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木伦河的故事

合集下载

喀左县水泉乡之美

喀左县水泉乡之美

水泉之美水泉乡位于辽宁省喀左县境东北部,东部与朝阳县乌兰河硕乡隔河相望,南同羊角沟镇交界,西与甘招镇毗邻,北与公营子镇接壤,位于喀左县北部的大凌河与牤牛河冲击平原交汇处。

该乡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300米左右。

村落主要集中在大凌河东西两岸和牤牛河的南岸。

两条河在乡内流经14公里,河两岸多为淤积小平原,土地平整,土质肥沃。

境内主要有五虎山、西汤山、双庙山,山势陡峭俊美,与河水交相辉映,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水泉乡距喀左县利州古城25公里,距京四高速和公营子火车站10公里,省级国道建三线和即将开工建设的京沈客专贯穿全境。

全乡总面积80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1.7万人,乡政府驻地坐落在全县最大的行政村水泉村。

贯穿辽西朝阳的大凌河流经水泉乡南亮子村,是朝阳境内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古称渝水、龙川,汉唐时称白狼水,辽称灵河,金改凌河,蒙古语敖木伦河,为辽西第一河,大凌河全长397公里,流域面积2300多平方公里。

她是一条美丽的河,生命的河,世世代代哺育了两岸万千儿女,塑造了光辉灿烂的辽西文明,喀左县城及两岸村庄像一串灿烂的珍珠,镶嵌在轻盈飘舞的玉带上,古代诗人用“沿堤细柳输青黛,夹目的青山湿翠螺,烟锁凌雷声名古,白狼金波卧小舟”的诗句,生动的描绘了河上美景和沿岸奇葩的风光。

现如今的凌河不失古色风韵,人们为她增添了新的锦带。

“凌河第一湾”生态封育工程,位于喀左县水泉乡南亮子村和羊角沟上窝铺村相连处,河长3公里,宽1公里。

凌河第一湾与鸽子洞山水相依、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凌河水借着山势形成一个大S湾,向鸽子洞奔涌而去。

这里的山清水秀、岩壁陡翘、奇峰异石,具有独特的秀丽景观。

为了生态环境的发展,充分发挥利用水资源为两岸人民创造福祉。

水泉乡地处大凌河与牤牛河交汇的三角洲,喀左县海拔的最低点就在这里,按照洼地效应的自然规律,水泉乡境内拥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以水层浅、水质好为特点,境内许多地方地下水不超过10米。

敖包的故事

敖包的故事

《敖包的故事》
小朋友们,今天我来讲讲敖包的故事。

在草原上呀,有一个很特别的东西叫敖包。

敖包是用石头和土堆起来的,就像一个小山包。

传说呀,很久以前,草原上的人们经常迷路。

有一个聪明的人就想出了办法,堆起了敖包,给大家指明方向。

每当人们经过敖包的时候,都会在上面放一块石头,许下一个美好的愿望。

到了节日的时候,大家还会围着敖包唱歌跳舞,可热闹啦。

小朋友们,你们觉得敖包神奇不?
《敖包的故事》
小朋友们,来听听敖包的事儿。

敖包在草原上可重要啦。

它不光能给人们指路,还是大家聚会的地方。

有一次,一个小男孩在草原上走丢了,幸好看到了敖包,才找到了回家的路。

大家都很感谢敖包。

而且呀,敖包周围的风景特别美,有绿绿的草地,还有五颜六色的小花。

是不是很想去看看呀?
《敖包的故事》
小朋友,我给你讲敖包。

草原上有个敖包,可有意思了。

据说,以前草原上风沙大,人们就堆起敖包,祈求平安。

人们去放牧的时候,远远看到敖包,就知道该往哪儿走。

要是谁有了愿望,就去敖包那儿说一说。

敖包就像草原上的大朋友,一直陪着大家。

白马青牛的传说

白马青牛的传说

[键入文字]白马青牛的传说契丹先祖起源的神话故事:白马青牛。

横贯辽宁和内蒙有两条古老的河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

西拉沐沦河起源大兴安岭的南端,老哈河自辽宁的医巫闾山西下,两条河交汇,流入大辽河,是辽河的上游。

西拉沐沦河,契丹语[潢水]之义;老哈河,[土河]之义,两河为大辽河上游,契丹族就在两河流域繁衍生息,并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神话。

一位久居天宫的天女,觉得云霄之上的生活枯燥寂寞,她乘云来到人间,坐着一头青牛来着的车,从“平地森林”这个地方,顺潢水顺流而下。

一位“神人”,乘着一匹白马,从“马盂山”顺土河向东走来。

坐青牛车的天女和骑白马的神人在潢水和土河的交汇出[木叶山]相遇。

天女和神人,松开白马,叱走青牛,满怀喜悦,相对走来。

此时,天降花雨,地生灵芝,白花齐放,白鸟争鸣。

万里蓝天,祥云飘荡,群山披翠,大地升起一片祥瑞之气。

天女和神人在这普天同欢的日子里,携手相亲,花香传递心声,鸟语倾诉情怀,男欢女爱,天作之合,这就是契丹族关于自己始祖的传说。

契丹人非常重视这个传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经在[木叶山]建“始祖庙”。

奇首可汗[神人]在南庙,奇敦克汗[天女]在北庙,岁岁供奉,祭祀不断。

每有战争,必祭告于此,以求战事捷顺。

关于契丹民族的生活,还有个有趣的传说。

契丹的一个首领叫喎(Wai 歪)呵,头上戴着野猪头,身上披着猪皮,住在帐篷里。

后来他的妻子偷了他身上披的猪皮,喎呵就从此不见了。

契丹群众又推举了一个首领,叫昼里昏呵,他养了二十头羊,一天吃十九头,留下一头;第二天仍然有二十头羊,他又吃了十九头,留下一头。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地过去了,他还是有二十头羊。

1。

喀左县地名来源

喀左县地名来源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境,战国初为东胡地。

魏、晋时属鲜卑她。

十六国时属前燕地。

北魏时属营州地。

隋属柳城郡她。

汉属右北平郡。

唐属营州地。

唐末被库莫奚所居。

辽属中京道。

统和四年(982年)置阜俗县。

统和十六年(998年)置利州。

南境为潭州龙山县,北境为富庶县。

金属北京路利州。

元属大宁路利州龙山县。

明属大宁都指挥使司的营州中卫地,后改属诺音卫地。

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置喀喇沁左翼旗(治所初在官大海,后迁至南公营子)。

清乾隆五年(1740午)设塔子沟厅。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塔子沟厅为建昌县。

实行蒙汉分治:汉族归县管辖,蒙古族归旗管辖。

一抉儿土地上有两套行政建制,旗县并立。

民国三年(1914年)将建昌县又改为凌源县。

民国二十年(1931年)分设凌南县。

1937年凌源、凌南二县合并为建昌县。

1940年撤销县。

将喀喇沁左翼旗改为喀喇沁左旗,统归喀喇沁左旗管辖。

官大海地名传说关于官大海地名的传说有很多,我认为下面的说法符合实情:官大海是喀左蒙古族居集地之一,又是喀喇沁左旗第一任扎萨克衙门所在地,当地许多地名都来源于蒙古语的音译或蒙古语的意译。

看下边的图片就知道了。

前坟和后坟的传说在敖木伦河西岸,有两个相隔五里远的村子,一个叫前坟,一个叫后坟。

传说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前坟总要刮起一阵旋风,直到后坟才消失。

看到这股旋风,人们自然想起一段流传很久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敖木伦河西岸,一片茂密的树林中,有一座破毡房,住着一位慈祥的老阿嬷和她的女儿云花。

云花的厄布根(爷爷)和阿爸都是这敖木伦河一带有名的厄其门(蒙医)。

可是,十几年前,小云花的阿爸为了埋葬死去的厄布根,砍了森林中的一棵树为厄布根做棺木,被王爷知道了,硬说这树林是王府的,当即叫家兵绑在一根大树上点了天灯。

那时小云花还很小,阿嬷为了将她养大成人,就靠她平日里向丈夫和公公学的医术为牧民治病来维持生活。

小云花渐渐长大了.除了向阿嬷学习医术外,每天还要到林子深处和草原上去采集草药.给贫苦的牧民治病。

内蒙古民族团结的故事

内蒙古民族团结的故事

《内蒙古民族团结的故事》
小朋友们,今天我给你们讲一讲内蒙古民族团结的故事。

在内蒙古,有个叫阿古拉的蒙古族小朋友,还有个叫李华的汉族小朋友。

他们在同一所学校上学,成了特别好的朋友。

有一次,学校组织活动,要一起搭帐篷。

阿古拉力气大,搬东西很厉害。

李华呢,脑子聪明,知道怎么搭帐篷更快。

他们一起合作,很快就搭好了帐篷。

还有一回,阿古拉生病了,李华每天都去他家给他讲学校里的趣事,还帮他复习功课。

他们的友谊让大家都很开心,这就是民族团结呀。

《内蒙古民族团结的故事》
小朋友们,听我讲哦。

在内蒙古的草原上,生活着很多不同民族的小朋友。

有蒙古族的巴特尔,有回族的马兰,还有满族的晓峰。

有一天,草原上刮大风,把牧民伯伯的羊圈吹坏了。

大家知道后,都跑来帮忙。

巴特尔骑着马去把跑散的羊找回来,马兰和晓峰一起帮忙修羊圈。

到了晚上,羊都好好地在圈里,牧民伯伯可高兴了。

大家一起努力,这就是民族团结的力量。

《内蒙古民族团结的故事》
小朋友们,我来讲啦。

内蒙古有个小镇,住着蒙古族、汉族、朝鲜族好多民族的人。

每年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会聚在一起。

蒙古族的叔叔阿姨会给大家表演精彩的舞蹈,汉族的爷爷奶奶会做很多好吃的饺子。

有一次,镇上发大水,大家不分民族,一起抗洪。

年轻人在前面堵水,老人和小孩在后面送吃的喝的。

最后洪水被挡住了,大家都笑了。

这就是民族团结的温暖。

关于内蒙的神话故事

关于内蒙的神话故事

关于内蒙的神话故事内蒙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的地方,拥有着许多令人心驰神往的神话故事。

这些故事传承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勇敢精神,让人们从中感受到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内蒙古的神话英雄——响骨。

相传很久以前,内蒙古的草原上生活着一个聪明而勇敢的少年,名叫响骨。

响骨能够与动物沟通,并且拥有一只神奇的玉狮作为伙伴。

在他十六岁生日那天,他的父亲告诉他,他必须战胜七个恶魔,才能成为真正的勇士。

响骨踏上了征途,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但是他并没有退缩,他勇敢地面对每一个敌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战胜了它们。

最终,响骨成功地打败了七个恶魔,并且成为了内蒙古草原上最受尊敬的英雄。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内蒙古最美丽的女神——蓝莲花仙子。

相传,在内蒙古的一个湖泊旁边,生活着一个年轻而忧郁的仙女,她叫做莲花。

莲花有着一头美丽的蓝色的头发,她总是在湖边彩云之上漫步,她的歌声如同清晨的鸟儿,令人陶醉。

然而,蓝莲花仙子并不快乐。

她看到了人们对湖泊和周围自然环境的破坏,她决心保护这片美丽的土地。

于是,她变成了一朵蓝莲花,用自己的力量保护着湖泊和周围的一切。

她在夜晚守护着湖水,用自己的魔法抵御了恶势力的侵袭。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内蒙古的神兽——玄天羚羊。

相传,在内蒙古的大草原上,生活着一种叫做玄天羚羊的神奇动物。

玄天羚羊是一种美丽而神秘的动物,它的皮毛呈现出金黄色,并且具有灵性。

玄天羚羊通常在夜晚活动,它们是守护草原的守护者。

人们相信,如果他们能够看到玄天羚羊,就能得到好运。

因此,当有人看到玄天羚羊的踪迹时,他们感到非常幸运。

许多人把玄天羚羊当作神圣的动物,他们会排队前往草原,希望能够一睹这种动物的风采。

这些神话故事不仅仅是内蒙古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反映了那里人民的智慧、勇气和对自然的敬畏。

这些故事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叙述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内蒙古的独特之美。

同时,它们也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应该保护和尊重自然环境,以及每一个生命。

陕西经典的民间故事

陕西经典的民间故事

陕西经典的民间故事陕西历史悠久,上古时为雍州、梁州所在,是炎帝故里及黄帝的葬地。

那你知道陕西经典的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陕西经典的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陕西经典的民间故事:鲸鱼沟的传说据《三秦记》载:“周平王时,有白鹿出于此而得名。

”辞源》载“白鹿塬即灞上。

”“汉高祖灭秦还军灞上。

”《史记》载“王翦伐荆秦始皇送至灞上”即此。

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军事要地。

秦为古长安城东的天然屏障,也是古帝王将相射猎游乐之地。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英雄豪杰、古圣先贤、帝王将相留下了难以记数的辞文华章。

“灞上”曾演出了多少幕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

唐代诗人讫干《灞上诗》就生动的描写了白鹿塬宜人风光。

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塬》即以此地为历史背景。

名人名著的社会效应为白鹿塬增添了不少光景。

鲸鱼沟将白鹿原分为南北二塬。

沟内自然风光秀丽,一年四季景色各异。

阳春山花遍野,争奇斗艳;炎夏浓荫蔽日,凉意袭人;深秋红叶烂漫,如火如茶;朔冬群岭银装,玉树梨花。

植被茂盛,竹林青翠蓊郁,清泉叮咚曲折,碧水粼粼,微波荡漾,飞瀑悬幔壮观,飞珠溅玉。

被誉为西安名胜风景区。

传说在共工一怒之下,碰得天塌地裂,天水倾而直下,人间皆成汪洋大海。

当时,东海里一对大鲸鱼分别驮着七十七个老百姓,乘风破浪游了九九八十一天,游到长安东郊的白鹿原上,恰逢女娲以炼石法把天补住,天水很快退定,这对鲸鱼和驮着的男女百姓就搁置原上,就此安家落户。

善良的鲸鱼即被滩在淤泥之中。

年复一年,时代变迁,在长安古城筹建之前,当时的统治者选拔全国高手风水先生四处观察看穴,把白鹿原地下的鲸鱼误看为龙脉,确定在这一面依山,三面环水,居高临下,攻守兼宜的地方建立都城。

遂在白鹿原四角埋石以作樗,不日择吉动工。

鲸鱼得此消息,连夜奔逃,致使平坦坦的白鹿原陷出一条鸿沟。

统治者大失所望,只好把城址改移到现在的西安。

后来,菩萨也为此遗憾,便用衣襟包些黄土向幼童讨风说:“孩子,你看这些土能不能将此沟填满?”孩子说“不行不行,差的远着呢!”菩萨生了气,把那些土向北一甩,甩出一条岭怅然而去。

内蒙古民间故事

内蒙古民间故事

内蒙古民间故事内蒙古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

这些民间故事不仅给人们带来乐趣,更是对当地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让人们从中感受到了内蒙古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民族精神。

在内蒙古的民间故事中,有一则关于勇敢和智慧的传说,那就是《白云公主》。

相传在很久以前,内蒙古草原上有一位美丽善良的公主,她名叫白云。

白云公主聪明伶俐,深受百姓的爱戴。

一天,草原上来了一只凶猛的狼,它横行霸道,伤害了许多百姓。

白云公主得知消息后,毅然决定去面对这只凶猛的狼。

她用聪明才智和勇气,最终成功地制服了狼,保护了草原上的百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勇敢和智慧是克服困难的法宝,也是内蒙古人民的品质。

除了《白云公主》,内蒙古还有许多其他富有特色的民间故事,比如《成吉思汗的传奇》、《草原上的神话》等。

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内蒙古的文化底蕴,更是对内蒙古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这些故事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人文情怀,都是内蒙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蒙古的民间故事还反映了当地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情。

这些故事不仅是对内蒙古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更是对内蒙古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民族精神的生动展现。

总之,内蒙古的民间故事是内蒙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展现了内蒙古人民勇敢、智慧、勤劳的品质,同时也反映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些民间故事不仅给人们带来乐趣,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内蒙古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民族精神。

希望这些民间故事能够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内蒙古的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敖木伦河的故事
南公营子王爷府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四十八王子的老疙瘩,乌梁海氏王子的扎萨克王府,其所管辖的各个蒙古营子,都分担着扎萨克王府的各种差役。

大河北有个桃花池爱里(爱里,营子。

都是村庄的意思),是扎萨克王府的通信驿站。

这里的人们都是扎萨克王府的信使,无论什么公文信件都有他们分担传送。

桃花池爱里有一个信使叫图门仓,他家有个呼根(姑娘)叫斯琴高娃,十七、八岁了,长得特别漂亮,聪明伶俐,心地善良,又精通武艺和马术。

一年的腊月,扎萨克王府有一封紧急信件,送往锡林郭勒盟,这个任务就交给了图门仓,因为他身强力壮,完全可以胜任。

眼看就要过年了,图门仓日夜兼程,快马加鞭,驰骋了十几天,到腊月二十八才回到家里,这时已经是人困马乏了。

图门仓到家后就躺在炕上病倒了。

斯琴高娃一看阿布(爸爸)病了,不能到王府交差,他就对阿布说:“我替您去王府交差吧,您在家里好好静养。

”图门仓体力实在难支,同时他也相信女儿能完成这个任务,就让她去了。

斯琴高娃到王爷府向王爷交了差,就回家了。

扎萨克王爷一看到斯琴高娃,就觉得她长得好看,体格又好,又能办事,所以就相中了斯琴高娃。

斯琴高娃走后,他对师爷说:“我相中了斯琴高娃,怎么办呢?想选她为三福晋,你看着办吧。

”师爷说:“这好办,王爷府选个福晋不太容易了,我选个吉日,派人去说媒,他们家总能答应吧。

”差人到图门仓家一说,图门仓说:“我们是奴隶,跟王爷家做亲不合适,请你回去告诉王爷,要三思而行。

”差人回到王府后,跟王爷说了,王爷说:“那没关系,
这事只要我同意,她同意就行了。

”斯琴高娃也很同意这事,就定下来了,选了个良辰吉日,就把斯琴高娃迎进王府,成婚了,成为三福晋。

三福晋既聪明又伶俐,对王府上下人都以仁相待,得到王府众人的好评。

三福晋还能帮助王府办理公务,协助王爷为广大人民办了不少好事,所以,很受王爷宠爱。

王爷府的大福晋特别刁钻和阴毒,自从三福晋来了以后,她就失宠了,对三福晋特别嫉妒,想方设法想迫害三福晋。

这一年的春天,北京皇府来信让扎萨克王爷进京议事,这时,大福晋找到了谋害三福晋的机会,她趁王爷不在家,就和马姑害师爷商量如何除掉三福晋。

这事不巧被三福晋的丫鬟听到了,就急忙跑去对三福晋说:“不好了,大福晋想害你,你还是想法逃跑吧!”三福晋一听,心里很害怕,因为王爷不在家,她也没了主张。

丫鬟说:“咱们准备点细软,今晚上咱们俩从后花园骑马逃走吧。


因为慌忙,本应向南逃走去找王爷,结果向北走到南哨白音爱里这个地方了,这个地方有个大桃园,这里住着母子俩,这家的扎鲁乎门(年轻人)叫图木耳不和,身强力壮,心眼又好,还特别孝顺。

可是长得特别丑,所以出门时总是带着面纱,怕别人害怕。

三福晋她们逃到这里时,已经是早晨了,她们就奔向桃园,向这娘俩求救。

图木耳不和母女得知她俩的情况后,就把她俩领到屋里,叫她俩不要害怕。

图木耳不和把马牵到后园里,他母亲也帮助把她俩安顿好。

图木耳不和说:“你俩不用害怕,我去抵挡追兵。

”就拿起大板斧,在桃园里修树,这时,他已经拿掉了面纱。

不大一会,大福晋带领追兵就追到这里了,一看这个丑男人在这里修树,就问:“你看见两个骑马的女人吗?”图木而不和说:“没看见。

”大福晋一看他砍树,就问:“这么好的桃树,你为什么要砍啊?”图木耳不和说:“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满园桃树向我告状,说我就偏爱着棵桃树,它们都不满意了,所以要我把它砍掉。

”又说:“树长得好看受到别的树嫉妒,看来人要长得好看,也要遭到别人的嫉妒。


大福晋一听,心里很不自然,又看到图木耳不和长的特丑,就不再理他,往北追去了。

她走了以后,图木耳不和就又戴上面纱,叫她俩马上逃走。

图木耳不和的阿嬷(妈妈)说:“你俩快洗洗脸,吃点饭再走吧!”三福晋说:“我们洗洗脸可以,饭就不吃了,我们得赶紧走。

”就叫图木耳不和去拿洗脸水。

这时,三福晋看他带着面纱就问:“你为啥带着面纱啊?”图木耳不和说:“因为我长得丑,怕吓着别人,所以总带着面纱。

”三福晋说:“你心地这么善良,长得丑有什么关系,你还是摘下来吧,我们得感谢你呢!”
三福晋洗完了脸,又拿出她带来的一些胭脂、香粉什么的,对图木耳不和说:“你整日里劳累,又没有胭脂香粉,所以你的面目有点丑陋,你用我洗过脸的水洗洗脸,再用上我给你的这些香料,你就会变得好看了。

”说完,她就骑上马走准备告别。

图木耳不和说:“她们追兵往北走了,你俩往南走,去找王爷吧!”说完就送她俩上路了。

回屋后,他就用这盆水洗了脸,从水中就看见自己比以前好看多了,他就问他妈妈:“我是比以前好看了吗?”他妈一看很惊讶:“是呀!真的变美啦,多亏三福晋给你的这些东西。

”左邻右舍的乡亲见他变好看了,也都想他来讨教。

因为图木耳不和心好,他就让邻居也都用这盆水洗脸,用过的人都变美丽了。

他为了让更多的人变美,就把这盆水和胭脂香料都倒进了村前的大河里,这样,大河两岸的人用这水洗脸,丑的变美了,美的更美了,所以,人们把这条河叫胭脂河,也叫敖木伦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