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_复习习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备考习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备考习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 )。
A.按劳分配B.按需分配C.按生产要素分配D.平均分配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地理环境B.社会存在C.生产方式D.人口因素3.意识的本质是( )。
A.人脑分泌的一种物质B.客观事物C.一种特殊的物质D.人脑的机能,人脑对物质的反映4.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 )。
A.社会历史现象知识总汇B.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C.生产发展的理论D.经济关系的学说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
A.个别劳动B.社会劳动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唯有实践才是( )。
A.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B.客观的活动C.能动的活动D.能产生具体实际结果的活动2.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 )。
A.它是构成生产关系这种物质关系的基础形式B.它是人们在生产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C.它是一种人们不能选择的既得的物质力量D.它的实体就是客观自然界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
A.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真理B.真理发展中的两个阶段C.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D.可以独立存在的真理4.在生产关系体系中,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是( )。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B.交换关系C.产品分配关系及消费关系D.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5.关于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B.所有权是所有制的基础C.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是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D.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所有权1.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分配方式是( )。
A.原始社会B.阶级社会C.社会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2.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 )。
A.比资本主义社会高的社会生产力B.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同的社会生产力C.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D.高新技术发达的生产力3.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的实现是在( )。
马哲原理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来概论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B )A.按需分配的原则B.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C.人道主义原则D.民主集中制的原则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为(D)A.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C.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C.具有历史的继承性D.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说的“客观实在”是指(C)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4、空间的特性是(C )A.一维性B.二维性C.三维性D.多维性5、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C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B.是否承认国家的存在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内在矛盾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C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标准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7、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 C )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根据和条件的关系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C )A.科学之科学B.关于客观世界一切规律的科学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D.思维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9、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C)A.量变是渐进的,质变是突然的B.量变是不显著的,质变是显著的C.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D.量变是以数量规定的,质变是以属性规定的10、现实可能性是指(A)A.现实中有充分根据和必要条件的可能性B.现实中虽有一定根据,但根据尚未充分展开的可能性C.目前尚未实现,将来可以实现的可能性D.实现的可能性11、爆发式飞跃是( A )A.解决矛盾的一种对抗的质变形式B.解决矛盾的非对抗性的质变形式C.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D.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12、法律规范的贯彻(C)A.靠社会舆论和习惯来实现B.靠社会成员的自觉遵守来实现C.靠国家强制执行D.靠自由讨论来实现13、事物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这是( A )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二元论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14、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B)A.个人的主观努B.社会实践C.社会的客观物质条件D.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统一15、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D)A.事物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方面B.事物中消极的方面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16、人口因素是指( C )A.一定质量的人口B.一定数量的人口C.一定构成和分布的人口D.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自然生产的人们的总和17、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C )A.个人心理B.社会心理C.自然科学、语言学和逻辑学D.道德、艺术和哲学18、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B)A.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B.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C.是否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D.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19、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B)A.永恒性B.客观性C.不变性D终极性20、社会生产过程包括的环节是( B )。
马哲复习题

是非题:(下列各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各种知识的总汇。
f2.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t3.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t4.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
f5.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形式上是否新奇。
f6.局部性部分质变是由于事物各部分发展的不平衡性引起的。
t7.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f8.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f9.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可知论。
t10.概念、判断、推理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f11.认识的客体就是指整个客观物质世界。
f12.人类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关系。
t13.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f1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可以超越一切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限制。
f15.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f16.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概念是有区别的。
t17.哲学基本问题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f18.原子不是世界的本原,而是物质结构的一个层次。
t19.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过程的统一体。
t20.在度的范围内,量变不可能引起质变。
t21.普遍联系是指我们可以将任何两个事物联系起来。
f22.多数真理是相对真理,只有少数真理是绝对真理。
f23.正确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错误的认识也不例外。
t24.人口因素也是社会革命的动因之一。
f25.25、“吃、穿、住、用是人生的第一需要”,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t26.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f27.哲学的“党派”斗争就是革命派和反动派的斗争f28.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t29.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是一切唯物主义派别和唯心主义派别的根本分歧之一。
f30.唯心主义否认世界的统一性f31.矛盾的对立与斗争推动事物发展,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不起作用。
f32.唯物史观认为,人的因素和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马克思复习题

作业马克思复习题1.第1题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这是一种〔〕。
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宿命论观点标准答案:C2.第2题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是( )。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标准答案:D3.第3题经济根底是〔〕。
A.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B.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C.所有生产关系的总和D.由社会一定开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标准答案:D4.第4题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理论创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标准答案:D5.第5题资本主义开展经历的两个阶段是〔〕。
A.原始资本主义和兴旺资本主义B.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C.近代资本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D.地区资本主义和全球资本主义标准答案:B6.第6题生产关系中,最根本、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关系D.产品的交换方式标准答案:B7.第7题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锋利化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C.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标准答案:D8.第16题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根本规律是( )。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竞争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标准答案:A9.第17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被称为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关键是〔〕。
A.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哲学的优秀成果B.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C.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D.坚持科学的实践观标准答案:B10.第18题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头脑中固有的B.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标准答案:C您的答案: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11.第19题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题

马原考试复习一、名词解释1.表象:是感性认识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指知觉的回忆与再现,是感性认识的最高级阶段2.推理:建立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判断上,从事物的属性及其联系中由已知合乎逻辑的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
3.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4.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5.改革:在社会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对旧的社会制度的变革。
6.革命:本义为政治革命,即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社会形态的质的飞跃。
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其标志性手段是暴力武装手段。
7.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和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
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8.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9.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即。
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10.肯定:维持显存事物存在的方面,即确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别的事物的方面。
11.否定:可以在三重意义上使用否定,一是否定的方面,即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或因素;二是否定的环节,即把事物的发展和联系统一起来的环节;三是否定的阶段,即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的第二阶段──从肯定到否定的阶段。
12.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
其本质按马克思理解的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人)对客体(客观的物质世界)的能动的反映13.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具有对立和统一两种基本属性。
14.时间:是物质运动存在形式之一。
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机考复习题

9、方法论是()。
A、关于方法的理论体系B、一种方法C、方法和理论的对立统一D、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答案:D】17、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B、意识本质问题C、世界本原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答案:C】20、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A、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B、可知与不可知有无同一性C、先知与后知有无同一性D、矛盾有无同一性【答案:A】25、二十世纪初以来流行美国的、以杜威、詹姆士为代表的一个哲学流派是()。
A、人本主义B、实用主义C、科学主义D、历史主义【答案:B】29、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
A、阶级矛盾和阶层矛盾B、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C、生产矛盾和生活矛盾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答案:B】36、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C、朴素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答案:C】39、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
A、客观存在的物体B、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结构和层性C、一切自然现象D、客观实在性【答案:D】4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或本质是()。
A、原子B、物质C、精神D、运动【答案:B】4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A、运动B、静止C、规律性D、可知性【答案:A】44、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诡辩论【答案:B】45、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不可知主义【答案:C】46、承认相对静止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D、诡辩论【答案:A】47、静止是指()。
A、同运动对立的事物存在状态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C、绝对的不运动D、静止是无条件的【答案:B】49、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在于()。
大学马哲期末复习题

大学马哲期末复习题一、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大组成部分包括:A.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B.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辩证法C.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D.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辩证法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商品的二重性是指:A. 使用价值和价值B. 价值和交换价值C.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D. 价值和价格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A. 唯物主义历史观B. 唯心主义历史观C. 辩证法D. 形而上学4.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A. 资本主义社会B. 社会主义社会C. 共产主义社会D. 封建社会5.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阶级矛盾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C.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 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二、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2. 阐述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3. 描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4. 马克思如何解释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5. 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三、论述题1. 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2. 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3. 阐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和其在现代社会的实现途径。
4. 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5.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影响。
四、案例分析题1. 阅读以下案例,分析其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并给出你的观点。
案例:某公司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同时也导致了部分员工的失业。
请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2.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分析当前社会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五、思考题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指导我们理解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六、结束语通过本复习题的学习和思考,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其在分析现实问题中的应用,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复习题

1、P2.马克思主义基本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1、P5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直接理论渊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2、P9 马克思主义鲜明特征: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3、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的方法论;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就是世界观。
4、P23可知论荀子说;“凡以知,物之理也,可以知,人之性也”6、☆半截子唯物主义: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上选择了唯心主义。
代表:费尔巴哈7、P23列宁的物质概念(列宁对物质的概念的界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与意识关系所作的界定:物质不依赖于人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思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8、P24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运动具有绝对性,静止具有相对性。
9、☆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时间的一维性(时间只有一个方向,矢量)10、P26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11、P26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具有①目的性和计划性②创造性③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2、P34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①对立统一规律(根本):矛盾具有a.同一性和斗争性b.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①量变质变规律: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b.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②☆否定之否定规律。
13、P39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途径肯定一切,否定一切:形而上学的观点14、P62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15、P67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4方面: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是()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总汇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终极真理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A.唯心论B。
不可知论C。
诡辩论D。
二元论4.哲学上的基本派别是()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C.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5.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古希腊罗马的哲学B。
中世纪经院哲学C.十七、十八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哲学D。
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7.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A.关于人类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B。
关于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D。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8.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整体与局部关系B。
一般与个别关系C.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D。
绝对和相对关系9.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是()A.阶级性B。
科学性C.革命性D。
实践性10.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A.客观唯心论B。
形而上学的观点C.一切唯心主义的观点D。
主观唯心论的观点1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1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两种观点(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B。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D。
两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1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13.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
”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A.是客观的B。
是有限的C。
是可知的D。
是相对的1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种观点是()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
唯意志主义观点D。
辩证唯物主义1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B。
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
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化16.一些地方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然而却造成草原植被被破坏,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
这些挖甘草的人们()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D.只看到物与物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的联系1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B。
辩证否定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
对立统一的观点1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对立统一规律B。
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19.唯物辩证法认为,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A.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B。
它们在形式上是否新颖C.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D。
人们是否认可它们20.“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B。
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
诡辩论的观点21.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
这说明()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22.我们国家依据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互相关系原理制定的方针是()A.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B。
既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又坚持精神文明建设C.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坚持对外开放D。
既抓经济建设,又抓阶级23.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A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C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24.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A.矛盾B。
普遍矛盾C。
特殊矛盾D。
矛盾双方的又统一又斗争25.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的关系A.同一性和斗争性B。
共性和个性C.内因和外因D。
两点论和重点论26.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A事物双方间相互斗争B客观力量推动C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转化D矛盾双方间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27.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是()A.内部矛盾B。
外部矛盾C。
主要矛盾D。
特殊矛盾28.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浮动表现出来的。
这说明()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C.事物的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D.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29、“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30、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是指()A.人们的一切活动B。
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C.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D。
人们的精神活动3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A.唯物主义的观点B。
实践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D。
普遍联系的观点3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
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D。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33、“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这一思想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
理论来源于实践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D。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34、任何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种观点是()A.相对主义B。
绝对主义C。
唯心主义D。
辩证唯物主义35、在真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B。
真理的客观性C.真理的辩证法D。
物质世界的可知性36、“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37、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是指()A.人们的一切活动B。
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C.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D。
人们的精神活动38、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地一次完成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两次飞跃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3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
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D。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40、“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这一思想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
理论来源于实践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D。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41、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是()A.积极能动的过程B。
消极被动的过程C.完全自发的过程D。
主观随意的过程42、强调理性认知依赖于感性认知,这是()A认识论的辩证法B。
认识论的唯物论C.认识论的唯理论D。
认识论的经验论43、承认我们的一切知识具有相对性,就会()A.陷入诡辩论B。
导致怀疑主义C。
防止相对主义D。
防止绝对主义44、任何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种观点是()A.相对主义B。
绝对主义C。
唯心主义D。
辩证唯物主义45、在真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B。
真理的客观性C.真理的辩证法D。
物质世界的可知性46.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A.劳动对象B。
劳动资料C。
劳动者D。
科学技术47.生产资料包括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
生产工具和劳动者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D。
一切劳动产品48.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
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
人与人的经济关系49。
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要是()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的高低B。
劳动产品质量的好坏C.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D。
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50.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能起促进作用是因为()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B。
它有相对独立性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D。
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5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B。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D。
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52.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形态。
这三大形态是()A.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B.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C.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D.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5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完全相同B.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C.社会发展不受人的思想动机的影响D.社会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64。
65人54、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B。
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C.先进与落后、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55.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涵义在于()A.它揭示了社会发展一般过程B。
它揭示了社会形态由量变到质变这一飞跃过程C.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过程D.它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57.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得到了迅速发展。
这说明()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B。
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C.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力的变化D。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58、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矛盾59.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A.生产关系的发展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