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题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含解析)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构造一、选择题以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表示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A.①为岩石圈B.软流层以上由岩石构成C.③为地壳D.古登堡面以上为地幔2.图中①②③所属关系能够表示为以下图中的()A .甲B.乙C.丙D.丁分析:第 1 题,据图可知,①为地壳,③为软流层以上的岩石圈,由岩石构成;地幔位于古登堡面以上,莫霍面以下,故只有 B 项正确。
第 2 题,据图可知,①和②没有交集,②和③有交集,③包含①,故丁图切合。
答案: 1.B 2.D读以下图,回答3~5 题。
3.以下相关地球圈层构造的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B.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D.各圈层之间是互相限制、互相联系的4.地球内部圈层区分的依照是()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B.地球内部温度的变化C.地球内部构成物质的变化D.地球内部压力的变化5.以下相关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岩石圈是由岩石构成的,属于地壳的一部分B.岩石圈位于上地幔的上部、软流层以下C.岩石圈包含地壳和上地幔的所有D.岩石圈包含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处于软流层以上分析:第 3 题,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计环境的总称。
第 4 题,地球内部的构造,没法直接察看。
到当前为止,对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第 5 题,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 ) ,由坚硬的岩石构成,合称为岩石圈。
答案: 3.C 4.A 5.D以下图为地球圈层构造的局部图。
读图,回答6~7 题。
6. 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地壳在大海中经常缺失B.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C.②是软流层D.岩石圈的范围是指①②的所有和③的大多数7.在地球内部,地震波流传速度最快的地方是()A.莫霍面邻近B.上、下地幔之间C.古登堡面上部邻近D.内、外核之间分析:第 6 题,依据地球内部圈层区分依照,莫霍面以上为地壳,据此知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试题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试题1.根据地震波横波(S)与纵波(P)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确定外核物质接近液态的主要依据是()A.S、P波波速明显增加B.S、P波波速明显下降C.S波波速突降、P波完全消失D.P波波速突降、S波完全消失【答案】D【解析】S波不能在液态介质中传播,P波在三态物质中都能传播,所以在接近液态物质中传播,P波波速突降、S波完全消失。
故选D。
【考点】地球的圈层构造2.关于大气的组成成分及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A.从低层到高层的大气成分依次是水汽、干洁空气、尘埃B.对流层由于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使空气对流运动显著C.平流层既对生物有保护作用,又有利于飞机飞行D.高层大气随高度的增加温度降低、密度减小,与人类活动没有关系【答案】C【解析】低层大气中的都含有水汽、尘埃和干洁空气,而高层空气中主要是干洁空气;对流层由于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使空气对流运动显著;高层大气中热层大气随高度的增加温度增加,其中的电离层与人类的通讯活动关系密切;而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对生物有保护作用,大气稳定,利于飞机飞行。
故选C。
【考点】地球的圈层结构3.读“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a表示()A.软流层B.地幔C.地壳D.地核【答案】C【解析】读图,根据课本中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中a是地壳,b是地幔,c是地核。
②是软流层。
所以C对。
A、B、D错。
【2】a和b两个圈层的界面是()A.软流层B.古登堡面C.硅铝层面D.莫霍面【答案】D【解析】结合前面分析,a、b两个圈层的界面是莫霍面,平均深度约在17千米处,D对。
②处是软流层,A错。
古登堡面深度在2900千米处,位于b、c之间,B错。
硅铝层不是地球圈层界面,C错。
【考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4.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序号依次是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答案】C【解析】读图中各序号所起作用,①是供水、蒸发和渗透水分,应为水圈;④产生降水,应为大气圈;③供给氧气,应为生物圈;②为生物圈供给养分,应为岩石圈。
必修一同步练习:1.4《地球的圈层结构》1 Word版含答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习题一、单选题1.下图示意地球圈层构成,图中A、B、C分别是(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2.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小的是( )A.喜马拉雅山B.内蒙古高原C.四川盆地D.大西洋3.岩石圈的范围是指( )A.整个地壳B.软流层和地壳C.地壳和上地幔层D.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4.地震发生时,坐在湖中小船里的人( )A.先感到上下颠簸,后感到左右、前后摇晃B.只感到上下颠簸C.先感到左右、前后摇晃,后感到上下颠簸D.只感到左右、前后摇晃5.有关地球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岩石圈在软流层以上B.海洋地壳较薄,大陆地壳较厚C.横波可以通过地球的外核D.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是划分地球三个主要内部圈层的界面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完成(1)~(2)题。
6.该地的莫霍面大约位于地面以下多少千米处( )A.5B.17C.33D.29007.该地可能是下列________地方( )A.东非大裂谷B.青藏高原C.南极点D.太平洋下图为“地壳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8.图中的各层中,构成地壳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9.图中的各层中,在海洋底部显著变薄甚至缺失的是( )A.①B.②C.③D.①②10.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
正行驶在三峡库区的游轮接受到的地震波是(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A.P波B.S波C.P波和S波D.接受不到二、填空题11.读“地壳与地幔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A是________层,B是________层,D是________层,E+D+C是________,F+E+D+C 是________。
(2)地壳结构由图中字母________表示的圈层组成。
A+B+C合称________。
(3)被认为是岩浆发源地的圈层是________层,在图中用字母________表示。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试题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试题1. 2006年11月13日备受国际地质科学界关注的世界第一口白垩纪大陆科学钻井“松科1号”完成钻探,深度5000米,其目的是研究白垩纪的重大地质事件与气候变化。
据此回答问题。
【1】此井的钻探深度达到A.地壳B.地幔C.地核D.软流层【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该井深5KM,地壳在陆地的平均厚度约33KM,故判断位于地壳。
【2】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各圈层之间没有联系B.只有大气圈与岩石圈有联系C.地质钻探是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办法D.地球各圈层相互联系【答案】D【解析】地球各圈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而研究地球内部的最主要方法是利用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的变化来判断地球内部结构,故选D项。
2. 2008年5月31日,成都军区抗震救灾部队一架米-171运输直升飞机因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在汶川县映秀镇附近失事。
据此回答问题。
【1】当时飞机飞行在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D.电离层【答案】A【2】据统计,包括民航飞机在内的多数飞机失事都发生在该层,其原因最可能是A.该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B.该层空气密度大,水分多C.该层天气复杂多变,飞行环境差D.该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答案】C【3】飞机失事的时间最可能是A.清晨B.正午C.午后D.傍晚【答案】C3.读图并回答。
(1)一架飞机从A 水平飞行到B,则从大气的________层进入________层;(2)在A、B两处飞行时较平稳的是在________处,原因是________;(3)A、B两处天气复杂多变的应是________处,原因________。
(4)A、B两处中臭氧浓度较大的是________处。
【答案】(1)对流层平流层(2)B 平流层,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3)A 对流层,空气对流运动显著(4)B【解析】本题考查地球大气分层。
(1)由于对流层的厚度应纬度而有差异,在低纬地区,可达到17---18KM,而在高纬总有8—9KM,故图示穿过了对流层进入平流层。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试题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试题1.不符合右图中的大圆、中圆和小圆依次所代表的地理概念是A.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C.地质构造、褶皱、向斜D.洋流、寒流、西风漂流【答案】B【解析】银河系包括太阳系,太阳系包括地月系;向斜是褶皱的一个褶曲,褶皱属于地质构造;西风漂流属于寒流,寒流属于洋流;而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顶部,但上地幔顶部,不包括地壳。
故选B。
【考点】地球的圈层结构2.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深约2900千米处纵波突然消失B.①和②之间是古登堡界面C.地震发生时,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D.地核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答案】C【解析】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中,在深约2900千米(古登堡界面)处纵波突然降低,横波则完全消失;①和②之间是莫霍界面;地震发生时,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所以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岩浆发源于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顶部。
选项C正确。
【2】岩石圈是指( )A.①和②的顶部B.②的顶部C.①的顶部D.③的外部【答案】A【解析】岩石圈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即是图中①和②的顶部,选项A正确。
【考点】该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波。
3. 2013年4月20日上午8:02,四川省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
芦山及雅安震感明显,四川成都等地也有震感。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地震发生时( )A.能量以波的形式传播到成都雅安B.横波先传播到成都雅安C.芦山的居民先感觉到地板水平晃,后感觉到上下颠D.芦山的居民只感到上下颠【答案】A【解析】地震的能量是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A正确;纵波的波速快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先传播到雅安,纵波造成上下颠簸,横波造成左右晃动。
【2】下面关于芦山地震产生的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P波到达莫霍面后速度迅速降低B.S波到达古登堡面后速度迅速降低C.P波和S波到达莫霍面后速度均迅速增加D.P波和S波在地幔内部的传播速度是均一的【答案】C【解析】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用P表示,传播速度快,可以在三态中传播,横波用S表示,相比纵波波速要慢一点,只能通过固态介质;当它们来到莫霍界面时,都会突然加快,到达古登堡界面时,纵波变慢,横波消失。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含解析)

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一、单选题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B. 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D. 各圈层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2.有关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属于地壳的一部分B. 岩石圈位于上地幔的上部、软流层以下C.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全部D.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处于软流层以上【答案】【小题1】C【小题2】D【解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气和氧气;水圈是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各圈层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所以ABD不符合题意,错误;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总称,C符合题意,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岩石圈的组成。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所以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整个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在软流层以上。
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读我国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回答下列各小题。
3.图中M界面为()A. 地表B. 莫霍界面C. 软流层D. 古登堡界面4.下列有关上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B. 距海越远,地壳厚度越大C. 山地、高原的地壳厚度较平原、盆地地区厚第1页/共8页D. 板块碰撞挤压处的地壳厚度一般比周围地区要厚【答案】【小题1】B【小题2】B【解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厚度不均,一般来说,陆地地壳厚度大,海洋地壳厚度小。
在陆地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根据图中信息,大体可判断曲线M与地形曲线呈正相关,曲线M为表达地壳厚度的曲线;由于地壳的下限是莫霍界面,所以M也可以表示莫霍界面。
所以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
读图可知,图中基本上地势越高,地壳厚度越大,地势越低,地壳厚度越薄,故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A对;距海的远近,与地壳厚度关系不大,故B错;山地、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平原地区为33千米左右,山地、高原的地壳厚度较平原、盆地地区厚,故C对;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故地壳厚度较薄,板块碰撞挤压处的地壳厚度一般比周围地区要厚,故D对。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含解析

2019年秋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含解析课时作业提升一、选择题1.以下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表达 ,正确的选项是()A.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是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B.地幔是指莫霍界面到古登堡界面之间的局部C.地壳是指莫霍界面以上的局部 ,由液态物质组成D.地核是指莫霍界面以下的局部 ,呈熔融状态答案:B解析: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是通过地震波而获得的信息;地幔是指莫霍界面到古登堡界面之间的局部;地壳是莫霍界面以上的局部 ,主要由固态物质组成;地核是指古登堡界面以下的局部 ,外核可能为液态或呈熔融状态 ,内核为固态。
2.地壳最薄的地方一般在()A.盆地B.平原C.海洋 D.大陆架答案:C解析:海洋是地壳最薄的地方。
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
读以下图 ,完成3~4题。
3.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加深而增快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4.图中的X处即为()A.莫霍界面 B.古登堡界面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内核与外核交界答案:3.B 4.B解析:第3题 ,根据深度和波速的大小、变化可知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核,③为内核;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乙波为横波 ,在地幔中也可通过。
第4题 ,X为地幔和地核的界面 ,是古登堡界面。
读以下图 ,完成5~7题。
5.该景观图表达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A.2个 B.3个C.4个 D.5个6.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A.生物圈 B.水圈C.岩石圈 D.地壳7.该景观的形成过程 ,充分说明了()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那么的 ,且都相互联系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开展变化的D.水圈的构成要素中 ,只有地表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答案:5.C 6.B 7.B2019年3月以来 ,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 ,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高一地理期末地球的圈层结构复习题(含答案)

高一地理期末地球的圈层结构复习题(含答案)「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小编打算了高一地理期末地球的圈层结构复习题,详细请看以下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1.大陆部分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是()A.33千米B.2 900千米C.17千米D.5 000千米答案 A解析莫霍界面在大陆部分平均深度为33km。
2.目前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A.地幔B.上地幔C.软流层D.地核答案 C3.在地球的内部圈层中,其物质形态接近于液态的是()A.下地幔B.外核C.上地幔D.软流层答案 B解析软流层因横波能通过,应属固态。
4.岩石圈是指()A.地壳B.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C.地壳和地幔D.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的部分答案 B解析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5.下列地区地壳厚度最薄的是()A.青藏高原B.死海C.马里亚纳海沟D.贝加尔湖答案 C解析马里亚纳海沟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地壳最薄。
6.地壳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圈层是()A.地壳B.地幔C.地核D.软流层答案 B解析留意熟识地震波传播速度图。
7.图中的大圆、中圆和小圆依次所代表的地理概念,正确的是()A.岩石圈、地幔、地壳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C.岩石圈、地幔、地核D.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答案 D解析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地幔属于地球内部圈层。
8.读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为()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答案 D解析生物圈跨多个圈层,故A为生物圈,解除A、C项,水圈位于岩石圈之上,故选D。
9.下列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震发生后,由于纵波传播速度快,震中所在地区的人总是感觉到先左右前后摇摆,然后上下颠簸B.地震波传播速度越快,能量越大C.地震波能量越大,传播速度越快D.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答案 D解析地震发生后,震中所在地区的人先感觉到颠簸,然后摇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5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形象地比作鸡蛋,也可以分为三层,地球的最外层是最薄的________________,中间一层是________________,最里层是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三层,由外向里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
把它形象地比做鸡蛋是因为,它的薄厚也像鸡蛋一样,蛋皮最薄、蛋清其次、蛋黄最厚。
地球内部三层也由外向里依次增厚。
答案:地壳地幔地核2.根据水储藏空间,地球上最多的水体是____________,最多的淡水体是________________,这些淡水约有2/3储藏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地区。
思路解析:水圈的主体是地球上的海洋,其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所以地球上水以咸水为主,其中淡水仅占全球总水量的3%,这些淡水中有2/3储藏在南极和北极的巨大冰川中。
答案:海洋水冰川水南极北极3.读“地球外部圈层图”(图1-4-1),图中代表大气圈的是________________;地球外部圈层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图1-4- 地球外部圈层图思路解析:从地球的外部到内部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六个圈层,其中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为外部圈层,在图中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
答案: A A B C4.下列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岩石圈指地壳部分②岩石圈是地壳加地幔③软流层之上部分为岩石圈④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在一起为岩石圈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思路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对岩石圈概念的理解。
岩石圈指软流层之上的部分,软流层位于地幔的上部,所以也可以说岩石圈是地壳加上地幔的顶部。
答案:D10 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科学家在划分固体地球为三个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时,主要的根据是()A.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B.科学家向地下打深井而得到的样本成分C.厄尔尼诺现象D.地球上高大山脉的岩层结构思路解析: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科学家正是利用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答案:A2.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的地球内部圈层是()A.地壳B.岩石圈C.地幔D.地核思路解析: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
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莫霍面以上为地壳,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
答案:C3.下列各地的地壳厚度,最厚的是()A.长江中下游平原B.渤海大陆架C.青藏高原D.云贵高原思路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对地球内部圈层中的最外层——地壳厚度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陆壳均厚33千米,洋壳均厚6千米,青藏高原区厚度达60~70千米。
答案:C4.大气上界的高度大约为()A.500—800 kmB.1 000—2 000 kmC.2 000—3 000 kmD.3 000—4 000 km思路解析:在2 000—3 000 km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平均只有1个气体分子,与星际空间的情况很接近,一般把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答案:C5.下列关于水圈的说法正确的是()A.水圈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B.水圈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C.水圈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以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D.水圈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以分为潜水和承压水思路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关于水体的分类角度的有关知识。
水圈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以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按水储存的状态可以分为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所以选项A是错误的。
陆地水可以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其中地下水又可以分为潜水和承压水,所以选项C、D均是错误的。
答案:B6.地球的外部圈层中,其中最活跃的圈层是()A.岩石圈B.大气圈C.水圈D.生物圈思路解析:地壳表层以外的外部圈层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所以选项A是错误的。
生物圈因为具有生命,所以是地球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答案:D7.有关大气层中臭氧的叙述正确的是()A.主要存在于平流层B.主要存在于暖层C.能反射无线电波D.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思路解析:大气中臭氧层存在于平流层中,它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地面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而少量穿透大气到地面的紫外线对人类和生物则是十分有益的。
答案:A8.关于大气垂直分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电离层分布在高层大气B.云雨现象分布在平流层C.中间层上冷下热,热层下热上冷D.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是大气思路解析:大气垂直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对流层和人类关系最密切,云雨现象都分布在这一层,热量来自地面;平流层适宜高空飞行,其中的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中间层和热层都属于高空大气,中间层下热上冷,热层相反。
答案:A快乐时光号脉“一切正常,你的身体好极了。
”医生粗声粗气地说,“你的脉搏像时钟一样平稳。
”“可是……这……这……大夫,您刚才的手指是按在我的手表上了!”30分钟训练 (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1.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B.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C.横波只能穿过气态的物质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思路解析:此题考查了有关地震波的知识,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三态物质,而横波的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的物质。
答案:B2.岩石圈的下界在()A.莫霍界面B.古登堡界面C.软流层上界D.下地幔上界思路解析: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上地幔、下地幔)、地核(内核、外核),岩石圈包括上地幔软流层以上部分。
答案:C3.下列关于地壳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壳是地表至古登堡界面之间的部分B.地壳包括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洋地壳较厚,大陆地壳较薄C.在地球内部圈层中,地壳的厚度最小D.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其主要由岩石构成思路解析: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急剧变化的两个面:一个在地面以下平均33 km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大陆部分)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 900 km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古登堡面。
莫霍面以上叫地壳,莫霍面至古登堡面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
其厚度地核>地幔>地壳;陆壳>洋壳,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
地球的外部圈层中最外层是大气圈。
答案:C4.据有关的证据说明,地球内部圈层中物质为液态的是()A.上地幔B.下地幔C.外地核D.内地核思路解析:根据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而且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地震波在到达古登堡界面时,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所以推断外核物质为液态。
答案:C5.地球上岩浆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是在()A.外地核B.内地核C.软流层D.上地幔思路解析:此题考查了软流层的位置。
一般认为岩浆的喷发地为软流层,而软流层分布在上地幔顶部,所以排除错误答案A、B。
但软流层只是上地幔的一部分,而非整个上地幔全部为软流层,所以最准确的答案是C项。
答案:C6.大气层中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是()A.水汽和二氧化碳B.水汽C.水汽和固体尘埃D.氮气和氧气思路解析:大气层中除了水汽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外,固体尘埃物质可以作为成云致雨的凝结核。
答案:C7.下列大气成分所在的大气层及其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平流层中的臭氧,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B.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对地面起保温作用C.从平流层顶部到5 000千米的高空是高层大气,该层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D.对流层中的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思路解析:高层大气是指从平流层顶到3 000千米的高空,而不是5 000千米。
高层大气的密度非常小,与星际空间相当接近,且能反射无线电波,所以选项C是错误的。
答案:C8.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思路解析:此题考查了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知识,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但和岩石圈的关系也较密切。
答案:B9.“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降落过程中()A.所穿过的大气层温度越来越高B.由臭氧层进入平流层、对流层降落地面C.所穿过的大气层温度随高度降低是先降—再升—再降—再升D.在平流层要穿过电离层思路解析:本题结合实际案例考查地球外部圈层中大气层的基本知识。
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空大气,高空大气又细分为中间层、热层、外逸层,由下而上温度变化依次为先降—再升—再降—再升。
大气分层中,对流层和人类关系最密切,平流层中臭氧的存在,使得该层成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电离层存在于高空大气中。
答案:C10.海平面附近某地对流层顶气温为-50 ℃,近地面气温为11 ℃,该地对流层的厚度为…()A.10.17千米B.9.34千米C.11.47千米D.12.02千米思路解析:该题是道计算题。
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
顶层为-50 ℃,近地面气温为11 ℃,共相差61 ℃,用61÷0.6≈10.17千米。
答案:A11.一架飞机由北极向赤道飞行,保持万米高度,它穿过的大气层是()A.始终在对流层B.由平流层进入对流层C.始终在平流层D.由对流层进入平流层思路解析:此题关键是掌握对流层在不同纬度的厚度。
随着纬度的增高,地面的热量会逐渐递减,对流层所能达到的高度也会随之降低,在低纬度对流层的厚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为10—12千米,高纬度地区为8—9千米。
一架飞机保持万米高度,在极地应处于平流层中,到了低纬度则进入对流层,所以正确选项应为B。
答案:B12.我们的气象工作者经常利用气象气球来获取一定方面对流层的气象数据,在下列各地点中,气象气球上升高度最高的是()A.0°B.30°NC.60°ND.90°N思路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对流层厚度随纬度变化规律的了解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