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一单元第24讲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程讲义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24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名师制作优质课件(31张)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24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名师制作优质课件(31张)
关闭
A项说法错误,排除;新经济政策最大的特点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 发展经济,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改革同样是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故B项
正确;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故排除C项;新经济政
策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但并未达到D项所表述的结果,故排除。 B
解析
关闭
答案
专题七 1 2 3
专题七
第24讲
真题体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回首教材 读史探究 研思史论 立德树人
-8-
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过程 ①发端: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 户。 ②试行:安徽、四川等省推行联产到组,试行包产到组。 ③推广:1980年9月,“包产到户”的责任制迅速推广。 (3)意义 ①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 ②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回首教材 读史探究 研思史论 立德树人
-4-
名师点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是本讲的主干知识,也是高考命题热点所在。回顾现代中国改革开 放的进程,把握经济体制上的重大变革,对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开 放有着重大意义。
专题七 1 2 3
考情分析
第24讲
真题体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国农业生产技术没有革命性的改变,故B项错误;1980年,农村经济体制改
革正在全国推广,并没有完成,故C项错误;1980年国家尚未取消对农副产
品的统销政策,真正彻底取消统购统销政策应该是在1992年,故D项错误。 关闭 A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一单元第24讲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程讲义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一单元第24讲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程讲义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学习资料专题第十一单元第24讲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考情分析引领考试的风向标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点题训练1】下表为1978~2006年中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管理形式比重变化情况,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C.广大人民的愿望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考点二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原因,(1)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开始,⑬____________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内容,中心环节: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点题训练2】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突破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C.人民公社体制被乡镇体制取代D.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考点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点题训练3】如图是“1949—1998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以下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A .50年代的城市化进程受“一五”计划影响B .70年代的城市化进程与党的工作重心有关C .80年代后城市化进程与改革开放关系密切D .90年代城市化进程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考点四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21______年,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过程,(1)○(2)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3)1988年,在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4)1992年,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有利于带动内地开发浦东的开发和开放,目的,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新飞跃条件,(1)有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2)上海独特的地理、交通、人才和产业优势意义,浦东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22______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形成,○2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__________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点题训练4】美国《时代周刊》每期的封面都会选择一个主题,以人物为主,它反映着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说明突破旧 体制,探索 新体制。
主题 二
向世界讲述“春天的故事”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得出 对外 开放 的必 要性。


点 二
NO.3
ITEM
高考怎么考——
从“学以致用”的角度着眼,考历史的“核心素养”
本讲命题点研究
年份·卷别
命题角度
2017·全国卷Ⅰ 对传统经济模式的改革
经 2016·全国卷Ⅲ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济 2013·全国卷Ⅰ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上 2012·全国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共识
2011·全国卷 国有企业工资改革
2016·全国卷Ⅱ 中国的海外移民 综合考查
2015·全国卷Ⅱ 节假日变化
选择题考查趋向研究
解析
解析
NO.4 NO.
ITEM 4 “仿真达标检测”见“课时检测(二十二)”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谢 谢观看
NO.2
ITEM
高考考什么——
考“对客观历史主观描述”的分析能力
主题 一
“小岗模式”开启的变奏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农村到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主要指包产到 组、包产到户 的农业生产责 任制。
指人民公社下 的集体生产


点 二
抓住关键 信息,进 行分析。
说明经济体制 改革从农村开 始,之后在城 市全面展开。
所有制 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形式 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 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对外开放格局的 知识点二 形成和经济腾飞

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人民版

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人民版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过程 指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的地区 (1)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后来 又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___1_9_8_4___年5月,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等14个 沿海港口城市。 (3)设立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起,相继在_长__江__三__角__洲___、珠江三角洲、闽 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4)开发浦东:___1_9_9_0___年4月,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2.格局: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_沿__海__经__济__开__放__区___—内地 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3.意义: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旁栏边角·练一练 1.阅读必修第二册第52页“资料卡片”,邓小平这句话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提示 点明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阅读必修第二册第53页“资料卡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有没有 改变土地性质?有何意义? 提示 没有改变土地性质,土地仍归国家或集体所有。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 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3.阅读必修第二册第54页下方“资料卡片”,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 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句话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提示 强调了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结论要语·辨一辨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
(√ )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基础上,以家庭为单位自主经营,多劳多 得。( √ ) 3.到21世纪初,初步形成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 4.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开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新局面。( × ) 5.我国当前积极推行的“土地流转”是促进农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 营的必由之路。( √ ) 6.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了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 √ )

第24讲伟大的历史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24讲伟大的历史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系统认知] 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从原因上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 要求。
生产力发展 的客观要求
改革实践的 必然选择
理论探索的 科学结论
20世纪50年代所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 调国家对整个经济活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其弊端越来 越明显,日益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十年的改革实践证明,要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生机和 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破除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 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开端: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_包__产_到__户__。 (2)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 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易错辨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 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该制度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使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 业、非农产业。
(2)从特点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的有机融合。具体表现为:
所有制 结构上
分配 制度上 宏观 调控上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 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效 率优先,兼顾公平 国家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 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优势
[图解历史]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中心环节:增强_企__业__活_力__。 (2)原则:_政__企__分_开__、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3)内容:国营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_承__包_经__营__责__任_制___和厂长(经理)负 责制。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一单元第24讲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程讲义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一单元第24讲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程讲义

第十一单元第24讲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考情分析引领考试的风向标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点题训练1】下表为1978~2006年中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管理形式比重变化情况,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C.广大人民的愿望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考点二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原因,(1)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开始,⑬____________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内容,中心环节: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点题训练2】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突破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C.人民公社体制被乡镇体制取代D.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考点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点题训练3】如图是“1949—1998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以下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A.50年代的城市化进程受“一五”计划影响 B.70年代的城市化进程与党的工作重心有关 C.80年代后城市化进程与改革开放关系密切 D.90年代城市化进程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考点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21______年,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过程,(1)○(2)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3)1988年,在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4)1992年,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有利于带动内地开发浦东的开发和开放,目的,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新飞跃条件,(1)有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2)上海独特的地理、交通、人才和产业优势22______年代改意义,浦东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形成,○2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__________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点题训练4】美国《时代周刊》每期的封面都会选择一个主题,以人物为主,它反映着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2019年高考历史江苏专版总复习教程讲义:第十一单元 第24讲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Word版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江苏专版总复习教程讲义:第十一单元 第24讲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Word版含解析

第十一单元第24讲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考情分析引领考试的风向标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点题训练1】下表为1978~2006年中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管理形式比重变化情况,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C.广大人民的愿望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考点二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原因,(1)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开始,⑬____________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内容,中心环节: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点题训练2】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突破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C.人民公社体制被乡镇体制取代D.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考点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点题训练3】 如图是“1949—1998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以下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A .50年代的城市化进程受“一五”计划影响B .70年代的城市化进程与党的工作重心有关C .80年代后城市化进程与改革开放关系密切D .90年代城市化进程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考点四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过程,(1)○21______年,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2)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3)1988年,在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4)1992年,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有利于带动内地开发浦东的开发和开放,目的,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新飞跃条件,(1)有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2)上海独特的地理、交通、人才和产业优势意义,浦东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22______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形成,○2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__________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点题训练4】美国《时代周刊》每期的封面都会选择一个主题,以人物为主,它反映着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高三历史高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复习)名师课件

高三历史高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复习)名师课件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占较大比重
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
(5)通过上述问题回答,你得到哪些启示? 启示:必须实事求是,合乎客观规律,把握生产关系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阅读材料:
材料一: 1956年,毛泽东在探究斯大林犯错误的原因
材料三: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行农村政社合
一的体制显然很不适应。宪法已明确规定在农村建立
乡政府,政社必须相应22—分.4%—开《7。7.中6%共中央50关.国 集5%有 体于企 企业 业实8.47行0%.8政% 社分国集城有体市开企企个业业体及其他
图建一立乡政府的通知》(1983年) 1978年
。 理邓论以小成平果发理分展论别抓解住决了了什什么么是重社大会问主题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深刻—揭—示了邓社小会平主义《的解本放质。思
(3想)根,据实材事料三求说是明,邓小团平结体一现了致怎向样前的个看人》品质?
材料三: 体体现的了位个 置人,的反高对风个亮人邓节崇和拜小历的平史庸唯 俗审物之阅主风义。向者的十品四格;大摆作正了的个政人与治党报的组告织、稿与时党的,领郑导集
(2008湖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继承了八大的正确探 索,同时又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提出了全新的思想,其新 思想的主要表现在
()
A、科学的分析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B、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C、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009年 南充高考)在《春天的故 事》里有这样一句歌词:“1979 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 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 的崛起座座城,奇迹般的聚起座座 金山……”老人邓小平1979画的这 个圈最早分布于哪些省份(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单元第24讲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考情分析引领考试的风向标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点题训练1】下表为1978~2006年中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管理形式比重变化情况,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C.广大人民的愿望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考点二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原因,(1)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开始,⑬____________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内容,中心环节: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点题训练2】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突破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C.人民公社体制被乡镇体制取代D.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考点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点题训练3】 如图是“1949—1998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以下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A .50年代的城市化进程受“一五”计划影响B .70年代的城市化进程与党的工作重心有关C .80年代后城市化进程与改革开放关系密切D .90年代城市化进程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考点四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21______年,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过程,(1)○(2)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3)1988年,在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4)1992年,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有利于带动内地开发浦东的开发和开放,目的,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新飞跃条件,(1)有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2)上海独特的地理、交通、人才和产业优势意义,浦东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22______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形成,○2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__________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点题训练4】美国《时代周刊》每期的封面都会选择一个主题,以人物为主,它反映着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1983年9月该刊的封面人物是邓小平。

这表明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国的热点问题是 ( )A.抛弃“左”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B.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地区要点一关于几个经济体制的比较1.比较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认识,两种体制各有优缺点,随着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阻碍经济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势在必行2.比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典例训练1】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是“画龙点睛”。

所谓“点睛”就是坚持( )A.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B.计划和市场相互结合C.计划经济的基础作用 D.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要点二比较旧中国的“开放”与当今中国的开放【典例训练2】从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再到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县市。

这体现出我国对外开放( )A.注重发展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B.遵循齐头并进全面开放的原则C.重视边境与内地的协调性发展D.经历了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史料研读通向成功的试金石史料一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欲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

当时需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高尚全《编入课本的“改革语言”》史料二“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1984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史料一说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积极性,行政指令管理经济,造成了官僚主义和大量的资源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史料二主要体现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为什么是增强企业活力。

具体原因是:僵化的模式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改革就是为了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1)根据史料一,归纳城市企业发展的弊端。

(2)根据史料二,说明城市改革的目标。

随堂验收学以致用的训练营考点一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1.一位西方历史学者指出:“(20世纪)70年代即将结束时,农民的情况发生了突然而富有戏剧性的变化。

一旦邓小平巩固了他对政治联盟的控制,他的政权就开始发布农业非集体化的命令。

”这里农业非集体化”的命令( )A.开启农村大范围人民公社化运动B.促成农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C.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的良好愿望2.如图是我国1950年至1985年城镇人口变化折线图。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第2题图A.A至B时期,经济建设,急于求成B.B至C时期,一五计划,超额完成C.C至E时期,民主政治,发展完善D.E至F时期,经济改革,初具成效3.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编制的。

该表反映出(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平均增长率消费水平,农村,8.9%城镇,4.5%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C.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D.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系已建立4.下表反映的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部分年份的出口商品结构数据。

表格中数据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1982,45,551986,36,641990,26,74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B.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考点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1986年8月,邓小平在视察天津港时高兴地说:“人还是这些人,地还是这块地,一改革,效率就上来了。

这无非是给了你们权,……你们有了权,有了钱,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发生了很大变化”的直接背景是( )A.东南沿海经济特区设立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实行C.城市经济改革全面展开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6.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1992年“改革”层面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相对应的“开放”层面是( )A.四个经济特区B.14个沿海开放城市C.形成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D.形成沿海开放地带7.历史图片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记录下某一历史瞬间或反映某一历史想象。

阅读下列图片和文字,回答问题。

结合图一、图二和所学知识,自拟一个主题,并对这一主题进行阐释。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分明,行文流畅;250字左右。

)单元知识结构归纳时空定位穿梭时空的定位单元概述透析历史的大讲堂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共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历程,其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有深刻的教训。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作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第24讲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干知识梳理】①真理标准问题 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④现代化建设 ⑤改革开放 ⑥人民公社体制 ⑦安徽、四川 ⑧包产到户、包产到组 ⑨家庭联产承包 ⑩ 家庭承包经营 ⑪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消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⑫城市经济体制 ⑬1984⑭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⑮南方谈话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⑰21世纪初 ⑱深圳 珠海 汕头 ⑲海南 ⑳外资○211984 ○2290 ○23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开放区 内地省会 【点题训练】1.A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以来,中国逐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分析表格可见,市场调节的作用越来越大,故A 项正确;B 、C 、D 三个选项的内容与题干的时间不吻合,故B 、C 、D 选项错误。

2.D 【解析】 本题考查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0年的农业生产技术并未有革命性的突破,故A 项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时间大约在1983年,时间不符,故B 项错误;乡镇体制取代人民公社体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之一,不属于原因,故C 项错误;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出现了题目中的大丰收现象,D 项正确,故选D 。

3.D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选项A.B.C 的说法均符合题意正确,故不选。

表格显示中国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变化的历程,中国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真正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初期,故D 项错误,符合题意。

4.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始改革开放,这一趋势在进入80年代后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故A 项正确;“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这是发生在1984年的史实,故B 项错误;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中,故C 项错误;“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是发生在1990年,故D 项错误。

【典例训练】1.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