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与EB 病毒混合感染后肺炎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

合集下载

EB病毒感染

EB病毒感染

目录
01 生物学性质题内容 ADD DIRECTORY ONE TITLES 02 实验室诊断题内容 ADD DIRECTORY ONE TITLES 03 相关性疾病的诊断 ADD DIRECTORY ONE TITLES
添加标题内容 ADD DIRECTORY ONE TITLES
EB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
EB病毒抗原
基因组为172000bp,编码五种病毒蛋白: 壳抗原(Viral capsid antigen, VCA) 膜抗原(Membrane antigen, MA) 早期抗原(early antigen, EA) 核抗原(nuclear antigen,NA) 补体结合抗原(即可溶抗原S) 病毒相关核抗原( EBV associated nuclear antigen, EBNA):
• 本病可侵犯全身多个脏器,临床呈多样化,易误诊、
• 临床类型:咽炎型、腺热型、淋巴结肿大型、肺炎型、肝炎型、
胃肠型、肾炎型、皮疹型、脑炎型、心脏型及生殖腺型等;

并发症:咽部继发性感染、脾破裂、胃肠道出血、自身免疫溶 血性贫血、再障、粒细胞缺乏症及血小板减少症等
传单的EBV感染实验室诊断
此处可添加单位或公司名称
CAEBV 的发病机制
1、宿主免疫调节紊乱 B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NK 细胞 穿孔素基因突变
2、病毒基因的调节紊乱 3、染色体畸变
CAEBV 的临床特征
• 三大突出表现:持续或间断发热、肝脾肿大和淋巴结病
• 其他常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定期或持续疲劳,咽喉痛疼,淋 巴结触痛、贫血、肌肉酸痛、关节痛、牛痘样水疱及蚊虫过敏
• 消化系统:消化道溃疡、腹泻、肝炎、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 • 眼睛:可致突眼症,视网膜炎 • 皮肤:除了牛痘样水疱及蚊虫过敏外,还可表现为各种皮损如干燥综合征、不典型皮疹及口

EB病毒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免疫指标变化

EB病毒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免疫指标变化

传 染 性 单 核 细 胞 增 多 症 是 一 种 单 核 巨 噬 细 胞 系 统 急 性 增 生性传 染病 , 主要 由 E B病毒 引起 。肺炎 支原体 ( MP ) 是 儿 童 呼 吸 道感 染 最 常 见 的病 原 之 一 , 近 年来 , 两 种 病 原 微 生 物 的感 染 率 有 逐 渐 增 加 的趋 势 , 并 常表现 为混合 性感染 , 混 合 感 染 的 发 生 已 受 到 临 床 医 师 越 来 越 多 的关 注 j 。研 究 发 现 , E B病 毒 能有 效 刺 激 细 胞 介 导 的 免 疫 反 应 , 影响机 体免疫 功能 , 而 免 疫 功能低下者感染 E B病 毒 后 易 引 发 传 染 性 单 核 细 胞 增 多 症 , 且 病情 易 恶 化 , 病 死 率 较 高 ] 。肺 炎 支 原 体 亦 能 有 效 刺 激 细 胞 介

2 1 6 ・
检 验 医 学 与 临床 2 0 1 7年 第 l 7卷 增 刊 Ⅱ I a b Me d C l i n , 2 0 1 7 , Vo 1 . 1 7 S u p p l 1 I
(1 3): 19 8 6— 1 98 8.
[ 2 ] 卢伟智 , 赵武 民, 古勋清 , 等. 慢性心 力衰竭 患者血浆 N T — p r o B NP 的变 化 及 临床 意 义 [ J ] . 中华 卫 生 应 急 电 毒合 并 肺 炎 支原 体 感 染传 染 性 单核 细胞 增 多症 的免疫 指 标 变化
雷 勋 明 , 陈全景。
( 1 . 成都 医学 院附属妇 女 儿童 医院儿童健 康 中心 , 四 川成都 6 1 0 0 4 1 ;
2 . 湖 北 医药 学院 东风 总 医院儿科 , 湖 北 十堰 4 4 2 0 0 0 )

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实验室检查及其特征观察

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实验室检查及其特征观察

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实验室检查及其特征观察摘要】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实验室检查及特征.方法将2011年3月-2015年4月我院接收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30例作为调查对象(研究组),对其资料进行分析,并和对照组A(EB病毒感染)、对照组B(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指标进行比对.结果研究组患儿的WBC、Hb、PLT、AL等血常规指标高于对照A、B组,且研究组患儿CK-MB指标高于对照A、B组,三者有区别(P<0.05).结论临床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实验室检查结果变化明显,可作为诊断此病症的辅助性手段.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EB病毒感染;实验室检查;临床特征【中图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304-02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是临床常见的耳科疾病,近年病发率持续上涨,以合并感染为主,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加大其误诊、漏诊率,致使患儿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影响身体健康.目前,临床均将实验室检查作为此合并症的诊断手术,取得显著性效果[1].为了更好地评估合并症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本文将我院接收者作为对象调查:1资料和方法1.1资料将2011年3月-2015年4月我院接收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30例作为调查对象(研究组),女性20例,男性20例,年龄段60天-7岁,平均(3.2±0.2)岁;并将同期接受肺炎支原体感染、EB病毒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其中,EB病毒感染患儿为对照A 组,共35例,女性12例,男性23例, 年龄段62天-7岁,平均(3.3±0.3)天;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对照B组,共38例,女性14例,男性24例,年龄段63天-7岁,平均(3.4±0.4)岁.本次接受的患儿年龄段、男女比例等资料无差异,可评定(P>0.05). 1.2方法①肺炎支原体、EB 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查.收集患儿静脉血2.0ml,借助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②血常规.血常规检查借助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将所收集的血液涂抹于血涂片上,检查计算其异淋比例,反复多次检查后取最高值;③肝功能、心肌酶.患儿肝功能和心肌酶谱检测可直接借助分析仪测定,检查结束后评定三组患儿的实验室结果. 1.3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血常规、肝功能、心肌酶谱属于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表明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患儿血常规结果评定调查结果显示,三组患儿的WBC、Hb、PLT、LYM、AL等血常规指标有区别(P<0.05),临床数据见下表.表1患儿血常规结果评定(X±s)注:研究组和对照A 组相比?P<0.05,和对照B组相比,# P<0.053讨论3.1流行病学研究肺炎支原体是临床儿科的多发疾病,伴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将引发神经、消化等系统性疾病.目前,临床针对此病症病发因素尚未统一观点,但均认为和患儿的心、肝、肺等功能相关[2].EB病毒(非洲淋巴细胞瘤病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临床报告显示,此病毒感染多发于学龄前儿童,但某特定因素致使机体免疫力降低时,可加大疾病感染率,影响其免疫功能,严重者可诱发癌变.由于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多发性年龄相对重叠,因此,临床肺炎支原体病症多合并EB病毒感染.郭小梅[3]报告显示,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所引发的肺外并发症相对较高,发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为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可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侵犯其组织、系统,再加上其可损伤免疫功能,间接提高肺外并发症发生率.此外,此合并症对患儿肝脏、血液系统等损伤度大,临床数据表明,混合性感染疾病患儿血小板、血红蛋白等含量和单一性感染疾病相比较低,而心肌酶、转氨酶指标含量则呈现升高状态,说明:混合感染患儿器官受累程度严重[4-5].3.2实验室特征本研究将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30例作为研究组,并将肺炎支原体感染、EB病毒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通过对三组患儿的实验室结果进行观察发现,血常规指标中,研究组患儿的WBC、Hb、PLT、AL 等指标高于对照A、对照B组,LYM 指标则高于对照B组,研究组和对照B组血常规指标有区别(P<0.05),说明:待患儿病发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后可促使其血液成分变化,加重炎性反应;另外,合并症患儿的LYM 水平升高,可证实EB病毒的细胞性能.临床心肌酶谱、肝功能等指标上来看,研究组患儿CK-MB指标高于对照A 和对照B组,LDH、AST、ALT 等指标高于对照B组,两者有区别(P<0.05),提示:合并症患儿可加重患儿心肌和肝脏功能损伤度,LDH、AST 等指标的升高可说明EB病毒感染可加重肝功能损伤,和齐梦瑚等[6]成就相似. 综上,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对患儿机体损伤度大,患儿的血液、肝功能等实验室指标均发生明显变化,临床可将实验室检查作为诊断此病症的辅助性手段,以提高疾病诊断符合率,提高治疗效果.参考文献[1]刘锦.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及免疫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3):182-182. [2]刘春花.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的实验室检查特点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6):22-23. [3]郭小梅.儿童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5例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1):174. [4]胡洪波,秦柳,孙润芸,等.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的实验室检查特点[J].中国热带医学,2010,10(12):1443-1444. [5]齐梦瑚,崔惠英.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EB病毒感染26例的血液系统变化分析[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08,13(5):230-231. [6]齐梦瑚,崔惠英.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EB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0):98-99.。

EB病毒混合感染的临床分析

EB病毒混合感染的临床分析

EB病毒混合感染的临床分析EB病毒混合感染是指与EB病毒同时感染其他病毒或细菌,临床上常见的混合感染包括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EB病毒和流感病毒、EB病毒和肺炎支原体等。

混合感染会使患者的症状更加严重,治疗难度和治疗时间也会增加。

本文将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EB病毒混合感染进行分析。

一、病因EB病毒是一种DNA病毒,是单核细胞增生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EB病毒感染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发热、淋巴结肿大、脾肿大等。

EB病毒混合感染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免疫功能低下,使多种病原体在体内易于混合感染。

二、临床表现EB病毒混合感染的临床表现比单独感染EB病毒的症状更加明显。

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1. 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数EB病毒混合感染患者表现为咽痛、咳嗽、流鼻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2. 发热:EB病毒混合感染患者体温一般高于37.5℃,有时可达到39℃以上。

3. 淋巴结肿大:EB病毒混合感染患者常出现淋巴结肿大,多数表现为颈部或腋窝淋巴结肿大。

三、诊断EB病毒混合感染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喉拭子等实验室检查。

喉拭子的检验可以直接观察到细胞内的病毒结构,可以确定EB病毒感染的存在及病毒量。

同时,喉拭子还可以与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及推断病原菌感染位置。

四、治疗EB病毒混合感染的治疗主要是综合治疗,针对不同的病原体进行相应的抗生素或抗病毒治疗。

对于EB病毒感染,一般采用抗病毒药物如acyclovir、ganciclovir等治疗。

同时,可以加强营养,补充必要的维生素,增强免疫力,以促进康复。

五、预防预防EB病毒混合感染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体育锻炼,合理饮食,保持心情愉悦,增强免疫力;遵循正确的生活和工作习惯,如勤洗手,避免与感染者长时间密切接触;在流行季节,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或接触生病的人。

总之,对于EB病毒混合感染,医务人员需要加强对其的诊断和治疗,针对不同的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

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及X线特点分析

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及X线特点分析

内全 部 吸 收 , 吸 收 好 转 ;9例 间 质 性 病 变 中 1 5例 1 3例 全 部 吸
1 1 一般 资 料 本 组 4 . 8例 均 为 20 年 1 01 0月 一 2 0 o 6年 1 2 月住院治疗的支原体肺炎患者 , 2 例 , 2 男 6 女 2例 ; 龄 7 年 个 月 ~5 岁 , 均 2 . 1 平 1 3岁 。全 部 患 者 进 行 支 原 体 病 原 学 和血 清 学 检 查 证 实 , 诊 断 为 支原 体 肺 炎 。 均 1 2 临床 表 现 . 潜 伏期 2 ~3周 , 病缓 慢 , 1 3 例 无 症 起 约 /病
夏末秋初多发。潜伏期 l ~3周 , 多 数 起 病 缓 慢 , 染 从 上 大 感 呼吸道开始 , 向支 气 管 、 蔓 延 。约 半 数 患 者 无 症 状 , 在 x 肺 仅 线 检 查 时 发 现病 变 ; 要 症 状 有 刺 激 性 干 咳 , 少 量 黏 稠 痰 , 主 或 偶 有 痰 中 带 血 , 热 多 为低 热 , 有 胸 痛 、 息 、 痛 , 发 可 喘 头 咳嗽 常 伴 随 整 个 病 程 。肺 部 体 征 少 , 无 中 毒 症 状 。往 往 临 床 症 状 可 及 体 征 与 x 线 表 现 不 相 符 。 x 线 表 现 较 重 , 临 床 症 状 和 即 但 体 征 不 明 显 “ 。实 验 室 检 查 白细 胞 总 数 多 正 常 , 沉 加 快 。 J 血 发 病 1周后 血 清 冷 凝 集 反 应 在 13 :2以上 。 支 原体 侵 犯 肺 间 质 , 肺 间 质 炎 的基 础 上 继 续 发 展 , 及 在 累 肺 泡 , 发 生 实 质 性 炎 症 。支 原 体 由呼 吸道 侵 入 到支 气 管 、 而 细 支 气 管 黏膜 , 引起 黏膜 的充 血 、 肿 , 时引 起 支 气 管 周 围 、 水 同 血 管周 围 的间 质 浸 润 , 内 可 有 大 量 淋 巴 细 胞 、 细 胞 、 噬 细 其 浆 巨

临床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早期识别及治疗要点

临床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早期识别及治疗要点

临床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早期识别及治疗要点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使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正规治疗7d及以上,仍持续发热、临床征象及肺部影像学所见加重、出现肺外并发症者。

更严重表现原因MPP的发病机制中,一般认为与MP的直接损伤和宿主的异常免疫应答反应有关。

RMPP的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普遍认为与过度炎症反应、气道黏液异常分泌、混合感染等有关,RMPP患儿的细胞因子反应和免疫应答常常更强烈。

国内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较普遍,可能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早期识别RMPP的早期诊断很重要,往往起病急,发热时间长,容易出现肺内外并发症。

目前RMPP诊断无统一标准,根据定义,需要临床医生评估大环内酯药物耐药情况、临床征象及肺部影像学进展情况。

RMPP除严重的肺部表现外,还容易有其它肺外表现。

呼吸系统表现包括呼吸困难、剧烈咳嗽、呼吸窘迫等,影像学检查提示胸腔积液、肺不张、大片肺实变、坏死性肺炎、肺脓肿,或表现为双侧弥散性间质性肺浸润。

肺外可有脑炎、脑膜炎、心肌损害、皮损、肝损、肌痛、关节痛、肾炎、结膜炎、中耳炎等等。

当MP感染患儿病情突然恶化,出现下肢肿胀、疼痛,意识障碍、蛋白尿、咯血或呼吸困难等情况,要警惕血栓形成、栓塞可能,应行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成像以明确。

实验室检查中,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1.DH)升高,体内高凝状态,D-二聚体升高,也是提示需要注意RMPP的指标。

治疗注意事项RMPP的治疗包括抗MP治疗、免疫治疗、预防高凝状态及支气管镜干预等措施。

1、抗MP治疗MP是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因此可以选择干扰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的药物,如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n奎诺酮类药物。

大环内酯类药物包括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等,毒性小、适用范围广、对儿童没有明显禁忌证,是MPP的首选治疗,但MP耐药率逐年上升。

针对耐药MPP,新型四环素类药物和喳诺酮类药物具有确切疗效。

四环素类药物主要包括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由于可能导致牙齿发黄和牙釉质发育不良,仍不建议8岁以下儿童使用四环素类药物,但是如果没有其它药物可用,权衡利弊后,允许短疗程使用多西环素,短疗程用多西环素引起牙齿染色风险很低。

120例EB病毒感染儿童临床分析

120例EB病毒感染儿童临床分析

120例 EB病毒感染儿童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总结我院120例EB病毒(EBV)感染儿童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特点,探讨其在EBV感染儿童意义,为临床早发现,早诊断提供帮助。

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诊断EBV感染的患儿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对符合传染性单核细胞(IM)与非典型EBV感染患儿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EB病毒感染患儿发热97例(82%)、咽峡炎114例(95%)、咽部白膜38例(31.67%)、颈部淋巴结肿大102例(85%)、外周血淋巴细胞异常104例(86.7%)86.7%、外周血异淋巴细胞异常37例(30.8%)。

IM中发热 71例(93.4%)、非典型EBV感染发热26例(59.1%)、IM中咽峡炎75例(98.6%)、非典型EBV感染39例(89.4%)IM中颈部淋巴结肿大70例(92.1%)非典型EBV感染32例(73.6%)。

结论EBV感染患儿多以发热、咽峡炎、颈部淋巴结肿大及血液淋巴细胞增高为各种突出表现。

其中IM和非典型EBV感染在发热,咽峡炎等表现无差别。

[关键词] EB病毒感染 IM 非典型EBV感染儿童EB病毒[1](virus,EBV)为一种双链DNA病毒,是疱疹病毒科r亚科中一种人类易感染的淋巴滤泡病毒,此病毒能长期潜伏在人体的淋巴组织中并处于休眠状态,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EBV就会在淋巴组织中大量增殖,并发生宿主免疫紊乱。

由于个体免疫功能及病毒血症强弱,故其临床症状也有一定差异。

近年来EB病毒感染率出现上升的趋势且临床症状不典型,有的仅以单一症状起病,极易与其他系统疾病混淆,有的临床表现重、多系统感染,易误诊漏诊。

因此认识EB病毒感染、早期识别、早期诊断尤为重要。

本研究对120例EBV检测阳性患儿的临床症状、表现及其实验室检查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EBV感染时突出的发病表现及器官损害。

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收集绥化市儿童医院2016年5月至2019年10月EBV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EB病毒感染1例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EB病毒感染1例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EB病毒感染1例孙晓春(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呼吸科;四川成都610074) 在中国,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是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主要原因之一。

EB病毒在人群中感染非常普遍,90%以上的成人血清EB病毒抗体阳性。

现将1例关于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EB病毒感染的病例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患儿,女,5岁,因“发热、咳嗽11天”于2018-10-26入院。

患儿于入院前11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咳嗽,热峰41℃,伴畏寒、寒战,热程第5天出现皮疹,呈暗红色片状斑丘疹,压之褪色,高热时伴有眼红及眼痛,有唇红及少许指端脱屑,无鼻阻、流涕,无打鼾、眼睑浮肿,无耳痛,无头痛、头晕,无腹痛,病程中非喷射性呕吐1次,为胃内容物,无腹泻;阵发性咳嗽,伴喉间有痰,可咯出白色泡沫痰,偶有气促,无吼喘、发绀,偶觉乏力,无胸痛、胸闷、心悸,病后于当地诊所“输液”3天(用药不详)后症状无改善,后于德阳市人民医院就诊,完善胸部CT提示“肺炎”,住院治疗7天,期间予“美罗培南抗感染”(用量不详、余用药不详),仍有反复发热及咳嗽,遂来我院,急诊予“克林霉素0.2g静滴抗感染”1次后,夜间至今未再发热,以“肺炎”收入我科。

病后患儿精神、食纳欠佳,大小便如常,无明显体重减轻。

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殊。

查体:T37.2℃,P125次/分,R24次/分,BP84/54mmHg,SPO296%,体重22Kg。

神志清楚,反应可,无脱水征,躯干、四肢密集分布片状暗红色斑丘疹,部分融合成片,略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无明显痒感,咽稍充血,扁桃体Ⅰ°肿大、未见分泌物,颈部扪及数枚淋巴结,最大1.0cm*1.0cm,质软,活动,局部无触痛,无气促,未见吸气性三凹征,双肺呼吸音粗糙,右肺呼吸音明显减低,双肺未闻及确切干湿啰音,心音有力,律齐,腹软,无压痛,未扪及包块,肝肋下 3.5cm,质软,缘锐,脾肋下 3.5cm,质软,缘锐,四肢暖,肢端循环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15.08.003·论 著·肺炎支原体与EB病毒混合感染后肺炎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黄 莉1 张新星1 顾文婧1 严永东1 王美娟1 陈正荣1 周雪梅1 邵雪军2 季 伟1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1.呼吸科,2.检验科(江苏苏州 215003)摘要: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合并EB病毒(EBV)混合感染后肺炎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

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4月期间因肺炎住院治疗且病原学检测MP及EBV均阳性的122例患儿作为混合感染组,并将同期入院的45例单纯MP肺炎患儿作为对照组。

收集所有患儿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MP及EBV混合感染检出率为5.51%(122/2 213)。

随着年龄增大,混合感染检出率逐渐升高(χ2=84.08,P<0.001)。

大叶性肺炎患儿混合感染检出率明显高于支气管肺炎患儿(χ2=37.44,P<0.001)。

MP合并高考贝数EBV感染组(高混组)、低混组与对照组三组间比较,高混组ALT及CK-MB升高,大叶性实变发生率高,发热时间及住院时间较长(P均<0.05)。

高混组ALT、CK-MB升高发生率,发热时间及住院时间高于低混组(P均<0.05)。

结论 MP及EBV混合感染可加重肺内外损伤,EBV拷贝数高低是影响MP混合EBV感染后肺炎肺内外损伤程度的重要原因。

当MPP患儿临床症状较重、肺外损伤明显时,必要的EBV检测,特别是定量检测可有利于临床正确的诊断及合适的治疗。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EB病毒; 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查; 儿童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aboratory findings of pneumonia with Mycoplasma pneumoniae and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 in children HUANG Li1, ZHANG Xinxing1, GU Wenjing1, YAN Yongdong1, WANG Meijuan1, CHEN Zhengrong1, ZHOU Xuemei1, SHAO Xuejun2, JI Wei1 (Children'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03, Jiangsu,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aboratory findings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MP) and EBV infection in children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wenty two (122) hospitalized children with pathogen detection of MP and EBV double positive in hospitalized children with pneumonia from May 2013 to April 2014 (n=2213) were recruited as mixed infection group. In the mixed infection group, patients were further devided into high EBV mixed infection group if the EBV DNA copies were more than 1.0×104 copies/ml and the low EBV mixed infec-tion group when EBV DNA copies were less than 1.0×104 copies/ml. And another 45 hospitalized children with MP pneumonia were rectuited as control group. Clinical data and laboratory findings of all children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mixed infection rate of MP and EBV was 5.51% (122/2213). As children getting older, the incidence of mixed infection was increased (χ2=84.08, P<0.001). And the mixed infection incidence in the lobar pneumonia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bronchopneumonia group (χ2=37.44, P<0.001). The incidence of ALT and CK-MB elevated, lobar pneumonia, average fever days and hospitalization days in mixed infection with the high EBV copie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low EBV copies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oth P<0.05). The incidence of ALT and CK-MB elevated, average fever days and hos-pitalization days in mixed infection with the high EBV copie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low EBV copies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ll P<0.05). Conclusion The mixed infection of MP and EBV could aggravate the injury both in and out of the lung. Number of EBV copi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gree of injury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lung due to pneumonia with mixed infection of MP and EBV. When a patient with MP pneumonia complains with severe clinical symptoms and obvious injury outside the lung, EBV detection, especially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EBV DNA copies could be beneficial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Key words: Mycoplasma pneumoniae; Epstein-Barr viru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laboratory tests; child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发展项目(No.BE2012652)通信作者:季伟 电子信箱:szdxjiwei@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儿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之一,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在临床上也较为多见[1,2]。

近年来,两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并常表现为混合性感染,混合感染的发生已受到临床医师越来越多的关注[3]。

MP和EBV混合感染后肺炎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较单纯MP感染及单纯EBV 感染肺炎引起的肺内及肺外损伤重,并易导致诊断困难和漏诊,临床上实验室检查成为混合感染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主要手段[4]。

本研究对MP合并EBV感染后肺炎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探讨二者混合感染后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2013年5月—2014年4月期间共2 213例患儿因呼吸道感染住我院呼吸科治疗,选取其中MP及EBV检测均阳性的122例作为研究对象(混合感染组)。

入选标准:①年龄1月~14岁;②MP感染及EBV感染诊断标准均依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5]。

排除标准:有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等基础疾病者。

另选取同期入院治疗的45例单纯MPP患儿作为对照组,年龄及性别与混合感染组一致且无基础疾病。

混合感染组按年龄分为婴儿组(<1岁)、幼儿组(~3岁)、学龄前期组(~7岁)、学龄期组(≥7岁);按肺炎类型分为支气管肺炎组和大叶性肺炎组;以EBV DNA1.0×104 copies/ml为界分为MP合并高拷贝数EBV感染组(高混组)和MP合并低拷贝数EBV感染组(低混组)。

本研究经苏州大学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1.2.1 标本采集 入院24 h内用一次性吸痰管吸取痰液1~2 ml,送检。

入院24 h内及治疗7~10 d病情好转时采集静脉血1~2 ml,30 min内送检。

1.2.2 痰MP-DNA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新鲜痰液标本经震荡、离心、去上清,加入裂解液提取DNA,进行PCR扩增。

探针结合序列位于上游引物与下游引物之间。

在特异性杂交荧光探针的5’端结合荧光发光基团(FAM),在3’端结合荧光吸收基团(TAMRA)。

将样品(标本和质控品)上清液2 µl或直接加入阳性定量参考品于反应管中,12 000 r/min,离心半径9.5 cm,离心300 s,放入仪器样品槽。

循环温度设置:93℃ 2 min→93℃ 45 s→55℃ 60 s 10个循环;93℃ 30 s→55℃ 45 s,30个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