挥、统筹及其规律方面的理性认识的总和.中国古代兵家管理思想包括若干科学的管理观点,它既把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国际关系等各种客观因素作为决定胜负的条件,并把它们看成是相互关联的管理决策的统一整体同时又把战争主观指导,即主体的决策、指挥、组织、运筹等军事理素质(所谓的“将能”、“将才”)作为一项基本因素,并由此而引出争取战争胜利的一系列战法.关于计谋(战略)的论述,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兵家管理思想中内容最丰富方面,它所揭示的许多带有规律性的原则,是至今仍必须遵守的.许多名言已成为脍炙人口的管理格言,诸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先计后战”,“远交近攻”,“攻其无备、出其不意”,“避实击虚”,“ 以众击寡”,“兵贵胜、不贵久”,“兵贵神速”;“兵贵其和,和则一心”,“三军一人,胜”,“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密察敌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 等等.这些著名的兵家管理格言运用的一些基本原则,与现代科学理的理论,不仅基本精神一致在语言上也有明显的渊源关系.▲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兵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即使在非战争时期,人们依然需要军事思想和军事作风。
兵家思想主张什么

兵家思想主张什么兵家,诸子百家之一,是指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华。
兵家思想主张什么?兵家思想主张以武战胜无武之国、以智胜有武之国,强调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强调“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讲究战争之道,注重实践。
兵家的代表人物:1、兵圣孙武。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中国春秋时期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其着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他撰着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
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着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2、亚圣吴起。
吴起,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人。
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
在楚国时,曾主持“吴起变法”。
后因变法得罪贵族,遭其杀害。
唐肃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
宋徽宗时被追尊为广宗伯,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3、计圣孙膑。
孙膑,其本名孙伯灵,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华夏族。
出生于阿、鄄之间,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着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
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4、鬼谷子。
姓王名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
春秋战国时期人,华夏族,相传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
一说春秋战国卫国朝歌人;一说是战国魏国邺地人;一说陈国郸城人。
简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兵家篇

兵家——作为中国人来说,几乎是无所不知的,因为兵家著名的《孙子兵法》,后世流传的《三十六计》。
孙膑庞涓的典故,所以兵家一直没有被人遗忘。
兵家其实详细划分出来有4派,虽然分为4派,但实质上有为的将军和军师对这4派都是掌握的,只是4派掌握的力度不同而已。
兵权谋——擅长料敌制胜,对敌人的底细要了若指掌,揣测对手的意图,制造一系列计中计、连环计等等,使敌人防不胜防。
还包括外交,经济战等多种方法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主要依靠自身的谋略决定整场战争的胜负。
孙武是典型的代表。
《孙子兵法》一书,就是在讲权谋。
兵权谋学说更加注重战略布局。
所以被称之为以正守国,以奇用兵,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兵形势——擅长以静制动,后发先至。
先冷静观察战场上敌我态势,找出敌人的破绽,寻求战机,以逸待劳。
吴起,孙膑是其代表。
俗话说:“孙武尚智,孙膑贵势”就是指的两位兵家天才的不同之处。
孙膑与庞涓的斗智请查阅Baidu。
兵形势学说更加注重于战术上的应用。
兵阴阳——天文气象地理在军事上的应用,擅长观察天时地利,对自然界的变化一清二楚,寻找最有利的战机与地点。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就是其代表。
耳熟能详的故事不加累述。
兵技巧——擅长士兵的培养,训练精锐部队,军队的战阵演练,实战配合等等,也非常注重武器的先进性。
此派力求部队要有强有力的硬件设施。
甚至包括于军事后勤,以军纪等带兵,治军一切军事管理所在,吴起是训练精锐部队的代表,战国魏国初期,魏武卒天下无敌。
“魏武卒”称号的士兵训练极为苛刻,不仅要负重50斤铠甲及武器奔袭百里,还要立即投入作战。
“魏武卒方阵”则是铁甲军团的又一利器,50万秦军被5万魏武卒击溃。
墨子是研发武器的代表。
无论攻城守城都是样样精通。
连弩机(类似于现代的机关枪,能连续射出箭弩,对于骑兵威胁很大。
具体形式可以BAIDU),兵技巧就是包括军事建设到军队管理最基础的一切。
是军事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存在。
没有兵技巧做基础,前面三种都无法发挥作用。
诸子百家之——兵家

诸子百家之——兵家
兵家,为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家,研究讨论的主要是战争哲学思想(西方近似的称作:The philosophy of war),学说重点在于“用兵”,即战略战术问题。
春秋战国之后,那些通晓军事的军事家,学者也往往归入或称为“兵家”。
主要代表人物
兵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有孙子、孙膑、吴起等。
兵家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吕尚(即史上著名的姜太公)。
其中孙子是世界公认的史上最伟大的军事思想家之一,其伟大著作《孙子兵法》于古今中外都影响深远。
他的兵法深受吴国欢迎。
吴起往往被归为儒家,但又为儒家学者所诟病。
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家学说对此后的中国影响深远。
兵家的思想主要通过孙子《孙子兵法》一书于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遍及诸如拿破仑等军事统帅。
兵家思想于东亚有重大深远影响,如日本就有“兵学者”一词。
兵家思想对于今现代,当代的商场(商战),政治都有影响。
重要著作
《太公兵法》(亡佚)、孙子《孙子兵法》、孙膑《孙膑兵法》(亡佚却被再次发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家——作为中国人来说,几乎是无所不知的,因为兵家著名的《孙子兵法》,后世流传的《三十六计》。
孙膑庞涓的典故,所以兵家一直没有被人遗忘。
兵家其实详细划分出来有4派,虽然分为4派,但实质上有为的将军和军师对这4派都是掌握的,只是4派掌握的力度不同而已。
兵权谋——擅长料敌制胜,对敌人的底细要了若指掌,揣测对手的意图,制造一系列计中计、连环计等等,使敌人防不胜防。
还包括外交,经济战等多种方法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主要依靠自身的谋略决定整场战争的胜负。
孙武是典型的代表。
《孙子兵法》一书,就是在讲权谋。
兵权谋学说更加注重战略布局。
所以被称之为以正守国,以奇用兵,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兵形势——擅长以静制动,后发先至。
先冷静观察战场上敌我态势,找出敌人的破绽,寻求战机,以逸待劳。
吴起,孙膑是其代表。
俗话说:“孙武尚智,孙膑贵势”就是指的两位兵家天才的不同之处。
孙膑与庞涓的斗智请查阅Baidu。
兵形势学说更加注重于战术上的应用。
兵阴阳——天文气象地理在军事上的应用,擅长观察天时地利,对自然界的变化一清二楚,寻找最有利的战机与地点。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就是其代表。
耳熟能详的故事不加累述。
兵技巧——擅长士兵的培养,训练精锐部队,军队的战阵演练,实战配合等等,也非常注重武器的先进性。
此派力求部队要有强有力的硬件设施。
甚至包括于军事后勤,以军纪等带兵,治军一切军事管理所在,吴起是训练精锐部队的代表,战国魏国初期,魏武卒天下无敌。
“魏武卒”称号的士兵训练极为苛刻,不仅要负重50斤铠甲及武器奔袭百里,还要立即投入作战。
“魏武卒方阵”则是铁甲军团的又一利器,50万秦军被5万魏武卒击溃。
墨子是研发武器的代表。
无论攻城守城都是样样精通。
连弩机(类似于现代的机关枪,能连续射出箭弩,对于骑兵威胁很大。
具体形式可以BAIDU),兵技巧就是包括军事建设到军队管理最基础的一切。
是军事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存在。
没有兵技巧做基础,前面三种都无法发挥作用。
以上讲述的是兵家的特点,接下来讲述兵家的思想。
我曾经说过兵家是讲功“道义”的胡乱屠杀。
上一期纵横家时谈到,为什么古代,现代的战争都要高举“道义”的大旗,而且为什么有“鸣金收兵”“阵前不斩来使”的一些“信义”约定呢?关于这点,我放在后面说。
儒家讲“爱”,从不言“利”。
这是一种很理想,很不务实的想法。
“利”是人的生存之本,无利言爱就是空谈。
兵家、法家、纵横家、墨家都是务实学派,他们都深刻体会要完成“大义”,有很多事情就不得不做。
比如说“以战止战”。
先秦时期,儒家空谈,一事无成。
而其他学派事实求是,大放异彩。
《司马法》相传是很古老的兵书,著名的继承人是春秋齐国的大司马,田穰苴。
而《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就是田穰苴的学生。
《司马法》里就有一段话:“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意思就是为了最终结束战争,发动战争是必要的。
你可以攻伐别国,但是一定要善待百姓。
从这里不难看出,兵家、法家、纵横家、墨家,他们都有共同的主旨和实际行动方案。
就是“攻其国,爱其民,干戈止,天下和,四海一”,秦始皇最后做到了这一点,他统一了中国,并没有去伤害平民,连军队把伤亡也降低到最小化。
因汉朝独尊儒术的开始,诸子学说都被儒家有意扭曲,把诸子能用之处转化为他儒家的观点。
儒家的战争观,更注重战争的“正义性”,认为战争的目的性从属于战争的正义性,而不是服从于单纯的国家利益。
儒家认为,无论攻伐救守,都应以仁义为本。
这种想法其实说错误的。
我们如何保住现有的“和平”,靠的不是儒家的“仁爱”,而是靠自身的强大国力,与敌国保持均势,使敌国不敢侵犯你。
作为强国,也必须向外扩张为原则。
美国就是如此,现在已经不流行什么增池夺地了,在于掌控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拿捏于掌中。
这样一来,这些国家就像你的手足,听你使唤。
也许会有“和平”卫道士跳出来谴责(天朝最喜欢的就是谴责)我这种说法,不过我还是想对他们兵家计较的就是“利”“害”,如何让自己“得利”是最基本的原则。
后世儒家为了黑秦,大肆用长平之战,来描述秦军“残暴”。
这只是儒家的狭隘战争观而已。
对于战国时期开始,作为农耕为主的中原来说,存在最激烈的矛盾就是地少人多,各国都在争斗人口与土地来为自己牟利。
那个时代,双方交战,是没有什么降卒的,都是一律杀光。
多一个降卒,就得多一口饭吃。
能够降的,都是将令级别的人物,因为那是可以用的。
而无用的士兵,就只有死路。
孙膑杀庞涓,全歼魏军20多万,难道魏军在看见主帅战死的情况下会不投降?当时的作战是,输的一方,丢盔弃甲,到处逃窜,你跑掉了,算你命大。
根本就没有什么俘虏的说法。
能杀多少杀多少,是那个时代必须的,只有这样做才能摧毁对手的战斗实力,从而自己的实力才能更进一步强于别人。
有的学者列举很多白起“不得不杀”赵军俘虏的理由,其实根本就不需要为白起辩护什么“正当合理性”,他只有两个目的,1、削弱敌国有生力量,2、震慑敌军。
白起每战都是全歼敌军,白起被称为“战神”,就是让各国听到白起就害怕。
这就是白起的目的,让敌国连跟他对战的勇气都没有,震慑敌军的心灵。
而且赵军也并是什么俘虏,他们要是能逃出去,早逃跑了,可惜被白起围住,必然只有死路一条。
后世儒家就有惨痛的例子,汉武帝打匈奴,打嬴了反而把战利品还给匈奴,以彰显我天朝威仪。
我说是狗屁,换来的结果是匈奴拿着归还的战利品又来打,汉朝的文景之治的复苏,再一次被汉武帝和儒家给掏空了。
这种做法,就是自取其辱。
儒家总是在YY,有“道德”去感化。
按现在的医学鉴定,这类人都是属于精神有问题的狂想症而已,生活在他们幻想的世界中,认为人应该按照他们的设想去活,从来不面对现实,不思考实际问题如何解决。
义”啊,之类的。
首先来说,我们要了解“人”,人作为社会群居动物,那么他的生存必须要依赖所有人的共同互助。
而要得到别人的帮助,那么必然的也要去帮助别人。
所以人们为什么都提倡要讲“道德”,也是为了“自己”,而不是真正的为别人。
即使是这样,为什么人还是没有“道德”?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对他自己无时无刻都有“道德”,但对于他自己要奉献给别人“道德”的时候,就不是那么爽快了。
人性本利,为了自己的利益。
往往不是帮助别人,而且很多人还在损人利己。
大家都知道“爱的奉献”的道理,就是没有人愿意主动去做。
而每个人去做有“道德”的事的时候,其实也是为了向别人表明,我做了你也得做哦。
大家都不要玩赖皮。
这就是“道义”的形成,一种潜规则。
没有硬性约束。
墨家在“利义”问题上就看得很透彻,为什么人要帮助人?是因为我帮助你,我自己有好处。
而儒家却不谈“利”,认为人帮助人与利益无关。
这就错了,人帮助人都是有目的的。
但实际上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就是一种人际关系的融洽。
说到根本处,还是在图“利”,为了自身能生存下去,比必须学会对别人“友善”。
所以人与人的关系社会中,“承诺”变得很重要,即使一个人再怎么想自己牟利,作为聪明人,他必须懂得让别人信任他,不能把自己搞成孤家寡人。
国与国之间的交际,和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本质上是一样的。
作为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很想掠夺别的国家,但是又不能把自己推到孤立的地步,那么就必须要打出很多“口号”,把自己树立在“正义方”,今天的美国就是这样在做,明明是强取豪夺,但是他都有他认为正当的“理由”。
因为美国不能把自己树立成全世界公敌,他在侵略一国时,必须许诺给某些国家好处,这也就是纵横家的思想。
国际间的争斗就是如此,其实大家心知肚明,但是表面文章还是要做。
所谓“信义”也是如此,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也是看情况的,一般情况下不斩,但如果无伤我本国利益时,我就可以斩。
在很多影视作品里不是也能看见这一例吗?实力一鼓作气灭掉对方时,只有傻子才会信守“那种约定”。
“鸣金收兵”往往都是用在僵持不下,双方都无力的时候,才用的。
都吃不掉对方,就只有暂时罢兵。
宋襄公被嘲笑成一个蠢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死板的去“信守道义”,与楚军堂堂正正的交锋,结果惨败。
要知道“堂堂正正”也是要分时机,分场合的。
为什么说“弱国无外交”?就是指的,自己国家势力弱小的时候,没有人和你讲什么“道义”,要打你就打你,要抢你便抢你,只有强者才有话语权。
当今的美国是怎么谈判的?他是端着M4指着你,谈的“和平”。
对于没有实力的国家,只能顺从。
前段是谈兵家,后部分又是在结合时政。
因为要让大家清楚的认识,兵家思想讲的就是对本国的“利害”关系。
手段是无所不用其极。
所谓的“信义”,也是要完成自己目的的一张牌而已。
兵家里有很多诱敌之计,而这些诱饵是什么?是人命!很多时候,都是派出一部分去假装不敌,我们看的影视剧里倒是无关痛痒的一笔代过,但实质上,那些假装不敌的人,是没有多少能全身而退的。
他们都不过是送死的棋子。
这就是战争的残酷性。
任何利益的冲突,都是靠牺牲另一部分人换来的。
兵家思想也不是独立的。
兵家也强调除军事以外,还要保证政治、科技、经济、外交等多方面元素。
所以诸子百家学说是一个整体。
主要兼取百家,才能构建真正强国。
孙子讲了外交,政治对军事的作用。
经济战而不战屈人之兵在一本古兵书也提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