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通用11篇)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通用11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篇1读了《额尔古纳河右岸》感触良多,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同一个乌力楞的人的相亲相助,不同乌力楞的人也是携手互助。
一个乌力楞代表一族,他们一个族的人虽然住在不同的木力楞(类似帐篷的居住所),但是他们一起打猎一起围着火堆分享所得食物,高兴时,欣然起舞,不管年龄如何,几乎都是舞蹈高手。
开心的、不开心的都不会憋在心里,围着火堆,讲喜事和心中的不快一扫而光。
只是后来因为两家人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才开始各自为食,我认为这也是他们失去这种纯朴的开端。
现在的城市人被四副墙阻隔了别人的温暖,我们几乎不敢随意跟陌生人交往,甚至从不跟邻居打交道。
很庆幸的是,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由于是在乡镇,也不至于太落后,我喜欢我们那里自由的乡俗。
看了《额》之后,我更喜欢我的邻居们,感谢他们陪我一起成长。
我们住在固水凝土的坚固房子了,每家都有一道门,但这道门我们几乎能随便出入。
煮菜做饭的时候,缺三少四,我们总能在邻居家借到。
我们可以端着饭到邻居家蹭菜,有时候还同用一锅。
小时候,不会做菜,邻居们就会三五七地围着我,告诉我他们煮菜的方法经验,甚至亲自下厨煮给我看。
一家人有新奇好吃的,左右邻居也跟着添光尝鲜。
一家有困难,一条巷子的人都跟着着急,能帮忙的绝对不会袖手旁观。
作为小孩子,最受不了就是大人们到你家打小报告,说你今天跟谁打架了,又到哪里爬山下水,跟谁到屋顶上捉迷藏。
这样家长即使不在家,也好像长了十八双眼睛处处盯着你的一举一动。
特别自己擅自攀爬危险地方嬉戏的时候,只要是被大人看见了,不管认不认识,他都一副老气横秋的责骂。
那时候不懂事,感到不高兴,于是玩恶作具报复,大人们笑笑不理,我们也觉无趣,后来就不了了之。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2篇)《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在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的北缘,有一条美丽的额尔古纳河将中俄两国分隔开来。
一般来说,国界要么是高耸入云的高山,要么是山谷河流。
他们大多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人烟稀少。
但是额尔古纳河就不一样了。
河流蜿蜒在绿色草原湿地中,两岸风光无限,尤其是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中国一侧。
中俄边境最美的是额尔古纳河。
我们从边城满洲里出发,沿着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公路向东行驶,因为这条公路靠近界河,有几百公里的路程,而且路上有木桩和铁丝网路边。
河水,水鸟飞上飞下。
但是看不到人,即使有时候有好几个蒙古包,也只能看到羊群,看不到人。
这里仿佛是另一个世界,一个寂静的世界。
“这条路下面的.铁丝网是不能越过的,这是边境警戒线,羊可以进去吃草,人不能进去。
”导游说。
这里没有山脉或峡谷。
数百公里的额尔古纳河骤然绕过草原,时而进入森林,时而沉入湿地。
景色是那样的静谧,是那样的迷人。
我们的车轻飘飘的飞着,无人区,天高云淡,像音乐。
行走在这样的世界里,人太渺小了,我被波澜所感动,不知为何。
爬上一座小山丘往下看,下面是湿地和森林,只是河水曲折蜿蜒,湿地和森林已经分不清了。
清澈碧绿的河水折迭流向远方,近处的河水环绕着一座马蹄岛,是额尔古纳湿地的标志性建筑。
我们顺着白桦林中的木栈道而下,与河水平行了一会儿,又回到了河岸。
一直穿行在白桦林中,望着林间缝隙中的小河,别有一番风景。
关键是只有一半的湿地和河流是我们国家的。
额尔古纳河左岸是俄罗斯的,那里没有人。
似乎所有激动人心的事情都发生在额尔古纳河右岸,道路、森林、旅游设施,还有离岸边不远的额尔古纳小镇,五彩缤纷的建筑。
但这一切都不影响额尔古纳河的宁静。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2借读了一本叫《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书,大概是由于迟子建女士在我们的心中的地位不够或是其他什么原因,那几本崭新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仍然保持着它的青春,我曾经问过我的朋友和同学,他们有没有读过这本书,知道不知道迟子建这个人,他们一致的回答是不知道,没读过。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通用24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篇1去年暑假的时候,妈妈买了一本叫做《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书,这本书是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她看了以后给我说这本书的内容很好,但是书很厚,我起初并没什么兴趣,不经意地随便读了两页,竟然就爱不释手了,连着几天一口气把它读完。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氏族的鄂温克人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以及围绕着他们发生的感人故事。
以前我从来不了解鄂温克人,这本书为我详细地描画出了另外一个世界。
首先,鄂温克人穿的衣服比起我们来要精致许多,他们的衣服是用狍皮、鹿皮和熊皮制成,其中最美最漂亮的一件是尼都萨满送给“我”母亲达玛拉的那件羽毛裙子。
这条裙子的上摆紧,下摆长,用鹿皮制成,腰间镶满了绿色和蓝色的丝线,中间装饰着野山鸡尾巴上闪亮的蓝羽毛,羽毛下绣着一条银河,银河上是湛蓝的天空,羽毛裙子的下摆上还绣有绿色花纹,母亲穿起来,是那么的美丽和自在,哦,她真有气质。
鄂温克人吃的食物也很讲究,他们一定要吃肉干和打回来的动物的鲜肉。
杰芙琳娜在柳莎的婚礼上就大展了她的好手艺。
她把狍子肉剁碎,和老桑芹、山葱一起灌进肠衣里,放到锅里煮个三五分钟制成香肠。
香肠切成片,味道真是鲜美。
此外,她还煮了几只鸭子,加入野韭菜一起煮,鸭子吃起来肥而不腻;再配上可口的清蒸狍头、美味的驯鹿奶酪,喝着清单香甜的百合粥,哦,真是太美味了。
说到房子,鄂温克人住的“乌力楞”更是让我向往。
这些“乌力楞”是用桦树皮支起四根大柱子,再用桦树枝固定好作为架子,架子上面再披上一层狍皮、熊皮及鹿皮保暖。
怀孕的女子住的“亚塔珠”就是产房,它是用粗壮的松树搭起来的大三角,上面披上厚厚的一层熊皮。
住在“乌力楞”里,每到傍晚时分,就可以看到闪耀的星空,耳边听着细微的风声,还能够看到皎洁的明月。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6篇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6篇《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缺憾我是在自己觉得自己有轻微抑郁症的情况下购买的,希望自己能找回一些曾经爱读书的乐趣。
开篇的文字描述很吸引我,一个离开语文课本很久的学生再次看到那些用拟人手法描述的语言,一种青年时期上课时翻开书本的熟悉感,同时深深理解了曾经语文课本里的美丽描述,在感悟。
曾经对学习的迟钝,现在终于体会为什么需要学习那些语言,为什么会有书本里的描述。
书本里古老的、原始的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天然、纯真、古朴,一切行为都那么自然,与之对比的是现下社会的掠影浮光,人心浮躁。
纯净的空气,干净的天空,淳朴的当地人,读之也仿似回归那一颗纯净的心。
神谕,说不清才显得神秘,但是妮浩萨满的命运,一个孩子救一个人的设定,却觉得过了。
有着足够的古朴,华丽却多余了。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2):北方林地他们管兴安岭的森林,叫林地;管额尔古纳和兴安岭之间广袤的草原,叫草地。
用很熟稔的,称呼家人的语气。
他们对我说,“我们要在草地上办婚礼”,或者,“你到林地,看到有人家,住下就好了”。
也许是他们看过太多的无边际和广袤,所以不像我们那样的大惊小怪的把那些地方叫做森林,和草原。
额河右岸林地与草地交界的地方,我去过两次,正在筹划第三次。
我一直念念不忘要去敖鲁古雅看驯鹿。
为此我问了很多当地人我能不能看到,能不能看到。
找迟子建这本书,也找了很久,从第一次去额尔古纳开始。
一直买不到,直到茅盾文学奖之后。
看书的心情很像旅行。
在它默默无闻的时候,似乎只有你静悄悄知道她的好,内心窃喜,又忍不住四处吹捧。
突然之间她大红大紫,你又忍不住一声长叹:唉。
似乎是专属于你的甜蜜被别人掠夺,内心又恼恨又叹息。
好在书不是地方,不是丽江也不是凤凰,书本本身的气质不会更改,一经成稿,便已定型,再没有拆开重建以及粉饰装修的可能。
书的委婉哀伤不会变,古意苍凉也不会变,烙印在书里的鄂温克人的生活起居、爱恨情仇,回响在书里的驯鹿铃声、萨满歌鼓,统统不会再变。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8篇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8篇篇一: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迟子建的矛盾文学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虽然还没有读完,但是它是一部值得推荐的文学作品。
它是一部关于鄂温克少数民族的游牧史诗般的作品。
额尔古纳河是黑龙江的支流,20xx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定,成为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河,额尔古纳河左岸划归俄罗斯。
鄂温克少数民族就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大兴安岭之中。
鄂温克部落生活在叫希楞柱的房屋里,晚上透过尖顶的小孔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像是挂在希楞柱顶上的油灯。
到了深夜,有时会听见主人公父母弄出风一样的响声,不久她的弟弟就将生了。
黄昏时,他们在河上燃起篝火,吃烤鱼,喝着酒,跳着舞。
狩猎时,运气好的话,会捕获一头黑熊,取回熊胆,给病弱的补身子。
他们放养驯鹿,用鹿茸和兽皮去交换他们需要的子弹和食盐。
随着季节的变换,他们骑在驯鹿背上搬家,在新的营地搭建希楞柱。
小说中除了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还有部落中的人际冲突和矛盾,爱情故事,生老病死。
这些是人类社会中永恒的命题,不管是古老还是现代。
但是,令我惊奇的是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充满了神秘感。
部落的萨满通过跳神就可以给孩子看病。
有一回萨满发力,还把日本军官的战马给跳死了,有点不可思议。
故事的结局是游牧民族的现代归宿,下山住进*建造的定居点。
村支书动员主人公,“一个放了枪的民族才是一个文明的民族,一个有前途和出路的民族。
”虽然主人公坚持留在山上,但是结局是不言而喻的,驯鹿搬迁时的铃声变得越来越遥远……有人曾经对我说:“你不是鄂温克人么,看起来一点也不像呀。
”这样的话我确实也听过了许许多多遍。
不过这句话确实也不假,我的爷爷确实是一个土生土长鄂温克人,可是足骨老早就病逝了。
我对与鄂温克人的了解,也仅仅不过是指导在乾隆时期俄国占据了额尔古纳河的东岸。
可是我的家乡到底是什么样的好像并未有人提起。
我挂着这么一个少数民族的称号,住在了一个汉化的城市中。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记录了大概从民国到*时期的一位九十岁的老鄂温克的老妇人经历的风风雨雨。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范文6篇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范文6篇新时代文学应当为人们建造一处处心灵驿站,随时随地打开便可滋养精神、安抚灵魂、补给力量,能够给人以足够热爱的勇气,领略生活之美,感悟人生真谛。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范文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借鉴或帮助。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1我想为大家推荐《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
书中讲述了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人们的生活,这些住在大兴安岭深处的人对生活的美感有着自己的理解,在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那片神奇而遥远,陌生又离奇的土地充满了想象。
他们有自己所遵从的法则,他们与大自然和睦相处,他们养着驯鹿,一种充满灵性和神性的动物,他们住在希楞柱里,可以在夜晚架起篝火,头顶是漆黑的夜空和闪烁的繁星,尽管那里没有丰富的物质可供娱乐,自古以来在那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他们能够获得极大的内心的平静。
在我读这本书的那一个下午,他给了我一个绝美的精神旅程,他们并不急躁,他们欣赏着自己所独有的美,比如达玛拉穿着尼都萨满为她亲手制作的羽毛裙子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小乌娜吉穿着粉蓝色的长裙与瓦罗加举办婚礼。
这本书是关于美的教育,能够让人感到放松和喜悦的就叫美,让我们学会用更大的视角和更加尊重的心态,去欣赏,去赞美,去理解,去感受每一个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和自身文化。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2因为董宇辉老师的由衷深沉,不知所以但一往深情的爱,我翻开了这本《额尔古纳河右岸》。
它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一种平静优美的生活美感,使我仿佛获得了精神上的释然与归宿。
这本书以一个年近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的口吻,叙述了这个在大兴安岭深处生活的游牧民族从繁荣到被现代文明冲击而日渐式微的历史变迁。
[生命的敬畏]《额尔古纳河右岸》最触动人心的,莫过于鄂温克人对生命的敬畏。
生活在森林里的鄂温克族人民与驯鹿是密不可分的,在他们的眼里,驯鹿像孩子一样珍贵。
文章中甚至有一段还写道驯鹿一定是神赐予我们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连一头驯鹿都是神圣的,他们看待生命的平等观念,怎么不值得现代人类学习呢我们平常的新闻报道上经常有人虐待动物的现象,那些残忍的人是否想过,动物的生命也是值得尊重的呢而那已衰老的鄂温克族对于任何生命都敬畏的那股人情味儿,却在这越来越先进的社会越来越黯淡了。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多篇)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多篇)迟子建是一位用自己的心去写作的作家,用积聚二十余年心血建构了颇为独特的文学世界,她极其注重感情的审美追求,使得文学创作成为她生活情趣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迟子建已经先后获得过两次鲁迅文学奖,而她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又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这次我就浅谈一下自己对《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解读。
迟子建笔下的文字向来提倡真、善、美,批判假、丑、恶为主旨,她真诚地对待生活,对待艺术,用心去体验生活,描绘生活。
她用自己的激情去书写可歌可泣的故事,塑造一个个鲜活独特的人物形象,以此唤醒人们的现实的思考,对现实的深思和反省,留下那难能可贵的精神家园的净土让人们在此歇息,等待着人性的回归,回归自然,《额尔古纳河的右岸》就是这种风格和精神的代表。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对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授奖辞中写道:“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迟子建怀着素有的真挚澄澈的心,进入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世界,以温情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
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
迟子建的文风沉静婉约,1/ 5语言精妙。
小说具有诗史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是一部风格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由此可以看出《额尔古纳河的右岸》是一部集大成之作,也是逐渐消失的原住民文化的悲怆挽歌,让人读之不禁潸然泪下,扼腕叹息。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故事,迟子建是以一位九十多岁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叙述的,小说中分为:清晨、正午、黄昏、尾声四章,在这四章中讲述这鄂温克民族人们的爱与恨,他们的欢乐和忧愁。
这部小说可以用‘悲凉’二字形容作者所见所闻的鄂温克部落的生存现状,以及这个行将消失的鄂温克部落的人文精神、文化底蕴、民族特色、坚贞爱情……。
小说采用了她喜欢的‘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谱写了一首弱小民族生存抗争的挽歌。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通用14篇)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通用14篇)《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篇1第一次知道《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是在最近爆火的东方甄选的直播间里,主播董宇辉特别自豪地说:“我一定要死后,在我的墓上刻一句话:我把一本非常好的书卖出150万本。
”所以很好奇这一本让他热血澎湃,疯狂推荐的书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马上网上下单读起来。
故事是以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的诉说经历开始。
书中介绍了一群鄂温克族人,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世代与驯鹿相依为命。
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四处迁徙游猎,仿佛身处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当时主播介绍的时候也说过,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世外桃源。
然而,美丽而神秘的大森林里,却隐藏着无处不在的危机。
族人们与猛兽殊死搏斗,跟恶劣环境百般周旋,依旧无法阻止亲人的离去和民族的衰落。
从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死亡,一次次无可奈何的失去中,我们可以看到生命的坚韧和人性的顽强。
整本书被分为被“清晨”“正午”和“黄昏”三个部分。
俗话说一天之计在于晨,清晨是一天的希望,这个时期的鄂温克族充满了生机,部落中富有色彩的人物陆续登场,有精干瘦朗爱着妻子的林克,勤劳爱美善舞的达玛拉,温厚隐忍却很孤独的尼都萨满,勇敢健壮的鲁尼以及美丽不幸的拉吉达等等,每个角色都色彩饱满让人印象深刻。
这时候的色彩是清新欢快的,不断有人结婚,不断有新生命降临到这个部落。
正午是一天的顶点,也是这个部落的辉煌时期,主要人物都正值壮年,他们肆意挥霍着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为了部落的生存,和雪灾、瘟疫、战争做着艰苦的斗争。
黄昏进入了一天的尾声,鄂温克族也不可避免地迎来了衰落,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原始森林遭到乱砍滥伐,这个古老的游猎民族被迫下山定居。
一本书读下来,我了解到那个古老的民族,那个民族的族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他们热爱那片神秘的大森林,感受着他们为了生存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体会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和充满爱恨情仇的真挚感情,不由得为一个弱小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百年沧桑和时代变迁而深深感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一)
子建的矛盾文学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虽然还没有读完,但是它是一部值得推荐的文学作品。
它是一部关于鄂温克少数民族的游牧史诗般的作品。
额尔古纳河是黑龙江的支流,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定,成为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河,额尔古纳河左岸划归俄罗斯。
鄂温克少数民族就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大兴安岭之中。
鄂温克部落生活在叫希楞柱的房屋里,晚上透过尖顶的小孔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像是挂在希楞柱顶上的油灯。
到了深夜,有时会听见主人公父母弄出风一样的响声,不久她的弟弟就将生了。
黄昏时,他们在河上燃起篝火,吃烤鱼,喝着酒,跳着舞。
狩猎时,运气好的话,会捕获一头黑熊,取回熊胆,给病弱的补身子。
他们放养驯鹿,用鹿茸和兽皮去交换他们需要的弹药和食盐。
随着季节的变换,他们骑在驯鹿背上搬家,在新的营地搭建希楞柱。
小说中除了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还有部落中的人际冲突和矛盾,爱情故事,生老病死。
这些是人类社会中永恒的命题,不管是古老还是现代。
但是,令我惊奇的是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充满了神秘感。
部落的萨满(巫师)通过跳神就可以给孩子看病。
有一回萨满发力,还把日本军官的战马给跳死了,有点不可思议。
故事的结局是游牧民族的现代归宿,下山住进政府建造的定居点。
村支书动员主人公,“一个放了猎枪的民族才是一个文明的民族,一个有前途和出路的民族。
”虽然主人公坚持留在山上,但是结局是不言而喻的,驯鹿搬迁时的铃声变得越来越遥远……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二)
借读了一本叫《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书,大概是由于迟子建女士在我们的心中的地位不够或是其他什么原因,那几本崭新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仍然保持着它的青春,我曾经问过我的朋友和同学,他们有没有读过这本书,知道不知道迟子建这个人,他们一致的回答是不知道,没读过。
果不其然,幸好我读了。
它的内容、它的形制、它的文化、它的内涵、它的现实性,深深地打动了我。
自那以后,我开始爱上了她的作品。
所以,在我看来并不一定是那些一直在我们口口相传的人的作品才是不朽的作品,或是某些年代某些事件中的才是珍品,而这些当代人的作品也一样,只要它反映着一个社会的现实、或是有着深刻的令人反思的、或是让你喜爱的作品并在你的传播下得到大家认可的,因此,不论是什么时代,是什么人的作品,即使是现在无名无姓的人的,都应成为“经典”。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是所有中国人都知道的,但是有多少人了解这些民族的文化,试问一下,少数民族的同胞们,你们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了解多少,如果你们都不知道,或是仅仅是一点点皮毛,那更何况是我们这些汉人呢。
在试问一下,咱们汉人又对自己的文化了解多少。
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了解、不珍重自己的文化,它就已经相当于从世界上消失了,它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甚至是人民以及
他们的思想。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三)
在作家的笔下,这些爱来的那么自然,就像山川爱着河流,蓝天爱着白云,像鄂温克族人爱着洁白的驯鹿。
他们的爱源于自然又归于自然。
神。
他们的玛鲁神是自然的化身,忠诚地佑护着一方生灵。
他们用树枝、木头和兽皮组成神偶,这些神偶只有萨满才能亲切接触,绝不容凡人丝毫的冒犯。
尼都萨满的跳神可以让失去光明的人重见天日,可以让孩子的疥疮飞块地结痂,可以让日本人的伤痕消失的无影无踪。
妮浩的跳神则几次使垂死之人起死回生。
神的力量和他们天性的善良合为一体,与其说是邪恶惧怕了玛鲁神,不如说是为他们的善良所击倒。
但我知道这种说法,一定会激起所有鄂温克族人的强烈反对。
神,就是他们的天,他们的地,他们的驯鹿和氏族。
他们深信自己的神来自于他们生活的山林,他们的幸福就在山林中,而他们的前世都是山林中的动物。
每次获猎而归,庆贺的首要仪式就是祭奠他们的玛鲁神--庄严、圣洁而神秘。
死,这一主题的贯穿始终,使得这个原生态,远离现代污染和纷扰的古老民族,也处在一种无法抗拒的苍凉和悲怆之中。
无所不能的玛鲁神在挽救生命的同时却要以失去生命为代价,生与死的联袂像是一种图腾。
尼都萨满最终也没有赶走那场瘟疫,这不但夺去了大量驯鹿的生命,也夺走了我们至爱的亲人林克。
妮浩,一个单薄而文静的女子,却受了神的指使,担负起对整个氏族的佑护。
发生在她身上的生与死的交替,无疑是这部作品中最令人胆战心惊的部分。
为救一个生病的孩子,失去了长子果格力;为救去跳神遇到危险的妮浩,折断了她的黑桦树;为救那个暴躁、野蛮又酗酒成性的马粪包,枯萎了她的百合花;为救一个偷他们驯鹿的少年,夭折了腹中的生命。
每一次亲人离去,是任何雨雪都无法比拟的灾难。
和这个氏族有关的许多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走向同一个归宿。
在强大的生老病死面前,他们一样表现出人类的软弱和无力。
不可抗拒的,还有整个民族历史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她们分批下山过起了现代人的生活,他们赖以生存的山林逐渐被砍伐,她们不适应新环境的驯鹿在逐渐减少,他们世代相袭的生活习俗和自然崇拜正在以洪流般的速度被改变。
因政治而造成的人为伤害,曾是飘在这个古老民族上空的一层乌云。
大自然和谐与现代化的破坏杂糅在一起,人性的温暖和命运的凄清,描绘出一幅壮美的鄂温克族民族画卷。
诚如,作家在跋中所言:"上帝把人抛在凡尘,不就是让他们从大自然中寻求生存的答案吗?问题是,上帝让我们寻求的是和谐生存,而不是攫取式的破坏性生存。
"
这种深刻的人文思考兼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质问,是作家宽阔的写作情怀,更是崇高的文字使命。
在整部书轻松叙述的基础上,更增强了主题内涵的冲击力。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