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_基于生产理论的一个解释

合集下载

城市土地节约利用理论与论述

城市土地节约利用理论与论述

城市土地节约利用理论与论述摘要:在综合研究国内外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及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指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应为少占用耕地,增加物质、经济产出和可持续利用。

应根据不同用途特点进行布局,以使其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土地利用强度应适中,在不破坏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追求规模效益。

在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方面,目前尚没有权威性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前言:我国人多地少,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也迅速增加,耕地不断减少。

建设用地需求对城市土地供应及落实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带来很大的压力,并且过多的人口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气污染、水体污染、以及废弃物污染等越来越严重。

为了有效缓解这些状况,必须要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进而逐渐恢复城市生态系统。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国内外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及集约利用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阐述与内涵1.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使用高比率的变量投入(劳动力、资本是说,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加大对土地的资金、劳动力等的投入,以使单位土地有更多的经济产出。

我国对土地集约利用的认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融进了土地集约利用。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的前提下,通过对存量土地投入增加、改善经营管理、充分发挥土地使用潜力等途径,提高城市成区土地的使用效率和利用效益,使土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互协调统一,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目标,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的过程与状态。

另一类对土地集约利用的认识基本只停留在开发强度方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主要是研究城市土地开发和利用强度的合理程度,侧重于城市土地利用的挖潜。

2.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迄今为止,中外学者尚未达成一致意见。

浅谈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浅谈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浅谈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要实现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和保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坚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就树立正确的用地观,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本着对事业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积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标签:城镇化进程;土地;利用1 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一是考虑到拆迁、征地成本等因素,城镇扩张多走外延式发展道路,占用大量城郊优质耕地,使得城镇耕地数量减少,对区域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二是工业企业和小城镇无规则、无序的建设导致了土地集约化水平低,同时比房子套数、比面积的住房消费观使得大量商品房闲置,造成了隐形闲置。

三是缺乏统筹兼顾。

城市规划缺乏统一和有效管理,居民区过分集中于市中心,绿地面积所占比重偏小,服务设施布局不均衡,很多城镇没有明显的功能分区;一方面城镇中存有大量闲置未利用的土地,另一方面政府却为了追求政绩,盲目进行城市外扩,造成严重土地浪费。

2 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措施城镇是社会、经济、环境等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复杂空间系统,城镇土地集约利用也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要提升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科学实现城镇化的不断进步,就必须综合考虑这些方面的影响。

2.1 依规管地,强调规划的引领作用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和管控作用。

切实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科学规划。

各类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规划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和管控下进行衔接,统筹协调各类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规划各类规划确定的建设项目应接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其建设规模也应受到规划红线的管控,其年度用地指标也必须控制在年度计划指标之内,避免盲目、超前和低水平建设,浪费土地资源。

真正做到两划管控。

2.2 节约集约,增强土地综合承载能力要在满足安全性、功能配套的前提下,严格审改和修订现行各行业、各类工程的用地标准。

要积极采取降低路基高度、提高桥隧比例等,降低公路、铁路等项目基础设施用地的面积;严格按国家标准进行各项市政基础设施和生态绿化建设,科学定位城市功能目标和发展规模,合理确定城市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设项目设计、施工和审批必须严格执行用地标准,严禁规划建设脱离实际需要的宽马路、大广场和绿化带。

浅谈土地的集约利用

浅谈土地的集约利用

浅谈土地的集约利用近十几年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巨大发展,出现了相当严重的土地低效使用乃至闲置、浪费问题,不同程度地激化了人地关系的矛盾,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土地利用机制的思索。

传统的土地利用机制:以行政措施为主导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在城市土地国有制的基础上,土地的供应、流转和利用一直处于政府的控制中。

在调整土地利用格局时,人们更多地习惯依赖或寄希望于带有行政色彩的举措。

同时,在划拨、协议出让等土地供给方式下,土地租金和土地价格信号严重偏离其真实机制,土地使用处于粗放状态。

于是,土地的低效利用、闲置浪费就不可避免,土地的集约利用更是无从谈起。

如,自1992年以来,花样翻新的“开发区热”、“高尔夫球场热”、“滑雪场热”等已经造成了大量土地浪费,虽经土地管理部门几次大规模整治,情况仍然相当严重。

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市场机制:地租与地价事实上,要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即使是最完美的政府行为也必然存在力有不逮之处。

建立健全土地市场,充分发挥地租与地价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作用才是解决问题的治本之道。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市场机制能够合理配置稀缺资源。

这一原理也同样适用于城市土地市场。

作为土地市场重要指示指标,地租、地价的存在能够实现土地资源的最高最佳使用。

如对一块特定的土地,在正常的市场机制下,谁能支付或能承受的地租或地价最高,谁才能成为这块土地的使用者。

于是,通过这样的土地竞标(地租或地价的竞争)后,付出代价的土地使用者就会珍惜并充分利用其土地资源,使其产出效益达到最大化。

推动土地集约利用的长效机制:市场与行政机制的协调统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既包括土地产出高效化、土地结构和土地布局的合理化,也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即土地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

要达到这样兼顾个人与集体、市场与社会的目标,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是不够的。

正如单纯的政府调控不足以解决全部问题一样,单纯的市场力量也并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甚至会造成一些副作用。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问题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问题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问题土地资源是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依据。

以现阶段城市建设发展和经济水平为基础,结合近年来土地资源利用情况,明确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定义,分析如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此为实现预期目标奠定基础。

标签:城镇化进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简单来说,新型城镇化发展是指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因此,要想达到预期发展目标,必须要加大对城镇土地资源的探索。

1、土地集约利用的含义从本质上讲,通过明确城市发展方向和定位,将可持续发展、城市科学规划及土地结构优化看作发展基础,逐步增加各项工作投入的资金和技术,有助于加强土地经营管理效率和质量,促使土地利用效率与效益达到预期效果【1】。

2、当前城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过低的原因城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作为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作。

综合看各地城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土地资源利用率过低的原因很多,主要分为:其一,城市规划设计不科学。

在建设城市中,受时代变迁的影响,旧城区与新城区存在明显的发展差异,这与持续发展的城镇化而言并不适宜,且不同功能的占地面积或多或少,其中也存在很多空地,所以功能分区需要持续优化;其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意识过于单一。

因为我国一直处在粗放型的城市化进程中,不管是政府还是基层群众都过于依赖城市用地范围的拓展,并没有构建正确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理念,这样不仅难以充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且很难展现出土地的经济价值;其三,土地管理制度有缺陷。

现阶段,我国针对土地资源利用提出了《土地管理法》,但在实践工作中,这项法律并没有实现全过程落实,且在各阶段存在监管机制缺失现象,这样不仅会增加区域划分难度,而且会降低土地利用率。

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措施分析3.1构建正确的集约意识一方面,强化基层群众的集约用地意识。

在实践发展中,人们对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但对土地资源应用现状、土地供求问题及资源禀赋等内容的认识依旧不完善,且没有形成内忧外患的意识。

土地集约利用名词解释

土地集约利用名词解释

土地集约利用名词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一种方式。

在现代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成为了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实施土地集约利用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

土地集约利用的核心理念是在保障农业生产、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具体而言,土地集约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合理布局,通过集约使用土地,实现城市建设规划的科学化、有序化;二是高效利用,通过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的协调发展;三是保护环境,通过控制耕地面积减少和推进土地整治,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乱占将导致土地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破坏,制约经济的长远发展。

其次,土地集约利用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可以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同时,土地集约利用也有助于改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城市化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

最后,土地集约利用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土地集约利用可以减少对耕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综上所述,土地集约利用是指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一种方式。

实施土地集约利用对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在接下来的部分,将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定义和重要性进行详细阐述,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包含以下信息:文章的结构是为了清晰地呈现和组织论点和信息。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城市化是当今中国不可避免的一个趋势,而土地的稀缺和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更需要我们加强对土地集约化利用的研究和实践。

土地集约利用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可以保护自然环境和提高城市的发展质量。

本文将从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以最小的土地面积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土地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和保护。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将不断发展的城市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利用于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地利用面积的约束下,实现对土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是城市规划的核心思想。

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一)存在的问题1. 土地资源的浪费严重城市扩张迅速,大量土地被占用,给农业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

在土地供需紧张的情况下,土地利用的过度扩张影响到了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等方面。

此外,银行抵押贷款的土地估价,与实际市场价格相距甚远,导致了土地流转市场不畅,难以实现土地的高效流转。

2. 城市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不足城市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城市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但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较快,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却没有能力跟上发展的步伐,导致城市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并造成城市规划设计的滞后性。

(二)解决方案1. 实行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引导城市的合理发展。

同时,在规划设计中,应该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补充。

2. 多渠道筹资政府应该协调各部门力量,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城市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投资。

对于银行抵押贷款的土地估价,也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增加土地流转市场流通性,从而实现对土地的高效流转。

3. 开发新型城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发展新型城市。

新型城市应具备高科技、高密度、高效能等特点,通过科技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和资源节约,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关于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再认识

关于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再认识

6 0
土地市场
第 二 ,城 市 土 地集 约利 用 按 照统 一 的评 价 指 标 和 标 准来 衡量 不 同地 区 的 土地 集 约 利 用 水
信榜样的力量 , 但是 , 由 于各 个 城 市 的 自然 和历
史条件 的不同, 往往使得某些典型的成 功经验具
平, 忽视了不 同区域土地质 量不同 , 其 自然生产 有 偶 然 性 , 具 有 不 可 复制 性 , 简 单地 进行 类 比是 例如 , 某个 城市 存 在 4 5 %的 闲置土 地 , 力对于土地经济产 出贡献的不同。 在城市土地评 不 妥 当的 。
价过程 中, 区位条件对 于单位面积土地经济产 出 的影 响显著 。
第 三 ,评 价途 径 以区域 比较 为主 , 评价 结 果 往 往不 具 可 比性 。城 市 土地 集 约利 用评 价 , 由于
这 些 土地 单个 地块 的面 积不 超过 2 0 公 顷 ,如 果
这 时有一个理想 的投资项 目的用地规模必须达
土地市场
关 于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的再认识
刘 卫 东 浙江 大学 土地科 学 与不动 产研 究所
我 国人 多地 少 , 正处 在工 业 化和 城市 化快 速
开 了一 些研 究 。 在 对城 市 土地集 约利 用基 本概 念
发展阶段 , 耕地保护和建设 用地供给的任务都很 艰巨, 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建立资源节约型
和环 境友 好 型社会 的根 本措 施 和关键 环节 。

和内涵 的理解方面 , 尚未有统一的意见 , 其主要
观点 可分 为 四类 。

是认 为 城市 土地 集 约 利用 就 是 在 现 有 的

浅议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

浅议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

Value Engineering0引言我国土地资源稀缺。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耕地面积仅为18.26亿亩,较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了1.23亿亩。

18亿亩的耕地红线面临挑战;而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38亩,相比起十年前减少了0.2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

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土地的需求量和耕地的占有量不断增加,土地供需矛盾进一步突出,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土地的利用状况却并不乐观,中科院发布的《2009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2001年至2007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增长70.1%,而人口增长只有30%,土地的城市化已远远超过人口的城市化;而中国内地大中城市人均综合用地面积也远远超过发达国家。

这表明,我国土地利用率并不高,用地结构不合理,政府对土地财政收入的依赖性过高,并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土地粗放利用不仅浪费土地资源,加深土地供需矛盾,而且不利于城市经济增长,有损城市形象,也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障碍。

因此,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土地利用价值。

本文结合部分地方政府建设“新城区”过程中过多占用和浪费大量土地资源、粗放利用土地的实例,提出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方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土地集约利用的方法和对策,希望能对城市土地利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1实例分析1.1内蒙古鄂尔多斯2004年5月起,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耗资50多亿元,打造规划建设面积32平方公里的康巴什新城。

除基本的居住小区和基础设施外,会展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和大剧院等文化设施一应俱全。

然而,这样一座征用了大量土地资源,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最初为100万人设计建造的豪华新城却因人口密度过低,大量住宅小区闲置,楼盘空空荡荡成了名副其实的“鬼城”。

1.2江西省丰城市2004年,江西省丰城市在财政收入虚弱、人均收入水平不高的现实情况下,为建“形象工程”,“大手笔”建设规划用地3.3万亩的新城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种情形要求所有要素的投入比例在一段 时期内是同比例变化的,那么单一因素的度量可以 带来大致准确的结论。但这种情形否定了要素之间 可能的替代,各要素两两互为互补品。图 2 粗略地 描绘了第一轮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试点城 市(福 州 ,天 津 ,济 南 ,南 京 ,长 春 ,义 乌 ,包 头) 1991—2007 年的城市建成区面积(粗略代表土地投 入)和城市人口(粗略代表劳动力投入)的情况的散 点图,可以看出,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曲线 在这 16 年间的并非大致落在 45 度线附近,而是大 部分落在 45 度线下方,说明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 快于土地面积扩张速度。这些点基本上落在一条直 线上,说明土地和劳动力的增长基本上呈比例。这 个事实对地均指标的准确性提出了质疑。
图 2 1991—2007 年试点城市人口—土地散点图 Fig.2 Scatter diagr am of population—land of exper imental city(1991—2007)
2 城市生产函数与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
生产集合和生产函数仅仅刻画了投入产出的 各种可能关系,但是,真正的决策需要在衡量投入 成本和产出价格之后才能做出。上一节的讨论忽略 了投入要素的价格,只讨论在某种技术水平下的最 优土地利用路径,但是,到底应该将城市经济推进 到生产函数轨迹的哪一点,需要考虑要素市场的因 素,例如,资本价格、劳动力价格和土地使用成本, 以及使用这些要素所需要付出的管理成本。这个决 策过程可以视为政府和城市各行为主体 (消费者, 企业)面对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和资本价格,最大 化城市经济效益的过程②。
已有的各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中,地 均投入产出指标往往成为核心评价指标①。常见的 评价方法有两种。第一种采用地均产出作为一个城
市用地效益的度量,常见于跨区域的横向比较[4- 6]。 第二种方法则以代表着投入产出指标的一系列变 量作为指标体系,按一定法则计算综合分数,作为 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评价值,并认为分值高 的城市土地集约程度高[7- 8]。
第9期
杨遴杰,陈祁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基于生产理论的一个解释
1537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过程动态性的忽视①,在横向比 较地均 GDP 时,隐含地假设了每个城市的“理想” 集约程度是一致的。然而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过 程,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应着不同的“理想”土地 集约利用水平。
上述矛盾在两种可能的情况下可以避免。第一 种情况是除了土地要素之外,产出量和其他要素投 入量都相同。例如图 1 左图中的 A 点和 C 点,如果 两者的资本投入 K,劳动投入 L 和产出 Y 均相等, 而 A 所用的土地量 SA 大于 C 所用的土地量 SC,A 点的地均投入和地均产出均小于 C 点的地均投入 和地均产出。那么,无论以何种方式加总地均指标, 所得的结论都是 C 点比 A 点集约。但是,在进行城 市间横向比较时,除土地要素外其他投入量一致的 假设一般很难保证。
从生产函数和上文所界定的土地集约利用内 涵看,用地均 GDP 作为单一指标衡量一个地区土 地利用的“总效率”,是具有误导性的。首先从概念 上讲,抹煞了城市总量生产中其它要素带来的经济 效益,过分地将城市经济产出归功于土地。图 1 右 图给出一个反例:从生产的角度看,城市 1 和城市 2 分别采用 E 和 F 方案,根据生产函数的概念,F 方 案的土地利用情况是低效的,城市 2 完全可以将生 产推进到 F' 方案处;而 E 点处于生产可能性边界 上,因而城市 1 的生产是有效的。然而在比较两城 市的地均产出指标时,城市 2 的地均产出大于城市 1 的地均产出(YF / SF>YE / SE,F 方案斜率更大)。由 此会得到 E 点处的土地利用效率优于 F 点处,因此 城市 1 的土地利用方式更为“集约”。这与基本的经 济学分析结论相反,因为 E 点处于生产函数轨迹上 而 F 点不然。
1 城市生产函数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城市土地利用的本质是一种投入产出关系,因 而分析城市土地利用最恰当的工具是经济学里的 生产理论和生产函数方法。Robert. M. Solow 早在 50 年前便提出用以解构一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总量 生产函数,以分解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来源和投入 产出关系[9]。1960 年代发展起来的城市区域模型
①直观地看,凹性符合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需要指出的是,甚至在生产函数为凸性技术的假定下,可以得到类似的结果。 ②例如,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根本目的是测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这种研究出发点虽然可贵,但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因 为无法得到“最优状态”下的投入产出关系。正如林坚等(2004)的内涵界定中,指出了集约利用的前提,即相关法律法规。而缺乏详尽的研究, 我们无法清楚地看到这些法律法规的效果,因此也无法得到“最优”的土地利用状态。只能做得,只是指出集约利用的方向,而非精确度量。
摘 要:部分学者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列入经济学研究范畴,试图运用经济学概念以及建立在这些概念之上
的指标来评价一个城市或一组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回顾全国已经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研究报告
和期刊文章,可以看出,单位面积城市土地上的投入(如资本和劳动)和产出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被普遍选为
关键指标。基于基本的经济学理论,从投入产出关系的角度进一步深入阐释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并指出
其次,地均指标忽略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动 态性。我们可以将图 1 右图理解为某一城市自身经 济发展和土地利用的动态过程。随着土地的不断扩 张,最大的经济产出由图上所示生产函数边界表 示。从 F 到 E 的变化,符合前面的定义的土地集约 利用内涵。但 F 处的地均 GDP 大于 E 处(YF / SF> YE / SE),反映出相反的结论。这种矛盾来源于对于
现行评价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现实中的土地利用集约水平,不管是单独使用地均产出指标或是采用综合评
分法,均可能会起严重的误导作用。
关键词:生产函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
中图分类号:F293.集约利用,目前存在两种范畴界 定。一种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核心在于通过各 种有效的投入,不断提高土地经济利用效率和经济 效益,主要解决经济学范畴的问题[1]。另一种则提倡 应考虑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的综合 效益,不应仅考虑经济因素(杨树海)[2]。本文只分析 第一种范畴即经济学范畴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第 29 卷第 9 期 2009 年 9 月
经济地理 ECONOMIC GEOGRAPHY
文章编号:1000 - 8462(2009)09 - 1535 - 06
Vol.29,No. 9 Sep.,2009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基于生产理论的一个解释
杨遴杰 1,陈祁晖 2
(1. 浙江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中国浙江 杭州 310029; 2. 明尼苏达州立大学 应用经济学系,美国明尼苏达州 明尼亚波利斯 55455)
图 1 生产集、生产函数与生产效率 Fig.1 Pr oduction possibility,pr oduction function
and pr oduction efficiency
假设一个城市的经济 (即总的投入产出关系) 可由一个生产函数描述。同时假设该城市生产函数 为凹性(concave)①。图 1 左图列举了在其他投入不 变的情况下,在土地—产出空间中的三个可能的生 产方案。显然,对比于 B 而言,C 是没有效率的,因 为给定其他所有投入的组合,B 方案可以带来更大 产出 Y(B >YC)。C 则优于 A,因为两者对应产出相 等(YC = YA),而方案 A 需要更多的土地(SA > SC)。 1.1.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动态涵义。从 C 到 B 的过程,代表了静态意义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 涵,即不断挖潜存量土地。在静态的观点下,土地集 约利用可以理解为土地和其它投入要素之间的替
收稿时间:2009 - 04 - 18;修回时间:2009 - 07 - 22
1536
经 济地理
第 29 卷
中,也经常借用城市生产函数的概念。例如,Mills 于 1967 年提出城市经济的第一个一般均衡模型[10]:城 市产品(X)由土地(L)、劳动力(N)和资本(K)通过 Cobb- Douglas 形 式 的 生 产 函 数 生 产 , 即 X = ALαNβKγ,其中 α,β,γ 为参数。在中国当前的经济快 速增长的背景下,基本的生产函数和 Solow 框架可 以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提供有益的视角。 1.1 城市生产函数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1.1.1 城市生产函数的概念。一个经济体,在一定的 技术 A 和制度 I 下,投入资本 K、劳动 L 和土地 S 三大基本要素,以获得经济产出 Y。构成技术上可 行的生产方法的所有投入和产出集合称为生产集 [11],如图 1 左图,曲线 Y = F(K,L,S)下面的空间是 所有可能的投入—产出集合。曲线则代表了给定这 些集合,在某种技术(和制度)下可能达到的最大产 量的轨迹。这一轨迹所体现的投入—产出关系,称 为生产函数。我们称在生产函数轨迹上的生产是有 效率的,即在这种生产方式下,没有投入要素浪费, 是一种“理想”的资源利用状态。例如,图 1 左图中 A、B、C 三点中的 B 点。
①例如单位土地劳动投入(如地均从业人员数)、单位土地资本投入(如地均基础设施投入量)和单位土地经济产出(如地均国内生产总 值),等等(林坚等,2004)。
②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划分详见林坚等(2004)。粗略地讲,宏观层面将整个城市视为一个整体,考虑其土地利用效率,中观层面 评价的对象是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微观评价涉及具体地块的土地利用情况。
林坚、陈祁晖和晋璟瑶[3]在其阶段性总结文章 中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具体内涵界定为:“以符 合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相关法规为导 向,通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 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开发经营模式,目的在于挖 掘土地使用潜力,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本文继承 这一内涵界定,但需指出,这一界定并未清楚地解 释何谓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本文将从城市 经济中资源利用的技术层面(利用效率)和要素市 场因素层面(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出发,借助经济学 的生产理论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进行进一 步的阐释。进而从这两个方面内涵出发,揭示现有 常用的指标和评价方法可能带来的误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