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飘_译本中翻译规范的变化_张淑贞
《飘》的两个汉译本片段对比赏析-最新文档

《飘》的两个汉译本片段对比赏析-最新文档《飘》的两个汉译本片段对比赏析1引言《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反映南北战争题材的小说。
小说自1936年问世以来畅销不衰,被公认是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爱情小说的经典之作。
《飘》自问世至今已译成4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出版发行。
中国也存在《飘》的多种译本,本文就原作第六十二章的片段,对戴侃等人的译本与陈良廷的译本进行对比赏析,主要从人名、选词、句式、正确性等方面分析两个译本的译者对译文的不同处理以及所达到的效果。
2 两个译本的对比与赏析总的来看,两个译本的基本基调是十分相似的。
但是在风格和选词造句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别。
戴侃等人的译本倾向于口语化,句式上也稍显随意。
而陈良廷的译文更庄重正式,在选词句式方面比较慎重。
在风格方面,本文作者认为,陈良廷的译文更接近原作,更贴切地体现了原作对斯嘉丽的情感由悲入喜的细致描写,向读者传达了斯嘉丽的悔悟之情。
2.1 人名的翻译作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给人物命名便是其中一种。
人名往往成了反映人物性格及作品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被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
大部分小说中,人物名字还暗示人物的特性或作者的隐喻。
因此翻译时必须注重人名所包含的内涵意义,应当仔细斟酌,力求完整、准确地表达原作涵义。
来看两个译本对人名的处理:对于Rhett,看过《飘》的读者都知道他是一个玩世不恭、讲求实际的人。
他的处世方式遭到了众人的反对和贬视,被视为是不道德、没有爱国情和同情心、专会投机倒把的人。
基于这种看法,作者认为戴译“瑞德”中“德”字的使用不切原文意图,不利于向读者传达原文信息,而陈良廷译为“瑞特”则避免了这一问题。
斯嘉丽的母亲Ellen是个温柔善良的人,斯嘉丽一直都从她那里获得力量。
如此看来,戴译的“爱伦”能让读者从中感受到其温柔个性,而陈译的“埃伦”偏男性化。
Ashley是个软弱无能,只受命运摆布的人。
《飘》的汉译策略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飘》的汉译策略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所撰写的著名小说,曾获得普利策奖。
该小说被翻译成众多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并经过多次改编被拍成电影、电视剧等形式的影视作品。
在中国,该小说也广受欢迎,被翻译成中文并出版多个版本。
然而,不同版本的中文翻译在翻译策略上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版本《飘》的翻译策略,探索其对于表达原著意义的影响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特点和取舍。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为: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版本《飘》的汉译策略,揭示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特点、选择和偏好,并探究这些翻译策略对于表达原著意义的影响。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 不同版本《飘》的翻译策略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版本的翻译,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表达方式、用词、句法结构、翻译技巧等方面的差异,总结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特点、选择和偏好。
2. 对比分析不同版本的翻译策略对于表达原著意义的影响。
通过对原著意义的把握程度、对背景文化的理解程度、对译者自身文化思维方式的影响等方面的考察,分析不同译者翻译策略对于表达原著意义的影响。
3. 总结不同版本的翻译策略的优缺点。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版本的翻译策略,总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优缺点,并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翻译分析法进行研究。
文献分析法将对不同版本《飘》的中文翻译进行搜集、整理和比较,分析不同版本的翻译策略的异同和特点。
翻译分析法将对比分析不同版本的翻译,通过翻译过程中的语言、文化、译者意识等方面的考察,分析翻译策略对于表达原著意义的影响。
五、研究意义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版本《飘》的翻译策略,本研究可以揭示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特点、选择和偏好,探究这些翻译策略对于表达原著意义的影响。
同时,本研究还可以总结出翻译策略的优缺点,并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飘》两个中译本人名地名翻译对比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the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2 An Analysis of Language Features of Desperate Housewives3 中国纺织业出口现状和对策4 从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看法律条文英译汉5 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二元性6 Growing Pains—An Analysis of J. D. 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s a Bildungsroman7 精神危机下的自我救赎--对索尔贝娄《赫索格》中社会异化与身份认同的解读8 论《飘》与《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追求幸福的不同方式9 跨文化交际中身势语的研究10 中国英语初探1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food cultures---from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12 浅析英语专业学生在听力理解中的策略运用13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bout Vacant Words in Dreams of the Red Mansion14 情感范畴在转喻中的认知体现15 从冲突到和解—解析《接骨师之女》中的母女关系1617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英语动物习语的翻译18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精神之旅19 浅谈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20 关联理论视角下幽默的英汉翻译21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r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22 《纯真年代》中爱伦和梅的对比分析23 Lost Generation Writers and Chinese After-s Writers24 从电影《刮痧》看华裔美国人的身份危机25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对策26 A Comparison between Scarlett O’Hara and Jane Ey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27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28 灵魂的真实——《达洛卫夫人》意识流剖析29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30 从电视剧《绝望主妇》看委婉语的交际功能31 论《飘》与《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追求幸福的不同方式32 浅析唐诗翻译的难点和策略33 广告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广告翻译策略34 中美称赞语的对比分析35 从僵尸和吸血鬼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36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中印象主义创作手法探讨37 金融危机对中美人民经济生活造成不同影响的文化根源38 英汉植物文化词汇的差异及翻译研究39 中外经典英文广告的语言特征浅析40 The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in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41 人性的救赎——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看美国英雄主义的新侧面42 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爱情讽刺43 斯嘉丽---一朵铿锵的玫瑰44 英语习语的认知分析45 English V ocabulary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46 Wessex Women: Female Characters in Thomas Hardy's Novels47 浅谈英汉文化差异对称呼语的影响48 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49 An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Viol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50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当代启示51 从养老模式的异同看中西“孝”价值观52 《蝴蝶君》中两位主角的心理冲突53 困境下的回归--从生态角度看乞力马扎罗的雪54 中美企业文化研究55 Comparison between High and Low-context Culture in Language Expression56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Used in Different English Teaching Stages57 浅析MSN交谈中的话语标记语58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奥兰多》59 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60 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的对比研究61 论英语专业八级口语测试的内容效度62 逆世的美丽——分析《飘》中主要人物表现的自我意识63 浅论创造性叛逆—以《一朵红红的玫瑰》三个译本为例64 从关联理论看美剧典故的翻译65 从文化翻译观看异化与归化的相对性66 从《简爱》看知识改变女性命运67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赏析68 “It be Adj of sb to do sth”中形容词语义的构式语法研究69 《哈利波特》系列里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的二元对立分析70 霍尔顿形象解读71 An Analysis of the S ymbolic Meanings of the Letter “A” in The Scarlet Letter72 国际商务函电的礼貌原则研究73 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研究74 On Dreiser’s View of Womanhood in Sister Carrie7576 玛莎•诺曼戏剧中的母女关系研究77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78 论英语中的矛盾修辞79 动物习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80 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81 《野性的呼唤》的社会达尔文主义82 诀别武器之缘由——再读《永别了,武器》83 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84 紧身胸衣和缠足:十八世纪欧洲和中国女性的社会角色解释85 爱情,悲剧和战争——《永别了武器》关键元素的分析86 论《呼啸山庄》中耐莉丁恩的作用87 论多丽丝•莱辛小说《金色笔记》中的现代女性意识的体现88 从圣诞节和春节看中西方文化差异89 商务合同的语篇特征及其汉英翻译策略90 刺激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因素的手段的研究91 《雾都孤儿》中批判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分析92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graphy and Language as Seen in English Idioms93 勃朗特两姐妹创作风格差异探究94 《恋爱中的女人》欧秀拉和古迪兰的性格对其爱情观的影响95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96 从CIF与CIP的比较看CIP的优势97 从《透明的东西》探讨纳博科夫的时间意识98 从主角与配角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老人与海》中的生存主题99 旅游广告资料翻译探讨100 从弗吉尼亚伍尔夫到多丽丝莱辛:论女性主义的发展——对比两位作家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101 《呼啸山庄》的叙事策略102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浅析有关“狗”的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英译及方法103 从目的论的角度看英语言语幽默的翻译104 分析内战对《飘》中斯佳丽的影响105 中英颜色词内涵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个案分析106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社交称谓107 The Glossology and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of Harry Potter108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hina's Middle School109 老纽约下的女性悲剧——对《纯真年代》中两位女性的分析110 On the Functions of Metaphor in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111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112 英汉化妆品说明书对比及汉译策略113 中西方文化中的节日比较114 中西社交礼仪的比较与融合115 中国的超前消费以及其对“八十后”的影响116 自然观的演变——《自然》与《走出去思考》之对比分析117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118 拟象性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119 对爱德加爱伦坡哥特式小说中象征手法的研究120 莎士比亚悲剧人物的海明威式英雄特征——以《哈姆雷特》与《奥赛罗》为例121 艾米丽的心理性格分析122 英汉称呼语的对比研究123 中英委婉语语用功能的对比研究124 从礼貌原则看《威尔与格蕾丝》的对话125 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若干信息处理手段126 The Comparison between“the Mean”of Confucius and“the Mean”of Aristotle127 从新闻用语特点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128 《远离尘嚣》中女主角的情感变迁研究129 《夜访吸血鬼》中的模糊性别观130 从跨文化的视角分析美国动画“辛普森一家”中的习语现象131 美国梦的幻灭——论《推销员之死》132 高中英语反思式教学研究133 An Analysis of the Fool in King Lea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Historicism 134 美国电影中英雄主义主题的时代演变与启示135 英汉句子状语的对比与翻译136 A Study of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nglish Euphemisms137 《夏日鸟笼》的女性主义解读138 英汉称呼语的对比研究139 乡村音乐歌词的人际意义分析140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幽灵叙事探析141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老友记》字幕中的幽默翻译142 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语用分析143 中西方快餐的文化差异144 从《红字》和《荆棘鸟》看宗教禁欲主义下的爱情145 《织工马南》中马南的性格146 论隐喻的本质与功能147 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148 论《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象征意义149 浅析《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造成苔丝悲剧的因素150 小说《飘》中瑞德巴特勒的人物性格分析151 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152 英语幽默中会话含义的语用分析153 从目的论角度比较研究《彼得•潘》两个中文译本154 论《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兼容155 习语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和补偿156 鲁滨逊荒岛生存技能的分析157 张培基翻译个案研究之背影158 A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English Euphemism159 从《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看维多利亚时期的新女性主义观160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161 A Brief Analysis of Willy Loman’s Tragedy in Death of a Salesman162 会话中性别差异的语用研究163 Exploring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Translating Allusion in Ancient Chinese Poetry 164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Color Term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 165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成效的课堂研究——以礼仪祝辞类口译为例166 论《红字》中的博爱精神167 The Multiple-Personality in the Hero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168 嘉莉妹妹三个梦的心理需求分析169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隐喻研究170 戏仿和影射—《洛丽塔》中的互文性171 科技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方法172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173 论功能对等原则下的商标翻译174 Pragmatic Failures in Translation of C-E Advertisements175 《麦琪的礼物》看语境在中英翻译中的影响176 论《厄舍古屋的倒塌》的哥特式写作风格177 分析中美家庭观念的差异-以李阳家暴事件为例178 从《野性的呼唤》浅析杰克伦敦的哲学思想及其哲学倾向179 合作原则在动画中的应用180 如何培养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技能181 A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between Works by Byron and Shelley182 How Can Women Survive—Consideration of Virginia Woolf’s A Room of One’s Own183 从日常交际礼貌用语失误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84 论希斯克利夫出走的必然性185 简析班纳特太太的婚恋观18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ne Eyre and Villette187 试析美国个人隐私文化的现象及根源188 从文化角度分析英汉数字习语的不同189 法国大革命对《西风颂》创作的影响190 我国中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现存的问题与对策191 浅析科技英语的文体特点192 安妮•赖斯小说《夜访吸血鬼》的新哥特世界193 中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对比194 商务策略研究——论沃尔玛的营销策略195 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书信研究196 Which Woman is More Popular in Modern Society: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ss and Jane 197 从符号学理论角度探讨网络命名的文化倾向198 《飘》两个中译本人名地名翻译对比研究199 The Loss and Gai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200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
论文学翻译中的传神——《飘》的两种汉译版本比较

论文学翻译中的传神——《飘》的两种汉译版本比较论文学翻译中的传神——《飘》的两种汉译版本比较摘要:以《飘》的两种译文为材料,在对比分析典型段落篇章的基础上,阐释―传神‖的重要意义。
首先简要介绍该小说的艺术特色;然后在对比分析译文特点的过程中展示传神理论的内涵;最后强调自己的论点,提出文学翻译中应贯彻传神的理论。
关键词: 文学翻译;传神;《飘》文学翻译是翻译领域中的重要部分。
近年来人们为之定度了众多标准,像严复谈到的―雅‖ ,钱钟书提出的―化‖ ,还有傅雷提出的―传神‖ 。
这三种标准有共同的一点,都强调文学翻译应该表达出原文的神韵。
就像茅盾曾说过的那样: ―文学翻译旨在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原文的艺术理念,让读者如同阅读原文一样,得到一种审美经历,有所感悟。
1‖在这些标准中,―雅‖太过于宽泛,―化‖又太过抽象,―传神‖则较准确。
传神理论由傅雷提出,是文学翻译理论中的一种代表理论,他指出翻译的成功与否在于神似而不是形似。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飘》的两个中文译本说明神似的重要性。
1 背景介绍《飘》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
自 1936 年出版以来,这本书就好评如潮,并获得下一年的普利策奖。
这本书在艺术表达方面造诣很高,书中棱角分明的人物和由于主人公之间各自不同的性格和道德观造成的巨大差别,使得小说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个性化的人物对白,把读者带入小说的真境。
由著名翻译家傅东华先生翻译的版本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近年来又出现多个版本,如戴侃李野光、庄绛传翻译的版本。
本文就戴版和傅版进行比较,研究文学翻译中的传神的重要性。
2 两版本中传神的差别著名翻译家傅雷在他 1963 年 1 月 6 日写给翻译理论家罗新璋的信中首次提出传神理论。
他写道: ―我的翻译观很简单: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2‖实际上求神似或传神在衡量艺术美时有更普遍的重要性,不只是在翻译领域,对其他艺术领域也一样。
那么在此理论中,―神‖究竟指什么总的说来,―神‖指内在的精髓,客观事物独一无二的生命力。
[汇总]《飘》各翻译版本对比论文
![[汇总]《飘》各翻译版本对比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cf3b057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58.png)
《飘》翻译评析(一)作者简介玛格丽特·米切尔,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曾获文学博士学位,担任过《亚特兰大新闻报》的记者。
1937年她获得普利策奖。
1939年获纽约南方协会金质奖章。
1949年,她不幸被车撞死。
她短暂的一生并未留下太多的作品,但只一部《飘》足以奠定她在世界文学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二)内容简介《飘》是一部描写爱情的小说。
这本书以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南方社会为背景,以郝思嘉为主线,描写了几对青年的爱情纠葛。
作者站在同情农奴主的立场上,描写了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的情况,情节生动、笔调幽默,具有南方浪漫传奇小说的传统。
米切尔以她女性的细腻,精确地把握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成功地塑造了郝思嘉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
小说的构思极富浪漫情调,人物和场景的描写细腻生动,语言优美生动,对白个性化,使得整部作品极具魅力。
本书在描绘人物生活与爱情的同时,勾勒出南北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次的异同,具有浓厚的史诗风格,堪称美国历史转折时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成为历久不衰的爱情经典。
(三)译者简介(1)傅东华(1893-1971),本姓黄,过继母舅,改姓傅,又名则黄,笔名伍实、郭定一、黄约斋、约斋,金华曹宅镇大黄村人。
1912年,上海南洋公学中学部毕业,次年进中华书局当翻译员,开始发表短篇小说。
1914年起,先后在东阳中学、北京平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高等师范教英语。
译有西班牙塞万提斯《唐·吉诃德》,英约翰·弥尔顿《失乐园》,美德来塞《珍妮姑娘》,古希腊荷马《伊利亚特》等。
(2)李野光,原名李光鉴,湖南涟源人。
中共党员。
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
历任湖南春元中学和建国中学教师,北京育英中学教师,中央对外文化部门科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编辑部主任。
美国爱荷华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奥伯曼研究员。
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妻子戴侃也是英语翻译家。
从《飘》的三个译本看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声屏世界2021/7实践与创新采编经纬从《飘》的三个译本看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阴闫馨予刘志芳摘要:文章针对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飘》的全文第一段内容,选取陈良廷、戴侃、李野光和傅东华翻译的三个汉译本为研究对象,用译者主体性对译本的影响作为切入点,对比分析译本的质量。
关键词:《飘》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具有主体性地位,但译者发挥主动性并不意味着任意篡改或胡译乱译,而是要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制约。
由于英汉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可以采取适当的翻译技巧,在阐释原作时发挥其创造性。
另外,译者还会受到社会环境、历史条件、成长背景、教育经历、思想个性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一部作品的不同译本会呈现出个体差异。
本文从选词用词、句式结构和篇章翻译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意义。
词汇层面汉英两种语言在词义选取、搭配和顺序上存在差异,在进行翻译时,有时无法完全逐字对应。
在英语中多使用名词,而汉语善用动词,所以可以进行词性转换,将英语中的名词转换为汉语中的动词。
如选段的第一句中caught by her charm ,陈良廷翻译的版本为:“给她的魅力迷住”;戴侃、李野光译为:“为她的魅力所迷住”。
这两个译本都保留了charm 一词英语的名词词性,而傅东华译本将这一词译为“极富于魅力”,译为了动词。
这样的翻译使行文更具动态,符合汉语的特点。
这里虽呈现出局部的不忠实,但可以体现出译者创造性的发挥和匠心之独运,使作品可读性更强。
另外,这本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众多,但都各具特点、性格鲜活。
如郝思嘉坚强、有魄力、争强好胜;梅兰妮娇怯、温柔善良、稳重端庄;黑妈妈默默付出、严慈兼备、忠心耿耿。
在翻译时,同时也要对注意人物的塑造,既要保留形貌,又要传递神韵。
在原作第一段中,就出现了对女主人公郝思嘉性格的描述:“……the heavy ones of her florid Irish father.”对于heavy 这个词,陈良廷译为“粗野”,戴侃、李野光译为“粗犷”,而傅东华译为“豪爽”。
归化与异化的选择——以黄健人《飘》译文为例

ANHUIWENXUE 安徽文学安徽文学2018年1期总第414期归化与异化的选择———以黄健人《飘》译文为例陈淑莹张文涛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摘要:归化与异化是译者们在翻译过程中惯常使用的两种翻译策略,他们是矛盾的对立面,但又辩证统一,相辅相成。
过度的归化或异化都会使译文失真,因此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有一个“度”的把握,而对“度”的衡量要从多方面进行,如:语言文化差异、目标读者、译者目的等。
关键词院黄健人《飘》归化异化一、引言翻译是跨文化沟通的桥梁,它能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归化与异化是译者们普遍使用的两种翻译策略,任何小说的翻译都不能只用归化策略或者只用异化策略,二者对立统二、相辅相成,没有优劣之分。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1900-1949)于1936年首次出版的十年磨一剑的作品。
小说以南北战争为背景,以斯佳丽与白瑞德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成功地再现了南北战争后一个传统社会的崩溃瓦解,体现了人类在社会大动荡中如何生存这一主题。
小说出版后畅销不衰,奠定了米切尔在世界文学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自引入中国以来,先后有10余种复译版本,如傅东华译本、陈良廷译本、黄怀仁译本等,同样也有不少学者研究过他们的的译本,曹雪峰在人名、地名和心理方面归化与异化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陈冉在修辞、词汇和句法层面进行归化与异化的对比研究,但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少有学者研究过黄健人版译本(如余珺,欧冰睿)。
黄健人中译本发表于当代,对其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颇有意义。
首先,可让读者在一定程度上了解黄健人的翻译风格;再者,对后人研究《飘》的归化与异化亦或者研究黄健人译《飘》有所借鉴,也多了一项参考文献,能够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黄健人译文中的归化与异化;以及在他们研究翻译的历史性或者时代对选择翻译策略的影响等方面可为他们提供一些研究方向。
二、归化与异化归化和异化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1953年-)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
论文学翻译中的传神——《飘》的两种汉译版本比较

论文学翻译中的传神——《飘》的两种汉译版本比较论文学翻译中的传神——《飘》的两种汉译版本比较摘要:以《飘》的两种译文为材料,在对比分析典型段落篇章的基础上,阐释―传神‖的重要意义。
首先简要介绍该小说的艺术特色;然后在对比分析译文特点的过程中展示传神理论的内涵;最后强调自己的论点,提出文学翻译中应贯彻传神的理论。
关键词: 文学翻译;传神;《飘》文学翻译是翻译领域中的重要部分。
近年来人们为之定度了众多标准,像严复谈到的―雅‖ ,钱钟书提出的―化‖ ,还有傅雷提出的―传神‖ 。
这三种标准有共同的一点,都强调文学翻译应该表达出原文的神韵。
就像茅盾曾说过的那样: ―文学翻译旨在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原文的艺术理念,让读者如同阅读原文一样,得到一种审美经历,有所感悟。
1‖在这些标准中,―雅‖太过于宽泛,―化‖又太过抽象,―传神‖则较准确。
传神理论由傅雷提出,是文学翻译理论中的一种代表理论,他指出翻译的成功与否在于神似而不是形似。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飘》的两个中文译本说明神似的重要性。
1 背景介绍《飘》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
自 1936 年出版以来,这本书就好评如潮,并获得下一年的普利策奖。
这本书在艺术表达方面造诣很高,书中棱角分明的人物和由于主人公之间各自不同的性格和道德观造成的巨大差别,使得小说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个性化的人物对白,把读者带入小说的真境。
由著名翻译家傅东华先生翻译的版本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近年来又出现多个版本,如戴侃李野光、庄绛传翻译的版本。
本文就戴版和傅版进行比较,研究文学翻译中的传神的重要性。
2 两版本中传神的差别著名翻译家傅雷在他 1963 年 1 月 6 日写给翻译理论家罗新璋的信中首次提出传神理论。
他写道: ―我的翻译观很简单: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2‖实际上求神似或传神在衡量艺术美时有更普遍的重要性,不只是在翻译领域,对其他艺术领域也一样。
那么在此理论中,―神‖究竟指什么总的说来,―神‖指内在的精髓,客观事物独一无二的生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飘》译本中翻译规范的变化
◎张淑贞
( 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300)
一、《飘》 翻译概况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契尔于 1936 年出版了 她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飘》,小说一经出版就立 刻成为最为畅销的小说之一。从 20 世纪 40 年代至 今,《飘》 有很多个中文译本。我们选取傅东华版、 陈良廷版和李美华版为研究对象,因为它们在读者 中的接受度都很高,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具有很 强的代 表 性。更 重 要 的 原 因 是 它 们 出 自 不 同 的 年 代,反映了不同时期的语言特色,能帮助我们更清 楚地看到翻译规范的历时变化。
( 三) 起始规范 起始规范决定某部译作的整体方向。图里 指 出,译者在起 始 规 范 中 可 以 从 两 个 角 度 遵 循 规 范: 其一是对源语文学、语篇、语言规范进行遵循,其 二是对译语多元系统或其中一部分文学、语篇、语 言规范进行遵循,不管是进行怎样的翻译,翻译者 都会从这两个角度规范中,选取一个规范或者选取 两个规范作为翻译规范的遵循标准。我们所见到的 翻译作品中,没有出现过两个极端的翻译,所有的 翻译都是位于这一连续体中的某个位置,换句话说 就是,翻译者会将源语中存在的文化规范丢弃,在 丢弃的同时也会对采用的翻译语言中存在的文化规 范进行丢弃。放弃源语中的文化规范,也违反翻译 语言中的文化规范。[1]55 将源语中部分文化规范进行 丢弃,或者牺牲,我们可以将这种翻译称为 “充分 翻译”,丢 弃 小 部 分 的 源 语 文 化 规 范, 保 留 大 部 分 翻译语言中的文化规范,这种翻译可以称为 “可接 受翻译”[1]55 。 傅东华译本更多地遵循了译语规范,强调了译 文在译语文化中的可接受性。而陈良廷译本既体现 了译语规范,也体现了源语的特色,该译本力图在 充分性和可接受性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但李美华译 本更多地遵循了源语的文化语言规范,带着浓浓的 “洋味”,以达到忠实于原著、实现翻译的充分性的 目的。三个译本在起始规范方面的差异在词汇和句 法层面都有体现。 在词汇方面,最突出的就是对人名和地名的翻 译。傅东华译本中的人物都被冠以了中文中常见的 姓氏和中国式的名字,并且按中文的习惯改为了姓 在前面,地名也是中国式的。陈良廷译本采取了音 译的方式,遵守了英文的习惯。而李美华译本则是 一种混合的方式。 如: Scarlett O ’Hara 郝 思 嘉 ( 傅、李 ) 、斯 佳 丽·奥哈拉 ( 陈) 。
李美华译本出现在新世纪,不同文化之间 交 流、碰撞、融合越来越频繁,不同的语言之间也在 相互影响。英文中出现了很多中文元素,而英文的 一些表达方式也被中文所接受。因此,新时代的读 者希望阅读到符合当下语言习惯的译本。同时,在 新时代 中 人 们 的 思 想 意 识 也 更 加 多 元 化, 个 人 价 值、女性主义等思想受到了追捧,人们希望看到更 忠实于原著的译本,以发现其中更多的思想内涵。
李美华译本为: “被他压得她身体难受,于是 她尖叫了起来。在楼梯平台上,他突然停下,将怀 里的她猛地转过来,他俯下自己的身体,粗狂、野 蛮、忘情地 吻 着 她。使 得 她 头 脑 里 出 现 一 片 空 白, 一切都消失得不见踪影,她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正 沉浸一片黑暗中,她只感觉到他的嘴唇在她的嘴唇 上。他的身体是颤抖的,就像是他正站在强有力的 狂风中似的,他的嘴唇慢慢地从她的嘴唇上移动到 她的身体上。她的晨衣滑落,他用自己的嘴唇吻着 她柔软的肌肤。”[5]943 这两个版本虽然略有差异,但 都保留了原著中的细节。
们长久没有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在开放的时代中, 随着国家间交往的增多,人们更加渴望了解西方的 文化,而西方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 窗口,因此人 口 渴 望 阅 读 到 更 多 的 西 方 文 学 作 品。 此外,傅东华译本对原著作了很多删改,人们希望 能更完 整 地 看 到 原 著 的 风 貌,由 此 诞 生 了 陈 良 廷 译本。
( 一) 预备规范 翻译规范中的预备规范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 虑,其一是对翻译政策进行考虑,也就是对影响翻 译的因素进行考虑。其二是考虑翻译直接性,也就 是对是否接受中介语翻译进行考虑。[1]53 预备规范在 翻译活动还没有开始前便发挥了作用。 对于翻译政策,三位译者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 期,他们翻译 《飘》 这部小说也是在不同的历史文 化氛围下作出的选择。1939 年电影 《飘》 在上海上 映,立刻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惨 烈的抗日战争时期,电影中对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 的苦难的描绘引起了中国观众强烈的共鸣。同时, 主人公斯佳丽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的顽强个性也感 染和鼓舞了当时的人们。于是人们有了强烈的阅读 原著的愿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受到出版商的 邀请,傅东华先生翻译了 《飘》 的首部中文译本。 第二个译本出现的 90 年代初,中国正处于改革 开放的高潮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长期禁锢,人
[作者简介] 张淑贞( 1979— ) ,女,汉 族,内 蒙 古 达 拉 特 旗 人,硕
士,中国民航大学 外 国 语 学 院 讲 师,研 究 方 向 为 二 语 习 得、 翻译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 曲静波]
180
Atlanta 饿狼陀 ( 傅) 、亚特兰大 ( 陈、李) 。 在句法方面,三个译本也有明显的差异,我们 从 《飘》 中的一段话 “ELLEN O’HARA was thirtytwo years old. . . one who had borne six children and buried three”[2]40 看三个不同版本的翻译。 傅东华的译本为: “郝太太艾伦今年三十二岁, 若按当时的标准,已算是一个中年妇人。她养过六 个孩子,却有三个死掉了。”[3]46 陈良廷的译本为: “已经三十二岁的爱伦·奥 哈拉,按照 当 时 的 标 准,她 已 经 是 一 个 中 年 妇 人, 她共生 育 了 六 个 孩 子,但 不 幸 的 是 有 三 个 已 经 夭 折了。”[4]37 李美华的译本为: “虽然只有三十二岁,但是 用爱伦·奥哈拉她那个年代的标准,对其进行衡量 的话,她已经算是一位中年妇女,是一个生育过六 个孩子但是已经安葬过三个孩子的母亲。”[5]41 傅东华 和 陈 良 廷 的 译 本 更 符 合 中 文 的 表 达 习 惯,而李美华 的 译 本 却 用 了 一 个 很 长 的 定 语 从 句, 这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带着浓重的异域色彩。
[参考文献] [1]Toury,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Mitchell,Magaret. Gone with the Wind[M]. 北京: 外文出版 社,2007. [3][美]玛格丽特·米契尔. 飘[M]. 傅东华,译. 杭州: 浙江 文艺出版社,1979. [4][美]玛格丽特·米契尔. 乱世佳人[M]. 陈良廷,译. 北 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 [5][美]玛格丽特·米契尔. 飘[M]. 李美华,译. 南京: 译林 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国民航大学专项 ( 项目编号: ZXH2009D017)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 ( 项目编号: 13YJC752034) 的阶段性成果。
179
文本研究 451 Mture
尽情地吻她,把她心上的一切都抹拭得一干二净, 只剩下那个使她不断往下沉的黑暗的深渊和压她嘴 唇上的那两片嘴唇。他在发抖,好像站在狂风中似 的,而他的嘴唇在到处移动,从她的嘴上移到那披 肩 从 她 身 上 掉 落 下 来 的 地 方, 她 的 柔 润 的 肌 肤上。”[4]941
二、《飘》 中的翻译规范
吉蒂昂· 图里是描写翻译学派的代表人物之 一,他在左赫尔的 “多元系统” 理论的基础上发展 建立了翻译规范理论。在图里的翻译理论中我们看 到,翻译活动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有些影响因 素已经不在原文文本、语言差异以及翻译者的认知 承受范围内,这些 因 素 涉 及 社 会 文 化 的 层 面,在 “规 则 ” 与 “特 性 ” 之 间 的 社 会 约 束 就 是 “规 范”[1]51 。翻译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 翻译语言规 范、受源语言规范。在翻译规范中图里将其分成两 个类别: 预备规范、操作规范。
结语
从 《飘》 的三个中文译本中我们可以看出翻译 规范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发生着变化。傅东华翻译 《飘》 的目的是给当时生活在战争苦难中的中国民 众活下来的希望。由于当时被侵略的时局和旧式教 育对思想的禁锢,傅东华的译本删节了许多关于战 争和情感生活场景的描写。为了让本土读者更好地 理解和 接 受 译 文,傅 东 华 采 取 的 是 完 全 归 化 的 方 法。而后两个译本的出现是顺应了人们渴望了解西 方文化和发掘其中思想内涵的要求,在开放的时代 下两个译本更加完整地体现了原著的风貌。陈良廷 译本注重了归化和异化的平衡,而李美华译本更强 调了异化带来的别样风情。
( 二) 操作规范 操作规 范 是 译 者 在 翻 译 过 程 中 作 出 的 实 际 选 择,操作规范包括模板规范和文本语言规范。[1]54 模 版规范决定着译语材料采用的形式和所处的位置以 及文本的分割、省略、增加和位置改变的程度,而 文本语言规范影响或决定译者实际上选择用什么样 的译语来代替源语。[1]54 就删改程度而言,后两个译本较第一个译本更 加完整。由于完成于抗战时期,傅东华不得不删节 了原著中很多关于战争的描写。同时,由于当时的 旧式教育和保守的思想,读者和译者都不能接受一 些比较直接的恋爱场景的描写,因此在第一个译本 中译者对此类内容也作了较多删节。 比如 《飘》 中的这一段: “She screamed,stifled against him and he stopped suddenly on the landing and turning her swiftly in his arms. . . his lips traveling from her mouth downward to where the wrapper had fallen from her body,fell on her soft flesh. ”[2]867 傅东华版译本为: “她一边尖叫一边将自己的 身子挺硬,他在楼梯顶突然间停下脚步,将她翻过 身来,在她的脸颊、嘴唇、颈脖子上使劲地、拼命 地吻着,使她没有喘息和思考的时间。”[3]1147 傅东华 对亲吻的细节和主人公的感受都作了较多的删节。 而陈良廷译本为: “她尖叫起来,但声音被他 的身子捂住了。这时他突然在楼梯顶停住脚,迅速 将她翻过身来,然后低着头吻她,那么狂热、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