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织化学概述与制片

合集下载

免疫组化各步原理

免疫组化各步原理

一、免疫组化技术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HC)技术是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对组织内抗原(或抗体)的分布进行组织和细胞原位检测技术。

目前,这种技术在临床病理诊断和形态学研究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Slide 3:(一)、免疫组化常用染色方法和步骤(石蜡切片)SP法(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原理采用生物素标记的第二抗体与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连接的过氧化物酶及底物色素混合液来测定细胞和组织中的抗原。

主要步骤:主要步骤1、石蜡切片脱蜡(与常规HE切片脱蜡相同):石蜡切片置60 ℃ 烤箱烤片15小时以上一从烤箱中拿出立即放入二甲苯I中5~10 min一二甲苯II 5~10min 一无水乙醇5min 一95%乙醇5min 一80%乙醇5min 一70%乙醇5min 一自来水洗Slide 6:2、3%H2O2阻断20min (以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降低背景);PBS 洗3次,每次5min。

3、抗原修复;PBS洗3次,每次5min。

4、滴加5~10% 正常山羊血清封闭,37℃, 10min (消除背景非特异性着色)Slide 7:5、吸干组织周围多余的血清,不洗,滴加第一抗体,37℃,孵育60min或孵育30min 再4℃冰箱过夜;PBS洗3次,每次5min。

6、擦干组织周围PBS, 滴加生物素标记的第二抗体,37c 孵育20min, PBS洗3次,每次5min。

Slide 8:7、擦干组织周围PBS,滴加链霉菌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溶液37c 孵育20min。

8、PBS洗3次,每次5min, D.W洗2次,DAB显色(DAB必须现用现配),镜下控制显色程度,自来水冲洗,苏木素复染胞核,烤干,中性树胶封片。

染色步骤:染色步骤石蜡切片脱蜡到水;3%H2O2阻断10min (以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降低背景);蒸馏水洗2次,PBS洗3次,每次5min。

动物病理组织免疫组化制片操作规程

动物病理组织免疫组化制片操作规程

动物病理组织免疫组化制片操作规程1、取材选材部位以病灶与正常组织交界处的组织标本为好,取材要完整,要尽可能注意到整个器官的结构特点。

大小一般是1cm×1 cm×0.5 cm为宜。

在夹取组织时不要用力压、挤、揉等以免损坏组织。

2、固定以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液(固定液的量应为组织块的10-20倍)固定时间24-36小时。

组织长时间固定,固定液中的福尔马林含有的杂质会产生一种酸,影响核的染色,整个组织显得非常陈旧。

3、全自动脱水机:包括脱水、透明、浸蜡等步骤3.1、脱水组织经固定后,内含大量水分,须除尽水分才利于透明、浸蜡。

常用酒精为脱水剂,逐级提高酒精浓度,以防组织过度收缩、变脆或脱水不完全而影响制片效果。

脱水一般在室温下进行,由60%酒精、70%酒精、80%酒精、90%酒精、95%酒精、100%酒精I、100%酒精II组成。

组织块在酒精中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组织块容易变硬。

如切片后的蜡块中央呈灰白粗糙而不透亮,放置一段时间后蜡块中央出现一陷窝,此即表明组织脱水不够彻底,组织面暴露后水分蒸发,蜡块中央收缩形成陷窝,严重时难以切出完整切片。

注意定时更换新的脱水剂,一般在使用到1500个脱水盒(含组织块)后即可考虑更换脱水液。

3.2、透明在室温下,组织块采用二甲苯或TO透明剂中进行透明。

一般透明剂分为I、II两个试剂缸。

组织在二甲苯或TO透明剂中贮留时间必须严格掌握,时间稍长,则组织脆硬易碎;时间过短,石蜡不易渗透进去,使浸蜡不完全。

3.3、浸蜡恒温杯内温度应调至58-60℃为宜,使石蜡熔化完全。

石蜡分为I、II两个缸。

尽量控制组织块在石蜡中的浸泡时间,时间过长组织易碎;时间过短,石蜡未渗透进去,组织不能切片。

附:自动脱水机使用操作规程4、包埋将温箱中熔化好的石蜡倒进包埋框内,迅速用热镊子将组织放入包埋模具内,将要切的面朝下并摆正位置,多块的小的组织应集中放在一起,处于一个水平面上,管状组织如血管、气管、肠道等须立起来包埋,然后压上塑料盒,再注入少量的石蜡液,将其移放室温下一定时间后,再转移至冰冻台上冰冻固定,待其蜡块完全凝结后,取出蜡块,修切去抱抱盒周边浓度余蜡。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是指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抗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免疫检测方法。

概述免疫组织化学(简称免疫组化)技术中根据标志物的不同,可分为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免疫金(银)组织化学技术、亲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等。

免疫组织化学的基本过程包括:①抗原的提取与纯化;②免疫动物或细胞融合,制备特异性抗体以及抗体的纯化;③将标志物与抗体结合形成标记抗体;④标本的处理与制备;⑤抗原抗体免疫学反应以及标志物呈色反应;⑥观察结果。

标本的处理标本的主要来源标本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1.活体组织各种实验动物和人体活检组织。

标本应取材于病变组织及病变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大小适中,应减少对组织标本的损伤与挤压。

2.各种体液、穿刺液标本量少,可直接涂片或经离心后取沉淀物涂片。

3.培养细胞悬浮培养的细胞经离心沉淀后做细胞涂片,盖玻片上的单层培养细胞直接固定,吹干后保存备用。

标本的固定与保存使细胞内蛋白质凝固,保持细胞形态和结构;保存组织细胞抗原性;防止标本脱落;除去妨碍抗体结合的类脂,便于保存;抑制组织中细菌的繁殖,防止组织的改变。

蛋白质类:可用乙醇或甲醇固定;微生物:可用丙酮或三氯化碳固定;多糖类:用10%福尔马林(甲醛溶液)或以微火加热固定;去除黏液物质:透明质酸酶等;去除类脂质:有机溶剂(乙醚、丙酮等)。

冷冻切片可使抗原达到最大限度的保存。

石蜡切片是研究形态学的主要制片方法。

抗原的保存与修复使组织抗原决定簇重新暴露,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中的重要步骤。

常用方法有:1.酶消化法无花果蛋白酶为轻度消化酶;胰蛋白酶为中度消化酶;胃蛋白酶为强消化酶。

2.盐酸水解法操作中应注意掌握盐酸浓度、水解温度及水解时间,以最大限度暴露抗原而又不破坏抗原性为目的。

3.微波法将石蜡切片置于缓冲液中,凭借微波辐射产生的高热效应及高速分子运动能量解开交联蛋白,暴露被掩盖的抗原决定簇。

排雷攻略:一文教会你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如何制片看片

排雷攻略:一文教会你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如何制片看片

排雷攻略:⼀⽂教会你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如何制⽚看⽚最近带着新进门的研⼀师妹做实验,师妹问了三个问题:1、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的区别?2、这两种实验该在什么情况下选择?3、组织是不是只能做免疫组化,细胞是不是只能做免疫荧光?4、免疫荧光为什么要做DAPI染⾊?我听完之后笑了,这种思考的态度是好的,但其实,师妹问的这⼏个问题就是⼀个问题。

归根结底,涉及到“免疫”⼆字总是离不开抗原抗体反应的,⼆者都属于免疫检测技术⼿段,⽽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两项技术都可以应⽤在组织和细胞⽅⾯,前者采⽤的是化学发光的⽅法,后者是荧光。

因为我们在⽂献中看到的,很多⼈都会选择做组织的免疫组化、细胞的免疫荧光,所以这就给初⼊实验室的新⼿们带来了误区。

其实⽹上已经有很多详细的操作步骤,所以⼩六⼉今天想为各位新⼿朋友们总结⼀下我认为的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制⽚看⽚的⼩技巧,帮助⼤家排雷区,同时也提出⾃⼰的⼀些疑问,希望能得到解答(因为本⼈只做过组织的免疫组化和细胞的免疫荧光,以下内容以这两⽅⾯为主,内容若有⽋缺,欢迎⼤家补充)。

免疫组化1、取材时要尽量去除⾎液的⼲扰:⼩⿏⿇醉后,从左⼼⽿插⼊针头,⼼尖处剪开⼀个⼩⼝,然后将PBS缓慢打⼊⼼脏中,缓慢跳动的⼼脏会将PBS运送⾄全⾝。

50ml的PBS⽤量对于Balb/c或昆明⼩⿏的体积⽽⾔就已⾜够,这⼀步骤对于像肺、肝和脾脏这样⾎管丰富的脏器取材极为重要。

2、取材时要尽量做到表⾯积⼤、厚度⼩:理想的取材厚度是2mm,这样的尺⼨可以让后续的固定、脱⽔等操作达到理想的效果。

器材选择上,⼿术⼑和超市购买的⼑⽚都可以,只要⼑⽚锋利即可,切勿反复切割揉搓组织。

因为脏器的表⾯都是弧形,并且质地很软,如果你直接取材,第⼀是不好切,第⼆是弧形的⼀⾯肯定是厚度超标,所以这⾥建议各位将组织置于碎冰上后,沿着长轴在横切⾯处再切⼀⼑取材(针对实质性器官,且不要求取材部位)。

3、取材后的组织需⽴即固定:固定不仅是要保留组织原有的形态,也是在保留组织中的抗原。

免疫组化各步原理

免疫组化各步原理

一、免疫组化技术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技术是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对组织内抗原(或抗体)的分布进行组织和细胞原位检测技术。

目前,这种技术在临床病理诊断和形态学研究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Slide 3:(一)、免疫组化常用染色方法和步骤(石蜡切片)SP法(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原理采用生物素标记的第二抗体与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连接的过氧化物酶及底物色素混合液来测定细胞和组织中的抗原。

主要步骤:主要步骤1、石蜡切片脱蜡(与常规HE切片脱蜡相同):石蜡切片置60 ℃烤箱烤片15小时以上→从烤箱中拿出立即放入二甲苯Ⅰ中5~10 min→二甲苯Ⅱ5~10min →无水乙醇5min →95%乙醇5min →80%乙醇5min →70%乙醇5min →自来水洗Slide 6:2、3%H2O2阻断20min(以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降低背景);PBS 洗3次,每次5min。

3、抗原修复;PBS洗3次,每次5min。

4、滴加5~10%正常山羊血清封闭,37℃, 10min (消除背景非特异性着色)Slide 7:5、吸干组织周围多余的血清,不洗,滴加第一抗体,37℃,孵育60min或孵育30min再4℃冰箱过夜;PBS洗3次,每次5min 。

6、擦干组织周围PBS,滴加生物素标记的第二抗体,37℃, 孵育20min,PBS洗3次,每次5min。

Slide 8:7、擦干组织周围PBS,滴加链霉菌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溶液37℃, 孵育20min。

8、PBS洗3次,每次5min,D.W洗2次,DAB显色(DAB必须现用现配),镜下控制显色程度,自来水冲洗,苏木素复染胞核,烤干,中性树胶封片。

染色步骤:染色步骤石蜡切片脱蜡到水;3%H2O2阻断10min(以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降低背景);蒸馏水洗2次,PBS洗3次,每次5min。

免疫组化各步原理

免疫组化各步原理

一、免疫组化技术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技术是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对组织内抗原(或抗体)的分布进行组织和细胞原位检测技术。

目前,这种技术在临床病理诊断和形态学研究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Slide 3:(一)、免疫组化常用染色方法和步骤(石蜡切片)SP法(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原理采用生物素标记的第二抗体与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连接的过氧化物酶及底物色素混合液来测定细胞和组织中的抗原。

主要步骤:主要步骤1、石蜡切片脱蜡(与常规HE切片脱蜡相同):石蜡切片置60 ℃烤箱烤片15小时以上→从烤箱中拿出立即放入二甲苯Ⅰ中5~10 min→二甲苯Ⅱ5~10min →无水乙醇5min →95%乙醇5min →80%乙醇5min →70%乙醇5min →自来水洗Slide 6:2、3%H2O2阻断20min(以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降低背景);PBS 洗3次,每次5min。

3、抗原修复;PBS洗3次,每次5min。

4、滴加5~10%正常山羊血清封闭,37℃, 10min (消除背景非特异性着色)Slide 7:5、吸干组织周围多余的血清,不洗,滴加第一抗体,37℃,孵育60min或孵育30min再4℃冰箱过夜;PBS洗3次,每次5min 。

6、擦干组织周围PBS,滴加生物素标记的第二抗体,37℃, 孵育20min,PBS洗3次,每次5min。

Slide 8:7、擦干组织周围PBS,滴加链霉菌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溶液37℃, 孵育20min。

8、PBS洗3次,每次5min,D.W洗2次,DAB显色(DAB必须现用现配),镜下控制显色程度,自来水冲洗,苏木素复染胞核,烤干,中性树胶封片。

染色步骤:染色步骤石蜡切片脱蜡到水;3%H2O2阻断10min(以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降低背景);蒸馏水洗2次,PBS洗3次,每次5min。

免疫组化之组织处理、切片和染色实验技术步骤

免疫组化之组织处理、切片和染色实验技术步骤

免疫组化之组织处理、切片和染色实验技术步骤展开全文1.组织处理恰当的组织处理是做好免疫组化染色的先决条件,也是决定染色成败的内部因素,在组织细胞材料准备的过程中,不仅要求保持组织细胞形态完整,更要保持组织细胞的抗原性不受损或弥漫,防止组织自溶。

如果出现自溶坏死的组织,抗原已经丢失,即使用很灵敏的检测抗体和高超的技术,也很难检出所需的抗原,反而往往由于组织的坏死或制片时的刀痕挤压,在上述区域易出现假阳性结果。

1) 组织及时取材和固定组织标本及时的取材和固定是做好免疫组化染色的关键第一步,是有效防止组织自溶坏死,抗原丢失的开始,离体组织应尽快的进行取材,最好2h内,取材时所用的刀应锐利,要一刀下去切开组织,不可反复切拉组织,造成组织的挤压,组织块大小要适中,一般在2.5cm×2.5cm× 0.2cm,切记取材时组织块宁可面积大,千万不能厚的原则,(也就是说组织块的面积可以大到3cm×5cm,但组织块的厚度千万不能超过0.2cm,否则将不利于组织的均匀固定)。

固定液快速渗透到组织内部使组织蛋白能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凝固。

从而完好的保存抗原和组织细胞形态。

对于固定液的选择,原则上讲,应根据抗原的耐受性来选择相应的固定液,但除非是专项科研项目,在病理常规工作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病理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都是在常规HE病理诊断的基础上决定是否进行免疫组化的染色,而HE染色的常规组织处理是采用10%的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或4%缓冲多聚甲醛4倍于组织体积进行组织固定,利用其渗透性强,对组织的作用均匀进行固定,但组织固定时间最好在l2h 内,一般固定时间不应超过24小时。

随着固定时间的延长对组织抗原的检出强度将逐渐降低。

2) 组织脱水、透明、浸蜡组织经固定后进行脱水、透明、浸蜡和包埋。

掌握的原则是脱水透明要充分但不能过,浸蜡时间要够,温度不能高,否则造成组织的硬脆使组织切片困难,即使能切片,由于组织的硬脆,也使切片不能完好平整,染色过程中极易脱片,对免疫组化染色抗原的定位及背景都不利,所以无水酒精脱水和二甲苯透明的时间不宜过长,正常大小的组织无水酒精脱水lh×3次,二甲苯透明lh×2次即可,浸蜡及包埋石蜡温度不要超过65℃。

免疫组织化学步骤

免疫组织化学步骤

免疫组织化学步骤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一种常用的组织学技术,用于检测和定位组织中的特定蛋白质。

它可以用于研究疾病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疾病、研究分子靶向治疗的疗效等领域。

下面将详细介绍免疫组织化学的步骤。

第一步:取材和固定免疫组织化学的第一步是从病理标本中取材。

常见的标本类型包括组织切片、细胞涂片等。

取材时要保证样本质量和完整性,以免影响后续的实验结果。

取材完成后,将标本进行固定,常用的固定剂包括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neutral buffered formalin)等。

第二步:脱水和清蜡固定后的标本一般需要去除水分,并使标本透明度变佳,便于后续工作。

这一步骤主要通过脱水和清蜡来实现。

脱水是指逐渐将标本中的水分转化为有机溶剂,如乙醇。

清蜡是指将脱水后的标本置于熔化的蜡中,使蜡渗透到标本中,完成固定。

第三步:切片和贴片清蜡后的标本需要进行切片,一般使用切片机将标本切成5-10微米厚的切片。

切片完成后,将切片剥离并贴到载玻片上,以供后续染色使用。

第四步:抗原修复抗原修复是免疫组织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步骤,用于恢复由于固定和清蜡处理导致的抗原结构的变性和损伤。

抗原修复方法包括热诱导抗原修复、酶诱导抗原修复和化学诱导抗原修复等。

热诱导抗原修复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高压蒸汽或微波加热来实现抗原修复。

第五步:特异性抗体标记在免疫组织化学中,我们需要使用特异性抗体来检测目标蛋白质的表达情况。

在这个步骤中,将特异性抗体加入到切片上,并在一定的温度和时间下进行孵育,使特异性抗体与标本中的目标蛋白质结合。

特异性抗体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标记,如荧光素标记和酶标记等。

第六步:反应检测特异性抗体与目标蛋白质结合后,需要进行反应检测来可视化标记物。

这一步骤可以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标本中的荧光信号,也可以通过酶和底物的反应生成染色产物来观察标本中的颜色变化。

常用的反应检测方法包括酶标检测、光学显微镜观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