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下水的类型及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水文地质-地下水的运动

水文地质-地下水的运动

第三节 地下水向井的稳定运动
四、裘布依公式的讨论
(2)抽水井流量与井径的关系
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井径 对流量的影响比Dupuit公 式反映的关系要大得多。
第三节 地下水向井的稳定运动
四、裘布依公式的讨论
(3)水跃对裘布依公式计算结果的影响
在潜水的出口处一般都存 在渗出面。当潜水流入井 中时也存在渗出面,也称水 跃,即井壁水位hs高于井 中水位hw(图4一10),而潜 水井的Dupuit公式并没有 考虑渗出面的存在。
H Z p

图4-5 流网示意图
在渗流场中,把水头值相等的点连成线或面就构成了等水 头线或等水头面。
流网是由等水头线和流线所组成的正交网格。流网直观地 描述了渗流场(或流速场)的特征。它可以是正方形、长 方形或曲边方形。
第二节 地下水运动规律
水流类型
一维流任意点的水力坡度均相等(
图4-6a);
s1=1.00 m s2=1.75 m s3=2.50 m 求K?
Q1=4500 m3/d; Q2=7850 m3/d; Q3=11250 m3/d;
第三节 地下水向井的稳定运动
五、地下水流向非完整井和直线边界附近的完整井
1、承压水非完整井 当α=1时,A=0,就变成 完整井公式,当α很小, A值很大,则公式变为:
第三节 地下水向井的稳定运动
五、地下水流向非完整井和直线边界附近的完整井
2、潜水非完整井 潜水非完整井可以看做上段 是潜水完整井,下段是承压 水非完整井。这样可以近似 的看做总流量Q等于两段Q1 和Q2的和。
第三节 地下水向井的稳定运动
裘布衣假设:
天然水力坡度为0,井附近水力坡度<1/4; 含水层是均质各向同性的,含水层的底板

第二章 地下流体及其基本特征(1)

第二章  地下流体及其基本特征(1)

张性断裂带内带:
储水能力取决于脉岩或外来物质充填程度及脉张裂程度较 大,富水性较强,可以成为地下水储存的良好场所。
张性断裂内带被外来物质或脉岩所充填时其富水 性与充填物及脉岩的性质有关。当充填完好、胶结 紧密或脉岩及充填物为非可溶性物质时,可起到隔 水作用。
火成岩
(1)孔隙水
孔隙水:赋存于松散沉积物中的地下水。
按含水层埋藏条件,孔隙水可分为孔隙潜水和孔隙承压水
特点:
1.层状分布,空间上均匀连续 2.含水层内部水力联系较好 3.垂向渗透性差,顺层渗透性好 4 、由于沉积物的类型、地质结构、地貌形态以及所处的地形 部位不同,孔隙水的分布、补给、径流、排泄都有一定的差 异性。
B、承 压 水
承压水:充满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基本要素与特征: 4.5.2 基本要素
① 承压含水层;② 隔水顶板;③ 隔水底板; ④ 承压含水层厚度(M);⑤ 埋深(D) ⑥ 测压水位:井孔中静止水位的高程 ⑦ 测压水位线(面):测压水位的连线 (面)——虚拟线(面) ⑧ 承压(测压)高度(H):作用于含水层的 附加压强。 ⑨ 补给区;承压区;排泄区 ⑩ 自溢区—测压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的交点连 接区
基本要素
潜水面(water table)
潜水位(water level )
潜水含水层
含水层厚度
潜水埋深
潜水的特点:
潜水之上不存在稳定的隔水层,直接和大气相通; 可通过包气带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等补给; 水位、水量、水质受气象、水文、等因素的控制; 丰水期水位抬升,枯水期水位下降; 潜水水位与地形的起伏相一致; 水的矿化度与地形、水的交替有关,地形切害强烈 的地区,矿化度低,水交替强烈的地区矿化度低; 潜水不适合做为地下水动态观测水点。

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

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
第一节 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及分类 第二节 地下水水量的计算 第三节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计算 第四节 地下水水量评价 第五节 地下水水质评价
第一节 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及分类
一、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是指对人类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在
当今科技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下,能够开发的地下 水。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 二、地下水资源的特点
第二节 地下水水量的计算
二、地下水储存量计算
2.承压水含水层的弹性储存量
W=F·S·h 式中:
W--地下水的弹性储存量(m3); F--含水层的面积(m2); S--弹性释水系数; h--承压水含水层自顶板算起的压力水头高度(m)。
一、地下水补给量计算 二、地下水储存量计算 三、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计算
第二节 地下水水量的计算
一、地下水补给量计算
1.降水入渗补给量
降水入渗的补给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当采用降水入渗系数计算时
Q=F·α·X/365 式中:Q--日平均降水入渗补给量(m3/d);
F--降水入渗的面积(㎡); α--年平均降水入渗系数; X--年降水量(m)。
在任一地点获取的地下水量,都是以周围地段甚至整 个系统的水量为代价的。那种将流经本地区(段)的地下水视 为已有的资源观,显然违背了水资源流动性这一客观事实 。
第一节 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及分类
二、地下水资源的特点
3.可恢复性 地下水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在不断接受外界水量和溶质
补充的同时,也将系统内部水量连同水中所含的物质排泄出去。 在天然条件下,补、排水量在多年间可以大体平衡,各
第一节 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及分类
三、地下水资源的分类
3. 曹万金提出的地下水水资源分类
补给资源: 储存资源:指多年中不能动用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水文地质学知识点整理

水文地质学知识点整理

地下水的概念P1:地下水是赋存于地表以下岩石(土)空隙中各种形态的水的总称。

既有液态的水液,也有气态的水汽,也包括固态的水冰,还有介于它们之间其他形态的水。

地下水的功能属性P2:地下水的资源属性,地下水是生态因子,地下水是环境(灾害)因子,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地下水是地球深部的信息载体。

水文地质学的研究方法P4:野外调查,野外试验,室内试验,遥感,地球物理勘察,信息技术的应用。

第一章水循环与地下水赋存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构P7 地球圈层构造划分表地球外部圈层:由五个大致成层分布的自然子系统组成,按照性质可以分成3类。

即3个无机子系统———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1个类有机子系统———土壤圈。

1个有机子系统———生物圈。

2、地球水圈可以划分为地质水圈和水文水圈。

P93、地球上的水循环P10:地球各个圈层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统称为大气水的水循环,又叫做自然界的水循环。

按其循环途径的长短、循环速度的快慢以及涉及层圈的范围,可分为地质循环和水文循环两类。

4、岩石(土)介质中水的存在形式P17页5、赋存介质的水理性质P19-20:指与水的储容和运移有关的赋存介质的性质,主要包括空隙的大小、多少、连通程度及其分布的均匀程度,这些性质的差异,会使其储容、滞留、释放以及透过水的能力不同。

表征介质水理性质的指标有容水度,给水度,持水度。

容水度:指介质能够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质。

给水性:指饱水介质在重力作用下,能够自由给出一定水量的性质持水性:指重力释水后,介质能够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能。

二、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1、包气带和饱水带:P212、越流P22:把两个含水层透过该弱透水层发生垂直水量交换的现象称为地下水的越流。

按照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可以把地下水分为潜水、承压水、与上层滞水。

其中潜水和承压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P233、潜水的概念P26:潜水是地表一下埋藏在饱水带中第一个稳定隔水层智商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地下水的类型及特征

地下水的类型及特征
阶地常具有上部为细的粘性土层,下部砂砾石 层,这种典型的双层构造,下部砂砾石层中有丰富 的地下水,且由于上部粘性土的覆盖而具有承压水 的性质。
(3)河流下游平原冲积层水文地质特征 这种地带地下水径流弱,以垂直交替
为主,土壤盐渍化严重,地下水矿化度高。 而近河地带(或古河道)由于沉积物较粗,
透水性较好,接受地表水及大气降水 补给,故水量丰富,水质良好。
1、 面状裂隙水 §分布: 在各种基岩表面风化裂隙中,及某
些巨大的交叉裂隙带。 §水质: 较好,多为低矿化的重碳酸型水;
水量的大小,取决于气候条件、风化裂隙的密度、 风化壳的厚度、补给面积的大小及所在地区的地貌 特征;埋藏取决于风化壳的厚度(深度)及其组成, 其埋藏不超过风化壳的深度。
§风化带的表层全风化带,弱分化带;岩层 风化剧烈,呈土状,裂隙中常为粘土充填,故含 水亦不多,水量小。
当这种含水层中未被水充满时,其性质 与潜水相似,称为无压层间水。
区补 给
承压区



承压水埋藏分布图
承压水的特征:
①承压水具有承压性能 当钻孔揭露承压含水层时,在静水压力的作 用下,稳定水位高于初见水位。
②承压水的补给区常小于分布区
因具有隔水顶板,大气降水、地表水不能 直接补给,补给区处于地形较高的含水层出露 位置,排泄区位于地形较低的位置。 ③承压水的水量、水质、水温等稳定
(2)与土壤水区别,底部有隔水层,作村民供水 水源;土壤水多以悬挂毛细水的状态存在于土壤 中,一般仅能作垂直方向运动(渗入和蒸发),不 能保持重力水,无供水意义,仅对植物生长有作 用。
(3)上层滞水形成:
§在某些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中,局部岩性变 化;在可溶岩中夹有非可溶性透镜体(或透镜层) 时;

第5章 地下水

第5章 地下水

第二节 地下水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3. 承压水的补给与排泄 承压水的补给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及潜水; 承压水的排泄方式有:向潜水排泄、泉的排泄及向地表 水排泄。 4. 承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1)良好的城市供水水源; (2)基坑突涌; (3)排水比较困难,井深,范围广,水量大。
运动多属于非层流运动。
第二节 地下水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地下水按照埋藏条件可以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 三类;按照含水层的空隙性质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 水三类。
第二节 地下水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5.2.1 包气带水 处于地表面以下潜水位以上的包气带岩土层中,包括土 壤水、沼泽水、上层滞水以及基岩风化壳(粘土裂隙)中季节 性存在的水。主要特征是受气候控制,季节性明显,变化大, 雨季水量多,旱季水量少,甚至干涸。包气带水对农业有很 大意义,对工程建筑有一定影响。
第二节 地下水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承压斜地
第二节 地下水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承压含水层在同一区域内均可在不同深度有着若干层 同时存在的情况,它们之间的水头高度与地形和构造二者 有关。 当地形和构造一致时称为正地
形。下部含水层压力高,若有裂隙
穿透上下含水层,下部含水层的水 通过裂隙补给上部含水层。如山东
济南的承压斜地,地下水通过近20m厚的第四系覆盖层出
水下施工。若潜水对施工有危害,宜用排水、降低水位、隔离(包括冻结法
等)等措施处理。
第二节 地下水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5.2.3 承压水 承压水是指埋藏并充满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 中的地下水,是一种有压重力水。
第二节 地下水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1. 承压水的形成 最适宜形成承压水的地质构造有向斜构造盆地和单斜构 造。 承压盆地 此类承压水的水 位受到气候及地形的 控制,往往有较好的 径流条件。

地下水

地下水

地下水定义:地下水是赋存于地表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经土壤渗入地下形成的。

地下水是地质环境的组成部分之一,能影响环境的稳定性。

主要表现在:地基土中的水能降低土的承载力;基坑涌水不利于工程施工;地下水常常是滑坡、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发生的主要原因;一些地下水还腐蚀建筑材料。

第一节地下水概述1.地下水:气态水、结合水、毛细水、重力水、固态水以及结晶水和结构水。

重力水(自由水):不受静电引力影响,在重力作用下运动,可传递静水压力,能产生浮托力、孔隙水压力,在运动过程中产生动水压力,具有溶解能力。

2.含水层:在正常的水力梯度下,饱水、透水并能给出一定水量的岩土层。

含水层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岩土层中有较大(指能透水)的空隙;含水层要为隔水层所限,以便地下水汇集不至流失;含水层要有充分的补给来源。

3.隔水层:在正常的水力梯度下,不透水或透水相对微弱的岩土层。

它可以是含水甚至饱水(如粘土),也可以是不含水的(如致密的岩石)。

4.滞水层:弱透水层。

5.岩土的水理性质:指岩土与水接触时,控制水分储存和运移的性质。

(1)容水度:岩土孔隙完全被水充满时的最大的水体积与土体积之比。

(2)持水度:饱和岩土在重力作用后,保持在土中水的体积与土体积之比。

这部分滞留土中的水为结合水和毛细水。

(3)给水度:在重力作用下排出的水的体积与岩土体积之比。

(4)透水性:岩土允许重力水渗透的能力。

用渗透系数表示。

(5)达西定律:地下水线性渗透的基本规律。

Q=kiA; v=ki第二节地下水类型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按含水介质类型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地面以下、稳定地下水面以上为包气带。

稳定地下水面以下为饱水带。

1.包气带水:处于地表面以下、潜水位以上的包气带岩土层中,包括土壤水、沼泽水、上层滞水以及基岩风化壳(粘土裂隙)中季节性存在的水。

2.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层较稳定的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面的重力水。

地层中的水分类

地层中的水分类

地层中的水分类
地层中的水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浅层地下水:潜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不透水层以上的地下水,其水面称为地下水位。

由于经过地层的渗滤,这种水质的物理性状较好,浑浊度小,细菌数也较少。

然而,在流经地层的过程中,它可溶解各种矿物盐类,使水质变硬。

此外,由于水中溶解氧被土壤中的生物化学过程所消耗,所以水中氧含量较低。

2. 深层地下水:位于第一个不透水层以下的地下水。

由于地层起伏不平,含水层内水位不同,某些深层地下水可受有压力,形成承压地下水。

这种水因受压力大,能沿井管涌出水面,也被称为自流井。

深层地下水由于覆盖地层厚,不易受地面污染,所以水质透明无色、水温恒定、细菌数较少、盐类含量高、硬度高,且水量较稳定,常作为城镇集中式供水水源。

3. 泉水:由地表缝隙自行涌出的地下水。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建议查阅地层水方面的书籍或咨询地质学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地下水的类型及其特征一、地下水及其分类埋藏在地表以下岩石(包括土层)的空隙(包括空隙、裂隙和空洞等)中的各种状态的水称为地下水。

地下水的分布极其广泛,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例如,地下水常为农业灌溉,城乡人民生活及工矿企业用水提供良好的水源。

因此,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地下资源。

地下水的运动和聚集,必须具有一定的岩性和构造条件。

空隙多而大的岩层能使水流通过(渗透系数大于0.001m/d),称为透水层。

贮存有地下水的透水岩层,称为含水层。

空隙少而小的致密岩层是相对的不透水岩层(渗透系数小于0.001m/d),称为隔水层。

地下水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的组合更是错综复杂,因此,出于不同的目的或角度,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分类。

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地下水的某种单一的因素或某种特征进行分类,如按硬度分类、按地下水起源分类等;另一种是根据地下水的若干特征综合考虑进行分类。

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可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

不论哪种类型的地下水,均可按其含水层的空隙性质分为空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地下水的类型和若干特征见表4-5。

表4-5地下水的类型及特征二、包气带水位于潜水面以上未被水饱和的岩土中的水,称为包气带水。

包气带水主要是土壤水和上层滞水。

如图4-2所示。

(一)土壤水埋藏于包气带土壤层中的水,称土壤水。

主要包括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和毛管水。

靠大气降水的渗入、水汽的凝结及潜水由下而上的毛细作用补给。

大气降水向下渗入,必需通过土壤层,这时渗入的水一部分保持在土壤层中,成为所谓的田间持水量(既土壤层中最大悬着毛管水含水量),多余的部分呈重力水下渗补给潜水。

土壤水主要消耗于蒸发和蒸腾,水分的变化相当剧烈,主要受大气条件的控制。

当土壤层透水性不好,气候又潮湿多雨或地下水位接近地表时,易形成沼泽,称沼泽水。

当地下水面埋藏不深,毛细管可达到地表时,由于地表水分强烈蒸发,盐分不断积累于土壤表层,则形成土壤盐渍化,从而危害农作物生长。

所以,研究控制土壤层中的水分的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建筑物基础埋置具有重要意义。

(二)上层滞水上层滞水是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

上层滞水接近地表,补给区和分布区一致。

接受当地大气降水或地表水的补给,以蒸发的形式排泄。

雨季获得补充,积存一定水量,旱季水量逐渐消耗,甚至干涸。

上层滞水一般含盐量低,但易受污染。

根据上层滞水水量不大,季节变化强烈的特点,它只能用于农村少量人口的供水及小型灌溉供水。

在松散沉积层中不仅埋藏有上层滞水,裂隙岩层和可溶岩层中同样也可以埋藏有上层滞水。

三、潜水(一)潜水及其特征潜水是埋藏于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如图4-3所示。

潜水一般多储存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中,也可以形成于裂隙或可溶性基岩中,形成裂隙潜水和岩溶潜水。

潜水面任意一点的高程,称为该点的潜水位(H)。

潜水面至地面的距离为潜水的埋藏深度(T)。

自潜水面至隔水底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含水层厚度(H0)。

根据潜水的埋藏条件,潜水具有以下特征:(1)潜水具有自由水面。

在重力作用下可以由水位高处向水位低处渗流,形成潜水径流。

(2)潜水的分布区和补给区基本上是一致的。

在一般情况下,大气降水、地面水都可通过包气带入渗直接补给潜水。

(3)潜水的动态(如水位、水量、水温、水质等随时间的变化)随季节不同而有明显变化。

如雨季降水多,潜水补给充沛,使潜水面上升,含水层厚度增大,水量增加,埋藏深度变浅;而在枯水季节则相反。

(4)在潜水含水层之上因无连续隔水层覆盖,一般埋藏较浅,因此,容易受到污染。

(二)潜水面的形状及其表示方法1、潜水面的形状在自然界中,潜水面的形状因时因地而异,它受地形、地质、气象、水文等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潜水面不是水平的,而是向着邻近洼地(如冲沟、河流、湖泊等)倾斜的曲面。

只有当盆地或洼地中潜水集聚而潜水面呈水平状态时,则形成潜水湖,如图4-4所示。

潜水面的形状与地形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一般地面坡度越陡,潜水面坡度也越大。

但潜水面坡度总是小于相应的地面坡度。

其形状比地形要平缓得多。

当含水层的透水性和厚度沿渗流方向发生变化时,会引起潜水面形状的改变。

在同一含水层中,当岩层透水性随渗流方向增强或含水层度增大时,则潜水面形状趋于平缓,反之变陡,如图4-5所示。

气象、水文因素会直接影响潜水面的变化,如大气降水和蒸发,可使潜水面上升或下降。

在某些情况下,地面水体的变化也会引起潜水面形状的改变。

如图4-6所示。

人为修建水库或渠道以及抽取或排除地下水,都会引起地下水位的升高或降低,改变潜水面的形状。

2、潜水面的表示方法为清晰地表示潜水面的形状,常用两种图示方法,并且两种图常配合使用。

(1)剖面图按一定比例尺,在具有代表性的剖面方向上,先根据地形绘制地形剖面,再根据钻孔、试坑和井、泉的地层柱状图资料,绘制地质剖面图。

然后画出剖面图上各井、孔等的潜水位、连出潜水面,即绘成潜水剖面图(图4-7)。

它也称为水文地质剖面图。

从这种图上可以反映出潜水面与地形、含水层岩性及厚度、隔水层底板等的变化关系。

(2)等水位线图在平面上潜水面的形状,可以用潜水面等高线图表示,此图称潜水等水位线图。

如图4-8所示。

其绘制方法与绘制地形等高线图基本相同,即根据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内测得的潜水面各点(如井、泉、钻孔、试坑等)的水位资料,将水位标高相同的各点相连绘制而成。

潜水等水位线图一般在地形图上绘制。

因为潜水面随季节时刻都在变化,所以等水位线图要注明测定水位的日期。

通过不同时期内等水位线图的对比,有助于了解潜水的动态。

根据潜水等水位线图可以解决下列问题:(1)确定潜水的流向因为潜水是沿着潜水面坡度最大的方向流动,所以垂直等水位线从高水位指向低水位的方向,即为潜水的流向。

常用箭头表示。

如图4-9所示。

(2)确定潜水面的坡度在潜水流向上任取两点得水位差,与水的渗流路径之比,即为潜水的水力坡度。

一般潜水的水力坡度很小,常为千分之几至百分之几。

(3)确定潜水与河水的相互关系在近河等水位线图上可以看出,潜水与河水有以下三种关系:①潜水补给河水,如图4-9a所示,潜水面倾向河流,多见于河流的中上游山区;②河水补给潜水,如图4-9b所示,潜水面背向河流,多见于河流的下游(如黄河下游);③一岸河水补给潜水,另一岸为潜水补给河水,如图4-9c所示,即潜水面一岸背向河流,另一岸倾向河流,如某些山前地区的河流可见到此种情况。

(4)确定潜水的埋藏深度某一地点的地面标高减去该点的水位标高,即为此点的潜水埋藏深度。

根据各点的埋藏深度,可进一步做出潜水埋藏深度图(图4-8)。

(5)确定含水层的厚度若在等水位线图上有隔水底板等高线时,则可确定任一点的含水层厚度,其值等于潜水位标高减去隔水底板标高。

(6)推断含水层透水性及厚度的变化潜水自透水性较弱的岩层流入透水性强的岩层时,潜水面坡度由陡变缓,等水位线由密变疏;相反,潜水面坡度便由缓变陡,等水位线由疏变密(图4-5a)。

潜水含水层岩性均匀,当流量一定时,含水层薄的地方水面坡度变陡,含水层厚的地方水面坡度变缓,相应的等水位线便密集或稀疏(图4-5b)。

根据等水位线图的资料,还可以合理布置给水或排水建筑物的位置,一般应平行等水位线(垂直于流向)和地下水汇流处,开挖截水渠或打井。

四、承压水(一)承压水及其特征承压水是充满于两个隔水层(或弱透水层)之间具有静水压力的重力水(图4-10)。

承压水含水层上部的隔水层,称为隔水顶板;下部的隔水层,称为隔水底板;顶、底板之间的垂直距离称为承压含水层的厚度(M)。

打井时,若未凿穿隔水顶板则见不到承压水,当凿穿隔水顶板后才能见到水面,此时的水面高程为初见水位;以后水位不断上升,达到一定高度便稳定下来,该水面高程称稳定水位,即该点处承压含水层的承压水位(测压水位)。

承压水位高出地面的,称作正水头(H1),低于地面的称作负水头(H2)。

在适宜的地形地质条件下,水可以溢出地表甚至自喷(H1)。

当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未被水充满时,则称为层间无压水。

承压水的埋藏条件,决定了它与潜水具有不同的特征:(1)承压水具有承压性能,其顶面为非自由水面;(2)承压水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3)承压水动态受气象、水文因素的季节性变化影响不显著;(4)承压水的厚度稳定不变,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5)承压水的水质不易受到污染。

(二)承压水的埋藏类型承压水的形成主要决定于地质构造。

在适宜的地质构造条件下,无论是孔隙水、裂隙水或岩溶水均能构成承压水。

适宜形成承压水的蓄水构造(蓄水构造是指在地下水不断交替过程中能积蓄地下水的一种构造)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盆地或向斜蓄水构造,称为承压(或自流)盆地;另一类是单斜蓄水构造,称为承压(或自流)斜地。

1、承压盆地承压盆地按水文地质特征由补给区、承压区和排泄区3个部分组成(图4-10)。

(1)补给区一般位于盆地边缘地势较高处,含水层出露地表,可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渗补给。

(2)承压区一般位于盆地中部,分布范围广,地下水承受静水压力。

(3)排泄区一般位于盆地边缘的低洼地区,地下水常以上升泉的形式排泄于地表。

当承压盆地内有几层承压含水层时,各个含水层都有不同的承压水位(图4-11)。

若蓄水构造与地形一致时,称为正地形,此时下层的承压水位高于上层承压水位;若蓄水构造与地形不一致时,称为负地形,其下层的承压水位低于上层的承压水位。

水位高低不同,可造成含水层之间通过弱透水层或断层发生水力联系,形成含水层之间的补给排泄关系。

承压盆地的规模差异很大,四川盆地是典型的承压盆地。

小型的承压盆地一般只有几平方公里。

2、承压斜地承压斜地的形成有3种情况:(1)含水层被断层所截而形成的承压斜地。

单斜含水层的上部出露地表成为补给区。

下部被断层切割,若断层不导水,则向深部循环的地下水受阻,在补给区能形成泉排泄。

此时补给区与排泄区在相邻地段。

若断层是导水的,断层出露的位置又较低时,承压水可通过断层排泄于地表,此时补给区与排泄区位于承压区的两侧与承压盆地相似。

(图4-12)(2)含水层岩性发生相变和尖灭、裂隙随深度增加而闭合,使其透水性在某一深度变弱(成为不透水层)形成承压斜地(图4-13)。

此种情况与阻水断层形成的承压斜地相似。

(3)侵入岩体阻截形成的承压斜地。

各种侵入岩体(如花岗岩、闪长岩等),当它们侵入到透水性很强的岩层中并处于含水层下游时,便起到阻水作用而形成承压斜地。

如山东济南的承压斜地,济南市南为寒武奥陶系构成的山区,地形与岩层产状均向济南方向倾伏。

由于市区北侧被闪长岩侵入体所阻截,来自南面千佛山一带石灰岩补给区的地下水流,便在侵入体接触带汇集起来,使水位抬高,形成了承压斜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