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梯级演练自然地理1.5地球的圈层结构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讲地球的历史和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新人教版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讲地球的历史和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新人教版

第4讲 地球的历史和地球的圈层结构必备知识知识体系学科素养1.地层和化石的特点。

2.不同地质年代地理环境变化、生物演化和矿产的形成。

3.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4.不连续界面及地球内部圈层。

5.地球外部圈层及特点。

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识别地层和化石的特点,分析地球的演化特征及古地理环境。

2.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分析不同地质年代地球演化的特点。

3.地理实践力:结合地球内、外圈层示意图,熟练掌握各圈层的分布,并说出各圈层的特点。

一、地球的历史 1.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地球历史:约有46亿年。

(2)认识途径:研究地层是最主要途径。

(3)地层①含义: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②沉积岩地层特点⎩⎪⎨⎪⎧具有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常含有化石:沉积物中含有的生物遗体或遗迹 ③分布规律⎩⎪⎨⎪⎧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④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4)地质年代表①含义: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②地质年代表(距今时间/百万年)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显生宙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 新生代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4 600 541 252 66 2.62.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①地质年代: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的漫长时期,包括了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

②演变历程a .海陆格局: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

b .生物演化c .地质矿产: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

(2)古生代①地质年代⎩⎪⎨⎪⎧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②演变历程a .海陆格局:多次变迁,形成联合古陆。

地球的圈层结构人教版高二年级地理知识设计PPT

地球的圈层结构人教版高二年级地理知识设计PPT

2.若甲地震台站测得纵波、横波时距差为6分钟,则甲地震台站的震中距最 接近( ) A.3 000千米 B.3 500千米 C.4 000千米 D.4 500千米 3.依据甲、乙、丙三地震台站测得的震中距判断,此次地震震中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2题,甲地震台站测得纵波、横波时距差为6分钟,左图横轴表示震 中距,纵轴表示传播时间,在纵波、横波时距差为6分钟时,甲地震站台测得 的震中距约为4 500千米。故D正确。第3题,依据甲、乙、丙三地震台站 测得的震中距判断,此次地震震中位于②。因为②是三个圆的交点。三个 地方的震中距是震中与这三个地方的距离,①③④都是两个圆的交点,故B 正确。 答案 2.D 3.B
地壳
平均约17千米 地表至莫霍面 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
岩石圈 60~120千米 地表至软流层 含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3.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厚度 特 征
地壳
莫霍面(纵、横 平均约为 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度不 波波速明显增 17千米 均,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
上地幔 加)、古登堡面 约2 800 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
要点笔记因为横波和纵波特性的差异,导致地震发生后陆地上的人先感觉 到上下颠簸,然后感觉到左右摇晃;而在海洋上的人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3.圈层划分 (1)地壳 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平均厚度约为 17千米,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 (2)地幔 地幔介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厚度约2 800千米。 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该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3)地核 范围:古登堡面到地心之间,厚度约3 400千米。 分层:内核和外核。内核为固态,外核为液态。

高中地理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十二页,共35页。
②四大圈层共同形成了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环境,具有 三个特点: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一个不均一的层面,存在 (cúnzài)明显的地域分异;在不断地变化着。
第二十三页,共35页。
(2)外部圈层特点(tèdiǎn)比较: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由气体和悬浮物 气体和悬浮物,是地球自然环
第三十三页,共35页。
(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
A.①为地壳
B.②为岩石圈
C.③为软流层
D.④为下地幔
(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
A.②③层均由坚硬岩石组成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
D.④圈层的物质(wùzhì)状态为固体
第三十四页,共35页。
相关的近地表地层的复杂结构。 (2)在油田开发(kāifā)中的应用:
人们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下岩石中的传播规律,来确定研究 储层的岩性、物性及含气性,从而为油田开发(kāifā)提供决策支持。
第十五页,共35页。
(3)工程探伤: 在实际工程当中,由于地质条件(tiáojiàn)复杂、施工 环境恶劣、施工工艺不规范、工序不严格等诸多因素,可能 导致混凝土结构件存在振捣不实、存有孔洞,出现蜂窝状等 问题,从而给隧道、桥梁以及其他土木项目中的结构体带来 质量隐患。因此在土木工程中常用地震CT对工程进行探伤。
[解析(jiě xī)] 图中①为大气圈,②为地壳,③为软流 层,④为外核,⑤为内核。外核(④层)的主要成分虽以铁、 镍为主,但却是液态,③层横波能穿过。
[答案] (1)C (2)B
第三十五页,共35页。
第八页,共35页。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解读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解读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解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大地与地球运动、大气圈与气候、水圈与水
资源、岩石圈与地球内部、生物圈与生物资源等内容。

1. 大地与地球运动:介绍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

包括地球的内外圈层结构、地球
自转和公转、地理经度和纬度等概念,以及地球运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大气圈与气候:介绍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包括大
气圈的层次划分、温室效应、气象要素和气候要素等基本概念,以及气候带、气流、
气候变暖等气候特征和变化的影响因素。

3. 水圈与水资源:介绍水的循环和水资源的利用。

包括地球水循环的过程和影响因素,以及水资源的分布、利用与保护。

还包括淡水资源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以及地下水和
水库的特点和应用。

4. 岩石圈与地球内部:介绍地球的构造和内部结构。

包括岩石圈的组成和类型,以及
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和作用。

还包括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原因、特点和防治。

5. 生物圈与生物资源:介绍生物圈的构成和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包括生态系统的
组成和功能,以及物种多样性和生物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还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一些主要知识点的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有其他
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高考地理第一部分 第二章 第1讲 宇宙中的地球

高考地理第一部分 第二章 第1讲 宇宙中的地球
返回目录
第1讲 宇宙中的地球
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观察晴朗夜晚的天空,识别天体;通过观察地层化石推断其地质年代及当时的地 理环境特征
返回目录
第1讲 宇宙中的地球
以宇宙探索事件为情境,考查相关地理基础知识;以太阳辐射的时 命题分析预测
空分布特征为情境,考查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备考策略
识记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关注并分析热点宇宙探索事件;结合各 种形式的图分析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2.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返回目录
第1讲 宇宙中的地球
影响航天发射基地选址的因素 天气因素 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湿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 纬度因素 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 地形因素 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对航天器进行跟踪监测
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高;海上人类活 海陆位置
返回目录
第1讲 宇宙中的地球
2. 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返回目录
第1讲 宇宙中的地球
3. 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状况
返回目录
第1讲 宇宙中的地球
①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2] 增

多 。西部非季风区多于东部季风区,地势高的地区多于地势低的地区。 ⁠
返回目录
第1讲 宇宙中的地球
命题点1 太阳辐射的季节差异 [2023湖南地理卷]非洲冰鼠是啮齿类食草动物,夜伏昼出,不冬眠,不囤积食物, 常通过晒太阳或蜷缩等方式应对寒冷。在非洲南部某山地(29°33'S,29°14'E)海拔2 800米处的缓坡上,某科研团队对非洲冰鼠群体的活动规律进行观测。下图示意连 续几日观测的平均结果。据此完成1—2题。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旨在通过研究地球的特征、地理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来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高中地理必修二是地理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讲解了地球的地貌、气候和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是对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的讲解整理。

一、地球的内外圈层结构地球的内外圈层结构是指地球由固态、液态和气态三个圈层构成的地球结构体系。

这三个圈层依次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1.地壳:地壳位于地球的外层,是地球质量的1%左右,它可以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和安山岩等构成,厚度在20-70千米之间;海洋地壳主要由玄武岩构成,厚度约为5-10千米。

2.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为2900千米。

地幔由固态和半固态地幔组成,主要由辉石和橄榄石等重矿物组成。

地幔是地球的最大圈层,占地球半径的84%。

3.地核:地核位于地幔之下,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外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的合金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圈层,有较高的温度和压力。

二、地球的内外尺度地球的内外尺度是指地球表层形态的层次结构。

这包括从局部到全球的各种地貌尺度,例如微地貌、地貌单元、地貌区和全球地貌。

1.微地貌:微地貌是指地球表面上不断变化的自然形态,如石脊、河谷、岗丘等。

微地貌尺度一般在几十米到几千米之间。

2.地貌单元:地貌单元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似地貌特征的地表区域,如山地、平原、高原等。

地貌单元尺度一般在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之间。

3.地貌区:地貌区是指地表范围更大的具有一定地貌特征的区域,如亚洲地貌区、欧洲地貌区等。

地貌区尺度一般在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之间。

4.全球地貌:全球地貌是指整个地球表层的地貌特征,包括大陆地形、海洋地形、大气循环等。

全球地貌是地表形态的最大尺度。

三、气候与植被气候是指其中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条件的统计平均,气候包括温度、降水、风向和风速等要素。

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第6课时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球的演化

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第6课时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球的演化

第6课时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球的演化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2.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1.结合材料,分机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特点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主要特征。

2 . 结合地球内外圈层示意图,熟练掌握各圈层的分布,并说出各圈层的特点。

3.结合图文材料,识别地层和化石的特点,分析地球的演化特征及古地理环境,分析不同地质年代地球演化的特点。

(一)地球内部结构 1. 地震和地震波(1)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地震对地表的破坏程度称为烈度, 一次 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知识链接]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波的传播方向质点振动方向波的传播方向000质点振动方向纵波横波000-O0(2)地震波类型传播速度通过的介质地表震动横波(S波) 较慢固体引起地面水平晃动纵波(P波) 较快固体、液体、气体引起地面上下颠簸2 .地球内部圈层莫霍面(17 km): 地震波在此处明显 加速二L地 壳 :平均厚17 km 2.000海拔越 高壳越厚核古登堡面(2900 km): 此处 横 波消失,纵 波 速度明显下降横波 纵波 (S)P)速度/(km·s-¹)0 3 6 9 3.00040005.0006000深度k m地幔陆地上12 151000(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生物圈:存在于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大气圈水图: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注意]生物圈的特殊性(1)生物圈是有生命存在的圈层,而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是无机圈层。

(2)生物圈的范围与其它圈层交错分布,其界线不像其他圈层那样分明。

(3)生物圈不仅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生物,还包括了生物生存的无机环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最活跃的圈层。

二、地球的演化(一)地层和化石1.地层和化石特点作用地层是地壳上部呈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保存有不同时代的生物遗体或遗迹,遗留下环境变化的物质凭证化石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的化石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2.研究地层和化石的意义: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

2023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2023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标导读主线架构课程 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 任务 1.了解地震波的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

(综合思维) 2.从地球圈层的角度,认识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地理实践力)3.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描述地球各圈层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情境导学】有人说:“地球的内部结构就像一只煮得半熟的鸡蛋。

”请根据这句话,结合鸡蛋的形态结构,说出各层对应的地球内部圈层。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图中A 为横波,B 为纵波。

2.两个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3.划分:(1)三个圈层:图中C 为地壳,D 为地幔,E 为地核(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4.岩石圈:由岩石组成,包括上地幔顶部与地壳。

【点拨】 岩石圈≠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及上地幔顶部,莫霍面以上为地壳,莫霍面位于岩石圈内部。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地球的外部圈层:A 大气圈、B 水圈和C 生物圈。

2.圈层划分: 圈层 概念对地球的影响大气圈环绕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避免了大多数流星体对地球的撞击,削弱了紫外线对地球生物的影响水圈地球表层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使地球成为 “蓝色星球”生物圈广义: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地球特有的圈层,是非常活跃的圈层狭义:地球表层生物的总和3.圈层联系: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不断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表环境。

【思考】 生物圈是单独占有空间的地理圈层吗?提示:不是,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并不单独占据地理空间。

【教材再开发】 阅读教材P19图1—3—3,【思考】: (1)莫霍面深度与地势高低有关系吗? 提示:有。

莫霍面深度与地势高低呈正相关。

(2)推测某地质勘探队利用地震波在该地探测是否有油气资源的最简单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圈层结构
【双基题组】
在不同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测地球内部结构。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震波波速变化处,说明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可能存在很大差异
B.地震波向下传播的过程中,波速一直在增加
C.地震波中的横波不能通过软流层,软流层之下只有纵波
D.在任一深度都是横波的速度大于纵波
2.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特征的正确叙述是()
A.划分地壳和地幔的界面是古登堡界面
B.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C.莫霍界面位于地幔与外核之间,在地下平均33千米处
D.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3、4题。

3.该地的莫霍界面大约位于()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
D.2 900千米处
4.该地可能位于()
A.40°N,116°E
B.30°N,90°E
C.南极点
D.经度180°,纬度0°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2012年11月27日,俄罗斯远东堪察加半岛上的一处火山爆发,火山灰云有10千米高,并散布到了太平洋的上空。

回答5、6题。

5.岩浆物质冲破了岩石圈的束缚后才喷发出来。

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
是()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6.火山灰漫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大影响。

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与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2013·济宁模拟)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回答7、8题。

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8.“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体现的圈层作用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①
D.④→②
【高考题组】
(2010·江苏地理)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

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解析
【双基题组】
1、2.【解析】1选A,2选D。

第1题,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有很大差别,根据地震波的速度变化就可以推断所经过的不同物质,波速发生明显变化,就说明上下层次物质组成有很大差异。

第2题,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核部分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3、4.【解析】3选A,4选D。

第3题,从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来看,在5千米处明显减慢,可以推知,此处为莫霍界面。

第4题,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此处的地壳厚度仅为5千米,可以推知该点应该在海洋上,只有D项符合题意。

5、6.【解析】5选C,6选B。

第5题,考查了有关岩石圈的知识。

岩石圈是由岩石构成的,它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它与地球的外部圈层关系密切。

第6题,考查了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知识,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岩石圈的关系也较密切。

7、8.【解析】7选B,8选D。

第7题,根据图中各圈层、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看出
①为水圈,②为岩石圈,③为生物圈,④为大气圈。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岩石圈与生物圈之间的圈层关系。

第8题,“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体现了大气圈与岩石圈间的圈层作用。

【高考题组】
【解析】选A。

火山灰喷出地表在大气中经搬运、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

故迁移的起始圈层是大气圈,最终圈层是岩石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