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牛及小鼠腔前卵泡分离的研究

合集下载

不同发育时期小鼠卵巢腔前卵泡的分布及形态学研究

不同发育时期小鼠卵巢腔前卵泡的分布及形态学研究

不同发育时期小鼠卵巢腔前卵泡的分布及形态学研究张耀君【摘要】通过石蜡切片-HE染色技术,系统研究小鼠生后不同发育时期即3,5,7,10,15,20,30,45 d卵巢的卵泡分布、形态结构及发育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小鼠卵巢的发育,由最初的无皮髓质之分到皮髓明显可见,卵泡从只见聚集呈条索状到发育成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直至有腔的形成。

从数量上看,原始卵泡逐渐减少,初次级卵泡逐渐增多,有腔卵泡数量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卵巢由最初的无卵泡发育到有许多大小不等、处于不同发育时期的卵泡、大部分有腔样结构。

在此发育过程中会伴有卵泡的闭锁。

小鼠卵巢中各级腔前卵泡的分布具有区域性。

%In this paper,we investigated follicledistribution,morphological structure and rule of development of ovary at postnatal 3,5,7,10,15,20,30,45 days of ages using by paraffin section-HE staining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use,ovary develops from non-cortex and medulla assigned in the initiato the situation that cortex can be seen apparently. Follicles developed from the streak were gathered so as to develop into primordialfollicles,primary follicles,secondary follicles,until cavity formation. Judging from the numbers, primordial follicles decreased in the initial stage follicles gradually,while primary follicles and secondary follicles increased gradually,and the number of antral follicles was from scratch to less than mature follicles relatively. Developing from the initial scratch to many non-sizes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follicles,the majority of ovarianfollicle has cavity-like structure. The distribution of follicles in the ovaries is regional.【期刊名称】《河南科学》【年(卷),期】2014(000)008【总页数】4页(P1432-1435)【关键词】小鼠;腔前卵泡;分布;形态学【作者】张耀君【作者单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陕西渭南 7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4.1卵泡是卵巢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卵巢内卵泡的数目、发育、成熟和闭锁,是反映卵巢内分泌功能和生殖能力的重要标志.关于哺乳动物胚胎期卵巢的组织发生,国内外学者已做过大量研究,但对生后发育进行研究的报道很少,且缺乏系统性[1-2].本文通过石蜡切片-HE染色技术,系统研究小鼠生后不同发育时期腔前卵泡在卵巢内的分布状况及发育规律,选择适龄小鼠,分离出高质量的腔前卵泡奠定基础,此外,腔前卵泡的组织学特征还可为体外培养过程中卵泡发育状况提供参考.1.1 卵巢来源实验所用昆明系小白鼠从第四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购买,买回后饲养,自然光照,自由摄食饮水.实验所需卵巢从生后3,5,7,10,15,20,30,45 d的小鼠中摘取.1.2 卵巢组织切片的制作随机取上述8个不同时期的小鼠卵巢,颈椎脱臼处死,打开腹腔取出卵巢,观察卵巢的解剖学位置、形态.将卵巢用磷酸缓冲液冲洗1~2次,固定于10%中性甲醛溶液.24~48 h后,然后按照常规切片制作方法进行制片.进行石蜡连续切片的过程中,切片厚度6~8 μm,每隔8张切片留连续切片8~10张切片.1.3 试验方法试验分为8组,每组取4个卵巢,每个卵巢随机取不同切面的20片组织切片,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卵泡在卵巢中的分布情况,各级卵泡的形态特征,测量腔前卵泡的直径及对应卵母细胞的直径,颗粒细胞的层数和观察透明带出现情况.2.1 不同发育时期小鼠卵巢的一般形态结构不同发育时期的小鼠在卵巢的形状上有较大的变化.生后20 d之前的卵巢表面光滑,呈浅红色;20 d之后期表面凸凹不平,有成熟卵泡突于表面变得不光滑,呈粉红色;35 d之后即可排卵,成熟卵泡与黄体可突出于卵巢表面,有的则无.3 d小鼠的卵巢无皮质髓质之分,实质内卵母细胞聚集呈条索状或团状,细胞边界不清,周围有扁平的卵泡细胞环绕,未见卵泡(图1 A);5 d小鼠的卵巢,周边部可见原始卵泡出现,且有的聚集成簇(图1 B).7 d小鼠的卵巢原始卵泡明显可见,数量增多,且常成群分布.初级卵泡也可见到,但数量不多,位于卵泡的里层(图1 C).10 d小鼠的卵巢初级卵泡明显可见,数量较多且分布均匀(图1 D).15 d小鼠的卵巢次级卵泡明显可见,有皮质髓质之分,但不明显(图1 E),20 d的小鼠卵巢,小米粒样外观,次级卵泡明显变大,有腔样结构产生(图1 F).30 d后皮髓区分明显,表面上皮为单层立方或单层扁平,可见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并有卵泡闭锁(图1 G).45 d后皮髓质明显可见,皮质部较厚,占卵巢实质的大部分,为致密结缔组织、染色较深、内有许多大小不等、处于不同发育时期的卵泡,且大部分有腔样结构(图1 H).发育不同程度的生长卵泡以不同深度分布在卵巢皮质(图1 I).2.2 小鼠腔前卵泡直径、卵母细胞直径和颗粒细胞层厚度的测量从表1可见,在次级卵泡之前,卵泡和卵母细胞直径都相应地增加.次级卵泡发育后期,卵泡及卵母细胞直径急剧增加,颗粒细胞层厚度随卵母细胞直径的增加而增加.2.3 不同发育时期小鼠卵巢各级腔前卵泡形态2.3.1 原始卵泡一般来说由中央的卵母细胞和外包一层扁平卵泡细胞组成,卵泡细胞体积小,紧贴卵母细胞.原始卵泡单个或三五成群的不均匀的分布于皮质浅层(图1 J).卵母细胞呈圆形或扁圆形,卵母细胞胞质染粉红色,均匀一致,卵母细胞中有一个较大的核(图1 K).这个时期的卵黄膜还没有形成.原始卵泡的平均直径约为(28.53±2.53)μm.卵母细胞的平均直径为(19.83±2.54)μm.生后7 d 的卵巢卵泡主要以原始卵泡形式存在,且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卵巢的皮质表层(图1 C).生后10 d的卵巢的原始卵泡开始减少,体积变大并逐渐发育为初级卵泡(图1 D).生后15 d的卵巢的原始卵泡明显减少,卵泡主要以初级、次级卵泡的形式存在(图1 E).2.3.2 初级卵泡初级卵泡,卵母细胞体积逐渐增大,卵泡细胞为单层扁平变为单层立方形或矮柱状,并开始增殖.一层颗粒细胞及基膜细胞包绕在卵母细胞周围,早期无卵泡膜结构.卵泡膜细胞和卵泡细胞之间为基膜(图1 L).在初级卵泡中卵泡的层数不变,颗粒细胞以及卵母细胞会增长,但初级卵泡的大小差异不大.初级卵泡的直径为(44.06±1.93)μm.卵母细胞的直径为(29.83±2.35)μm.初级卵泡在生后10 d的卵巢数量增多(图1 D).2.3.3 次级卵泡次级卵泡,卵母细胞迅速增大,颗粒细胞由单层扁平变为单层立方或单层柱状或复层(2~4层),次级卵泡逐渐移至皮质深层,基膜外形成明显的卵泡膜,卵泡膜逐渐加厚变得清晰,卵母细胞由卵泡细胞紧紧包围(图1 M).随着卵泡细胞层增殖,卵泡细胞会排列疏松,靠近卵母细胞的卵泡细胞紧密地包围着卵母细胞,此时期,次级卵泡的直径约为(106.68±6.67)μm,卵母细胞的直径约为(49.84±6.71)μm,颗粒细胞增至4~6层.次级卵泡在15 d时期数量增多(图1 E).2.4 小鼠腔前卵泡在不同发育时期卵巢中的分布小鼠的腔前卵泡分布在卵巢的皮质部,其中原始卵泡、初级卵泡和次级卵泡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在卵巢皮质的最外层分布有大量的原始卵泡,密度较高,有的成簇可见(图1 N);7 d小鼠的原始卵泡较为密集,常集群分布,而30 d小鼠和45 d小鼠的原始卵泡则较为稀少,散布于皮质外层(图1 G、图1 H).初级卵泡一般出现在原始卵泡层的下面,10 d小鼠的初级卵泡常有集群(图1 O).次级卵泡则多数位于初级卵泡的里面,即最内层,在皮质部与髓质部的交界处分布相对较多,15 d小鼠的次级卵泡开始增多且大小相对一致(见图1 P),20 d小鼠可以观察到有腔卵泡分布在卵巢的边缘,而30 d小鼠和45 d小鼠的次级卵泡则大小差异较大,分布也不均匀(图1 Q、图1 H).可见,从小鼠卵巢由表面往内部腔前卵泡逐渐增大,数量明显减少.颗粒细胞层逐渐增多(图1 R).哺乳动物卵泡的发育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动物的原始卵泡的形成时间因动物品种不同而异,家畜和人类等卵巢在胚胎时期形成原始卵泡库,比如:猪会在妊娠第56天猪胎儿时期形成原始卵泡[3],啮齿类比如,兔则于新生儿的早期阶段[4].本实验的研究结果是在观察生后3 d的小鼠卵巢时,还未见卵泡.第5天时周边部已经可见原始卵泡,第7天时原始卵泡数量增多,且常成群分布.原始卵泡的形成和发育直接影响到雌性整个生育阶段的可用卵泡数量.原始卵泡形成后基本停止发育,要到初情期后在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才继续发育.本研究结果发现,10 d小鼠的卵巢初级卵泡明显可见,数量较多且分布均匀.15 d小鼠的卵巢次级卵泡明显可见,20 d的小鼠卵巢、次级卵泡明显变大,有腔样结构产生.据报道,猪原始卵泡发育到有腔阶段需要长达84 d[5].这提示形成有腔卵泡的时间因物种会有所不同,但最早有报道小鼠部分原始卵泡发育到出生后第16天,开始形成腔体[6].与本实验结果不一致,原因尚不清楚.哺乳动物卵泡的闭锁发生于整个的发育过程中.早在胎儿时期卵泡形成时即已开始,出生前达到高峰,到出生时丢失绝大部分卵泡.但本研究在第30天才见有卵泡闭锁,原因需进一步探讨.第45天后大部分有腔样结构,这也意味着卵巢已能分泌雌激素.发育不同程度的生长卵泡以不同深度分布在卵巢皮质的最外层,密度较高,没有血管;初级卵泡位于皮质的中层,血管稀少;而次级卵泡则位于血管丰富的皮质最内层,这一点与人的卵泡分布相似[7],提示从次级卵泡开始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这种现象可能是卵泡分泌了某些因子促使血管在其周围增生.这与其他研究结果相似[8].研究发现,小鼠各级卵泡及卵母细胞直径与家畜类、人等同期相比要小,提示着可能是小鼠腔前卵泡比家畜、人等腔前卵泡容易培养的原因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次级卵泡之前,卵泡和卵母细胞直径都相应地增加.次级卵泡发育后期,卵泡及卵母细胞直径急剧增加,卵泡的直径增长远远大于卵母细胞,颗粒细胞层厚度也急剧增加.这提示颗粒细胞的维持对卵泡生长发育是至关重要的.但在整个牛腔前卵泡时期,卵泡和卵母细胞直径增长大体相等[9],这可能是物种差异造成的.在颗粒细胞层增加的时候,发现颗粒细胞并不是在卵母细胞周围同时、同步生长增殖的,而是先从一侧生长并增殖为多层,将卵母细胞推向尚未增殖的一侧.这与冯贵雪[10]等研究结果一致,但生长模式的机理也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在猪、双峰驼等原始卵泡和初级卵泡中可看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卵母细胞的多卵卵泡现象,但在小鼠中只能看到一个卵泡中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的情况[11].随着小鼠卵巢的发育,由最初的无皮髓质之分到皮髓明显可见,卵泡从只见聚集呈条索状到发育成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直至有腔的形成.从数量上看,原始卵泡逐渐减少,初次级卵泡逐渐增多,有腔卵泡数量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卵巢由最初的无卵泡发育到有许多大小不等、处于不同发育时期的卵泡、大部分有腔样结构.在此发育过程中会伴有卵泡的闭锁.小鼠卵巢中各级腔前卵泡的分布具有区域性:卵巢皮质的最外层分布有大量的原始卵泡,密度较高,有的成簇可见.初级卵泡出现在原始卵泡层的里面.次级卵泡则多数位于初级卵泡的里面,即最内层,在皮质部与髓质部的交界处分布相对较多.小鼠卵巢由表面往内部卵泡逐渐增大,数量明显减少,颗粒细胞层逐渐增多.【相关文献】[1] Kerr J B,Duckett R,Myers M,et al.Quantification of healthy follicles in the neonatal and adultmouse ovary:evidence formaintenance of primordial follicle supply [J].Rep roduction,2006,132:95-109.[2] Koji Takagi,Teruo Yamada,Yukari Miki,et al.Histological observ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follicles and folicular atresia in immature rat ovaries[J].Acta Med Okayama,2007,61(5):283-298.[3]Bielan˜ska-OsuchowskaZ.Oogenesis in pig ovaries during the prenatal period:ultrastructure and morphometry[J].Reproductive Biology,2006,6(2):161-193. [4]刘素娟.哺乳动物卵泡发生及发育调控[J].黄牛杂志,1995,21:64-67.[5]成志军,陶勇,章孝荣.胎猪卵巢发生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J].四川动物,2009,28(5):746-749.[6] Sorensen R A,Wassarman P M.Relationship between growth and meiotic maturation of the mouse oocyte[J].Dev Biol,1976,50:531-536.[7]施旭东.人类卵母细胞的体外发育与存活卵泡的形态学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1.[8]陈大元,孙青原,李光鹏,等.受精机制与生殖工程[M]//受精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46-155.[9]高立云,高建明,吴学清,等.牛卵巢卵泡及卵母细胞生长发育的组织学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2(6):5-6.[10]冯贵雪,杨素芳,石德顺.水牛腔前卵泡的分布及形态学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4):11-13.[11]陈秋生,刘宗平,陈北享.双峰驼卵巢的组织学结构[J].中国兽医学报,2002,22(4):381-383.。

小鼠腔前卵泡体外培养研究进展

小鼠腔前卵泡体外培养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进展!200526628-31Pr o g ress i n Vet eri nar y M edi ci ne小鼠腔前卵泡体外培养研究进展王红玲1929刘铁铮19禚艳书192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2.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0095中图分类号"S8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038(2005)06-0028-04摘要"哺乳动物卵巢中有数量丰富的腔前卵泡9小鼠腔前卵泡卵母细胞从开始尝试分离至今已经获得试管后代9为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技术路线O 文章简要地综述了小鼠腔前卵泡体外培养的方法9主要讨论了血清\生殖激素等培养液添加成分对小鼠腔前卵泡培养的影响及小鼠腔前卵泡体外培养技术的发展前景O关键词"腔前卵泡9体外培养9小鼠随着体外受精核移植转基因等胚胎工程技术的发展获得大量成熟和具有受精能力的卵母细胞已经成为胚胎工程主要研究的内容之一然而哺乳动物卵巢中卵泡大多以无腔形式存在于皮质中能够采集到的有腔卵泡卵母细胞数量有限因此如何开发利用占卵泡总数99%的腔前卵泡通过体外培养技术获得有腔卵泡的卵母细胞已成为当今动物繁殖学领域的热门课题之一建立腔前卵泡的培养体系获取大量具有成熟和受精能力的卵母细胞不但极大的促进体外受精等胚胎工程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为研究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的早期胚胎营养物质积累基因表达减数分裂以及卵巢表面大卵泡优势化过程等问题提供良好的模型收稿日期"2004-12-26作者简介"王红玲(1978-)9女9河北唐山人9硕士研究生9主要从事哺乳动物胚胎工程研究”””””””””””””””””””””””””””””””””””””””””””””””””””O5Pat el Y C.So m at ost ati n and its rece p t or f a m il y J.Fr ont Neur oendocri nol199920157-198.6Kraus J W olti e M S chon wett er N et al.G ene str uct ure and re g ul ati on of t he so m at ost ati n rece p t or t yp e2J.J Ph y si ol-p ari s200094199-204.7Chi shol m C G reenber g G R.So m at ost ati n-28re g ul at es GLP-1 secreti onvi a so m at ost ati n rece p t or subt yp e5i n rat i nt esti nal cult ures J.Am J Ph y si ol Endocri nal M et ab20022832E311-E317.8Fer one D Lo mbar di G Col ao A.So m at ost ati n rece p t ors i n i m-mune s y st e m cells J.M i ner va Endocri nol2001263165-173.9Levit e M Cho wes Y N.i mmunit y neur o p e p ti des re g ul at e c y t o-ki ne secreti on of T cells and i nt esti nal e p it heli al cells i n adi-rect p o werf ul and cont ext ual m anner J.Ann Oncol200112 2S19-S25.10A ri mura A.M odul ati on of so m at ost ati n rece p t ors b y t h y r ot-r o p i n-rel easi n g hor mone i n a cl onal p it uit ar y cell strait J.B i ol Che m2002250190.11M cl eod K R.C y st ea m i ne-i nduced de p i eti on of so m at ost ati n i n shee p T i m e course of D e p l eti on and chan g es i n p l as m a m e-t abolit es i nsuli n and g r o w t h hor mone J.Ani m S ci20037377-87.12付剑敏.不同剂量半胱胺对生长猪生产性能的影响J.饲料工业200324223-25.13杨倩.鸡S i g A及生长抑素对鸡黏膜免疫调节的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1-09.14韩正康林玲.生长抑素抑制剂-半胱胺促进大鼠幼兔生长的研究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174345-347.15王艳玲.半胱胺对奶牛产奶量及血浆生长抑素生长激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199935114-15.Pro g ress on S o m at ost ati n and Its rece p t orJi ANG G i n g-don g1WANG Yan-li n g2WANG Yue-y i n g11.Colle g e o f Ani m al~usbandr S and V eterinar S En g ineerin g~enan A g ric ult ural uniuersit S Zhen g Zhou~enan450002China2.Colle g e o f Ani m al science and tec hnol o gS Nort h w est A&F uniuersit S Y an g lin g shaanJi712100ChinaAbstract So m at ost ati n i s a ki nd of brai n-g ut p e p ti de t hat has a w i de di stri buti on not onl y i n neural and g as-tr oi nt esti nal s y st e m but al so i n l y m p hoi d or g ans and so on.it m ai nl y i ncl uds SS-14and SS-28SS-12.A ll ki nds of f uncti on of so m at ost ati n b y G-p r ot ei n unit e5ki nds of diff erent so m at ost ati n rece p t ors realiti es.F i ve ki nds of diff erent so m at ost ati n rece p r ors m ai nl y di stri buti on i n brai n and p ancreas or g ans and so on. But each ki nd of rece p r or f uncti on has so m e diff erences.The arti cl e m ai nl y revi e wed di stri buti on p h y si cal f uncti on and a pp li cati on of so m at ost ati n and its rece p t or and i ntr oducea its p r o g ress of research i n t he f u-t ure.Ke y words So m at ost ati n rece p r or p h y si cl f uncti on a pp li cati on小鼠作为重要的实验动物其腔前卵泡卵母细胞在体外发育成熟~受精后已获得活的后代它的成功激发了人们在其他动物尤其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动物和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上研究的热情本文对小鼠腔前卵泡的培养方法~添加成分等做一综述1小鼠腔前卵泡的研究概况随着对卵巢组织学和功能学认识的深入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开始尝试对卵母细胞进行分离到了80年代后期有关腔前卵泡卵母细胞体外发育与成熟的研究才有所突破1984年利用小鼠成纤维细胞单层与7日龄~13日龄小鼠卵母细胞共培养发生了生发泡破裂<g er m i nal vedi cl e breakdo wn GVBD>之后E p i gg J J等于1989年在小鼠腔前卵泡的体外发育和成熟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他们分离12日龄小鼠卵母细胞-颗粒细胞复合体<ooc y t e-g ranul osa cell co m p l exes OGCs>体外培养10d87%的卵母细胞发生GVBD79%的卵母细胞产生清晰可见的极体经体外受精和移植产生7只正常的仔鼠首次证明了动物腔前卵泡在体外生长~发育~成熟后能够产生后代[1]进入20世纪90年代更多的研究者对腔前卵泡的培养体系等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1996年E p i gg J J等再次经两步培养法在体外培养小鼠原始卵泡上取得了突破首先培养新生小鼠卵泡8d然后分离卵母细胞-颗粒细胞复合体继续培养14d结果有32%的卵母细胞发生GVBD22%放出第一极体经过体外受精和移植最终获得1只活的小鼠[2]21世纪开始腔前卵泡的研究更加深入日本学者D el a Pena E C等体外培养玻璃化冷冻保存的小鼠腔前卵泡10d然后将成熟的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受精移植20枚由冷冻腔前卵泡获得的囊胚给5只受体鼠产下6只活的仔鼠充分证明了冷冻腔前卵泡也可体外培养成熟并获得活的幼鼠[3]2004年~ase g-a wa A等也证实了从玻璃化冷冻卵巢上获得的腔前卵泡中的卵母细胞保持着受精和发育到植入前胚胎的能力[4]2培养方法培养小鼠腔前卵泡使用最多的培养基是M2~ M16和W a y mout h MB752/1培养基其次是M199和D ME M一般均添加50mL/L~100mL/L的犊牛血清及适量丙酮酸钠~促卵泡素<f olli cl e sti mul a-ti n g hor mone FS~>~促黄体素<l ut ei ni Zi n g hor-mone L~>等多种添加物也有用牛血清白蛋白<bovi ne ser u m al bu m i n BSA>代替血清进行无血清培养的为建立一个较为适宜的体外培养环境以支持卵泡颗粒细胞的分化维持颗粒细胞与卵母细胞间的联系促进卵母细胞的发育多将卵泡培养于二维培养和三维培养两种体系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培养方法2.1普通培养即采用常规的微滴法培养小鼠腔前卵泡这种培养方法简易目前最为常用用塑料或玻璃培养皿<板>即可Cort vri ndt R等已利用此系统成功地使小鼠的腔前卵泡卵母细胞在体外生长~成熟和受精而产生胚胎和少量个体[5]2.2胶原蛋白铺层培养胶原作为组织的支持物赋予组织张力此外胶原分子及其纤维对生物发育~生长~细胞分化及黏附~运动等均有促进作用在胶原膜完整的培养滴中卵母细胞生长良好而在胶原膜被破坏时细胞生长明显受影响OGCs紧贴培养皿底部之后发生退化2.3胶原蛋白包埋培养Loret de mol e J R等比较了小鼠的腔前卵泡培养在胶原蛋白处理的膜上和培养在胶原蛋白凝胶中的生长和体外发育结果生长在胶原蛋白凝胶中显示更高的生长发育率这可能是由于卵母细胞在这其中维持了一个正常三维组织环境但是这个系统与胶原蛋白处理的膜上培养相比并没有提高小鼠腔前卵泡的减数分裂能力和受精率[6]3添加成分3.1血清血清中含有多种不定因子包括多种激素~生长因子等这些因子可抑制或促进细胞的黏附中和有毒物质的毒性使细胞不受损害促进卵泡的正常生长和分化试验证实同源血清的作用比异源的效果要好Gvi st R等认为添加低浓度的同源血清对于小鼠卵母细胞的生长比用胎犊血清<f et al calf ser u m FCS>要好并且是卵母细胞体外生长所必需的[7]FCS+FS~的培养液能促进小鼠腔前卵泡形成卵泡腔在FCS的存在下FS~的促成腔能力明显增加提示FCS中的某些成分能增强FS~的作用目前一般的培养体系均添加50mL/L~100mL/L的血清以提供腔前卵泡体外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也有研究表明添加BSA和EDTA比添加FCS更能提高小鼠腔前卵泡的体外成熟和体外受精[8]92王红玲等=小鼠腔前卵泡体外培养研究进展3.2成熟分裂抑制剂常用的成熟分裂抑制剂有环腺苷酸c A MP及其类似物次黄嘌呤等添加目的是为了提高卵母细胞c A MP的水平维持卵母细胞于生发泡期抑制GVBD发生和卵母细胞成熟促进卵母细胞质成熟以保证卵母细胞成熟的同期化添加次黄嘌呤能够有效地抑制卵母细胞的成熟分裂仅个别卵母细胞恢复成熟分裂在培养的第9天末或第10天去除次黄嘌呤后的24h~48h内恢复成熟分裂排出第一极体的卵母细胞数明显增加而且添加剂量因不同研究者得到的结果不同0.05mol L1 mol L2mol L均能有效地维持卵母细胞的成熟分裂于阻滞状态此外次黄嘌呤及其代谢产物还具有维持颗粒细胞与卵母细胞间连接的作用卵泡液中含有次黄嘌呤异甲丁基黄嘌呤腺嘌呤核苷等有学者研究表明培养液中添加200mL L~400mL L的牛卵泡液不仅能抑制卵母细胞的自发成熟分裂还能明显提高小鼠腔前卵泡存活率并促进其生长发育3.3生殖激素FS~可以促进小鼠腔前卵泡发育至有腔卵泡阶段刺激腔前卵泡的颗粒细胞分化和雌二醇es-tradi ol E2产生并且提高了核成熟率但研究表明FS~对小鼠腔前卵泡的作用和腔前卵泡所处的生长阶段有关在腔前卵泡的发育早期颗粒细胞膜上形成特异的具有高亲和力的FS~受体FS~和其受体结合发挥其特有的作用L i u~C等研究证实最初高浓度r-FS~促进E2产生颗粒细胞生长和更早的形成腔然而延长培养在高r-FS~的时间会引起早期分化和颗粒细胞形成黄体导致低的M H期卵母细胞和囊胚形成9FS~的最佳添加剂量因不同的研究者结果各异施旭东认为培养液中添加FS~浓度达2i U mL时卵泡增大并从培养的第4天起有卵泡腔形成并且当FCS存在时其促成腔能力明显增强10而郑鸿培等认为添加20 m g L FS~比1m g L更能促进小鼠卵母细胞成熟11L~受体在腔前卵泡发育后期的颗粒细胞上出现是在FS~诱导作用下产生的因此一般认为在培养后期添加L~较好在成熟液中加入L~体外生长13d获得了最高数量的M H期卵母细胞L~能够刺激GVBD和卵丘细胞扩散也有报道指出在含有犊牛血清的培养液中FS~和L~的作用不明显这可能是犊牛血清中含有激素等物质对腔前卵泡的体外成熟起了较大的作用17p-E2是最常添加的类固醇激素它具有促进大腔前卵泡颗粒细胞增殖和腔的形成并且与其它的激素有协同作用但17p-E2对小鼠卵泡发育是否起作用现在仍有争议S p ears N等体外培养小鼠腔前卵泡发现E2和孕酮不是卵泡早期发育所必须的123.4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 nsuli n-li ke g r o w t h f act hor i GF及其受体能够增强卵泡细胞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具有促进颗粒细胞增殖的功能增强细胞的存活率还能促进基膜蛋白多糖的产生i GF 对卵泡发育早期阶段的影响研究还很少W and i S A等从未成熟小鼠的初级卵泡检测到低水平的i GF-i mRNA但是在晚期腔前和早期有腔阶段转录增至最大另外退化卵泡有低水平的i GF-i 这表明i GF-i与迅速增大的小鼠大腔前卵泡和早期有腔卵泡的生长和存活密切相关13表皮生长因子e p i der m al g r o w t h f act or EGF也是一种卵母细胞成熟的诱导剂已被证实在卵巢局部参与调节初级和次级卵泡颗粒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活动据报道体外发育培养的小鼠腔前卵泡在减数分裂成熟期间EGF处理促进了卵母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成熟并提高了囊胚形成比例增加了囊胚细胞数但也有研究结果表明EGF可抑制小鼠晚期腔前卵泡生长转变成有腔卵泡同时抑制FS~诱导的雌二醇的分泌转化生长因子-p transf or m i n g g r o w t h f act or p TGF-p能抑制FS~刺激产生17p-E2但也有研究表明它对FS~具有协同作用TGF-p影响颗粒细胞分化对卵泡发育卵泡细胞增殖和分化有重要作用但作用模式因生理状态不同而有差异TGF-p可促进成年小鼠腔前卵泡的体外发育促进卵泡分泌雌激素和抑制素但对处于发情期之前小鼠的腔前卵泡却没有作用除以上各种因子外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 obl ast g r o w t h f act or FGF通过促进小鼠腔前卵泡颗粒细胞的增殖在卵泡形态发生过程中起诱导作用此外神经生长因子ner ve g r o w t h f act or NGF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 n-deri ved neur o-tr o p hi c f act or BDNF等也参与了卵泡发育早期阶段的生长调控生长因子的作用机制是很复杂的而且在多种生长因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参与了内分泌的调节过程与促性腺激素及类固醇激素共同调节卵泡的生长和发育03动物医学进展2005年第26卷第6期总第140期3.5 胰岛素胰岛素 i nsuli n 主要促进颗粒细胞增殖 从而维持卵泡的生长但对卵母细胞的成熟却作用不大 也有研究报道胰岛素能够提高小鼠的体外成熟率 体外受精率和胚胎的体外发育 增加小鼠囊胚细胞数3.6 激活素和抑制素激活素 acti vi n 和抑制素 f alli st ati on FS 通过自分泌 旁分泌作用调节卵泡发育 在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上存在激活素的受体 其作用可被卵泡抑制素所颉颃 主要作用途径是增加腔前卵泡颗粒细胞对胸腺嘧啶核苷的摄取 在体外激活素能刺激鼠腔前卵泡的生长和促进腔的形成 而且由于激活素和其H 型受体是在腔前卵泡内合成 激活素在早期卵泡发育中很可能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144 展望哺乳动物卵巢中有数量丰富的腔前卵泡 腔前卵泡体外发育的研究 对于揭示卵子发生和卵泡发育的内在规律有重要的意义并可以最大限度利用卵巢资源促进动物繁殖 目前 小鼠腔前卵泡卵母细胞已经获得试管后代 标志小鼠腔前卵泡体外生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为动物生产的实际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技术路线 利用已建立的能够维持不同发育阶段卵泡的培养体系 有效的研究各因素对卵泡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 阐明参与卵泡和卵母细胞生长过程及各细胞间信号传导的分子机制是今后研究和探讨的方向 但要完全实现利用腔前卵泡体外生产正常成熟卵子的目标依然任重道远参考文献!1 E pp i g J JS chr oeder A C.Ca p acit y of mouse ooc y t es f r o m p re-antral f olli cl es t o under g o e mbr y o g enesi s and devel o p m ent t o li ve y oun g aft er g r o w t h m at urati on and f ertiliZati on in uit roJ .B i ol Re p r od 1989 41 2 268-276.2 E pp i g J JO B ri en MJ .D evel o p m ent in uit ro of mouse ooc y t es f r o m p ri mor di al f olli cl es J .B i ol o gy of Re p r oducti on 1996 54 197-207.3 D el a Pena E C T akahashi Y Kat a g iri Set al .B irt h of p u p s aft er transf er of mouse e mbr y os deri ved f r o m vitrifi ed p rean-tral f olli cl esJ .Re p r oducti on 2002 123 4 593-600. 4 ~ase g a wa A ~a m ada Y Mehand i ev T et al .In uit ro g r o w t h and m at urati on as well as f ertiliZati on of mouse p rean-tral ooc y t es f r o m vitrifi ed ovari es J .Fertil S t eril 2004 81 824-830.5 Cort vri ndt R~u Y Sm itZ J et al .In uit ro m at urati on f ertili-Zati on and e mbr y o devel o p m ent of i mm at ure ooc y t es f r o m earl y p reantral f olli cl es f r o m p re p ubert al mi ce i n a si m p lifi ed cult ure s y st e mJ .~u m an Re p r od 1996 11 2656-2665. 6 Loret de M ol a J RBar nhart K Ko p f G S et al .Co m p ari son of t wo cult ure s y st e m s f or t he in uit ro g r o w t h and m at urati on ofmouse p reantral f olli cl es J .C li n Ex p Obst et G y necol 2004 31 1 15-19.7 G vi st R B l ack well L F Bour ne ~ et al .D evel o p m ent ofmouse ovari an f olli cl es f r o m p ri m ar y t o p reovul at or y st a g es inuit roJ .J Re p r od Fertil 1990 89 1 169-180. 8 S ert a R T Mi chal o p oul os J S ei bel M M et al .The devel o p -m ent al p ot enti al of mouse ooc y t es m at ured i n ser u m -f ree cul-t ure conditi onsJ .~u m Re p r od 1995 10 7 1810-1815. 9 L i u ~C ~e Z Rosen waks Z.In uit ro cult ure and in uit rom at urati on of mouse p reantral f olli cl es w it h reco mbi nant g ona-dotr o p i nsJ .Fertil S t eril 2002 77 2 373-383. 10 施旭东孙贝加 陈秋生 等.影响小鼠腔前卵泡体外发育因素的研究 J .中国兽医科技 2001 31 6 10-12.11 郑鸿培曾长军 张安居 等.小鼠腔前卵泡的分离采集和体外成熟研究 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1 19 3 266-268.12 S p ears N M urra y A A Alli son V et al .Rol e of g onadotr o-p hi ns and ovari an st er oi ds i n t he devel o p m ent of mouse f olli-cl es in uit roJ .J Re p r od Fertil 1998 113 1 19-26. 13 Wand i S A W ood T L C ra w f or d J et al .Ex p ressi on of mouse ovari an i nsuli n g r o w t h f act or s y st e m co m p onents dur-i n g f olli cul ar devel o p m ent and atresi a J .Endocri nol o gy 1998 139 12 5205-5214.14 Zhao JT aver ne M A Vander W ei den G C et al .E ff ect of acti vi n A on in uit ro devel o p m ent of rat p reantral f olli cl es andl ocaliZati on of acti vi n A and acti vi n rece p t or H J .B i ol Re-p r od2001 65 3 967-977.Advance i n Cult ure in V it ro f or m ouse Preantral folliclesWANG ~on g -li n g 1 2 Li U T i e-Zhen g 1 Z ~UO Yan-shu 121.I nstit ute o f Ani m al science o f J AAs Nan j in g Jian g s u 210014 China2.Colle g e o f Ani m al science and tec hnol o g e Nan j in g A g ric ult ural uniuersit S Nan j in g Jian g s u 210095 ChinaAbstract There are abundant of p reantral f olli cl es i n m a mm ali an ovar y li ve p u p s were obt ai ned b y i VFf r o m mouse p reantral ooc y t es .Good t heoreti cal f oundati on and t echnol og i cal r out e f or t he p racti cal a pp li-cati on of ani m al*s p r oducti on was al so est abli shed .Thi s arti cl e su mm ari Zed t he m et hods of cult ure in uitro of mouse p reantral ooc y t es and m ai nl y di scussed t he eff ect of additi ve i n cult ure m edi a f or exa m p l e ser u m re p r oducti ve hor mone et al .on mouse p reantral f olli cl es .Ke y words p reantral f olli cl esin uitro cult ure mouse 13王红玲等 小鼠腔前卵泡体外培养研究进展。

水牛腔前卵泡的分离方法

水牛腔前卵泡的分离方法

动物学报 50(2):291-296,2004A cta Zoologica S i nica  2003210203收稿,2003202219接受 3国家863计划项目No 12002AA206605)[This research was funded by National 863High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rogram(No 12002AA206605)]33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 E 2mail :ardsshi @gxu 1edu 1cn ν2004动物学报Acta Zoologica Si nica水牛腔前卵泡的分离方法3潘红平 冯贵雪 石德顺33广西大学动物繁殖研究所,南宁530005摘 要 为确定水牛腔前卵泡的有效分离方法,作者取用来自屠宰场31头水牛的61个卵巢,先用剪刀去掉髓质部,然后分别用梳刮法、剪碎法和显微分离法分离回收腔前卵泡。

结果发现,使用梳刮法时,平均每个水牛卵巢回收所得的腔前卵泡数(152135±44181)明显高于剪碎法(32162±14181)和显微分离法(8195±3144),且其平均每个卵巢的处理时间(39105±4127min )明显少于剪碎法(46143±4115min )和显微分离法(44155±7182min )。

梳刮法分离所得的腔前卵泡中,以原始卵泡最多(占41125%),其次为初级卵泡(占38179%),而次级卵泡最少(仅占19195%)。

用梳刮法获得的腔前卵泡在体外培养72h 后,存活率为56138%,与剪碎法(48191%)及显微分离法(59134%)没有显著差异。

用梳刮法处理10头黄牛的20个卵巢,平均每个卵巢可分离获得1195120±685100个腔前卵泡,明显多于水牛的152135±44181个腔前卵泡。

哺乳动物腔前卵泡的分离

哺乳动物腔前卵泡的分离
【 图分类号 188 中 号 162 27( 0)3 0 1 — 0 17 — 08 07 — 09 3 2 0
随着 胚 胎 移 植 、 外 受 精 、 别鉴 定 、 物 克 下 发育 良好 的 卵 巢 , 来 分 离 腔 前 卵 泡 。 前 卵 泡 体 性 动 用 腔 隆 、 因转移等技术 的发展, 基 卵母细胞来源 匮乏成 的生 长 发育 及 数 量 受 激 素 水平 的调 节 , 处于 黄 体 功 为制 约 这 些 技 术研 究进 展 的主 要 因 素 : 辟 胚 胎 移 能期 的 卵巢 , 酮 分 泌 水平 较 高 , 制 垂 体 F H的 开 孕 抑 S 植 等 所 需 的大量 优 质 卵母 细 胞 的 来源 , 来 越 受 到 释 放 , 论 上 , 体 较 大 的 卵巢 腔 前 卵 泡较 少 , 是 越 理 黄 但 重 视 。 目前 来 看 , 前 卵 泡 (rat loll) 腔 penr flc 的分 离 黄 建 明等 研 究 表 明 : 体 为 火 山 口型 、 菇 型 及 圆 a ie 黄 蘑 和 培 养 技 术 的发 展 有 望 解 决 卵母 细 胞 短 缺 的 问题 。 锥 型 的 卵巢 , 上拥 有 的腔 前 卵 泡数 量 多于 黄体 为 其 哺 乳 动 物 卵 巢 皮 质 部 有 大 量 处 于 不 同 发 育 阶 扁平 状 和 表 面 无 黄 体 的 卵巢 ; 这可 能 是 因为较 大 黄 段 的卵 泡 卵母 细 胞 , 多数 以 腔 前 卵 泡 形 式 存 在 , 体 能使 组 织 结 构变 松 , 于腔 前 卵 泡 的释 放 , 大 易 此外 , 包括 原始 卵泡 (r ri lc )初 级卵 泡 (r r 黄 体 多 时 次 级 卵 泡 和 初 级 卵 泡较 多 ;H l o 等 报 pi daf ll 、 mo lo ie pi y ma us f h flc ) 次 级 卵泡 (eo dyflce , 发 育 到 成 道 : 牛 卵巢 中 存 在 6 0 oll 和 ie scn r l l) 能 oi 胎 800± 2 0 腔 前 卵 泡 , 1 0个 0 熟 并 排 卵 的不 足 1 其 余 都 在 发 育 过 程 中 闭 锁 退 但 是 实 际仅 能 采 集 到 30 0 左 右 。 由此 可 见 , %, 0 个 实 化 。 腔 前 卵 泡 的研 究 起 步 较 晚 ,7 代 以 前 已有 际采 集 量 与 理论 值 相 差 很 大 , 择 恰 当的 卵巢 有 利 0年 选 过 分 离 卵 巢 卵 泡 的尝 试 , 到 了原 始 卵 泡 、 级 卵 于腔 前 卵 泡 的 分 离 。 得 初 泡和排卵前卵泡 ; 随后 , c s Ni i (9 5 使 用 胶 原 o a等 1 7 ) 2 腔前 卵泡的分离方法 酶建 立 起 一 套 分 离 家兔 各 级 卵 泡 的技 术 , 是 真 正 但 腔 前 卵 泡 的分 离 目的是 为 了用 于 体 外培 养 , 要 取 得 突 破 性 进 展 是 E pg (9 9 首 次 对 小 鼠腔 前 p i等 18 ) 分 卵泡 卵 母 细胞 发育 能力 的研 究 , 明在 适 宜 的 体外 求 有 足够 的数 量 和 较 高 的 指质 量 , 离 时应 尽 量 保 证 护 腔 前 卵泡 中卵 母 细 胞 的 结构 完 整 性 , 离 方 法 因 分 培 养 条 件 中腔 前 卵 泡 能发 育 并 行成 成 熟 卵 子 , 标志 大 类 着 开 发 和 利 用 腔 前 卵 泡 的可 能性 ; 国 内 , 涌 等 研 究者 及 目的不 同 而有 些差 异 , 体上 可 分 为 3 : 在 张 酶 机 于 19 95首次 对 小 鼠腔 前 卵 泡 进 行 了培 养 并 获 得 了 机 械 分 离 、 消 化 分 离和 酶 消 化. 械 分 离 法 。 成熟卵 子。 目前 , 前 卵 泡 分 离 的研 究 已见 于 多种 21 机械分离法 腔 . 动 物 ,iui d .R等 用 机 械 和 酶 处 理 法 对 牛 腔 前 Fge eoJ r . 21 剪碎法(u i me o) 该方法是最早用于 .1 . cRn t d g h 卵泡进行了分离 , 潘红等用“ 梳法” 刮 对水牛腔前卵 腔前卵泡 的分离方法, 具体做法是 : ①用含青 霉素 泡 进 行 了 分 离 。腔 前 卵 泡 的 分 离 虽 然 有 了很 大 的 和 链 霉 素 的 生 理 盐 水将 卵 巢 清 洗 2~ 3次 , 去 卵 剪 发 展 , 是 由 于 多 种 因 素 的影 响 , 离 方 法 一 直 制 但 分 巢周 围的脂 肪组织 以及 系膜韧带等 结缔组织 。② 约 着 有 关 研 究工 作 的 开 展 , 此 , 文 就 卵 巢 的选 为 本 沿 卵巢 门将 卵 巢 切 开 , 去掉 髓 质 及 黄 体 组 织 , 用 再 择 、 前 卵 泡 的 分 离 方法 和 卵 泡 的评 价等 方 面 作 一 腔 3 7~ 3 ℃ 的 P S清 洗 2~ 3次 ,吸 去 组 织 表 面 液 9 B 综 述 , 望 能 为 今 后 的研 究 有 一 定 的 指 导意 义 。 希 体。 将余下 的卵巢皮质部放入 6 ml含 5 L洗 ⑨ 0 i l m

水牛卵巢颗粒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凋亡测定

水牛卵巢颗粒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凋亡测定

水牛卵巢颗粒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凋亡测定高亚可;陆凤花;马帆;乔树叶;陈施蓓;石德顺【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年(卷),期】2012(39)10【摘要】研究主要是通过比较水牛卵巢颗粒细胞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状态,并对细胞的增殖、核型及凋亡情况进行检测,以了解水牛卵巢颗粒细胞体外生长特性,建立水牛卵巢颗粒细胞的体外培养体系.结果发现,分离获得的水牛卵巢颗粒细胞存活率约为60%;采用DMEM培养基,颗粒细胞的生长速度和生长状态优于TCM-199和DMEM/F12培养基;细胞培养24h后开始零星增殖,3~5 d增殖速度达到高峰;第1、3、5、7代颗粒细胞正常核型比率差异不显著,均在85%以上;第1代颗粒细胞的凋亡率与第5代差异显著(P<0.05),与第7代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DMEM培养基更适宜用于水牛颗粒细胞的体外培养;水牛颗粒细胞能稳定地进行传代培养,染色体的数目小会发生明显改变,但细胞凋亡率会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而明显升高.%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are the growth of buffalo ovarian granulosa cells (GCs) cultured with different culture medium, and research the proliferation, karyotype and apoptosis of GCs to know well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 of GCs in vitro, so that to establish a culture system of buffalo ovarian GCs in vitro. The results showed: the viability of GCs was about 60% after isolation. The growth speed and density of GCs were more dominant as culturing in DMEM medium than that of TCM-199 and DMEM/F12 medium. The GCs began to proliferate after cultured for 24 h, and reached a proliferation peak during culturedfor 3 to 5 d. Karyotype analysis displayed that beyond 85 % of GCs had normal karyotype in the 1, 3, 5, 7 passage, which did not show tha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se passages. The apoptosis ratio of the 5 and 7 passages of GCs was higher as comparing with the 1 passage (P<0. 05, P<0. 01).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MEM medium was more suitable for GCs culturing in vitro, and the GCs could be passaged and keep relatively stable karyotype, but the apoptosis ratio would be elevat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passage in vitro culture.【总页数】5页(P140-144)【作者】高亚可;陆凤花;马帆;乔树叶;陈施蓓;石德顺【作者单位】广西大学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5;广西大学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5;广西大学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5;广西大学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5;广西大学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5;广西大学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23.8+3【相关文献】1.MXC对小鼠离体培养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J], 王宝平;马向东;马佳佳;陈必良2.氯丙嗪对大鼠离体培养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J], 邬静;袁慧;文利新;彭双清3.人卵巢颗粒细胞分离培养的优化及生物学特性 [J], 许素铭;王耀琴;朱鹏飞;李宵;王春芳;武学清4.小鼠鸡卵巢颗粒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比较与优化 [J], 扆妍妍;侯雅鑫;张宇瞳;孙娜;孙耀贵;李宏全5.人卵巢颗粒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后连续传代的观察 [J], 袁涛;刘文杰;辛志敏;宋蕊;王丽;李薇;王晓杰;高秀霞;王树玉;刘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牛卵巢腔前卵泡数量统计与超微结构观察

水牛卵巢腔前卵泡数量统计与超微结构观察
关 键词 : 腔前 卵泡数量 : 超 微结 构 : 水 牛 中图分 类号 : ¥ 8 2 3 . 3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0 2 5 8 — 7 0 3 3 ( 2 0 1 3 ) 0 7 — 0 0 3 l - 0 4
水 牛广 泛分 布 于亚洲 、 非洲 、 南 美洲 和欧 洲 南部 等4 0 多个 国家和 地 区 ,我 国水 牛的 存栏 量仅 次 于 印 度, 位 居世 界第 二 。 由于其 具 有耐 高温 高湿 , 抗 病力
2 3 簿 幕4 9 卷 幕7 期
R e p  ̄ " o d u c t i o n a n d P h y s i o l o g y・ 黼 耀
水 牛卵巢腔前卵泡数量统计与超微结构观察
谭敏 捷 , 蒋建 荣 , 陆凤 花 , 雷小灿 , 刘 庆友 , 石 德 顺 , 崔 奎 青 ( 广 西大 学, 亚 热带 生物 资源保 护利 用 国 家重点 实验 室 , 广 西 南 宁 5 3 0 0 0 4 )
程 度 的提高 , 水 牛失 去 了其原 有 的役用 价值 , 而 人们
对水 牛 肉 和水牛 奶 的消费 需求 却逐 年增 加 ,因此生 产 上对 水 牛 的 品种 改 良就 显 得 特别 迫 切 。为此 , 国 家 也投 入 了巨大 的 人力 物 力 对 水 牛进 行 品 种改 良 , 从原 有 的役用 改 良为 肉用 , 或 者 肉役 兼用 l l 1 。同黄牛 相 比, 水 牛具 有 初情 期 晚 、 短 日照 季节 性 繁 殖 、 妊 娠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 1 卵 巢 收集
从 广 西壮 族 自治 区 南 宁 市定 点 屠
强, 耐粗饲 , 饲料 转化效 率高 , 使 用年 限长 ( 2 0 ~ 2 5

小鼠腔前卵泡体外培养成熟-染色体分析技术的建立

小鼠腔前卵泡体外培养成熟-染色体分析技术的建立

小鼠腔前卵泡体外培养成熟-染色体分析技术的建立梅树江;林晓潭;王晓梅;林苏霞;许锦贝;程锦泉;马汉武;谢旭【期刊名称】《癌变·畸变·突变》【年(卷),期】2009(021)006【摘要】背景与目的:初级卵母细胞生长过程中对理化因子反应敏感,拟建立小鼠腔前卵泡体外培养成熟(IVG)-染色体分析技术,为生殖毒理学提供有效的检测模型.材料与方法:采用机械分离法从12~14日龄昆明小鼠的卵巢中分离出直径为140~160 μm的腔前卵泡,单个卵泡放入微液滴培养体系中,隔天半量换液,连续培养10 d,对成活卵泡体外诱导超排,于16~24 h后,检测卵母细胞成熟情况,分别计数停滞在生发泡期(GV)、生发泡期破裂(GVBD)和排出第一极体(PB)的卵母细胞数,对卵母细胞进行染色体数目与结构分析,并与体内发育体外成熟卵母细胞(IVM)及体内超排成熟卵母细胞(IVC)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从4只小鼠卵巢中分离得到332个腔前卵泡,培养早期卵泡直径增长显著,随后呈"摊鸡蛋"样生长,部分形成假腔.培养10 d后存活率为95.78%(318/332).激素诱导排卵后,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排出率72.01%(229/318),其中11.80%(27/229)停滞在GV期,39.30%(90/229)发生GVBD,47.16%(108/229)发育成熟,排出第一极体(PB),1.74%(4/229)发生孤雌活化.IVG与IVM、IVC两种方法获得的卵母细胞染色体对比分析,未见明显的染色体数目与结构异常. 结论:小鼠腔前卵泡体外培养成熟,可获得与体内生长相同的成熟卵母细胞,染色体分析未见异常,可成为一种良好的生殖毒理学体外检测与卵泡发育机制研究模型.【总页数】4页(P463-466)【作者】梅树江;林晓潭;王晓梅;林苏霞;许锦贝;程锦泉;马汉武;谢旭【作者单位】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深圳518020;深圳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生理学,教研室,广东深圳518060;深圳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生理学,教研室,广东深圳518060;深圳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生理学,教研室,广东深圳518060;深圳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生理学,教研室,广东深圳518060;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深圳518020;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深圳518020;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深圳518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25【相关文献】1.小鼠腔前卵泡三维培养成熟后受精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J], 曾荔苹;王晓梅;侯震晖;林桂淼;李慧;林苏霞;林晓潭;朱玥荃;蔡志明2.小鼠腔前卵泡无血清体外培养的研究 [J], 张耀君3.小鼠腔前卵泡体外培养中BMP-6和GDF-9的表达 [J], 王喜艳;姚健;徐邦生4.小鼠腔前卵泡卵母细胞的体外培养、体外成熟和体外受精研究 [J], 李朝军;王斌;范必勤;刘智慧;阮金度5.Rho/ROCK抑制剂Y27632对小鼠腔前卵泡体外培养的影响 [J], 俞晓丽;蒲静;罗晓强;刘心蕊;邱意开;张樱馨;裴秀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鼠窦前卵泡体外培养的研究

小鼠窦前卵泡体外培养的研究

小鼠窦前卵泡体外培养的研究彭宇洪;谢守珍;程冀平;庄广伦【期刊名称】《华南国防医学杂志》【年(卷),期】2006(20)2【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直径的窦前卵泡的培养对获得成熟卵母细胞的影响。

方法出生10天的小鼠窦前卵泡体外培养12 天。

直径小于80μm的卵泡258个为A 组;直径80-110μm的卵泡306个为B组。

观察卵泡形态的变化,测量卵泡直径的变化。

结果 A组卵泡成活率56.2%,窦腔形成率13.1%,卵母细胞成熟率11.7%;B组卵泡成活率89.5%,窦腔形成率51.8%,卵母细胞成熟率56.6%。

B组卵泡成活率、窦腔形成率和卵母细胞成熟率显著高于A组(P<0.05,P<0.01,P<0.01)。

A组卵泡直径(72.5±15.7)μm,培养后卵泡直径(246.3±22.2)μm(P<0.01);B组卵泡直径(101.7±20.1)μm,培养后卵泡直径(370.3 ±33.9)μm(P<0.05)。

A组卵母细胞直径(52.3±4.4)μm,培养后卵母细胞直径(68.5±9.3)μm(P<0.01);B组卵母细胞直径(55.6±5.8)μm,培养后卵母细胞直径(71.9±5.7)μm(P<0.01)。

结论出生10天小鼠窦前卵泡培养后可以得到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MⅡ期)卵母细胞;直径80μm以上的卵泡成活率,窦腔形成率,卵母细胞成熟率较高,培养效果较好。

【总页数】4页(P22-25)【关键词】培养;窦前卵泡;小鼠;卵母细胞【作者】彭宇洪;谢守珍;程冀平;庄广伦【作者单位】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妇产科;中山大学附属一医院生殖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813【相关文献】1.玻璃化冷冻对小鼠窦前卵泡体外培养及卵子骨架的影响 [J], 邹长林;葛红山;陈雅;张巍;薛亚梅2.小鼠窦前卵泡的体外培养 [J], 汪玉宝;高敏芝;顾敦瑜;吴晓云;陈淑颖;陆湘;何志英3.小鼠腔前卵泡卵母细胞的体外培养、体外成熟和体外受精研究 [J], 李朝军;王斌;范必勤;刘智慧;阮金度4.小鼠窦前卵泡二维体外培养法的优化研究 [J], 王喜艳;潘晓燕;孙艳美;吴迪;史沛德;王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西 大 学 动 物 繁殖 研究 所 ,广 西 南 宁 50 0 ) 广 3 0 5
摘要 :对水 牛 和小 鼠腔前 卵泡 的分 离方 法 进行 了系 统探 索 ,旨在找 出 一种水 牛 和 小 鼠腔前 卵泡 的
有效 分离 方法 。实 验一分 别用 梳刮 法 、剪 碎法 和显 微分 离 法分离 回收水 牛 卵巢 腔前 卵 泡 ;实验 二采 用 梳 刮法分 离水 牛胎 牛 、 青年 牛和成 年 牛腔 前 卵泡 ; 实验 三分 别用 浓 度为 0 C 、 . 2/、 . 4/、 . 8 ( K) 0 0 0 0 0 0 9 6 9 6
PAN Hon g—p ng, AHIDe—s n, LU n —hu i hu Fe a Xi o—l , i
GENG i x e,W EIJn we Gu — u ig— i
( i l e r d cin I si t ,Gu n x Un v r i ,Na nn 3 0 5 hn ) Anma R p o u t n t ue o t a g i ie s y t n ig 5 0 0 ,C ia
i v s i a e n t s s u . n e tg t d i hi t dy
C mbsrp to av se inf a t r b f l ra ta flce o —ca emeh d h r etds ic nl mo e uf ope n rl ol l g i y a i s[( 5 . 5+ 4 8 )/ 1 2 3 -4 . 1 -
的胶 原酶 消化 水牛 卵巢 2 n Omi ,然后 采 集腔 前 卵泡 ;实 验 四采 用 梳刮 法 、剪碎 法 和显 微 分离法 分离 小 鼠卵巢 的腔前 卵泡 。结果表 明 ,梳刮 法 能有 效地 分离 回收水 牛和小 鼠卵巢 的腔前 卵泡 。该法 分 离水 牛 卵巢所 得腔前 卵泡 的原始 卵泡最 多 , 级 卵泡 最少 , 次 而分 离小 鼠卵巢所 得 腔前 卵泡 的次级 卵泡最 多 , 原
始卵泡 最少 ;水 牛胎 牛卵巢 可分 离得 到 较多 的腔前 卵 泡 ;酶 消化有 助 于提 高 剪碎 法 的腔 前 卵泡 分离 效
率。
关键 词 :腔前 卵泡 ;分离 ;水 牛 ;小 鼠 中图分类 号 :S 1 . 8 46 文献 标识 码 :A
S u y o h s l to f b f l nd m o s r a r l f l i l s t d n t e i o a i n o uf a o a u e p e nt a o lc e
维普资讯
V 5卷 增刊 第?
o . 5,S p 12 u .
J广 n l f 农 g i r . n i . ce c o r a o a x Ag i a 物 o S in e u 西 Gu n 业 生 d B 科 学 c I
ls h n t a ft eme h d fc tig ( 6 4 ± 4 1 ) mi n c o n p lto ( 4 5 e st a h to h t o so u tn 4 . 3 .5 n a d mir ma iu a in r 4 . 5±7 8 ) . 2
Ab t a t A t o a d c mb s r p i h c n i t {n e l s e d e fx n n a d e wa s r c : o ln me o — c a e wh c o ss s O e d e ,a n e l i i g a d a h n l s d sg e t i v s i a e h m e h d f r s l to o bu f l a d e i n d o n e tg l t e t o s o io a i n f fa o n mo s p e n r l o l l s u e r a t a f li e we e c r
o ay hntemeh d fctn [ (2 6 ± 1. 1 o ay n co np lt n [( . 5 vr]ta h toso ut g i 3. 2 48 )/ vr]admi ma iuai r o 89 ±
3 4 )/ v r , . 4 o a y P<0 0 ] h v rg np lt et o aho ay( 9 0 ±4 2 )mi sas . 5 .T ea ea ema iua i i fr c v r 3 . 5 . 7 v me e nwa l o
mi , P< 0 0 ] .Mao i fp en rlflce s ltd b o —ca e meh d wee pi r il n .5 jrt o ra ta ol lsi ae y c mbsr p t o r r y i o mo da
f l ce ( 1 2 )a d p i ay f lils( 8 7 ) a d v r e o e o d r ol ls ( 9 9 ) . ol ls 4 . 5 i n rm r ol e 3 . 9 c , n e y f w fs c n a y f li e 1 . 5 c
20 0 6年 9 月
S p ., 0 6 e t 2 0
文 章 编 号 :1 0 — 4 4 ( 0 6 增 一 1 7 O 08 36 20) 0 一 1 9
水 牛 及 小 鼠腔 前 卵 泡 分 离 的研 究
潘 红 平 ,石 德 顺 , 陆凤 花 ,杨 素 芳 王 晓 丽 ,冯 贵 雪 , 韦 精 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