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的优秀教学案例

3.讲解地球圈层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地壳运动对地貌的影响、大气圈与水圈的循环过程等。
4.结合实例,如地震、火山爆发、气候变化等,阐述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5.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通过实际案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种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不仅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小组合作
1.设计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小组合作活动,如制作地球圈层结构模型、调查地球圈层结构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师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担任指导者和观察者的角色,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球圈层结构的力量,激发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通过展示地球圈层结构模型、地球仪等教具,创设直观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直观认知。
3.利用实际案例,如地球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让学生感受到地球圈层结构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享观点、讨论交流等方式,探讨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活动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3.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提示,确保讨论的深入进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

在制定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针对高中生,我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地球圈层结构模型、动画演示等,以直观形象地展示地球圈层的特点和相互作用。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些实地观测和实验活动,如气象观测、水循环实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地球圈层的存在和作用。
5.作业小结:布置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作业,如调查当地的水资源利用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时,作业小结也有助于提醒学生及时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3.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和可持续发展实践。
4.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态度,对待科学知识持有质疑和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圈层结构模型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圈层的特点和相互作用。
2.通过实地观测和实验活动,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地球圈层的存在和作用。
2.问题导向: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开展探究。如“地球圈层结构是如何形成的?各个圈层之间有什么联系和作用?”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通过问题链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地球圈层结构的奥秘。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3.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探讨地球圈层结构的演变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圈层结构知识。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设计地球圈层结构知识测试、小组报告、实践操作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阶段,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什么能孕育出如此多样化的生命?这与地球的圈层结构有何关系?
2.提问:“大家知道地球上有哪四大圈层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圈层结构。
4.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2.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尊重他人意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4.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地理问题,关心国家地理建设,增强民族自豪感。
1.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需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得到提高。
2.学生在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应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实际应用产生疑问,教师应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地质公园,观察岩石圈、水圈等圈层结构,了解其形成过程。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2.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从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2.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外部圈层的划分;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幔、软流层和岩石圈;外部圈层的界线。
[教学媒体与教具] 课件演示[课时安排] 1课时[讲授过程]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探究一:我们是怎样知道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的呢?阅读《认识地球内部结构》,思考:①什么是地震波?②地震波可分为哪两种?各有什么特征?探究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分析莫霍面、古登堡面的大致深度以及这个两个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总结】【阅读分析】阅读教材P21-22,分析、归纳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思考:1、地壳厚度分布有何规律?2、地壳是由什么组成的?3、岩石圈等同于地壳吗?4、岩浆发源于地球的哪个界面?小结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Km)特征地壳(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平均17100029005000①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②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地幔上地幔①固态②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①可能为固态②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地核外核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内核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二、地球的外部圈层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分为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阅读分析】阅读P22,分析、归纳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1.请学生绘制一张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标注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位置及特点,并简要说明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2.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圈层结构在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并谈谈你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2.教学方法:采用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归纳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3.目标:使学生对地球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内容与过程的有效性。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知识,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五、作业布置
7.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在学习圈层结构知识的过程中,认识到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如播放一段关于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提出问题:通过展示地球圈层结构的图片,提出问题:“地球圈层结构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各圈层之间有哪些相互作用?”
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4.分析不同圈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针对以上重难点,我设想以下教学策略: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案例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引入圈层结构的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例如,通过分析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引导学生理解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之间的相互作用。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课堂所学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2.提交的作业要规范、整洁,字迹清楚,图表准确。
3.调查报告要注重实证分析,论述清晰,体现小组合作精神。
人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气候变化、地震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3.创设互动式教学情境,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
-分组讨论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岩石圈与生物圈之间有哪些相互作用?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选择题:测试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基本概念和特征的理解程度。
2.填空题:考查学生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关系的掌握。
3.分析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
(五)总结归纳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引发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学习兴趣。首先,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地球的神秘与壮丽。接着,提出问题:“地球为什么能孕育生命?地球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呢?”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随后,播放一段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动画视频,让学生对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观看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视频结束后,组织学生分享观看心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通过地球圈层结构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究自然、服务社会的志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地球,关爱我们的家园,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请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绘制一张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关系。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加深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理解。
地球的圈层结构-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一、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知道地球的三个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理解各个层次的特点、组成和特征。
•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重点•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组成和特征。
3. 教学难点•地球圈层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在教学开端,介绍地球的基本构造,让学生大致了解地球结构基本形态和体积成分,从而将引起学生对后续知识的热情。
2. 讲解环节1.地壳–地壳是由硅和铝等物质组成的薄壳。
–地壳厚度差别较大:洋壳厚度约7公里,大陆壳厚度平均约35公里,最厚可达70公里。
–接近海平面的地壳称为海洋地壳,而向地心靠拢的地壳称为大陆地壳。
2.地幔–地幔是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的一层体积巨大的岩石层。
–地幔约占地球体积的84%。
–地幔内外温度差异较大:内温度高达3500℃,外温度仅为20 - 300℃。
3.地核–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地核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小的部分。
–内核较为稳定,外核常有流动。
–地核分为两种物质:发射性物质和无放射性物质。
3. 实践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地球圈层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信息,例如地震、火山喷发等,分享给其他组。
4. 课堂总结通过复习本课所学知识,重温地球的圈层结构,理解各层次间的特点、组成和特征,并思考地球圈层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课后练习1.描述地球的三层结构,包括每层的特点、组成和特征。
2.如何理解地球圈层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震有何关联?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地球的三个圈层结构,涉及到地球圈层的特点、组成和特征。
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课堂设计了多种教学方式,强调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在未来,应该进一步探索其与其他教材的联系。
1.4地球的圈层结构高一地理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1)

b.分析圈层结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圈层结构的影响。
c.探讨保护地球圈层结构的重要性,提出自己的建议。
2.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3.小组分享:各小组将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共同提高。
1.4地球的圈层结构高一地理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掌握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形成、演变过程,理解不同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气候变化、水资源分布等。
3.拓展作业:
a.建议学生阅读与地球圈层结构相关的科普书籍、文章,了解圈层结构研究的最新进展,拓展知识视野。
b.观看与地球圈层结构相关的纪录片、电影,感受地球的神奇与壮美,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4.预习作业:
a.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b.针对预习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
1.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地球圈层结构的奥秘。
2.建立学生的知识框架,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地球圈层结构概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在地图阅读、数据分析等方面的技能。
4.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b.水圈:介绍水圈的组成、分布、循环过程,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c.岩石圈:阐述岩石圈的构成、特点,以及岩石圈与生物圈、大气圈、水圈的相互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它们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形成同心圈层,这是地球结构的最大特征。
本节教材内容由两个目来完成:第一目“地球的内部圈层”,目前人类对其研究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难点;第二目“地球的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这里简单介绍了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范围、组成和总体特点,从物质形态、空间分布、相互关系等方面认识地球的外部圈层。
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初步建立地理环境的整体概念。
《课标》内容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这里的行为动词是“说出”,故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学习中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省学科《指导意见》内容:
基本要求(会考要求) 1、了解地球的内部和外部的圈层结构。
2、了解各圈层的特点和划分依据。
发展要求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地球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课标三维定向: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震波及其传播特点和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界线、厚度、物质组成和状态。
2、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说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对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
过程与方法1、能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2、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认识地球结构的复杂性,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和兴趣,逐步养成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的求真求实态度。
学习重点地球圈层结构的划分和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学习难点地震波随所通过物质性质的变化而改变速度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经验,当你拿起一个瓷碗或瓦罐想要检验有没有裂纹时,只要轻轻一敲,便能从它发出的声音判断是否完好;同样的方法也可以检验出西瓜是生还是熟;装在密封小盒子里的物品,我们可以通过摇、拍、称重等,听其声、测其重。
那么,人类生活了二三百万年的地球,我们用什么方法了解其内部的结构和物质组成呢?
有人说,我们向地心挖洞,把地球对直挖通,不就可以到达地球的另一端了嘛。
然而,这却是不可能的。
因为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12262米)也仅为地球半径的1/500,所以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识还是很不准确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中了解到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同时利用地震波揭示了地球内部的许多秘密。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结构
问题导航:
⑴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有哪两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⑵地球内部圈层是如何划分的?主要分为哪几个圈层?
⑶何为地壳?请说出地壳的厚度、物质组成和结构特点。
⑷何为软流层?请说出岩石圈的范围。
⑸比较地幔和地核的组成物质和结构特点有什么不同?
点拨:
- 1 - / 3
实例感悟:将左手放在桌子上,用右手敲击桌子,你会有哪些感受?
桌子受到冲击产生弹性振动,耳朵听到声音,左手感觉到桌子的振动。
地震波也是一种弹性波,它有纵波和横波之分。
说明:简单说来,横波是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纵波是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一条直线上的波,如压缩弹簧放手后的振动。
地震波类型传播速度通过的物质状态
纵波快三态物质
横波慢只是固态
思考:在海上的船员,发生海底地震时,感觉是什么样的呢?(只有纵波影响)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在遇到不同的介质时其传播速度会出现突然的变化或消失的现象。
课本图1-21,反映了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密切相关:若介质是均质体,地震波则匀速传播;介质发生变化,地震波传播速度随之变化。
尤其是在地震波通过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的分界面时,波速会发生突然变化,出现地震波传播的不连续面。
图中,存在着多个不连续面。
如:
地震波在传到地下大约33千米处有折射现象发生,由前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他认为,这里就是地壳和地壳下面不同物质的分界面,后来为了纪念他,将这个面命名为“莫霍面”。
2900千米之处横波突然消失,这里被作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
有人认为其内部物质形态可能是液态,这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物质状态”,成分以重金属铁、镍为主。
但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
激励探究:结合图1.21的有关信息,小组内合作完成表格要求。
地壳圈层结构不连续面深度地震波速变化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壳
莫霍面
古登堡面
17
900
2900
5150
纵波和横波速度加快
纵波速度突然减慢,
横波消失
由岩石组成,厚度不均
地幔上地幔上部由岩石组成,密度较
大,有软流层
下地幔
地核外核外核可能为液态或熔融
状态,内核可能是固态内核
提醒:⑴地壳和岩石圈的范围不同。
岩石圈指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⑵重点掌握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点。
(厚度不均,Si-Al层的不连续分布)
关于软流层:这里的物质从总体上看仍是固态的。
但波速在此有所降低,说明该层的物质较岩石要软要热些,这里硬软的差异是冷热的必然结果。
所谓“热些”是说物质温度比较接近其熔点,虽未熔化,但其可塑性和活动性却大大增强了,所以也有人把软流层的物质状态说成是具有可塑性的固体。
引导思考:同学们讨论的气氛很热烈,能比较完整的综合了我们所要掌握的知识。
但是现在我还有两个问题亟待大家解决:
1、能用鸡蛋的结构说明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吗?
2、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除了我们对地震波的研究外,你认为还有没有别的途径?
承转:地球的圈层结构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它们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形成同心圈层,这是地球结构的最大特征。
板书:二、地球的外部结构
地球表层以外的自然界可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1、人类主要生活在大气圈(对流层)的底层,大气圈对人类的意义何在呢?
2、联系生活和实际,说一说水有哪些类型?
3、请简要说明生物圈的特殊性。
外部圈层概念组成其他
- 2 - / 3
- 3 - / 3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 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是地球自然环境的 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
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处于不断地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地球表层所有生物及其
分布空间的总称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生物圈与水圈、大气圈 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
影响 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
大气圈自地面向高空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三个层次。
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一般把2000-3000千米的高空,作为地球大气的上界。
水是生命之源。
从离地球数万千米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
如果这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
生物圈是地球上一个最为特殊的圈层,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生物圈是有生命存在的圈层,而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是无机环境;
②生物圈的范围与其他圈层不一样,它的范围包容了大气圈的底层、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即与其他圈层交错分布,其界线不像其他圈层那样分明;
③生物圈不仅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生物还包括生物赖以生存的无机环境。
故其组成与其他三个圈层相比最为复杂。
重点回顾:
一波两面三层(地震波及特点、两个界面及三个圈层);
地壳的结构特点(厚度、物质组成、结构特点);
地壳和岩石圈的区别。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