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期末试卷】安徽省蚌埠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蚌埠市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高二语文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宋以来,接地气的词、小说、戏曲的兴盛,促成了中国文化的下移,由此导致官方意识形态传播的因时而变。
在承袭固有的诗文传播之外,如何使词、小说、戏曲担负起像诗文一样宣传正能量的职责,不仅要突破“诗文为贵,词曲为卑”的陈旧文体观念,更要面对的是文化下移带来的意识形态有效传播途径的探索。
戏曲与意识形态的传播虽有深刻的关联,但官府因其“不登大雅之堂”而疏于管理。
随着戏曲从业人员的壮大,题材内容思想的拓边扩界,“优孟衣冠”式的宫廷娱乐逐渐转为勾栏瓦肆的演出,这导致“违规越礼”之事时时有之。
如《墙头马上》,剧中李千金与裴少俊在后花园违规越礼,颇为大胆。
此类传播有违儒家教化,这一现象逐渐引起官府的警觉,于是针对戏曲的法律条文也多了起来。
“诸妄撰词曲,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等条文在《元史·刑法志》中有明确的记载。
明承元风,逐渐强化。
《御制大明律》云:“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与之同罪。
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明初,朱元璋盛推《琵琶记》。
《琵琶记》出现之前,蔡伯喈、赵五娘的故事已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但内容多为蔡伯喈应试及第,抛亲弃妻,被暴雷轰死。
高明感于蔡伯喈行为有违教化,故在“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共妻贤”创作动机的驱使下,把原本负心题材的故事,演绎成“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的教化剧。
朱元璋之子朱权,潜心戏曲,援引“治世之音安以乐”,为《太和正音谱》的戏曲文献整理呜锣开道,并云“杂剧者,太平之胜事,非太平则无以出”。
理学家丘睿继承高明戏曲遗风,言“借他时世曲,寓我圣贤言”。
清初流传甚广的《桃花扇》与《长生殿》,更是接续“资治通鉴”之史家意识,使情摆脱了晚明一己自由之立场,而放到一己之情与国运相关的宏大叙事之中。
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蚌埠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10页。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结束,考生将答题卷交回。
第I卷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本试卷上,否则无效。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做题时,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卷上。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What does the woman suggest the man do?A. Buy a new suitB. Get a better jobC. Change his hairstyle2. What are the speakers mainly talking about?A. An examB. A collegeC. A rule3. When will the man meet with Mrs Jones?A. At 9:00 amB. At 9:15 amC. At 10:00 am4. What does the woman imply?A. Mathew is not telling her the truthB. Mathew didn’t know that she failed her classC. Mathew doesn’t know how their friends found out5. What is the woman trying to do?A. Tell a storyB. Report a gameC. Describe an accident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全国市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全国市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36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木”与“树”在艺术形象领域里,它们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B .语文课上,王老师总是咬文嚼字,引经据典,深受同学喜爱。
C .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D .就是族中亲派,不论亲疏,但与他财利交往,锱铢必较,一些情面也没有的。
2、8个句子的语序打乱了,请思辨后,选出排列得体的一项( ) ①文学是艰苦的事②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 ③你不能懒,不能粗心④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⑤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 ⑥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试卷第2页,共11页⑦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⑧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A .①②④⑤③⑥⑦⑧B .②①③④⑤⑥⑧⑦C .①③⑤④②⑥⑦⑧D .②④③⑤①⑥⑧⑦第II 卷(非选择题)二、(题型注释)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目前,堵车已经成为城市不堪忍受之痛,堵车带来了废气排放,带来了雾霾,①让人们进入了“路怒”状态,②“路怒”又带来了很多交通事故。
现在,我们③开车难,停车也很难。
④对于上班族来说,一辆车90%的时间是停滞的,⑤一辆车需要两个停车位,家中一个,单位一个。
现在,城市15%的土地是用来停车的,⑥ ,房价的“军功章”上也有车的一半。
A. AB. BC. CD. 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语言文字规范类刊物《咬文嚼字》发布的“2016年十大流行语”,包括“工匠精神”“供给侧”和网络流行语“洪荒之力”“吃瓜群众”等词语入选。
安徽省蚌埠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1

蚌埠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地质学清楚地揭示,各个大陆过去都曾经历过巨大的环境条件变迁,所以我们可望在自然条件下看到生物的变异,如同它们在驯养情况下所发生的那样。
只要在自然状况下有变异发生,那么认为自然选择不曾发挥作用就很难解释了。
常常有人主张,在自然条件下,变异量仅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但这是无法证实的。
虽然只是作用于外部性状,并且其结果很难确定,但人们却可以将驯养生物个体的微小差异逐渐积累起来,并在一段不长的时期内产生巨大的效果。
物种中存在着个体差异,这是大家所公认的。
但是除了这些个体差异外,所有的博物学家还承认有自然变种的存在。
它们相互之间的差别十分明显,值得在分类学著作中记上一笔。
没有人能明确区分开个体差异和微小变异,也难以区分特征明显的变种和亚种,以及亚种和物种。
在分离的大陆上,或在同一大陆被某种障碍所隔离的不同区域内,以及孤立的岛屿上,存在着如此多样的生物类型,它们被一些有经验的博物学家归为变种,或被另一些博物学家列为地理种或亚种,而另一些却将其列为亲缘很近、特征明显的物种。
如果动植物确有变异,不管这一变异是多么微小和缓慢,只要其变异或个体差异在某一方面有益于自身发展,它们为什么不会通过自然选择将其保存和积聚起来,即所谓最适者生存呢?如果人们能够耐心地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变异,那么在复杂而多变的生活条件下,那些有利于自然界生物的变异为什么不会经常产生,并得到保存或选择呢?那些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起作用的,并严格审视每一个生物的全部体制、构造和生活习性的选择力量——即择优弃劣的力量,会受到什么限制吗?据我看,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这种缓慢的,并巧妙地使每一种生物类型都能适应最为错综复杂的生活条件的力量。
安徽省蚌埠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蚌埠市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高二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值:15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n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于中国古文字的产生时代这一问题始终缺乏具体确切的答案。
就是世界各国的文字学专家,对于文字产生的具体时代也有着不同的见解和学派。
一种说法,认定文字的起源并不比语言产生晚,认为人类早在旧石器时代或新时器时代初期就产生了文字。
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把人类最早的图画、图示和各种刻记纳入了文字的范畴。
他们把原始人的许多岩画谓之“图画文字”;也有人把纹文时期的纹记视作正式的文字。
这主要是因为对文字的真正定义和内涵缺乏一个正确的认定。
当然我们很容易想象人类没有形成语言的时候,他们要表达某种意念或某种信息,只好用手势比划或在地上画图表示。
但是文字终归是文字,它和那些原始的辅助表意手段有着根本的区别,这个根本的区别是不管世界上哪个民族的文字,没有一个不是他们民族语言的符号,尽管世界文字之林中有的是表意文字,有的是表词文字,有的是标声文字,但都是和他们自己民族的语言一致的,凡是语言能表达的,文宇就能表达。
所以可以说文字尽管在某种功能上超出了语言,但仍然是语言的辅助工具。
这样的文字,自然是产生在语言产生以后。
还有一种观点也是不能使人认同的。
那就是拘泥于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即没有见到完整的实证材料,就认定事物的不存在,就对没有被认识或没有被发现的甚至对理应存在和实际有过但已消失的事物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这种实证主义的方法并非是科学的态度。
比如说,在中国古文字起源的研究中,很多人认定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就是最古老的汉字,可在甲骨文被发现以前,人们长期认为商周时期的金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蚌埠市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八年级语文试卷及答案

的手骨瘦如柴。 ㊀④㊀) ⑨ 深夜。母亲在一阵剧烈疼痛后, 平息下来。拉着他的手, 目光( 落在他的脸上, 母亲 流下了泪, 母亲说, 这些年苦了你。也是到这个时候, 他才得知, 当年姐姐还在婴儿时患了脑膜炎, 因就医不及时, 留下了后遗症, 母亲为此一直内疚着。 瑠 他让母亲安心, 瑏 他说他会照顾姐姐的。母亲在听到他这句话后微笑着闭上了眼睛。 瑡 他料理完母亲的后事, 瑏 接姐姐去城里。 老家的房子他给处理了。 屋里的东西全部散尽, 姐 姐却偏要把一个香炉和几把香带走。他解释, 城里不兴这个的。 姐姐回答, 不, 妈以前天天都帮你 给菩萨敬香, 要菩萨保佑你平安的。 姐姐说, 我以后也要每天帮你给菩萨敬香。 他一下子愣住了 …… 瑢 母爱不说话。 瑏 9 在文中① - ㊀㊀) ( 3分) ④处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 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淡淡㊀㊀默默㊀㊀讷讷㊀㊀久久 B 久久㊀㊀淡淡㊀㊀默默㊀㊀讷讷 C 淡淡㊀㊀讷讷㊀㊀默默㊀㊀久久 D 默默㊀㊀久久㊀㊀讷讷㊀㊀淡淡 1 0 文中说母亲“ , 5分) 偏心” 表现哪里, 这样写有何好处?请联系全文说一说。( 1 1 请从描写的角度, 4分) 赏析第⑧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 2 第 “ , 瑡段结尾“ 瑏 他一下子愣住了……” 他” 为什么会“ 愣住了” 请以第一人称写一写弟弟的 3分) 心理活动。( ( 1 5分) ( 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 无从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 天大寒, 砚冰 坚, 手指不可屈伸, 弗之怠。录毕, 走送之, 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 加冠, 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 名人与游, 尝趋百里外,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 门 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 援疑质理, 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 礼愈 人弟子填其室, 至, 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 则又请焉。故余虽愚, 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 负箧曳屣, 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 大雪深数尺, 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 四支 僵劲不能动, 媵人持汤沃灌, 以衾拥覆, 久而乃和。 寓逆旅, 主人日再食, 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 皆被绮绣, 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 左佩刀, 右备容臭, 烨然若神人;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略 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 3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 ( 1 ) ㊀㊀㊀㊀) ㊀㊀㊀( 2 ) ㊀㊀㊀㊀)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㊀假( 尝趋百里外㊀尝( 獉 獉 ( 3 ) ㊀㊀㊀㊀) ㊀㊀㊀( 4 ) ㊀㊀㊀㊀) 四支僵劲㊀㊀㊀㊀㊀支( 腰白玉之环㊀腰( 獉 獉 蚌埠市八年级语文试卷第5 页(共6页)
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社会给人两个相互矛盾的印象:一方面,它十分注重平等;另一方面,它又十分注重纲常伦理,表现出严格的等级秩序。
不过,无论如何解释这种印象,它至少说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同时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差异两个问题。
在西方由正义原则加以处理的人与人之间平等与差异的关系问题在中国社会同样存在,而且同样也需要某种协调机制。
概而言之,从功能的角度看,中国传统社会,特别是在儒家思想中,对这一关系的处理,是通过“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彼此支撑、相互为用实现的。
“仁”是对他人之爱,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仁”的基础则是对亲人之爱,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孟子进一步指出:“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亲亲,仁也。
”并且孟子认为,这种爱的基础,是“不忍人之心”,即同情心。
同情即同样的感情,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一心理事实的体现。
因此,“仁”的生发机制,是一个推己及人,由近及远的过程,即把对亲人之爱扩展为对邻人之爱,再扩展到对天下人之爱,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与“仁”所体现的“合和”精神不同,“礼”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尊卑贵贱(纵向)、亲疏厚薄(横向)的差秩格局和纲常秩序,反映“别”与“分”的一面。
“礼”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是一个众人皆知的事实,“礼,国之干也。
”“礼”提供了一套基本的政治架构,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有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后者因此也被称为“礼治社会”。
儒家强调“礼”治,但目的不是造成一个等级森严、上下隔阂的社会,而是通过“礼”的规范与约束,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睦。
用以平衡“仁”与“礼”的就是“义”的原则。
在中国传统文献中,“义”是一个含义比较丰富的概念。
安徽省蚌埠市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安徽省蚌埠市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68分)一、(9分,每小题3分)《百家讲坛》拉开了“文化奶妈”的时代①央视《百家讲坛》火爆后,文化传承似乎找到了一条通向罗马的捷径。
本来是给闲人解闷的讲坛,成了普及经典文化的圣地。
一批嘴皮厉害的讲人次第登场,于此扬名立万,跻身学者兼畅销书作家的行列,名利双收。
②自余秋雨始,文化找到了他的‚传教士‛,‚传教士‛也先后找到了文化。
很多人买名著经典,只是为了装点门面,并不如饥似渴地去读,而要等待‚传教士‛的出现。
比如,于丹之于《论语》,刘心武之于《红楼梦》,易中天之于‚三国‛,孔庆东之于鲁迅著作。
从普及文角度看,这样的现象令人欣喜。
每一个讲解者都复活了一本书甚至一个领域,读者也经由他们的讲解,激起强烈的阅读经典的兴趣。
在一个精神无指向的时代,他们‚开辟‛了一条文化传承之路。
③一大批‚文化传教士‛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文化传播的方式。
我把讲解者称为‚文化奶妈‛,把这种传承方式命名为‚文化奶妈‛式——就是得有奶妈吃了文化之草,再挤出奶汁喂养嗷嗷待哺的文化学童。
④‚文化奶妈‛出现的原因很复杂,但大致可找到这么几条:一是几十年文化断层的滞后效应。
急风暴雨式的中国革命,阻断了文化的传承,文化这根柔性的鞭子最终要抽在忽视敌视他的人头上。
缺少文化的人群,总要寻求自己的文化之根。
文化代言人应运而生。
二是功利主义潮流汹涌,英语和金钱主宰社会的全面运行。
中国的文字没有受到应有重视,文化自然无立锥之地。
在中国人的民族特性逐步含糊之后,本能的文化需求不间断地反弹,造成脉冲式的局部文化热。
三是长期与文化的隔离,大众阅读理解能力极度下滑,已经很难弄明白老祖宗的字意了。
这就需要人把文化通俗化,导入大众之耳。
四是缺乏耐心,渴求速成。
效率主导了人的生活,即使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也得服从这个硬道理。
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体味先哲的精神情感,我们要的是结论,能让我们受用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蚌埠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于中国古文字的产生时代这一问题始终缺乏具体确切的答案。
就是世界各国的文字学专家,对于文字产生的具体时代也有着不同的见解和学派。
一种说法,认定文字的起源并不比语言产生晚,认为人类早在旧石器时代或新时器时代初期就产生了文字。
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把人类最早的图画、图示和各种刻记纳入了文字的范畴。
他们把原始人的许多岩画谓之“图画文字”;也有人把纹文时期的纹记视作正式的文字。
这主要是因为对文字的真正定义和内涵缺乏一个正确的认定。
当然我们很容易想象人类没有形成语言的时候,他们要表达某种意念或某种信息,只好用手势比划或在地上画图表示。
但是文字终归是文字,它和那些原始的辅助表意手段有着根本的区别,这个根本的区别是不管世界上哪个民族的文字,没有一个不是他们民族语言的符号,尽管世界文字之林中有的是表意文字,有的是表词文字,有的是标声文字,但都是和他们自己民族的语言一致的,凡是语言能表达的,文宇就能表达。
所以可以说文字尽管在某种功能上超出了语言,但仍然是语言的辅助工具。
这样的文字,自然是产生在语言产生以后。
还有一种观点也是不能使人认同的。
那就是拘泥于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即没有见到完整的实证材料,就认定事物的不存在,就对没有被认识或没有被发现的甚至对理应存在和实际有过但已消失的事物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这种实证主义的方法并非是科学的态度。
比如说,在中国古文字起源的研究中,很多人认定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就是最古老的汉字,可在甲骨文被发现以前,人们长期认为商周时期的金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这些一见实物就动辄定论的习惯,一直妨碍了对文字起源的系统地、理论地探讨,也难以形成一个科学的客观的明晰结论。
当然,甲骨文是比金文更为古老的汉文字,有一些甲骨文的单字比钟鼎文的结构带有更为原始的特征,如“子”、“午”、“丁”等。
但人们都能看到,甲骨文的结构比钟鼎文简练,是简化了的古文字。
甲骨文大多是当时用来刻在甲骨片上的占卜记录,为了便于镌刻,长期形成了一种非常简练的书体。
文字的简化是文字形成以后的运作行为,所以甲骨文的出现,说明文字的产生已经有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究竟中国古文字起源于何时?根据种种依据推断,中国古汉字最早出现在六千年以前的中石器时代,形成于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摘自牟作武《中国古文字的起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原始人类用手势比划表达某种意念或某种信息,这种表意手段可以帮助理解语言。
B.有文字学专家对文字内涵缺乏正确的认定,把各种刻记或纹记看作正式的文字。
C.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字都是自身民族语言的符号,都和本民族语言相辅相成。
D.对没有完整实证材料的事物,哪怕理应存在或实际有过,也应该认定其不存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二段提出错误观点并分析其错误原因后,提出“文字产生在语言之后”的观点。
B.对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先论证其谬误,再阐释概念,然后指出其消极影响,层层深入。
C.文章末段说甲骨文的结构比钟鼎文简练,是为了证明甲骨文出现时文字的存在已有相当长的时期。
D.文章重点阐述关于古文字产生时代的不同见解,并作出了古汉字最早出现时代的判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们即使把那些能表达某种意念或某种信息的可视符号认作是文字,也不能认定文字的产生比语言产生更早。
B.人类最早的图画、图示、纹记等,应当与他们要表达某种意念或某种信息有关,所以与文字的产生关系很密切。
C.文字的简化是文字形成以后的事,而甲骨文存在一些非常简练的书体,所以甲骨文并不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公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3小题,共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边城(节选)沈从文大清早,帮忙的人从城里拿了绳索、杠子赶来了。
老船夫的白木小棺材,为六个人抬着,到那个倾圮了的塔后山岨上去埋葬。
到了预先掘就的方阱边,老道士照规矩先跳下去,把一点朱砂颗粒同白米安置到阱中四隅及中央,又烧了一点纸钱,爬出阱时就要抬棺木的人动手下肂。
翠翠哑着喉咙干号,伏在棺木上不起身。
经马兵用力把她拉开,方能移动棺木。
一会儿,那棺木便下了阱,拉去绳子,调整了方向,被新土掩盖了,翠翠还坐在地上呜咽。
葬了老船夫,老道士、船总和帮忙的人各自散了。
于是碧溪岨便只剩下三个人,一个是翠翠,一个是老马兵,一个是由船总家派来暂时帮忙照料渡船的秃头陈四四。
到了下午,翠翠同老马兵商量,要老马兵回城去把马托给营里人照料,再回碧溪岨来陪她。
老马兵回转碧溪岨时,秃头陈四四被打发回城去了。
翠翠仍然自己同黄狗来弄渡船,让老马兵坐在溪岸高崖上玩,或嘶着个老喉咙唱歌给她听。
过三天后船总来商量接翠翠过家里去住,翠翠却想看守祖父的坟山,不愿即刻进城。
只请船总过城里衙门去说句话,许杨马兵暂时同她住住,船总顺顺答应了这件事,就走了。
杨马兵是个近六十岁了的人,说故事的本领比翠翠祖父还高一筹,加之为人特别热忱,做事又勤快又干净,因此使翠翠仿佛去了一个祖父,却新得了一个伯父。
两人每日在黄昏中同晚上,坐在门前溪边高崖上,谈点那个躺在湿土里可怜祖父的旧事,有许多是翠翠先前所不知道的,说来便更使翠翠心中柔和。
又说到翠翠的父亲,那个又要爱情又惜名誉的军人,在当时按照绿营军勇的装束,如何使乡下女孩子动心。
又说到翠翠的母亲,如何善于唱歌,而且所唱的那些歌在当时又如何流行。
时候变了,一切也自然不同了,皇帝已被掀下了金銮殿,不再坐江山,平常人还消说!杨马兵想起自己年轻作马夫时,牵了马匹到碧溪岨来对翠翠母亲唱歌,翠翠母亲总不理会,到如今自己却成为这孤雏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不由得不苦笑。
因为两人每个黄昏必谈祖父,以及这一家有关系的事情。
后来便说到了老船夫死前的一切,翠翠因此明白了祖父活时所不提到的许多事。
二老的唱歌,顺顺大儿子的死,顺顺父子对于祖父的冷淡,中寨人用碾坊作陪嫁妆奁诱惑傩送二老,二老既记忆着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理会,又被家中逼着接受那座碾坊,意思还在渡船,因此赌气下行,祖父的死因,又如何与翠翠有关……凡是翠翠不明白的事,如今可全明白了。
翠翠把事弄明白后,哭了一个夜晚。
过了四七,船总顺顺派人来请马兵进城去,商量把翠翠接到他家中去。
马兵以为这件事得问翠翠。
回来时,把顺顺的意思向翠翠说过后,又为翠翠出主张,以为名分既不定妥,到一个生人家里去不好,还是不如在碧溪岨等,等到二老驾船回来时,再看二老意思,说不定二老要来碧溪岨驾渡船。
这办法决定后,老马兵以为二老不久必可回来的,就依然把马匹托营上人照料,在碧溪岨为翠翠作伴,把一个一个日子过下去。
碧溪岨的白塔,与茶峒风水有关系,塔圮坍了,不重新作一个自然不成。
为了这塔的重建并不是给谁一个人的好处,应让每个人来积德造福,让每个人皆有捐钱的机会,因此在渡船上也放了个两头有节的大竹筒,中部锯了一口,尽过渡人自由把钱投进去,竹筒满了,马兵就捎进城中首事人处去,另外又带了个竹筒回来。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
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爷爷的死使翠翠一夜之间“长成大人”。
最后,她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充分表现了翠翠性格中坚强的一面。
坍塌,表现了作者重建美好人际关系的愿望。
C.小说选文中两次写船总顺顺要接翠翠到家里去住,既表现了船总对孤女翠翠的同情,也展现了边城人质朴、善良、热忧的美好人性。
D.选文对翠翠的心理刻画细腻,用朴素的语言叙述了小说悲剧的结局,揭示了“边城”人们精神的孤寂,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
5.画线的句子中写杨马兵“不由得苦笑”,请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
(5分)6.小说以二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材料一: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
”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我国仍需下更大决心、花更大力气。
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我国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从人才发展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材料二:近10年中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统计(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材料三: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共同发布了《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
《报告》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
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
超过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47.3%和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材料四: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
已近百岁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
亦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