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格里高利性格摇摆型的悲剧意义

合集下载

《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葛利高里悲剧命运的根源

《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葛利高里悲剧命运的根源

《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葛利高里悲剧命运的根源作者:张爽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张爽(鸡西大学东方语言系,黑龙江鸡西 158100)摘要:葛利高里的一生是一幕悲剧。

造成这个物毁灭的原因主要有四:一是葛利高里身上潜藏着哥萨克的文化因素;二是其自身情感与理性矛盾冲突的因素;三是红军和苏维埃政权所犯的“左”倾错误的因素;四是战争的因素。

葛利高里既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天使、“高大全”式的英雄,也不是一个天生的坏蛋、十恶不赦的魔鬼,他同命运苦苦抗争,却终究逃不掉悲剧的结局,他的命运悲剧是不可避免的,是他个人无法抗拒的,时代已为他的一生谱下了悲剧式的乐章。

关键词:《静静的顿河》;葛利高里;悲剧;根源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146-02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这部前苏联文坛上不朽的巨著,以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和现实主义艺术手法,描绘了顿河哥萨克在两次革命大动荡时期走向革命的艰难曲折历程,而书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正是这一巨大历史变迁中的一个缩影。

反映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悲剧冲突,成功塑造了主人公葛利高里这一世界著名的悲剧形象。

葛利高里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是被痛苦煎熬的一生,更是矛盾的一生,企图走所谓的第三条道路的一生。

他在动荡年代所作的所有抗争都没能挽救他悲剧的命运,反而愈加将他推入绝境。

他的生活历程完全是矛盾双方作用的结果。

从十九岁初次踏上生活旅程,到白发苍苍返回故乡,经历整个人生沧桑,这段历程完整地展现了他整个心灵矛盾运动,演绎了一段痛苦的命运悲剧。

但从复杂的个人和社会历史因素来看,葛利高里愿望的破灭和悲剧命运的发生是必然的。

一、葛利高里的悲剧是传统哥萨克的悲剧哥萨克是一个酷爱自由的部族,自由神圣不可侵犯。

自由地生活在顿河河畔大草原几乎成了他们终极的目标。

为了神圣的自由和祖先用生命换来的美丽家园,哥萨克人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这种强烈的、固执的部族精神延续到1914—1921年期间,就表现为坚决阻止外来力量插足顿河草原,不管是白军还是红军,都不放进来。

葛利高里形象的矛盾性

葛利高里形象的矛盾性

葛利高里形象的矛盾性一、葛利高里形象矛盾性的发展的过程葛利高里是肖洛霍夫的史诗巨著《静静的顿河》的中心主人公,他的性格的矛盾性是在急剧动荡的年代革命与反革命的激烈斗争中形成并逐步加深的。

他的矛盾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其性格形成发展中是贯彻始终的。

首先它表现在葛利高里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社会变革的态度上,葛利高里抱着尽军人天职的思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到底为什么打仗?他却不明白。

与贾兰沙的相识,在他思想上引起了深刻的变化。

贾兰沙对沙皇政府的揭露,对革命思想的宣传使葛利高里“思想觉醒了”,用他的话说“是个有仇恨的人啦”,他在皇亲贵族视察医院时所表现的大不恭就是明证。

然而获得乔治勋章后,受到家人和同村人的谄媚和尊敬,“渐渐地把贾兰沙在他心中种下的真理的种子给毁灭掉”。

再回到前线去的时候,就变成了另一个人,那种“培养了一生的哥萨克气质又战胜了伟大的人类真理”。

虽然他得到了一大串的十字勋章,但是“他再也不能象从前那样欢笑了。

然而正直善良的天性又没有完全泯灭,这就加深了他性格的矛盾性,这一矛盾性随着斗争的深入愈来愈尖锐,以至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十月革命的爆发,使葛利高里转向布尔什维克,但是哥萨克军官伊兹瓦林关于“顿河自治”的思想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哥萨克的偏见有所抬头,相信哥萨克应该建立自己的政权、制度。

这时他又遇到彼得捷尔柯夫,革命思想的影响使他懂得了必须建立人民政权才能消灭剥削、压迫,消灭战争。

在“经过短短的动摇以后,从前的真理又在他心里占了上风”,葛利高里在战斗中作战英勇,并担任了指挥。

此时革命的真理在他心中仅仅是占上风,但并没有扎下根来,当波得捷尔柯夫不经审判枪杀俘虏时,开始怀疑自己所走的是不是那条应走的路。

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由于红军的“不仁道”使他对布尔什维克失掉了信任,实际上是伊兹瓦林的思想抬头,也就是说是他的哥萨克的偏见又占了上风,葛利高里思想的反复是他性格的两面性决定的,是其性格在尖锐激烈的斗争年代的反映。

精品word→试析《静静的顿河》中葛利高里形象分析

精品word→试析《静静的顿河》中葛利高里形象分析

毕业论文课题名称试析《静静的顿河》中葛利高里形象分析学院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学生姓名学生学号目录摘要.......................................................................................................................................... ABSTRACT .. (I)前言 (II)一、勇敢、执着的、追求自由的葛利高里 0(一)勇敢、执着的葛利高里 0(二)追求自由的葛利高里 (1)二、葛利高里悲剧的根源 (2)(一)个人价值与社会变革的矛盾 (2)(二)爱情与家庭责任的矛盾 (5)三、葛利高里的形象的现代意义 (6)(一)满腔热血的“真理”探索 (7)(二)悲剧中显现的人道主义 (11)结论 (15)注释 (16)参考文献 (17)致谢 (19)摘要《静静的顿河》以史诗般谱写了人类的悲剧,小说的灵魂人物--葛利高里的生活悲剧。

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在战争那个年代背景下人民的不幸遭遇, 也真实地感受了千百万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经历的痛苦生活,也理解到作家描写这场战争图景的真正用意, 那就是关注普通人在战争中的不幸遭遇, 普通人身上的爱国主义, 英雄主义精神。

同时葛利高里是满腔热情的真理探索者, 在残酷的环境中, 他自始至终没有丧失良知、同情心和人的尊严感, 他执着地追求自由, 表现出顽强的自由意志, 这正是他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他具有原始的、淳朴的生命意识,认为生命高于一切的高尚的理由,他在人生道路上经历着生命意识的转变与人生的绝望和复活,在这一过程中显示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但葛利高里在那个时代的命运注定是悲剧性的。

我们从中可以体味出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

在某种意义上,葛利高里的悲剧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革命的悲剧和历史的悲剧。

关键词:葛利高里;性格特征;人性魅力;矛盾;悲剧AbstractThe novel named Silent Dun River expresses a kind of the tragic power of human in the epic scale.Let we realized profoundly in the people's wa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misfortunes ,Also truly feel the millions of Soviet people in war experience life, also understand the pain of war to the writer describes the real meaning, the picture is concerned with ordinary people unhappy in the war, by man's patriotism, heroism spirit. Meanwhile Gary GaoLi is full of enthusiasm truth in cruel explorer and the environment, he from beginning to end did not lose conscience, sympathy and people's sense of dignity, his persistent pursuit of freedom, to show tenacious free will, that is his personality charm is. He has a primitive, simple life consciousness,say that life is higher than all noble reasons, he in life road experiencing life with the life consciousness shift the despair and resurrection, in this process shows that the value of life and meaning. But in that era GaoLi Gary predestined fate is tragic. We we can appreciate gives the author to society, life's deep thinking. In a sense, Gary GaoLi tragedy is both his personal tragedy, is the tragedy of the history of the revolution of tragedy.Key words:Geligolie; character ; nature glamour ;cintrediction; tragedy前言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名作《静静的顿河》是一部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作品,其主人公葛利高里成为文学史上典型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之一。

试论《静静的顿河》格里高利形象内涵及意义 毕业论文

试论《静静的顿河》格里高利形象内涵及意义  毕业论文

试论《静静的顿河》格里高利形象内涵及意义[摘要]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里的主人公格利高里形象的复杂性在评论界历来备受关注和争议。

本文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探讨格里高利的悲剧命运,对他性格中的内在的优秀品质的所表现出的独特的哥萨克气质、超阶级的人道主义精神、乡土情结、信仰与怀疑等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揭示其悲剧的根源,及其形象展示出的“人的魅力”这一深层意义。

[关键词]形象;悲剧根源;哥萨克气质;人道主义;乡土情结;人的魅力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小说《静静的顿河》具有世界意义,被称为哥萨克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

苏联在对《静静的顿河》主人公格里高利悲剧命运的探讨上,出现过“个人反叛说”和“历史迷误说”,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渐由“反叛者”变为“真理探索者”“俄罗斯悲剧命运象征”“民族优秀品质的体现者”。

本文主要研究格里高利形象内涵,悲剧根源,性格意义,体味这一形象的魅力。

一、格利高里形象内涵格利高里是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中的主人公,他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有敏锐的感受、深厚的同情心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感情上,他徘徊与妻子和情人之间,他追求爱情,却又不忍心抛妻弃子和孩子,内心充满了矛盾。

在十月革命与国内战争的严酷斗争中,他徘徊在十字路口,动摇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

总之,他的一生都在摇摆中度过,特别是在国内战争中,他左右摇摆,最后哪儿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因此作者说葛利高里是“一个摇摆不定的人物”是“顿河哥萨克中农的一种独特的象征”[1](p47)。

他的这一形象与他的个性特征及性格中的哥萨克情结密切相关。

1.性格的渊源——哥萨克情结哥萨克是俄国历史上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哥萨克”一词源于突厥语,意为“自由人”,“勇敢的人”。

15世纪至17世纪有大批的农奴不堪忍受地主和沙皇的剥削压榨,纷纷从内地逃亡,到顿河地区落户,这些逃亡的农奴及其后代,便称为哥萨克。

他们既是军人又是农民,他们的土地较多,经济上优于内地农民,他们长期为沙皇服兵役,政治地位也优于内地农民。

格里高利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格里高利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格里高利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1. 格里高利那高大的身影,就像一座屹立不倒的山峰,这形象难道不让人印象深刻吗?比如在面对困难时,他总是坚定地站在最前面,给大家带来勇气和力量。

2. 格里高利的笑容啊,简直如同阳光般温暖,这有着多么重要的典型意义呀!就好像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让人看到希望,不是吗?就像那次大家都很沮丧时,他的笑容让所有人重新振作起来。

3. 格里高利的善良,那可是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啊!这不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吗?记得有一次有人遇到困难,他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这就是他善良的体现啊。

4. 格里高利的智慧,如同深邃的海洋一般无穷无尽,这难道不是他的独特之处吗?在解决难题时,他总能想出奇妙的办法,就像那次面对复杂的状况,他轻松就找到了解决方案。

5. 格里高利的勇敢,真的好似一头无畏的雄狮,这具有多大的激励作用啊!像那次面对危险,他毫不退缩,勇往直前地冲了上去。

6. 格里高利的坚持,就像永不停歇的齿轮,这是多么难得的品质呀!想想看,他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不管遇到多少挫折都从不放弃,这不就是我们的榜样吗?7. 格里高利的宽容,仿佛广阔的天空,能包容一切,这意义多重大啊!记得有一次别人犯了错,他不仅没有责怪,还给予理解和鼓励,多了不起呀!8. 格里高利的热情,像燃烧的火焰一般炽热,这多有感染力啊!当他投入到一件事情中时,那股热情能带动所有人,就像那次活动中,他让整个氛围都热烈起来。

9. 格里高利的沉稳,恰似坚固的磐石,这是多么让人安心的存在呀!在混乱的场面中,他总是能保持冷静,这不就是他的厉害之处吗?比如那次大家都慌乱时,他有条不紊地指挥着。

10. 格里高利的形象,就是一个充满魅力和力量的典型,他的这些品质难道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吗?他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啊!我觉得格里高利的形象和典型意义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他身上的各种品质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借鉴和发扬的。

葛利高里的命运悲剧评析

葛利高里的命运悲剧评析
葛利高里悲剧命运 的因素 何在呢 ? 这 是一个 十分 复杂 的问题。需要联系哥萨克阶层的特点和当时历史社会环 境、 葛利高里的悲剧性格和葛利高里的悲剧爱情。 首先 , 葛利高里的悲剧是传统哥萨克的悲 剧。 ! ∀# ∃ % & ( 哥萨克 ) 的俄文意思是 不受约 束的人 , 脱离 任何管 制的 人。 大约从 15 世纪起 , 在奴 隶制 重压下 的大 批俄国 奴隶、 家 仆、 贫民 为 躲 避奴 役、 劳 役、 租 税 逃 亡 到 边 远 地 区后 , 沿 用 了 ! ∀# ∃ %&这一词。这些逃 亡奴隶 后来 逐渐 定居下 来 , 由游 牧过渡到农耕。哥 萨克 人为 了防 御 侵犯 , 为 了 自身 生 存需 要 , 习惯抢劫杀戮 , 逐渐形 成他们 自己强 悍的 武装力 量。哥 萨克骑兵骁勇善战 , 威震欧亚。当时沙皇十分害怕这 支军事 力量 , 采取拉拢招安政 策收买 哥萨克 , 让哥 萨克军 人享 受俸 禄 , 被封为近卫军 ; 士兵可以晋升为军官 , 军官可以享 受封赐 的土地 ; 哥萨克土地免租免税 , 终身享用 ; 哥萨克人不 负担劳 役 , 只服兵役 ; 承认哥萨克 地区的 相对自 治权 利。所有 这一 切都形成传 统 , 直到十 月革命 前在哥 萨克那 里还是 俄 国一 个保留着许多中世纪生活、 经济和风俗习惯特点的边 区富有 者、 中小土地占有者 的 特殊地区。 哥萨克 人民的 利益 与十 月革命的目标是一致的 , 但对沙皇的愚忠有私有制千 丝万缕 的联系 , 野蛮的中世纪 生活方 式、 未 开化的 蒙昧精 神状 态又 造成了这部分人接受十 月革命 的艰难 性。任性而 放荡 不羁 [ 收稿日期 ] 2004- 05- 17 [ 作者简介 ] 赵亚军 ( 1973- ) , 男 , 齐齐哈尔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 从事俄语教学及翻译研究 。 的哥萨克军人性格和 无政府 主义的 倾向增加 了他们 认识 真 理接受革命的困难 , 使这个 认识过 程变得 复杂 化了 , 从而 酿 成了哥萨克的历史悲剧。 而这一历史悲剧的 沉重负荷 就责无 旁贷 地落在 葛利 高 里 麦 列霍夫的身上了。从 作品的 大量章 节可 以看到 , 葛 利 高里的一生主要是作 为一个 军人活 动在历 史舞 台上。长 期 的戎马生涯 , 哥 萨克英雄的 特质和 哥萨克 军官 的地位 , 使 他 自觉地把为哥萨克人 的生存 权利战 斗作为自 己的天 职和 最 高使命 , 因此他的视野要比中农宽得多。葛利高里是一位 既 具有正统观念 , 又坚强 , 有才干 的哥 萨克传 统英 雄人物。 因 此他的所谓 摇摆不定 主要 是作为 一个哥 萨克的代 表为 开 拓哥萨克群体的生活 道路而 表现出 来的探 索和 追求。因 此 整部作品就是在写葛利高里以他独特的哥萨克英 雄气、 传统 的哥萨克观念和强烈 的哥萨 克自由 要求来反 抗历史 发展 总 趋势的悲剧过程。 葛利高里的悲剧原因是历史的必然 。具体的 说是战争。 战争是双方的无论是正义战争还是非正义战争 , 它对于参 战 者或受战争炮火烧及的地区的人民 , 却是一种不可避免的 灾 难。作品中用大的篇幅 描写了 葛利高 里为了 哥萨克 的荣 誉 和利益而战斗的富于 牺牲 的精神 和行 为。从作 品中可 以看 到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苏联国内战争中, 葛利高里表现得十

论文-浅析《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的悲剧式性格

论文-浅析《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的悲剧式性格

浅析《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的悲剧式性格【中文摘要】《静静的顿河》主要讲述了卷入历史事件强大漩涡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

他的悲剧命运与20世纪初俄国社会动荡变革的艰难历程息息相关,更多的还是他自身性格使然。

他对于政治立场和爱情的摇摆不定以及他不能有效地解决内心矛盾使得他失去了一切,只剩下他惟一的小儿子和一个巨大、冰冷的世界。

【关键词】悲剧命运复杂性格内心矛盾摇摆不定葛利高里有两大追求,一是爱情与婚姻,二是作为哥萨克的名誉。

而在这两个方面,葛利高里的结局都是悲惨的。

在个人生活中,他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阿克西妮亚之间,两次回到妻子身边,三次投入情人怀抱,使这两个都深爱他的女人为他死得异常悲惨。

在哥萨克视为天职的战士生涯中,葛利高里徘徊于白军与红军之间,两次参加红军,三次加入白军,最后成了身处绝境的散兵游勇,年纪不到30却已鬓发斑白。

他的悲剧命运源于他自身悲剧式的性格。

葛利高里喜欢邻居潘捷莱的妻子阿克西妮亚,在得到她后却最终考虑到世俗伦理的压力遵父命答应娶娜塔莉亚,毅然决然结束了与阿克西妮亚的情人关系。

其实此时他发现娜塔莉亚虽然不是丑姑娘但有很多地方他并不喜欢,可是他还是跟她结为夫妻,而后却终因不喜欢妻子而抛弃她。

“你简直像个陌生人……就像这个月亮一样:既不会叫人感到冷,也不使人觉得热。

我不爱你,娜塔莉亚,你不要生气。

我本来不愿意说这些,可是不成,很明白,这样过下去是不成的……我很可怜你,这些日子。

咱们好像亲近了一点儿,可是我心里依然空空的……空得很。

就像这会儿的草原一样……”于是,他离开家,跟阿克西妮亚私奔。

可是当在他服役从医院中康复归来后,在他发现阿克西妮亚背叛他后又回到家与他的妻子生活在一起。

但是在与妻子有了三个孩子后又重新与阿克西妮亚相逢,再一次背叛妻子。

终于造成妻子私自堕胎身亡,阿克西妮亚在与他逃亡途中中弹身亡的悲剧。

造成这一切悲剧的原因正是葛利高里在情感中的不坚定导致他做着反复无常的情感选择,以至于对两者都造成了深深伤害。

格利高里人物形象分析

格利高里人物形象分析

“不能自主”“摇摆不定”的葛利高里形象剖析葛利高里是20世纪苏联作家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里的男主人公,葛利高里这个艺术形象,集中了十月革命前后一批哥萨克人的本质特征,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性。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逐渐揭示出他淳朴善良、热情勇敢、坦率真诚、热爱乡土等一系列的特质。

但这只是他作为中农劳动者性格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作为哥萨克这一特殊社会阶层的中农私有者,在家庭生活和一些重大社会问题上,又经常表现出动摇和彷徨。

而他的“不能自主”、“摇摆不定”的特性集中表现在婚姻生活和与革命立场两个方面。

他在个人生活中,葛利高里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阿克西妮亚之间,两次回到妻子身边,三次投入情人怀抱,使这两个都深爱他的女人为他死得异常悲惨,娜塔莉亚痛恨丈夫的不忠,私自堕胎身亡,然而,她到临死前,仍然是原谅他了,依然那样深刻的爱着他,但小说却没有安排葛利高里和娜塔莉亚最后的诀别,没有爱,没有恨,却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和悲伤,另一面在阿克西妮亚与葛利高里的逃亡途中,原以为两个人可以度过难关,逃到另外一个地方好好生活,然而却被枪打死了。

对妻子的爱和对情人的爱是一对无法解决的矛盾,葛利高里最终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这样的爱情结局确实让人心痛。

正是这一矛盾导致了娜塔莉亚阿克西妮亚的悲剧,同时又加深了葛利高里内心的痛苦和显示了他性格上的“摇摆不定”。

在革命立场中,他同样处于矛盾的焦点。

他两次参加红军,三次参加叛匪,一直徘徊于革命和反革命之间。

他虽然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但并未走向现实生活中已被布尔什维克所证实的真理,而是在反革命的泥潭中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十月革命前,他的亲身经历,以及同共产党员贾兰沙的交往,曾使他认识到帝国主义的反动性,激起他对统治阶级和旧军官们的强烈仇恨。

但他回到家乡以后,父亲及乡亲们因其获十字勋章而表现的谄媚、尊敬和欢乐,渐渐地把贾兰沙在他心里播下的真理的种子给毁灭掉,那种从娘胎里带来的、培养了一生的哥萨克气质,战胜了伟大的人类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格里高利性格摇摆性的悲剧意义
鲁迅说过:“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人类悲剧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现实生活并不能像想象中的那样美好。

而命运的悲剧更发人深省,从最初的人类追求自身力量和自然力量,命运力量抗衡,人神混争;到中世纪的禁欲,对神的质疑,人性的追问和反思,才子佳人频频出现;近现代的认识自我,以小人物的悲剧色彩来反映整个时代或者整个国家,民族。

命运的悲剧,无时无刻不在上演。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悲剧是崇高的最高,最深刻的一种。

悲剧的产生,是一切社会矛盾恶化导致的必然和最终结果,具有阶级性和强烈的因果关系。

在不断积聚的进程中,这种结果,这种斗争和对抗犹为突出。

古典悲剧多见于阶级性,由阶级压迫为主,其间穿插着各群种之间冲突所产生的事件。

而现代悲剧则突出人性,突出现代社会各种客观的残酷和不稳定性。

正是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肖洛霍夫的《静静地顿河》,诉说的正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社会混乱,阶级斗争加剧的俄国现状。

描绘了沙俄向苏俄转变的社会大背景下,俄国南部顿河流域的哥萨克人的反抗,斗争史,充满了背叛与被背叛,斗争与被斗争。

全书在俄国革命的广阔背景下,以一个普通的哥萨克人——格里高利的经历透出那惊心动魄的革命年代。

肖洛霍夫自小生活在顿河流域,萨克人崇尚自由,但是他们的历史却总是身不由己,在沙皇的双面策略下,哥萨克人成了维护沙皇政权的“鹰犬”,文中经常看到劳作的场面,其实哥萨克人都是为了自
己的土地而战,英勇的哥萨克人是用马蹄包围家园来确保耕耘,他们的土地收获的是用哥萨克人的血浇灌的,“播种头颅”“装饰守寡的年轻妇人”其实他们并不喜欢战争,虽然战争为哥萨克人带来了荣誉。

这个在出征曲中就有写到“没有上过战场的人,就不知道什么是恐怖。

白天我们浑身湿淋淋,夜里战兢兢,整夜都不能入睡。

野外的空地上,每天每夜,时时刻刻,都是恐怖和悲伤。

”肖洛霍夫为《静静的顿河》定下的基调就是反对战争,追求哥萨克自己的独立自由。

在这样的基调下,格里高利的一切所作所为就很好的理解:格里高利两次参加红军,三次加入叛军白军,在红军和白军之间游移徘徊,实际上就是企图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走第三条路线,用一个社会阶层来抵制整个社会斗争,而这是幼稚的。

格里高利的政治立场上的矛盾性格,也体现在了他对待感情的方面,徘徊在婚姻和爱情之间,在妻子艾塔尼亚和情人阿克西妮亚游移不定。

一切的一切表明了主人公格里高利的性格的摇摆:勤劳质朴却又愚昧无知,勇敢善良却又粗鲁残暴,富于正义却又身怀偏见,崇尚荣誉却又高傲虚荣。

肖洛霍夫要把葛利高里〃麦列霍夫写成一个“动摇不定的人”时,他这样告诉读者:依我看来,麦列霍夫是顿河哥萨克中农的独特象征。

麦列霍夫有着十分特殊的个人命运,我无论如何也不想在他身上体现中层哥萨克。

当然,我将把他从白军中夺回来,但是,我不准备把他变成一个布尔什维克,他不是布尔什维克。

格里高利复杂的性格使得我们很难去直接定义他是属于什么样的性格的人。

在白军与红军的战争中他成了杀人机器,野蛮残忍;但之后又趴在地上大哭:“我
杀死的是什么人呀?为了上帝,砍死我吧。

”所以一次次从战场上游离,又一次次被迫拿起武器。

什么的道路是正确的,作为军人本应该完全服从上级的安排,但格里高里有着自己的思考,他勇与为自己的信念奋斗,而不在乎自己所处的什么位置,这就是《静静的顿河》所要展现的“人的魅力”。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白军和红军无论理由有多么的正当,但是他们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是无法抹灭的,虽然格里高里在白军与红军甚至是匪帮,他都是在寻求正确的哥萨克道路但是却总是陷入不正确的选择的悲剧;他不爱娜塔莉亚,对于阿克西妮娅,他付出了很多,与父亲翻脸离家出走,抛妻弃子,其实以平常的眼光来比较娜塔莉亚与阿克西妮娅,阿克西妮娅是个不守妇道的女人,她追求情欲,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娜塔莉亚虽然出身富裕,但是很善良、忠贞,理智坚强。

如果我是格里高里我肯定会爱着自己的妻子,但是爱情是没有道理的,需要灵与肉的统一。

当然,在爱情上,我认为格里高里输给了情欲。

葛利高里作为“人”的魅力在于,在大动荡年代真诚地寻找人生座标而陷入迷惘困境的悲剧命运。

在这一点上,他与浮士德一样,是一个人生意义的探索者典型。

所不同的是,浮士德在追寻中,境界不断提升,最终找到了人生的真谛;而葛利高里在追寻中迷路了,沉沦了,一无所获。

葛利高里追寻的迷惘,首先在于:迷失了“鱼”和“熊掌”的价值判断。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对于葛利高里而言呢?他的困惑在于,无法准确判断,白军和红军,何者为鱼,何者为熊掌。

所以是价值判断的迷失,一个人一生往往会遭遇这样的困惑,陷入选择的迷惘。

悲剧的实质在于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悲剧。

而冲突就在于矛盾当中,法国黑格尔在说到他的“悲剧观”时有这样一句话,“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助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才能衡量出来”,他认为作为悲剧的人格要用矛盾冲突来体现。

而格里高利的性格摇摆就是性格上的矛盾冲突。

这种矛盾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非左即右,走中间路线便显得格格不入。

不被社会所融入,个人英雄的悲剧色彩油然而生。

090901
会计学院会计系一班
许正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