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

合集下载

文学与文化研究关系简评

文学与文化研究关系简评

文学与文化研究关系简评【摘要】近二十年来,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前进,由于整个文化领域的生产、传播媒介、消费方式的急剧变化,图像艺术的迅速普及,极大地冲击了文学这一艺术的形式,这使得文学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文学研究越来越多转向了宽泛的文化研究,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对文学和文化研究关系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文学;文化研究“文化研究”标志了文学研究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一些文学教授可能已经从米尔顿转向了麦当娜,从莎士比亚转向了肥皂剧;而把文学研究抛到一边去了” i。

电视肥皂剧、街头舞蹈、服装款式的涵义、电影之中的种族冲突或者观众被赋予的性别主体位置――这一切都被纳入文学的研究范围。

除了传统的文本分析,田野调查、心理分析、定量统计等等方式都被大量运用。

目前为止,这些研究都笼统地得到一个命名:文化研究。

更不少人将文化研究形容为后现代主义以来最富于活力的学术潮流。

某些方面看来,文化研究有点像一场新型的学术革命。

从文化研究开始,学者的研究由精英文化转向了微观、具体、经验和日常的世俗生活,理论不再高高在上锁在学术的殿堂里面,理论想要在日常生活的分析之中重新获得活力而不仅仅局限于文学当中。

康德认为人有两种认识模式,即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对现象的拆解,不产生新知识,而综合是对现象的综合概括,产生新的知识。

由于新的知识有可能偏离原对象,康德认为分析更具有真理性认识,而综合则可能偏离真理。

我们可以据此认为传统的文学研究对文学采取了分析的态度,而通过文学将视野转向文化,则是一种综合的态度,分析的态度能够使文学自身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综合的态度则使得文学的边界不断外扩。

从历史上来看,“文学”的定义其实本来就是在不断变化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越界”也是文学研究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尤其是在社会转型的今天,“文学”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学研究当然也要随之变化。

问题是,“文学”从古至今虽然一直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但文学之为文学,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背景下,文学还仍然有其质的规定性。

文学与文化的关系

文学与文化的关系

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文学与文化是两个紧密相连的概念,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

文学是文化的表达和传承方式,而文化则为文学提供了土壤和养料。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并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它们之间的联系。

首先,文学是文化的抒发和传达方式。

文学作品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思考的产物,它们通过语言艺术的表达,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传递给读者。

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载体。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风俗和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知这个民族的文化。

其次,文学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文学作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念。

同时,文学作品也对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经典文学作品往往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瑰宝,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这些作品通过文字的力量,传递着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第三,文学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力量。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历史传承性和创新性。

通过对传统文学作品的研究和传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

同时,文学也是一种创新的力量,它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创造出新的文学作品,为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反映,更是对现实的超越和创造。

最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没有文化的滋养,文学就失去了生命力和创造力。

文学作品需要依托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才能够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同时,文学也为文化提供了一种表达和传播的方式,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传递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文学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文学作为文化的表达和传达方式,通过语言艺术的表达,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传递给读者。

文学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

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的关系

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的关系

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的关系王逢振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90年代,在西方人文学科里出现了一个重要现象——文化研究日益取代传统的文学研究。

有些文学教授可能从弥尔顿转向麦当娜,从莎士比亚转向肥皂剧,整个放弃了传统的文学研究。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应该说,这与理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自从6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理论流派。

尽管各有不同的主张,但它们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大致讲,有以下四点:(一)它们是跨学科的—话语的效果在其原学科之外;(二)它们是分析和思辨的——力图找出包含在我们称之为性别、语言、意义、著作、主体等诸种事物之内的内涵;(三)它们对常识采取批判的态度—批判那些被自然而然接受的观念;(四)它们是内省性的一对思想进行思考,探索我们使事物产生意义所用的范畴,既包括文学实践也包括其他话语实践。

这些理论流派大大丰富了对文学作品的研究,或者说为文学作品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这里的理论并非文学理论。

那么,它们是什么理论呢?可以说,这种理论表示实践的意义,表示经验的生成和再现的意义,表示人类主体构成的意义——简言之,是关于广义文化的理论。

今天,文化研究领域正如它的发展现状一样,是一个各种学科混合的领域,同理论本身一样难以界定。

人们可以说,文化研究和理论并行不悖:理论是文化的理论,文化研究是理论的实践;或者说,文化研究是文化的实践,理论是关于文化实践的理论。

有些文化研究者抱怨理论“太高深了”,这实际上暴露了一种可以理解的愿望——一种对理论不负责任或不想费力了解的愿望。

但是,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就其广义的概念而言,文化研究是理解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尤其在现代世界上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在一个由各不相同的社会群体混合的世界上,在一个由国家权力、媒体工业和跨国公司组成的世界上,文化生产如何运作?个人和群体的文化身份如何构成?因此,总的来说,文化研究包含文学研究,把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实践来考察。

《文化研究导论》课件

《文化研究导论》课件

媒体与传播
媒体与文化
探讨媒体在塑造和传播文化中的作用,以及 文化对媒体的影响。
传播与认同
研究传播过程中如何形成和塑造个体和社会 群体的认同。
数字媒体与社交媒体
分析数字媒体和社交媒体对文化传播和交流 的影响。
媒体政策与文化多样性
研究媒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其对文化 多样性的影响。
身份与认同
身份与文化认同
和感受。
观察法
观察和记录人们在特定文化背 景下的行为、互动和交流方式 。
参与观察法
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 和活动中,以获得更深入、更 直接的理解。
案例研究法
对特定文化现象或问题进行深 入剖析,提供详细、全面的分
析。
定量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
通过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分析文 化现象的统计规律。
《文化研究导论》 ppt课件
目录
• 文化研究概述 • 文化研究的主要领域 • 文化研究的方法与技巧 • 文化研究的实践应用 • 文化研究的未来展望
01
文化研究概述
文化研究定义
01
文化研究定义
文化研究是对人类文化现象进行深入探究的学科,它涵盖了文化传统、
文化交流、文化符号、文化政策等多个方面,旨在理解文化在人类社会
探讨个体和社会群体如何通过文化来构建和表达自己的身份。
跨文化交流与认同
研究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如何影响个体和社会的认同。
身份政治与认同冲突
分析身份政治的兴起及其引发的认同冲突和争议。
性别、种族与阶级认同
研究不同性别、种族和阶级如何通过文化来塑造和表达自己的认同。
全球化与地方性
全球化的文化影响
分析全球化对文化传播、交流和发展的影响。

对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辨析

对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辨析

对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辨析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是两个密不可分但又各自独立的领域。

文学研究关注的是文学艺术作品本身,如小说、诗歌、戏剧等,而文化研究则属于更宏观的研究领域,关注的是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人文等多方面的联系。

在人们对文艺的认识和评价中,文学艺术与文化因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理性地辨析它们的关系。

首先,文学研究是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文化活动的一部分,文学作品展示了人类文化的多重方面:它们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反映了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和情感经验等。

因此,文学作品是探索文化内涵与意义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研究者需要对不同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以展示它们的意义和精神内涵。

其次,文学作品也反过来为文化研究提供了素材和支持。

文学作品以其深刻的洞察力、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揭示了人类文化的一个侧面,为学者提供了深入研究的素材和案例。

如果我们想要了解某种文化或社会现象,我们可以借助文学作品推断和分析。

通过研究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文学手法,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对文化现象的重要指示,从而深入了解文化方面的知识。

但是,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重点和方法上的不同也导致了它们之间的一些差异和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些文学研究方法重视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在美学性质,包括文学手法、创作原则、意象和象征等,而文化研究则重点关注其作品与社会、政治和历史背景的联系,更多的考虑其文化表达和影响等问题。

此外,文化研究还涉及到许多文化现象和活动,包括艺术、文化产业、社会习俗、科技文明、传统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具有更广阔的领域和内容。

在理论上,文学研究的重点是文学作品本身,它侧重于作品的文本分析和文学手法研究,更多考虑的是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内在价值。

文化研究则强调文学作品与文化交流、思想繁荣和社会变革等方面的联系,更多地考虑其文化影响和意义。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文学研究者和文化研究者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分界线。

浅谈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的关系

浅谈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的关系
就像文学研究并不 就是文化研究一样 ,文化研究也并不 只是文学研究 。 文化研究 的范围则大大超 出文学研究的领地 ,
参考文 献 :
[ 1 ] 南帆主编. 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 2 0 0 8 .
[ 2 1 7 : 宁. 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J J . 天津社会科 学. 2 0 0 0 ( 0 3 ) . 【 3 ] 陶东风主编. 文学理论基本问题【 M】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 0 0 6
起来 。文学研究 不等于文化研究 , 单一内涵 的文学研究 。 我们要 正确看待文化研究与传统 的文学研究 的关 系。两
对话和互动关系 。文学研究更加注重审美理想和文学 内 部 的欣赏和出 自人文关怀的评价 ,而文化研究则偏重 阐释和
化 的转 向 ,既是历史 的总体发展的大势和现实实践发展 的需
又一次创新 , 是新时代文化发展 的积极成果 , 是文学理论 困境
中 的 又一 次 突 围 。
要所致 , 也是文学 自身 内部要 素运动的结果 。 文学文化 的转是 者 的关系决非对 立 , 而是一种
其 次文化研究包括 了文学研究 。乔纳森 ・ 卡勒在《 文学 理 解决 当代现实以及 文学的现状 ;文学研究更注重文学本身 的 论》 中认为“ 总得来说 , 文化研究包括文学研究 , 文化研究就是 价值判断 ,而文化研究则有选择地融入人文精神并更注重对
文学研究并不等 于文化研究 。但文学又与文化研究有 着 千 丝万缕 的联 系。文化研 究从 一发端 ,就与文学有着不解 之 缘 。影 响了文化研究 发生 的就有许多是文学理论家或文学批
但文化批评理论本 身的缺失 , 恰好把不 同的经 评 家利维斯 、 弗莱 、 阿尔都塞 等便是如 此 ; 创立文 化研究 的威 人 的不 同思想 , 个性 、 思想都趋 同化 、 模式化 、 刻板 化 了 , 这不 能不 说与人 廉姆斯 、 霍尔 、 霍加特 、 汤林森也都是文学批评 家或理论家 ; 其 验 、

文学和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

文学和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

文学和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文学和文化研究作为人文学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研究方法论和理论建构在近现代学术界中得到了日益重视。

本文以文学和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为主题展开讨论,旨在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做一个概括性的介绍,并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部分:文学和文化研究的理论文学和文化研究的理论建构是从对文本和文化理念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建立的。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逐一展开探讨。

1.文本理论文学研究的基础是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

研究者需要通过文本本身的语言形式、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来理解其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文本理论强调文本的语言特征和形式,指出文本与语言、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关系,是文学和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布莱德利表示:“文本具有自身的语言特征和结构特点,文本是思想、感情等内在体验的呈现,更是文化的载体和历史的反映。

”文本理论强调对文本的“再现过程”,并注重分析文本各个层面的意义。

2.文化理论文艺作品不仅仅是个体经验,更是文化中心和文化价值观表达的载体。

文化理论作为文学和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重要思想有文化相对主义、文化唯物主义以及文化精神研究。

文化相对主义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和相对性,指出文化形态和意义的塑造是具有历史特征和地域独特性的。

文化唯物主义强调文化与社会经济基础的相互关联,即人们的文化观念和意识是受社会现实和经验的影响。

文化精神研究则注重文化的精神历史和人文学科上的交叉研究,如语言、思想、文艺和社会等方面的交叉研究。

3.历史理论历史理论指的是文学和文化的历史性和发展规律。

历史变迁背景下的文学和文化发展与人们的感知体验密不可分。

历史对文学和文化的传承、独立和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唯有重视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背景,才能更好地研究文学和文化本身的发展演变过程。

第二部分:文学和文化研究的方法论研究方法与理论的结合对文学和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逐一介绍几种典型的研究方法。

1.关键词法关键词法是一种比较直观的分析方法,其中包括分词、关键词提取和云图。

谈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的关联

谈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的关联

谈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的关联人的生活方式也就决定着从文化到文学的基本特质,因而就可以说,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共同基点就是人的生活,而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起点就是:在相互对应之中包容,在表达差异之中分离。

这就表明,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具有包容性与分离性这样的两重性的关系。

只有当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得到某种确认之后,在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之关系的问题上,或许才有可能达成一定程度上的共识。

首先,从文化与文学的包容性关系来看,有人认为:文化研究视文学为文化构成之一,而文学研究需要对文化文本进行整体化思维,仅就比较文学而言,如果没有这样的对“他者”文化的认知与介入,并且不能采用整体化方法,比较文学研究的学术性将遭到质疑,乃至“这个学科总是难以确立自身”,而唯一可能的出路也许是“研究面的广阔无边”。

[1](24~30)对于民族文学研究来说,也许显得更重要,因为民族文学研究缺少来自“他者”文化的对照,往往会因对民族文学文本自重而忽略与之对应的民族文化文本。

这就意味着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包容性关系仅仅是文化文本对于文学文本的包容,正是文化文本奠定了文学文本的对应基础。

其次,从文化与文学的分离性关系来看,有人指出:文学主题与文化现象之间具有着某种内在联系,尽管在符号表达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

1903年飞机在天空中第一次出现,不仅使“飞行在大众传媒与生活中都已成为普遍现象”,而且“甚至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发轫于1909年”,尤其是未来主义诗风的鼓荡与飞行紧密相关。

飞行的生命活动与吟诗的自由创造之间,通过符号的诗化来弥合了表达差异,飞行家成为中外现代诗人的一种代名。

[2]由此可见,文化与文学之间的表达差异,主要表现为符号的差异,而从文化符号向着文学符号的审美转化速度,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是越来越快。

这就意味着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分离性关系不过是文化文本与文学文本的符号分离,正是文化文本提供了文学文本的差异前提。

如果主要从文化与文学的包容性来看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之关系,也就必须回到文化与文学的概念上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对象不同,文学研究的对象是以文学文本为中心的文学系统(世界、作品、作者、读者),文化研究的对象是阶级、种族、性别、传媒等,因之它们的研究方法也迥然有别。

但文学研究在审美的层面为文化研究提供了素材和佐证,是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学研究是文化研究的一部分,文化研究的某些方法对文学研究同样适用,而且文学研究也确需文化的力量,文化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研究全然不同的、新的学术视野和研究范式。

文学研究的后现代时代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解构主义思潮以摧枯拉朽之势扫荡了主体的绝对地位和意义的真理价值,哲学的终结与后形而上学兴起使文学艺术的研究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从属于哲学的纯粹思辨的美学研究方法已让位于社会历史层面的文化研究方法,这就是文学研究的后现代时代。

此处所谓“后现代”和流行的“后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不同,后者将后现代主义等同于解构主义,认为瓦解中心、消解意义是后现代主要特征,以解构、摧毁、否定为能事。

但后现代作为对20世纪下半叶人类文化特征的总概括,不仅包括解构主义,还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等,其特征是既强调多元,又强调多元之间的结构性产生的意义。

多元观念要求我们具有一个多视角看事物的方式,避免思维视角的单一僵化。

多元中的任何一元都是平等的。

任何一种思想都能对对象作出自己的判断,因而都有平等存在的权利,这就要求我们放弃一切歧视,平等地对待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正视差异的存在。

然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其间的构成性、创造性、建设性,强调多元之间的互动性、对话性、合作性,使意义在对话的辩证和互补中无限敞开,在多声部大合唱中表现出文化整体的价值。

任何个人主义的东西都不再构成意义的整体和全部,任何企图设定一个中心、并将其他纳入这个中心控制的封建王朝而机械地单向发言的形而上学已经结束。

总之,后现代景观是由平等的多元构成的。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研究的关系
一、文化研究作为类概念,其中包含后现代主义诸流派;
二、文化研究不是后现代主义的专利,文化研究古已有之,且存在于任何一个领域;
三、从方法论角度讲,后现代主义与文化批评、现象学、接受美学、结构主义、女权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新历史主义等都是并列的,不能等同。

但是,今天意义上的文化研究却与后现代主义同宗同源。

后现代主义一方面是晚期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哲学发展到后形而上学的产物,那就是人不再拘执于传统哲学对意义和本质的探询,人的存在方式由抽象的、思辨的转而为实践的和行为的、具体的。

而文化批评就是这一倾向在思想和批评领域的表现。

因此,研究文学的文化研究模式就不必过于考虑二者的严格区别,它们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的共同性恰好是我们在此处所要予以关注的。

哲学认识论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的认识的可能性问题。

20世纪后半期,随着人类主体中心主义的解体,认识论渐次让位于存在论和语言论,使得结构和意义成为哲学的中心议题。

在“结构”方面,是一元决定论的结构,还是二元关系论的结构,抑或是多元构成论的结构?在意义方面,是单一的明确意义,还是多元的无意
义,抑或是多元构成的明确意义?结构主义推翻了一元决定论结构,建立了二元论关系结构,解构主义则将结构多元化;从解释学到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意义由一元走向多元,由明确走向模糊,由确定走向不确定,解构主义则使意义瓦解。

后现代的文化研究在解构主义毁灭大战的废墟上,在多元构成的结构中,重新追求明白无误的意义,后现代时期的学术获得了强大而广泛的文化语境,并在90年代发展为基于文化网络的学术倾向。

这样,由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理论、新历史主义等构成的后现代文化研究群体态势形成。

文化研究日益成熟的过程中,文学研究一方面获得了更多的研究方法和更强的阐释能力,但另一方面文学的主体地位却在日益下降。

随着后形而上学思想的兴起,哲学美学的研究已走到了尽头,文艺理论的研究在文化和多元的研究境遇中开始冷遇文艺本质的探索,文学批评执着于新的现实状况,向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渗透,在不断开拓新的研究空间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丧失自己本有的阵地。

这是文学的文化研究模式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副作用,是非得失有待时间检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